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生态学

果树生态学
果树生态学

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之间的关

系;非生物的环境条件;

2.果树生态学(Fruit ecology),亦称果树环境学;是研究果树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相

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又称生存条件、生活条件)。根据其

性质可分: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①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水分、大气等。②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物理、化学等性

质、土壤生物与微生物等。③地形因子:即地球表面的起伏,如山岳、高原、平地、洼地、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这些常常是重要的间接因子。④生物因子: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等。⑤人工生态因子(人为因子):人对果树资源的利用改造、栽培和破坏,其中包括环境污染。

5.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主要气候生态因子)

空间递变(environmental gradient)导致生态因子组合表现带状分布;

时间递变使生态因子表现出周期性变化。

6.生物钟现象(b iological clock):生物的生命活动对生态因子周期性变化而表现出严格的

节律性。(植物开花光周期、候鸟迁飞)

7.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在《有机化学及其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一书中,分析了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认为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生长发育及产量。

耐性定律(谢尔福德)植物的存在与繁殖,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其中每种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与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这种植物对这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

8.果树生态的产生与发展及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人工生态系统(果园或设施栽培果树)+果树的起源与分布(原生地野生果树群落的自然生态系统)

?研究内容:非生物环境因子+生物环境因子

?研究方法:1.个体生态学+群体生态学;2.单因子研究+多因子的全面综合系统分析;

果树的起源与分布

9.为什么要研究果树起源?

明确果树的起源与分布,(1)可以了解果树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的形成、演化及其与环

境作用的相互关系,为果树种质资源的起源、历史、分类等提供依据;(2)可以了解各种果树对生态环境条件的总体性要求,为适地适作、合理区划、引种选种和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0.世界栽培果树的起源和研究概况?

?八大中心论(瓦维洛夫前苏联1935)植物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

?十二大中心论(茹可夫斯基前苏联1970)?育种的世界植物基因资源

11.世界气候带(climate zone),一般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苔原和冰

原七个大的气候带。

12.世界气候型(climate type)主要有海洋气候与大陆气候、草原气候与沙漠气候、季风气候

与地中海气候、高山气候与高原气候等。

13.中国主要果树的分布?

黄河流域及东北中心---原产本中心的大多为较耐低温的各种温带落叶果树。

长江流域中心--原产本中心的果树既有各种亚热带常绿呆树,又有各种较耐湿热的落叶性果树。

华南中心----原产本中心的主要为各种热带和亚热带常绿果树。

14.气候—生态型与分类

耐寒落叶果树、一般温带落叶果树、耐热落叶果树、温带常绿果树、亚热带常绿果树、一般热带常绿果树、典型热带常绿果树。

果树分布的主导因素:地理位置(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势轮廓、气候特点、自然历史演变和人类活动等。?大体中国主要果树种类的分布与全国三大综合地理区域相一致,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区。

15.中国果树分布特点(横向+纵向)

(1)随纬度由低至高,温度则由高变低,果树种类依次为:纯热带性果树、热带果树、热带和南亚热带果树混交、亚热带果树、亚热带常绿性与落叶性果树混交、

南温带落叶果树、中、北温带落叶果树及针叶常绿果树。

(2)由于地形及海拔高度的影响,使其在年平均气温、年积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等指标上反映出不同的变化,又导致果树种类生态特征与分布的不同。

16.果树环境+组成因子:

?果树的环境是指果树所生存的地点(包括果树地上与地下两部分)周围空间一切因素的总和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不加人工干涉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人工环境是指人工严格控制下的果树环境。

17.果树环境的组成因子-----①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水分、大气等。②土壤因子:包

括土壤的物理、化学等性质、土壤生物与微生物等。③地形因子:即地球表面的起伏,如山岳、高原、平地、洼地、海拔、高度、坡向、⑤人工生态因子(人为因子):人对果树资源的利用改造、栽培和破坏,其中包括环境污染。

18.果园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果园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一种。?在生态系统中,

其核心是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指组成成分和配置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就是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

19.果园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组成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自然区域范围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复合体。

?果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系统和生物系统两大类。

?果园生态系统中的生命部分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处的机能,也就是营养方式(或称级次)的不同,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20.果园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果园生态系统内的层次,主要由不同高度、生长型和生物型的植物构成。地上部分的层次一般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四个层次。

21.果园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及物质循环?

?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各组分之间,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来发生联系。

?转换与循环,其形式和特色虽然有区别,但实质相同,都是运动,是能量与物质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运转流动。因此,常称为能量流和物质流。

?能量流就是生物系统内,非生物环境经有机体,再至外界环境所进行的一系列能量转换的过程。

?果园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的基本特点:1)能量流是单向的,不可逆的;(2)能量以不同形式进行转换;(3)生态系统内能量流符合热力学的定律,具有总量守恒,形式转换,逐级分散的规律。

★百分之十定律: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后一个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的10%,90%的能量都损失掉了。

★生态金字塔:反映食物链营养级之间生物数量、重量及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物质循环是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中各类参与合成和建造有机体的物质,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和生物界之间,进行反复循环的过程。

?果园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⑴物质不灭,循环往复;⑵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不可分割,相辅相成;⑶物质循环中的生物富集;⑷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

⑸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根据循环的范围、路线和周期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是指一定地域内,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气、水、土)进行的物质周期性循环,主要是通过生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留存和归还来体现的。

二是生态系统外部或生态系统之间的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

根据循环物质形态(相)可分为水循环、气态物质循环和矿物营养元素循环三类。

22.

?大气中的氮被固定有三条途径:一是生物固氮;二是大气固氮;三是工业固氮。

?碳素的循环途径有三,一是陆地生物与大气之间的循环;二是水体的循环;三是化石燃料的循环。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使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原来的稳定状态,这就称为生态平衡。

?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接受来自太阳辐射提供的能量,并从自然环境中吸取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由植物合成有机物质,这就是能量和物质的输入;

?另一方面,生态系统中所固有的能量和合成的有机物质提供给各种生物的利用、消耗,能量因动物的取食,人类对动物的需求而输出。

果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保护?

(1)要实行果林农牧(渔)综合经营,如设置果园防护林,果园生草间作,结合饲养畜牧、放蜂、养鱼等,以增加果园生物种类和垂直层次,加长食物链,以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益;

(2)要适地适作,进行合理密植,山地实行梯田为主的水平等高栽植,平地开沟排水培土,降低地下水位,在深翻熟化、加厚耕作层改良土壤的基础上,实行覆草免耕,以及稳定生态条件防止剧变,从而改善和稳定果园生态系统,减少灾害,提高资源利用率;(3)综合防治有害生物,利用菌肥、菌根接种体,合理施用化学氮肥,以控制节害生物,控制污染,提高果树适应性;

(4)要适施和增施化肥、有机肥、气肥和生理活性物质,进行灌水,增加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以不断提高单位面积果园的生物量和产量。

29.中国苹果生态区划

?五大产区,即渤海湾区、黄河故道和秦岭北麓区、黄土高原和西北区、西南高原区。

?适宜苹果栽培的年平均气温为8~14℃,冬季大苹果一般可耐-30~-32℃,小苹果可耐-40℃。?温度是影响柑桔生育和地理分布的限制因子。

?主从因子相结

30.中国果树分布带划分依据与原则?

?中国果树分布带的划分,宜以中国果树地理分布、自然生态条件和果树的生物学特性为依据,以对果树地理分布、果树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有决定意义的生态指标为准绳,按照划带原则和中国果树分布的特点,进行具体划分。

?中国果树带划分的原则---------第一,共生同一性与优势度和指示性果树相结合原则第二,主导性与辅助性因子相结合和转换原则第三,空间相对连片性或区域共轭性原则?温度是果树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生态因子。果树的各种生理活动、生化反应、生长发育等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

?土温(树体下部)气温(树体上部)果树体温

?温度,就变化的规律性而言,可分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变温两类。前者指温度的年周期变化和日周期变化,后者指温度的非周期变化,如温度的突然升高或降低。

?温度的节律性和非节律性变温,对果树有重要生态作用。

?果树三基点温度---果树都有其相应的三个基本点:即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p89)???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是指果树的生命、生长或发育终止时的上、下限温度;最适温度是指果树生命活动最适和生长、发育最快时的温度。

33温度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一)温度与果树一些生理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养分吸收)

(二)温度对果树生长发育的作用

?温度与果树种子的休眠和发芽

?落叶果树的种子,采收后一般须经过一定时期的后熟过程,才能萌发。种子在后熟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低温、水分和空气。一般3~7℃的低温最为适宜。

?温度与果树根系生长温度与果树萌芽开花

?温度与果树花芽分化温度与果实生长度

果树花芽分化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生物学过程,其中与温度关系密切。?根据果树花芽分化时期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⑴夏秋型;⑵冬春型;⑶一年多次分化型;⑷随时分化型。

?中国主要果树按需热量的生态适宜性与栽培分布,大体分为五大类:耐寒温带果树、一般温带果树、亚热带果树、一般热带果树和典型热带果树。

★中国主要果树按需热量的生态适宜性与栽培分布特点:(1)暖温带地区——“耐寒温带果树”类(2)亚热带——常绿、落叶果树的混交区域(3)热带地区——“典型热带果树”

?节律性变温: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变化导致温度随季节和昼夜发生规律性变化。?温周期:植物随季节和昼夜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

36极端温度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果树因低温受害或死亡,按其温度高低和发生原因,可分为寒害、霜害和冻害三种。

?寒害亦称冷害,是指零度以上低温使喜温植物受害甚至死亡的现象;

?霜害指一年中日平均温度为正值的时候,地面温度或近地面空气层温度在短时间降到0℃以下,并使果树遭受伤害或死亡。

?冻害指冰点以下的低温引起果树的受害或死亡。

37影响果树低温伤害的因素?

?果树受低温伤害受多种因子综合的影响。一般影响果树低温伤害的因子可分两类,即植物学因子和气象学因子。

?植物学因子包括果树种类、品种、品系和砧木,植株生长状况、生育期、树龄及枝梢成熟度、病虫危害状况,上一季的结果多少以及采果迟早(影响植株内营养物质的累积和消耗状况)等;

?气象学因子包括低温强度、低温持续时间及其他气象因子的配合状况。

38果树对低温的生态适应★▲

?长期受低温影响后,能产生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从而提高它耐低温的能力。

?果树的生态适应性,归纳起来可以分形态适应和生理适应两方面。

?形态适应性:(1)主要表现如生长在极地和高山植物的芽及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2)芽具有鳞片,植物器官表面盖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木栓组织较发达,植

株矮小,常成匍甸状或垫状等等。

?生理适应性:(1)原生质浓度提高;(2)低温来临前转入休眠;(3)吸收热量增多

39.高温对果树的生态作用及其适应性:

?热害:温度过高引起对果树的危害现象。

?高温对果树的危害表现如下:

?首先,是超过温度补偿点以上的高温时,使果树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平衡遭受破坏,呼吸大于光合,消耗贮藏养分,导致饥饿而死亡:

?其次,高温促进蒸腾作用,破坏水分平衡,导致果树萎蔫干枯;

?第三,高温可加强生长发育,缩短生育朗,叶片早衰,使果树生长量减少;

?第四,高温可抑制氮化物的合成,导致氨积累中毒;

?第五,过高的温度还会使蛋白质合成酶变性、钝化,蛋白质只分解不合成,膜蛋白变性、凝聚,脂类移动,导致生物膜伤害;

?第六,突然的高温还会使果树发生树皮灼伤、开裂等直接的组织伤害。第五章气候因子(温度)

?果树对高温的适应:形态适应和生理适应

40.光强与果树生长发育

当光照充足时,果树易形成密集短枝,削弱顶芽枝向上生长,增强侧生长点生长,树体表现开张。而当光照不足时,枝条加长和加粗生长明显,表现出体积增加而重量并不增加,干物质重量控甚至降低的“徒长”现象。

光照强度与果树花芽分化有密切关系,如光照不足,对花芽分化和形成均产生不利影响。光照不足,引起果树结果不良,坐果率降低,果实发育中途停止从而造成落果。

41光质与果树的关系:

?光质,是指太阳辐射光谱成分及其各波段所含能量。、

据人的眼睛所能感受到的光谱段,光可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两大部分;不可见光又分为紫外线和红外线。

42可见光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不同可见光谱成分对果树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机物合成、生长发育、光形态建成、向光性和光周期等都有重要作用。

?形态建成

?是植物细胞内的受光体吸收作为外界信息的光能后,将这种光能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从而引起细胞内局部变化,并进一步扩大为宏观变化。

?果树树体内水分的获得和消耗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关系称为果树的水分平衡。

当大气湿度过大,果树蒸腾很微弱时,根系吸水常常超过蒸腾量而呈现水分过剩,如果时间短,叶片往往以吐水的方式将液态水排出体外。

当土壤水分不足或大气干旱时,蒸腾大于根系吸水,使果树体内缺水,细胞膨压降低,气孔关闭,呈现萎蔫。

44.干旱对果树的危害及果树的抗性

大气干旱:气温高、光照强、空气相对湿度过低,植物蒸腾大于根系吸收的水分,导致植物体内水分严重亏缺。

土壤干旱:土壤中可利用水缺乏,植物根系吸水困难,体内水分严重亏缺,正常生命活动受影响。

生理干旱:由于土壤温度过低、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如盐碱地或施肥过多)、土壤缺氧(土壤板结、积水过多等)因素的影响,植物根系正常生理活动受阻,即使土壤中有可利用水,根系也不能吸收,致使植物体内缺水受旱。

旱害对果树的影响:(1)抑制果树体内各种生理过程(2)引起果树体内各部分水分的重新分配(3)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

果树对干旱的生态适应有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两方面,而二者又是密切相关的。

抗旱力强:桃、扁桃、枣、石榴、杏、无花果、阿月浑子等等;

抗旱力中等的有苹果、梨、李、樱桃、梅、柑桔等;

抗旱力弱的有香蕉、枇杷、杨梅等。

提高果树抗旱途径:(1)选栽抗旱性强的树种、品种和砧木,合理栽培,增强树势。

(2)提高截留降水的能力如营造果园防护林,搞好山地水土保持工程,深翻压绿,深沟高畦,生草覆草,注意雨季蓄水,冬季积雪等。(3)减少蒸发与蒸腾如雨后中耕,覆盖培土,旱季除草割草,喷布抑蒸保湿剂等。(4)合理灌溉,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效益如采用喷灌、滴灌、穴灌以及按需适量灌溉等。

45.果树的涝害:在低洼、下湿地或洪水积聚的情况下,由于土壤积水或土壤过湿而通气不良,造成果树的伤害。

果树的抗涝性?

果树的抗涝性主要决定于树种的遗传性和对生态条件的适应性。

果树在生长期间的涝害比休眠期严重。

果树的抗涝性与砧木种类有直接关系。

结果表明,以海棠抗涝性最强。次为M16,其他为M7>M27>M11>MM106>M26>M9。

果树栽植深度、果园土壤类型和地下水位等对果树的涝害均有影响。

46.风(P151)--风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1、风影响果树的蒸腾强度;

2、风影响空气中C2O等成分的扩散和输送;

3、风能调节近地空气层气温和果树体温,改善果园小气候;

4、风还能帮助风媒果树进行授粉

●干热风特点:干热风划分为高温低湿型、雨后猛晴型和旱风型三类。

高温低湿型的特点是大气高温干旱,地面吹干燥的偏南风和西北风,风加剧了高温干旱的危害。

雨后猛晴型的特点是雨后猛晴高温。

旱风型的特点是空气温度低,风速大。

47.土壤种类?

有基本保持岩石(土壤母质)特性的岩性土(如紫色土、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等);48.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物理性状包括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剖面与深度、土壤通气性、水分与温度等。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是一种三级分类法,------即按砂粒(2-0.02mm)、粉粒(0.02-0.002mm)、粘粒(<0.002mm)三种粒级所占百分数划分为4类12种。

土壤质地:是指组成土壤矿质颗粒的相对含量。

土壤质地中粘粒含量对肥力影响最大,可保持养分不受淋溶,而维持土壤肥力

50.土壤剖面和深度?

自然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包括:淋溶层、淀积层、土壤母质层。其下即为未经风化的岩石称为基岩层。

果园土壤剖面是在果园自然土壤经耕作而形成的,从上到下,大体可分为三层,即表土层、心土层(中层土)和底土层。

表土层----由于接近地表,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属于根系生态不稳定层,加上土壤耕作的影响,根系经常遭到破坏。

心土层----温湿度较稳定,除深翻熟化外,一般果园耕作无影响,属生态稳定层。

底土层----土质较紧实,通气性差,有机质和矿质营养较少,土壤生物和微生物少,物质转化较为缓慢,土壤肥力较低,根系分布少或无,一般常把此层土壤称为生土或死土51.土壤通气性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在土体内气体扩散和通气的能力。

土壤通气性对果树生产的重要意义?

作用:通过和大气的交流,保证土壤空气的更新,使土体的各部分的气体组成趋向均一,并与大气基本保持一致。

●改善果园土壤通气性的途径?

改善土壤结构:是改善土壤通气任的根本措施,其中包括深翻熟化、生草种绿肥,增施有机肥,客土改良等;

深沟高畦,排除深层积水,是改善低洼湿地通气性的前提;

增加土壤表面积,如利用山地栽果树,坡地可辟梯田,洼地深沟高畦,穴灌等都有利于土壤通气。

51.土壤水分(p168)?

土壤中的水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重力水(重力作用)、毛管水(毛管引力)和束缚水(又称吸湿水)(分子引力)。

土壤水分的作用:

首先,土壤中养分的转化、溶解都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被树体吸收利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土壤中水、气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热量状况,进而影响土壤生物和微生物;

此外,还影响果园气温和相对湿度,影响病虫的消长。

调节果园土壤水分的途径:

1)根据果树年周期对水分条件的动态需要和植株、土壤实际水分状况进行及时排灌。

2)果园覆盖和增厚改良土壤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有助于果园土壤水分的稳定供应。

3)根据果树不同物候期,进行及时灌排。

菌根果树的菌根是土壤中菌根菌和果树根共生的一种特殊表现,其类型可分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兼生菌根三种。

54.果树生态最适带:

果树垂直分布带----随着山地海拔的升高,一般是需热量高的果树逐渐被需热量低的果树所代替,常绿果树逐渐为落叶果树所代替,呈现出与水平的纬度地带性一样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果树的垂直带状分布。

果树生态最适带是指在果树垂直或水平分布带中,最适宜果树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地带。

其内因主要决定于树种品种的遗传特性、生态价的高低,外因主要在于水平地带性和地形、气候条件等。

55.逆温是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气温垂直递减率为负值的现象。

辐射逆温地面辐射冷却、冷空气下沉形成。

下沉逆温高压控制地区由于整层空气下沉绝热增温造成。

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冷却后产生。

锋面逆温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爬升到冷空气上方,冷暖空气交接面形成逆温。

逆温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在果树生产上,逆温现象对园地选择、树种品种布局和避冻栽培有着重要意义。在山地、丘陵地果园规划建园上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应把喜温怕寒的树种品种布局在当地逆温层高度部位,而把耐寒树种品种种在下部。。

植物异株克生:某种植物能够向体外排出特定的生物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抑制或促进附近的同种或异种植物生活的现象。

57.果树群落中微生物、植物与果树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其作用方式和机制,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竞争+协作)。直接关系:(1)共生;(2)寄生、半寄生;(3)附生

植物病原菌在果树上的寄生,可分为专性寄生与兼性寄生。

附生也称为偏利共生,即两种生物共生,对一种生物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的共生关系。58.污染及其对果树的生态作用?

果园污染是指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活动。使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和农用化学物质进入园地、大气和水体中,当其数量超过果树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将导致果树环境质量下降,甚至破坏果园生态平衡。

59.果树生态学在果树仿生生产中的应用?

在果树建园上的应用:(1)土壤改良;(2)果树育苗(种子层积、催芽);(3)适地适栽;(4)设施栽培;(5)抗性品种的选育;(6)合理密植;(7)集约管理与综合经营

一、土壤改良

二、果树育苗?

?模拟温带果树种子越冬需要低温,对种子进行低温处理或砂藏越冬——层积处理。

?模拟果树(尤其常绿果树)实生苗在自然野生果树群落下生长要求光照较弱,育苗时宜用竹、松疏林或荫棚遮荫——遮阴。

?模拟自然连理枝——嫁接。

三、适地适栽

?根据果树自然野生原生地和优质丰产区生态条件的综合,作为生态最适带进行适地适作。

四、设施栽培

五、抗性品种的选育

?对不良环境和有害生物,除改造环境、防治有害生物影响果树生产外,也可选抗性品种来适应这些不良条件。

六、合理密植

?模拟野生果树群落密生的结构,采用合理密植,有利于果树生长和提高抗性。

七、果树栽培的方针-------集约管理

?果树经济效益高、有条件多投入,以及在生理上通过的发育阶段多。

果树栽培的方针----综合经营

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再次感谢我们帅的认真的小雨欧巴

植物生态学

1.与植物密切相关的生态条件(生态因子)包括水条件__温度条件__主条啤__空气和风__土壤条件___地形条件__生物条件_和_人类影响___等八类。 2.以水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有___旱生植物__中生植物_____湿生植物___和___水生植物 3.水生植物因其生长和水层深浅不同,可分为汽水植物____浮水植物____、和__挺水植物___ 4.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有_最适点__最低点__和_最高点_称为温度三基点。 5.由于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不同,植物可分为___酸性土植物____中性土植物__和___碱性土植髓__三大生态类型。 6.对某一特殊的生态环境有指示作用的植物称为___三指示植物___ 7.温热多雨地区的森林,常常包括____乔木层_灌木层_____草本层_和____地被层_等层次。 8.同一生活型不同种的组合称为____层片 9.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活周期性变化的起止日期称为___物侯期__________________。 10.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貌,称为______季相 11.植物种间关系的形式有_____竞争、寄主、共主、附生、种间结合_ 12.中国植被可分为如下八个区域: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亚热夸常绿阔叶林区域、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温带荒漠区域、青藏高原植被区域 13.群落最上层的优势种对群落的外貌、结构具决定意义,特称__建群种 1.何谓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的任务是什么? 2.何谓生态条件? 3.某植物从播种到出苗期间的平均温度为18"C,经历7天,该作物从播种到出苗的有效 积温是多少? 4.植物从播种到出苗,当月均温度为15℃时,需15天才能出苗,问此阶段棉花的活动积 温为多少? 5.樟不过长江,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是什么? 6.为什么西藏高原的白菜,萝卜比其它地区的要7.简述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8.为了合理利用光,生产上采用了哪些措施? 9.禾谷类作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10.简述土壤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1.以稻为例说明稻的不同生态型。 12.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3.决定植物群落外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4.何谓群落结构?植物群落有哪些结构特征? 15.何谓植物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哪些 16.植物群落旱生演替有哪几个阶段? 17.举例简述水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 18.在桦林中,若出现较多的云杉幼苗,桦林植物群落可能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 19.地球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哪些? 20.我国的植被分为哪几个植被区域?湖北省、湖南省属什么植被区域? 21.植被区域命名的原则是怎样的? 22.举例说明我国植被群落的分类单位。 23.群丛命名的根据是什么? 1.答;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植物生态学的使命是利用植物生态学的原理,揭示植物和环境之间正常的或失常的关系.掌握自然规律,以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和保护环境,使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达到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答:在植物的周围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只有那些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间或地点,对植物的代谢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密切联系的条件,如对植物特征、特性的产生,类型的形成,分布的限制,具有深刻影响作用的环境条件,才能称为生态条件。如水份、光照、温度、空气、风、土壤、地形、生物等生态条3.答:根据有效积温的公式计算:K=(18一10)×7=56(℃) 4.答:根据活动积温的公式计算:K(15—0)×15=225(℃) 5答:樟不过长江、云杉不能栽种在华北平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温度的限制。樟不 越长江,是受到长江以北低温的限制,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是受到华北平 原的高温限制。这表明温度条件是限制植物南北分布的主要因素。 6.答:植物生长的呋慢幸要求有一定的温度条件外,还要求有一定的昼夜温差。 昼夜温差比较显著的地巨千毛芝的生长和产品芒更量有良好的影响。西藏高原地 区的昼夜温差大。白天的高温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夜间的低温使植物的呼吸 作用减弱,因此白天产生的光合产物积累得较多。因此植物生长快而大,品质好。 7.答:太阳光在绿色植物芝兰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植物的生活中需要利 用光能进行物质生产,把二氧化碳和水加工成糖和淀争。三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需 要。植物的一切产量都是依靠这种作用而取得的。此外.尤其是影响植物生长和 发育厂一个重要生态条件。因为光的强弱和光的波长官目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器官 的分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植Q:器言芝形态和组织结构。而且,日照时间的 长短,还限制着很多植物的发育。由此看来,光对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因 此,在生产活动中如何提高植物对阳光的利用率,使植物生产更多的有机物质, 这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8.答:生产上为了协调植物与光芒关系.满毛植物对光的需要,合理利用光能,充 分发挥植物的生产潜力,采用了合理密植、间套复种这些提高作物对日光能利用 的有效措施。 9答:禾谷类作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往往会出现生育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 因为南方为短日照、高温条件,到北方后变为长日照、低湿条件。使禾谷类作物 出现生育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因此应先选引早熟类型或对光、温反应迟钝 的品种,以免发生以上现象。 10答: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土壤能经常不断地为植物提供一定数量的水 分,养料、温度和空气。植物要在土壤里扎根和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肥沃土壤是 植物丰产的基础。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肥力,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证。 11答:根据稻对温度、光照、土壤水分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而分别形成对这些条 件的特殊要求.从而声生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型。如籼稻和粳稻是不同类型的温度 生态型。早稻、中稻、晚稻是不同类型的光照生态型:陆稻、水稻是不同类型的 土壤生态型。 12.答: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有关群落的外貌与结构,群落的生态与动 态,群落的分类与打芒等有关基本内容。 13.答;群落外貌是指群落的外表形态和相貌,它是群落和外界环境条件长期适 应的结果。而群落外蓑三要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形态习性或长相,生活型或生长型, (特别是优势种的生活型)叶形以及周期性等几方面.因此群落的外貌特征主要反映 在群落的高度、种类组成、季相变化、成层现象、树冠类型、颜色、树皮特征、 芽的位置、类型、叶子形态、生活能力、以及变态根等因素有关。 14.答:销构是指群落所有种类及其个体在空间中的配置状态。结构是群落的一 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群落对环境的适应、动态和机能。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群 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和同生群。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 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垂直结构主要包括群落的地上成层现象,地 下成层现象与阶的特点。群落的水平结构,反映出不同群落在空间水平分化或镶 嵌现象的情况。时间结构反映出不同群落因组成成员不尽相同,群落在时间上的 周期变化或更替情况不一样。同生群能反映出群落的重要生态结构特征。 15.答;植物群落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 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植物 群落演替有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个类型。原生演替即植物群落的演替是从操迪 上‘芒芦簧譬:生演替即植物群落是从被破坏的群落中开始的演替。 16.答:群落旱生演替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首先在岩石上出现的是地衣檀 QF举摹;纂二簧孟.田蓍募植物阶段;第三阶段,即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第四阶 段,即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17.答:水生植物群落演替共有六个阶段,其简单过程为冲口低等藻、菖植物巧 弓三浮爵植物阶段一如轮藻等沉水植物阶段一如睡莲、莲、芡实等浮叶根生植物 阶段一如芦苇、香薄,予百等羹荩植物阶段一如莎草、禾本科等湿生草本植物阶 段+木本植物阶段。 18.答:在桦林群落中,若出现较多的云杉幼苗,今后以择卞为建群种缩植物群 落,将可能变为以云杉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所代替。因为云杉比桦树耐阴.当云 杉处在苗期耐对棒树影响不大,当云杉生长超过桦树时,由于桦树不如云杉耐阴, 所以很快衰弱下去,而云杉生长得更好.成为以云杉为建群种的群落了。这说明 植物群落形成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应运用植物群落的知识把握群落变化 的方向和速度,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19.答:地球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热带雨林群落,红树林群落,雨绿木本群落, 硬叶木本群落.夏绿木木群落,针叶木本群落,雨绿干燥草本群落,夏绿干燥草 本群落,中生草本群落,湿生草本群落,水生草本崔落.冻荒漠群落等。 20.答:《中国植被》将我国植被区域划分为八个植被区域。即:寒温带针叶林区 域,温带针叶筒卜逞交林区域,暖湿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热带季雨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温带荒羹巨壤.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湖北、 湖南两省均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21.答:植被区域的划分是按照热量带加上占优势的地带性植被型或其组合.再 加上区域QF食名万式命名,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22.我国植物科学工作者,将植物群落分为三个“级”,即植被型(为高级单位), 群系(为中级单位)和群丛(为基本单位)。在每个“级”之上设辅助单位“组”, 级以上设"亚型"为分类单位的补充。例如: 植被型组如针叶林,阔叶林等植较茎如寒温带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等 植被亚型如山地杨桦林,河岸落叶阔叶林群系组如温带松林,石栎林等 群系如大针茅草原,芨芨草草甸等亚群系如羊草十中生杂草类 群丛组如杜鹃、落叶松林群丛如羊草十大针茅十寸草苔草原 23.答:群丛命名一般以优势种为根据,通常依照群落的层次由上而下地依次写 出各层的优势种。如狗尾草十马唐群落。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 1 页共1 页

高级植物生态学试题

《高级植物(生理)生态学》课程考试试题 生命科学学院周晓丽学号:G2004477 一、名词解释(30分) 1.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低于阳生植物,C3植物低于C4植物。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2.CO2饱和点和CO2补偿点 CO2饱和点:CO2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环境中CO2的浓度称二氧化碳饱和点。 CO2补偿点: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相等时外界环境中的CO2浓度,就是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 3.量子产率与羧化效率 量子产率:体系吸收每一个光子所引发的某种事件的数目。符号为ψ,Y。积分量子产率为Ф=事件数/吸收光子数。对于光化学反应,ψ=反应物消耗(或产物产生)的数量/吸收光子数量。微分量子产率为φ=(d[x]/dt)/n。式中d[x]/dt为某可测量量的变率,n为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光子数(摩尔或爱因斯坦)。ψ可用于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反应。 羧化效率:在低CO2浓度条件下,CO2浓度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直线的斜率(CE)受羧化酶活性和量的限制。因而,CE被称为羧化效率。CE值大,则表示Rubisco的羧化效率较高。 4.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植株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是反映作物群体大小的较好的动态指标。 5.植物的碳同位素区异:主要指C3、C4在植物体内的不同含量。

二、简答题(40分) 1、画图示意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并标示出暗呼吸、光补偿点和光饱和 点。 光和响应曲线 2、如何理解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中的F V/F m和NPQ,它们在分析植物光合生 理分析有何意义? 调制叶绿素荧光全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叶绿素荧光,我们国内一般简称调制叶绿素荧光,测量调制叶绿素荧光的仪器叫调制荧光仪,或叫PAM。 调制叶绿素荧光(PAM)是研究光合作用的强大工具,与光合放氧、气体交换并称为光合作用测量的三大技术。由于其测量快速、简单、可靠、且测量过程对样品生长基本无影响,目前已成为光合作用领域发表文献最多的技术。 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的工作原理 1983年,WALZ公司首席科学家,德国乌兹堡大学教授Ulrich Schreiber 博士利用调制技术和饱和脉冲技术,设计制造了全世界第一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荧光仪——PAM-101/102/103。 所谓调制技术,就是说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有一定的调制(开/关)频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必背整理

0 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1 生物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植物生理生态复习题

1.什么是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定义:主要是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生态学现象。 研究生态因子和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研究内容:1.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基本机制。 2.植物的生命过程 (水分、矿物质) 3.环境因素影响下的植物代谢作用和能量转换。如光强、二氧化碳 4.有机体适应环境因子变化的能力。如温度胁迫(冷害、冻害、干旱) 二.什么是物候现象 物候现象:植物长期适应一年中温度、水分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三、按照环境的空间尺度,环境可分为哪些类型 1.全球环境(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 岩石圈:地球表面坚硬的外壳。海洋型(厚)大陆型(33km厚) 土壤圈:覆盖在岩石圈表面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生物圈: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等界面上的生物有机体,构成一个具有生命的、再生能力的生命圈层。 2.区域环境: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尺度为大洲、大洋。 3.群落环境:即群落附近的环境,如群落所在的山体、平原及水体等。

4.种群环境:即种群周围的植物和非植物环境。 5.植物个体环境:接近植物个体表面或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环境尺度一般是指植物个体环境。 四.按照人类影响程度,植物个体环境可分为哪些类型 1.人工环境 2.自然环境:未受人类干扰或干扰少 3.半自然环境:人类干扰较强或部分为人类建造 五、什么是生态因子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要素(食物、热量、水分、地形、气候等)。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六、按照生态因子的组成性质分为哪些类型 按照组成性质分为: 1.气候因子:光、温、水、气(风、O2) 2.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土壤肥力 3.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 4.地形因子:高原、山地、平原 5.人为因子:其影响超出了所有自然因子 其他: 按照组成性质分为: 1.稳定因子:质和量不随时间变化的因子,如地心引力、太阳辐射常数 2.变动因子:质和量随时间变化的因子,如气候的日变化、四季变化、风、降水

植物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德国,HAECKEL,1866);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美国Odum,1983);生态学是研究影响有机体分布与多度的科学(加拿大Krebs,1985)。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 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生态学前沿科学领域与热点问题: (1)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维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制 (2)生态系统服务 (3)生态健康与生态修复 (4)全球变化 (5)生态环境变迁与重大疫病和人群健康效应 (6)转基因生物释放的生态效应 (7)生态入侵 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窆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 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第二章植物的生存环境 生态系统中,连接生命物资和非生命物质的枢纽正是由绿色植物所组成的植被。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生物及其周围的物理环境所组成的总体,是生活物质及其生命活动的产物所集中的圈层。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区域环境:由于地球环境的非均一性而形成的区域环境,各个区域都是气候和地

鸟类群落生态学报告

鸟类群落生态学报告(三) 关于水鸟群落的研究 方慧51111300113 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与种群一样,生物群落也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是由组成它的各个种群所能包括的,也就是说,只有在群落总体水平上,这些特征才能显示出来。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群落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和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组配和种类结构)、优势种(群落中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的特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等。近年来对我国对水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包括对水鸟群落的结构及其变化、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等研究。 一:水鸟群落的集团结构 长江中下游湖泊是越冬水鸟的重要栖息地,随着湖泊渔业养殖强度的不断加大,湖泊湿地严重退化,水鸟的越冬生态受到影响。为揭示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越冬水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特征,2008 年12 月至2009 年3 月,通过扫描取样法采集安徽省长江沿江升金湖、菜子湖和武昌湖3 个浅水湖泊30 种越冬水鸟的取食行为百分比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法对越冬水鸟进行集团划分,并采用无倾向对应法( DCA) 分析越冬水鸟的取食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安庆沿江湖泊越冬水鸟群落可分为4 个集团,即深水取食集团G1、挖掘和啄取集团G2、浅水取食集团G3 和泥滩拾取集团G4。G2 集团的鸟种最多,共有13 种,优势种为鸿雁( Anser cygnoides) 、豆雁( Anser fabalis) ; G3 集团次之,共6 种,优势种为小天鹅 ( Cygnus columbianus) 、白琵鹭( Platalealeucorodia) ; G4 集团共5 种,优势种为黑腹滨鹬( Calidris alpina) 、鹤( Tringa erythropus) 和红脚鹬( Tringa totanus) ; G1 集团水鸟种类有6 种。这些水鸟的觅食生境主要在湖泊滩涂和浅水区域,其食物资源的可利用性和觅食对策共同决定群落组成结构。 DCA 分析表明,取食方式及取食时运动方式组成的觅食对策决定了集团食物资源的分割,草滩中取食鸟类主要采用静止取食和啄取方式,泥滩取食集团主要采取拾取及奔-停取食,深水区取食集团则主要采用潜水方式取食, 二:水鸟群落的结构变化 近年来长江口滩涂湿地高强度的促淤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育造成了严重影响。2006 至2010 年在南汇东滩进行了水鸟调查,研究围垦后堤内环境的快速演替过程对水鸟的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鸻鹬类、雁鸭类和鹭类3 类主要水鸟类群,结果表明鸻鹬类的总数量呈严重下降趋势( ANOV A,P= 0. 009) ,而雁鸭类和鹭类总数量在上升( ANOV A,P = 0. 015; P = 0. 00) ; 在种类数量方面,鸻鹬类和雁鸭类差异不显著( ANOV A,P = 0. 597; P = 0. 523) ,鹭类种类数变化极显著( ANOV A,P = 0. 00) 。同时,通过对水鸟的栖息地选择因子偏好的分析,发

0713生态学一级学科简介

0713生态学一级学科简介 级学科(中文)名称: 生态学 (英文)名称:Ecological 一、学科概况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多元起源的。概括地讲,大致可分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 进入17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做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进入19世纪之后,生态学得到很快发展并日趋成熟。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初期,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出版了不少生态学著作与教科书。在动物生态学方面,关于生理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群落学等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植物生态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重 要发展,出版的专著有《植物社会学》;《实用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等。由于各地自然条 件、植物区系、植被性质及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各地有所不同,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北欧学派(Uppsala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等),涉及到人类的生死存亡,造成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威胁。上述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因而引起社会上对生态学的兴趣与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随着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许多环境问题都成为生态学学科发展中的前沿热点问题,生态学越来越融合于环境科学之中。特别是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态学研究,更显得突出。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21 世纪的生态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紧密地结合社会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断突破其初始时期以生物为中心的学科界限,未来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向解决社会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发展,并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的作用。 如果说21 世纪前生态学和生态学工作者主要是指出问题和提出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到了21 世纪生态学则是转变到对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索。当代生态学研究愈来愈注意与群众相结合,与社会发展和生产实际的需要相结合,并成为政府决策和行动的基础。当生态学介入生产和社会问题时,特别是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与政策、经济、法律以及美学、道德、伦理等方面,甚至进入哲学领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二、学科内涵 生态学诞生于19 世纪后半叶,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重点探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两者协同进化的规律,学科的核心理论是,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间及其生物的集合体间与其周围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同进化的关系并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各类生态系统,对人类而言,这些生态系统都具有服务功能。关于生态学基本理论常因生命层次的不同而异,从系统的层面上,通用的理论主要是相生相克理论、系统开放理论、等级系统理论、生态平衡与耐受极限理论等。目前,生态学仍处于新理论不断创建和发展中,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物质多级利用理论等都对本学科乃至相关学科具有指导作用,已经成为许多新兴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具有进化观、整体观、系统观、层次观的显著

当前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植物生态学报 2001,25(5)514~519 Acta P h ytoecolog i ca Si nica ·植物生理生态学专栏· 当前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093) 摘 要 简要介绍了最近国内外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围绕着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几大重要环境因子改变而可能导致的植物生理生态变化展开,包括CO2浓度升高、紫外辐射增加、温度变化、强光、盐生环境扩大化等;部分工作探讨已经存在的特殊生境下的植物生态适应。其中,围绕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是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虽然以CO2浓度升高主题展开对C3和C4植物的影响研究依然是众多刊物发表生理生态学原始论文的重要内容,一些特殊功能型如C AM植物的响应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植物对于紫外辐射的生理生态响应有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手段的完善以及实验材料的改进是最近植物生理生态学不断出新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野外F ACE实验、叶绿素荧光技术等使一些机理性问题不断被揭示出来。 关键词 植物生理生态学 全球变化 CO2 紫外辐射 强光辐射 高温与低温 REVIEW ON SOME HOT TOPICS TOWARDS THE RESEARCHES I N THE FIELD OF PLANT PHYSIOEC OLOGY JIAN G Gao-M ing (Lab oratory of Quantitative Vegetation Ecology,Institu te of Botan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93) Abstract Some hot topics i n plant physioecology research have recently made regular appearances in a number of important int ernational journals(Science,N ature,etc.).These describe the responses of plant physioecology and g row th to facto rs such as:increasi ng CO2concentration,ul traviolet radiation enhancement,changes in tem-perature,sunlight i rradiation and the enlargement of sal ty habi tats.All of these factor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 th the processes of global climat e change.Some of the research,however,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plant s to existing environmental st resses in specialised environmental habitat s.Among the intensive studies,the carbon budget of t errest rial ecosystems is one of the ho ttest topics,research conducted recent ly,including: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ses,si nk and source dynamics of carbon at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terrest rial and oceanic ecosystems.Al though the responses of C3and C4species t o elevated CO2are sti ll the main topics i n most journals,there has been much progress i n study of CAM functional types.Prog 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 echnologies such as st able isotope methods,f ree air CO2enrichment(FACE)facili ti es,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t echnology hav e helped g rea tly i n understandi ng these general problems. Key words Plant physioecology,Global climate chang e,CO2,Ul traviolet radiation,High light radiation,High or low temperat ure st ress 近年来,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对生物圈干扰的不断升级,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的扩大等。对这些环境问题的解决引起了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植物生理生态学(Plant Phy sioeco logy)是研究生态因子与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它从生理机制上探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物质代谢和能量流动规律以及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La rcher,1995)。由于它能够给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以生理机制上的解释,因而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 收稿日期:2001-06-01 接受日期:2001-07-3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KS CX1-08-02)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G1998010100) E-mail:jgm@h https://www.360docs.net/doc/f65520743.html,

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H.Thorean(索瑞)于1858年提出,“Eco—“一词源自”oikos”(希腊文),意思是:隐蔽所,居所,居住环境。 1866年,E.Heackel(海格尔,德国)最早给生态学下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标志着生态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关系。 2、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其重点是生态 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以人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生物学。 4、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学问 题。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66年以前,1866—1970,1970年以后 1、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66年以前) 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阶段的晚期有一些相关著作,但是,显得很肤浅、零碎、片断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 2、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1866—1970) 1866年海格尔给生态学下定义后,标志着生态学科学理论的建立。在此阶段,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 (1)德国Mobius(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生物群落“概念。 (2)德国Schroter(斯洛特)于1896年创立了个体生态学。 (3)德国Schimper(新柏尔)于189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重心就是生态系 统、 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 ●个体:就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就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与空间分布结构等。60年代前就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群落的结构、演替、 多样性、稳定性。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过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 圈与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 ●野外就是首选、并且就是第一性的。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 ●实验研究就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优点就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 较可靠,重复性强。——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 态,种群增长与种间竞争。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 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与其她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与。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因素。 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与(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生境就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

生态学的10个规律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日照实验高中崔宝刚 一、生态学的十个规律 1.生态学是科学:生态学是关于动、植物投资的一门科学。生物的行为都是一种投资行为,与经济学密切相关。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党和生态平衡等 A.大面积森林砍伐、滥施开垦干草原、破坏沼泽、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生态不平衡; B.生态平衡像“收支平衡”一样,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平衡,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好还是坏? C.生态平衡不存在(发展观),常用生态系统稳定性描述。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并不直接产生或指挥伦理和政治的运动。 2.生态学只有按照进化论才能被理解 (1)离开了进化论,生物学就没有了意义。 (2)形态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的巨大多样性都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 例:为什么鸸鹋(澳洲鸵鸟)、几维鸟(新西兰唯一保存下来的无翼鸟; 新西兰人把从我们中国引种去的猕猴桃,称为几维果)和美洲鸵鸟等都是无翼的?——进化的结果。 (3)从更广的水平而言,进化的趋势是使有机体的适合度(fitness)最优 (4)由于环境是对于有机体的基本约束,所以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视进化和遗传?---错 3.“对物种有利”现象并不存在 自然选择将有利于那些传给大多数后裔的基因 假如兵蚁或工蜂在防御性攻击后自取灭亡(工蜂遇敌时,不得已而使用螫针,螫针会连同一部分内脏拉出,这是一种自杀性的行为,但它保卫了蜂巢内同胞的安全)或雌章鱼在生产后就即可死去只是对物种其它个体有好处,但是对携带基因的个体是不利的,那么进化将有利于别的基因取代它,这种死亡的意义并不在于利它。 由于同样的理由,认为种群大小通过出生率降低而受到限制是“为了对物种有好处”的论点同样是不可靠的。基因是自私的,只对自己有利。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某种个体含有利它基因现象。 无论是利他行为还是种群调解,用进化作用于个体的观点都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4.基因和环境都很重要 先天定型行为与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也像消化道内的酶一样,同样是被基因控制的。目前有许多基因控制行为特征的实例。 学习行为也是重要的,很多鸟类出生时就和同种鸟类分开,成体后并不会本种鸟叫。 正确评价这两方面因素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事实,对于正确理解生态学是很重要的。 5、理解复杂性需要模型 首先要确定小的特定问题:如“雄性乌鸫为什么形成领域?” 然后要“提出特定假设”:有领域的乌鸫能得到更多的交配机会。 再次要检验特定的假说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考试大纲 注:请考生以考试大纲为复习依据。(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所列“852植物生态学”,包含“植物学”。)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学(含植物生态学)是自然保护区学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自然保护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植物的多样性。 第二章植物细胞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壁的组成和变化;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主要的变化。 第三章植物组织 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及种子萌发过程和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根、芽、茎、叶的类型,构造与生长发育;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及应用。 第五章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殖过程 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花的结构和发育;开花传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大、小孢子叶球的产生和发育;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传粉与受精;胚、胚乳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注意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各基本类群的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及进化历程中的地位。 第七章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1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基础知识:茎的生长习性;单、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雌、雄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花序类型、果实类型;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2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重要区别点: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3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特点相近科的区别。 第二部分植物生态学部分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 植物的环境及相关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0)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尺度:是指生态现象或生态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二、单项选择题 1、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B)。 A.奥德姆 B.海克尔 C.达尔文 D.高斯 2、在诸生态因子中 B 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 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 B 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C 把其他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 D 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 生态学家?(A) A.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 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5、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 三、多项选择题 1、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ABCD) 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 2、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ABC)

A.野外B.实验C.理论 四、填空题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 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4、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野外、实验和理论的3类 6、生态学的定义是由Haeckel 于1866 年提出来的。 五、简要回答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六、论述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