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植物说课稿

常见的植物说课稿
常见的植物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生物101班的姚鹏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常见的植物。我将通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说明这堂课。

首先,说教材,常见的植物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5节,是在前面学习了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常见的动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细胞一节中学习了植物细胞具有区别于动物细胞的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学习了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各种器官,在常见的动物一节中学习了分类的基本方法以及检索表的制作,本节内容主要就是通过种子的有无以及种子的包被情况,以及根茎叶的有无对常见的植物进行分类,因此这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承接。而下一节内容是生物的多样性,是建立在常见的动物和常见的植物的基础上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观察生物,所以本节内容又起到了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样的安排,体现了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说学生,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习得了总结、归纳、对比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程度地发展,但是总体来说,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因此需要进一步地提高。另外常见的植物这一节与生活关系密切,如果学生在生活中不留意这些身边的植物,则往往对植物有无种子以及种子有无包被的认识出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多引入图片和实物,促进学生更加简单的建立起对常见植物的观察方法,以及对有无种子,种子包被,根茎叶有无情况的判定方法。

2011年浙江省科学课程标准立提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所以根据以上教材以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说出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主要区别,说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说出藻类植物与(蕨类,苔藓类)的主要区别以及蕨类与苔藓类的主要区别,辨别出常见的植物(苹果,梨,松树,水杉等)植物为裸子植物还是被子植物。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常见植物的观察方法,植物有无种子,种子包被,根茎叶有无情况的判定方法;学会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检索表制作的基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植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保护植物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四、科学社会与技术目标:了解植物学发展的前景,知道植物组织培养等新兴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区别;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的区别;而教学难点则设置为植物分类的方法;检索表的制作方法。

针对以上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讲授法、谈话法、问题教学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法

接下来我要讲讲我的教学过程,首先我会以很生活化的语言和同学们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常见的动物,动物世界很美妙,那这节课呢,我们要转战到植物界,来看看植物界的丰富多彩。首先姚老师想问同学们知道哪些植物?请3-5位同学回答。同学们纷纷回答,而答案则一般是一些常见的蔬菜和水果。然后我会讲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种植物了,那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植物下个定义呢?并且我会要同学们以三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了本课主题。我会让第二组和第四组进行回答,并尽量支持他们的回答,实在不对之处给予指正。这样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维持同学们兴

趣,使得同学自主地积极的思考。新课程标准认为“不能与学生沟通的教师不再是好老师”,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和沟通”,使学生在受到老师尊重和鼓励的基础上良性发展。之后我会展示动植物细胞,并让两位成绩中等的学生起立回答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尽量支持学生的答案,实在不对之处指正。最后借助多媒体课件讲授两者的结构并得出植物的定义。在有了一定的思考后讲授能让学生更清楚的记忆新知,并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这个生活中常常思考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将会有前所未有的幸福感,更容易让学生对之后的内容保持兴趣。接下来我会讲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植物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呢,植物学家统计过,地球上有50多万种植物,那这么多植物我们怎么去认识他们呢?好,我们沿袭上一节对常见的动物的学习方法,将植物分分类。我会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桃,豌豆,玉米,马尾松,银杏的花,果实,种子的图片。提问:这几种植物有什么共同点,前三种植物与后两种植物又有什么共同点。请成绩中上和中下的两位同学回答。并且给予更多的肯定。回答的学生回答,别的学生听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做比较。问题的提出,能够促进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并且这个问题只要预习过,再动一动脑筋就能够回答出来。符合“跳一跳,够得着”的思想。接下来我会用用实物:二乔玉兰的果实,紫薇的花和果实以及苹果,松果帮助学生理解有种子植物以及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并完善板书。学生们边听边做笔记。实物展示,更加生活化,并且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自然而然的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接下来我会讲植物界丰富多彩,其实有很多植物大家是找不到它的种子的,这些植物,我们把它们叫做孢子植物。在黑板上写下孢子植物。边写边问:同学们观察过生活中的哪些孢子植物呢?同样请两位成绩中上和中下的同学回答。并且给予更多的肯定。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问题。不回答的同学听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进行对比。多媒体课件上展示蕨,胎生狗脊,葫芦藓,紫菜,海带,团藻,水绵的图片,并向同学们解释,这些植物是没有种子的,以孢子进行繁殖,我们把它们叫做孢子植物。前面我们已经根据种子的情况了解了种子植物,现在老师要大家自主学习10分钟,通过根茎叶的情况了解孢子植物的分类概况。并完成书本73页的分类表及检索表。10分钟后我请同学回答。10分钟后请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让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能够更容易得到正确答案,有利于新知识体系在全体学生中进行构建。最后进行补充。学生认真听讲,记好笔记并且自主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最后我边将板书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边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完善笔记。趁热打铁,及时总结归纳,符合“记忆曲线”的规律,并且“温故而知新”。最后我将多媒体中准备好的基础练习和提升练习展示出来,让同学课堂内完成。使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情况,以便之后的教学中作出合理的调整。

最后,说板书,我的板书如下:

第5节常见的植物

植物

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种子裸露无茎叶分化种子有包被有茎和叶

被子植物裸子植物无根藻类植物

有根

苔藓蕨类

【K12学习】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教案 1、 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4、认识果实和种子。 5、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6、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7、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德育目标: 、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2、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探讨种子“旅行”的方式。 教学难点: 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教学准备: 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大小一样的透明的瓶子、餐巾纸、植物的种子、种植一种植物、学生把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植物的各个部分。谁来说一说绿色开花植物一共可以分为几大不同部分? 2、你们带来了哪些植物?它们的种子是哪部分?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与旧知相联系; 认识种子和果实。 探索调查 、这些植物是在哪里生长的?为什么它们的家在不同的

地方? 2、种子是怎样旅行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3、小小的种子能成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是多么神奇啊!大家想不想看看神秘的种子? 4、引导学生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将预测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 5、知道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或菜豆种子剥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内部构造。 6、画下所观察到的情景。 7、种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萌发?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要求学生回去后做种子萌发的实验并要求记录观察到的情况。 8、你还能提出哪些种子萌发有关、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问。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 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设计实验。 9、要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做实验) 0、 教师交代实验要求及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教案.doc

果实和种子 一、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2、会做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条件的实验。 3、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设计实验。 4、了解种子传播的途径。 5、能亲自栽种几棵植物,写好观察日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举办果实展览会,找一找哪里有种子 1、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把一些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来,你们带来了吗?请各个小组的同学把带来的果实集中在一起,我们来举办一个果实展览会。这些果实你们都认识吗?(小组内同学认一认,老师适时给各个小组送去一些萝卜、土豆、洋葱、毛豆等植物) 2、学生介绍带来的果实名称。 3、质疑:同学们带来的这些都是果实吗?如果说都是果实,为什么?如果不是都是果实,又是为什么? 4、学生交流。 5、提问:什么样的才叫果实? 6、分组观察活动:老师给各组学生提供已经切成两半的菜椒、苹果、猕猴桃、萝卜和已经剥开的土豆、花生、柚子等植物,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说说发现了什么。 7、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8、讨论:萝卜和其他一些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9、小结:开花植物的种子都在自己的“家”――果实中受到保护。凡上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都是果实。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些植物是不是果实。萝卜内部找不到

种子,所以它不是果实,当然,也会有些例外,比如无籽西瓜、无籽葡萄、香蕉等一些果实就没有种子,但它们仍然属于果实。 10、电教资料片各种各样的果实和种子。 11、活动:找种子――找出带来的果实的种子在哪里。 (二)了解植物怎样传播种子 1、谈话:种子成熟后不全部掉落在植物的附近,而是利用各种方式传播到比较远的地方。每种果实都有它释放种子的方式,以便种子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 2、提问:你知道浆果、刺果、椰子、蒲公英、挪威枫、莲蓬、凤仙等植物的种子是如何“旅行”的吗? 3、交流讨论。 4、阅读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讨论:植物妈妈是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的? 5、边交流边开展实践活动:吹吹蒲公英、碰碰干豆荚、“把苍耳带回家”。 6、小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多,一般分为利用风力、利用动物、利用弹力、利用水力来传播等四类。 7、讨论:利用不同方法传播种子的果实在构造和生长环境方面有什么特点?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8、观看录像资料:种子的传播。 (三)拓展:种子为什么要传播 1、激疑:种子成熟后,为什么不直接从植株上方垂直掉落到地面上,而要进行没行程的“旅行”呢? 2、学生发表观点。 3、小结:种子之所以要传播,主要有三点原因: A避免竞争。假如所有成熟的种子都掉落在母株的下方,即使全部的种子都发芽成为幼苗,往往会因为颁布过密,彼此间产生激烈的竞争,导致大量幼苗死亡,无法有效地繁衍后代。B避免近亲交配。 近亲交配会影响后代的遗传和变异能力。假如所有的种子都掉落在同一个地方,即使大多数幼苗都可以顺利发育,生长成为成熟的植株,由于彼此间距离太近,会有近亲交配的问题。

被子植物的一生复习课教案

《被子植物的一生》复习课 教案 魁星路中学路清平

《被子植物的一生》复习课 一、复习目标 复习容:课本P22-41 基础知识: 1、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能够设计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3、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4、能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知识的灵活运用: 5、通过对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逐渐树立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6、知道花的基本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7、通过对植物的学习,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自觉页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能够设计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3、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4、能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师:被子植物是生物圈中最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绿色植物。师:一株被子植物的一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生:从受精卵开始(学生很可能答成种子)到死亡. 师:被子植物的一生历程:受精卵→胚(种子)→萌发成幼苗→长成成熟的植株→死亡 [复习过程] (一)受精卵的形成 师:我们首先来复习被子植物生命的开始,受精卵是如何形成的?同学们对照下列的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 1、花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每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2、什么是传粉?靠什么进行传粉? 3、什么是受精?过程? 4、受精后花的各个部分将发育成什么?见下表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以自学也可以同组讨论.在学生自主学习后,让学生将这些问题的答案展示出来.老师进一步总结.并让学生通过练习进行巩固.(二)复习种子的萌发(首先出示导学提纲) 1、为什么说种子的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有哪些? 3、怎样设置种子萌发条件探究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4、种子萌发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针对以上的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或同组讨论.并让学生将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 出示练习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进行评价总结.(三)植株的生长(出示导学提纲让学生自主复习) 1、根尖有哪些组成部分?每部分的功能? 2、根的生长与根尖的哪些部分有关? 3、茎的长高与什么有关? 4、枝条是什么发育的? 5植株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如果缺乏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针对学生的复习,让学生自我展示。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出示练习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并列出知识框架。(见下列各表) 一、种子的萌发 1、环境条件:适宜的_________、一定的_________和充足的_________。 2、自身条件:胚是完整饱满的、活的且不处于_________期。 3、过程:种子吸收_________,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随后_________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_________。 二、植株的生长: 1、幼根的生长:

1.4植物的一生1教案

1.4植物的一生(一) 备课时间:执教时间:第周星期 【教学目标】 1、探究种子的结构 2、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3、知道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的区别,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 4、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 观察种子的结构中,由于种子内胚的体积很小,其各部分的结构不易看清,尤其是单子叶植物内的胚,和胚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易剥离。因此认清胚的结构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言设计:承上启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可引导,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大都是先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在依次出现其它器官的。 二、新课的设计: (一)在引入本课主题后,分发实验材料,同时要提醒学生要注意老师的讲述,因为种子虽小,尤其是种子内的胚非常娇嫩,一不小心就会损伤,影响观察。 (二)指导学生先了解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出示挂图,简述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对照教材,认清胚的结构,归纳板书。 (三)指导学生了解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让学生按照教材所示的方法,解剖认识菜豆种子的结构,归纳板书。 (四)将两类种子进行比较,注意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总结。 (五)提出胚是种子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将来植物体的雏形,一旦胚受到损伤,种子就不能萌发,所以,胚的完整是种子萌发的重要内因。胚乳和种皮只不过是在胚长成幼苗过程中提供营养和保护的作用。 (六)种子的分类。1.根据种子内有无胚乳,种子可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2.根据胚中的子叶数目,植物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可举一些实例。 (七)明确两个问题:1.单子叶植物种子多数都有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单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例如:慈姑。2.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多数无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种子具有胚乳,例如:蓖麻。以此问题来说明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打消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不要把两类种子的结构知识绝对化。 (八)种子的成分。种子里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在有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中。在无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

初中生物_《被子植物的一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课题设定的复习目标,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知识点清晰,内容看似简单,但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以下是我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设计 (1)采用题组复习法:以被子植物的一生为线索,精心设计复习教学程序。 通过师生课堂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复习。 (2)习题巩固法 教师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相应的合理的题目,加强练习的应用性, 突出实效性。 (3)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 结合教学内容制作课件,巧妙运用图形和实物,突破重难点,使学生 对知识掌握牢固,理解透彻。 2.学法指导设计 (1)自主解决问题法:通过出示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学生主动复习,使自 学能力得到提高。 (2)讨论法:结合本课内容设置讨论题目,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对被子植物的基础知识有一定认识,但掌握不牢固不系统,部分知识点已经遗忘,不能举一反三。 2.能力定位: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思考问题的认知能力有限,实验分析、实验设计和归纳总结能力有待提高。 效果分析: 由于我在教学中重视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将种子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开花结果的知识归纳串联起来,把各种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体系.经过这样的归纳,使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②在复习课中应联系生活学生物,加强练习的应用性,通过应用理论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典例,前沿科学技术及农业生产等问题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我专门设计了“桃的果实内有一个种子,而西瓜的果实内却有许多粒种子,这是为什么 ","开花时遇上阴雨天,往往造成果树减产,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弥补不足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这是描述花生的谜语.其中"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由什么发育而成等等,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可用到生物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效的巩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④将重点知识的相关练习题,设计的环环相扣,积极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课本上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也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的新课标理念。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重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将种子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开花结果的知识归纳串联起来,把各种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体系.经过这样的归纳,使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例如:通过观察真实的“花朵”,掌握花的基本结构,形象生动,印象深刻。用实物“花生果实“,亲自观察花生果实的实物,分析果实的结构,并和子房的结构一一对应。学生掌握非常快,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 由于本章内容较多,时间紧张,个别知识点学生掌握的可能不很到位。可能学生比较紧张,气氛欠活跃。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的角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被子植物又是生物圈中最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绿色植物,因此本章既是本书的重点又是整个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这一章以被子植物生命周期为线索,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4课教案(平铺式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1-4课教案) 1.种子发芽了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种植、观察、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植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已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3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列举当地的植物资源,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 8.1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8.2说出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了》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8.2“亲手种下盆栽植物的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和12.1“用简单的实验或依据生活经验,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探究水对种子发芽的的影响”。 本课第一课时内容首先询问学生平时对于植物的观察情况,了解学生前概念。然后通过观察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这一活动,明确观察可以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入手。同时引起学生对种植植物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完成活动一“种植植物”。最后,设计活动二“找到弄混的种子”,让学生学会利用种子的特征,把不同的种子和对应的植物联系起来的简单方法。 第二课时内容通过对上节课种植的西红柿生长情况的观察,思考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再分别对每一种影响因素提出假设,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一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植物》中,学生学习了观察植物不同的方法;通过二年级下册《栽小葱》,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但是并没有观察过小葱从一颗种子变成一株完整植株的过程。在这一课的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种子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愿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植物的种子形态不同。 2.知道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方法。 3.认识种子发芽的条件,能够理解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 科学探究: 1.能够用语言描述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外形特征。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植物的一生教案

第四节植物的一生 教学目标: 1.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知道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的区别,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 3.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4.了解芽发育的情况和顶芽与侧芽的生长过程。 5.知道花的主要结构。 6.知道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大致情况。 7.能根据植物的一生,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探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识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异同点。 ⑵识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⑶识记种子的成分。 2.能力方面: ⑴初步学会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 ⑵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⑶探究种子的成分,掌握定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⑷通过单、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⑴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⑵通过探究种子的成分,向学生渗透事物的个性和共性统一的观点。 ⑶通过课上及课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识记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初步学会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外界条件的方法 3.参与探究实验,体验通过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养成对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4.通过模仿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培养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 教学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探究种子萌发外界条件实验的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依据初一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积极主动的特点,采用了探究、创新教学法。通过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让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课前准备: 学生: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试做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教师: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40粒绿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用视频动画制作的动态展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教学软件,设计实验讨论提纲。

植物的花、果实、种子

第二单元植物的花、果实、种子 自然(科教版)教材编写组张瑞芳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研究绿色开花植物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和观察细微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推断、设计方案、收集证据的能力。通过让学生体验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感悟植物花、果实、种子对植物整体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增强关爱植物的意识,逐步形成解释周围现象和进一步探究植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花果实种子。基于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植物花、果实、种子外部形态的多样性,本单元将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形态花、果实、种子的一些简单结构及其功能。比较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将在中学进一步学习。基于学生已初步获得关于植物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之间联系的体验,本单元将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这一思想去探究关于花、果实、种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解剖,了解植物花、果实、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基本结构。 2.通过设计和实施收集证据的方案,探究果实的传播方式和种子不同部分的功能。 3.通过分析,感悟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4.通过了解花、果实、种子的功能,增强爱护植物,保护绿化的意识。 单元教学活动结构图

教学活动准备一览表

第1课 花的结构(对应教材P 13~P 14 ) 本课通过解剖百合花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百合花的构造及每一部分的特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通过探究花各部分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结构 功能”。首先由破损的康乃馨花朵引导学生关注花萼,并由此展开对花的结构的探究。基于学生已经知道花除花萼外还有花瓣和花蕊,所以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花瓣、花蕊的颜色、形态、数量和气味,区分雄蕊和雌蕊,为探究各部分的功能打好基础。然后由各部分的特征,鼓励学生推测相应的功能,通过讨论、模拟实验和观看录像,加以验证。在单元中,本课是学生从结构上了解自然界中形形色色花的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探究两性花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剖百合花,知道它是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组成,并了解各部分的特征。 2. 通过推测、讨论、模拟和看录像,了解花各部分的作用:花萼保护幼花,花瓣保护花蕊 和引诱昆虫传粉。 3. 了解授过粉的花能结果。 版面说明 创设情境,引出花萼。 由花萼引出对花的结构的研究(文文的问题)。 及其特征。 提示学生先推测。 通过模拟实验和看录像等收集资料

1.4 植物的一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下)

1.4.1植物的一生 (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探究种子的结构 2.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知道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的区别,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 观察种子的结构中,由于种子内胚的体积很小,其各部分的结构不易看清,尤其是单子叶植物内的胚,和胚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易剥离。因此认清胚的结构是一个难点。 教学方法 同步教学法 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一、引言设计:承上启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发现新的问题。例如:提问:“我们吃的萝卜是植物的一种组织还是一个器官?”“萝卜是植物的什么器官?”“植物还有那些器官?”“为什么我们学植物的一生先从种子学起?”教师可引导,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大都是先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在依次出现其它器官的。 二、新课的设计: (一)在引入本课主题后,分发实验材料,同时要提醒学生要注意老师的讲述,因为种子虽小,尤其是种子内的胚非常娇嫩,一不小心就会损伤,影响观察。 (二)指导学生先了解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出示挂图,简述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剥开玉米种子的外皮,用针将中心白色的胚剥离,用放大镜观察其形态,再取一粒种子然后让学生按教材所示的方法将种子切开,在切面上滴一滴碘液(说明,胚乳中有大量的淀粉,遇碘会变蓝,而胚不变蓝)。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对照教材,认清胚的结构,归纳板书。 (三)指导学生了解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让学生按照教材所示的方法,解剖认识菜豆种子的结构,归纳板书。 (四)将两类种子进行比较,注意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总结。

初中生物_被子植物的一生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种子的结构、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学会设计探究实验。 2.了解植株生长过程中根尖和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3.说出花的结构和类型,描述传粉概念及方式,理解双受精的过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素养目标: 1.构建知识体系培养科学思维 2.设置探究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3.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懂得生命成长变化的规律 二、学生课前学习活动 1、学生课前自主复习完成任务单,构建知识网络 2、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被子植物的一生任务单 萌发条件:环境条件:适宜的_____ 一定的___ 充足的 1、种子自身条件:胚是_____的,并且是完整的,已经度过______ 的萌发 1.吸收水分 萌发的过程2.营养转运: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运给、、 3.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幼根的生长根尖的结构,生长最快的部位: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增加细胞数量 一方面靠增大细胞体积 2、植株的生长幼叶发育成

芽的发育 芽轴发育成 芽原基发育成 植物生长需要量多的无机盐是 、 、 花柄 花托 萼片 花瓣 花柱 花蕊 传粉:花粉从 落到雌蕊 的过程;方式: 受精:1.柱头上的粘液刺激落在其上的花粉萌发: 2、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直达 3、花粉管末端破裂,其内的精子释放出来 4、精子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形成 受精后萼片、花瓣、雄蕊、柱头、花柱 凋落 子房壁 珠被 胚珠 ____ 受精卵 _____ 三、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 学 阶 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一 展示校园中拍摄的图片,并发问: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吸引学生的 3、开花和结 果 花的基 本 结构 传粉和 受精 果实和 种 子的形成 子房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教案 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认识果实和种子。 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德育目标: 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愿意开展长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探讨种子“旅行”的方式。 教学难点:

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教学准备: 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大小一样的透明的瓶子、餐巾纸、植物的种子、种植一种植物、学生把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师生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植物的各个部分。谁来说一说绿色开花植物一共可以分为几大不同部分? 你们带来了哪些植物?它们的种子是哪部分?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与旧知相联系; 认识种子和果实。 探索调查1、这些植物是在哪里生长的?为什么它们的家在不同的地方? 种子是怎样旅行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小小的种子能成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是多么神奇啊!大家想不想看看神秘的种子? 引导学生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将预测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

知道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或菜豆种子剥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内部构造。 画下所观察到的情景。 种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萌发?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要求学生回去后做种子萌发的实验并要求记录观察到的情况。 你还能提出哪些种子萌发有关、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问。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 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设计实验。 要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0、教师交代实验要求及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认识种子的构造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在种植中认识植物,了解植物回顾解释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测量、记录。引导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根和茎 一、教学目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种子植物第一课时说课稿

《种子植物》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子植物》,接下来,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本节内容在《生物学课程标准》中体现在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种子是形成下一代植物体的基础,进而理解种子对绿色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意义,为下一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参与课堂的主动性都很高,动手实验的愿望非常强烈,再加上本节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知识难度不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结合实物充分的观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但要注意的是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方法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在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加侧重于教会他们初步实验的方法及步骤。 三.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对本节的要求: 知识: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要求:B等级识记水平 学生实验活动:解剖并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验证种子成分 要求:初步学会 《生物学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 具体内容:概述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理解 活动建议:指导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课上展示交流 依据《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生物学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立如下: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描述菜豆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菜豆、玉米种子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观察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和合作意识。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认同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难点:观察玉米种子的子叶、种皮和果皮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因为玉米种子的子叶只有一片且很薄;玉米种子的种皮和果皮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很难分开,不易观察。 四、教学模式及理念 本节课采用我校“三四一”教学模式。(三段: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目标达成、建构智知,总结提升、反馈练习,其中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展示4个环节,)体现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为主,以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建构为中心,因材施教。

苏教版科学《植物的一生》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植物的一生》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植物的一生》教学设计 1、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科学知识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3、小组实验、交流。 4、分组汇报。(猕猴桃、香蕉的种子都退化了,变的很小,很难察觉。如学生说不出来,教师需提醒。) 5、讲述:同学们发现植物的种子一般长在果实里,果实就是种子的家。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

植株的生长说课稿

植株的生长说课稿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七年级生物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说课稿 丹寨县兴仁中学陆国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您们好! 很有幸,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植株的生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二节。主要讲述的是植株的生长过程,包括根的生长,芽的发育以及植株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种子的萌发之后来学习本课内容,既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认识,也为下一节开花和结果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知识点清晰,内容看似简单,但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②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学会对现象进行分析并归纳结论。②通过分析,了解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 (3)情感目标:①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②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我把根尖结构及生长,叶芽结构及发育和植株生长所需三大无机盐的种类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点更好说明了植株的生长的过程。把根尖结构及叶芽的发育作为本节课的难点,这两个知识点较为抽象。本节课我将采用图片,讲解等手段来对突破重难点。 4、课前准备 培养好的植物幼根、采集好的枝条、多媒体课件。 5、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学情 丹寨二中七年级的学生思维要活跃一些,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希望能够亲自解开其中的奥秘。若引导学生对一些现象提出如“种子萌发后,幼苗是怎样生长呢根是怎样生长枝条是怎样来的”这些疑问。学生就会被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说教法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植物的一生:4.植物结果了》(第一、二课时)教案

4.植物结果了 【教材分析】 《植物的一生》一单元四课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本课《植物结果了》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在经历了前面较长时间种植后,交流分享的一课,在这一课学生要学会自己整理前期记录的种植记录表,再来课堂上做交流。通过交流与比较西红柿和黄瓜的生长过程,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紧接着通过找西红柿和黄瓜的种子,初步认识果实的构造,懂得辨别果实,辨认植物的可食部分,巩固对植物各部分的认识,最后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对植物的利用情况,认识植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级《多姿多彩的植物》这样一课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和二年级《栽小葱》这一课对植物生命需求的初步探究后,对探究植物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热情,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让学生对植物构造、功能、生命过程、植物资源的利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本课《植物结果了》更是带领学会认识了植物完整的生长过程,学生在这一课会很有成就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有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2.知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3. 知道我们通常食用植物的哪个器官。 4. 认识植物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科学探究: 1.通过回顾植物的生长过程,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点。 2.能利用果实的特征辨别果实和非果实。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调查身边特殊的植物资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周围的植物资源,认识到植物的价值。

《被子植物的一生》复习课教学设计

《被子植物的一生》复习课教案 一、复习目标: 1.识别种子的结构; 2.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学会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方法,并 能分析对照实验; 3.明确根的生长主要靠分生区和伸长区,枝条由芽发育而成; 4.明确花的结构,认识花的主要部分是雌蕊和雄蕊; 5.理解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明确受精后子房的发育及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 二、复习重、难点。 1.分析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提高实验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式:通过提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被子植物的一生为线索,精心设计复 习教学程序。通过师生课堂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复习。 2.习题巩固法:教师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设置相应的合理的题目。加强练习的应用性, 突出实效性。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结合教学内容制作课件。课堂教学中展示图、文,突出重点、难点,直观易懂,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适量的水分 环境条件 充足的空气 适宜的温度 自身条件:种子完整,有活力,且不在休眠期 子叶(或胚乳) 提供营养,后脱落 胚芽 茎和叶 胚轴 连接根与茎的部分 胚根 根 植株的生长 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受精后萼片、花瓣、雄蕊、柱头、花柱 凋落 子房壁 果皮 珠被 种皮 受精卵 胚 萌发的过程 萌发的 条件 种子的 萌发 开 花和结果 花的基 本结构 传粉和 受精 果实和种 子的形成 胚珠 种子 子房 果实 发育成 发育成 发育成 受精过程

植物果实分类

植物果实分类

The Taxonomy 果实(Fruit Seed)是被子植物具有果皮及种子的器官。 被子植物的雌蕊经过传粉受精,由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如 花托、花萼等)参与发育成为果实。果实一般包括果皮和种 子两部分,其中,果皮又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 种子起传播与繁殖的作用。 各种水果五谷果实是一个庞大的类群(图1),为了系统地认知、判别 与统筹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果实,在此对果实的科学分类法 作以简要介绍。 干果瓜类 图1 种类繁多的果实肉质果与干果 根据成熟果实的果皮是肉质多汁还是脱水干燥,肉质果 肉质果的果实成熟后,肉质多汁,主要由柔软、

浆果:浆果是由子房或联合其他花器发育而成的柔 2-a),其特 征是:由一 个或几个心 皮形成,含 a.柿子 b.葡萄是常见的浆果 c.葡萄果肉 d.浆果苋的深紫色浆 图2 浆果 核果:核果是由一个心皮发育而成的肉质果,因内果 d)。典型的 核果,果实 有沟,外果 皮膜质,外 a.特征性坚硬内表皮:核 b.桃和杏子 c.青梅 d.樱桃 图3 核果 柑果:柑果是由多心皮合生雌蕊发育而成的肉质果,

瓠果:瓠果的果实的肉质部分 是子房和被丝托共同发育而成 的,所以属于假果。瓠果是葫 芦科植物特有的果实,包含各 种瓜类(图5-a)。 瓠果的特点为:外果皮与 花萼合生形成较坚韧的果实外 括常见的橙、柑橘、柚、柠檬等(图4-a)。柑果的特征是外果皮致密而厚,呈革质,果皮中有油室分布, a.橙、柑橘、柠檬 b.柚子皮中的油室 c.柚子的瓤瓣 d.膨大多汁的囊状毛 e.佛手也属于柑果 图4 柑果 a.瓠果涵盖各种瓜类 b.冬瓜

植株的生长说课稿

七年级生物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说课稿 丹寨县兴仁中学陆国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您们好! 很有幸,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植株的生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二节。主要讲述的是植株的生长过程,包括根的生长,芽的发育以及植株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种子的萌发之后来学习本课内容,既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认识,也为下一节开花和结果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知识点清晰,内容看似简单,但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②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学会对现象进行分析并归纳结论。②通过分析,了解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 (3)情感目标:①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②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我把根尖结构及生长,叶芽结构及发育和植株生长所需三大无机盐的种类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点更好说明了植株的生长的过程。把根尖结构及叶芽的发育作为本节课的难点,这两个知识点较为抽象。本节课我将采用图片,讲解等手段来对突破重难点。 4、课前准备 培养好的植物幼根、采集好的枝条、多媒体课件。 5、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学情 丹寨二中七年级的学生思维要活跃一些,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希望能够亲自解开其中的奥秘。若引导学生对一些现象提出如“种子萌发后,幼苗是怎样生长呢?根是怎样生长?枝条是怎样来的?”这些疑问。学生就会被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