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131治疗是甲状腺癌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碘131治疗是甲状腺癌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碘131治疗是甲状腺癌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碘131治疗是甲状腺癌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甲状腺癌患者在对碘131治疗的认识上存在以下五个误区。

误区一、手术已经切除干净,不再需要131碘治疗

131碘治疗包括“清甲”(清除甲状腺组织)和“治疗”。“清甲”是指用131碘摧毁术后残留的正常甲状腺组织。国际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与其他癌症不同,甲状腺癌是多个中心发生的,即通过CT、B超、手术等探测到甲状腺内有1个癌结节,但是在甲状腺其他部位也可能有癌细胞,只是因为癌细胞较少而未形成明显的癌结节。有人认为好的外科专家会将甲状腺全部切除干净,不会残留有正常甲状腺组织或癌组织。这是误解,再高明的外科专家,只能做到肉眼切除甲状腺或癌组织,而不能做到显微镜下切除,即术后仍有较多的甲状腺细胞或癌细胞残留,这些残留的甲状腺细胞或癌细胞必须由服131碘来消灭。

利用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细胞具有高度摄取和浓聚碘的能力,让患者口服131碘,131碘进入体内会被甲状腺癌细胞特异性地吸收,131碘释放的β射线会将隐藏于体内任何部位的甲状腺癌细胞消灭,因此131碘治疗甲状腺癌是真正意义上的靶向治疗,也使甲状腺癌成为第一个能被人类彻底治愈的恶性肿瘤,很多经过131碘治疗后的甲状腺癌患者预期寿命会像正常人一样。因此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后行131碘治疗会为患者带来极大的益处,会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减少癌症的复发。

当然,并非所有甲状腺癌病人用131碘治疗均有获益。一般而言,放射性碘治疗对乳头状癌及滤泡型癌较有效,可当作手术后及并发软组织转移的辅助疗法。但它对骨骼转移或肺部大结节性转移的治疗效果较差。至于未分化癌、髓样癌则一般对放射性碘治疗无反应。目前对那些并有远处转移但临床上并无症状的患者,是否应重复给予放射性碘治疗,并无一致的结论。特别是考虑到在每次给予放射性碘治疗前都必须先将患者调整处于血中高TSH 浓度的环境下,这是否反而将加速癌细胞的生长,也是临床医师必须加以考虑的。

误区二、有些甲状腺癌患者未服131碘也未复发,不必考虑碘131治疗

甲状腺癌是一种生长较其他恶性肿瘤缓慢的肿瘤,在3-5年内,如果不做ECT检查或抽血做甲状腺球蛋白化验,仅凭彩超或CT难以判断癌症是否复发,但是患者体内可能已经有了较小的癌症病灶。研究表明,甲状腺癌术后行碘131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是未行碘131治疗者的三分之一。在临床上我们经常发现,未服131碘的甲状腺癌患者在手术后3-5年,口服小剂量的131碘后行ECT扫描,发现在患者颈部淋巴结或甲状腺床部位出现了转移灶或复发灶,同时患者体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升高,经过服131碘治疗,患者痊愈,很多患者后悔当初不知道应该服131碘治疗。

误区三、服131碘副作用大

放射性碘的副作用不大,一般较常见的有厌食、恶心、头晕、皮肤搔痒、前颈部疼痛(放射性甲状腺炎)、唾液腺或胃腺肿胀、及骨髓抑制等,但通常为暂时性而于1至2星期后消失。在131碘治疗的早期,由于未重视最大安全剂量经验,可见一些严重的副作用的报道,如:白血病、生殖功能受抑制、第二原发癌、肺纤维化、退行发育转变等。现在,由于重视最大安全剂量经验,131碘治疗后的严重的副作用的报道大大减少。国际研究证实,服安

全剂量的131碘不会对生育有任何影响,不会导致患者白血病等癌症的发病率增加,不会像接受化疗、放疗那样副作用大,服一次131碘,低于患者拍一次胸片所接受的辐射。服131碘的过程非常轻松,患者只需拿起装有2毫升无色、无味液体的小玻璃瓶,喝下并用水漱口即完成了治疗,很多患者在服131碘后没有任何不适,轻松得只感觉像喝了一口矿泉水。

误区四、术后先做ECT检查,再决定是否服131碘

对需要服131碘治疗的患者,不需要先做ECT检查。因为做ECT检查前,需要为患者口服小剂量的131碘,会影响到患者服大剂量131碘治疗甲状腺癌的疗效,学术界称此现象为“顿抑”。

误区五、甲状腺癌患者服131碘、术后不需要到医院复查

因为甲状腺癌患者存在复发或转移的可能,在服131碘后ECT扫描证实痊愈的患者,应该1年复查,复查没有问题,2年复查,复查没有问题,每5年复查。复查项目:甲状腺彩超、ECT全身扫描、血甲状腺球蛋白水平、甲状腺功能等。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现状 秦露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现状秦露 发表时间:2017-06-15T15:03:47.1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下第8期作者:秦露唐雪莲 [导读]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近10年来发病例数急剧增加,目前跻身于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的第5位。 (荆州市中心医院普外三科;湖北荆州434020) 【摘要】外科手术依然是甲状腺癌尤其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内分泌治疗被认为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其不仅可以防止术后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而且能降低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癌;乳头状;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近10年来发病例数急剧增加,目前跻身于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的第5位。而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几乎占全部甲状腺癌的90%,包括乳头状癌( 85%) 、滤泡状癌 (1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促甲状腺素(TSH)抑制治疗能够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危险,另有学者认为几乎所有的DTC都是依赖TSH的,应尽可能完全抑制内源性的TSH分泌,这样对预防癌复发有一定意义[1]。 1DTC TSH抑制内分泌治疗的生物学基础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主要依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自身调节系统,垂体前叶分泌的TSH能促进甲状腺素的合成与分泌,当血中甲状腺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负反馈抑制垂体分泌TSH,使甲状腺素合成与分泌减少。普遍认为TSH在甲状腺的发育中起主要作用,当TSH缺乏时,甲状腺体积缩小,而持续给予TSH时将使甲状腺重量增加,正常人血 TSH的测定值为0.5~ 4.5m u/L 。研究发现甲状腺肿瘤细胞存在TSH受体,TSH与癌细胞表面TSH受体结合,通过CAMP信号通路调节甲状腺特异基因甲状腺球蛋白(Tg)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及钠碘转运酶等的表达,调节细胞的增生分化。故通过甲状腺素抑制垂体产生TSH,可以降低血中TSH浓度,抑制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生长,预防甲状腺癌的复发或者促使转移灶缩小。 2 TSH抑制治疗及其目标值 TSH抑制治疗更多地应用于一开始就被诊断为有高复发风险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而对于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来说,复发风险的高低对TSH抑制治疗无明显影响。有数据表明,特别是在高危组甲状腺癌患者中,抑制性TSH治疗可使患者肿瘤复发率和相关死亡率明显降低。欧洲肿瘤内科学会2012年关于甲状腺癌的临床实践指南也证实,TSH抑制治疗对具高危因素的甲状腺癌患者有明显疗效,而对低危患者效果不明显。尽管现在有较多关于TSH抑制治疗DTC的临床指南,但TSH抑制程度却仍未达成共识。2009年美国甲状腺协会建议,高危组且肿瘤持续存在的患者,TSH抑制到 <0.1mu/l,高危组的无瘤生存者,建议抑制 tsh在0.1~0.5mU /L ,5-10年初治低危组和无瘤生存低,危组患者建议TSH于正常低限(0.1~0.5mU /L) ,2012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建议:低危组患者初治治疗后给予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尽量维持血清TSH在正常低限。而对于高危组患者,连续使用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 3—5年甚至更长时间,使血清TSH< 0.1mU /L ,极大程度地抑制了甲状腺癌的复发并降低了死亡率[1]。2012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的甲状腺癌治疗指南中TSH抑制治疗描述地更加详细,指南建议如有明确残余病灶或有高复发因素的患者,TSH需被抑制在0.1mU /L以下,无瘤生存低复发风险的患者,TSH只需抑制在正常值低限即可。但对于生物化学检查阳性,未见形态学肿瘤证据的低危患者(如血清Tg阳性、影像检查阴性) ,TSH需抑制在0.1~0.5mU /L[2] 。 3 常用的甲状腺素及其用量用法 2012年中国甲状腺结节和DTC诊治指南中建议使用L-T4,对已实施甲状腺全切术的DTC患者来说,抑制治疗的L-T4最终剂量的确定有赖于血清TSH的监测。在L-T4剂量的调整阶段,应在治疗起始后或改变药物剂量后4周左右检测血清TSH,抑制或替代剂量达足量之后 3~6个月再测 TSH;此后每6个月至 1年测TSH,或根据临床需要更频繁地监测。 甲状腺片中甲状腺激素的量和T3/T4的比例不稳定,可能带来TSH波动,因此不宜用来长期抑制治疗。但当足量L-T4无法抑制TSH时,可考虑联合应用甲状腺片。有研究表明,单独用L-T4进行TSH抑制治疗时,血清FT4升高,出现高T4血症,而 TT3和FT4则在正常范围或降低, 单独使用甲状腺片时,易发生高 T3血症,而高T4血症发生率较低。血清中的 T4全部来自甲状腺的分泌,20%的 T4由甲状腺直接分泌,其余80%由T4转化而来[2]。甲状腺切除后的患者要求有更高的T4水平才可以达到组织需求相应的 T3水平。而高F4 水平易引发心血管不良反应,老年人尤甚。此时联用 L-T4 和甲状腺片,可以获得满意的替代治疗。两者替换剂量:40m g甲状腺片 =60ug L-T4。 4 TSH抑制治疗后Tg的监测 Tg由甲状腺合成,作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前体蛋白,是判断患者体内是否残留功能性甲状腺组织的重要标志物。国外研究证实,DTC 可合成或分泌Tg,监测血清中Tg水平是有效监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有无残留病灶或复发的重要手段,尤其对接受甲状腺全切术和放射性碘治疗的患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研究表明,Tg水平> 2ng/ml 应考虑有复发和转移。由于TSH是最为重要的调节因子,当停止TSH抑制治疗时,通过甲状腺素撤退可明显提高Tg检测的敏感性。但由于甲状腺素体内的蓄积作用,一般需停4周左右。这对于高危患者极其不利,可增加其复发率。对于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也会引起昏睡、虚弱、肌痛及情绪不稳等不良反应。当TSH抑制治疗时,尤其是长期使用超生理剂量甲状腺素,可出现亚临床甲亢症状,极易引起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可引起静息心动过速、心肌重量增加、平均动脉压增大、舒张和(或) 收缩功能失调等,加重心脏负荷和心肌缺血(老年人尤甚) ,引发或加重心律紊乱,特别是心房颤动,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导致患者心血管病相关事件住院和死亡风险增高[3]。 2012年中国甲状腺结节和DTC诊治指南指出,对于TSH<0.1mu/L或TSH0.1~0.5mU /L合并心脏病或甲亢的患者,应给予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而绝经后女性在进行TSH抑制治疗时,为减少骨折的发生率,需接受骨质疏松症初级预防:确保1000m g/d钙摄入,补充400~800U/d维生素D。对于TSH抑制治疗前或治疗期间达到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者,维生素 D应增至800-1200U/d,并酌情联合其他干预治疗药物。 5 结语 对于DTC术后患者,应实施内分泌治疗。高危组患者行TSH抑制治疗时应使TSH被抑制<0.1mU /L,低危组患者只需抑制在正常下限即可,在TSH抑制治疗期间,应定时监测Tg和TgAb,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由于个体对L-T4的反应效应不同,对内分泌治疗后所引起的亚临床甲亢不良反应耐受及反应不同,故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详细的L-T4使用剂量表,剂量的调整仍依靠个体TSH抑制治疗后定期的TSH、Tg等的监测,必要时联用甲状腺片。因此,DTC患者术后的内分泌个体化治疗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佳峰葛明华分化型甲状腺癌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策略及进展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673-4106 2012年 36卷 5期, 288-291

甲状腺癌术后口服碘131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

甲状腺癌术后口服碘131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甲状腺癌术后口服碘131治疗的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65例甲状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切除术,且在术后进行口服碘131治疗,对所有患者实施治疗前后的相关心理护理、放射防护、隔离护理等,观察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所有术后口服碘131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实施护理后,病灶完全消失的患者有34例,占52.3%,其余的31例患者中,病灶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缩小,占47.7%,针对出现癌组织转移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取得显著的控制效果;所有患者中,针对本次护理表示满意的总例数为63例,护理总满意度为96.9%。结论针对甲状腺癌术后口服碘131治疗的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能够明显减小病灶的面积,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 标签:甲状腺癌;碘131治疗;临床护理;效果研究 甲状腺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是恶性肿瘤之一[1]。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放射性物质得到广泛应用,导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是近年来所有恶性肿瘤中增长率最快的疾病,尤其以女性患者多见[2-3]。临床治疗中,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切除,但是,针对某些患者而言,手术切除无法将甲状腺癌组织完全切除[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65例甲状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切除术,且在术后进行口服碘131治疗。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所占例数分别为20例和45例;年龄为27~65岁,病程3~10个月;分化型与未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所占例数分别为38例和27例,出现肿瘤细胞转移的例数为13例。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甲状腺癌切除术,术后给予口服碘131治疗。口服碘131治疗法为一次口服法,在空腹情况下服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剂量,出现癌组织转移者于无癌细胞转移者的剂量分别为150~250mic和50~100mic。所有患者口服碘131后,观察患者有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通常患者口服碘131 2h后可进食,并进行为期7d的隔离。 1.2.2治疗前护理治疗前,所有患者停用甲状腺素片3~4w,T3片剂停药2w,停药期间进食含碘食物(海带、紫菜、深海鱼、碘盐等)。常规进行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各项检查,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球蛋白等含量以及甲状腺吸碘率测定。除此之外,应重视患者治疗前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碘131治疗的原理及目的,并详细解释碘131治疗后的辐射防护相关知识,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中国甲状腺癌诊治的发展方向

中国甲状腺癌诊治的发展方向 导读我国甲状腺癌诊治的发展方向 我国甲状腺癌诊治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甲状腺癌的患病率快速攀升,甲状腺癌已经迈进最常见恶性肿瘤行列并迅速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国内外的资料显示,从事甲状腺外科的医师数量近10 年来明显增加,但甲状腺癌的生存率除早期癌外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许多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或者未分化癌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数十年前,国内专家更多强调外科术式的选择与应用,并形成较长时间的学术讨论与争鸣。而近年来学术思想的统一和创新发展已势不可挡,主体呈现显著的良性循环态势。通过专业同仁的不断努力,以往争论较多的外科治疗已逐渐趋于统一化、规范化,但目前我国从事甲状腺癌诊疗人员数目庞多,其学术背景和临床经验参差不齐,对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仍然存在认识不足,从而造成治疗欠规范,如治疗不足、过度治疗以及外科术式掌握不正确,同时包括整体诊断(术前、术中和术后) 的不精准,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MDT) 理念受条件限制无法实施等诸多现象和问题。 如何科学、合理地面对患病率急剧攀升、微小癌权重增加、MDT 理念不断深化等快速涌现的专科形势,是我们目前面

临的重大学科问题,也是专业同仁努力的方向,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有义务和责任团结联合其他专业学会学组一道,共同将最新的甲状腺癌诊治理念推广到全国,带动不同地区及不同级别医院此领域的共同发展,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甲状腺癌防治事业发扬光大,开启甲状腺癌临床诊治的专业新纪元。 甲状腺癌诊治进展 目前甲状腺癌的诊断已经由最初的触诊逐渐过渡到影像学诊断甚至分子病理诊断,这是以后甲状腺癌诊断方法的必然发展趋势。 治疗亦由最早的单纯手术切除逐渐过渡到外科手术、内分泌抑制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甚至靶向治疗相结合的MDT 模式。外科治疗仍占甲状腺癌治疗的较高权重,已在理念以及技术和器械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外科理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甲状腺外科的规范化治疗上,而外科技术及器械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甲状腺癌治疗的效果。对于一些晚期不能外科手术的患者,一些新型的分子靶向药物也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孕育而生,并为晚期甲状腺癌的内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肿瘤头颈外科医生联合普通外科、耳鼻咽喉外科医师,尤其是核医学、内分泌、影像医学、病理学、流行病以及分子诊断专家们的共同加入,使国内甲状腺癌诊疗进入了一个的新时代。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体现在2010 年国内专家制定了中

甲状腺癌碘131治疗的认识误区

甲状腺癌碘131治疗的认识误区 黄东航教授(福建省立医院基本外科,福州)碘131治疗是甲状腺癌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甲状腺癌患者在对碘131治疗的认识上存在以下五个误区。福建省立医院基本外科黄东航 误区一、手术已经切除干净,不再需要碘131治疗碘131治疗包括“清甲”(清除甲状腺组织)和“治疗”。“清甲”是指用碘131摧毁术后残留的正常甲状腺组织。其理论基础是:与其他癌症不同,甲状腺癌多数是多个中心发生的,即使通过CT、B超、手术等探测到甲状腺内只有1 个癌结节,但是在甲状腺其他部位也可能有癌细胞,只是因为癌细胞较少而未形成明显的癌结节。有人认为好的外科专家会将甲状腺全部切除干净,不会残留有正常甲状腺组织或癌组织。这是误解,再高明的外科专家,只能做到肉眼切除甲状腺或癌组织,而不能做到显微镜下的完全切除,即术后仍有少量的甲状腺细胞或癌细胞残留,这些残留的甲状腺细胞或癌细胞必须由服碘131来消灭。利用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型癌细胞具有高度摄取和浓聚碘的能力,让患者口服碘131,碘131进入体内会被甲状腺癌细胞特异性地吸收,碘131释放的β射线会将隐藏于体内任何部位的甲状腺癌细胞消灭,因此碘131治疗甲状腺癌是真正意义上的靶向治疗,

也使甲状腺癌成为第一个能被人类彻底治愈的恶性肿瘤,很多经过碘131治疗后的甲状腺癌患者预期寿命会像正常人一样。因此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后行碘131治疗会为患者带来极大的益处,会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减少癌症的复发。 当然,并非所有甲状腺癌病人用131碘治疗均有获益。一般而言,放射性碘治疗对乳头状癌及滤泡型癌较有效,可当作手术后及并发软组织转移的辅助疗法。但它对骨骼转移或肺部大结节性转移的治疗效果较差。治疗前要了解其是否能浓聚碘131。如果不能浓聚碘131的癌组织,不论属于哪种病理类型,均不适合于碘131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开始时不能浓聚碘131,但经过各种预治疗后,病灶能浓聚碘131,仍可用碘131来治疗。至于未分化癌、髓样癌,则一般对放射性碘治疗无反应。早期的低危分化型甲状腺癌碘131治疗手术治疗加甲状腺素抑制治疗效果很好,再行碘131治疗并无获益。目前对那些并有远处转移但临床上并无症状的患者,是否应重复给予放射性碘治疗,也尚无一致的结论。特别是考虑到在每次给予放射性碘治疗前都必须先将患者 调整处于血中高TSH浓度的环境下,是否反而会将加速癌细胞的生长,也是临床医师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目前主张分化型甲状腺癌癌灶直径在2厘米以下,且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不需行碘131治疗。对癌灶直径大于2厘米,或癌灶有显微镜下甲状腺外浸润,或有淋巴结转移者,可推荐做碘131

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护理

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3-07-18T11:37:00.0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周菊[导读] 治疗甲状腺癌时使用131碘剂量大,除了病灶摄碘外,大量131碘从尿液、汗液、唾液中排出。 周菊(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 434000)【摘要】对40例接受大剂量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放射防护及健康宣教措施40例病人均顺利出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 131I 大剂量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293-02 甲状腺癌原发灶应以手术切除为首选疗法,但对不能或难以手术的淋巴腺、隐匿转移、肺和骨转移灶宜用131I治疗。近几年,我科使用131I治疗术后的甲状腺癌病人40例,治疗后加强放射防护,严密观察副反应和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后,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4年6月~2011年10月本院分化型甲状腺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8.5岁;甲状腺全切除术18例,手术后有残留甲状腺22例;病理诊断:乳头状腺癌20例,滤泡状腺癌10例,混合性腺癌10例;骨转移8例,肺转移10例,颈转移10例,全身多处转移12例;131碘治疗1次12例、2次20例、3次8例。 1.2 治疗方案对于有残留甲状腺的患者,先行131碘去除残留甲状腺治疗,4月后再行转移灶治疗。131碘口服剂量:去除残留甲状腺治疗为50~100 mCi,颈部转移灶治疗为100~150 mCi,肺转移灶治疗为150~200 mCi,骨转移灶治疗为200~250 mCi[1]。口服131碘后7 d行全身影像检查病灶摄碘程度和转移部位,4月后复查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如大于10Lg/L,根据病情继续行131碘治疗。 2 结果 10例骨转移、10例肺转移、颈转移20例患者经131碘治疗后病灶减小或消失。 3 护理 3.1 治疗前护理 停用甲状腺素片或优甲乐4~6周,停用含碘的药物或食物4~6周;治疗前1周内做B超、心电图、全身骨显像、胸片、甲状腺功能全套、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治疗前2 d起口服强的松10mg、每日3次,连服10 d,以预防和缓解治疗期间的局部水肿[2];治疗当日空腹,如有感冒发热、腹泻、呕吐等暂缓治疗[3];教会患者自测体温、脉搏。 3.2 治疗后护理 治疗甲状腺癌时使用131碘剂量大,除了病灶摄碘外,大量131碘从尿液、汗液、唾液中排出。对这部分患者应让其住院治疗,限制社会交往活动,待其产生的辐射危害降至安全范围后再出院[4]。护理中注意外照射防护和避免131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患者住单人房间,谢绝探视,孕妇和儿童不宜与患者接触[5];指导患者正确处理排泄物和污染物,衣裤、被褥作一定的放置衰变处理,且单独清洗;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时,穿防护服,尤其在服131碘后3 d内,各项治疗护理相对集中,尽量缩短接触放射线的时间;患者体内滞留量<30 mCi可出院。 3.3 并发症护理 急性胃肠反应:由于131I口服后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少数病人在服药后12 h内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可指导病人多饮水,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症状重者予药物保护胃黏膜[6]。本组出现恶心12例,呕吐8例,腹泻2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于3 d内缓解。颈前部肿胀:术后残留甲状腺较多的病人,治疗后容易引起周围组织水肿,出现颈前区肿胀、喉头水肿,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窒息。密切观察病人有无颈前部肿胀、疼痛及咽痛,有无胸闷气促,并备好急救物品。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治疗前后1周服用醋酸泼尼松片,如治疗后反应严重者给予地塞米松静脉输注。交代病人不能用力触压甲状腺,同时治疗前后应予及时心理护理缓解病人紧张情绪。本组病人1例于口服大剂量131I后24 h出现胸闷、气促,立即给予吸氧及半卧位休息,4 h后症状缓解,12 h后症状完全消失。唾液腺功能损害:本组1例病人出现急性放射性涎腺炎、腺体部位出现肿胀、疼痛,嘱病人注意口腔卫生,多饮水,每日至少刷牙2次,每次进食后及时用清水漱口,口含维生素C片,促进唾液分泌,7 d后症状好转。膀胱刺激症状:本组病人5例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嘱其多饮水、多排尿,保持会阴部清洁,并予耐心解释和安慰,3例症状轻者自然缓解,2例症状重者出现血尿,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止血治疗,3 d后1例缓解,1例症状完全消失。骨髓抑制:多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一过性降低,治疗后每周化验血常规。本组病人10例出现白细胞减少,立即遵医嘱予升白细胞治疗,交代病人坚持佩戴口罩,每日予米醋熏蒸消毒病房2次,防止病房内细菌繁殖而出现感染,2个月后复查白细胞9例恢复正常,1例继续予升白细胞药物治疗。 3.4 心理护理大多数甲状腺癌患者得知患癌症及131碘治疗的副作用,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介绍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病理特点、131碘治疗的必要性及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131碘治疗的意义,树立信心;利用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给患者积极支持,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4 讨论 131I 治疗甲状腺癌具有简便安全、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和费用较低等优点,是目前放射性核素治疗最成熟和应用最广泛的方法。131I治疗甲状腺癌的主要原理是残留的甲状腺组织摄取131I,用131I去除甲状腺癌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同时也消除了隐匿在残留甲状腺组织中的微小甲状腺癌病灶,从而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率和转移发生的可能性;残留甲状腺组织完全去除后,由于TSH升高可促使甲状腺癌转移病灶摄碘能力增强,有利于用131I显像发现甲状腺癌转移灶和用131I治疗转移灶。对提高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复发率有显著作用。治疗前做好充分准备,使患者自觉接受治疗;治疗后做好用药护理,加强放射防护,严密观察副反应和并发症并及时处理,以提高131碘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蔚然,高清秀,李妹.131碘治疗分化好的甲状腺癌转移灶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2,8(10):742-744. [2]饶爱华,叶津,李巧平,等.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口服大剂量131I治疗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2B):440-441. [3]雷芳,杨均.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42例护理[J].广西医学2005,27(5):760-761.

专家讲座-郑泽霖-甲状腺癌治疗现状

·专家讲座· 甲状腺癌治疗现状 郑泽霖孙辉盖保东 130031 长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外科 1甲状腺疾病的构成比 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56年至1992年的37年间,经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疾病7 964例,中日联谊医院(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院)1961年至2000年的39年间,经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疾病10 050例。两组数据在疾病构成比上的区别较大,见表1。 表1 上海和长春地区甲状腺标本构成比 类型上海长春 例数 % 例数 % 发育异常 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舌管瘘 异位甲状腺 甲状腺囊肿 甲状腺炎 急性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纤维甲状腺炎 结核甲状腺炎 无法分类 甲状腺肿 单纯性甲状腺肿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瘤 滤泡性甲状腺瘤 乳头状甲状腺瘤癌局切后正常甲状腺123 115 ? 8 609 299 40 208 13 2 36 1416 109 1307 254 3505 3489 16 161 0.2 7.6 3.8 17.8 3.2 44.0 2.0 39 30 9 ? 169 467 3 129 327 5 3 4540 87 4453 140 3622 3605 17 90 0.4 1.7 4.6 45.2 1.4 36.0 0.9 甲状腺癌 乳头状癌 滤泡性癌 髓样癌 未分化癌 鳞细胞癌其他恶性肿瘤其他 合计1573 1331 118 81 32 11 24 7964 19.8 0.3 100.0 955 592 238 38 51 36 17 11 10050 9.5 0.2 0.1 100.0

癌症现状

癌症现状: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的生活环境污染日趋加剧、生活环境不断恶化、人们与致癌因素的接触越来越紧密,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逐年递增,恶性肿瘤已经超过心脑血管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2月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球每年有1400多万新发癌症病例,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2100多万。每年有880万人死于癌症,全球癌症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近六分之一,多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许多癌症病例诊断过晚,癌症病例多是在癌症晚期才得到诊断和发现,治愈的机率较小,希望渺茫。目前我国癌症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10万,死亡约250万。近20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肺癌、乳腺癌、肝癌、肠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等还将不断上升,癌症发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灵的创伤。中国进入全面防癌抗癌时代! 2017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汇总了全国347家癌症登记点的数据。中国癌症统计一般滞后3年,最新公布的是2013年的发病和死亡数据。 癌症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达429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0%,死亡281万例。癌症防治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2017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汇总了全国347家癌症登记点的数据。中国癌症统计一般滞后3年,最新公布的是2013年的发病和死亡数据。

●全国每天约1万人确诊癌症; ●每分钟约7人确诊患癌; ●到85岁,一个人患癌风险36%; ●肺癌为发病率、死亡率双率第一; ●甲状腺癌快速上升; ●40岁之后发病率快速提升,80岁达到高峰; ●中等城市,如重庆、武汉,济南癌症发病率最低; ●小城市男性和大城市女性发病率高; ●大城市男性:前列腺癌和肠癌风险高; ●大城市女性:乳腺癌和甲状腺癌风险最高; ●癌症死亡率:小城市高,大城市低; ●死亡率排前的癌症主要是肺癌和消化系统癌症。 关注8大风险 ?预期寿命85岁时,累计患癌风险高达36% ?癌症发病两头高,中间低:中等城市癌症发病率最低 ?女性癌症在大城市最高,男性癌症在小城市最高 ?50岁以下,成年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 ?肺癌仍为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第一位,已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 ?消化道癌症是我国居民发病和死亡的主要负担 ?前列腺癌随城市化发展程度逐渐上升,大城市男性应提高警惕 ?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趋势快,需格外引起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早期诊断可拯救生命和降低医疗费用 癌症综合控制包括预防、早期诊断、筛查、治疗、姑息治疗和康复治疗。所有这些均应作为国家癌症控制计划的组成部分。世卫组织制定了全面的癌症控制指南,以帮助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计划,预防癌症,并为患者提供治疗。

碘131治疗

碘131治疗 看到碘131首先能够想到的是化学里面碘的同位素,碘131就是碘其中一种的同位素。其实碘131和碘是一样的,碘是甲亢患者最为忌讳的,因为碘会让甲亢患者的病情不断的严重。碘131也属于高毒性核素吸入过多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在中国有很多地区经常都会发现了一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 当政府发现某些地区发现了微量的放射性碘131,该地区的居民就会出现意识的恐慌,其实医生们早就对此作出了声明,人体吸入微量的放射性物质不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居民不要随意的听从谣传,其实也是大家对碘131治疗的不了解。 1.碘131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后大多数病人无不良反应,少数在一周内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轻微反应,一般在数天内即可消失。服碘[131I]后由于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释放出大量甲状腺激素进入血液,服碘[131I]后2周左右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加剧的现象,个别病人甚至发生甲状腺危象,其原因可能是在电离辐射作用下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入血液以及精神

刺激,感染等诱发之故。 ⒉碘131治疗甲亢最重要的并发症是永久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治疗后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国外发病率每年约递增2%-3%,中国约为1.0%左右。 ⒊碘131治疗甲状腺癌转移灶,由于剂量较大可出现下列的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恶心和呕吐),一过性骨髓抑制,放射性唾液腺炎,急性甲状腺危象,治疗后3天左右可以发生颈部疼痛和肿胀,吞咽时疼痛,喉部疼痛及咳嗽,用止痛药后往往不易生效,治疗后2-3个月可发生头发暂时性脱落等。 有些人对于放射性物质,很是惧怕。其实不然,就拿日本核泄漏来说,只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才会造成大的感染。当然中国也会受到季风的影响把一些具有放射性的核素带到中国的土地上,进而引起一系列的效应,但是有很多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是很短的,对人体没有太大的影响。

2020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诊疗进展及展望(完整版)

2020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诊疗进展及展望(完整版) 摘要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90%以上的甲状腺癌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其治疗主要采取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手术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规范化,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甲状旁腺保护技术、颈部无瘢痕美容手术等新技术的开展和规范化应用,推动了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精细化、微创化,极大提升了安全性和治疗效果。通过早期发现和精准手术治疗,术后规范化长期随访,动态观察病情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尤其是对复发甲状腺癌再手术病人,可以进一步提高存活率和术后生存质量。对DTC发病机制深入探讨及关键调控基因靶点的研究,使更具有针对性的靶向药物应用于晚期甲状腺癌病人的治疗,为其争取了手术机会。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诊治系统的研发为甲状腺癌的精准诊治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思路。建立系统化、智能化随访管理平台,可更加科学地开展术后规范化管理及评价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甲状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实体肿瘤[1]。据我国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甲状腺癌总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7位,女性位于第4位[2]。与2017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数据相比,尽管甲状腺癌的发病位次没有变化,但是发病率仍有相对明显上升趋势[3]。甲状腺癌病理学类型中>90%是

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主要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4]。临床中应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其治疗主要采取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手术是DTC治疗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术后随访计划的制定[5]。此外,内分泌治疗、131I治疗、放疗及生物靶向治疗等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20年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理念变革、新技术的开展应用、术后规范化管理加以总结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1 甲状腺癌的精准诊断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1.1 超声检查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明确肿瘤病理学类型和手术切除的范围,术后复查则可明确肿瘤复发转移情况。美国甲状腺协会(ATA)2015年版《成人甲状腺结节及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推荐,对于甲状腺结节病人,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式[6]。超声检查可以通过对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纵横比、有无钙化及血流情况进行描述,进而综合评分并初步判断良恶性。但是该检查方法准确度与超声机器的清晰度及医生的临床经验相关。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弹性成像评分及三维成像技术的开展,超声判断结节性质的准确度进一步提高。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是确诊结节性质最准确的方法,为甲状腺疾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依据。该项技术在我国开展较晚,为了规范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等多个组织联合制定了《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专家共

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约占1%,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也是内分泌 系统肿瘤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1]。统计研究表明,2010年在美国,有33930例女性患者和10740男性患者被诊断为甲状腺癌,其中1690例患者发生死亡[2]。在过去的30年中甲状腺 癌的发病率增加了2.4倍,各种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均逐年增加,是增加速率最快的 恶性肿瘤之一[3]。甲状腺结节(thyroid nodule,TN)是甲状腺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其 发生与遗传及自身免疫有关,环境因素在促进肿瘤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引发肿 瘤基因型和表型的改变[4]。有时可使临床在诊断与治疗上感到困惑。如何确定TN是否存在、判断其性质、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ion thyroid cancer,DTC)和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TC)与桥本病并存等疾病如何处理,是目前临床中最常见的基本问题。随着循证医学 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TN临床病理学和肿瘤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开阔了临床诊 断的思路,并促进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 1 甲状腺癌的诊断 1.1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 甲状腺结节的超声特征与良恶性鉴别:甲状腺结节具有以下特征时恶性危险性增高:低回声、微钙化、边界不清或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缺乏晕,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血流信号增多、 不规则,可提高鉴别诊断良性及恶性甲状腺结节,提高其超声特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文献报 道认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周边无声晕,纵横比大于等于1呈低回声,内部钙化灶特别 是砂粒样钙化为恶性结节的共同特征[5]。多发性结节多见于甲状腺增生,孤立结节多见于腺 瘤与癌[6]。46.9%甲状腺增生节结及75.4%甲状腺腺瘤结节有一个或多个囊性结构,内含蓄 积的胶质,中央变性和或出血。良性结节液性暗区所占比例较大,而恶性结节液性暗区所占 比例较小,且不规则[7]。良性结节与正常甲状腺组织比较主要是等回声,结节周围有规则声晕,包膜完整,边界清楚。而恶性结节以低回声多见,无完整包膜,边界不规则,不清楚, 周边声晕厚度不规则,不完全。结节钙化:良性结节主要是局灶性强回声,而恶性结节粗糙 不规则,一簇簇或细微的钙化[8],有资料报道乳头状癌钙化可达93%~95%[9]。结节边界:良性结节的边界多规则、整齐,而恶性结节的边界不规则,可见毛刺、乳头状突起。结节纵 横比:横切面上甲状腺结节前后径大于左右径时恶性危险性增高[10]。 1.2甲状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 放射性核素扫描曾作为TN的首选检查。正常甲状腺组织与结节对放射性核素吸收和分布的 密度不同,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多数TC为冷结节,囊性结节也为冷结节,仅有10%~15%为恶性,而温结节中也有10%为恶性,因此,热结节并不能完全排除恶性[11]。放射性核素 扫描在某些情况仍有应用价值:①临床上触到TN,若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降低,则提示亚临床甲亢,放射性核素扫描可识别是否为热结节;②确定甲 状腺肿的大小;③评价胸骨后甲状腺肿;④测定异位甲状腺组织,如舌下甲状腺肿、卵巢 甲状腺肿等;⑤TC转移的检测和治疗观察。 1.3甲状腺癌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自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needle aspiration cell,FNAC)引入诊断TN 后,因其是一种微创性诊断技术,具有安全、可靠、简便、准确等优点,备受临床医师和患 者的欢迎。超声引导下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US-FNA)对不同大小的甲状腺囊实性及实性结节 的诊断具有准确的诊断价值。高分辨超声可以清楚地显示甲状腺实质内≥2mm的结节,诊断 甲状腺结节的准确性可达74%~82%;若结合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或组织学活检,准确性可达到90%以上[12]。李文波等[13]对168例患者的175个甲状 腺结节进行US-FNA检查,将穿刺细胞学及组织学的诊断资料与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进 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US-FNA对囊实性和实性甲状腺癌的诊断准确性相近(88.8%对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现状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现状 发表时间:2017-03-20T14:54:10.2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上第23期作者:秦露唐雪莲 [导读] 外科手术依然是甲状腺癌尤其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内分泌治疗被认为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荆州市中心医院普外三科;湖北荆州434020) 【摘要】外科手术依然是甲状腺癌尤其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内分泌治疗被认为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其不仅可以防止术后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而且能降低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癌;乳头状;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近10年来发病例数急剧增加,目前跻身于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的第5位。而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几乎占全部甲状腺癌的90%,包括乳头状癌( 85%) 、滤泡状癌 (1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促甲状腺素(TSH)抑制治疗能够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危险,另有学者认为几乎所有的DTC都是依赖TSH的,应尽可能完全抑制内源性的TSH分泌,这样对预防癌复发有一定意义[1]。 1 DTC TSH抑制内分泌治疗的生物学基础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主要依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自身调节系统,垂体前叶分泌的TSH能促进甲状腺素的合成与分泌,当血中甲状腺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负反馈抑制垂体分泌TSH,使甲状腺素合成与分泌减少。普遍认为TSH在甲状腺的发育中起主要作用,当TSH缺乏时,甲状腺体积缩小,而持续给予TSH时将使甲状腺重量增加,正常人血 TSH的测定值为0.5~ 4.5m u/L 。研究发现甲状腺肿瘤细胞存在TSH受体,TSH与癌细胞表面TSH受体结合,通过CAMP信号通路调节甲状腺特异基因甲状腺球蛋白(Tg)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及钠碘转运酶等的表达,调节细胞的增生分化。故通过甲状腺素抑制垂体产生TSH,可以降低血中TSH浓度,抑制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生长,预防甲状腺癌的复发或者促使转移灶缩小。 2 TSH抑制治疗及其目标值 TSH抑制治疗更多地应用于一开始就被诊断为有高复发风险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而对于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来说,复发风险的高低对TSH抑制治疗无明显影响。有数据表明,特别是在高危组甲状腺癌患者中,抑制性TSH治疗可使患者肿瘤复发率和相关死亡率明显降低。欧洲肿瘤内科学会2012年关于甲状腺癌的临床实践指南也证实,TSH抑制治疗对具高危因素的甲状腺癌患者有明显疗效,而对低危患者效果不明显。尽管现在有较多关于TSH抑制治疗DTC的临床指南,但TSH抑制程度却仍未达成共识。2009年美国甲状腺协会建议,高危组且肿瘤持续存在的患者,TSH抑制到 <0.1mu/l,高危组的无瘤生存者,建议抑制 tsh在0.1~0.5mU /L ,5-10年初治低危组和无瘤生存低,危组患者建议TSH于正常低限(0.1~0.5mU /L) ,2012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建议:低危组患者初治治疗后给予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尽量维持血清TSH在正常低限。而对于高危组患者,连续使用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 3—5年甚至更长时间,使血清TSH< 0.1mU /L ,极大程度地抑制了甲状腺癌的复发并降低了死亡率[1]。2012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的甲状腺癌治疗指南中TSH抑制治疗描述地更加详细,指南建议如有明确残余病灶或有高复发因素的患者,TSH需被抑制在0.1mU /L以下,无瘤生存低复发风险的患者,TSH只需抑制在正常值低限即可。但对于生物化学检查阳性,未见形态学肿瘤证据的低危患者(如血清Tg阳性、影像检查阴性) ,TSH需抑制在0.1~0.5mU /L[2] 。 3 常用的甲状腺素及其用量用法 2012年中国甲状腺结节和DTC诊治指南中建议使用L-T4,对已实施甲状腺全切术的DTC患者来说,抑制治疗的L-T4最终剂量的确定有赖于血清TSH的监测。在L-T4剂量的调整阶段,应在治疗起始后或改变药物剂量后4周左右检测血清TSH,抑制或替代剂量达足量之后 3~6个月再测 TSH;此后每6个月至 1年测TSH,或根据临床需要更频繁地监测。 甲状腺片中甲状腺激素的量和T3/T4的比例不稳定,可能带来TSH波动,因此不宜用来长期抑制治疗。但当足量L-T4无法抑制TSH 时,可考虑联合应用甲状腺片。有研究表明,单独用L-T4进行TSH抑制治疗时,血清FT4升高,出现高T4血症,而 TT3和FT4则在正常范围或降低, 单独使用甲状腺片时,易发生高 T3血症,而高T4血症发生率较低。血清中的 T4全部来自甲状腺的分泌,20%的 T4由甲状腺直接分泌,其余80%由T4转化而来[2]。甲状腺切除后的患者要求有更高的T4水平才可以达到组织需求相应的 T3水平。而高F4 水平易引发心血管不良反应,老年人尤甚。此时联用 L-T4 和甲状腺片,可以获得满意的替代治疗。两者替换剂量:40m g甲状腺片 =60ug L-T4。 4 TSH抑制治疗后Tg的监测 Tg由甲状腺合成,作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前体蛋白,是判断患者体内是否残留功能性甲状腺组织的重要标志物。国外研究证实,DTC 可合成或分泌Tg,监测血清中Tg水平是有效监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有无残留病灶或复发的重要手段,尤其对接受甲状腺全切术和放射性碘治疗的患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研究表明,Tg水平> 2ng/ml 应考虑有复发和转移。由于TSH是最为重要的调节因子,当停止TSH抑制治疗时,通过甲状腺素撤退可明显提高Tg检测的敏感性。但由于甲状腺素体内的蓄积作用,一般需停4周左右。这对于高危患者极其不利,可增加其复发率。对于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也会引起昏睡、虚弱、肌痛及情绪不稳等不良反应。当TSH抑制治疗时,尤其是长期使用超生理剂量甲状腺素,可出现亚临床甲亢症状,极易引起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可引起静息心动过速、心肌重量增加、平均动脉压增大、舒张和(或) 收缩功能失调等,加重心脏负荷和心肌缺血(老年人尤甚) ,引发或加重心律紊乱,特别是心房颤动,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导致患者心血管病相关事件住院和死亡风险增高[3]。 2012年中国甲状腺结节和DTC诊治指南指出,对于TSH<0.1mu/L或TSH0.1~0.5mU /L合并心脏病或甲亢的患者,应给予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而绝经后女性在进行TSH抑制治疗时,为减少骨折的发生率,需接受骨质疏松症初级预防:确保1000m g/d钙摄入,补充400~800U/d维生素D。对于TSH抑制治疗前或治疗期间达到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者,维生素 D应增至800-1200U/d,并酌情联合其他干预治疗药物。 5 结语 对于DTC术后患者,应实施内分泌治疗。高危组患者行TSH抑制治疗时应使TSH被抑制<0.1mU /L,低危组患者只需抑制在正常下限即可,在TSH抑制治疗期间,应定时监测Tg和TgAb,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由于个体对L-T4的反应效应不同,对内分泌治疗后所引起的亚临床甲亢不良反应耐受及反应不同,故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详细的L-T4使用剂量表,剂量的调整仍依靠个体TSH抑制治疗后定期的TSH、

碘131治疗的副作用

碘131治疗的副作用 131碘治疗本症的疗效,多在90%以上。疗效约在服131碘后第3~4周出现,随后症状逐月减轻;甲状腺缩小,体重增加,而于3~4个月绝大多数病人可达正常甲状腺机能水平,少数病人131碘的作用比较缓慢,甚至到治疗6个月症状才有逐渐改善。据统计有2/3病便经一次剂量治愈,约有1/3病例需要第二次治疗,其中又有1/3病例需接受第三次以上疗程,始获痊愈。一般重复疗程至少或仅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宜观察更长时间再考虑是否重复治疗,此等病例辅以小剂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往往可收到满意效果,131碘治疗的近期反应一般轻微,甲状腺部位略有胀感。由于放射性甲状腺炎,血循环中释放的甲状腺激素量增加,在治疗后第一周可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的轻微加重,故服131碘后第一周应避免扪诊或挤压甲状腺,个别重症病例如治疗前未经抗甲状腺药物准备,较易发生危象,故治后宜严密观察,注意避免精神刺激或感染。 远期并发症有: ⑴甲状腺机能减退:这是131碘治疗后较为突出的并发平,据国外一系列的研究,常量组,即每克甲状腺投131碘3.7mbq(100μci)治疗后第一年甲减发生率约5%~10%,此后每年增加2%~3%至治后10年以上可达30%~70%。近年来国内随访较长期的资料中,甲减的发生率也明显提高,这是因为开展了血清tsh放射免疫测定后,对甲

减的诊断灵敏度提高所致。根据我院随访958~1980年间64例,131碘治疗后期甲减发生率2~5年为25%,6~10年为50%,16~20年为83.5%,总的甲减发生率52.08%。 甲减的可能原因有三种推测:一是131碘治疗剂量过大,破坏甲状腺组织过多。第二种推测可能是电离辐射使细胞核受到了损伤,以致不能分裂再生,时间越长,甲状腺功能越减退。第三种认为由于自身免疫反应所致。 ⑵致癌问题:临床应用本疗法约30余年来白血病和甲状腺和甲状腺癌变的发生率与该二种病的自然发生率相比,并不增高。有人分析三种疗法的甲状腺癌发生率131碘治疗组(22714例)为0.1%、外科手术组(11732例)为0.5%、抗甲状腺药物(1238例)为.3%,另有一组报告131碘治疗60 000例中有18例白血病发生,这个数字并不比一般居民白血病的自然发生率高。国内131碘治疗甲亢迄今已约有5万余例,仅有2例白血病报告,其发生率也并不高于一般居民的自然发病率。且此二例均在131碘治疗后1年左右发生,发病时间均较短,是否与131碘治疗直接有关,也尚有疑问,由于年轻患者对民离辐射敏感,有人报告婴儿和儿童时期颈部接受过x线治疗者,甲状腺癌的发生率高,所以为慎重起见,年龄在25岁以下的青少年患者应选择其他治疗方法为宜。 ⑶遗传效应:甲亢病人经131碘治疗后其生育力不受影响,生育的后代先天性畸形、死胎及早产儿的发生率未见增加,不育症的发生率与正常居民无显著差别,国内外的资料表明,许多131碘治疗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