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料精馏塔多变量系统辨识和的一般控制模型

填料精馏塔多变量系统辨识和的一般控制模型
填料精馏塔多变量系统辨识和的一般控制模型

填料精馏塔多变量系统辨识和一般控制模型

信研0803 79 刘虎

1简介

系统识别和系统控制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如填料精馏塔)对其完整性、灵活性以及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其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复杂的业务问题和控制问题。而控制问题中的难点是蒸馏塔的非线性动态特性(非线性动态特性是一种不对称的性质)。控制器可能需要频繁返回一些值,以修正精馏塔参数变化引起的过程条件的变化。因此,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寻找比传统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的控制器。

一个理想的控制器应该能够调整其参数,以修正负载和设定点的变化。自适应控制,经常是建立在同步模型辨识和控制的基础上,通常是采用的是实时的非线性进程。李和沙利文一般模型控制(GMC)应该是在非线性模型的控制器的安装和维护中使用的最简单的非线性控制技术。李和纽维尔的研究已表明,一般模型控制在精馏塔中的的性能优于两PI控制方法和动态矩阵控制战略。为了使GMC切实应用到工业中,邹家华和李提出了一种进程/模型补偿算法以补偿在稳定状态下的模型误差并且调整稳定状态下的模型参数。由于稳定状态下的参数难以确定,布朗等人提出了一种新方法,通过约束变量和控制变量来限制GMC的标准曲线在一定的范围内工作。

所有模型控制器建立在过程模型决定动态过程的功能这个理论基础上。帕特瓦尔丹等人提出了非线性模型的预测控制(NMPC)的两种分布参数过程,即填料蒸馏塔和固定床催化反应器。以上两种模型的性能均优于传统的线性控制器。严格动态模型由帕特瓦尔丹和埃德加提出,建立在基本的化学过程原则基础上,制定了可分离环己烷和正庚烷混合物的填料精馏塔。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NMPC)是适用于控制顶部和底部产品的摩尔分数的填料蒸馏塔。非线性模型是用来与估计未知或时变模型的参数。

当过程模型的误差增加时,闭环性能降低并且远离标准轨迹。导致实际过程不同于过程模型的可能情况有两种:第一,参数不匹配,结构的过程模型与实际过程相同,但参数不同;第二,结构不匹配,结构的过程模型不同于实际过程。许多非线性与线性的输入输出可以控制的非线性过程,如Hammerstein模型,Wiener模型等。工具箱的线性多变量离散时间系统辨识。

实验室规模填料蒸馏塔的控制

现在已有很多关于填料精馏塔的控制模型有:常规PID控制,广义预测控制(GPC),动态矩阵控制和非线性长程预测控制等。

自适应广义预测的控制性能已经用于试点工厂的二元精馏塔中,无论在实际上还是理论上都得到了最佳的效果。其中组料成分的差异被用于确定干扰和选择再沸点的变参数。Hapoglu进行了多变量广义预测控制(MIMO GPC)填料精馏塔的研究,对退耦装置和MIMO GPC控制精馏塔的顶部和底部成分进行了分析。Karacan的研究发现使用博科思威尔逊优化方法和实验设计技术以及优化的自适应广义预测控制是对填料精馏塔进行研究的最佳组合。继续研究顶端产品的最佳条件。通过比较OA-GPC系统和PID控制方法的实验和理论,Hapoglu分别对参数和非参数的GPC和DMC进行研究,得出,该控制系统控制填料蒸馏塔的顶部温度来分离甲醇和水的混合物。Alpbaz研究了应用模型预测控制并对实验室规模的蒸馏塔进行动态分析和实验验证。通过研究,选定回流比作为一个操纵变量,因此回流比对扰动的影响可通过顶部温度进行检测。Karacan建立了非线性长程预测控制实验室精馏塔的模型。

本文对多变量一般模型控制(MGMC)实验室精馏塔进行介绍。并且建立线性和非线性黑箱模型的一般形式,并且通过MATLAB工具箱对线性和非线性黑箱模型进行比较。

2 控制器设计

在线调整精馏塔的两种类型的黑盒子模型:非线性与线性模型。

GMC 建立非线性黑箱模型

GMC 算法对非线性控制器的发展有很大的优点,并且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推导过程如下:

),,(t u x g y =

其中x 是状态向量,u 是系统输入量,y 是系统输出量,t 是时间,f 、g 是非线性函数。定义一个参考变量y*如下:

?-+-=dt y y k y y K y sp sp )()(*21

当k1 k2成比PI 输出时y*=y 。

离散系统的GMC

因为我们要建立GMC 的离散系统,则y=y*应该写为离散形式。

)](*[)]([t y D t y D = (7)

∑=-+-=n

j s sp i sp i T j y j y k n y n y k n y D 021)()()]()([)](*[ (8)

s

T n y n y n y D )()1()]([-+= (9) })()()]()([{)()1(0

21∑=-+-+=+n

j s sp i sp i s T j y j y k n y n y k T n y n y (10)

i i

i k τζ21=,221i i k τ=

其中D 是离散函数,T s 是采样时间。

填料精馏塔是一个非线性的黑箱模型,其顶部模型也是一个非线性的黑箱模型,其能量方程如下:

底部的能量平衡方程为:

B L P B L P b L P F LF P R B

L P B T BC T C V T C L T FC Q dt dT C M ,,1,1,,--++= (14) 或

B

B L P B B L P b L

P B L P L P B F LF P L P B R B M BCT C M T C V C M T C L C M T FC C M Q T /////,,,1,1,,,--++= (15) 近似的离散模型式(12)和(15),被称为非线性时间模型。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系统包含无穷多个不同但是输入输出相同的NARMAX 模型。因此,令

))(),...,1(),(),...,1(()(u y n k u k u n k y k y F k y ----= (16)

这就相当于一个NARMAX 系统,又从式(12)得出,

)()(...()()()()()(21111k Ce t k u B t k u z B t k u z B k y z A d n n d d +-++-+-=---2(17) 其中A ,B ,C 定义为:

3321111)(----+++=z a z a z a z A 2 (18)

1101)(--+=z b b z B (19)

21111)(---++=z c z c z C 2 (20)

整个闭环系统的控制器图1所示。

GMC 建立线性黑箱模型

黑箱模型如下图:

)()()()()()1(121111211111k e k u b k u b k y a k y a k y ++++=+22 (21)

)()()()()()1(222121221212k e k u b k u b k y a k y a k y ++++=+22 (22)

上述方程也可以使用矩阵写为一个方程,如下:

??????+?????

????????????????

?=??????++)()()()()()()1()1(212121221221111111

21k e k e k u k u k y k y b b a a b b a a k y k y 2222 (23) 进一步按泰勒级数展开得: dt k dy T k y k y s /)()()1(111+=+ (24)

dt k dy T k y k y s /)()()1(222+=+ (25)

由式(21)和式(24),并由GMC 控制变量,得

其中,r 1和r 2是理想过程中的输出率,y 1和y 2是设定点,k 11、k 12、k 21、k 22是通

用控制回路常数,通过设定,得到控制信号:

1*?

=y r D (30)

2*

?=y r B (31) 并定义u1和u2为:

多元ARX 模型

由多元ARX 模型可知:

)()()()()(111t e t u z B t y z A +=--

(33) na na ny z A z A I z A ---+++=...)(1

11

(34)

其中,

kj

kj na na kj kj kj kj z a z a z a --+++=...)(1

(35) 类似的,有

nb

nb z B z B B z B --+++=...)(1

10

36) 或

其中,1...)(+----++=ij j kj nnb nki nb

kj nk kj kj z b z b z b 。

通过MATLAB的系统辨识工具,得该模型为:

递归参数估计

如多情况下,我们可能要在收到数据的同时在线估计模型。所以需要使用一些在线模式,如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滤波、或自适应预测等。还需要调查数据采集时的系统或者信号的时间变化,可采用递归识别算法、自适应参数估计、序贯估计等算法。

2.5.1 基本法则

一种典型的递归识别算法如下:

3 过程说明

实验室填料蒸馏塔的数学模型和结果的检查使用甲醇和水的混合物。

实验设备如下图。本实验中,顶部产品成份和温度变化在稳态和动态条件下进行观察。

本塔的填充高度为1000毫米。包装的环直径为15-20毫米。再沸器为2L的玻璃容器。蠕动泵适用于化学液体的使用。计算机已经调整了回流比。该系统通过再沸器、塔顶和进料点的三个热电偶进行测量。每个热电偶连接一个控制器模块和接往计算机的D / D转换器。每秒记录一个温度数据,并且在电脑上记录温度分布,定期从顶部和底部采样(样本量为折射率)。当折射率和温度恒定,该系统处于稳态条件。保持稳态条件,给填料精馏塔的经过优化的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加入扰动。通过控制顶部和底部的产品,分别对回流率和再沸器沸点的变量控制。

4 结果

本节介绍我们使用GMC进行精馏塔顶部和底部产品温度控制的实验。主要是控制顶部产品处于理想的温度,无论其他条件的变化。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控制回流比和再沸器的沸点。

首先,通过实际研究取得填料精馏塔的操作条件。刚开始时,再沸器中充满

了甲醇和水的混合物,当再沸器中饲料温度达到沸点温度时,冷却水被送往冷凝器。回流器大概工作一个小时,,系统达到稳定后,预热的混合物达到最佳的回流率。同时回流比已经调整到最佳值。在很短时间间隔内,取样完成,数据记录到计算机。同时时间温度的变化也被计算机记录。实验最优稳态条件如下表所示。

系统识别结果

这节中,通过NARMAX和ARX模型的不同输入输出信号识别非线性系统和线性系统。并找出适合这些模型的动态多变量系统。

4.1.1 非线性黑箱模型结果

两个非线性系统通过MATLAB系统辨识工具获得输入输出数据,一个是顶部温度,一个是底部温度。这些NARMAX模型如下:

下图显示实验数据和NARMAX模型的回流比结果,顶端温度在干扰下增长。

第二个NARMAX模型为底部温度的模型:

下图表明实验数据和NARMAX底部温度预测模型匹配良好:

4.1.2 线性模型识别结果

线性多变量系统识别用于GMC算法控制的填料精馏塔。线性黑箱模型使用多变量回归模型建立,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获得顶部问的的变化y1,第二种

是底部产品的温度y2,如下所示:

实验控制结果

李和沙利文提出了一种系统,这种系统可以通过选择一个目标轮廓变量x(t)来调节GMC控制器。(采样间隔为分钟)

非线性GMC算法:

线性GMC算法:

回流比是调整填料蒸馏塔控制顶部温度的变化的控制量。在实验系统中,随着时间调整磁阀被当作控制量。在线软件中,控制器决定控制器的输出u(t),这个值被用来控制回流率。如果控制信号为0,则阀门关闭,若为1,则阀门打开。例如,控制器的输出是3,回流率也是3,软件决定了操作变量为3,控制器阀门打开3秒关闭7秒,如下图所示。

4.2.1 GMC控制进料组分结果

非线性和线性的GMC算法用于控制精馏塔顶部和底部的产品温度。为了研究,选回流比为操纵变量用来控制产品的顶部温度,同时再沸点为控制底部温度的操纵变量。物料的摩尔分数减少或者增加12%导致精馏塔中的高扰动,会给控

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选择这个系统的原因是因为其工业的重要性和非线性的行为。设定点范围内的振荡波动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实验的结果。对于多输入输出系统,非线性控制器质量的影响相对于线性控制器要困难的多,成功执行多变量的动态控制回路也更加困难。

精馏塔顶部温度控制如图8所示,相应的变化如图9和图10所示,顶部温度改变,物料的摩尔分数从降低到。这表明,在63.5摄氏度附近非线性的GMC 模型具有更好的性能。在分线性GMC模型中,温度适中在设定点附近波动。建议控制器像开关控制器的类型,因为操纵变量不是确定的正偏差或者负偏差。该控制器可以使用数据线,并且在控制过程中的适当时刻更新权重。系统并没有事先调整。图11到图13表明了产品底部温度和相应控制变量的关系。底部温度也在设定值附近波动,偏差可能来源于实验中不匹配的部分。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如图14到图19,展示了物料的摩尔分数从到时,控制变量回流比和再沸点的变化。多输入输出控制器的扰动来自两次抽样时间的测量误差。本实验系统的最佳采样间隔为分钟。线性和非线性系统的不同点来自于假定模型和实验中的错误。

4.2.2 GMC控制进料温度结果

另一项研究表明,物料温度从60摄氏度到28摄氏度降低了53%。这造成了运行条件的大量负面变化,集中体现在高度非线性这一条件上。当物料温度变化时,非线性和线性的在线控制算法启动并控制回流比和再沸器来控制精馏塔的顶部和底部温度。这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如图20到图25所示。

4.2.3 GMC控制进料温度结果

表3列出ISE的错误和IAE的错误对每一个控制变量的影响以及对控制器的标准进行比较。其中

非线性模型中没有简化ISE,而是增加了对他的控制,可在图6到图21中看出。在这种情况下,ISE并不是非线性模型的最佳选择,这也是为什么采用了IAE,毫无疑问,非线性模型的每个值(除图21)都降低了IAE的值。

5结论

两种不同的黑箱模型都使用了GMC算法建立,并成功地应用于控制的实验室填料精馏塔的顶端产品和底部温度产品的研究。并通过MATLAB中的系统辨识工具箱对NARMAX模型和多元ARX模型进行估计。非线性与线性离散模型机构可通过分析均方根误差来确定输入/输出数据。NARMAX模型和多变量回归模型的参数也可以通过GMC算法确定,采用GMC算法的NARMAX模型在负载情况下测量模型的摩尔参数和温度的性能远远优于线性黑箱模型。

系统辨识实验1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1.基于matlab的4阶系统辨识实验 课程:系统辨识 题目:基于matlab的4阶系统辨识实验 作者: 专业:自动化 学号:11351014 目录 实验报告 (1) 1.引言 (2) 2.实验方法和步骤 (2) 3.实验数据和结果 (2) 4.实验分析 (4)

1、 引言 系统辨识是研究如何确定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参数的理论。而模型化是进行系统分析、仿真、设计、预测、控制和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本次实验利用matlab 工具对一个简单的4阶系统进行辨识,以此熟悉系统辨识的基本步骤,和matlab 里的一些系统辨识常用工具箱和函数。 这次实验所采取的基本方法是对系统输入两个特定的激励信号,分别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态特性。通过对输入和输出两个系统信号的比较,来验证系统的正确性。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1 实验方法 利用matlab 对一个系统进行辨识,选取的输入信号必须能够反映系统的动态和稳态两个方面的特性,才能更好地确定系统的参数。本次实验采取了两种输入信号,为反映动态特性,第一个选的是正弦扫频信号,由下面公式产生: 选定频率范围 ,w(t)是时间t 的线性函数,具有扫频性质,可以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 为反映稳态特性,选的输入信号是阶跃信号。以上的到两组数据,利用matlab 的merge()函数,对两组数据融合,然后用matlab 系统辨识工具箱中的基于子空间方法的状态空间模型辨识函数n4sid()来对系统进行辨识 2.2 实验步骤 (1)建立一个4阶的线性系统,作为被辨识的系统,传递函数为 3243211548765 ()125410865 s s s G s s s s s -+-+=++++ (2)产生扫频信号u1和阶跃信号u2 (3)u1、u2作为输入对系统进行激励,分别产生输出y1和y2 (4)画出稳态测试输入信号u1-t 的曲线,和y1-t 的曲线 画出动态测试输入信号u2-t 的曲线,和y2-t 的曲线 (5)使用merge()函数对u1-y1数据和u2-y2数据进行融合,并使用n4sid()函数对系统进行辨识。 (6)画出原系统和辨识出的系统的零极点图,画出原系统和辨识出的系统的阶跃响应特性曲线,通过对比,验证辨识出的系统的准确性。 3、 实验数据和结果 (1) 分别以扫频正弦函数、阶跃函数作为系统的激励,得到的输出:

神经网络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

神经网络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 摘要应用于自动控制系统的神经网络算法很多,特点不一,对于非线性系统辨识的研究有一定影响。本文就BP网络算法进行了着重介绍,并点明了其收敛较慢等缺点,进而给出了改进算法,说明了建立在BP算法基础上的其他算法用于非线性系统辨识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神经网络BP算法;辨识;非线性系统 前言 神经网络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研究领域,它是在对人脑的探索中形成的。神经网络在系统建模、辨识与控制中的应用,大致以1985年Rumelhart的突破性研究为界。在极短的时间内,神经网络就以其独特的非传统表达方式和固有的学习能力,引起了控制界的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本文以神经网络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作一综述,而后着重介绍BP网络算法,并给出了若干改进的BP算法。通过比较,说明改进算法具有诸多优点及用于非线性系统辨识[1]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1 神经网絡用于系统辨识的原理及现状 神经网络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已有多年。目前,利用神经网络建立动态系统的输入/输出模型的理论及技术,在许多具体领域的应用得到成功,如化工过程、水轮机、机器入手臂、涡轮柴油发动机等。运用神经网络的建模适用于相当于非线性特性的复杂系统[2]。 目前系统辨识中用得最多的是多层前馈神经网络[1]。我们知道,自动控制系统中,一个单隐层或双隐层的具有任意数目神经元的神经网络,可以产生逼近任意函数的输入/输出映射。但网络的输入节点数目及种类(延迟输入和输出)、隐层节点的个数以及训练所用的算法对辨识精度和收敛时间均有影响。一般根据系统阶数取延迟输入信号,根据经验确定隐层节点数,然后对若干个神经网络进行比较,确定网络中神经元的合理数目。现在用得较多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是反向传播算法(Back Propagation),即BP算法。但BP算法收敛速度较慢,后面将会进一步讨论。 1.1 神经网络的结构 感知器是最简单的前馈网络,它主要用于模式分类。也可用在基于模式分类的学习控制和多模态控制中。现以多层前馈神经网络为代表,来说明神经网络的结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由输入、输出层以及一个或多个隐层组成。每层有若干个计算单元称之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在层状结构的网络中按图1所示方式相互连接。信息按树状路径从下至上逐层传送。一旦相邻层间神经元的连接权以及隐层中神经元的阈值被确定,整个网络的特性也就确定了。如图1所示,第1层为输

最小二乘法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

最小二乘法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 王文进 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 2009010211 摘要:在实际的工程中,经常要对一个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很多时候,要面对一个未知的系统,对于这些未知系统,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它们的一些输入输出数据,我们要根据这些测量的输入输出数据,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由此诞生了系统辨识这门科学,系统辨识就是研究怎样利用对未知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建立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的科学。系统辨识在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系统辨识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应用及其广泛的系统辨识方法。本文主要讲述了最小二乘估计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 首先,为了便于介绍,用一个最基本的单输入单输出模型来引入系统辨识中的最小二乘估计。 例如:y = ax + (1) 其中:y、x 可测,为不可测的干扰项,a未知参数。通过N 次实验,得到测量数据y k和x k ,其中k=1、2、3、…,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这N次实验得到的数据,来确定未知参数a 。在忽略不可测干扰项的前提下,基本的思想就是要使观测点y k和由式(1)确定的估计点y的差的平方和达到最小。用公式表达出来就是要使J最小: 确定未知参数a的具体方法就是令: J a = 0 , 导出 a 通过上面最基本的单输入单输出模型,我们对系统辨识中的最小二乘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的工程中,系统一般为多输入系统,下面就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分析。在接下来的表述中,为了便于区分,向量均用带下划线的字母表示。 水泥在凝固过程中,由于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会释放出一定的热量。若水泥成分及其组成比例不同,释放的热量也会不同。 水泥凝固放热量与水泥成分的关系模型如下: y = a0+ a1x1+…+ a n x n + 其中,y为水泥凝固时的放热量(卡/克);x1~x2为水泥的几种成分。

系统辨识建模

上海大学2015 ~2016学年冬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试 小论文格式 课程名称:系统建模与辨识课程编号: 09SB59002 论文题目: 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网络流量预测 研究生姓名: 李金田学号: 15721524 论文评语: 成绩: 任课教师: 张宪 评阅日期:

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网络流量预测 15721524,李金田 2016/3/4 摘要: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网络中流量监控和预测对于研究网络拓扑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参考BP算法,通过分析算法的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缺陷进行了改进。通过建立新的流量传输的传递函数,对比了经典的传递函数,并且在网络中进行了流量预测的实验和验证。新方法在试验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实验性能,在网络流量预测中有很好的应用,可以作为网络流量预测的一个新方法和新思路,并且对研究网络拓扑结构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网络流量预测在研究网络行为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ARMA时间序列模型是比较常见的用于网络流量预测的模型。但是用在普通时间序列模型里面的一些参数很难估计,同时非固定的时间序列问题用ARMA模型很难解决。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可能对大量数据的特征进行缓存记忆,对于解决大数据的复杂问题很合适。IP6 网络流量预测是非线性的,可以使用合适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计算。 A Novel BP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Traffic Prediction of The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people’s daily lif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ng the traffic of the network is of great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topology of the network. According to the BP algorithm, this paper proposed an improved BP algorith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rawback of the algorithm. By establishing a new transfer function of the traffic transmission, we compare it with the previous transmission function. Then, the function is used to do experiments, found to be the better than before.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as a new way to predict the network traffic, which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the network topology. Network traffic prediction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aspect of network behavior. Conventionally, ARMA time sequence model is usually adopted in network traffic prediction. However, the parameters used in normal time sequence models are difficult to be estimated and the nonstationary time sequence problem cannot be processed using ARMA time sequence problem model. The neural network technique may memory large quantity of characteristics of data set by learning previous data, and is suitable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with large complexity. IP6 network traffic prediction is just the problem with nonlinear feature and can be solved using appropriate neural network model.

系统辨识方法

系统辨识方学习总结 一.系统辨识的定义 关于系统辨识的定义,Zadeh是这样提出的:“系统辨识就是在输入和输出数据观 测的基础上,在指定的一组模型类中确定一个与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L.Ljung也给 “辨识即是按规定准则在一类模型中选择一个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出了一个定义: 二.系统描述的数学模型 按照系统分析的定义,数学模型可以分为时间域和频率域两种。经典控制理论中微 分方程和现代控制方法中的状态空间方程都是属于时域的范畴,离散模型中的差分方程 和离散状态空间方程也如此。一般在经典控制论中采用频域传递函数建模,而在现代控 制论中则采用时域状态空间方程建模。 三.系统辨识的步骤与内容 (1)先验知识与明确辨识目的 这一步为执行辨识任务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首先从各个方面尽量的了解待辨识的 系统,例如系统飞工作过程,运行条件,噪声的强弱及其性质,支配系统行为的机理等。 对辨识目的的了解,常能提供模型类型、模型精度和辨识方法的约束。 (2)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包括扰动信号的选择,采样方法和间隔的决定,采样区段(采样数据长度 的设计)以及辨识方式(离线、在线及开环、闭环等的考虑)等。主要涉及以下两个问 题,扰动信号的选择和采样方法和采样间隔 (3)模型结构的确定 模型类型和结构的选定是决定建立数学模型质量的关键性的一步,与建模的目的, 对所辨识系统的眼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为了讨论模型和类型和结构的选择,引 入模型集合的概念,利用它来代替被识系统的所有可能的模型称为模型群。所谓模型结 构的选定,就是在指定的一类模型中,选择出具有一定结构参数的模型M。在单输入单 输出系统的情况下,系统模型结构就只是模型的阶次。当具有一定阶次的模型的所有参 数都确定时,就得到特定的系统模型M,这就是所需要的数学模型。 (4)模型参数的估计 参数模型的类型和结构选定以后,下一步是对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估计,这个阶 段就称为模型参数估计。

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考核

《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考核(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2003.5. 22 可下载自https://www.360docs.net/doc/f6876375.html,/xuan/leader/mrj/ 学生姓名:考核成绩: 一、笔试部分 (占课程成绩的 80% ) 考试形式:笔试开卷 答卷要求:笔答,可以参阅书籍,要求简明扼要,不得大段抄教材,不得相互抄袭 试题: 1 简述系统辨识的基本概念(概念、定义和主要步骤)(10分) 2 简述相关辨识的基本原理和基于二进制伪随机序列的相关辩识方法(原理、 框图、特点)。(10分) 3 简述离散线性动态(SI / SO)过程参数估计最小二乘方法(LS法)的主要 内容和优缺点。带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估计(RLS法)的计算步骤和主要递推算式的物理意义(10分) 4 简述什么是时间序列?时间序列建模如何消除恒定趋势、线性趋势和季节性 的影响?(10分) 5 何谓闭环系统的可辨识性问题,它有那些主要结论?(10分) 6 何谓时间离散动态分数时滞过程?“分数时滞”对过程模型的零点和极点有 什么影响?(10分) 7 简述什么是自适应控制,什么是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试举一例说明MRAC的设计方法(10分)。 8 请设计以下过程( yr = 0 ) y(k) -1.6y(k-1)+0.8y(k-2) = u(k-2)- 0.5u(k-3)+ε(k)+1.5ε(k-1)+0.9ε(k-2) 的最小方差控制器(MVC)和广义最小方差控制器(GMVC), 并分析他们的主要性能。(10分) 二、上机报告RLS仿真(占课程成绩的 20%) 交卷时间:6月9日下午

一种连续系统辨识方法及其在飞控规律辨识中的应用

一种连续系统辨识方法及其在飞控规律辨识中的应用 摘要: 针对某型飞机控制系统的规律辨识问题, 对文献[ 2, 3]提出的连续系统辨识方法进行了改进, 给出了该方法可以适用的辨识对象的一般模型, 同时通过对误差模型和极小化指标的改进,把原方法推广至时变参数辨识领域。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成功的解决了该飞控系统的辨识问题。该方法还很容易推广到一类具有相同特征的线性、非线性、时变或时不变的参数辨识中。 关键词: 飞控系统; 连续系统辨识; 跟踪- 微分器; 扩张状态观测器; 时变参数 在某型飞机的控制系统中, 大量采用了分段线性的非线性环节, 这一类环节参数的变化一般受到动压信号和静压信号的控制, 用以保证飞控系统的控制规律随着飞机的高度和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对这种变化规律进行辨识, 一种方法是固定静压和动压信号, 使辨识对象转化为线性时不变系统, 然后再采用常规的辨识方法进行辨识。其缺点是辨识的次数多, 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工作量大, 准确性差。另一种方法是, 在一次数据采集的过程中, 固定静压信号, 连续调节动压信号, 使之取遍整个取值范围。这时, 进行一次或较少的几次辨识, 就可以得出被辨识参数在当前静压下的变化规律。由于动压连续变化, 被辨识参数也连续变化, 这时的辨识对象实际上是一个时变系统, 需要考虑时变参数的辨识问题。由于被辨识对象的控制规律本身是连续的, 对于连续系统采用离散的辨识方法会存在一些问题[1] , 例如, 如果离散系统的延迟不是采样时间的整数倍, 则获得的离散模型可能具有非最小相位特性等等。而采用连续的辨识方法则可以较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文献[ 2, 3] 提出了一种基于跟踪- 微分器(TD) 和扩张状态观测器( ESO) 的连续系统辨识方法, 用来解决一些非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辨识问题。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对文献[ 2, 3] 提出的方法进行适当修改, 并适当选择辨识对象的模型和被辨识参数,就可以把这种方法推广至时变参数辨识领域, 从而可以用来解决飞行控制系统的辨识问题。 1 问题描述 已知某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工作在自主方式下时, 其纵向通道的部分控制规律的结构图如图1 所示。 图1 某型飞机纵向通道的部分结构图 图1 中, y 为纵向通道输出的过载信号, K a 为俯仰角传动比, K b 为滤波时间常数。用于滤除高频干扰信号。K a 和K b 为待辨识参数。K a 和K b 都是动压q cx 的分段线性化函数。K a 和K b 按照图2 所示规律变化。 图2 中, q cx 为动压信号, P 为静压信号。由图可知, K a 和K b 随动压和静压在不同的段内

系统辨识

研究生课程实验封面 课程名称: 报告题目: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 学位类别: 1 系统辨识部分 1.1 题目 直流电动机的辨识与自适应系统设计与仿真

1.1.1 工作原理 图1是一台最简单的直流电动机的模型,N和S是一对固定的磁极(一般是电磁铁,也可以是永久磁铁)。磁极之间有一个可以转动的铁质圆柱体,称为电枢铁芯。铁芯表面固定一个用绝缘导体构成的电枢线圈abcd,线圈的两端分别接到相互绝缘的两个弧形铜片上,弧形铜片称为换向片,它们的组合体称为换向器。在换向器上放置固定不动而与换向片滑动接触的电刷A和B,线圈abcd通过换向器和电刷接通外电路。电刷铁芯、电刷线圈和换向器构成的整体称为电枢。 此模型作为电动机运行时,将直流电源加于电刷A和B,例如将电源正极加于电刷A,将电源负极加于电刷B,则线圈abcd中流过电流。在导体ab中,电流由a流向b,在导体cd中,电流由c流向d。载流导体ab和cd均处于N和S 极之间的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电磁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确定,可知这一对电磁力形成一个转矩,称为电磁转矩,转矩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使整个电刷逆时针方向旋转。当电刷旋转180度,导体cd和ab交换位置,如图1所示。由于电流仍从电刷A流入,使cd中的电流变为由d流向c,而ab中的电流由b流向a,从电刷B流出,用左手定则判别可知,电磁转矩的方向仍是逆时针方向。 由此可见,加于直流电动机的直流电流,借助换向器和电刷的作用,变为电枢线圈中的交变电流。这种将直流电流变为交变电流的过程称为逆变。由于电刷线圈所处的磁极也是同时交变的,这使电刷产生的电磁转矩的方向恒定不变,从而确保直流电动机朝确定的方向连续旋转。这就是直流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图1 直流电机工作的基本工作原理 1.2 辨识目的 对于一个系统,为什么要对它进行辨识?辨识的意义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过,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方法:最小二乘辨识方法、最大似然辨识方法、梯度法辨识等等。然而,这些方法在线性问题上容易解决,而在非线性问题上却相对较复杂,且方法并非唯一,而且找不到统一的设计模式,只能是针对具体问题分析其分线性的问题所在,抓住其影响系统动、静态品质的要害,研究辨识非线性系统模型及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进而对系统进行辨识、补偿或控制。 所以,若能够通过辨识得到其精确的模型,则是控制问题的关键。而本设计中,涉及到的也是相同的问题,对于直流电机,我们给定输入,由输出与输入的相应关系,我们便可以通过辨识得到直流电机的模型参数,进行可以进行模型精确的控制,而避免了对模型的不确定控制。

Matlab_系统辨识_应用例子

例1、考虑仿真对象 )()2(5.0)1()2(7.0)1(5.1)(k v k u k u k z k z k z +-+-=-+-- 其中,)(k v 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白噪声N )1,0(。输入信号采用4阶M 序列,幅度为1。选择如下形式的辨识模型 )()2()1()2()1()(2121k v k u b k u b k z a k z a k z +-+-=-+-+ 设输入信号的取值是从k =1到k =16的M 序列,则待辨识参数LS θ?为LS θ?=(T T -ΦΦΦ1)z 。其中,被辨识参数LS θ?、观测矩阵Φ的表达式为: ????? ???????=2121?b b a a LS θ (3)(4)(16)z z z ??????=???? ??z (2)(1)(2)((3)(2)(3)(2)(15)(14)(15)(14)z z u u z z u u z z u u --????--??Φ=????--?? 程序框图如图1所示。Matlab 仿真程序如下: %二阶系统的最小二乘一次完成算法辨识程序,文件名:LS.m

u=[-1,1,-1,1,1,1,1,-1,-1,-1,1,-1,-1,1,1]; %系统辨识的输入信号为一个周期的M序列 z=zeros(1,16); %定义输出观测值的长度 for k=3:16 z(k)=1.5*z(k-1)-0.7*z(k-2)+u(k-1)+0.5*u(k-2); %用理想输出值作为观测值 end subplot(3,1,1) %画三行一列图形窗口中的第一个图形 stem(u) %画输入信号u的径线图形 subplot(3,1,2) %画三行一列图形窗口中的第二个图形 i=1:1:16; %横坐标范围是1到16,步长为1 plot(i,z) %图形的横坐标是采样时刻i, 纵坐标是输出观测值z, 图形格式为连续曲线 subplot(3,1,3) %画三行一列图形窗口中的第三个图形 stem(z),grid on %画出输出观测值z的径线图形,并显示坐标网格u,z %显示输入信号和输出观测信号 %L=14 %数据长度 HL=[-z(2) -z(1) u(2) u(1);-z(3) -z(2) u(3) u(2);-z(4) -z(3) u(4) u(3);-z(5) -z(4) u(5) u(4);-z(6) -z(5) u(6) u(5);-z(7) -z(6) u(7) u(6);-z(8) -z(7) u(8) u(7);-z(9) -z(8) u(9) u(8);-z(10) -z(9) u(10) u(9);-z(11) -z(10) u(11) u(10);-z(12) -z(11) u(12) u(11);-z(13) -z(12) u(13) u(12);-z(14) -z(13) u(14) u(13);-z(15) -z(14) u(15) u(14)] %给样本矩阵 赋值

系统辨识研究的现状_徐小平

系统辨识研究的现状 徐小平1,王 峰2,胡 钢1 (1.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48;2.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49) 摘 要:综述了系统辨识问题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经典的系统辨识方法及其缺点,引出了将集员、多层递阶、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小波网络等知识应用于系统辨识得到的一些现代系统辨识方法,最后总结了系统辨识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系统辨识;集员;多层递阶;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小波网络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73X (2007)15-112-05 A Survey on System Identif ication XU Xiaoping 1,WAN G Feng 2,HU Gang 1 (1.School of Automation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 ′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 ′an ,710048,China ; 2.School of Science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 ′an ,710049,China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dvance in the study of system identification is summarized.First ,the traditional system identi 2fication methods and their disadvantages are introduced.Then ,some new methods based on set membership ,multi -level re 2cursive ,neural network ,genetic algorithms ,f uzzy logic and wavelet network are presented.Finally ,f 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of system identification are pointed out. K eywords :system identification ;set membership ;multi -level recursive ;neural network ;genetic algorithms ;f uzzy logic ;wavelet network 收稿日期:2007-04-16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学科基金(20060700007);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F15)资助项目 1 引 言 辨识、状态估计和控制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三个互相渗透的领域。辨识和状态估计离不开控制理论的支持,控制理论的应用又几乎不能没有辨识和状态估计技术。随着控制过程复杂性的提高,控制理论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其实际应用不能脱离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是不知道的,或者在正常运行期间模型的参数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利用控制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需要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系统辨识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形成的,他是现代控制理论中一个很活跃的分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已经投入相当多的人力和物力去观察、研究有关的系统辨识问题。从1967年起,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 )每3年召开一次国际性的系统辨识与参数估计的讨论会。历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的系统辨识会议均吸引了众多的有关学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积极参加。 系统辨识是建模的一种方法,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应 着不同的数学模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同学科的发展过程就是建立他的数学模型的过程。1962年,L.A.Zadeh 给出辨识这样的定义[1]:“辨识就是在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基础上,从一组给定的模型类中,确定一个与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当然按照Zadeh 的定义,寻找一个与实际过程完全等价的模型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而从实用性观点出发,对模型的要求并非如此苛刻,为此,对辨识又有一些实用性的定义。比如,1974年,P.E.ykhoff 给出辨识的定义[2]为:“辨识问题可以归结为用一个模型来表示客观系统(或将要构造的系统)本质特征的一种演算,并用这个模型把对客观系统的理解表示成有用的形式。”1978年,L. Ljung 给辨识下的定义[3] 更加实用:“辨识有三个要素—数 据,模型类和准则。辨识就是按照一个准则在一组模型类中选择一个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总而言之,辨识的实质就是从一组模型类中选择一个模型,按照某种准则,使之能最好地拟合所关心的实际过程的静态或动态特性。 本文首先介绍了经典的系统辨识方法,并指出其存在的缺陷,接着对近年来系统辨识的现代方法作以简单的综述,最后指出了系统辨识未来的发展方向。2 经典的系统辨识 经典的系统辨识方法[4-6]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和完 2 11

《系统辨识》实验手册-16页文档资料

《系统辨识》 实验手册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与仿真中心 2012年8月 目录 实验1白噪声和M序列的产生---------------------------------------------------------- 2实验2脉冲响应法的实现----------------------------------------------------------------5实验3最小二乘法的实现--------------------------------------------------------------- 9 实验4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实现---------------------------------------------------------- 12附录实验报告模板----------------------------------------------------------------------16 实验1 白噪声和M序列的产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产生均匀分布随机序列方法以及进而产生高斯白噪声方法

2、熟悉并掌握M 序列生成原理及仿真生成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混合同余法 混合同余法是加同余法和乘同余法的混合形式,其迭代式如下: 式中a 为乘子,0x 为种子,b 为常数,M 为模。混合同余法是一种递归算法,即先提供一个种子0x ,逐次递归即得到一个不超过模M 的整数数列。 2、正态分布随机数产生方法 由独立同分布中心极限定理有:设随机变量12,,....,,...n X X X 相互独立,服从同一分布,且具有数学期望和方差: 则随机变量之和1n k i X =∑的标准化变量: () n n n k k k X E X X n Y μ --= = ∑∑∑近似服从(0,1)N 分布。 如果n X 服从[0, 1]均匀分布,则上式中0.5μ=,2 1 12 σ= 。即 0.5n k X n Y -= ∑近似服从(0,1)N 分布。 3、M 序列生成原理 用移位寄存器产生M 序列的简化框图如下图所示。该图表示一个由4个双稳态触发器顺序连接而成的4级移位寄存器,它带有一个反馈通道。当移位脉冲来到时,每级触发器的状态移到下一级触发器中,而反馈通道按模2加法规则反馈到第一级的输入端。

系统辨识在自适应控制中的应用

第八章 系统辨识在自适应控制中的应用-自校正调节器( Self-Tuning Requlator 简称 STR ) §8 —1 最小方差控制器 ( Minimal Variance Control 简称 MVC ) 1. 考虑 CARMA 过程 A(z -1) ?y(k) = z -d B(z -1) ?u(k)+λ C (z -1) ?ε(k) 式(8-1-1) { ε(k) } 为 N (0,1) 白噪声,滞后量 d ≥ 1 。 A(z - 1) = 1+ a 1z - 1 +…+ a n z - n B(z - 1) = b 0+b 1z - 1 +…+ b n z - n (b 0 ≠ 0) C(z - 1) = 1+ c 1z - 1 +…+ c n z - n 设A 、B 、C 均为稳定多项式(过程稳定且逆稳定)。 有: 式(8-1-2) 2. 将C /A 分解成两部分 令: 式(8-1-3) 其中:F(z - 1) 为d 项的商多项式 C A F z G A d =+-. ) ()() ()()() ()(1111k z A z C k u z A z B z k y d ελ-----+=

F(z - 1) = 1+ f 1z - 1 +…+ f d -1 z - d+1 ( d 项 ) G (z - 1) 为余数多项式,有n 项 G(z - 1) = g 0+g 1z - 1 +…+ g n -1 z - n+1 ( n 项 ) 例:A = 1-1.7 z - 1+0.7 z - 2 ; C = 1+1.5 z - 1+0.9 z - 2 ;d=2 ; n=2 3. 证明以下多项式恒等式成立 式(8 -1- 4) 证明: 式(8-1-3) 将左右同 ? A 同 ÷ C 同 ÷ A 同 ? B 4. 向前d 步最优预报 y * ( k+d ∣k ) 由式(8-1-2)向前移d 步,有: B F C B A z G C d .(.)=--1 C A F z G A A F C z G A F C z G C F C A z G C B F C B A z G C d d d d d =+??=-??=-?=-??=-?-----1111()() y k z B z A z u k C z A z k d ()() ()()() ()()=+-----1111λε

过程建模与系统辨识课程报告

过程建模与系统辨识课程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题:人体运动计算机仿真建模方法地研究 1.人体运动计算机仿真地理论基础 (1)人体运动计算机仿真地理论 所谓人体运动计算机仿真地理论, 是指人体运动领域及其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时作为基本立论地专业理论知识依据, 也就是指导人们从事人体运动计算机仿真应用与研究活动赖以建立和存在地专业领域内地前提和一些基本思想.总之, 因为仿真技术具有“学科面广、综合性强、应用领域宽、无破坏性、可多次重复、安全、经济、可控、不受气候和场地空间条件限制”等独特优点, 故而, 无论在交通工具安全、人机项目、虚拟设计、机器人、医疗康复、体育运动以及影视娱乐等诸多领域, 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人体运动都有着其它技术所无法比拟地价值和效益.因此, 本文着眼于人体运动生物力学、计算机仿真等领域地知识基础, 从计算机仿真技术及其在人体运动领域地应用发展、人体及其运动建模等主要层面进行研究成果地综述性讨论, 旨在进一步促进人体运动领域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上得以不断拓宽和深入发展. (2)人体及其运动建模 当人体被作为一种系统来看待时, 其本身及其运动包含了众多不

同层面而复杂地因素和交互作用.因此, 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人体及其运动, 模型化方法是不可或缺地.概略来说, 人体及其运动模型地构造主要有两种方式( 或者两者地结合) : 第一种方式从逻辑上看是演绎为主地, 即将人体系统分成子系统, 且子系统地性质和关系已被成熟地理论知识或规律所涵盖, 进而把这些子系统用数学方法加以联结得到整个系统地模型, 因为它无须对人体实际系统进行试验, 故而, 这种方式通常就被称为建模; 第二种方式则主要是归纳地, 它主要依据从实际人体地实验数据( 记录人体系统地输入输出) 并进而进行数据分析来建立数学模型或图象模型, 通常被称为系统辩识.就人体运动地力学模型而言, 从最简化地质点、刚体, 到多刚体、柔性多体等模型, 都以阐释人体机械运动形式地机理为目标, 其主要内容涵盖多体系统力学模型、非完整系统力学模型等, 并为人体地动力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计算机仿真地交互效果上, 人体地逼真形象模型是在计算机图形学与先进仿真技术不断融合促进下发展起来地, 又在虚拟现实技术大力推动下, 三维“虚拟人”模型亦不断推出, 其中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骨架、体素、曲线、球体堆积、曲面等模型形式. (3)人体运动计算机仿真地理论地发展 随着系统仿真技术及相关地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地交互融合与推动, 加上以人体或其运动为核心地不同领域地强烈需求地推动, 虚拟人体及其运动成为当前研究发展地热点, 在建模方法与技术地核心理论基础方面, 人工智能( 专家知识、神经网

系统辨识

系统辨识理论综述 郭金虎 【摘要】全面论述了系统辨识理论的提出背景以及理论成果,总结了系统辨识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基本内容,并对其应用及发展做了全面的讨论。 【关键词】系统辨识;准则函数 1概述 系统辨识问题的提出是由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趋向定量化,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对所研究的复杂对象通常要求通过观测和计算来定量的判明其内在规律,为此必须建立所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从而进行分析、设计、预测、控制的决策。例如,在化工过程中,要求确定其化学动力学和有关参数,已决定工程的反应速度;在热工过程中,要求确定如热交换器这样的分布参数的系统及动态参数;在生物系统方面,通常希望获得其较精确的数学模型,一般描述在生物群体系统的动态参数;为了控制环境污染,希望得到大气污染扩散模型和水质模型;为进行人口预报,做出相应的决策,要求建立人口增长的动态模型;对产品需求量、新型工业的增长规律这类经济系统,已经建立并继续要求建立其定量的描述模型。其他如结构或机械的振动、地质分析、气象预报等等,都涉及系统辨识和系统参数估计,这类要求正在不断扩大。 2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 2.1系统辨识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实验和观测是人类了解客观世界的最根本手段。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利用通过实验和观测所得到的信息,或掌握所研究对象的特性,这种方式的含义即为“辨识”。关于系统辨识的定义,1962年,L.A.Zadeh 是这样提出的:“系统辨识就是在输入和输出数据观测的基础上,在指定的一组模型类中,确定一个与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1978年,L.Ljung 也给出了一个定义:“辨识既是按规定准则在一类模型中选择一个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可用图2-1来说明辨识建模的思想。 0 G g G 等价准则系统原型 系统模型激励信号y g y e J u 图2-1 系统辨识的原理

系统辨识与建模system identificati

系统辨识与建模system identificati 系统辨识 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时间函数来确定描述系统行为的数学模型,是现代控 制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对系统进行分析的主要问题是根据输入时间函数和系统 的特性来确定输出信号。对系统进行控制的主要问题是根据系统的特性设计控 制输入,使输出满足预先规定的要求。 简介 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时间函数来确定描述系统行为的数学模型。现代控制 理论中的一个分支。通过辨识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是估计表征系统行为的重要 参数,建立一个能模仿真实系统行为的模型,用当前可测量的系统的输入和输 出预测系统输出的未来演变,以及设计控制器。对系统进行分析的主要问题是 根据输入时间函数和系统的特性来确定输出信号。对系统进行控制的主要问题 是根据系统的特性设计控制输入,使输出满足预先规定的要求。而系统辨识所 研究的问题恰好是这些问题的逆问题。通常,预先给定一个模型类μ={M}(即给定一类已知结构的模型),一类输入信号u和等价准则J=L(y,yM)(一般情况下,J是误差函数,是过程输出y和模型输出yM的一个泛函);然后选择使误差函 数J达到最小的模型,作为辨识所要求的结果。系统辨识包括两个方面:结构 辨识和参数估计。在实际的辨识过程中,随着使用的方法不同,结构辨识和参 数估计这两个方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可以交织在一起进行的。 辨识的基本步骤 先验知识和建模目的的依据 先验知识指关于系统运动规律、数据以及其他方面的已有知识。这些知识 对选择模型结构、设计实验和决定辨识方法等都有重要作用。用于不同目的的 模型可能会有很大差别。

先验知识是指关于系统运动规律、数据以及其他方面的已有 系统辨识 知识。这些知识对选择模型的结构、设计实验和决定辨识方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从基本的物理定律(牛顿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物质守恒定律等)去确定模型结构,建立所研究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是完备的,模型的结构和参数(至少在原则上)便是可以确定的。在空间技术的应用中建立飞行器的动力学模型就是一个例子。但在多数情形下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时先验知识虽然不能完全确定模型,但是在模型结构(也就是辨识中的模型类)的选择上仍然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对参数变化范围的确定、初值的选取,对数据的必要的限制,以及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等方面,先验知识也都是最重要的依据。 其次,建模的目的对于确定模型的结构和辨识方法也有重要意义。用于不同目的的模型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在估计具有特定物理意义的参数时,主要考虑模型的参数值与真实的参数值是否一致。在建立预测模型时,只需要考虑预测误差。在建立仿真模型时,就要根据应用的要求去决定仿真的深度,也就是决定模型结构的复杂程度。而对于设计控制系统的模型,则出于不同的控制目的可选择不同的模型类。 实验设计 辨识是从实验数据中提取有关系统信息的过程,设计实验的目标之一是要使所得到的数据能包含系统更多的信息。主要包括输入信号设计,采样区间设计,预采样滤波器设计等。 辨识的基础是输入和输出数据,而数据来源于对系统的实验和观测,因此辨识归根到底是从数据中提取有关系统的信息的过程,其结果是和实验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实验的目标之一是要使所得到的数据能包含系统的更多的信息。为此,首先要确定用什么准则来比较数据的好坏。这种准则可以是从辨识的可行性出发的,也可以是从某种最优性原则出发的。实验设计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输入信号的设计,采样区间的设计,预采样滤波器的设计等(见系统辨识实验设计)。

系统辨识研究综述

系统辨识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综述了系统辨识的发展与研究内容,对现有的系统辨识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分析其不足,进一步引出了把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小波网络知识应用于系统辨识得到的一些新型辨识方法。并对基于T-S模型的模糊系统辨识进行了介绍。文章最后对系统辨识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系统辨识;建模;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小波网络;T-S 模型 1.系统辨识的发展和基本概念 1.1系统辨识发展 现代控制论是控制工程新的理论基础。辨识、状态估计和控制理论是现代控制论三个相互渗透的领域。辨识和状态估计离不开控制理论的支持;控制理论的应用又几乎不能没有辨识和状态估计。 而现代控制论的实际应用不能脱离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且所用的数学模型需要选择一种使用方便的描述形式。但很多情况下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并非易事,尤其是实际的物理或工程对象,它们的机理复杂且含有各种噪声,使建立数学模型更加困难。系统辨识就是应此需要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系统辨识和系统参数估计是六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1960年,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CA)学术会议上,只有很少几篇文章涉及系统辨识和系统参数估计问题。然而,在此后,人们对这一学科给予了很大的注意,有关系统辨识的理论和应用的讨论日益增多。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开发和普及,系统辨识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一门非常活跃的学科。 1.2系统辨识基本概念的概述 系统辨识是建模的一种方法。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应着不同的数学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同学科的发展过程就是建立它的数学模型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有两种方法:即解析法和系统辨识。 L. A. Zadeh于1962年给辨识提出了这样的定义:“辨识就是在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基础上,从一组给定的模型类中,确定一个与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当然按照Zadeh的定义,寻找一个与实际过程完全等价的模型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根据实用性观点,对模型的要求并非如此苛刻。1974年,P. E. ykhoff给出辨识的定义“辨识问题可以归结为用一个模型来表示客观系统(或将要构造的系统) 本质为: 特征的一种演算,并用这个模型把对客观系统的理解表示成有用的形式。而19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