2019(秋) 地理 必修 第二册 人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城镇化

2019(秋) 地理 必修 第二册 人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城镇化
2019(秋) 地理 必修 第二册 人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城镇化

第二节城镇化

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

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1.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3.结合实例,明确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

管理中的应用。(地理实践力)

知识清单一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含义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标志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知识清单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时间特征水平18世纪中叶之前

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极

低,发展缓慢

<2%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

城镇化加速发展13.3%(1900年)

20世纪以来,尤其二战以

来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达到空前程度,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54.3%(2016年)

2.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出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衰落。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城镇化总体水平低。

3.城镇化进程的特征

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A为初期阶段,B为中期阶段,C为后期阶段。

【温馨提示】“S”形曲线符合一般城镇化正常发展过程的规律,借助该曲线有助于诠释现实的城镇化地域差异和预测未来的发展。现实中任何国家的城镇化过程随时间的发展都不可能留下一条完全相同平滑连续的标准曲线,可能有时呈现很大的变化。

知识清单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有利影响

(1)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活力。

2.不利影响

(1)自然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

(2)社会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知识清单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原因

(1)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

(2)随着城镇化发展,城市不断变化,居民生活不便,城市管理面临巨大挑战。2.具体应用

(1)城市日常生活:

(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城市化进程的四个阶段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逆城市化: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3所示。

“城市病”

任务清单一世界城镇化进程

情境探究

[情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同时,在空间上也逐步形成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历史性共存这一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形态。下图为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探究] (1)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处于哪一阶段?

(2)我国的城镇化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何差异?

(3)我国城市群主要分布于哪些地区?反映了我国城镇化的何种特点?

提示(1)处于中期阶段。

(2)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发展不合理。

(3)我国城市群主要分布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地区间不

平衡的特点。

素养凝练

1.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是个动态发展过程,对其理解可从其表现、过程、动力和结果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

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表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早晚早晚

原因工业化早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快慢慢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

济迅速发展

城镇化水高低高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

平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

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问题问题出现逆城镇化现象城镇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

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

农村劳动力过剩

3.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表现人口由乡村转

向城市,农村

地域转化为城

镇地域

人口、产业由

市区迁往郊区

及郊区农业人

口转化为非农

业人口,市中

心衰落,城镇

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

小城镇和乡

村,大城市人

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

展,尤其是工

业革命促使人

口和产业向城

市集中,城市

数量和规模逐

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

增,地价上涨,

交通拥挤

城镇人口为追

求更好的生活

环境,中小城

镇和乡村基础

设施更加完

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

落区,调整产

业结构,积极

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和第三产

图解

联系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镇化,随后出现逆城镇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镇化

素养应用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城镇化是一切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成本提高、资源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逆城镇化则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西方有一句俚语说:“穷人住城里,富人住城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些西方大都市,基本都摆脱了过去城镇化带来的诸多弊端,逆城镇化在其中功不可没。下图为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1)在城镇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出现的问题及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

(2)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后期阶段,为什么城镇化速度放缓?

提示(1)由于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市集中,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在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

(2)因为在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已经很小,可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农业人口很少。

任务清单二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境探究

[情境]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指出:到2020年,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将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首都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到2035年,北京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首都功能更加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架基本形成。但北京的高峰拥堵

和雾霾仍是“痛点”。

[探究] (1)北京市的绿化面积上升对和谐宜居指数的影响是什么?

(2)北京市的雾霾天气多反映出的城镇化问题是什么?

(3)如何解决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提示(1)绿化面积上升会提升和谐宜居指数。

(2)大气污染严重。

(3)合理规划建设道路交通网,科学地进行城市交通管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

素养凝练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

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

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

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

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

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

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

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

善城市交通和居

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

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

【归纳总结】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素养应用

(人地协调观)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城镇化中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目前我国约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3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下面是表现城镇化问题的漫画。

(1)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2)城市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提示(1)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所排放的

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等。

(2)城市中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建筑、居民生活垃圾;噪声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课堂学业达标

读我国城乡人口比重变化图(来源:国家统计局),完成1~3题。

1.据图可知,我国()

A.1990年,乡村人口数量最低

B.1990年以来,人口总量不断上升

C.2010年,城乡人口比重持平

D.2010年以后,城镇人口增长放缓

2.图中乡村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生态环境因素

C.政治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3.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标志是()

A.城镇数量

B.城镇人口比重

C.城镇规模

D.城镇人口数量

解析图中显示我国的乡村人口比重持续降低,而城镇人口比重持续增长,大约在2010年,城乡人口比重约各占50%;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可知经济因素促进了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的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答案 1.C 2.A 3.B

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分布状况(含预测)。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差不大

B.目前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依然很快

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镇化水平接近发达地区

D.目前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5.由图可知()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下降

B.未来城镇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

C.发达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

D.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地区

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差较大,A错;目前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但速度慢,B错;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镇化水平尚不到60%,而发达国家已接近90%,C错;目前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仅达到50%左右,仅接近发达地区1950年水平,D对。第5题,由图可知,全世界城镇人口在欠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大,在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小,所以未来城镇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是上升的,故人口数量呈增加趋势。据图,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欠发达地区多于发达地区。答案 4.D 5.B

交通拥堵指数是指城市设置的综合反映道路网畅通或拥堵的概念性指数值。2016

年4月20日,高德地图联合清华大学正式发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其中2016年第一季度与2015年第四季度相比较,各大城市拥堵情况变化显著。读图回答6~7题。

2016年第一季度与2015年第四季度

城市交通拥堵指数变化比较图

6.2016年第一季度天津、上海等城市交通拥堵指数较2015年第四季度下降显著,其原因最可能是()

A.社会文化因素

B.城市基础设施改善

C.产业转移

D.卫星城市的建立

7.城市拥堵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顽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会加剧中心城市的拥堵状况

B.GIS可作为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

C.城市拥堵会使城市资源紧缺与环境污染的问题更加突出

D.在城郊重点开发房地产可有效改善城区拥堵状况

解析第6题,2016年第一季度天津、上海等城市交通拥堵指数较2015年第四季度下降显著,引起短时间内交通拥堵情况变化的最可能是社会文化因素,如实施新的交通法规、错开上下班高峰时间、实行智能化交通管理等,A正确。短时间内城市基础设施改善比较困难,B错误。产业转移和卫星城市的建立短时间内对交通拥堵的改善效果没有这么明显,C、D错误。选A。第7题,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使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会加剧中心城市的拥堵状况;GIS可以用

来分析交通情况,可作为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城市拥堵使城市道路资源更加紧缺,交通拥堵会增加汽车尾气排放,使环境污染加重;在城郊重点开发房地产,如果人们还在市内上班,可能加剧城区交通拥堵状况。选D。

答案 6.A7.D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9.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③

解析第8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地表硬化,植被减少,因而在雨季时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第9题,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建有绿化带和渗水道路,有利于增加下渗量,补充地下水,减轻城市洪灾;城市集雨管网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答案8.D9.D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下图为广州市不同年份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1~3题。

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

B.2001年前城镇人口增加主要源于当地农村人口的转化

C.2001年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

D.广州未来的城镇化速度将不断加快

2.促使人口向城市集聚的推力有()

A.农村劳动力过剩

B.广州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C.广州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D.交通便捷

3.近年来引起广州城镇化水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户籍政策的调整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但是从1983年~2001年农村人口数量变化不大。2001年前城镇人口主要是自然增长,2001年后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说明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广州城镇化水平现已较高,未来的城镇化速度可能变得缓慢。第2题,城镇化的驱动力分为拉力和推力,农村的不利条件为推力,城市的有利条件为拉力。第3题,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再加上农村劳动力过剩,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因此引起城镇化水平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1.C 2.A 3.B

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等9省区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读图回答4~6题。

4.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A.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镇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C.城镇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重

D.城镇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

5.从上图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的各省中,只有湖北的城镇人口比重在40%以上

B.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部经济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超过东部

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

D.总体来说,我国东部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越高

6.有关各省区城镇化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东部经济地带目前处于城镇化的成熟阶段

B.西部经济地带城镇化水平低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C.东部经济地带的城镇化问题比西部经济地带要严重一些

D.西藏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不存在城镇化问题

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图分析可知,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其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高。东部经济地带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东部经济地带城镇化问题比西部经济地带要严重一些,但并不代表西藏地区不存在城镇化问题。

答案 4.A 5.D 6.C

读下图,回答7~8题。

7.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和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所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①③④

8.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解析第7题,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速度慢,城镇人口比较稳定且少于发展中国家,故①④分别表示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和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低,速度快,故②③分别表示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人口。第8题,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的速度缓慢,早期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速度也很慢,且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但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通过计算可知,201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超过一半。读图可知,③代表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④代表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③>④,故D正确。

答案7.D8.D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如图所示。据此回答9~10题。

9.我国各地在城镇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10.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解析第9题,城市内的渠道主要起排水的作用,通过硬化,可减少杂草的生长,提高排水能力。第10题,对渠道进行硬化后,改变了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

其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9.D10.B

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11~12题。

11.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12.对2000年与2016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解析第11题,城市交通图层和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反映了该地区的交通通达度和消费人口的分布,因此可以为商业网点选址。第12题,构成城市土地利用图层的信息主要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因素,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答案11.A12.C

二、非选择题

13.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中国城镇化进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示意我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演变路径(图中数据经某种标准化处理所得,数据并不是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绝对数据值)。图乙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图,图中将二者关系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读图甲,简述1965~2005年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演变的特点。

(2)结合图甲、图乙,判断1965~2005年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类型,并说明该类型的主要特点。

(3)评价1995年后我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并提出改进措施。解析第(1)题,根据图甲中曲线,1965~1975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处于下降状态,说明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缓慢。1975~1995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 稳定上升,说明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稳步回升。1995~2005年,城镇化率快速增长,人均GDP增长较少,说明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上升,城镇化进程增速明显快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速。第(2)题,1965~2005年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类型是低级协调型。特点是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3)题,1995年后我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均明显提高,二者关系是经济发展带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了经济发展。1995年后城镇化速度远快于经济发展速度,说明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可能造成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地价过快上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采取措施是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

答案(1)1965~1975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处于下降状态,城镇化进程与经

济发展缓慢。1975~1995年,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稳步回升。1995~2005年,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上升,城镇化进程增速明显快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速。

(2)低级协调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3)经济发展带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了经济发展。1995年后城镇化速度远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导致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可能造成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地价过快上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措施: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学校生态环境,我国某学校规划建设“海绵校园”,如下图所示。

(1)列举出“海绵校园”对水循环影响显著的两个环节。

(2)分析建设透水砖和增加绿化面积在建设“海绵校园”中所起的作用。

(3)除了图中所示的措施外,请你在为建设“海绵校园”提出一条可行的建议。解析第(1)题,“海绵校园”可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第(2)题,结合上小题分析可知,透水砖可影响下渗和地下径流以及地表径流。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雨水的存续量;植被在水循环中能截留水分,增加下渗,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第(3)题,“海绵校园”工程包括新建雨水沟(道路、广场)和卵石排水沟、雨水花园建设、屋顶绿化改造、新建雨水池、透水铺装改造、海绵示范技术展示系统和校园数字化雨水管理监测系统等内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