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A new target for antihepatof ibrosis:N a+/H+exchangers

CHEN Hou2Chang,L IU Y ong2G ang

(Dept of Pharm acology,the Fi rst M ilitary Medical U niversity,Guangz hou 510515

ABSTRACT Na+/H+exchangers(N HEare vital transmembrane proteins involved in multiple cellular functions including the regulation of intracellular p H, the control of cell volume and the onset of prolifera2 tion,differentiation and apoptosis of cells,hence as2 sociated with liver fibrosis due to mediating hepatic stellate cell(HSCactivation and collagen synthesis effects induced by cytokines and oxidative stress. N HE is expected to be a new important target for an2 tihepatofibrosis.

KEY WORDS Na+/H+exchanger;liver fibrosis

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丛伟红刘建勋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实验研究中心,北京100091

中国图书分类号R749116;R2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1978(20030520497205

摘要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为特征的一种进行性、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AD动物模型的研究可大大促进AD病因、发病机制及药物筛选的研究,是深入开展AD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损伤性、自然衰老动物和复合型动物模型能够复制出认知缺损等表现,但缺乏AD的特征性病变。SAM2P/8是相对理想的模型。转基因小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为在体研究AD的特定发病基因及其代谢产物提供了新的载体。随着AD治疗学由对症治疗转向对因治疗,AD模型也应顺应这一发展。

关键词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

21世纪,全球正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面临的一场无声的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场重大挑战。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预计2025年全球受该病困扰的人数将达1400万[1]。该病的防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医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老年性痴呆的病理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神经细胞退化有关,以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20020320收稿,20020612修回

作者简介:丛伟红,女,29岁,博士生。Tel:01026287559926422,E2

mail:congcao123@https://www.360docs.net/doc/f69629757.html,;

刘建勋,男,47岁,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

药理学tangles,N F Ts和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为主要特征。对于AD这类病因不清、病理机制复杂的疾病,通过对现有动物模型的间接研究,可以探讨其病因、发病基础、病变机制,为验证有应用前景的新疗法、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临床前载体。

1损伤性动物模型

1.1前脑胆碱能系统损伤模型基底前脑胆碱能细胞发出的轴突广泛投射到新皮质和海马等高级脑区,这一投射与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环节阻断或损伤都可导致动物出现认知障碍和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前脑胆碱能系统损伤模型主要着眼于模拟AD的认知缺损和前脑胆碱能系统广泛的功能损害,最终导致认知和非认知过程障碍。

将兴奋性氨基酸如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 IBO、海人酸(kainic acid,KA、使君子酸(quisqual2 ic acid,QA和N2甲基2D2天冬氨酸(NMDA等注入动物的基底大

细胞核可建立起AD模型。如向大鼠右侧基底核注入QA可导致胆碱能退变、强烈的神经胶质反应以及炎症反应介质(如白介素21β浓度升高[2]。因KA用量较大,使用KA制作AD模型易引起动物死亡,(如海马锥体细胞的死亡。

物与学习记忆有关的行为执行

神经元常与非胆碱能细胞群交叉存在,目前所用的神经兴奋性毒素对胆碱能细胞的选择性普遍较差,免疫毒素

192Ig G2saporin则可选择性损害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对该区域其它部分的神经元未发

?

7

9

4

?

中国药理学通报Chinese Pharm acological B ulletin2003May;19(5:497~501

现损害。将192Ig G2saporin300ng注射到大鼠的大脑中隔膜,可引起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降低60%,并造成隔海马神经元的损害[3]。穹窿海马伞横断术

(fimbria2fornix transection也可导致动物基底前脑中隔和斜角带出现的胆碱能和非胆碱能神经元的丢失以及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降低、乙酰胆碱酯酶纤维减少[4]。

1.2冈田酸(okadaic acid,OA损害模型OA可以选择性抑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1A和2A,引起大鼠脑内出现类似老年性痴呆病理改变的双螺旋细丝

(paired helical filament,PHF样的磷酸化tau蛋白和βA4沉积。通过AL ZET微型渗透泵向大鼠侧脑室灌注OA[5],可在CA1区和齿状回见到双螺旋细丝2Ⅰ和APP阳性营养不良性轴突等改变。

1.3铝损害模型部分研究者认为[6],铝可促使Aβ聚合,刺激活性氧产生,增强脂质过氧化,继而造成神经细胞膜的损伤。同时,铝能抑制蛋白磷酸酯酶2A和2B的活性,从而促使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产生,继而利于N F T的形成。

1.4D2半乳糖损害模型D2半乳糖损害模型是由我国学者首先提出的,动物表现为学习记忆力下降,皮质神经元中细胞器减少,线粒体膨胀呈空泡样变性,粗面内质网脱颗粒,蛋白质合成减少,神经元丢失,这与老年动物的表现一致。

1.5脑缺血痴呆动物模型人脑的供氧系统对脑功能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缺血缺氧首先影响的是脑的正常功能,此时极易出现智能障碍。通常老年动物脑血流量较成年动物减少20%以上,老年动物慢性脑缺血,可以产生类似老年性痴呆的病理生理改变。结扎16月龄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同时烧灼一侧椎动脉,可造成脑长期供血不足,动物出现与AD 患者相似的行为缺失和脑组织病理生理改变[7]。

1.6β2淀粉样肽(Aβ损害模型Aβ具有神经营养和神经毒性双重作用。根据Hardy和Higgins1992年在Science上提出的ADβ2淀粉样蛋白级联反应假说,Aβ沉积导致SP、N F Ts形成、细胞死亡和血管病变,最终导致痴呆虽然AβAD的发病中的详细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但体内、体外实验都已证实了其神经毒性作用[8,9]。大鼠双侧海马内一次性注射Aβ25~35片段后,主动和被动回避性反射及空间分辨力降低,皮质和海马神经元减少、退变,皮质下血管淀粉样变,脑内出现纤维蛋白丝状物[10]。

1.7秋水仙碱(colchicine,Col损伤模型秋水仙碱可选择性破坏海马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诱发神经纤维变性,导致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下降,动物出现短期学习记忆障碍[11]。

2自然衰老认知障碍动物模型

衰老是AD的肯定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AD患病率呈增高趋势。一般认为,85岁以前,每5岁1个年龄组患病率增加1倍。自然衰老认知障碍动物模型神经系统的改变是自然发生的,较其他动物模型更为接近AD的真实病理改变。除大鼠及小鼠外,其它老年动物如老年猴、兔也是可以考虑的对象。有人在经过行为学测试的3月~7年龄兔的小脑和海马的某些脑区,发现了显著的神经元丢失和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但遗憾的是,即使在超过7年龄的兔的端脑神经元中未发现或很少发现Aβ沉积或异常的tau蛋白聚集[12]。

3快速老化小鼠(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 SAM模型

竹田俊男[13]通过对A KR/J自然变异小鼠进行近交延代培养得到一种自然快速老化小鼠,该家族诸多品系中的SAM2P/8和SAM2P/10表现出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处于一种低紧张、低恐怖的痴呆状态。其中SAM2P/8具备AD的许多特征,诸如皮质萎缩、皮质和海马锥体神经细胞数目下降、PAS 阳性颗粒和Aβ样颗粒(β2CIGS广泛沉着、脑干网状结构大细胞群背侧部出现海绵状变化、星状胶质细胞反应等。SAM2P/10则表现出一个生命周期中脑神经元减少3516%、皮质增龄性萎缩等特征。另外,SAM2P/8和SAM2P/10还存在神经递质、脑内葡萄糖、NO、NOS 以及自由基代谢障碍等方面的病理变化。

4复合型AD模型

利用多种方法综合作用得到的复合型AD大鼠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AD 胆碱能神经功能缺损的多因素发病机制。将Aβ(1~40或25~35和小剂量的IBO共同注入大鼠海马,两周后除出现神经元大量丢失外,注射点附近以及包括CA1、CA2和脑回等远区出现多数神经元耗竭[14]。

5转基因动物模型

转基因动物可以在活体上研究某一特定致病基因的作用,是研究AD的独特而重要的模型,基于遗传背景、繁殖能力、操作难度和经济角度的考虑,目前的转基因

动物多选用小鼠。现有多种转基因小鼠可表达与AD病变有关的基因如APP、APP 的C末端片段、tau、PSⅠ和Ⅱ、Apo E。

5.1APP转基因小鼠Aβ作为APP的一个片段,与AD两大病理学特征SP和N F Ts的形成都有密

?

8

9

4

?中国药理学通报Chinese Pharm acological B ulletin2003May;19(5

切关系,现在多数研究者认为,APP基因异常代谢产生Aβ是AD发病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APP 转基因小鼠常被用来研究APP的加工和代谢过程、APP和

Aβ在AD过程中的可能作用途径以及从整体上阐明APP或Aβ同认知缺损之间的关系或进行治疗药物的筛选。涉及的基因包括野生型APP、APP片段、突变型或野生型FAD APP基因。其中, Tg(APP695SWE2576小鼠是一种研究AD某些病变的较有价值的动物模型,这类小鼠在多种与海马功能有关的实验中表现出认知功能缺损,且呈增龄性加重的趋势。水迷宫实验显示,与3和6mon的非Tg同窝小鼠相比,较老的(9~10monTg2576小鼠找到隐藏平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15]。这些小鼠脑内的Aβ40和Aβ42水平升高,在8到10mon 时即出现AD样的Aβ沉积,弥散型和致密型老年斑增龄性增多,一般在12mon以后明显增加[16]。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APP 转基因小鼠中,Aβ沉积的分布区域与人类AD在很大程度上相似。

5.2tau转基因小鼠现在,数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AD被统称为“tau病”,它们的共同特征之一是有由微管相关蛋白tau组成的神经元丝状内含物。1998年,研究证实与额颞叶痴呆并发帕金森病相关的tau的突变和第17号染色体有关,说明tau 的功能障碍足以引起神经元功能的退变。人类tau病转基因小鼠将有助于阐明tau

功能障碍导致tau内含物形成的机制、tau内含物同其它病变如神经元丢失之间的关系等。如超表达野生型4Rtau最长异构体(2N4R的转基因小鼠,它们表达的转基因可达内源水平的10倍,tau在神经元的体树定位类似于在人类tau病(包括AD中观察到的缠绕形成前期状态,同时出现神经原性肌萎缩症、轴突变性、运动损害等改变,有的动物出现胶质细胞增生、不溶性tau。但缺点是缺乏神经元纤维的病理改变,且神经元丢失不明显[17,18]。鉴于成年小鼠的大脑主要表达tau的变异体4R,过度表达最短tau变异体(0N3R的转基因小鼠可用于验证3Rtau缺乏将抑制神经元纤维病变发展的假说。这类动物出现运动缺损、不溶性tau,18~20mon时,偶可在大脑切片的海马、杏仁核和内嗅皮质观察到明显的硫磺素2 S阳性神经元纤维缠结(每张切片1~2处,但老年动物很少出现神经元纤维缠结。随着年龄增加,脑和脊髓有不溶性的tau聚集。这些小鼠产生的N F Ts分布较稀疏且需2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可认为是一种正常老化的模型[19,20]。较前两类模型有所进步,tau(P301L转基因小鼠可表达外显子10出现P301L突变的最短4Rtau变异体,神经元中出现N F Ts、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不溶性tau、神经原性肌萎缩症以及严重的进展至死亡的运动缺损,但在皮质和海马仅观察到少量的N F Ts。除神经纤维病变以外,P301L tau小鼠的脊髓神经元丢失近50%,这可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为何该模型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21]。另有一种在Thy21启动子下表达最长4Rtau 异构体的P301L tau转基因小鼠。该小鼠8mon 时,皮质、脑干、脊髓中可观察到处于缠绕形成前期的tau和一些硫磺素

2S阳性神经纤维样结构。此外,尚出现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凋亡、不溶性tau 等病变,但无运动缺损的表型,且tau在缠绕形成前期和缠绕状态时的比例不清楚[22]。

5.3抗神经生长因子转基因小鼠神经生长因子(N GF与年龄相关性神经元退行性疾病有关,老年抗N GF转基因小鼠可表现出年龄相关性神经元退行性病理变化,皮质及海马神经元出现SP、不溶性的过度磷酸化的tau和N F Ts,还出现广泛的皮质神经元丢失、基底前脑胆碱能损害和行为损害[23]。5.4多个基因共表达的转基因小鼠目前AD患者脑中的淀粉样物和tau病变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多个基因共表达的转基因小鼠似有助于该问题的阐明。与共表达HuAPP695SWE和

HuPS2Ⅰ的转基因小鼠相比,TAPP小鼠作为突变型tau (P301L转基因小鼠与

Tg2576杂交得到的双重转基因后代,可同时产生神经元纤维缠结和淀粉斑病变。更为显著的是,该模型边缘系统的神经纤维病变大幅度增加。鉴于边缘系统是AD患者和Tg2576小鼠最早产生病变的脑区,TAPP小鼠可用于说明APP功能障碍或Aβ沉积对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的影响[24]。

6结论

总的来说,动物模型与临床发病过程、病程改变保持一致或至少近似是十分重要的。尽管AD动物模型研究发展很快,已经帮助人类解决了AD发病的某些分子机制和其它一些基础生物学问题,但在对AD基本病因、发病机制缺乏根本了解的情况下,很难制作出准确反映该病的动物模型。

损伤性、自然衰老认知障碍、复合型动物模型都存在一定缺点,除不出现N F T 和SP外,还存在或胆碱能系统的损伤是可逆的,或操作上有一定难度,或造模周期过长,或个体差异较大。SAM2P/8虽可出现增龄性Aβ沉积,但尚未有发现AD其它特征性病变如N F Ts等的报道,不过因其寿命短、老化快、老化特征显著,目前可认为是相对理想的模型。转

?

9

9

4

?

中国药理学通报Chinese Pharm acological B ulletin2003May;19(5

基因技术通过转入AD的基因调控成分建立整体模型,可以在复杂的内环境中再现或模拟AD的某些病理表现,以更为合理和可重复的方式为特定基因及其代谢产物的在体研究另辟新径。但AD通常是由一组基因控制的,而目前的转基因模型

大多是移植了一个、数个基因或基因片段,尚不能真实地反映AD的病理改变。FAD APP、野生型APP、突变型Aβ1~42转基因小鼠以及FAD突变型PS2Ⅰ和FAD APP双重转基因小鼠均未出现N F Ts,且在大多数模型中未出现明显的或不出现神经元丢失。抗N GF转基因小鼠能较明显地复制出AD的病理变化,可能对阐明该病的发病机制有所裨益。TAPP 小鼠对探讨AD两大病理学特征的相互关联将非常有用。,应注意证明观察到的一些行为学表型如认知改变是由于特定基因的表达产生的,而不是由于正常衰老或特殊进化过程的缘故。比如,实验中除应对突变型转基因小鼠与同窝非转基因小鼠进行比较外,还应对前者和野生型转基因小鼠进行比较。

能够真实反映各个病理发展阶段特征的动物模型对于AD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验证有关AD病因、发病机制等的各种假说,为药物疗效研究提供载体,继而找到确切的治疗靶位。随着AD治疗学由对症治疗转向对因治疗,动物模型研究也应顺应这一新的变化,最终使人类能够藉动物模型的研究,推动AD治疗学向着更加安全、有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Dineley KT,Westerman M,Bui D et al.Beta2amyloid activates the

mitogen2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ascade via hippocampal alpha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In vit ro and i n vi vo mechanisms related to Alzheimer’s disease.J Neurosci,2001;21(12:4125~ 33

2Scalic C,Prosperi C,Vannucchi M G et al.Brain inflammatory re2 action in an animal model of neuronal degeneration and its modula2 tion by an anti2inflammatory drug:Implication in Alzheimer’s dis2 ease.Eur J Neurosci,2000;12(6:1900~12

3Potter PE,G aughan C,Assouline Y et al.Lesion of septal2hip2 pocampal neurons with192IgG2saporin altersfunction of M1mus2 carinic

receptors.Neuropharmacology,1999;38(4:579~86

4G age FH,Wictorin K,Fischer W et al.Retrograde cell changes in medial systum and diagonal band following fimbria2fornix transec2 tion:Quantitative temportal analysis.Neuroscience,1986;(191: 241~55

5Arendt T,Holzer M,Fruth R et al.Paried helical filament2like phosphorylation of Tau,deposition ofβ/A42amyloid and memory

impairment in rat induced by chronic inhibition of phosphatase1A

and2A.Neuroscience,1995;69(3:691~8

6Makesbery WR.Aluminum and Alzheimer’s disease.Ci n Neu2

rosci,1993;1(2:212~8

7Torre J C,Fortin T,Park G AS et al.Chronic cerebrovascular insuf2 ficiency induces dementialike in aged rats.B rai n Res,1992;582

(2:186~95

8Matton MP,Cheng B,Davis D et al.β2Amyloid peptides destabilize calcium nomeostasis and render human cortical neurons vulnerable to excitotoxicity.J Neurosci,1992;12(2:376~89

9Abe E,Casamenti F,G iovannelli L et al.Administration of amyloid β2peptides into the medical septum of rats decrease acetylcholine re2 lease from hippocampus i n vivo.B rai n Res,1994;633(1~2: 162~4

10沈玉先,杨军,魏伟et al.β2淀粉样多肽25~35片段诱导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17(1:26~ 9

11Nakagawa Y,Nakamura R,K ase K et al.Colchicine lesions in the rat hippocampus mimic the alterations of several markers in Alzheimer’s disease.B rai n Res,1987;408(1~2:57~64

12Woodruff2Pak DS,Trojanowshi J Q.The old rabbit as an animal

model:Implications for Alzheimer’s disease.Neurobiol A gi ng, 1996;17(2:283~90 13竹田俊男.老化促进 (SAMの开发.日病会志(Trsoc

patholjpn,1990;79(2:39~49

14Morimoto K,Y oshimi K,Tonohiro T et al.Co2injection ofβ2amy2 loid with ibotenic acid induces synergistic loss of rat hippocampal

neurons.Neuroscience,1998;84(2:479~87

15Hsiao K,Chapman P,Eckman C et al.Correlative memory deficits,a2beta elevation,and amyloid plaques in transgenic mice.

Science,1996;274(5284:99-102

16Callahan MJ,Lipinshi W,Bian F et al.Augmented senile plaque load in aged female beta2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2transgenic mice.

A m J Pathol,2001;158(3:797~801

17Spittaels K,Van den Haute,Van Dorpe J et al.Prominent ax2 onopathy in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of transgenic mice overex2 pressing four2repeat human tau protein.A m J Pathol,1999;155

(6:2153~65

18Probst A,G otz J,Wiederhold KH et al.Axonopathy and amyotro2 phy in mice transgenic for human four2repeat tau protein.Acta Neuropathol,2000;99(5:469~81

19Ishihara T,Hong M,Zhang B et al.Age2dependent emergence and progression of a tauopathy in transgenic mice overexpressing the shortest human tau

isoform.Neuron,1999;24(3:751~62

20Ishihara T,Zhang B,Higuchi M et al.Age2dependent induction of congophilic neurofibrillary tau inclusion in tau transgenic mice.A m J Pathol,2001;158(2:555~62

21Lewis J,Mc G owan E,Rockwood J et al.Neurofibrillary tangles, amyotrophy and progressive motor disturbance in mice expressing mutant(P301Ltau protein.N at Genet,2000;25(4:402~5 22G otz J,Chen F,Barmettler K et al.Tau filament formation in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P301L tau.J Boil Chem,2001;276

?

5

?中国药理学通报Chinese Pharm acological B ulletin2003May;19(5

从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抗肿瘤药物申请项目分析我国抗肿瘤药物药理学研究现状与问题

戴吴镭1邵荣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50

中国图书分类号R97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1978(20030520501204摘要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抗肿瘤药物药理学的自由申请项目数较以往增多,其内容包括开发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物质;探寻抗肿瘤药物新作用靶点;从抑制血管生成、逆转肿瘤耐药等方向进行药物研究等。研究现状表明我国肿瘤药理学研究已取得一些进步,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今后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力求跟踪与创新并举。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药理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随

20020606收稿,20020727修回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北京100085

作者简介:戴,男,26岁,博士生。Tel:010*********,E2mail: yaodai@https://www.360docs.net/doc/f69629757.html,;

吴镭,男,42岁,副教授。Tel:010*********,E2mail:

wulei@https://www.360docs.net/doc/f69629757.html,

着肿瘤发病率的日趋升高,人们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和深入。尤其是近年来分子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肿瘤发生机制的阐明、抗肿瘤靶点的寻找、新型抗肿瘤药的开发以及治疗手段的创新和综合运用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新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工作也在快速向前发展,从事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多,国家对相关科研项目的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都在逐年加大。仅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抗肿瘤药物药理学的自由申请项目就达40项,已成为药理学中申请项目最多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开发天然来源抗肿瘤活性物质,寻找药物的作用靶点,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深入探讨抗肿瘤药物的分子作用机制等,内容大多针对难治疗的实体瘤,如肝癌、肺癌、鼻咽癌等。本文通过对这些申请项目的分析,简要讨论我国抗肿瘤药理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1:529~34

23Lewis J,Dichson DW,Lin WL et al.Enhanced neurofibrillary de2 generation in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mutant tau and APP.Sci2

ence,2001;293(5534:1487~91

24G otz J,Chen F,Van Dorpe J et al.Formation of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in P301L tau transgenic mice induced by Aβ42fibrils.Sci2 ence,2001;293(5534:1491~5

Progress in the anim al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

CON G Wei2Hong,L IU Jian2Xun

(Research Center,Xiyuan Hospital,Chi na A cadem y of T raditional Chi nese

Medici ne,Beiji ng100091

ABSTRACT Alzheimers disease(ADis a progres2 sively and retrogressively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two hallmarks:senile plaques(SP and neurofibrillary tangles(N F Ts.The studies of animal models,which are crucial to the further study of AD,will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tiolo2 gy,mechanisms and medicine screening.Although the animal models such as experimental injury,nor2 mal aging and compound types could represent the cognitive deficit,they lack the essential neuropatholo2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D.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prone8is one of relatively practical and sta2 ble models.The most enchanting focus of AD models is transgenic mice that provide new carriers for the re2 search of pathogenic forms of specific genes and metabolites thereof i n vivo.As therapies of AD e2 volve from symptomatic treatment to causative treat2 ment,so must the animal models of AD.

KEY WORDS Alzheimers disease;animal models

?

1

5

?

中国药理学通报Chinese Pharm acological B ulletin2003May;19(5:501~4

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9-03-17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资助项目(K J 2008B 318)[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33004[作者简介]王 寅(1981-),男,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 [文章编号]1000-2200(2010)02-0206-03 综 述 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研究进展 王 寅 综述,王洪巨 审校 [关键词]应激,心理学;动物模型;大鼠;综述[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 39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应激因素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得到广泛重视。心理应激触发机体产生的生理学效应包括急性自主神经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引发炎症反应过程。因此,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慢性心理应激动物模型在医学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量用于临床药物的筛选和评价,并且通过这些慢性心理应激动物模型了解临床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生、发展以及对疾病的预后评估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对于心理应激模型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将主要的几类心理应激动物模型及其评价方法作一综述。 1 慢性抑郁型动物模型 抑郁是一种以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行为迟缓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同时可伴有睡眠减少,体重降低等躯体症状。1.1 模型制作 1.1.1 慢性温和的不可预知性应激(chron ic m ild stress ,C M S) 由K atz 等 [1] 于1981年创立,但缺点较多,如过强的 应激刺激常导致动物死亡。由W ill ner 等[2-3] 对其进行改 进,是目前应用和研究较多的一种抑郁症模型。让大鼠在2~4周内每天经历一种不愉快的轻度应激,包括冷水游泳(4 ,5m i n),电击(电流强度1.0mA,频率1次/分),热环境(45 ,5m in),日夜颠倒,闪光刺激(频率3次/分),禁食,禁水,夹尾(1m in)等刺激。每种刺激形式不连续2天出现,形成一种CM S ,避免动物对同一种刺激产生适应。1.1.2 束缚应激模型 慢性束缚模型[4-5] 是将动物限制在 一个狭小的容器内(直径5cm ,长20cm ),使动物产生无助 或抑郁,每次刺激时间约1h 。 1.1.3 行为绝望(behav i oural despair ,BD )模型 亦称之为 强迫游泳模型 (f o rced s w i m m i ng test ,F S T ),由Porso lt 等1977年建立,被R enard 等[6-7]应用,是将大鼠(或小鼠)置入盛水的环形玻璃缸内强迫游泳。动物最初在水中拼命游动、挣扎,试图逃脱,随之感到逃脱是不可能的,便不再挣扎和游动,仅将头部露出水面,肢体漂浮,维持一种不动状态,称之为 BD 。由此衍生出小鼠的悬尾模型(tail suspension test ,T ST ),是将小鼠尾部悬挂,悬尾小鼠为克服不正常体位而挣 扎活动,但活动一定时间后,出现间断性不动,显示 绝望 状态[7-8]。 1.1.4 其他类型 如药物诱发的抑郁模型[9],孤养模型[10]等抑郁模型。 1.2 模型行为评分 目前尚无公认的经典测量抑郁情绪的测验,在各种抑郁模型动物中主要通过以下试验测量抑郁水平:多用敞箱试验[1]进行行为测评,表现为大鼠自发性探究行为明显减弱,运动能力降低。体重减轻、性行为减少、血浆中糖皮质激素升高,睡眠周期紊乱。同时发现老鼠天生偏好糖水的兴趣下降,运用糖水消耗试验测定24h 饮用1%蔗糖溶液的量,若糖水消耗显著降低,表示抑郁模型造模成功[2]。1.3 模型评价 上述抑郁模型可用于抗抑郁药物的筛选及抑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因其采用的刺激因子类似人在生活中经历的应激事件强度,较好地模拟了人类快感缺乏、兴趣降低这一核心症状,并且模型稳定持久,作为抑郁应激模型是理想的。2 焦虑动物模型 焦虑是事先知道但又不可避免的、即将发生的应激性事件引起的一种预期反应,以恐惧、担心、紧张等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同时伴心悸、多汗、手脚发冷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核心症状为担忧。2.1 模型制作 2.1.1 间氯苯哌嗪(mCPP)诱导焦虑的明暗箱模型 1998 年B ilke -i Go rz 等[11]建立了W istar 大鼠mCPP (2.5m g /kg)诱导焦虑的明暗模型,焦虑症状是通过对动物进入明箱的次数明显减少表现的。谭德讲等[12]用ddy 小鼠取代W i star 大鼠建立mCPP 诱导焦虑的明暗箱模型,是一个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焦虑模型。 2.1.2 V oge l 饮水冲突试验和条件性电击饮水冲突是将动物的饮水行为和不确定的电击结合起来,动物如果想满足饮水的需要就可能受到电击的创伤,由此造成动物在饮水和避免电击之间的冲突,产生焦虑反应[13]。而条件性电击模型中,将某种信号和电击随机结合起来,信号出现后可能会出现电击,也可能不出现电击,动物处于期待性焦虑反应[14]。2.1.3 社会行为模型 该类模型包括天敌暴露[15]、社会隔离、母爱剥夺[16]等。天敌暴露模型是将动物暴露于对其生命有强烈威胁的另一动物面前,天敌就会进行猛烈的进攻, 而造成其焦虑水平的提高。但这一模型往往会对试验动物造成创伤,故多采用可视天敌暴露和天敌气味暴露等模型。2.2 模型行为评分标准 经典的测量动物焦虑反应的方法是高架十字迷宫试验[17]和敞箱试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是 206 J Bengbu M ed Co l,l Februar y 2010,Vo.l 35,N o .2

2010CB945100-卵巢早衰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物标记的研究

项目名称:卵巢早衰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物标记的研 究 首席科学家:徐璎南京大学 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 依托部门:江苏省科技厅

一、研究内容 本项目组织了染色体分离阻断及卵泡形成、代谢衰老及神经内分泌与卵泡耗竭、生物节律与卵巢衰老3个基础研究团队和POF流行病学及临床诊疗研究团队,共四个课题组,对下列五个问题进行探讨:1)染色体分离异常导致卵泡储备不足的机制;2)代谢衰老及相关基因加速卵泡自主发育的机制;3)POF与时钟之间的分子机制的调控网络;4)神经内分泌与卵泡发育异常;5)卵巢早衰的易感基因筛选与临床干预。 1. 染色体分离异常导致卵泡储备不足的机制 卵细胞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卵细胞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生前原始生殖细胞先进行有丝分裂快速扩增,之后进入减数分裂并停滞在减数分裂I的前期。性成熟后,激素水平增高,刺激排卵,重新启动减数分裂过程并停滞在减数分裂II的中期,受精后减数分裂才得以完成。染色体的精确分离是保持基因组完整,从而形成健康的卵细胞的关键。姊妹染色体的异常分离造成基因组不稳定,产生异倍体等,从而引起卵细胞的缺陷,或卵泡形成数量的不足。此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几个染色体分离异常和调控染色体分离的有丝分裂检测点异常的基因工程小鼠,如Seperase和Securin基因敲除小鼠,并观察到生殖异常。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行以下三个相互关联层面的研究: ** 染色体分离相关基因与卵泡发育和卵巢早衰的相关机制 ** 进一步分析Seperase和Securin对卵细胞和颗粒细胞染色体分裂异常及其与生殖干细胞有丝分裂,卵细胞减数分裂异常相关的卵泡形成减少或卵泡耗竭过早的分子机制。此前,我们已经建立了相关基因敲除小鼠; 1.1.2 建立CDC20突变小鼠模型,研究染色体分离调控机制对卵泡发育和卵巢衰退的影响及其机制。此前,CDC20被发现与APC形成复合物,参与有丝分裂过程。在果蝇中CDC20蛋白家族成员还被发现为完成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所必需。因此,建立CDC20卵巢敲除小鼠,检验CDC20在卵泡发育和卵巢衰退中的作用十分必要。 在以上两项研究中,特别注重对小鼠胚胎卵巢进行研究。 ** 时钟基因和寿命相关基因对卵细胞染色体分离的影响 此前我们发现,Per2、CKle等时钟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生殖缺陷。我们猜想,其它关键时钟基因如Per1、Reverb、Clock、Bmal1等也可能参与卵巢生殖功能。我们将利用我们实验室已有的Per1、Per2、Reverb、Clock、Bmal1和CKle等基因敲除小鼠模型,首先确定这些基因是否参与卵巢生殖。如果结果肯定,我们将研究这些时钟基因对卵细胞染色体分离过程的影响,及其在卵泡缺失和卵巢早衰中的作用。同理,我们将对影响寿命的p53进行相应的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姚浪群 北京爱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胡红军 随着我国畜牧业特别是现代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动物福利意识的增强,动物应激医学已成为动物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应激医学研究中,动物氧化应激又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热点研究课题。 1 氧化应激概念与起因 1.1 氧化应激概念 动物在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自由基,这些自由基通常不会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机体依靠自身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主要包括抗氧化酶类(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硫转酶GST等)以及非酶类的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褪黑素、a-硫辛酸、类胡萝卜素、微量元素铜、锌、硒等),可以保护机体组织和细胞防止自由基的损伤。当动物机体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的水平高于细胞的抗氧化防御能力时,氧化还原状态失衡,过量的自由基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即诱发氧化应激,并导致氧化损伤。因此,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是机体应答内外环境,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对机体进行多层次应激性调节和信号转导,同时造成氧化损伤的重要生命过程。器官和组织对氧化应激的易感性依赖于它的抗氧化系统的状态和氧化剂与抗氧化之间的动态平衡。 氧化应激可导致细胞膜磷脂过氧化、蛋白质过氧化(受体和酶)以及DNA的氧化损伤。脂质、蛋白质和DNA的氧化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等过程。急性和慢性的应激都能通过产生自由基诱导胃肠道、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氧化应激。 1.2 氧化应激的起因 1.2.1 自由基的产生 细胞在正常新陈代谢和先天免疫反应过程中,都会产生活性氧代谢物(ROM)——自由基。首先,肠上皮细胞的主动新陈代谢本身就是ROM的来源,其生成与电子传递链的活性有关。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包括超氧化物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羟基自由基(·OH),它们都是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不可避免的产物。其次,另一个内源性氧化应激源自于肠道先天及获得性免疫系统在与许多共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氮(NO),其在食物和水的吸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 当动物遭受应激刺激或患病时,机体代谢出现异常而骤然产生大量自由基,过量的自由基数

动物热应激的生理变化机制

文献综述题目:动物热应激的生理变化机制

动物热应激的生理变化机制 摘要:随着畜牧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的逐步深入畜禽应激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动物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有关动物应激机理的研究则更加引人注目。因此只有彻底弄清楚HSPs的调控机制才有可能了解应激的作用本质,为应激的研究提供参考,从而为动物生产中的应激监测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热应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是动物在不良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组特异性蛋白质,任何应激均可诱导机体的HSPs合成增加,它能使动物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保护机体不受或少受损害。HSPs作为应激的调控蛋白对阐明动物的应激机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热应激反应的最大特点是在应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合成增加,而正常蛋白质的合成则受到抑制。从而对机体的生长代谢、免疫功能等造成影响。文章综述畜禽热应激发生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运用系统动物营养学的思维方法,从动态和整体的角度探讨畜禽热应激生理变化规律。 关键词:畜禽;热应激;生理变化;系统动物营养学 热应激是指动物机体处于高温环境中所做出的非特异性生理反映的总和。随着集约化高密度饲养方式的迅速发展,热应激对畜禽生产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量研究显示,热应激严重影响机体呼吸、循环、消化、免疫和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使机体新陈代谢发生改变。但有关畜禽热应激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多从静态和局部的角度出发,少有以机体整体为研究对象,动态的研究热应激发生发展规律的报道。文章运用系统动物营养学的思维方法,以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动态和整体的角度探讨畜禽热应激生理变化规律。 1.畜禽热应激生理变化规律探讨 在大量的试验研究中,对温热环境强度量化和统一的困难,可能也是造成各试验结论不一致甚至相悖的原因之一。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是机体新陈代谢的2个方面,热刺激下机体散热受阻导致能量代谢失衡,引起物质代谢失衡,机体便做出一系列反映来维持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运动着的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可推测机体对热应激的调节同样有一个发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1.1开始阶段 只有能量代谢平衡受到破坏。当温热环境最开始作用于机体时,抑制了机体的散热,在很短时间内(也许是数十分钟到数小时)无法散发的热量在体内蓄积,引起体温的细微变化,作用于体内的温度感受器(如颈动脉窦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器发出神经冲动,与体表神经末梢由于温热刺激而产生的神经冲动一同传至中枢神经;中枢首先从行为调节与加强机体散热上做出反映,机体表现出一系列有利于散热的行为与生理变化,如静止、伸展四肢及轻微喘息等[1]。正如Zhou和Yamamoto(1997)的研究表明,温度升高使肉鸡呼吸频率升高,此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平衡没有受到影响。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9-23T09:21:11.4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2期作者:朱恒延郭燕君(通讯作者) [导读]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 (嘉兴学院医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为AD的生物性特征和预防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动物模型;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2-0010-02 Research progress of animal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 Zhu Hengyan,Guo Yanjun (communications author) Medical College of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China 【Abstract】Animal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stud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huma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seeking for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animal models commonly used in Alzheimer's disease research, providing help for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of AD. 【Key words】Alzheimer's disease; Animal model; Research progress 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进行性记忆缺失和痴呆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65岁前发病称早老性家族性痴呆;65岁后发病称迟发的老年性痴呆。典型病理变化为细胞外由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形成的老年斑块,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1]。AD分为早发的家族性AD(Familial AD,FAD)和迟发的散发性 AD(Sporadic AD,SAD)。SAD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和环境有关。胰岛素通路和能量代谢障碍、糖尿病,脑外伤,神经炎症反应以及Apo Eε4等位基因等都是AD的危险因素[2]。目前尚无有效安全的治疗AD的方法及药物。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建立与AD发病机制接近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本文着重探讨与AD相关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和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现状及特点作一综述。 1.AD相关的转基因模型的特点 研究证实多数 FAD患者是由PSEN1突变所致[3],PSEN1第4~12外显子之间是主要基因突变位点,近年来,研究者们建立了几种AD PSEN1基因突变的转基因模型,包括PSEN1(A246E)[4]、PSEN1(M146L)[4]、PSEN1(M146V)[4]、PSEN1(P264L)[4]、 PSEN1(P117L)[4]、PSEN1-YAC[4]等。研究者们发现携带人PSEN1突变的转基因AD小鼠不能模拟出FAD的典型特征,因此转入人PSEN1基因突变的同时加入PSEN2其他突变基因,用这种方法成功建立了十多种转基因AD小鼠,而且十多种AD转基因小鼠都能能表现出FAD部分神经病理学特征和行为学上的改变。目前AD转基因小鼠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和治疗方面经典的动物模型,但是已知的这些PSEN1转基因模型小鼠同时不能模拟FAD的全部神经行为学和病理学特征。灵长类动物由于在生理结构和生物化学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因此急需建立一种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探索这种模型是否能够更好的模拟FAD的多种神经行为学及病理学的特征。 2.FAD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近十几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进步和灵长类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灵长类非人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模型成为可能[5]。由于从发病机制上看FAD是由APP或PSEN1、PSEN2突变所致,专家们尝试将结合其他突变基因(PSEN2、APP和 MAPT) 和PSEN1突变来建立FAD转基因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上述方法在理论上能够模拟出FAD的发病原因和疾病特征,而且可以通过遗传保种,在建立模型动物群体方面表现出优势。但是灵长类非人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动物模型面临严峻的问题:(1)转入AD致病基因的灵长类非人转基因动物通常需十几年才呈现AD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学和行为学改变,灵长类动物模型效率低、成本高,尚未见成功模型报道;(2)短期难以开展对转基因的个体开展临床病理鉴定和行为学的评价。PSEN1在灵长类动物中非常保守。有关非人灵长类动物中AD基因突变是否与人类相似方面的研究较少。John J.Ely发现一只黑猩猩PSEN1突变[5],其PSEN1突变的特征未知;与其他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未突变PSEN1黑猩猩相比,其是否出现神经退行性病理改变和行为学变化均不知道;其子代是否有PSEN1基因突变、行为学及病理变化是否出现等还没有报道。 目前AD尚未研制出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迫切需要能模拟AD经典病理变化的理想动物模型,以前建立在啮齿类的动物模型各有优缺点,不能全面体现AD的病例神经行为学方面的全部改变。目前被大家所认可的转基因动物模型也有待完善。利用基因筛选和基因修饰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AD灵长类非人动物模型意义重大,对于进一步明确发病机理,AD药物的治疗、开发和筛选,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Grundke-Iqbal I,Iqbal K,Tung YC,et.al.Abnormal phosphorylation of the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tau(tau) in Alzheimer cytoskeletal pathology.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83(13):4913-4917. [2] Iqbal K,Grundke-Iqbal I.Alzheimer's disease,a multifactorial disorder seeking multitherapies.Alzheimers Dement 6(5):420-424. [3] Ballard C,Gauthier S,Corbett A,et al.Alzheimer’s disease[J].Lancet 2011,377(9770):1019-1031. [4] Wen P H,Shao X,Shao Z,et al.Overexpression of wild type but not an FAD mutant presenilin-1 promotes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us of adult mice[J].Neurobiol Dis,2002,10(1):8-19. [5] Chan A W.Progress and prospects for genetic modification of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in biomedical research[J].ILAR J,2013,54(2):211-223. [6] Joseph M.Erwin P RH J.One Gerontology:Advancing Understanding of Aging through Studies of Great Apes and Other Primates[M].Aging in Nonhuman Primates,Erwin Jm H P,Basel:Interdiscipl Top Gerontol,Karger,2002:31,1-21.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C37173);嘉兴学院南湖学院重点SRT资助项目(NH85178445);2016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JB039)

老年性痴呆防治的研究进展

老年性痴呆防治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老年性痴呆;中西医防治;综述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期发生的一种慢性的大脑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进行性远近记忆力障碍、分析判断能力减退、情绪改变、行为失常,甚则意识障碍等为特点。是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1]。目前尚无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特效药,所以在治疗老年性痴呆的过程中,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且中医药显示出较大的优势,现将近年来老年性痴呆预防和治疗的进展综述如下。 1、合理饮食 目前65岁以上老年痴呆的患病率为5%---10%,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由于该病起病缓慢,症状不典型,所以早期很难发现。因此加强家庭调护是目前减轻老年性痴呆症状的唯一途径。而多数研究者认为,调理饮食是预防老年性痴呆的有效方法之一。 多吃鱼和鸡蛋多吃鱼和鸡蛋可防止老年痴呆,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脂肪酸。老年痴呆症病人脑部的DNA低可能是他们的发病原因,也可能是一种症状,对此,研究人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老年痴呆症是否是因为缺乏足够的DNA引起的[2]。

嚼口香糖大脑中海马细胞的功能衰退,是老年人记忆力下降的组织学原因。咀嚼能预防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研究人员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别人在咀嚼时脑内海马细胞的活动信号增强。因此,他们认为常嚼口香糖是一种不增加进食量、又能刺激海马细胞功能的好办法,对预防老年性痴呆有帮助[3]。 糙米、核桃、大豆吃白米和发芽的糙米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其中发芽糙米对预防老年痴呆效果显著[2]。核桃享有“长寿果”、“益智果”之称,具有显著的健脑效果。常食核桃既能强健身体,又能延缓衰老,可见核桃对营养大脑,提高记忆,增强大脑功能活动比较有益[2]。大豆含有丰富的异黄酮、皂苷、低聚糖、等活性物质,大豆异黄酮具有一定的脑保健作用,其化学性质极为稳定,无论炒煮炖都不会破坏其结构,也不会影响其效果[2]。所以,常食大豆食品不仅可以摄取充分的植物蛋白,预防血脂异常症、动脉硬化,还有抗癌及预防老年性痴呆等功效[4]。 此外,饮食过饱也是老年性痴呆症的一个诱因。如果长期饮食过饱,,不仅使人思维迟钝,而且是常常发生老年性痴呆症的外在因素。无论男女老少,饮食都不宜过饱,特别是老年人应以七成饱为宜。 2、运动疗法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 畜牧业 特别是现代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动物福利意识的增 强,动物 应激医学已成为动物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应激医学研究中,动物氧化应 激又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热点研究课题。 1 氧化应激概念与起因 1.1 氧化应激概念 动物在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自由基,这些自由基通常不会导致组织细胞 的损伤,机体依靠自身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主要包括抗氧化酶类(包括超氧化物歧化 酶 SOD 、过氧化氢酶 CAT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谷胱甘肽硫转酶 GST 等) 及非酶类的抗氧化剂(包括 维生素 C 、维生素 E 、谷胱甘肽、褪黑素、 a- 硫辛酸、类胡萝 卜素、微量元素 铜、锌、硒等),可以保护机体组织和细胞防止自由基的损伤。当动物机 体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的水平高于细胞的抗氧化防御能力时,氧化还原状态失衡,过量的 自由基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即诱发氧化应激,并导致氧化损伤。因此,氧化应激 (Oxidative Stress) 是机体应答内外环境,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对机体进行多层次应激性调节 和信号转导,同时造成氧化损伤的重要生命过程。器官和组织对氧化应激的易感性依赖于 它的抗氧化系统的状态和氧化剂与抗氧化之间的动态平衡。 氧化应激可导致细胞膜磷脂过氧化、蛋白质过氧化 (受体和酶 )以及 DNA 的氧化损伤。 脂质、 蛋白质和 DNA 的氧化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 衰老等过程。急性和慢性的应激都能通过产生自由基诱导胃肠道、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氧 化应激。 1.2 氧化应激的起因 1.2.1 自由基的产生 细胞在正常新陈代谢和先天免疫反应过程中, 基。首先,肠上皮细胞的主动新陈代谢本身就是 性有关。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包括超氧 化物阴离子 ( · OH) ,它们都是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不可避免的 产物。其次,另一个内源性氧化应激源 自于肠道先天 及获得性免疫系统在与许多共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 氮 (NO) ,其在食物和水的吸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 当动物遭受应激刺激或患病时,机体代谢出现异常而骤然产生大量自由基,过量的自 由基数量 将超过抗氧化体系的还原能力, 使机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 结果会导致机体损伤。 目前研究表明主要有四种致细胞损伤机制: 1) 对脂类和细胞膜的破坏,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2) 对蛋白质、酶的损伤,从而导致蛋白质变性,功能丧失和酶失活。 3) 对核酸和染色体的破坏,从而导致 DNA 链的断裂,染色体的畸变和断裂。 4) 对细胞外基质的破坏,从而使细胞外基质变得疏松,弹性降低。 1.2.2 氧化应激的起因 1.2.2.1 外源性因素 1.2.2.1.1 日粮 营养因素 营养缺乏或不良可能使体内自由基增加,而且还影响抗氧化酶生物合成及 内源性抗氧 都会产生活性氧代谢物 (ROM) ——自由 ROM 的来源,其生成与电子传递链的活 (O2-) 、过氧化氢 (H2O2) 和羟基自由基

动物应激反应

一、应激反应的概念 (一)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体内外各种强烈因素(即应激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机能和代谢的改变。 任何对动物机体或情绪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都可以成为应激原。当这种应激反应真正威胁到动物的健康时,动物就会觉得不适。根据动物是否感到不适这一标准可将应激反应分为良性应激和不良性应两类。 (二)良性应激:是指使动物感到愉快的应激,是对动物的有益应激。如猪有玩耍时的奔跑行为和交配行为。 (三)恶性应激:是指那些危及动物福利和健康的应激,常使动物感到无聊、压抑和紧张。恶性应激是引发一种或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 另外,也有人将应激反应分为免疫应激反应和非免疫应激反应。 二、养殖生产中常见的应激因素 (一)气候因素 过冷、过热、强光照射.湿度过大都会对动物产生应激反应,有资料表明,低温影响猪的生长发育,若舍内温度低l 0℃以下,就会引起猪的应激反应,尤其仔猪会冻死,低温伴有通风不良或贼风侵袭,湿度过大,会进一步加重猪的应激反应。在高温环境下,几乎所有规模化猪场都造成

母猪采食量下降,临产期、围产期死亡及仔猪死亡,母猪发情率降低,返情率提高20%~30%,窝产仔数、仔猪初生重、成活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损失达到20%以上。 (二)有毒有害气体 冬天畜舍中的氨、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会对动物产生刺激,产生应激反应,浓度过高,就会损伤呼吸道粘膜,使抗病力下降,呼吸系统发病。 (三)惊吓等环境因素 如噪音、突然断电,强辐射、奇光、外人入舍、饲养规程变更、饲养员突然更换或衣着及工作程序的变化等都会引起动物的应激反应。 (四)饲养管理因素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饲养员的粗暴对待、去势、断尾、打号、断喙.接种疫苗、注射药物、保定等,此时动物处于一种"戒备"状态,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通过这些变化来动员机体的防御机能,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 (五)营养因素 主要指饲料中营养不平衡、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都会对动物产生不利的影响,在饲养管理中,饲喂时间、饲喂次数、饲喂量、突然更换饲料、饮水不足和水质不卫生或水温过低都会造成应激。

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A new target for antihepatof ibrosis:N a+/H+exchangers CHEN Hou2Chang,L IU Y ong2G ang (Dept of Pharm acology,the Fi rst M ilitary Medical U niversity,Guangz hou 510515) ABSTRACT Na+/H+exchangers(N HE)are vital transmembrane proteins involved in multiple cellular functions including the regulation of intracellular p H, the control of cell volume and the onset of prolifera2 tion,differentiation and apoptosis of cells,hence as2 sociated with liver fibrosis due to mediating hepatic stellate cell(HSC)activation and collagen synthesis effects induced by cytokines and oxidative stress. N HE is expected to be a new important target for an2 tihepatofibrosis. KEY WORDS Na+/H+exchanger;liver fibrosis 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丛伟红 刘建勋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实验研究中心,北京 100091) 中国图书分类号 R749116;R2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1978(2003)0520497205 摘要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为特征的一种进行性、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AD动物模型的研究可大大促进AD病因、发病机制及药物筛选的研究,是深入开展AD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损伤性、自然衰老动物和复合型动物模型能够复制出认知缺损等表现,但缺乏AD的特征性病变。SAM2P/8是相对理想的模型。转基因小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为在体研究AD的特定发病基因及其代谢产物提供了新的载体。随着AD治疗学由对症治疗转向对因治疗,AD模型也应顺应这一发展。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 21世纪,全球正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面临的一场无声的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场重大挑战。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预计2025年全球受该病困扰的人数将达1400万[1]。该病的防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医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老年性痴呆的病理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神经细胞退化有关,以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20020320收稿,20020612修回 作者简介:丛伟红,女,29岁,博士生。Tel:01026287559926422,E2 mail:congcao123@https://www.360docs.net/doc/f69629757.html,; 刘建勋,男,47岁,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 药理学tangles,N F Ts)和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为主要特征。对于AD这类病因不清、病理机制复杂的疾病,通过对现有动物模型的间接研究,可以探讨其病因、发病基础、病变机制,为验证有应用前景的新疗法、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临床前载体。 1 损伤性动物模型 1.1 前脑胆碱能系统损伤模型 基底前脑胆碱能细胞发出的轴突广泛投射到新皮质和海马等高级脑区,这一投射与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环节阻断或损伤都可导致动物出现认知障碍和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前脑胆碱能系统损伤模型主要着眼于模拟AD的认知缺损和前脑胆碱能系统广泛的功能损害,最终导致认知和非认知过程障碍。 将兴奋性氨基酸如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 IBO)、海人酸(kainic acid,KA)、使君子酸(quisqual2 ic acid,QA)和N2甲基2D2天冬氨酸(NMDA)等注入动物的基底大细胞核可建立起AD模型。如向大鼠右侧基底核注入QA可导致胆碱能退变、强烈的神经胶质反应以及炎症反应介质(如白介素21β)浓度升高[2]。因KA用量较大,使用KA制作AD模型易引起动物死亡,(如海马锥体细胞)的死亡。 物与学习记忆有关的行为执行 神经元常与非胆碱能细胞群交叉存在,目前所用的神经兴奋性毒素对胆碱能细胞的选择性普遍较差,免疫毒素 192Ig G2saporin则可选择性损害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对该区域其它部分的神经元未发 ? 7 9 4 ? 中国药理学通报 Chinese Pharm acological B ulletin 2003May;19(5):497~501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药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_张子洋

中 华中医药学刊 DOI :10.13193/j.issn.1673-7717.2014.08.005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药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张子洋,常富业 (煤炭总医院老年病科,北京100028) 摘 要:老年性痴呆亦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检索近10年 来中医药对老年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出中医药在防治老年性痴呆症也积累了相当多的临床宝贵经验。 但就目前我国中医药对老年性痴呆在疾病诊断、按疾病病程分期进行证候诊断、用药后临床疗效评价等几方面还 需要不断趋于完善。在今后的医学研究中, 应不断归纳与总结,促使中医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研究深入化和科学化,提高中医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老年性痴呆;中医药;阿尔茨海默病;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9.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 7717(2014)08-1811-04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enile Dementia ZHANG Ziyang ,CHANG Fuye (Coal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29,China ) Abstract :Alzheimer's disease is a comm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rogressiv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earch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enile dementia in nearly a decade , it has summed up the TCM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enile dementia and also has accumulated a amount of clinical experience.But ,the TCM for senile dementia also need to perfect constantly in the diagnosis ,progressio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after medication and so on.We should continuously induce and summarize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CM for senile dementia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enile dementia ;TCM ;Alzheimer's disease ;review 收稿日期:2014-04-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72851) 作者简介:张子洋(1985-),男,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 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通讯作者:常富业(1966-),男,山东临沂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 研究生导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 心脑血管病、神经内科疑难病及养生与抗衰老的研究。E-mail :changfuye@163.com 。 老年性痴呆亦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 AD ),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导致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痴呆的主要原因,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语言功能缺失、视 空间功能减退、 社会及个人生活能力下降和情感人格改变等。目前对老年性痴呆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热点问题。2011年4月,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学会(NIAAA )发表NINCDS -ADRDA 诊断标准的修订版(NIA -AA 标准)[1-3]。新版诊断标准提出了对AD 从无症状的临床前阶段到重度AD 阶段连续过程认识和对应的三阶段诊断概念,以及核心临床诊断标准和临床研究用诊 断标准两套标准,对药物临床试验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方向 [4] 。中医药经过多年对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上面的不断探索,也积累了相当多的临床宝贵经验和实验 资料。现就近10年来有关对老年性痴呆的中医药诊断和 治疗研究报道如下。1中医诊断1.1疾病诊断 中医文献中并无老年性痴呆这一病名,大量的相关论 述散见于“呆病”、“善忘”、“神呆”、“癫症”、“郁症”等病证 中。1990年5月, 中国中医药学会老年医学会和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老年呆病专题学术讨论 会制定的 《老年呆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讨论稿)指出,诊断本病主要依据记忆、判定、计算、识别、语言、思维能力减退、个性、人格改变、年龄在60岁以上,亦可在50 59岁(老年前期),起病缓慢,病程长等10个方面。将“老年呆病”概括为老年性痴呆(AD )与血管性痴呆(VD )以及混 合性痴呆(MD )等疾病[5] 。然而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 AD 与VD 的病因病机、临床表型、病情演变和预后都存在明显 的差异。邢斌、颜乾麟[6] 认为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症状与古代文献记载健忘(善忘)、神病、癫狂、痴呆(呆病)等颇为相似,但又不能完全等同起来。故有必要另创新的病名,依据AD 的实际临床表现和古代文献的研究,提出AD 的中医病名为:老年痴病,要与血管性痴呆予以鉴别。 1.2证候诊断 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1990年5月北京《全国老年痴呆专题学术研讨会》会议审 定, 老年呆病除主证外,据其伴有症的不同,分为虚实两大1181

卵巢早衰动物模型造模

卵巢早衰动物模型造模 【摘要】卵巢早衰(POF)是多种病因所致的卵巢功能衰竭。其病理表现复杂,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而且尚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由于卵巢早衰的病因多种多样,如自身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代谢因素、化疗、放疗及感染等。 【关键词】卵巢早衰;卵巢早衰模型 临床的卵巢早衰(POF)是指卵巢功能提前减退,常见为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闭经,以闭经,不育,雌激素缺乏以及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1、2]。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3%,在继发性闭经中占2%~10%,诊断以至少半年或半年以上闭经多次发生,排除其他原因为基础[3],卵巢早衰是妇科分泌领域的常见病[4]。 POF病因多种多样,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为了寻找病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就必须建立与人类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相似的动物模型。国内外专家学者根据POF的病因的多样性建立了不同的动物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雌性Wistar大鼠。 1.2 实验动物分组 本实验选用雌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260~300 g,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20只。实验模型组:20只。 1.3 实验方法 1.3.1 POF大鼠模型制备实验模型组雌性Wistar大鼠用雷公藤多甙片(10 mg/片),0.6 mg/(100 g•d)体重,灌胃1次/d,连续9 d,建立POF动物模型。 1.3.2 组化标本制备 对实验动物用1%戊巴比妥钠(40 ml/kg)腹腔麻醉后开胸,经左心室70滴/min 滴入1%肝素钠的生理盐水500 ml,同时剪开右心耳。继用0.1 m磷酸盐缓冲液(PBS,PH=7.4)配制的固定液(含4%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取出实验动物的卵巢组织,放入含4%多聚甲醛PBS的固定液中进行后固定大约2 h,之后将实验动物的卵巢组织切成薄片移入含20%蔗糖的PBS中。在4℃冰箱中存放,至组织薄

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

老年性痴呆(AD)动物模型的制作 一、简介 二、前言 1. AD的病理和症状 2. AD的分子标志和危险因子 三、AD动物模型的分类 1. 前脑胆碱能系统损害模型 2. 自然衰老认知障碍模型 3. 转基因动物模型 4. 其它损害造成的AD模型 四、AD动物模型的制作 1. 穹窿-海马伞切断模型 2. IBO损害模型 3. 免疫毒素选择性损害模型 4. 老年认知障碍鼠模型 5. 长期脑供血不足痴呆模型 6. Okadaic酸损害模型 7. App转基因动物模型 五、AD动物模型的应用 六、参考文献 一、简介 本节介绍Alzheimer’s型老年痴呆(AD)的动物模型的制作,首先介绍AD的病理特征和模型的制作原理,然后着重介绍三类AD模型的制作方法。前脑胆碱能系统损害模型是用机械的、化学的或免疫的方式损害前脑胆碱能系统,造成动物前脑胆碱能系统病变和相关的认知缺失;自然衰老认知障碍模型是用行为筛选的方式,将老年灵长类或鼠类认知能力下降较严重的个体选择出来,它们通常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脑老化的病理特征;转基因动物模型是用实验方法将外源性App 基因(野生或突变型)导入,使动物过多地表达App基因或突变产物,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Aβ

的沉积和相关病理损害或临床症状。 二、前言 老年性痴呆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低下和死亡的主要疾病,其中以Alzheimer’s型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 AD)最为常见。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65岁以上人口发病率约5~10%,其主要症状为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低下和思维迟钝,且进行性加重,最后生活不能自理而死亡,病程一般8~10年。随着人口老年化趋势的加重,AD困扰着许多老年人,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家庭问题。因此,积极研究AD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和基础医学面临的急迫课题。但由于AD的病理学机制尚不清楚,要研究其发病机制和试验新的治疗方法,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是制作AD的动物模型,即在动物上模拟AD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制作AD动物模型的前提是对AD的病理和行为变化的充分认识。 (一) AD的病理改变 AD的主要病理学改变是患者脑组织出现大量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老年斑(Senile plaque),突触和神经元丢失。NFT是出现在易感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内的丝状物,可以通过镀银染色或免疫组化的方法将其显示。电子显微镜下NFT是由配对缠绕的螺旋丝或15nm的直丝所组成。老年斑是神经细胞外的斑块状沉积,它同样可以通过镀银或免疫组化方法显示。NFT和老年斑在正常老年人脑组织也可出现,但在AD患者脑内其数量显著增多。它们主要沉积在额、颞叶皮质、海马、杏仁等脑区。累及上述脑的易感神经元,使其功能丧失或死亡。例如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新皮质和海马的投射神经元丢失,导致靶的突触输入的减少和失支配,这些病理改变构成了AD认知障碍和记忆减退的神经基础[1-4]。 (二) AD的分子标志和危险因子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渗入,对AD发病的分子机制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发现了AD有关的二大分子标志物: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Tau是组成细胞骨架的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 associating protein)之一,由于某种原因引起Tau的异常磷酸化,使其从微管上解离,从面导致细胞骨架解聚,干扰了神经细胞功能,进而使受累神经元死亡。而过磷酸化的Tau本身相互缠绕形成了NFT[5];Aβ是一个由39~4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它来自于含695~770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Amyloid procursor-like protein,App)。业已发现,Aβ沉积和老年斑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Aβ是老年斑的主要成份之一。用A β的抗体免疫组化方法可显示老年斑。App基因定位于第21号染色体,在一些早发的家族性AD 的患者其App基因突变已被证实[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