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专项训练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专项训练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专项训练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一个装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容器,从某时刻开始的4分钟内只进水不出水,在随后的8分钟内既进水又出水,接着关闭进水管直到容器内的水放完

.假设每分钟的进水量和出水量是两个常数,容器内的水量y(单位:升)与时间x(单位:分钟)之间的部分关系如图象所示,从开始进水到把水放完需要多少分钟.()

A.20 B.24 C.18 D.16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函数图象求出进水管每分钟的进水量和出水管每分钟的出水量,然后再求出关闭进水管后出水管放完水的时间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由函数图象得:进水管每分钟的进水量为:20÷4=5升,

设出水管每分钟的出水量为a升,

由函数图象,得:

3020

5

8

a

-

-=,

解得:a=15

4

∴关闭进水管后出水管放完水的时间为:30÷15

4

=8分钟,

∴从开始进水到把水放完需要12+8=20分钟,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从函数的图象获取信息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理解函数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理解问题的过程,能够通过图象列出算式和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2.在同一条道路上,甲车从A地到B地,乙车从B地到A地,乙先出发,图中的折线段表示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行驶时间x(小时)的函数关系的图象,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A.乙先出发的时间为0.5小时B.甲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

C.甲出发0.5小时后两车相遇D.甲到B地比乙到A地早

1

12

小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由图象横坐标可得,乙先出发的时间为0.5小时,正确,不合题意;B.∵乙先出发,0.5小时,两车相距(100﹣70)km,∴乙车的速度为:60km/h,故乙行

驶全程所用时间为:=(小时),由最后时间为1.75小时,可得乙先到到达A

地,故甲车整个过程所用时间为:1.75﹣0.5=1.25(小时),故甲车的速度为:100÷1.25 =80(km/h),故B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C.由以上所求可得,甲出发0.5小时后行驶距离为:40km,乙车行驶的距离为:60km,40+60=100,故两车相遇,故C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D.由以上所求可得,乙到A地比甲到B地早:1.75﹣=(小时),故此选项错误,

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函数的图象.

3.甲、乙两同学骑自行车从A地沿同一条路到B地,已知乙比甲先出发.他们离出发地的距离s/km和骑行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他们都骑了20 km

B.两人在各自出发后半小时内的速度相同

C.甲和乙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

D.相遇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首先注意横纵坐标的表示意义,再观察图象可得乙出发0.5小时后停留了0.5小时,然后又用1.5小时到达离出发地20千米的目的地;甲比乙早到0.5小时出发,用1.5小时到达离出发地20千米的目的地,然后根据此信息分别对4种说法进行判断.

【详解】

解:A.根据图形的纵坐标可得:他们都骑行了20km,故原说法正确;

B.乙在出发0.5小时后,路程不增加,而时间在增加,故乙在途中停留了1-0.5=0.5h,故原说法正确;

C.从图形的横坐标看,甲比乙早到了0.5小时,故原说法错误;

D.相遇后,甲直线上升得快,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原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数形结合能力.同学们要注意分析其中的“关键点”,还要善于分析各图象的变化趋势.

4.一水池放水,先用一台抽水机工作一段时间后停止,然后再调来一台同型号抽水机,两台抽水机同时工作直到抽干.设从开始工作的时间为t,剩下的水量为s.下面能反映s与t之间的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A.B.C.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s随t的增大而减小,即可判断选项A、B错误;根据先用一台抽水机工作一段时间后停止,再调来一台同型号抽水机,两台抽水机同时工作直到抽干得出s随t的增大减小得比开始的快,即可判断选项C、D的正误.

【详解】

解:∵s随t的增大而减小,

∴选项A、B错误;

∵先用一台抽水机工作一段时间后停止,再调来一台同型号抽水机,两台抽水机同时工作直到抽干得出s随t的增大减小得比开始的快,

∴s随t的增大减小得比开始的快,

∴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对函数图象的理解和掌握,能根据实际问题所反映的内容来观察与理解图象

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如图所示,菱形ABCD 中,直线l ⊥边AB ,并从点A 出发向右平移,设直线l 在菱形ABCD 内部截得的线段EF 的长为y ,平移距离x =AF ,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2所示,则菱形ABCD 的面积为( )

A .3

B 3

C .3

D .3【答案】C

【解析】

【分析】 将图1和图2结合起来分析,分别得出直线l 过点D ,B 和C 时对应的x 值和y 值,从而得出菱形的边长和高,从而得其面积.

【详解】

解:由图2可知,当直线l 过点D 时,x =AF =a ,菱形ABCD 的高等于线段EF 的长,此时y =EF 3;

直线l 向右平移直到点F 过点B 时,y 3;

当直线l 过点C 时,x =a +2,y =0

∴菱形的边长为a +2﹣a =2

∴当点E 与点D 重合时,由勾股定理得a 2+23)=4

∴a =1 3∴菱形的面积为3

故选:C .

【点睛】

本题是动点函数图象问题,将图形的运动与函数图象结合起来分析,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6.函数2x y x =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2

B .x≥2

C .x≤2

D .x >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分式的意义,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

解:根据分式的意义得2-x≠0,解得x≠2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自变量的范围一般从几个方面考虑:

(1)当函数表达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

(2)当函数表达式是分式时,考虑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

(3)当函数表达式是二次根式时,被开方数为非负数.

7.函数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A.x≠1B.x>0 C.x≥1D.x>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分母不等于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

由题意得,x-1≥0且x-1≠0,

解得x>1.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函数自变量的范围,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

(1)当函数表达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

(2)当函数表达式是分式时,考虑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

(3)当函数表达式是二次根式时,被开方数非负.

8.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现测得一弹簧的长度y(厘米)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千克)之间有如下关系:

物体质量x/千克0 1 2 3 4 5 …

弹簧长度y/厘米10 10.5 11 11.5 12 12.5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与y都是变量,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B.弹簧不挂重物时的长度为0厘米

C.在弹性范围内,所挂物体质量为7千克时,弹簧长度为13.5厘米

D.在弹性范围内,所挂物体质量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增加0.5厘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表数据可得,弹簧的长度随所挂重物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质量每增加1千克,弹簧的长度增加0.5cm,然后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

解:A、x与y都是变量,且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正确,不符合题意;

B、弹簧不挂重物时的长度为10cm,错误,符合题意;

C、在弹性范围内,所挂物体质量为7千克时,弹簧长度为10+0.5×7=13.5,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弹性范围内,所挂物体质量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增加0.5厘米,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关系的确认,常量与变量的确定,读懂图表数据,并从表格数据得出正确结论是解题的关键,是基础题,难度不大.

9.如图,矩形ABCD中,P为CD中点,点Q为AB上的动点(不与,A B重合).过Q作QM PA

⊥于M,QN PB

⊥于N.设AQ的长度为x,QM与QN的长度和为y.则能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A.B.C.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面积得出S△PAB=1

2

PE?AB;S△PAB=S△PQB+S△PAQ=

1

2

QN?PB+

1

2

PA?MQ,进而得出

y=PE AB

PB

,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连接PQ,作PE⊥AB垂足为E,

∵过Q作QM⊥PA于M,QN⊥PB于N,

∴S△PAB=1

2 PE?AB;

S△PAB=S△PQB+S△PAQ=1

2

QN?PB+

1

2

PA?MQ,

∵矩形ABCD中,P为CD中点,∴PA=PB,

∵QM与QN的长度和为y,

∴S△PAB=S△PQB+S△PAQ=1

2

QN?PB+

1

2

PA?MQ=

1

2

PB(QM+QN)=

1

2

PB?y,

∴S△PAB=1

2

PE?AB=

1

2

PB?y,

∴y=PE AB PB

?

∵PE=AD,

∴PE,AB,PB都为定值,

∴y的值为定值,符合要求的图形为D,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动点函数的图象,根据已知得出y=PE AB

PB

?

,再

利用PE=AD,PB,AB,PB都为定值是解题关键.

10.父亲节当天,学校“文苑”栏登出了某同学回忆父亲的小诗:“同辞家门赴车站,别时叮咛语千万,学子满载信心去,老父怀抱希望还.”如果用纵轴y表示父亲和学子在行进中离家的距离,横轴t表示离家的时间,下面与上述诗意大致相吻合的图像是()

A.B.C.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正确理解函数图象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同辞家门赴车站,父亲和学子的函数图象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一样,当学子离开车站出发,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父亲离开车站回家,离家越来越近.

故选B.

首先应理解函数图象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函数图象.

11.若12x y x -=

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1x 2

≤且x 0≠ B .1x 2≠ C .1x 2≤ D .x 0≠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 由题意可知:{12x 0x 0-≥≠,

解得:1x 2

且x 0≠,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熟练掌握分式的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是解题的关键.

12.下列各曲线中,表示y 是x 的函数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函数的意义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

解:根据函数的意义可知:对于自变量x 的任何值,y 都有唯一的值与之相对应,所以B 正确.

故选:B .

此题考查函数图象的概念.解题关键在于要能根据函数图象的性质和图象上的数据分析得出函数的类型和所需要的条件,结合实际意义得到正确的结论.函数的意义反映在图象上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做垂直x轴的直线在左右平移的过程中与函数图象只会有一个交点.

13.在正方形ABCD中,点E为BC边的中点,点F在对角线AC上,连接FB、FE.当点F 在AC上运动时,设AF=x,△BEF的周长为y,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A.B.

C.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根据正方形的对称性找到y的最小值,可知图象有最低点,再根据距离最低点x的值的大小(AM>MC)可判断正确的图形.

【详解】

如图,连接DE与AC交于点M,

则当点F运动到点M处时,三角形△BEF的周长y最小,且AM>MC.

过分析动点F的运动轨迹可知,y是x的二次函数且有最低点,利用排除法可知图象大致为:

故选B.

【点睛】

解决有关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类习题时,关键是要根据条件找到所给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尤其是在几何问题中,更要注意基本性质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14.某生物小组观察一植物生长,得到的植物高度y(单位:厘米)与观察时间x(单位:天)的关系,并画出如图所示的图象(AC是线段,直线CD平行于x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从开始观察时起,50天后该植物停止长高;

②直线AC的函数表达式为

1

6

5

y x

=+;

③第40天,该植物的高度为14厘米;

④该植物最高为15厘米.

A.①②③B.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A

【解析】

【分析】

①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可知50天后植物的高度不变,也就是停止长高;

②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b(k≠0),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C线段的解析式,

③把x=40代入②的结论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④把x=50代入②的结论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

解:∵CD∥x轴,

∴从第50天开始植物的高度不变,

故①的说法正确;

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b(k≠0),

∵经过点A(0,6),B(30,12),

3012

6

k b

b

+=

?

?

=

?

解得:

1

5

6

k

b

?

=

?

?

?=

?

∴直线AC的解析式为

1

6

5

y x

=+(0≤x≤50),

故②的结论正确;

当x=40时,

1

40614

5

y=?+=,

即第40天,该植物的高度为14厘米;故③的说法正确;

当x=50时,

1

50616

5

y=?+=,

即第50天,该植物的高度为16厘米;

故④的说法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①②③.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主要利用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已知自变量求函数值,仔细观察图象,准确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5.如图,点P是等边△ABC的边上的一个做匀速运动的动点,其由点A开始沿AB边运动到B再沿BC边运动到C为止,设运动时间为t,△ACP的面积为S,则S与t的大致图象是()

A.B.C.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设等边三角形的高为h,点P的运动速度为v,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点P在AB上运动时△ACP的面积为S,也可得出点P在BC上运动时的表达式,继而结合选项可得出答案.

【详解】

设等边三角形的高为h,点P的运动速度为v,

①点P在AB上运动时,△ACP的面积为S=1

2

hvt,是关于t的一次函数关系式;

②当点P在BC上运动时,△ACP的面积为S=1

2

h(AB+BC-vt)=-

1

2

hvt+

1

2

h(AB+BC),是

关于t的一次函数关系式;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根据题意求出两个阶段S与t的关系式,难度一般.16.按如图所示的运算程序,能使输出k的值为1的是()

A.x=1,y=2 B.x=2,y=1 C.x=2,y=0 D.x=1,y=3【答案】B

【解析】

【分析】

把各项中x与y的值代入运算程序中计算即可.

【详解】

解:A、把x=1,y=2代入y=kx,得:k=2,不符合题意;

B、把x=2,y=1代入y=kx-1,得:1=2k﹣1,即k=1,符合题意;

C 、把x =2,y =0代入y=kx-1,得:0=2k ﹣1,即k =12

,不符合题意; D 、把x =1,y =3代入y=kx ,得:k =3,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点睛】 此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以及程序图的计算,熟练掌握待定系数法是解本题的关键.

17.小亮的奶奶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到一个离家900米的报亭,奶奶看了10分钟报纸后,用了15分钟返回家,下面图中的哪一幅能表示奶奶离家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函数图像的横坐标确定时间,纵坐标确定离家距离,然后进行判断即可解答.

【详解】

解: 0分钟到报亭离家的距离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看报10分钟,离家的距离不变;15分钟回家离家的距离岁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故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函数图像的应用,根据图像确定出时间与离家距离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如图,数轴上表示的是某个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则这个函数解析式为( )

A .y=x+2

B .y=x 2+2

C .2x +

D .y=12

x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 .2y x =+,x 为任意实数,故错误;

B .22y x =+,x 为任意实数,故错误;

C .2y x =+,20x +≥,即2x ≥-,故正确;

D .12

y x =

+,20x +≠,即2x ≠-,故错误; 故选C . 考点:1.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19.某种签字笔的单价为2元,购买这种签字笔x 支的总价为y 元,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

A .y =-

12

x B .y =12x C .y =-2x D .y =2x

【答案】D

【解析】 依题意有:y=2x ,

故选D .

20.小亮同学骑车上学,路上要经过平路、下坡、上坡和平路(如图),若小亮上坡、平路、下坡的速度分别为v 1,v 2,v 3,v 1<v 2<v 3,则小亮同学骑车上学时,离家的路程s 与所用时间t 的函数关系图象可能是( )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对每个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图象得正误.

【详解】

解:A 、从图象上看小亮的路程走平路不变是不正确的,故不是.

B 、从图象上看小亮走的路程随时间有一段更少了,不正确,故不是.

C 、小亮走的路程应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两次平路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此图象符合,故

正确.

D、因为平路和上坡路及下坡路的速度不一样,所以不应是一条直线,不正确,故不是.故选C.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判断题 1、新课标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错】 2、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对】 3、不管这法那法只要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就是好法。【错】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 5、《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仅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在数学课上也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对】 1、教师即课程。(X) 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V) 3、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X) 4、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X) 5、从横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V) 6、从纵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贸易独立性。(V) 7、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V) 8、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V) 9、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X) 1.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间的关系. (V) 2.素质教育就是把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教学策略相辅相成. (X)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X) 4.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师生致力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V) 5.新课程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V)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初中数学课程为课标中规定的第几学段【第三】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本次课程改革明确了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共强调了几个改变【 6个】 5、课标中要求“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这里要求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6、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课标中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是【掌握】 7、七年级上册第七章《可能性》属于下面哪一部分内容【统计与概率】 8、课标中要求“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这里的运算步骤要【以三步为主】 9、《新课程标准》对“基本理念”进行了很大的修改,过去的基本理念说:“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新课标》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10、什么叫良好的数学教育? 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 11.旧的标准理念中,为了突破过去的东西,写的时候有一些偏重,非常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强调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 试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 B、二 C、三 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C )。 A 组织者合作者 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 D ) 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连续性 1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B、“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C、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D、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13、( B )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A、直观性 B、科学性 C、教育性 D、合理性 14、( A )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它有 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A、书面测验 B、教师观察 C、学具制作 D、学生作业 15、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 A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A、学习结果 B、学习过程 C、学习评价 D、学习能力 16、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 B )。 A、指导作用 B、主导作用 C、主要作用 D、辅助作用 17、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 A )。 A、基本途径 B、基本过程 C、基本方法 D、基本思想 18、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下列各资源不属于数学课 程资源的是( D )

(完整版)初中数学二次函数专题经典练习题(附答案)

二次函数总复习经典练习题 1.抛物线y=-3x2+2x-1 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情况是( ) (A) 没有交点.(B) 只有一个交点. (C) 有且只有两个交点.(D) 有且只有三个交点. 2.已知直线y=x 与二次函数y=ax2-2x- 1 图象的一个交点的横坐标为1,则 a 的值为( ) (A)2 .(B)1 .(C)3 .(D)4 . 3.二次函数y=x2-4x+3的图象交x轴于A、B两点,交y 轴于点C,则△ ABC的面积为( ) (A)6 .(B)4 .(C)3 .(D)1 . 2 4.函数y=ax 2+bx+ c 中,若a> 0,b< 0,c<0,则这个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情况是( ) (A) 没有交点. (B) 有两个交点,都在x 轴的正半轴. (C) 有两个交点,都在x 轴的负半轴. (D) 一个在x 轴的正半轴,另一个在x 轴的负半轴. 5.已知(2 ,5) 、(4 ,5)是抛物线y=ax2+bx+c 上的两点,则这个抛物线的对称轴方程是( ) a (A) x= .(B) x=2.(C) x=4.(D) x=3. b 6.已知函数y=ax2+bx+ c 的图象如图 1 所示,那么能正确反映函数y=ax+ b 图象的只可能是( ) 7.二次函数y=2x2-4x+5 的最小值是_____ . 2 8.某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 -1,0) ,(4 ,0) ,且它的形状与y=-x2形状相同.则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 . 9.若函数y=-x2+4 的函数值y> 0,则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 10.某品牌电饭锅成本价为70 元,销售商对其销量与定价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测试题精编版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测试题 学校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 和 统称为实数. 2、方程623y --8 53y -=1的解为 . 3、不等式组? ??+-x x 5743 的解集是 . 4、伍分和贰分的硬币共100枚,值3元2角.若设伍分硬币有x 枚,贰分硬币有y 枚,则可得方程 组 . 5、计算:28x 6y 2÷7x 3y 2= . 6、因式分解:x 3+x 2-y 3-y 2= . 7、当x 时,分式2 31+-x x 有意义;又当x 时,其值为零. 8、计算:b a a -+2 2b ab b -= ;(x 2-y 2)÷y x y x +-= . 9、用科学记数法表示:—0.00002008= ;121900000= . 10、81的平方根为 ;-125 64的立方根为 . 11、计算:18-2 1= ;(3+25)2= . 12、分母有理化:51 = ;y x y x +-= . 13、一块长8cm ,宽6cm 的长方形铁片,在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相等的小正方形,做成一个长方体无盖的盒子, 使它的底面积为24 cm 2 .若设小正方形边长为x cm ,则可得方程为 . >0, ≤0

14、如果关于x 方程2x 2-4x +k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k 的取值范围是 . 15、若x 1、x 2是方程2x 2+6x —1=0的两个根,则11x +2 1x = . 16、以2+1和2—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17、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3x 2-4x -1= . 18、方程x +52 x =5的解是 . 19、已知正比例函数y =kx ,且当x =5时,y =7,那么当x =10时,y = . 20、当k 时,如果反比例函数y =x k 在它的图象所在的象限内,函数值随x 的减小而增大. 21、在直角坐标系中,经过点(-2,1)和(1,-5)的直线的解析式是 . 22、如果k <0,b >0,那么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经过第 象限. 23、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cm ,那么腰长y (cm )与底长x (cm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24、二次函数y =-2x 2+4 x -3的图象的开口向 ;顶点是 . 25、经过点(1,3)、(-1,-7)、(-2,-6)的抛物线的解析式是 . 26、把抛物线y =-3(x -1)2+7向右平移3个单位,向下平移4个单位后,所得到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是 . 27、柳营中学某班学生中,有18人14岁,16人15岁,6人16岁,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是 岁. 28、当一组数据有8个数从小到大排列时,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29、一组数据共有80个数,其中最大的数为168,最小的数为122 .如果在频数分布直方图中的组距为5,则可 把这组数据分成 组. 30、样本29、23、30、27、31的标准差是 . 二、填空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31、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 相等, 互补. 32、命题“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的题设是 , 结论是 . 33、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6、11、m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34、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2520°,那么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 35、等腰三角形的 、 、 互相重合. 36、在△ABC 中,若∠A =80°,∠B =50°,则△ABC 是 三角形. 37、在Rt △ABC 中,∠C =90°,∠A =60°.若AC =5cm ,则AB = cm .

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已知:[]x 表示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例:[]3.93=,[]1.82-=-.记1()44k k f k +????=-????????(k 是正整数).例:3133144()f ????+=-=????????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 (1)()10f =;(2)()()4f k f k +=;(3)()()1f k f k +≥;(4)() 0f k =或1.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所给的定义,依次作出判断即可. 【详解】 解:111(1)00044f +????=-=-=???????? ,正确; 41411(4)11()444444k k k k k k f k f k +++++????????????+=-=+-+=-=???????????????????????? ,正确; 当k=3时,414(31)11044f +????+=-=-=???????? ,而(3)1f =,错误; 当k=3+4n (n 为自然数)时,f (k )=1,当k 为其它的正整数时,f (k )=0,正确; 正确的有3个,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新定义下的实数运算,函数值.能理解题中新的定义,并根据题中的定义进行计算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下列各曲线中表示y 是x 的函数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根据函数的意义可知:对于自变量x 的任何值,y 都有唯一的值与之相对应,故D 正确. 故选D . 3.如图所示,菱形ABCD 中,直线l ⊥边AB ,并从点A 出发向右平移,设直线l 在菱形

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原平市初中数学2011版课标测试题(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 、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2、数学课程目标包括 和。 3、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 “” “” “”。 “”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 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和。 5、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 的过程。 6、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的理念,促进学生的。 7、数学课程标准包括前言、、 、四部分内容。 8、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和教师的和谐统一。 9、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与 “”,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 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10、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 与相结合的方式。11、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生活现实、、其他学科现实三个方面。 12、2011年版稿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 “ ”的改革方向及目标价值取向。 13、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作了修改,提出了“两能”,即 的能力、 的能力。 14、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 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连续性 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初中数学函数三大专题复习

初中数学函数三大专题复习 目录 专题一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1) 一、一次函数及其基本性质 (1) 1、正比例函数 (1) 2、一次函数 (1) 3、待定系数法求解函数的解析式 (2) 4、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结合 (3) 5、一次函数的基本应用问题 (5) 二、反比例函数及其基本性质 (7) 1、反比例函数的基本形式 (7) 2、反比例函数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 (8) 3、反比例函数的图像问题 (9) 4、反比例函数的基本应用 (11) 专题二二次函数 (13) 一、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以及二次函数中三大参数的作用 (13) 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其求解 (13) 2、二次函数的基本图像 (14) 3、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及其最值 (16) 4、二次函数中三大参数的和函数图像的关系 (16) 5、二次函数和不等式、方程的结合 (18) 二、二次函数的基本应用 (19) 1、二次函数求解最值问题 (19) 2、二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21) 3、涵洞桥梁隧道问题 (24) 4、二次函数和圆相结合 (26) 三、二次函数中的运动性问题 (27) 1、动点问题 (27) 2、折叠、旋转、平移问题 (33) 专题三锐角三角函数以及解直角三角形 (36) 1、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定义及其计算 (36) 2、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应用 (37)

专题一 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一、一次函数及其基本性质 1、正比例函数 形如()0≠=k kx y 的函数称为正比例函数,其中k 称为函数的比例系数。 (1)当k>0时,直线y=kx 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 的增大y 也增大; (2)当k<0时,直线y=kx 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x 的增大y 反而减小。 2、一次函数 形如b kx y +=的函数称为一次函数,其中k 称为函数的比例系数,b 称为函数的常数项。 (1)当k>0,b>0,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b<0,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3)当k<0,b>0,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4)当k<0,b<0,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例题1:在一次函数y =(m -3)x m -1+x +3中,符合x ≠0,则m 的值为 。 随堂练习:已知自变量为x 的函数y=mx +2-m 是正比例函数,则m =________,该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 例题2:已知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则b 的值可以是( ) A 、﹣2 B 、﹣1 C 、0 D 、2 随堂练习: 1、直线y =x -1的图像经过象限是( ) A 、第一、二、三象限 B 、第一、二、四象限 C 、第二、三、四象限 D 、第一、三、四象限 2、一次函数y =6x +1的图象不经过...(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例题3:已知一次函数2-+=n mx y 的图像如图所示,则m 、n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0,n <2 B 、m >0,n >2 C 、m <0,n <2 D 、m <0,n >2 随堂练习:已知关于x 的一次函数n mx y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2||m m n --可化简为 。 例题4:已知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像经过二四象限,如果函数上有点()()1122,,,x y x y ,如果满足12y y >,那么1x 2x 。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测试题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测试题 姓名得分学校 2分,满分60分)一、填空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统称为实数.和1、 y3?53?2y.2、方程1-=的解为86 x3?4? 0,>.3、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570 ≤?枚,则可得方枚,贰分硬币有y4、伍分和贰分的硬币共100枚,值3元2角.若设伍分硬币有x .程组 2362.5、计算:28x y ÷7x y = 23326、因式分解:x +x -y -y.= 1x?x 时,分式时,其值为零.有意义;又当x 7、当23x? 2byx?a22.;(x-y)÷==8、计算:+2yx?b?abb?a .;121900000=9、用科学记数法表示:—0.00002008= 6481.;-的立方根为10 、的平方根为125 12518.)=11、计算:-=;(3+2 2 yx?1.==; 12 、分母有理化:5yx?的长方形铁片,在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相等的小正方形,做成一个长,宽6cm 13、一块长8cm 2 .,则可得方程为方体无盖的盒子,使它的底面积为24 cm .若设小正方形边长为x cm2.14 、如果关于x方程2x的取值范围是-4x +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k 112.=+6x—10的两个根,则+=是方程15、若x、x2x21xx 2122.16 、以+1 和—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2.-4x-1=17、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3x 25?x.的解是18、方程x +=5.yyy19、已知正比例函数=kx,且当x=5时,=7,那么当x=10时,=k在它的图象所在的象限内,函数值随=x的减小时,如果反比例函数y 20、当k x 而增大. 21、在直角坐标系中,经过点(-2,1)和(1,-5)的直线的解析式 是. 22、如果k<0,b>0,那么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象 限.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cm(x)与底长cm(y,那么腰长24cm、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3.

天津市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图文答案

天津市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图文答案 一、选择题 1.已知:在ABC ?中, 10,BC BC =边上的高5h =,点E 在边AB 上,过点E 作 //EF BC 交AC 边于点F .点D 为BC 上一点,连接DE DF 、.设点E 到BC 的距离为x ,则DEF ?的面积S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判断出△AEF 和△ABC 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式求出EF ,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列式表示出S 与x 的关系式,然后得到大致图象选择即可. 【详解】 解:∵EF ∥BC , ∴△AEF ∽△ABC , ∴ 55 EF x BC -= , ∴EF=55 x -?10=10-2x , ∴S= 12(10-2x )?x=-x 2+5x=-(x-52 )2+25 4,

∴S 与x 的关系式为S=-(x- 52 )2+254(0<x <5), 纵观各选项,只有D 选项图象符合. 故选:D . 【点睛】 此题考查动点问题函数图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 2.在同一条道路上,甲车从A 地到B 地,乙车从B 地到A 地,乙先出发,图中的折线段表示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y (千米)与行驶时间x (小时)的函数关系的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乙先出发的时间为0.5小时 B .甲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 C .甲出发0.5小时后两车相遇 D .甲到B 地比乙到A 地早 1 12 小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 .由图象横坐标可得,乙先出发的时间为0.5小时,正确,不合题意; B .∵乙先出发,0.5小时,两车相距(100﹣70)km ,∴乙车的速度为:60km/h ,故乙行驶全程所用时间为: = (小时),由最后时间为1.75小时,可得乙先到到达A 地,故甲车整个过程所用时间为:1.75﹣0.5=1.25(小时),故甲车的速度为:100÷1.25 =80(km/h ),故B 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C .由以上所求可得,甲出发0.5小时后行驶距离为:40km ,乙车行驶的距离为:60km ,40+60=100,故两车相遇,故C 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D .由以上所求可得,乙到A 地比甲到B 地早:1.75﹣= (小时),故此选项错误, 符合题意. 故选D . 考点:函数的图象. 3.如图,在ABC ?中,90C =o ∠,30B ∠=o ,10AB cm =,P Q 、两点同时从点A 分别出发,点P 以2/cm s 的速度,沿A B C →→运动,点Q 以1/cm s 的速度,沿

(完整word版)初三数学函数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数学函数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函数y =x +2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A ) A .x ≥-2 B .x <-2 C .x ≥0 D .x ≠-2 2.已知函数y =?????2x +1(x≥0), 4x (x <0), 当x =2时,函数值y 为(A ) A .5 B .6 C .7 D .8 3.已知点A (2,y 1),B (4,y 2)都在反比例函数y =k x (k <0)的图象上,则y 1,y 2的大小关系为(B ) A .y 1>y 2 B .y 1

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基础测试题附答案

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基础测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父亲节当天,学校“文苑”栏登出了某同学回忆父亲的小诗:“同辞家门赴车站,别时叮咛语千万,学子满载信心去,老父怀抱希望还.”如果用纵轴y表示父亲和学子在行进中离家的距离,横轴t表示离家的时间,下面与上述诗意大致相吻合的图像是() A.B.C.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正确理解函数图象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同辞家门赴车站,父亲和学子的函数图象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一样,当学子离开车站出发,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父亲离开车站回家,离家越来越近. 故选B. 【点睛】 首先应理解函数图象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函数图象. 2.如图1,在矩形ABCD中,动点P从点A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A→B→C→D→A方向运动到点A处停止.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PAB的面积为y,如果y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矩形ABCD的面积为() A.24 B.40 C.56 D.60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点P的运动路径可得△PAB面积的变化,根据图2得出AB、BC的长,进而求出矩形ABCD的面积即可得答案. 【详解】 ∵点P在AB边运动时,△PAB的面积为0,在BC边运动时,△PAB的面积逐渐增大, ∴由图2可知:AB=4,BC=10-4=6, ∴矩形ABCD的面积为AB·BC=24,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分段函数的图象,根据△PAB 面积的变化,正确从图象中得出所需信息是解题关键. 3.如图,在ABC ?中,90C =o ∠,30B ∠=o ,10AB cm =,P Q 、两点同时从点A 分别出发,点P 以2/cm s 的速度,沿A B C →→运动,点Q 以1/cm s 的速度,沿A C B →→运动,相遇后停止,这一过程中,若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PQ y =,则y 与时间t 的关系大致图像是( )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当05t ≤≤、5t >时两种情况,分别表示出PQ 的长y 与t 的关系式,进而得出答案. 【详解】 解:在ABC ?中,90C =o ∠,30B ∠=o ,AB=10, ∴AC=5, 12 AC AB =, I. 当05t ≤≤时,P 在AB 上,Q 在AC 上,由题意可得:2AP t =,AQ t =, 依题意得: 12AQ AP =,

初中数学函数知识点汇总

函数及其图像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就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坐标平面被x 轴和y 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 轴和y 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二、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第一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在x 轴上纵坐标为0 , 在y 轴上横坐标为, 原点坐标为(0,0) 3、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 与y 相等 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 与y 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 轴、y 轴或远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 与点p ’关于x 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P 与点p ’关于y 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P 与点p ’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到x 轴的距离等于y (2)到y 轴的距离等于x (3)到原点的距离等于2 2y x + 三、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与y ,如果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 是自变量,y 是x 的函数。 2、函数的三种表示法(1)解析法(2)列表法(3)图像法 3、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1)列表(2)描点(3)连线 4、自变量取值范围 四、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b kx y +=(k ,b 是常数,k ≠0),那么y 叫做x 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b kx y +=中的b 为0时,kx y =(k 为常数,k ≠0)。这时,y 叫做x 的正比例函数。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考试五套试题(黄老师收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 B、二 C、三 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 )。 A 组织者合作者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D ) 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连续性 1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B、“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C、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D、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13、(B)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A、直观性 B、科学性 C、教育性 D、合理性 14、( A )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它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A、书面测验 B、教师观察 C、学具制作 D、学生作业 15、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 A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A、学习结果 B、学习过程 C、学习评价 D、学习能力 16、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 B )。 A、指导作用 B、主导作用 C、主要作用 D、辅助作用 17、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 A )。 A、基本途径 B、基本过程 C、基本方法 D、基本思想 18、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下列各资源不属于数学课程资源的是( D ) A、文本资源 B、信息技术资源 C、社会教育资源 D、人力资源

初中数学 函数专题练习及答案

对称轴、顶点、平移: 1.抛物线()2 13y x =--+的顶点坐标为 . 2.抛物线2 1y x =-的顶点坐标是( ) A .(01), B .(01)-, C .(10), D .(1 0)-, 3.抛物线2 26y x x c =++与x 轴的一个交点为(10),,则这个抛物线 的顶点坐标是 . 4.二次函数2)1(2+-=x y 的最小值是( ) A. 2- B . 2 C. 1- D. 1 5.已知二次函数2 2 2y x x c =-++的对称轴和x 轴相交于点()0m ,,则m 的值为________. 6.抛物线322+-=x x y 的对称轴是直线( ) A. 2-=x B. 2=x C. 1-=x D . 1=x 7.将抛物2 (1)y x =--向左平移1个单位后,得到的抛物线的解析式是 . 8.把抛物线c bx x y ++=2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532+-=x x y ,则有( ) A . 3=b ,7=c B. 9-=b ,15-=c C. 3=b ,3=c D. 9-=b ,21=c 图像交点、判别式: 9..已知抛物线2 (1)(2)y x m x m =+-+-与x 轴相交于A B ,两点,且线段2AB =,则m 的值为 . 10.已知二次函数不经过第一象限,且与x 轴相交于不同的两点,请写出一个满足上述条件的二次函数解析式 . 11.若抛物线2 2y x x a =++的顶点在x 轴的下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1a > B.1a < C.1a ≥ D.1a ≤ 12.已知二次函数c bx ax y ++=2,且0+-c b a ,则一定有( ) A . 042>-ac b B. 042=-ac b C. 042<-ac b D. ac b 42-≤0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基础测试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基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一辆慢车从甲地匀速行驶至乙地,一辆快车同时从乙地出发匀速行驶至甲地,两车之间的距离y (千米)与行驶时间x (小时)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地相距1200千米 B .快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 C .慢车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 D .快车到达甲地时,慢车距离乙地100千米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由图象容易得出甲乙两地相距600千米;(2)由题意得出慢车速度为60010=60(千米/小时);设快车速度为x 千米/小时,由图象得出方程60×4+4x=600,解方程即可;(3)求出快车到达的时间和慢车行驶的路程,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1)由图象得:甲乙两地相距600千米,故选项A 错; (2)由题意得:慢车总用时10小时, ∴慢车速度为:60010 =60(千米/小时); 设快车速度为x 千米/小时, 由图象得:60×4+4x=600,解得:x=90, ∴快车速度为90千米/小时,慢车速度为60千米/小时;选项B 错误,选项C 正确; (3)快车到达甲地所用时间: 60020903=小时,慢车所走路程:60×203 =400千米,此时慢车距离乙地距离:600-400=200千米,故选项D 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核知识点:函数图象. 解题关键点:从图象获取信息,由行程问题基本关系列出算式. 2.如图,矩形ABCD 中,6cm AB =,3cm BC =,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1cm /秒向终点B 运动,动点Q 同时从A 点出发以2cm /秒按A D C →→B →的方向在边AD ,

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全集汇编及答案

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全集汇编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图中的两条射线分别表示甲、乙两名同学运动的一次函数图象,图中s和t分别表示运动路程和时间,已知甲的速度比乙快,下列说法: ①射线AB表示甲的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关系; ②甲的速度比乙快1.5米/秒; ③甲让乙先跑了12米; ④8秒钟后,甲超过了乙 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函数图象上特殊点的坐标和实际意义即可作出判断. 【详解】 根据函数图象的意义,①已知甲的速度比乙快,故射线OB表示甲的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关系;错误; ②甲的速度为:64÷8=8米/秒,乙的速度为:52÷8=6.5米/秒,故甲的速度比乙快1.5米/秒,正确; ③甲让乙先跑了12米,正确; ④8秒钟后,甲超过了乙,正确; 故选B. 【点睛】 正确理解函数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理解问题的过程,能够通过图象得到随着自变量的增大,知道函数值是增大还是减小,通过图象得到函数是随自变量的增大或减小的快慢. 2.在同一条道路上,甲车从A地到B地,乙车从B地到A地,乙先出发,图中的折线段表示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行驶时间x(小时)的函数关系的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先出发的时间为0.5小时B.甲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 C.甲出发0.5小时后两车相遇D.甲到B地比乙到A地早 1 12 小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由图象横坐标可得,乙先出发的时间为0.5小时,正确,不合题意;B.∵乙先出发,0.5小时,两车相距(100﹣70)km,∴乙车的速度为:60km/h,故乙行 驶全程所用时间为:=(小时),由最后时间为1.75小时,可得乙先到到达A 地,故甲车整个过程所用时间为:1.75﹣0.5=1.25(小时),故甲车的速度为:100÷1.25 =80(km/h),故B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C.由以上所求可得,甲出发0.5小时后行驶距离为:40km,乙车行驶的距离为:60km,40+60=100,故两车相遇,故C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D.由以上所求可得,乙到A地比甲到B地早:1.75﹣=(小时),故此选项错误, 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函数的图象. 3.甲、乙两同学骑自行车从A地沿同一条路到B地,已知乙比甲先出发.他们离出发地的距离s/km和骑行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他们都骑了20 km B.两人在各自出发后半小时内的速度相同 C.甲和乙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 D.相遇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答案】C 【解析】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测试卷答案-A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测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D C B A A B B B D C 二、填空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11 ..17 13.1 14.20 15.①,③,④ 三、解答题(本题共6个小题,满分70分) 16.(本题满分10分) 解:(1)1(10%15%30%15%5%)25%a =-++++=. ········· 1分 初一学生总数:2010%200÷=(人). ··············· 2分 (2)活动时间为5天的学生数:20025%50?=(人). 活动时间为7天的学生数:2005%10?=(人). ··········· 3分 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 · 4分 (3)活动时间为4天的扇形所对的圆心角是36030%108?=°°. ···· 5分 (4)众数是4天,中位数是4天.················· 8分 (5)该市活动时间不少于4天的人数约是 6000(30%25%15%5%)4500?+++=(人). ············ 10分 17.(本题满分10分) 解:过点C 作CE AB ⊥于E . 906030903060D ACD ∠=-?=∠=-= °°,°°°, 90CAD ∴∠=°. 1 1052 CD AC CD =∴== ,. ······ 3分 在Rt ACE △中, 5 sin 5sin 302AE AC ACE =∠== °, ··· 4分 cos 5cos30CE AC ACE =∠== ° ··· 6分 在Rt BCE △中, D B A (第22题图) C (第21题图)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知识点复习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知识点复习 一、选择题 1.一个装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容器,从某时刻开始的4分钟内只进水不出水,在随后的8分钟内既进水又出水,接着关闭进水管直到容器内的水放完 .假设每分钟的进水量和出水量是两个常数,容器内的水量y(单位:升)与时间x(单位:分钟)之间的部分关系如图象所示,从开始进水到把水放完需要多少分钟.() A.20 B.24 C.18 D.16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函数图象求出进水管每分钟的进水量和出水管每分钟的出水量,然后再求出关闭进水管后出水管放完水的时间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由函数图象得:进水管每分钟的进水量为:20÷4=5升, 设出水管每分钟的出水量为a升, 由函数图象,得: 3020 5 8 a - -=, 解得:a=15 4 , ∴关闭进水管后出水管放完水的时间为:30÷15 4 =8分钟, ∴从开始进水到把水放完需要12+8=20分钟,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从函数的图象获取信息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理解函数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理解问题的过程,能够通过图象列出算式和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2.汽车的“燃油效率”是指汽车每消耗1升汽油行驶的最大公里数(单位:km/L),如图描述了甲、乙、丙三辆汽车在不同速度下的燃油效率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以相同速度行驶相同路程,甲车消耗汽油最多 B .以10km/h 的速度行驶时,消耗1升汽油,甲车最少行驶5千米 C .以低于80km/h 的速度行驶时,行驶相同路程,丙车消耗汽油最少 D .以高于80km/h 的速度行驶时,行驶相同路程,丙车比乙车省油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函数图象可以判断各个选项是否正确,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解:由图可得:以相同速度行驶相同路程,甲车消耗汽油最少.故选项A 错误. 以10km/h 的速度行驶时,消耗1升汽油,甲车最多行驶5千米.故选项B 错误. 以低于80km/h 的速度行驶时,行驶相同路程,甲车消耗汽油最少.故选项C 错误. 以高于80km/h 的速度行驶时,行驶相同路程,丙车比乙车省油.故选项正确. 故选D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图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 3.如图,线段AB 6cm =,动点P 以2cm /s 的速度从A B A --在线段AB 上运动,到达点A 后,停止运动;动点Q 以1cm/s 的速度从B A -在线段AB 上运动,到达点A 后,停止运动.若动点P,Q 同时出发,设点Q 的运动时间是t (单位:s )时,两个动点之间的距离为S(单位:cm ),则能表示s 与t 的函数关系的是( ) A .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