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伤寒论》脉诊思路分析

_
      《伤寒论》脉诊思路分析
_
      《伤寒论》脉诊思路分析

《伤寒论》脉诊思路分析

尹绍峰1* 胡广芹2 指导:陈宝贵

(1.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天津市武清区杨村镇机场道10号,301700)

*通讯作者:iamysf2000@163.com,13920100444

[摘 要] 《伤寒论》脉诊贯穿于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与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张仲景学术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伤寒论》的脉诊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归纳总结了张仲景脉学的应用法则,分为凭脉辨阴阳,凭脉言病机测病因,凭脉推病史及预后,凭脉定病位和病情、脉、方的关系等方面。

[关键词] 伤寒论;脉诊;病因病机;凭脉辨传变断预后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医学著作。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6条,约占全文的1/3。宋本《伤寒论》中尚有“辨脉法”(34条)和“平脉法”(42条)两篇脉法的专论,可见张仲景对脉诊十分重视。再检阅《伤寒论》每篇的命题来看,又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其诊疾论病乃是以脉、证、治三者相结合的。由此可知,《伤寒论》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以“四诊合参”进行凭脉辨证,因证择方。这个有机联系的全过程,自然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虽然《伤寒论》提到几种脉法,如趺阳诊脉法、少阴诊脉法等,但重点在寸口诊脉法。下面讨论脉诊限于寸口诊脉法。

《伤寒论》辨证的特点为以阴阳为总纲,而脉诊不当例外。张仲景的脉法以脉的部位分阴阳、以脉的深浅分阴阳等。《伤寒论》中脉象有很多用法,如推测病史、判定预后、定病位和病情,而有时代表症状或病机。如柯琴云:“六经虽各有表证,惟太阳主表,故表证表脉,独太阳得其全。如脉浮为在表,太阳象三阳,其脉浮而有力,与阳明之兼长大,少阳兼弦细,三阴之微浮者不体矣。”

1 《伤寒论》辨脉之总纲

我们知道其他中医经典的脉法是以脏腑或者病情当总纲。但是《伤寒论》的重点是阴阳[1]。大概与《伤寒论》对疾病的态度有关,因为六经辨证也以阴阳为总纲。脉之阴阳在《伤寒论》有几个彼此相应但不同的意义。

1.1 以阴阳为脉象之总纲

《伤寒论》有阴证和阳证,有三阳病和三阴病,所以有阴脉与阳脉。张仲景用阳代表热、实、急;阴代表里、寒、虚等。如“辨脉法”第一条:“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阳脉即是浮浅、过大、迅速、有余、流利等。阴脉反而是深沉、不足、过小、无力、滞涩不畅等。后续的条文举例:“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这条用脉与证候彼此解释。脉有阳象(浮数),证候也有阳象(能食、大便秘结)就等于阳病。脉有阴象(沉迟),证候也有阴象(不能食、大便反硬)就等于阴病。张仲景是写“脉有阳结阴结者”不是“病有……”,说明在《伤寒论》脉象有时代表证或者病机。故阳脉多为阳证、实证,阴脉多为阴证、虚证。1.2 以脉的部位分阴阳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此处“阳脉”指寸,“阴脉”指尺,可从《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中找到答案:“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再有《脉经·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篇又解:“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是因为尺主下焦,弦为气机不利之象,故从脉知

·

·

中医杂志2012年6月第53卷第11期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2,Vol.53,No.11

证,必腹急痛,以应邪结在里。王叔和说:“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当归汤,针气海,泻之。”阳寸阴尺,张仲景脉法中的阴阳脉法指谓皆当以此类解。

2 《伤寒论》以脉象言病机

凭脉言病机是指借脉象阐释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这是《伤寒论》一书中脉学的主要特点。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或不内外因,造成机体损害时,皆可致脏腑功能紊乱。机体表现为邪正斗争、阴阳消长、升降失常等全身的病理反应,必然会反应到脉象的变化。《伤寒论》讲脉的条文虽多,其中一部分是通过论脉以解释病机[2]。《伤寒论》中凭脉言病机的条文共68条,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阳浮(脉浮)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病机为营卫不和。

3 《伤寒论》以脉象推测病史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105)。

伤寒13天以《伤寒论》来讲已经过太阳经。病人发热、谵语时应该同时有小便利大便硬,而用攻下的汤药泻内热。反大便溏有3个理由:①患者已经经过攻下药而使脾胃受伤,所以便溏。如此脉应该微弱;

②医生误用力量不够的丸药而内实还在;③丸药留中所以有较长期的作用。如此脉象是相合腑实而沉实。这条文是张仲景用脉测知以前疾病的过程。

4 《伤寒论》以脉象判定预后

如“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300)。此条脉是比少阴典型脉增加沉象,并且有典型的少阴证,“但欲卧”,但未接受治少阴病的治法。几天后阴寒加剧,自利,而阳欲脱于上,所以烦躁而不能够睡觉,阳亡而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复下,复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这一条描述像疟疾的证候,但知道不在少阳,因不呕,也不在阳明,因大小便正常,所以还在太阳经。在此脉象甚重要。太阳病应该有浮紧脉,若变稍微缓而不紧说明邪气己解:如果脉变微而恶寒表示邪虽去但阴阳都虚所以不应该用较强烈的治法。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287)。在《伤寒论》有时脉从实变虚是欲愈之兆。譬如在此条少阴病脉紧为内寒盛。脉突然变微但手足还是温暖乃是邪去正复现象。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211)。发汗多常阳气随汗外泄;若再发汗则会大汗亡阳。在此谵语脉短俱为因心神无所主而死。如果脉调和,说明心阳未竭,则病人不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300)”。此条脉是比少阴典型脉增加沉象,并且有典型的少阴证,“但欲卧”,但未接受少阴病的治法。过了几天阴寒加剧,自利,而阳欲脱于上,所以烦躁而不能睡觉,阳亡而死。

5 《伤寒论》以脉象定病位和病情

《伤寒论》中脉象也会当作指导治病的决定因素,如:“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太阳病应该发汗,若发汗而病仍不解有很多原因:汗不如法、汗出不彻、病重药轻等。如果发汗不解而立刻改用下法是误治。在此条“脉浮”是代表病邪还在体表所以应该还用解表剂,如桂枝汤。

“太阴为病,脉弱者,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在此条张仲景用脉象描述病人的体质和变更药方。太阴病人若脉弱则中气不足会经常便溏或泻。如果其人兼有积滞,应该用大黄、芍药等药,但应该减少用药份量。

脉的部位和病位常有密切的关系。脉与三焦部位有关系。如“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关部主中焦,浮是阳脉,但没有燥屎的热结那么充实。在此条心下按起来柔软,所以脉象同样为关上浮脉。为中焦有无形之热的现象。

6 《伤寒论》脉、证、方的关系

《伤寒论》的一个特点是脉象与证候、治疗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每篇标有“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说明张仲景是把这三方面都结合在一起。张仲景谈脉

·

·尹绍峰等 《伤寒论》脉诊思路分析2012年第11期

偏重临床,《伤寒论》里大多数关于汤证的条文着重脉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在这条,脉象的阳浮与阴弱代表营卫不调的病机,也描述本证的发病过程。有时张仲景用脉象描写病机并根据这个病机处方。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5)。这是真寒假热的现象。脉浮在此条是因为里寒盛而虚阳浮于体表。迟脉反映内寒。温里法才能够使浮阳回归于里。但是《

伤寒论》脉与证都是疾病反映于外的客观征象,即所谓“病生于内,则脉色必见于外”。而两者在一般情况下,又是相适应的,也就是“有是证,即有是脉”。当然疾病的发生是错综复杂的,

临床上切不可一概以脉象来确定疾病,尚应脉证合参,辨证而定[1]

。譬如:“太阳病三日,已

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张仲景确切地说“观其脉证”才可以知道怎样继续治

疗。因此,仅按照脉象是不够用的,需脉、证方面对疾病做出诊断,

最后落实到主治之方,即凭脉知证,见脉知病,通过脉证合参,实现方证对应。

脉诊作为《伤寒论》的一个有力地说理工具,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理解张仲景言脉的目的,为更好地学习《伤寒论》提供一条途径。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

希望能对《伤寒论》中有关脉诊的资料作一个整理、归纳、总结,并由此找到一些规律。这对于系统地继承和掌握张仲景的脉学思想,指导临床应用,

进一步深化对张仲景脉学理论的认识,更加全面地评价张仲景的历史功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闫妍.《伤寒论》脉症合参的辨证思维[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31 2

32.[2]刘冠军.脉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4.

(收稿日期:2011-12-30;修回日期:2012-01-18

)[编辑:黄 健]

小儿感染性疾病致病机制及其中医药防治培训会议通知

会议主要针对儿科各专业、中医儿科、儿保科、病毒研究人员开展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及运用中医药对其防治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儿童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病原的实验室检测与诊断以及临床有效的防治方法。此次会议便于学员更好掌握国内外感染性疾病的最新进展,学习交流感染性疾病防治的中西医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感染性疾病有效的方法通过优化方案加以推广,提炼出中医药治疗的最佳诊疗模式,进而提高中医的特色和疗效,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会议内容:

本学习班聘请多年从事病毒研究的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讲授。讲课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感染性疾病医疗、学术、科研、预防、管理等方面新局面,以及病毒性疾病诊断与治疗学新进展。

1.会议信息:①会议时间:

2012年7月17日报到,18-21日会议,21日14点前撤离。②会议地点: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33号)。③报到及住宿:北陵饭店(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66号)。④会务费:880元/人。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参会代表将获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小儿感染性疾病致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学习班”证书(项目编号:2012060205008,授与Ⅰ类学分12分)

。2.会议事项:①论文截稿日期:

2012年6月20日。②稿件要求:未在全国性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综述等,文责自负。文稿内容包括题目、作者、800字以内的中英文摘要及正文等。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名称、职务、通讯地址及邮编、电子信箱。③联系方式:王雪峰主任(电话:024-86291175);赵雪(电话:13840031913,024-86291175)。④联系地址: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321室,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33号邮编:110032信箱:lnzywxf@163.com,30319497@qq.com。6月20日前回复会议回执者,将优先预定酒店住宿。

欢迎邮购《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1-6集),由董建华、王永炎两位院士牵头,组织全国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编写,共收录434位名老中医的5 172例医案。本丛书特点:①所选名中医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

极具权威性。②各集内对名中医均按行政区划和军队分类编排。③每则医案均由名老中医亲自选定,真实、可靠。其中一部分名老中医已谢世,

因此所收医案尤为珍贵。④每集正文后均有该集的病名病证索引,第6集书末附有丛书的总病名病证索引,方便读者查阅。《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1-6集)为精装16开本,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0年12月出版。第1集694页,定价95元;第2集669页,定价92元;第3集720页,定价96元;第4集820页,定价108元;第5集619页,定价85元;第6集558页,定价75元。单购一集每本加邮挂号费5元,

全套购买免邮费。邮购汇款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南小街16号中医杂志社医海林音像书店;邮政编码:100700;联系电话:(010)64013162,(010)64014411转3053。请在汇款附言中注明所购书名、上下册或全套及数量,邮购单册需加邮费10元,全套及2册以上免邮费。欢迎邮购。

·

119·2012年第11期中医杂志

伤寒论辩脉法卷第二注释打印版

辩脉法 【原文】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译文】 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评析】 本条说明阴阳是辨脉的总纲,据脉之阴阳能推断疾病预后的良否。 脉不外乎阴阳两大类:大、浮、数、动、滑这五种脉,比之平脉有余,故名为阳脉;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比之平脉不足,故名为阴脉。关于疾病的预后决诊,辨明脉之阴阳,尤其有参考价值,有时可作为主要依据。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主要说明邪正的盛衰与阴阳的消长,阴病见阳脉,就是正能胜邪,病有转愈的趋向,所以谓之生;反之,阳病见阴脉,表明正不胜邪,邪愈深入,势必走上恶化的道路,所以谓之死。此乃举例而言,其实辨脉之阴阳不仅是生死决诊,举凡病势的进展与否,症情的危险与否,都可以结合脉之盛衰作出判断。 【原文】 问曰:脉有阳结①、阴结②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③,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④,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释】 ①阳结:燥热内结所致的大便秘结。②阴结:阴寒凝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③浮而数:轻按即得为浮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以上的为数脉。 ④沉而迟:重按即得为沉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三次的为迟脉。 【译文】 问:阳结和阴结的脉象有什么区别呢?答:病人的脉象浮而快,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名叫阳结,预期到十七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病人的脉象沉而慢,不能饮食而身体重,大便反硬结不通,名叫阴结,预期到十四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 【评析】 本条说明阳结、阴结的脉症特征,及对病情转剧日期的推断。 阳结症,是由于阳气偏胜而阴不足,所以脉浮数,阳胜故能食,阴不足以济阳,故大便秘结。阴结症,是由于阴气偏胜而阳不足,所以脉沉迟,阴胜故不能食而身重,阳不足以化阴,故大便反硬。关于预后推断,大多数注家据传经日期与阴阳相互制约之理来解释,尽管都有理致,然而临床上绝不如此机械,病势的转轻转剧,有着各方面的因素,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断。 【原文】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①,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注释】 ①洒淅(xī)恶寒:形容恶寒如冷水洒到身上一样。 【译文】 问:有一种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症状的病症,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问:阳不足是什么?答:以脉为例,

伤寒论B作业1-4

伤寒论B 第一次作业 A型题: 1. 下列病证,哪一条不是麻黄汤禁忌症:D.二阳合病,喘而胸满者 2. 下列汤证中,除哪项外,均可以见心下痞D.黄连汤 3.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干呕,心烦不得安治以:D.甘草泻心汤 4. 一般情况下,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约是C.六、七天左右 5. 炙甘草汤方中,没有哪味药:D.五味子 6.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________,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B. 恶风 7.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见D.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8.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B. 伤寒 9. 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是:E.大黄、芒硝、杏仁、葶苈子、白蜜、甘遂末 10.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是: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1. 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的特点是:B.口渴欲少少饮 12. “将息”是指:B. 将养调摄 13. 以下除哪项外,均为麻黄汤证可见的脉证:E.脉浮弱 14. 本为太阳病,几经发汗,又经攻下,今见不大便五、六日、心下至少腹硬满痞痛,拒按,口干舌燥,日晡小有潮热,当用:A.大陷胸汤 15.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B.伤寒 16. 麻杏甘石汤证之喘是因为:B.外邪入里,邪热壅肺 17. 首次将《伤寒杂病论》搜集整理成册名《伤寒论》者是:B.王叔和 18. 桃核承气汤证可见A.如狂 19. 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20. 《伤寒论》除重复和佚方外,计有:C.112方 21. 结胸证除了以下哪一项脉不出现外,其余脉象皆可见:E.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22. 《伤寒论》全书主要是什么辨证:A.六经辨证 23.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C.张仲景 24. 茯苓甘草汤的药物组成:A.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25.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宜用:D.麻黄汤 26. 下列方剂中不需要去滓再煎的是:D.附子泻心汤 27.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何方主之 D.葛根黄芩黄连汤 28. “fǔ咀”是指:C.碎成小块 29. 太阳病篇中,蓄水证和蓄血证的主要区别点:B.小便利否 30. 栀子豉汤主治:E.心烦懊憹,胸中窒 3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腹胀满” B.虚实夹杂证 32.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干呕者,宜选:B.小青龙汤

《伤寒论B》第1次作业

《伤寒论B》第1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 1. 《伤寒论》全书主要是什么辨证: [1分]A A.六经辨证 B.脏腑辨证 C.经络辨证 D.八纲辨证 E.卫气营血辨证 * 2. 结胸证除了以下哪一项脉不出现外,其余脉象皆可见: [1分]E A.寸脉浮、关脉沉 B. 脉沉紧 C.脉浮大 D.脉浮滑 E.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 3. 伤寒的涵义是: [1分]A A.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寒就是邪,伤寒就是伤邪 C.是传染病的一种 D.肠伤寒 E.以上都不是 * 4. 栀子豉汤禁忌 [1分]D A.少气 B.胸中窒 C.心中结痛 D.旧微溏 E.但头汗出 * 5. 根汤的药物组成是: [1分]B

A. 麻黄汤加根 B.桂枝汤加麻黄、根 C.麻桂合方加根 D. 桂枝甘草汤加根、麻黄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根 * 6.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是: [1分]D A.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B.先温其里,后解其表 C.先表后里 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E.以上均不是 * 7. 太阳病头痛部位在: [1分]D A.头部前额 B. 头部巅顶 C. 头部两侧 D.头部后项 E.以上都不是 * 8. 一般情况下,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约是 [1分]C A.一、二天 B.三、四天 C.六、七天左右 D.十一、二天 E.以上皆不是 * 9. 厚朴生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腹胀满” [1分]B A.太阴脾虚证 B.虚实夹杂证 C.阳明腑实证 D.寒湿凝证 E.热实互结证

* 10. 太阳病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选用何方治疗 [1分]C A.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B.根黄芩黄连汤 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D.大青龙汤 E.以上均不是 * 11. “脉阴阳俱紧”中“阴阳”是指: [1分]B A.寸口、趺阳 B.尺、寸 C.寸浮、尺沉 D.人迎、趺阳 E.迟数 * 12. 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是: [1分]E A.大黄、芒硝、甘遂 B.大黄、芒硝、甘草、葶苈子 C. 大黄、栝蒌实、半夏 D.大黄、枳实、甘遂、葶苈子 E.大黄、芒硝、杏仁、葶苈子、白蜜、甘遂末 * 13. 太阳蓄血证,不应见: [1分]C A.少腹硬满 B.如狂或发狂 C.小便不利 D.身黄 E.脉沉结 * 14. 发热、微恶风寒、不大便五六日、头痛汗出、小便清长、脉浮、治宜: [1分]A A.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B.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C.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D. 解肌祛风、通下里实 E.疏散风热、清热凉血

伤寒论作业电子版

1、伤寒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乃指一切外感热性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何谓传经、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直中? 传经: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 变证:指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着一般规律而引起性质的改变。 合病:指两经或者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次序之分。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的一种发病方式。 3、列表示意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病变阶段、邪正盛衰、病位、经脉、诸症、性质、治法)

4、简述《伤寒论》中表里同病时的治疗原则。 原则有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①先表后里适用于表里同病,表证明显而里证不著。 ②先里后表适用于表里同病,里实热证急而重或里虚寒较重。③表里同治法。 5、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 6、如何区别太阳中风、伤寒、温病?三证各自的病因病机、脉症特点及治则方药如何? 7、太阳中风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 7、服桂枝汤的调护法有哪些注意事项? 8、太阳中风有哪些兼证?试述各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

10、太阳伤寒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11、太阳伤寒有哪些兼证?试述各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 12、根汤为何既能治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证,又能治太阳伤寒兼下利证 13、试从症候、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鉴别大、小青龙汤证的异同。 14、麻杏石甘汤证与根芩连汤证的证治各如何?请比较太阳病篇中五个喘症的证治。 15、试述桂枝甘草汤证、苓桂术甘汤证、干附子汤证及炙甘草汤证各证的证治。 16、太阳蓄水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病案一

病案一 刘某某,女,40岁 主诉:鼻塞,流涕4天,发热,头痛2天 病史:前日上班时因天气突变而衣着单薄感寒,自感恶寒,鼻塞流清涕,稍咳,喷嚏,头稍痛,因工作繁忙为介意。昨起发热汗出,微恶寒,头胀痛,鼻塞流浊涕,口渴喜饮,咽喉疼痛,咳嗽咯黄稠痰,小便黄。 辩证:此例外感风热乃由外感风寒,迁连日久,郁里化热所致 诊断:表证(风寒入里化热) 治法:辛凉解表,清宣肺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5g,竹叶10g,牛蒡子10g,薄荷6g,瓜蒌 12g,贝母10g,条芩10g,板蓝根10g,射干10g,桔梗10g,芦根10g,甘草6g,水煎服热甚加条芩、板蓝根清热,咽喉肿痛加射干,利咽解毒,痰黄稠加贝母、瓜蒌清热化痰 病案二 宋某某,男,25岁,2009年9月4日初诊主诉:前日起上腹部疼痛,昨日下午开始移至右下腹,今晨疼痛加剧,体温38.4℃,右下腹阑尾点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白细胞总数1185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5%,淋巴细胞15%,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诊查见右少腹疼痛颇剧,拒按,畏寒发热,大便不畅,脉弦滑,苔薄腻,舌边有紫暗 辩证:邪毒内结,溃而成脓,肠痈之疾 治法:当以大黄牡丹汤泻之 处方:生大黄4.5g(后下)、丹皮9g、赤芍9g、桃仁12g、甘草3g、败酱草18g、红藤12g、地丁9g、忍冬藤12g 二诊:服药一剂,大便不畅,寒热以退,腹痛亦减。原方药再服三剂,诸症消失,白细胞检查亦恢复正常 病案三 周某,男,35岁。主诉:病者患咳嗽有年,时作时止,近届秋凉,因起居不慎,外感风寒,咳嗽大发。曾去某西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服止咳药一周,效不显转求中医。证见气喘咳嗽,痰多而稠,难以咯出,心烦,口渴欲饮,苔薄白微黄,六脉浮数。 辩证:病系外感咳嗽,初因凉风外袭,现已伏热内蒸,寒邪包热,壅阻肺经,故喘而咳嗽,虽外无大热而里热甚炽 诊断:气喘(风寒袭肺,寒郁化热) 治法:外散寒邪,内清郁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24g、甘草3g、竹茹3g、化橘红6g、川贝母6g(分三次吞服)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病案四 王某,男,3岁

伤寒论关于脉诊(转载)

《伤寒论》关于脉诊(转载) 《伤寒论》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6条,约占全文的1/3强。古本《伤寒论》中尚有“辨脉法”(34 条)*和“平脉法”(42条)两篇脉法的专论,可见仲景对脉诊十分重视。再检阅《伤寒论》每篇的命题来看,又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说明其诊疾论病乃是以脉、证、治三者相结合的。由此可知,《伤寒论》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以“四诊合参”进行凭脉辨证,因证择方。这个有机联系的全过程,自然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综观全论的脉诊原文,约可概括为辨别证候、阐发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四个方面的临床意义。兹分述于后: 一、辨别证侯 论中以脉诊来辨别证候的,有辨六经主证,有辨病名,有辨病性,有辨病位,虽然其所辨不同,但都是以脉诊来规定其特定意义则是完全一致的。 (一)辨主证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91)“伤寒脉弦而细,头痛发热,属少阳。”(266)“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278)“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腹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 (338) 凡上述六经主证的脉法,是辨别主证的关键所在。比如,太阳病具有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表证,则必须有“脉浮”的表脉。相反如具上述表证而没有脉浮的表脉,那就不能成为太阳表证。再如,少阴病的“脉微细”,一般地说,微为气虚,细乃血少,微细之脉并见,反映少阴病是气血虚弱的全身性功能低下的病症,故病者精神不支而欲寐。可见,六经的主证和主脉有其内在的联系,两者必然是(当然也有脉证不符的情况)以一定的病机所决定的。有是证必有是脉,六经脉法皆然,余者以此类推。 (二)辨病名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 如上所述的“缓”、“紧”、“浮”三种脉象,是如何在辨别病名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如果太阳中风表虚证,具有发热汗出恶风的主症,若其脉不缓而数,那疾病的本质就变成了风热表实证。又如伤寒脉浮,因为风寒束表,卫阳郁遏,正气抗邪有力,脉象应当是浮紧有力。假如具有伤寒表实之证,其脉不紧而缓或弱,无疑就是表兼里虚证,这显然又不能诊断为伤寒表实证。所以,脉象在“脉证合参”的前提下,它对病名是有定性的作用的。至于风温脉阴阳俱浮,而在临床上应当是脉浮数,即吴鞠通所说的“不缓不紧而动数”的意思。再结合原文116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的精神,前后印证,风温脉阴阳俱浮的浮数脉就一目了然了。 (三)辨病性 《伤寒论》说:“脉浮者,病在表…”(51)“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者,沉为里。”(223)“伤寒脉迟。。。脉迟为寒。”(333)“病人脉数,数为热……”(126)“尺中脉微此里虚……”(49)“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之……”(219) 如上所述,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数脉主热;微细属虚,滑疾属实。这是论中以脉诊辨病性的基本规律。若再从全论的脉法和临床实际来推论,虽然以浮沉分表里,迟数辨寒热,但又当视其脉象相兼而定。例如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沉数属里热,沉紧属里寒等,这样把两种脉象结合起来,才更切合临床实际。

伤寒论B作业1答案推荐文档

A型题: 1. 桂枝人参汤的作用是:C. 温中解表 2. 泻热逐水破结之峻剂是:A. 大陷胸汤 3. 《伤寒论》全书主要是什么辨证:A. 六经辨证 4. 原文填空:“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B.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5. 栀子豉汤禁忌:D. 旧微溏 6. 《伤寒论》里“合病”是指:B. 两阳或三阳的病证同见 7. 发热、微恶风寒、不大便五六日、头痛汗出、小便清长、脉浮、治宜:A. 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8. 《伤寒论》除重复和佚方外,计有:C. 112方 9. 第六条“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的发黄类型是:B. 火逆发黄 10. 小建中汤证中“心中悸而烦”的病机是:D. 脾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 11. 辨别疾病的传变与否的依据:E. 现有的脉证 12. 太阳病篇中,蓄水证和蓄血证的主要区别点:B. 小便利否 13. 本为太阳病,几经发汗,又经攻下,今见不大便五、六日、心下至少腹硬满痞痛,拒按,口干舌燥,日晡小有潮热,当用: A.大陷胸汤 14. 下列病证,哪一项不可用桂枝汤:D. 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15. 中风兼阳虚漏汗证的主治方是:C. 桂枝加附子汤 16. 旋复代赭汤适于下列哪一项病证:D.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 17. 麻杏甘石汤证之喘是因为:B. 外邪入里,邪热壅肺 18. 桃核承气汤的药物组成是:A. 桃仁、大黄、桂枝、芒硝、甘草 19. 桃核承气汤证可见:A. 如狂 20. 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B. 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21.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燥烦吐逆者”,应取下列何种治法为好? C.先复阳,后复阴 22. “将息”是指:B. 将养调摄 23. 茯苓甘草汤的药物组成:A. 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24. “fǔ咀”是指:C.碎成小块 25.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见:D.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26. 和胃降逆化痰下气的主方是:A. 旋复代赭汤 27. 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气喘、宜用:B. 麻黄汤 28.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是: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9. 微热、脉浮、消渴、小便不利之证,宜选:B. 五苓散 30.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何方主之:D.葛根黄芩黄连汤 31. 大结胸证的病机是:B. 水热互结 32. 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的特点是:B. 口渴欲少少饮 33.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原因是:C.邪重药轻、正邪相争,邪郁不解 B.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34. 伤寒 35. 首次将《伤寒杂病论》搜集整理成册名《伤寒论》者是:B.王叔和 36.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干呕者,宜选:B.小青龙汤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病案分析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中风表虚证 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 2.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3.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 证型:营卫不和 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风邪袭表,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不能坐立,只能平卧,为兼有正虚之征。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风、暑温危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金匮要略》作业50题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作业50题 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 答:《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主。由于《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它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金匮要略》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症侯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钢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体现出来。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目前,临床上诊脉习用寸口,但《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有以下4种:①寸口三部法。②趺阳诊法。③少阴诊法。④少阳诊法。 仲景运用的原则是:①诊外感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如《痉湿蝎病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这一节“脉沉而细”当指寸口脉而言。②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趺阳脉沉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据此可看出腹满属脾胃病变,仲景用的是趺阳诊法。③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如《妇人杂病篇》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这是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脉证和治法。少阴为肾脉,阴中为肾窍。脉滑而数主有湿热,湿热聚于前阴,郁积腐蚀,致腐烂成疮。据此可看出仲景诊妇人病兼诊少阴脉。④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象。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以寸口与趺阳并举。⑤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据此可看出仲景对上下阻隔的病,常分寸、关、尺以候之。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历经1700余年,其辨病辨证治法方药一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中医治法上的许多特点,本书均有充分体现,如:⑴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即无病早防及有病早治的预防疾病的思想。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条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⑵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因为人体抗病能力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难为力,故全书对于慢性衰弱性疾病,注意调补脾肾两脏,认为这是内伤疾病的治本之法。治脾者以黄芪为主药,因其能健脾益气,故用黄芪方有8首,而《伤寒论》诸方没有用黄芪的。治肾者以附子为主药,故其用炮附子之方有18首。再者杂病也多血亏之证,故《金匮要略》用当归之方14首,而《伤寒论》仅4首,《伤寒论》多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多用炮附子温肾回阳。 ⑶对于邪实之证,祛邪时注意因势利导。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随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就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痰饮一证,溢饮在表,用大小青龙汤;痰饮在下用五苓散。此外,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及八法的灵活运用,虽是本方剂的特点,同样也是本书的治法特点。 5.简述《金匮要略》一书的方剂特点 答:⑴疗效高、收效快。⑵药物少。⑶配伍严。⑷重视药物剂量⑸体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精神⑹体现了八法的灵活运用。 6.什么是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

《伤寒论B》第1次作业(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伤寒论B》第1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 1. 《伤寒论》全书主要是什么辨证: [1分]A A.六经辨证 B.脏腑辨证 C.经络辨证 D.八纲辨证 E.卫气营血辨证 * 2. 结胸证除了以下哪一项脉不出现外,其余脉象皆可见: [1分]E A.寸脉浮、关脉沉 B. 脉沉紧 C.脉浮大 D.脉浮滑 E.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 3. 伤寒的涵义是: [1分]A A.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寒就是邪,伤寒就是伤邪 C.是传染病的一种 D.肠伤寒 E.以上都不是 * 4. 栀子豉汤禁忌 [1分]D A.少气 B.胸中窒 C.心中结痛 D.旧微溏 E.但头汗出 * 5. 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 [1分]B A. 麻黄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C.麻桂合方加葛根 D. 桂枝甘草汤加葛根、麻黄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葛根

* 6.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是: [1分]D A.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B.先温其里,后解其表 C.先表后里 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E.以上均不是 * 7. 太阳病头痛部位在: [1分]D A.头部前额 B. 头部巅顶 C. 头部两侧 D.头部后项 E.以上都不是 * 8. 一般情况下,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约是 [1分]C A.一、二天 B.三、四天 C.六、七天左右 D.十一、二天 E.以上皆不是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 ※1、邓某,男,47岁,农民。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 ※4、张某,男,65岁。患咳喘十余年, 每年冬发夏愈。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 7、仲某,女,4岁。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8、陈某,男,12岁。母代诉:患儿浮肿 十余天,先由头面开始,继而一身尽肿,小便量少,色黄,大便稀、少,食欲不振,身有微热,脉濡,舌苔白,体温38.4℃。尿检:蛋白++,管型+,红血球+++,脓细胞+。诊断为急性肾炎。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9、王某,女,36岁,农民。因出工时渴甚,遂在河里饮水,回家后肠鸣腹痛腹泻,经中西医药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鸣更甚,所下为黄色稀水,奔迫下注,心下痞满不舒,泛恶欲

伤寒论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摘要:《伤寒论》一书,以六经为纲,八法为纬,辩证论治为法,贡献给了人类社会。自汉季问世以来,至今一千七百余年,被医者奉为经典,而用之不衰,其使用价值备受医家重视。时至当代,医学科学在飞速前进,而《伤寒论》之辩证论治体系,却仍不失为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六经辨证既重视证的变化,又重视人的本质。这正是我中华医学独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学术,正是中医学生所承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一是《伤寒论》的医学源流,张仲景从哪些著作,哪些医家中获得的医学知识,又收到了当时社会的哪些影响。二是《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以及平时行医过程中都体现了阴阳变化的思想,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三是六经辨证的原理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字:《伤寒论》;六经辨证;三阴三阳;张仲景;辨证论治 一、《伤寒论》的医学源流 1.《伤寒论》的几种重要学术渊源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除此之外,仲景还借鉴了哪些著作呢? (1)《汤液经》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而《伊尹汤液》在三国之末齐梁之前已经遗失,据《针灸甲乙经》推测,皇甫谧亲见并阅读《伊尹汤液》,而且还曾亲见“大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他对比二者,得出结论:《伤寒论杂病论》是仲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张仲景正是在《伊尹汤液》一书进行研究和条理化,并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并补充一些内容,撰成此书。 (2)《黄帝内经》 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一般认为,仲景

伤寒论B作业答案

A型题: * 1. 厥阴头痛主要表现为: D.巅顶痛 * 2. 根据原文,下列哪一项,未出现手足厥冷? D.半夏泻心汤证 * 3. 手足厥冷,心下悸,小便利,口不渴,证属: D.茯苓甘草汤证 * 4. 瓜蒂散证中,厥的病机:C.痰阻胸阳 * 5. 以下诸方,除……外均有黄芩:C.黄连汤 * 6.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治以: D.牡蛎泽泻散 * 7. 非小柴胡汤治疗的热型: E.蒸蒸发热 * 8. 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是: C.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9. 原文填空“热利,下重者:C.白头翁汤主之 * 10.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是因: B.胸上有寒 * 11. 理中汤加减法中出现“渴欲饮水”的机理是: B.脾不散精,水津不布 * 12. 凡厥逆者,最基本的病机是: E.阴阳气不相顺接 * 13. 下列用大枣最多的方剂是: E.炙甘草汤 * 14. 厥阴阳复太过,可出现除下列哪项以外的证候: D.下利清谷 * 15. 竹叶石膏汤的证候是: C.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

* 16. 下列何证若用白虎汤治疗是欠妥的: C.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17. 哪种脉证可用白虎汤治疗: D.伤寒脉滑而厥 * 18. 当归四逆汤证厥冷的病机是:E.以上都不是 * 19.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 E.茯苓甘草汤 * 20.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 主之:B.四逆加人参汤 * 21. 在伤寒论中用栀子最多的方剂: D.栀子柏皮汤 * 22. 下列哪首方剂不治下利: E.附子泻心汤 * 23. 寒格吐利的主方是: C.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B型题: * 24. 煮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时需用:A.清酒和水 * 25. 煮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时需用: D.甘澜水 * 26. 属桂枝汤小和之的身疼痛:D.呕吐止而身痛不休 * 27. 属附子汤的身疼痛:B.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 * 28. 四逆汤所治之厥的机理为: A.阳气虚衰,不能达于四末 * 29. 当归四逆汤所治之厥的机理为:E.肝血不足,复受外寒 《伤寒论B》第3次作业 A型题:

伤寒论B作业答案修订稿

伤寒论B作业答案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A型题: * 1. 厥阴头痛主要表现为: D.巅顶痛 * 2. 根据原文,下列哪一项,未出现手足厥冷 D.半夏泻心汤证 * 3. 手足厥冷,心下悸,小便利,口不渴,证属: D.茯苓甘草汤证 * 4. 瓜蒂散证中,厥的病机:C.痰阻胸阳 * 5. 以下诸方,除……外均有黄芩:C.黄连汤 * 6.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治以: D.牡蛎泽泻散 * 7. 非小柴胡汤治疗的热型: E.蒸蒸发热 * 8. 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是: C.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 9. 原文填空“热利,下重者:C.白头翁汤主之 * 10.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是因: B.胸上有寒 * 11. 理中汤加减法中出现“渴欲饮水”的机理是: B.脾不散精,水津不布* 12. 凡厥逆者,最基本的病机是: E.阴阳气不相顺接 * 13. 下列用大枣最多的方剂是: E.炙甘草汤 * 14. 厥阴阳复太过,可出现除下列哪项以外的证候: D.下利清谷 * 15. 竹叶石膏汤的证候是: C.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 * 16. 下列何证若用白虎汤治疗是欠妥的: C.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 17. 哪种脉证可用白虎汤治疗: D.伤寒脉滑而厥 * 18. 当归四逆汤证厥冷的病机是:E.以上都不是 * 19.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 E.茯苓甘草汤 * 20.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 主之:B.四逆加人参汤* 21. 在伤寒论中用栀子最多的方剂: D.栀子柏皮汤 * 22. 下列哪首方剂不治下利: E.附子泻心汤 * 23. 寒格吐利的主方是: C.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B型题: * 24. 煮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时需用:A.清酒和水 * 25. 煮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时需用: D.甘澜水 * 26. 属桂枝汤小和之的身疼痛:D.呕吐止而身痛不休 * 27. 属附子汤的身疼痛:B.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 * 28. 四逆汤所治之厥的机理为: A.阳气虚衰,不能达于四末 * 29. 当归四逆汤所治之厥的机理为:E.肝血不足,复受外寒 《伤寒论B》第3次作业 A型题: * 1. 桂枝加芍药汤证病变部位: C.太阴脾经 * 2. 桂枝加大黄汤中大黄的作用: D.行瘀止痛

《伤寒论B》第次作业

《伤寒论B》第2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 1. 下列病证中,哪一项不出现心下痞硬或心下痞:[1分]A A. 黄连汤证 B.十枣汤证 C.半夏泻心汤证 D.桂枝人参汤证 E.大柴胡汤证 * 2. 脾约证的脉象是:[1分]C A.脉滑而疾 B.脉沉迟 C.趺阳脉浮而涩 D.脉浮大 E.脉微涩 *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功效是:[1分]D A.和解少阳,重镇安神 B. 和解泻热,软坚散结 C.和解少阳,软坚散结 D.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 E.和解泻热,涤饮安神 * 4.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当服何方:[1分]B A. 白虎汤 B.白虎加人参汤 C.桂枝汤 D.麻黄汤 E.猪苓汤 * 5.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的病机是:[1分]D A. 阳明血瘀 B. 湿热内蕴 C. 伤津不甚 D.热在血分 E.热在阳明气分 * 6. 下列原文哪条有错误:[1分]C A.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而紧者,与小柴胡汤。 B.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C.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大柴胡汤 D.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E.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 7. “解表散邪”又“清热利湿”属下列哪个方剂的治法?[1分]D A. 茵陈蒿汤 B.葛根芩连汤

D.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E.麻黄升麻汤 * 8. 下列除何症外,均属阳明病可攻的范畴内:[1分]C A. 腹满 B.谵语 C.呕多 D.便秘 E.心烦 * 9. 下列各方,不需去滓再煎的是:[1分]C A. 半夏泻心汤 B. 旋复代赭汤 C.黄芩汤 D.大柴胡汤 E.柴胡桂枝干姜汤 * 10. 哪项不属少阳病96条所述的主证:[1分]B A.往来寒热 B.口苦咽干 C.胸胁苦满 D.心烦喜呕 E.默默不欲饮食 * 11. 麻子仁丸的药物组成是:[1分]D A.小承气汤加麻仁 B.小承气汤加麻仁,芍药 C.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 D.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 E.以上均不对 * 12. 后下大黄的方剂[1分]E A.大黄黄连泻心汤 B.大陷胸汤 C.调胃承气汤 D.大陷胸丸 E.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13. 根据原文,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分]E A.渴而不呕 B.小便不利 C.但头汗出 D.胸胁满微痛 E.烦躁不得眠 * 14. 服茵陈蒿汤后,病退征象,哪条是错的:[1分]E A. 身黄渐退 B. 腹满减轻 C.小便当利 D. 尿如皂角汁状 E.身濈然汗出而解 * 15. 小承气汤方中,大黄的煮法哪项是正确的:[1分]A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核分人 题分10 10 10 20 30 10 10 100 得分 得分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胃中干 2.须臾 3.劳复 4.口中和 5.协热而利 6.日晡所 7.心下支结 8.脾约 9.并病 10.坏病 得分阅卷人 二、原文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太阳之为病,,。(1) 2. 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3. 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 6)

5. 太阳病不解,,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 已,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6. 伤寒,,,炙甘草汤主之。(177) 7.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身无汗,剂颈而还,, 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8. 凡厥者,,便为厥。厥者,。(337) 9. 少阴之为病,,。(281) 10. 伤寒解后,,,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得分阅卷人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的打“√”,错误的则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大青龙汤证主证俱备,无论脉浮紧或浮缓,均可用大青龙汤治疗。() 2.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虽相同,但其功效却不相同。() 4. 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先煎附子后纳三黄共煎而后取汁服之。() 5.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 6. 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病证。() 7. 四逆散证的四肢厥冷是由肾阳虚衰所致的。() 8. 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9.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0.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得分阅卷人 四、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序号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 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 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 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E.卫气不共营气谐和 2. 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 A.身痛 B.恶寒无汗 C.恶寒汗出 D.下利 E.厥逆 3.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 A.解其表,表解里自和 B.温其里,里和表自解 C.先解表,后温其里 D.先温里,后解其表 E.解表温里,表里双解 4. 桃核承气汤的治法是:() A.清热化瘀,通下里实 B.清热活血,分消湿热

《伤寒论》脉法心得与分享

《伤寒论》脉法心得 (2011-11-04 19:52:11) 转载▼ 标签: 杂谈 关于张仲景的脉法心得,我觉得只是学习到了一点皮毛,自己曾整理了一点,今天在找书时,突然看到了,已经搁置了很长时间了,今天有点时间,顺便整理一下,即可作为加深自己的记忆,也为了防止丢失,特记于此。 内容很多,需要逐步整理,因此需要一点一点的加入。 学习伤寒论的脉法,主要还得要结合我编写的“伤寒论本旨新解”总结一篇,以及我画出的哪个图,不然到后面不容易理解了。 1.脉象的阴阳定位 我们都知道,人的脉象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左右手两个,那么是如何来分阴阳,分部位的。在这里就用到我画的那个图了,至于在这个图上的理解方式,与我们平时教科书上的是一样的,只是在理解思路上有点不同。那个图上画的是个圆形的,而在我们身体上表现的确是分开的,分就分在左右手上,为什么左右手分阴阳,我们先把定位明确了,在说阴阳。 左手-----肾==肝==心 从下向上,肾位于下,肝位于中,心位于上,从中基上来看,水能生木,木能生火,形成了从下向上的生长关系。他的运行也合乎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完美结合。自然界中,水在地下,肝木输运水液上升而布散,上达与心包,制约了心阳之热,在这输运过程中,体现了

人体津液由下向上升发的过程。也就是表现了人体阴的升发,或者说,难道只有阴的升发,没有阳的生长,那肯定是有的,只不过阳的生长时由少到多的,所以脉外的气又称为少阳。 右手------肺==胃==肾(命门) 右手的定位则是从上向下,肺位于上,胃位于中,肾位于下,在自然界中,空气中的水由上而下,由上而外,最终到达于肾。这再看我画的那个图,肺卫运行从上下达于肾,内行于阳明之里。在右手的脉象中,体现了人体心阳的布散运行情况,表现了阳气从心肺出,布散于全身,最终到达于肾的整个过程。 注:在这里没有提到脾,那是因为脾的作用表现在左手的功能上。我们在后面再说。 以上是我对脉象的大致定位,可能与教科书上不一样。不这样理解,那张仲景在伤寒论书中提到的脉象就不会很好的来分析与理解了。左手主阴血,为阴血之升发的表现,右手主阳气,为阳气之布散的表现。阴血是从下向上升运,阳气是从上向下潜降,写到这里,我们可以结合自然界的规律来增加认识,冬至四十五天阳气升,也就是说,冬至是阴气最寒冷的时候,属于肾的季节,冬至以后,阴血开始升发,阳气也开始生长,所以这时候的阳气属于少阳,阴寒为主,以阳为辅,所以阴阳争拒而寒甚。到立春阳气逐渐增强,而阴寒逐渐减退,在这里的升发过程,人体是与其相适应的,所以左手的脉象就是体现了阴血与阳气逐渐生发消长的过程。 举个例子,阴虚阳亢的脉象在左手上表现的是弦数的,为什么弦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