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敕勒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敕勒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敕勒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认识“敕勒”“穹庐”等重点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运用“想象”的方法读古诗,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

3、通过《敕勒歌》的学习,发现古诗中“在‘静’的画面中加入‘动’,画面就能‘活起来’”的现象。再通过其他三首诗的对比学习,感受诗中“动静搭配”的美妙,建构对“诗歌‘动静搭配’方式”的作用的粗浅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的北方,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那就是敕勒川草原,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大草原上去看一看。瞧!【出示大草原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是啊,这里天蓝蓝的,草绿绿的,无边无际。茂盛的青草养育了一群群骏马,和牛羊。在1600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游牧民族就生活在这片大草原上,他们是敕勒族,一起读读这个词——敕勒【提前板书敕勒,标注拼音】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敕勒族人创作的一首民歌。(板书:歌)

齐读——敕勒歌

师:不拖音,再读

生读

师:听!远远地,有人唱起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北朝民歌——【PPT】

二、初读《敕勒歌》,读准字音。

1.师:好听吗?它不仅唱起来好听,读起来也很好听。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不着急,听清老师的要求:要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争取把诗句读通顺。好,自己读吧!(读三遍)

生自读

师巡视,提示:自己会读了,再把它读给你的同桌听。

2、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1读。(民歌,民是前鼻音)

生2读。

师:还有谁想读读这首诗?

生3读

二、再读《敕勒歌》,读出节奏。

师:你这么快就把诗读顺了,了不起。那老师觉得如果你们能把诗中标点的停顿也读好,那就更好了。谁想试一试。

生:

师:不着急,如果我们遇到逗号的时候,轻轻吸口气,遇到句号的时候多停一停,就能

读出诗的节奏。(像这样:师范读)谁想试试?

生2:

师:真好,我们就像他这样有节奏地读一读。

师:你们看,关注着标点,就能读出了诗的节奏,真好。如果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把一首诗读成一幅画,那就更好了。【板贴:想画面】就按这个方法,我们来好好读读这首诗。

三、三读《敕勒歌》,读出画面

师:读之前,注意听清要求,要轻声的读,一边读一边想,你在诗中所展现的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开始吧

【PPT出示读书要求:1.轻声读读这首诗,想一想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

2.和小组轻声交流,说一说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

生读书(师巡视,指导学生按顺序交流)自己找到了,可以在小组内轻声的说一说你看到的。

师:好,孩子们,那在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呢?谁先来说。

生:

师:嗯,【PPT】诗里面的“川”“野”指的就是大草原呢。想象一下,大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1:大草原是绿色的

生2:大草原上的草很多,长的很茂盛

生3:草原很大,无边无际。

师:是啊,草原很大很大,无边无际,这就是诗里所说的野茫茫。【板贴:野茫茫】那还有什么也是茫茫的呢?瞧!大海无边无际,我们就可以说大海茫茫,(指生答)那云雾无边无际,就可以说——云雾茫茫,白雪无边无际,那就是——【出示大海、雨雾】

师:接着说,你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

师:嗯,阴山在内蒙古中部,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就在这雄壮的阴山脚下。【PPT天空图片】)从诗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

师:哦,诗里两个地方写到了天空。一起读——【PPT】

生:

师:恩,“穹庐”呀,就是蒙古包。你看,【出示图片】天空多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都盖住了,谁能想象着画面来读读这句?生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天空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呢!谁能读的更大一些呢?(师做手势提示)

生2:

师:你读得越来越好了,如果能加上动作来读的话,天空就更大了!生3: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哎~那“天苍苍”是什么样的天空呢?

生1:天空蓝蓝的

生2:

师:天空蓝蓝的就是天苍苍,【板贴:天苍苍】那头发白白的就是白发苍苍,松柏绿绿的就是——

生:

师:孩子们,继续交流,你还从中看到了什么呢?【PPT】

生:

师:牛羊在哪儿呢?

生:一阵风吹过来,草都弯下了腰,现出了吃草的牛羊。

师:是啊!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望无际的天底下,当风吹过,草原上就出现了好多好多的牛羊呢。

四、品读《敕勒歌》,发现“动静搭配之美”

1.师:哎~孩子们,牛羊在做什么?

生:吃草

师:有的牛羊在吃草,有的牛羊在做游戏呢,还有的牛羊?

生:

师:多快乐的一群牛羊啊!谁来读一读这一句。【PPT】

生1:风吹草低见牛羊

生2: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孩子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这草原上除了牛羊,你还能看到哪些小动物呢?

生:

生:。

生:

师:小动物们都出来了,草原就更热闹,来,一起把它读出来?【指PPT: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样一想象,这幅草原图就在我们面前清晰起来了。把这些丰富的画面都带进诗里,谁愿意读读这首诗?【PPT整首诗】

生1:

生2:

师:这蓝蓝的天空下,丰饶的草原,肥壮的牛羊,牧民们看到了,心情会怎样呢?

生1:开心的

师:那你就……的读一读

生2:高兴

师:那你就……的读一读

师:孩子们,读到现在,老师相信大家肯定会背这首诗了。下面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慢慢地走进这片美丽的草原,——(师渲染)这里的天空湛蓝高远,就像一个腾起的蒙古包,笼罩着四方。连绵的阴山脚下,草原一望无际,一阵阵清风吹在草地上,成群的牛羊出现了,有的低头吃草,有的走来走去,多么美丽的草原风光啊!于是,我们忍不住低声吟诵——(小声背)

生:

师:牧民们看到这富饶的草原,肥壮的牛羊,心中无比自豪,不禁放声高歌——

生:齐背

师:“风吹草低见牛羊”,孩子们,如果没有最后一句,我们看到的便会是这样的画面(出示图1)。这样两幅画面你更喜欢哪幅呢?自己对比着读一读,不着急,自己对比着读读。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生1:第一幅没有有牛羊,但是第二幅有

师:有了牛羊就会……

生2:

师:看来,没有最后一句啊!这草原就不热闹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在这首诗描绘的画面中,【指板贴】(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止不动”的,“风吹草低”、“牛羊出现”是“动”的,(板书:动静)这样有静有动,画面就“活”起来了,草原也就更有生机了。(板书:生机)

师:同学们,那就把我们感受到的带进诗中读一读,如果,你们能把动的部分读的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有动有静的画面就能展现出来了。生:

师: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老师来读静的部分,你们来读动的部分生:

师:一起读

生:齐

五、迁移读古诗《绝句一》《绝句二》,感悟“动静搭配之妙”

1.师:读着读着,有动有静的画面就出来了。孩子们,其实,还有许多古诗也像敕勒歌一样,有动有静,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出示《绝句一》《绝句二》】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共学单。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PPT: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两首诗,找一找诗中“动”的诗句,用横线把它画出来。

2.师:来,我们一起交流——第一首《绝句》,有没有画面在动啊?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出示:《绝句一》】

生1:“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生1:黄鹂在柳树上唱歌

师:多欢快的黄鹂鸟啊,你能读好这一句吗

生:

师:谁还有补充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有白鹭

师:白鹭高飞,你来读读这句吧!

师:那剩下的两句就是静的画面了,我们一起读出这有静有动的画面,老师来读动的部分,你们来读静的部分,可以吗?

生:

师:这幅画面中有高歌的黄鹂,飞翔的白鹭,有厚厚的积雪,安静的泊船,有动有静,这画面真的是充满了生机呢!

师:再看第二首《绝句》,有没有动的地方?【PPT】

生1:“泥融飞燕子”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燕子飞

师:燕子飞来飞去忙着筑窝呢,那你就想象着画面,把它的忙碌读出来。

师:除了燕子在飞,还有什么也在动?

生2:“春风花草香”

师:告诉大家,什么在动?

生:春风在吹

师:了不起!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花草的香味告诉我们,风也在动呢!它是藏着的动。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男同学来读动的部分,女同学来读静的部分。

生:男女生合作读

师小结:【出示三首古诗】孩子们,瞧——这三首诗中,都是“有静有动”。有的诗人请来牛羊帮忙,有的请风来帮忙,还有的请了白鹭和燕子来帮忙,这样就让诗里的画面动起来了。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古诗中的动与静还藏着许多学问呢!【PPT】今后,你们在读诗的时候,去关注着古诗中的动与静,相信你们有更

多的发现。下课!

板书设计:

敕勒歌

想画面天苍苍

野茫茫静生机

见牛羊动

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年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但

也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应慢。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规范口语表达、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能力以及大量读书的习惯。

在阅读方面,尤其是古诗的朗读训练还略有欠缺。针对于此,我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进行阅读教学绝不单单是为了理解某篇课文的内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于阅读活动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学生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思想认识来赏析评价课文。因此,对同一篇课文,或者是文中的同一个人物,常常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学生极具个性的独特见解或阅读感受,有时会超越课文希望说明的道理,对此,教师应予以必要的尊重,不必拘泥于教学用书中的提示或单一的评价尺度,只要学生的见解、感受能够自圆其说,具有一定的道理,就应该得到肯定。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审美体验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这里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不一定促进了学生审美体验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阅读教学的另一个任务是积累,一篇带多篇,一诗带多诗等都是很好的积累过程。此外,还应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提供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成果的机会。

效果分析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

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的北方,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那就是敕勒川草原,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大草原上去看一看。瞧!

师:你看到了什么?

【激发学生兴趣,直观体验草原风光,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敕勒歌》,读准字音。

1.师:好听吗?它不仅唱起来好听,读起来也很好听。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不着急,听清老师的要求:要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争取把诗句读通顺。好,自己读吧!生自读

师巡视,提示:自己会读了,再把它读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自由读诗,扫清字词障碍,通过引导“穹庐”“笼盖”“敕勒”等词的读音,学生更好的读诗。】

二、再读《敕勒歌》,读出节奏。

师:你这么快就把诗读顺了,了不起。那老师觉得如果你们能把诗中

标点的停顿也读好,那就更好了。谁想试一试。

生:

【教会学生正确的停顿,遇到逗号的时候,轻轻吸口气,遇到句号的时候多停一停,学会读节奏】

三、师:你们看,关注着标点,就能读出了诗的节奏,真好。如果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把一首诗读成一幅画,那就更好了。【想画面读诗,感受诗中的画面,为读好诗进一步引导。】

四、三读《敕勒歌》,读出画面

师:读之前,注意听清要求,要轻声的读,一边读一边想,你在诗中所展现的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开始吧

【要求学生:1.轻声读读这首诗,想一想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2.和小组轻声交流,说一说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内学习交流。】

五、感受动静之美。

师:“风吹草低见牛羊”,孩子们,如果没有最后一句,我们看到的便会是这样的画面(出示图1)。这样两幅画面你更喜欢哪幅呢?自己对比着读一读,不着急,自己对比着读读。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生1:

【通过前面的学习,孩子能领悟到没有最后一句,这草原就不热闹了。发现在这首诗描绘的画面中,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止不动”的,“风吹草低”、“牛羊出现”是“动”的,感受这样有静有动,画面就“活”起来了,草原也就更有生机了。】

六、1.师:读着读着,有动有静的画面就出来了。孩子们,其实,还有许多古诗也像敕勒歌一样,有动有静,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绝句一》《绝句二》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共学单。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两首诗,找一找诗中“动”的诗句,用横线把它画出来。

【迁移读古诗《绝句一》《绝句二》,感悟“动静搭配之妙”,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部编语文二年级上册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编写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1、本册教科书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3-4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为了帮助学生落实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

本册教科书对课文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安排。重新编选的课文,占本书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

全册课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内涵丰富。

(2)题材广泛。

(3)体裁多样。

3、“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考虑到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增长,二年级上册教材在一年级两册教材的基础上又做了适当的发展。(1)“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构字特点、汉语词语之间的联系。

(2)“日积月累”——引导学生在复习已经学过的字词的同时,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感受和强化词语之间的搭配习惯;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19页)的“日积月累”,“我会读”提供了单纯的词语积累;“语文园地二”(39页)的“日积月累”,“读读比比”通过词语来使学生区分同音字;“语文园地三”中“日积月累”,要求学生选择正确的同义词;通过正确理解例句,补充句子中缺少的部分从而为其建构意义;“语文园地四”中“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带有数字的趣味成语;感受和练习标点的使用……这些与语言文字训练密切相关的、离散的、非系统的内容的安排,目的在于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增强语言表达应该完整、丰富和准确的意识。

(3)“口语交际”——话题与本组专题相关,在双向交流中培养学生

的口语交际能力(后面要做专门介绍,此处从略)。

(4)“展示台”——与课内语文学习相联系,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特别是课外所得的舞台。

教材以学习伙伴的展示为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展示自己的本领和学习收获,使其不断产生成就感。譬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展示台,引导学生自己制作的银杏叶书签、贺卡、图画、小诗;“语文园地二”的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唱京戏和讲故事的才艺;“语文园地三”的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外认识的生字、收集的明信片以及跳新疆舞的才艺。

“展示台”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进行迁移和运用,展示与本组专题相关的学习或实践活动的能力、成果,使所有学生都认识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发展,不断获得成就感,这使得他们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并为其自主学习提供相应的引导,从而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二、教材特点

关注语用,是本套教材一个鲜明的特点。教材关注能够促进实际运用的语文知识。如,有关汉字的构字规律,在一年级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基础上,本册教材通过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栏目,进一步揭示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这些构字规律,是为他今后的自主识字打下基础。又如,编排有关标点的知识,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规范的书面表达;学习打比方,是为了让学生的

语言表达更生动有趣……关注语文知识实际运用的价值,将“死”知识变成“活”知识,是教材在语用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

本册的教材选文人文内涵丰富,坚持典范性和适切性的统一。二年级上册的选文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内容的课文,如,赞美祖国壮美河山的《日月潭》《葡萄沟》《黄石奇石》,表现革命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的《朱德的扁担》,体现革命和傣族人民深厚感情的《难忘的泼水节》,表现中华民族聪明才智,颂扬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的《大禹治水》;也有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出发,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表现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充满童心童趣的课文,如,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引导他们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吸取教训的《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坐井观天》,表现家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体贴的《一封信》《妈妈睡了》,还有充满无拘的想象和浪漫童心的《雾在哪里》。这些选文不仅语言典范,而且内涵丰富,难易适中。不仅确保了教材全面的育人价值,而且保证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既便于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

教材加强了单元内部的有机联系,关注不同册次的梯度发展。本套教材按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单元内的数篇课文在共同的人文主题下,围绕同一个语文要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如,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个单元3篇课文的课后

练习及语文园地的“字词句运用”,都紧密围绕这个要素进行反复练习,确保这一要素得以落实。又如,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教材在《黄石奇石》《葡萄沟》两篇课文中,分别以“陡峭”“五光十色”为例,提示学生要联系生活、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语文园地的“字词句运用”中,教材又以“隐蔽”“烦恼”“流连忘返”为例,让学生结合语境大胆猜测词语的意思。这样的编排,体现了一个新知从学习借鉴到理解运用的过程,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除了加强单元内部的有机联系,教材还关注不同年级、不同册次之间语言要素的衔接与发展,努力做到循序渐进,螺旋递进。如,针对语文要素“借助图画阅读”,一年级上册主要是借助图画猜读指定的生字,到一年级下册发展为不仅是借助图画,还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来猜读指定的生字、了解课文内容。而在二年级上册,这一能力则发展为独立阅读全文不注音的课文,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猜读生字,猜不出来的字可以查字典,真正做到自主识字。又如,在理解内容方面,一年级上册主要是培养学生“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能力,一年级下册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断”的能力,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实现了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到了二年级上册,教材在阅读理解方面提出“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等要求,这表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局部走向整体,体现了阅读能力的渐次提升和发展。

课后反思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歌,本节教案我精心组织,认真搜集资料,经过多次思考,最后制定了本教学设计及配套课件。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既有成功,也有不足。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古诗朗读能力的训练,朗读方式多样,层次分明。首先是读准读顺古诗,处理重点字词,比如“敕勒”“穹庐”等词语的字音较容易出错。借助拼音把文中生字读准,再同桌互读,相互纠正不准的读音,接着指名读诗歌,检查读音。二读古诗,读好诗歌独有的节奏,由标点入手,注意逗号和句号的区分换气区分。

三读读懂诗句,借助想象画面,品读诗句,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画面,说感受,体会最后一句“风吹草地现牛羊”的动静搭配之美。

课堂上,我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中不仅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注重了学习方法的积累与培养。“共学单”的设计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总结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过的方法,再去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诗歌。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表扬,让学生学习、掌握更多好的学习方法。

另外,这节课还有许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改进。

第一,导入部分可设计新颖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热情。导入时,播放“草原”视频,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到了些什么,为学生自主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本节课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较常用的介绍导入的方法,相比较而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积累。

第二,初读课文时,对难读的字强化不够。诗歌中有许多难读的字,如“敕”、“勒”、“穹”等。这些字要在学生初读课文时,重点指出来,加以训练,读准认对。

第三,要引导学生准确、具体地进行评价。教学中,学生相互对各自的朗读进行了评价,但过于笼统。教师与学生的评价都要准确、具体。认为读得好,要说出好在什么地方,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

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并能体会我国北方辽阔草原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体会我国北方辽阔草原的美丽景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大草原去看看。好吗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天空、草原、牛羊、蒙古包等)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面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中国古代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简介:《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轻声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可分三步法学习) 4.看书上齐读古诗。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学习第1、2句) (1)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2)师:猜猜诗中哪几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3)自由读这2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讲述大概意思;敕勒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阴山脚下静静流淌着敕勒河。天空就像一顶巨大的帐篷,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4)谁愿意来读读这2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预览:小学二年级语文学情分析在经过了一年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应慢。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规范口语表达、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能力以及大量读书的习惯。但是,由于教学的随意性,没有整体的规划,不善于思考总结,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1、识字。虽然注重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效率低,再加上平时没有及时带领学生回头复习,导致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在这方面耗时多,仍然有少数学生对生字掌握不牢固。2、阅读。课堂阅读教学虽然能够静心备课,但是不能做到精心,没有总结反思。3、写字。一学期以来没有上过一堂成功的写字指导课,应试教学思想的作用,忽略了写字课的指导。虽然每次作业都强调孩子的书写,也能对每次优秀作业进行及时表扬,但是孩子是在硬性规定下被迫认真书写,写字水平整体难以有很大的提高。4、查字典。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同样由于应试教学思想的作用,虽然孩子已经完全学习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但没有应用在自己的学习中,能够在读书识字过程中自觉查阅字典的比例几乎为零。5、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更不能及时给予帮助。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语文教案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 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 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 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 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 “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才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 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请一名男生读-- 3、师:(出示PPT9)在词典上,“川”字有三种解释,请你判断一下,“敕勒川”的“川”应当选择第几种解释?(请用手势回答) 4、是的,“川”在此处指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诗歌?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与此处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

五年级上期语文学情分析及对策

五年级上期语文学情分 析及对策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五年级上期语文学情分析及对策 一.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33人,都是农村子女,几乎没有家庭辅导。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很高,似乎都是在完成任务。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级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或者不专心,喜欢开小差。因此可以看出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这学期又转走两名优生,班上的学生中没有优生,虽然人数少,学困生阵容不容忽视,一类是屡考屡不及格的;一类是语文能力较弱的“次困生”,他们虽然能考及格,但常常在80分左右徘徊。 通过与学生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作业情况的观察,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从上课发言情况、学生作业情况、主动学习状况和朗读感悟的基础这几方面进行学情分析。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有些学生思维敏捷、聪明灵活,但是他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满脑子想着玩。对待学习任务一味地应付,没有把智慧用到学习中。对待这类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应该大力地表扬他们,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力把他的兴趣、爱好拓展到学习上来,让他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竞赛的方式迫使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赢得成功,获得学习给他带来的快乐和荣誉感。其次,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或者寓教于乐,让课堂生动有趣;或者讲得激情澎湃、入情入境;或者干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体验学习的快

四上科学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声音》教材和学情分析 1.听听声音 【教材简析】 《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突出科学的本质。然后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拓展板块,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官》来介绍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二部分:探究。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璧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第三部分:研讨。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学情分析】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学设计

敕勒歌 【学习目标】 (目标明确,行动才会更有力) 1、了解《敕勒歌》和乐府诗集等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领略壮美的草原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重点)21教育网 3、学习文章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体会构思的巧妙。(难点) 4、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课堂学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ɡ()庐见()牛羊 天似()笼()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青色。() 3.辽阔,深远。() 4.同"现",呈现。() 三、品味下列语句。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思考探究。 1.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2.这首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请举例分析。 五、阅读理解。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地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二十世纪哲学反复提示人们注意自己的处境,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果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1."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 2.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3."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报告

第二单元 1、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这一专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同学之间、课堂内外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学校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简短的导语首先点出本组的专题──学校生活;然后安排了集中识字课———识字2,其内容是关于学校生活的十二个词语;接着,《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四篇课文,从各个不同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从中可以受到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以及要珍惜时间的教育。本组最后的《语文园地二》中,“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和汉字的构字特点。“学习查字典”则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明白部首含义的基础上,重在掌握部首查字典的一般方法。“口语交际”是与课文《我选我》结合安排的内容,讨论班里改选干部,自己会不会选自己。“展示台”则让学生展示新学到的本领。围绕一个专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体现了课标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发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随文和生活中会认57个生字,会写46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3、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会认57 个生字,会写46 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识字2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准备:ppt、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

教师的教情: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积累习惯、迁移习惯,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书写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把朗读作为学习课文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心理活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还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多识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积累习惯。为了让学生养成一定的积累习惯,我们要求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并利用早读时间互相交流、反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尽力为学生创设交际的情境,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体验,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由于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的局限,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活动做出适当的调整,做到因材施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班上有20 个左右的同学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他们的字词学习都不过关,教师没有做出应对之策。2、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学习习惯差,纪律差,在课堂上违规,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有批评教育,但未能根治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说明教师的威信尚未树立。 学生的学情: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自觉地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比如,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觉的阅读习惯、一定的积累习惯、大声的朗读习惯,有一定的阅读,写话能力,另有部分同学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更严重的是在二年级上学期中,由于各种原因,学习成绩急转直下,在语文期末测试中,位居全年级末位。行为习惯差,成为全校有名的乱班。 存在的问题: 1、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最突出的是90%的同学没有背书的习惯,至少30%的同学不写作业(课堂作业是在老师的监督下,也有20%磨磨蹭蹭,拖拉迟交,如果不催促,压根儿就不想交)。另有几个人上课玩玩具,几个人说小话,至今都没改。坐的姿势很差,正确的姿势只能维持片刻。大部分同学字写得差。 2、预习不认真,或者根本不预习,导致了不能正常的展开教学活动。大部分学生不会复习。 3、30%的同学不能完成看拼音写词语的题目,说明他们的拼音也不过关。 4、学生的认真做题的习惯有待提高。有十来个同学根本就不想动笔,在教师的一再催促下,也只是写几个字应付。 5、学生分析、理解题意的能力较差。比如学生学过、背过不少李白的诗,但是让学生写出李白的诗,很多学生就不懂得题意了。 6、学生在短文中找错别字的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同学不明白题意。 7、在阅读中,有一部分同学不能结合短文内容拓展到实际中。 今后改进的措施: 1、对于拼音不过关的同学要进行摸底登记,安排小老师辅导,逐个考察,做到100%过关。 2、在早读课上进行看拼音写词语教学,每周一次,学生要读要写。 3、每天背会两段课文,一首古诗,练字帖六行。形成作业签名制度。 4、课前检查学习情况,严抓课堂常规,逐渐形成规范的学习习惯。 5、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还要指导学生根据短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语言赏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现代文阅读之语言赏析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文阅读始终占据着绝对的比重,是当代中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在中考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占据很大的比重,但始终是得分率偏低的一个部分。,因此,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首先以近五年中考语文试题中语言赏析类所考的频率和所占分值导入新课、再以近五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语言赏析类试题看题型,又以朱自清《春》中描写春花的一段赏析从而得出赏析角度,再辅以中考真题演练巩固,使学生在语言赏析题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规范他们的答题语言,提升答题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现代文文本阅读中赏析语言的方法。 2、在赏析佳句中品味语言之美,体味作者的情感。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文阅读始终占据着绝对的比重,是当代中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在中考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占据很大的比重,但始终是得分率偏低的一个部分。,因此,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现代文阅读并不仅仅以鉴赏好的文学作品为目的,也关系着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现代文阅读习惯,缺少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大部分初中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都不是很强。影响的不仅仅是初中生的语文成绩和升学质量,作为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提高初中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意义重大。我校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好阅读爱好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问题,阅读范围狭窄,阅读兴趣不高,存在识字、理解障碍以及受劣质书籍毒害严重等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教学质量,特别是针对初三临近毕业的学生为了能在中考甚至未来的高考中取胜,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规范他们的答题语言,提升答题能力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现代文阅读之语言赏析》效果分析 这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下面,我从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谈一谈这节课的优点。 一、基本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教学理念 (1)整节课设计流畅,切合学生实际。脉络清晰,教学环节完整。 (2)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 2.教学手段、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兴趣、引发质疑,丰富了课堂。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3.教态、语言 (1)教师教态从容、亲切自然,与学生互动融洽。 (2)语调抑扬顿挫,有亲和力。提出的问题简练,发挥了“启发、引导、过渡、总结、激励”的作用。 二、学习效果 1.学生情感表现 (1)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从学习活动中获得合作交流的乐趣。 (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发挥了主体作用。 (3)学生参与度广,多数同学在小组活动、发言等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2.学生能力培养 (1)思考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表达能力。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规范、有条理。 三、令人遗憾之处 1、丰富的教学资源没能充分利用。 2、学习评价机制有效性低。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文阅读始终占据着绝对的比重,是当代中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在中考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占据很大的比重,但始终是得分率偏低的一个部分。,因此,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现代文阅读并不仅仅以鉴赏好的文学作品为目的,也关系着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现代文阅读习惯,缺少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大部分初中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都不是很强。影响的不仅仅是初中生的语文成绩和升学质量,作为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提高初中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意义重大。针对初三临近毕业的学生为了能在中考甚至未来的高考中取胜,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规范他们的答题语言,提升答题能力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敕勒歌 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似、庐”等6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阴、似”等5个生字,随机教学“见”。 2.读诗句,想象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读诗句,想象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学习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齐读课题《敕勒歌》 教师随机点拨:敕勒是一个民族,敕勒族,就像我们的蒙古族、鄂温克族一样。 二、范读古诗,配动态画面。(课件)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圈一圈。 2.检查会认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课件和生字卡片来随机出示) 庐:似穹庐 笼盖:笼盖四野 苍茫:天苍苍—天空蓝蓝的,野茫茫—原野没有边际, 教师运用课件图片指导读: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教师带动作引导读句子)去掉拼音单独词语,单独读生字! 出示生字,让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记忆生字。 3.教师指导会写的生字:苍茫似阴野(生字卡片) “苍茫”一起出示,教师重点指导“茫”字,强调上下结构。 “似”“野”重点指导。“野”“阴”教师点拨,“阴”怎么把这个字写好呢?可以放手书写(指导双姿:一拳一尺一寸)同桌之间互评一下:看看他的字写的正确美观吗?当小老师给她指导一下。 教师指导生字时随机让学生来扩词。 四、生字我们读正确了,淘气的生字宝宝又跳回到了古诗里,我们再读古诗,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利。 1、学生自由读 2、同桌读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学习资料

如何写好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实质上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那么围绕学生设计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哪些点呢?本文引用了教学设计理论的若干观点,从三个方面做细致的分析。 学情分析是指在教学之前,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等,进行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教学设计应该是战略性的,同时还应该是具有很灵活的适应性的。过去那种具有严格的规则,程式化步骤的语文教学过程,已经不符合当前的要求。 下面仅就“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强调:如果学生的特点能够得以把握,那么大多数学习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语文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过程施加了积极的影响,教学设计要考虑到以下事项: 引起注意和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 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 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 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 促进保持和迁移。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小学数学_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68——71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况且,人们已经很少手工制作扇形统计图了,利用计算机画出扇形统计图,既方便又准确,而且十分美观。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每人一份导学案、完成预习案中的题目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让学生完成预习案中的三个问题,包括: 1.我们之前学过哪些统计图?分别说出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了解关于奥运会的知识 3.根据第三十届奥运会金牌榜数据整理完成以下统计表。 填表说明: 水上项目包括:游泳、花样游泳、水球、跳水等 重竞技项目包括:拳击、跆拳道、举重、柔道、摔跤等 以上未列举的都统计到“其他”里面。项目射击水上球类竞技体操重竞技其他数量

二、复习导入 师:“之前我们学过哪几种统计图?分别有什么作用?”(指名回答) 学生边回答,课件边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图例比较。 师:“条形统计图可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数量发展变化情况。” (总结) 师:“课前让同学们对奥运会的知识做了一定了解,谁来说一下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指名回答) 师:“我国举行过奥运会吗?哪年在哪里举行的?老师带来几项奥运会项目,同学们边看边说出名称”(课件出示奥运项目图片以及中国奥运金牌榜统计表) 师:“共获得几枚金牌?” 指名同学说统计表数据,课件出示,统一答案 师:“根据统计表是否能完成一幅条形统计图?拿出导学案,完成条形统计图。” 三、自主探究 1.学生自主完成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图情况。) 2.小组长带领学生检查统计图是否准确完整。 师:“请小组长汇报一下自己小组作图时,发现什么问题?”(小组长汇报)学生会发现,当数据不正好在格子上时,不好确定具体位置,针对这一问题,集体顶正时,带领学生思考准确作图的方法。 师:“请作图不准确的修改一下。” 3.引入扇形统计图的学习 师:“如果我想知道球类项目的金牌数占总金牌数的百分之几,该怎么计算?(课件出示问题)指名回答 生:球类项目的数量除以总数量 师:如果计算水上项目的百分比呢?(指名回答) 师:“有一种统计图,可以直观的呈现每一部分占整体的百分之几,(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这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4.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现在同学们拿出导学案,依据探究案中的四个问题自学课本69——70页,自学完成后,小组长带领大家谈论问题的解答,语言组织要简练,汇报时每组2号同学汇报。”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诗篇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繁盛。此诗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作品用极其洗练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貌,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 2、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对草原的热爱。

二、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三、诗歌朗读: 1、听范读录音。 2、学生自己读,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语气语调。 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简单评议。 四、问题探究: 1、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个比喻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明确: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牧民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这比喻包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赞美辽阔大草原的情感 2、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明确: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见牛羊”句暗示

棉花姑娘课堂实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棉花姑娘课堂实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作者: ————————————————————————————————日期: ?

棉花姑娘 杏东小学韩亚颖 一、教材分析: 棉花姑娘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燕子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只能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也只能捉田地里的害虫,他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来谁也帮不了她。正当蚜虫们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来了,把这些害虫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快乐地成长,吐出了雪白的棉花。 本课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段讲故事的起因,第二、三、四、五段讲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治病和七星瓢虫吃掉蚜虫的经过,第六段讲故事的结果。 课文采用童话的形式,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识字、写字)孩子们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及书写规律,但自主识字的能力有待提高。开始学写合体字,初步了解合体字的构字特点,但间架结构和田字格占位掌握度不高。(朗读与交际上)同时,孩子们喜爱读童话,说童话,演童话,这为本课朗读与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的学习渠道很多,在生活中他们对益虫、

益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搜集资料很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运用一定的识字方法,学习“姑、娘”等7个生字,并写好“只、星”等6个字。 2、学习复述课文,学会说祈使句“请你吧!”。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和益虫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运用一定的识字方法,学习“姑、娘”等7个生字,并写好“只、星”等6个字。 (2)学习复述课文,学会说祈使句“请你吧!”。 2、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 五、教学实录 课前三分钟:师:同学们,上课前,和老师一起来做个小游戏,你们会学小动物的叫声吗? 生:会。 师:那我说小动物的名字,你们用叫声来回答我,好吗? 生:好。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学情分析 一、班级基本概况. 本班学生共12人,学生都是附近农村的,父母虽然都在身边,但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几乎没有家庭辅导. 二、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合上学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读课文还停留在低年级的指读水平.还有一两个是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认,一篇课文十有八九不会读;从知识检测来看,对课标要求的达成度一般.因此可以看出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极少数学生成绩较落后.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再加上乡下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许多学生家长忙于劳作,辅导不够,更谈不上精神食粮的溉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与知识量少得可怜,而学校又是条件简陋,没有充分的图书可供学生借阅. 三、学生学习习惯与先前学习经验. 通过与学生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作业情况的观察,发现此班学生学习习惯一般,特别优异的学生很少,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1、上课发言情况.班中发言比较积极的只要一少部分,发言一般的学生近一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很少发言,甚至于几乎从不发言.同时,本班级的学生发言情况极不稳定,一是凭学生今天的学习兴趣,若学生今天学习兴趣高涨,发言比较积极,若是今天学习无兴趣,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

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出现的“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乘加、乘减,二年级下册出现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等等。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中年级时,再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样的编排通过较丰富的现实素材,使学生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并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在后面的教材中还会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吗? 在本套课标教材中,我们只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这个单元,来教学和梳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后面的教材中不会再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都是在此单元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应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3、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八册“整数四则运算”单元对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在课标教材这一相应的单元“四则运算”中,为什么没有?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大纲中“理解四则运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Teaching plan of Chile song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2、篇章2: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3、篇章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北朝民歌 课文内容: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 吹草低见牛羊 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教案1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分析 在传统的教师备课观念里,学情分析基本等同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备学生” 或“了解学生”这个备课环节.这是把学情分析仅仅当做教师在上课前要完成的一项独立任务来看待,这显然是不够的.在本研究中,我们仍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前的学情分析方面,但这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备学生”,从学情分析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与“备学生”的区别.学情分析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 任何学习者在进入新的学习过程时,都会带着其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即学生的起点水平.对学生起点水平和生活经验的细致分析,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起点,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有直接的影响.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需要,即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分析学生的不同数学学习思维路径 学生的认知差异和不同学习风格,会导致思考同一问题时的学习思维路径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风格也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为何要基于学情分析之上 基于对学情分析内涵的研究,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学情分析对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即论述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基于学情分析之上. (一)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起点的基本前提和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