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解读上

产城融合解读上
产城融合解读上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上)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背景解读

(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

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

(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2005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昆山花桥国际商务

城位于江苏省昆山市,是上海的卫星商务城,围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级金融服务外包示范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在提供大量工作机会的同时,促进商业、居住、教育等生活配套的改善,产业环境与生活环境协同发展,共

筑产城一体化。)

二、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内涵

发展阶段空间动态园区发展动力园区特征产业发展需求因素

要素集聚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基

本脱离;纯产业

区,空间上沿交通

轴线布局,单个企

业或同类企业集

低成本导向:低成本吸

引生产要素集聚( 人才、

技术、资本),但要素配

置效率低

功能:加工型,单一

产品制造、加工;

产业:劳动密集型、

低附加值

廉价土地、劳动力、优惠的税收政

产业主导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园

城相对脱离( 串

珠式);纯产业

区,空间上围绕核

心企业产业链延

伸布局

产业链导向:相对完整

的产业链,关联产业集

功能:关联性产品制

造;

产业:资本密集型、

外向型产业,以电子

及通讯设备制造为主

一定的配套服务和研发能力,研发

主要靠外部科研机构和大学,企业

自身研发能力较弱

创新突破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园

城互动;产业社

区,产业间开始产

生协同效应,空间

上围绕产业集群

圈层布局

创新文化:研发和创新

吸引企业集聚, 侧向关

联产业集聚

功能:研发复合;

产业:技术密集型、

创新型产业,高速信

息网络技术、生物技

术、新型能源技术、

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

术等新兴领域

高素质人才、良好的信息、技术及

其他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园区自身

科研能力不断增强

产城一体阶段园城空间关系:产

城融合;综合新

城,空间上城市功

能和产业功能完

全融合

园城优势互补、互促发

展,高势能优势

功能:城市复合(产

业、人气、文化、资

本);

产业:文化创意、科

技创新产业、高端现

代服务业

高价值的品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高增值能力和高回报率的巨额金融

本金

三、产城融合三大构成要素

产城融合三大构成要素分别是: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三大结构的融合。其中:

产业结构是动力,良好的产业基础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初始驱动力,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社会结构中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空间结构分异;

空间结构是载体,随着产业结构沿“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路径的升级,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生活空间,而城市空间功能与产业功能的融合有助于创新型产业的发展;

社会结构是保障,居住人群的教育结构决定就业需求的匹配度,不同产业工人对产业、交通空间的需求不一,消费能力的分层也导致了居住、游憩空间需求的多样化。

(一)产业结构的融合

产业结构的融合是指园区在产业组织过程中,要结合主导产业的不同需求及特点,既要配备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又要配套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形成网络化产业关联结构。

(二)空间结构的融合

《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居住、工作、游憩与交

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这些功能区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系统。产城融合将产业的不同空间需求与城市的不同功能区作为彼此联系的网络空间单元,构建起产业复合、职住平衡、服务配套和生态宜居的空间组织方式,从而达到让居民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单元中就近就业、购物和休闲的目的。

(三)社会结构的融合

社会结构的融合是指产业园区内居民的教育结构、从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相互匹配,并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相协调。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促进居住和就业的融合,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直接影响居民收入水平,不同的收入水平使得消费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并导致社会服务需求的差异化,进而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因此城市的居民是否与当地就业需求相匹配成为促进产城融合的基础。

随着园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就业人群的构成趋于多样化,消费结构趋于高级化,因此应逐步建立与城市化发展相契合的,由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和公共管理构成的产业园区社会管理架构,形成园区与母城一体的、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配套、公共安全系统与行政管理体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