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演变原因分析

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演变原因分析
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演变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66491692.html,

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演变原因分析

作者:叶可汗

来源:《世纪桥》2017年第06期

【摘要】抗日战争后的中国充满了各种变数,由于在抗战中美苏对中国的援助,使得战

后美苏想获得各种在华利益。在雅尔塔协定的背景下,苏联获得的相当的在华利益,但是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苏联对国民党与中共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导致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从国民党对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中美新约的签订、美苏冷战的爆发和中共的不断胜利这四点,本文拟通过对这四点原因的分析来看中苏关系的演变。

【关键词】解放战争;中苏关系;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6-0009-02

二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逐渐从抗战的黑暗中看到了曙光。但是由于美苏对中国抗战的各方面援助,使得美苏深刻影响着战后中国的历史进程。为了获得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并与美国保持长久和平稳定,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在面对中共利用战后有利条件获取更多利益时,采取遏制中国共产党,支持中国国民党的政策,试图以法国人议会斗争的路线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毛泽东并没有按照斯大林的意图行事,中国国民党也在美苏之间进行利益的权衡。最终苏联在与中共与国民党的接触发展中逐渐由初期的“亲蒋疏共”演变到后期的“联共弃蒋”。苏联与中国两个政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其根源应该归结为在雅尔塔协定背景下产生的一些原因。

中共与苏联在战后初期关系的不紧密无疑与雅尔塔协定的签订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只有在这种背景下对中苏关系进行分析才具有合理性。雅尔塔协定于1945年2月4—11日,由苏、美、英三国在乌克兰南部的雅尔塔签订,由此协定形成了战后的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会议解决的主要是对日作战问题,英美希望苏联尽快展开对日作战,以减少自己的伤亡。针对于美英的求助,苏联也开始在国际会议中讨价还价,其交易主要涉及中国的领土及主权。雅尔塔会议中,斯大林提交了一份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草案。苏联将维持外蒙现状、恢复1904年以前的俄国权益这几个主要方面作为对日作战的条件。同时苏联表示愿与中华民国政

府缔结一份中苏之间友好同盟条约,以便支援中国的解放事业。[1](P.523)

在这份草案基础上,三国签订《三大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规定将大连港国际化;恢复租借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设中苏合营公司共同经营通往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

雅尔塔协定虽是三国协定,但得益最多的是美苏,受损最大的是中国。蒋介石对这项协定非常不满,试图请美国帮忙抵制苏联,美国为换取苏联对日作战,拒绝了蒋介石的请求,并明确:“雅尔塔协定必须遵守,而且准确地遵守,不多也不少。”[2](P.179)无奈之下,蒋介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 一、中苏关系的演变过程 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回顾1950年初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存在着很多不平等因素,斯大林虽然在旧的中苏条约基础上做出了许多让步,但事实上仍然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保证了苏联的战略需求。此后,由于中国人民在朝鲜战争中无私无畏的英勇表现,新中国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阵营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相对提高,而斯大林的去世又为中苏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和新的转机,使苏联第二代领导人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1953年9月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即开始着手调整苏联的对华政策,1954年苏共新的领导集团调整对华政策至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中苏关系进入历史上的最佳状态。其对华政策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对此期中苏“蜜月”型关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1956年后到1966年是中苏开始论战并走向决裂的阶段。分歧的开始,固然有思想意识上的关系,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国家利益的矛盾。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主要表现在: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

问题;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关于中东局势的分歧。由于苏联当局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致使中苏矛盾凸显。到50年代末,中苏两国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上的分歧,由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化,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1960年是中苏关系演变的一个决定性年份:1960年7月,苏联片面决定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作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同年9月,81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苏共在会前散发一封长达6万字的粗暴攻击中国共产党的信件,并在会上带头组织对中共代表团的围攻。1962年,苏联当局趁中国经济暂时困难、美蒋敌对势力不断骚扰大陆之机,在中国新疆伊犁、塔城地区进行大规模颠覆活动,策动和胁迫6万多中国公民越境跑到苏联那边,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同年12月,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指责中国反对印度入侵的战争,并认为中国在加深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把印度往资本主义国家一方推。伊犁叛乱和中印边界战争使中国感到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已受到来自苏联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这一年苏联的对华政策和行为完全没有苏联老大哥的兄弟友谊,反目成仇。1963年,中苏两党举行高级会谈。其间,苏共于7月14日公布了《苏共中央委员会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指名道姓地全面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1965年3月,苏共单方面发起召开“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协商会晤”的莫斯科会议,中共等7个反对苏共路线的党拒绝参加。1966年3月,中共中央拒绝邀请,没有参加苏共二十二大,从此,中苏两党彻底断绝关系。正是国家利益的根本冲突、苏联大国主义政策与中国的独立自主方针的严重对抗,导致了双方重大方针政策的分歧,这是中

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姓名:王骁学号:080606327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同苏联结盟,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一边。这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中苏结盟前十年,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相互支援和合作。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了156项大型工业项目,帮助我们建设起一个工业基础。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仅得到了苏联的援助。中国也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了苏联。在此期间,中国和苏联两国人民的友谊得到了很大发展。为什么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并最后走向分裂呢? 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可以从各方面去探寻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就是在两国友好时期,也时有表现。例如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期间,在一些协定谈判中,关于中长铁路,苏方坚持中苏双方轮流任铁路局长,不同意我方提出的由中方任铁路局长的建议;苏方提出,苏联专家在中国犯错误由苏方审理和处理;在苏方要求下,兴办起几个以苏联为主的中苏合营企业;斯大林还提出,不允许第三国居民进入中国东北、新疆地区和在这些地区居留;等等。这些都是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的表现。赫鲁晓夫上台后,执政初期,由于有其政治需要,对中国党还能平等对待,在“反党集团”被贬黜,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后,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暴露出来。

第一,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长来函要求在中国海岸共同建设长波电台,由于苏方坚持苏方出资一定要占多数,坚持不同意电台主权归中国,结果没有达成协议。赫鲁晓夫极为不满,后来在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各国共产党会议上,竟然指责中国共产党说:连一个电台都达不成协议,还算是共产党啊!在他心目中,只要是共产党,就应该牺牲民族国家利益,服从于苏联需要。第二,1958年7月,在我方提出希望在原子潜艇建设方面取得苏方援助之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受苏共中央委托,向毛主席提出,要建立一个共同舰队。说苏联的自然条件不能发挥舰队的作用,而中国的海岸线长,条件很好。毛主席拒绝了这个要求,认为提出搞共同舰队就是要控制中国。赫鲁晓夫于7月底来华,同毛主席会谈,当面否认,说从来没有过共同舰队想法的影子,只是共同研究舰队发展方向问题。这是尤金传达错了,造成了误会。后来毛主席在同外宾谈话中,不止一次提到,同苏联闹翻是在1958年,他们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第三,在对美国的政策上,也是只考虑苏联一方的利益,而置中国利益于不顾。例如,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归来途经中国,举行中苏会谈时,要求中国党在台湾问题上,同苏联制定共同路线对台湾不使用武力,为我拒绝。第四,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各党会议上,中苏发生争论,苏联不仅在会上组织围攻,而且在会后从中国撤退专家,撕毁合同,停止供应设备,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压力,迫使中国听从其指挥。第五,1963年中苏两党会谈期间,苏方发表告党员公开信,全面对我攻击,而且同美、英签订部分核禁试条约,妄图伙同美国垄断核武器,

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

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作这样一个小结: ——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分歧从何开始,一般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中国首先跳出了两极格局,这是一个创举; ——70年代,反帝反修,到反修统一战线。表面上的思想意识分歧,实际上是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之间的对撞; ——80年代,关系正常化的十年谈判。中国坚持提出的“三大障碍”问题,是为国家建设创造外部环境的战略考虑。通过上述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同苏联的关系,无疑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二战后期,美苏两国就显露出了分庭抗礼的趋势,至战后原先的同盟已经破裂,美苏作为冷战中两大阵营的核心,更是对抗的非常激烈,都把对方视为死敌,随着两国国力的变化和采取策略的不同,互有优劣。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 中美两国也是二战的同盟国,但那个时候美国打交道的重要是国民政府,抗战胜利后,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又带领所谓联合国军入侵朝鲜,阻挠我们解放台湾,当时我们为了赢得苏联的支持,一边倒的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可以说中美也是势不两立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苏关系破裂,我们在北方有了巨大的安全压力,同时70年代苏联全球扩张,美国势力收缩,需要和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加上越战的不利,希望能够迅速从越南撤走。2国利益一致,所以邦交正常化就成为了可能。自中美建交到80年代末,两国关系都是比较平稳的,各领域交往也开展的很好,但是随着苏联解体,中美矛盾体现出来。一直到今天,2国总体关系平稳,偶有摩擦 中苏关系可以说是先好后坏。建国初期苏联给我们巨大的帮助,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苏联的帮助一般都有政治条件,加上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以及干涉中国内政的作法,引起了中国的强烈不满,中苏破裂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对抗了几十年,后来更是边境陈兵百万大有开战的架势,还支持越南挑起中越边境战争。可以说美国是头号敌人,苏联就是第二。80年代后期苏联开始谋求改善对华关系,中方也有这样的意愿,但人算不如天算,苏联解体了,我们北方巨大的压力消失了,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国际地位,条约,义务等。我国同俄罗斯关系还可以。

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演变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66491692.html, 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演变原因分析 作者:叶可汗 来源:《世纪桥》2017年第06期 【摘要】抗日战争后的中国充满了各种变数,由于在抗战中美苏对中国的援助,使得战 后美苏想获得各种在华利益。在雅尔塔协定的背景下,苏联获得的相当的在华利益,但是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苏联对国民党与中共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导致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从国民党对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中美新约的签订、美苏冷战的爆发和中共的不断胜利这四点,本文拟通过对这四点原因的分析来看中苏关系的演变。 【关键词】解放战争;中苏关系;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6-0009-02 二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逐渐从抗战的黑暗中看到了曙光。但是由于美苏对中国抗战的各方面援助,使得美苏深刻影响着战后中国的历史进程。为了获得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并与美国保持长久和平稳定,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在面对中共利用战后有利条件获取更多利益时,采取遏制中国共产党,支持中国国民党的政策,试图以法国人议会斗争的路线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毛泽东并没有按照斯大林的意图行事,中国国民党也在美苏之间进行利益的权衡。最终苏联在与中共与国民党的接触发展中逐渐由初期的“亲蒋疏共”演变到后期的“联共弃蒋”。苏联与中国两个政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其根源应该归结为在雅尔塔协定背景下产生的一些原因。 中共与苏联在战后初期关系的不紧密无疑与雅尔塔协定的签订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只有在这种背景下对中苏关系进行分析才具有合理性。雅尔塔协定于1945年2月4—11日,由苏、美、英三国在乌克兰南部的雅尔塔签订,由此协定形成了战后的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会议解决的主要是对日作战问题,英美希望苏联尽快展开对日作战,以减少自己的伤亡。针对于美英的求助,苏联也开始在国际会议中讨价还价,其交易主要涉及中国的领土及主权。雅尔塔会议中,斯大林提交了一份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草案。苏联将维持外蒙现状、恢复1904年以前的俄国权益这几个主要方面作为对日作战的条件。同时苏联表示愿与中华民国政 府缔结一份中苏之间友好同盟条约,以便支援中国的解放事业。[1](P.523) 在这份草案基础上,三国签订《三大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规定将大连港国际化;恢复租借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设中苏合营公司共同经营通往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 雅尔塔协定虽是三国协定,但得益最多的是美苏,受损最大的是中国。蒋介石对这项协定非常不满,试图请美国帮忙抵制苏联,美国为换取苏联对日作战,拒绝了蒋介石的请求,并明确:“雅尔塔协定必须遵守,而且准确地遵守,不多也不少。”[2](P.179)无奈之下,蒋介石

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和原因

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和原因 材料学院 5100519073 谢余发生从1985年开始,中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正常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两国领导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主动性,特别是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与邓小平举行的会谈才标志着中苏两国、两党关系的正常化。中苏关系的正常化并非一蹴而就,也有一个过程。从时间上看,这一过程开始于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才算最终实现。下面就对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做个小总结。 1. 冷战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在冷战即将结束的前夜,中国与苏联在1989年5月18日签署《中苏联合公报》,实现了与苏联关系的正常化。以中苏关系正常化为标志,中国超然于冷战的外交态势基本形成。中国是因为和苏联结盟,而与美国长期对抗,然后四十年后,又通过同苏联实现关系正常化而彻底退出冷战。中国对外政策逐步摆脱冷战时期形成的战略思维框架,中国决策层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和丰富起来的外交新理念。中国提出“独立自主的不加盟的和平外交”,发展“社会主义道路”。在冷战时期,中国扮演的是美苏角逐中的活跃角色。那段时间里,中国在东西方对抗中的地位的认识--或者是“非杨即墨”,或者是“两个拳头打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一方结合,反对另一方,“两个拳头打人”的状况在80年代以前只持续了四五年。1990年初,冷战随着东欧国家发生巨变和苏联解体而突然结束。中国在经历了内政外交方面遇到的巨大困难,并且平稳度过以后,形成了一种超然世界格局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开始在世界大舞台上,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 2.中国内政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在那段时间,中共中央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和以改革开放为方向的国家发展战略,导致中国对外政策的各个领域开始相继发生变化,包括中苏关系。中国国内工作的主要重心,就放在了经济建设。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简而言之,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 另一方面,新时期的对外政策在时间上是同十年“文革”的极左外交相连接的。如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政治路线要巩固和发展,就必须要在各个领域拨乱反正一样,在对外政策领域也必须清除此前极左外交的影响,才有可能逐步形成新的政策。实际情况表明,中国对外政策的转变是缓慢实现的,落后于中国国内政治的剧烈变化,相关认知框架的变化更为缓慢,而对苏政策的转变可能是其中最为滞后的。 3.国际形势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随着中国发展战略的新发展,中国领导人在一定时期对涉及对外政策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其中, 80年代中期,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个主题的思想。这是中国领导人在认识“时代”问题上的一次巨大变化,它彻底否定了中共在所谓“时代问题”上长期坚持的主要观点。与此相联系的是,继1983年军队精简机构之后,中国决策层大致从1984年春夏开始,酝酿实施规模达百万人之众的大裁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