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思考题与习题解答

第六章  思考题与习题解答
第六章  思考题与习题解答

第六章 思考题与习题解答

6-1 要满足下列要求,应引入何种反馈? (1)稳定静态工作点; (2)稳定输出电压; (3)稳定输出电流; (4)提高输入电阻; (5)降低输入电阻;

(6)降低输出电阻、减小放大电路对信号源的影响; (7)提高输出电阻、提高输入电阻。 目的 复习引入反馈的原则。

解 (1)欲稳定静态工作点应引入直流负反馈,因为静态工作点是个直流问题。

(2)稳定输出电压应引入电压负反馈。输出电压是交流参量,电压负反馈属于交流反馈组态。在四种交流负反馈组态中,电压串联负反馈和电压并联负反馈均能达到稳定输出电压的目的。

(3)稳定输出电流应引入电流负反馈。输出电流也是交流参量,在四种组态中,引电流串联负反馈或电流并联负反馈均可。

(4)提高输入电阻应引入串联负反馈,如电压串联负反馈或者电流串联负反馈。 (5)降低输入电阻应引入并联负反馈,如电压并联负反馈或者电流并联负反馈。

(6)降低输出电阻、减小放大电路对信号源的影响是一个减小输出电阻并提高输入电阻的问题,应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

(7)输入、输出电阻均提高应引入电流串联负反馈。

6-2 负反馈放大电路为什么会产生自激振荡?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是什么? 解 在负反馈放大电路中,如果把负反馈引的过深会将负反馈变成正反馈,于是自激振荡就产生了。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是 1AF

=- 幅度条件

1AF

=

相位条件 a r g AF

=±(2n+1)π,n 为整数

或者附加相移 φ?=±180°

6-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或×号表示在括号内。 (1)一个放大电路只要接成负反馈,就一定能改善性能。( ) (2)接入反馈后与未接反馈时相比,净输入量减小的为负反馈。( ) (3)直流负反馈是指只在放大直流信号时才有的反馈;( ) 交流负反馈是指交流通路中存在的负反馈。( )。

(4)既然深度负反馈能稳定放大倍数,那么电路所用各个元件都不必选用性能稳定的。( ) (5)反馈量越大,则表示反馈越强。( )

(6)因为放大倍数A 越大,引入负反馈后反馈越强,所以反馈通路跨过的级数越多越好。( ) (7)负反馈放大电路只要在某一频率变成正反馈,就一定会产生自激振荡。( ) (8)对于一个负反馈放大电路,反馈系数F

越大,越容易产生自激振荡。( )

目的 澄清基本概念。

解 (1) ×。直流负反馈只能稳定静态工作点,不能改善交流性能。

(2) √。

(3) ×,√。直流负反馈是指反馈量为直流量,而与信号的直、交流性质无关,因此前种说法不对。 (4) ×。 (5) √。

(6) ×。由式

f 1A

A A F =

+可知,f A 与A 的变化基本无关,如当A 增加时,分子、分母同

时增加,f A 基本不变。

(7) ×。还要看幅度条件是否满足,若f A <1就自激不起来。 (8) √。

6-4 从反馈效果看,为什么说串联负反馈电路信号源内阻S R 愈小愈好,而并联负反馈电路中S R 愈大愈好?

解 对于串联负反馈有be i f U U U =- 。当i U 恒定时,反馈信号电压f U

的变化全部反映在

净输入电压b e U

上,才能充分地体现出反馈作用。S R 愈小,信号源愈近似于恒压源(理想恒压源内阻S R =0),反馈作用体现得愈明显。

对于并联负反馈有i i f I I I '=- 。当i I 恒定时,f I 的变化可全部反映在净输入电流i I '

上,才

能充分地体现出反馈作用。S R 愈大,信号源愈接近恒流源(理想恒流源内阻S R =∞),反馈作用体现得愈明显。

6-5 分析下列各电路中的反馈,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是直流反馈还是交流反馈?

图题6-5

目的 分析反馈。

解 图(a)反馈元件是L R 与3R ,直、交流反馈兼有,交流反馈组态是电流并联负反馈。用瞬时极性法判别负反馈(见图中的+、-号)。

图(b)反馈元件是R ,交、直流负反馈均有。交流反馈组态为电压串联负反馈,瞬时极性法见图中的+、-号。

图(c)中,反馈元件是12R R 、、2C 。从Uo 至反相端之间的短路线中,既有交流反馈,也有直流反馈,经2C 隔直后,2R 上只有交流反馈而没有直流反馈。电路中有两种反馈,正反馈与负反馈。

负反馈:设i o U U U -↑????→↑???→↑相同输入

短路线

i U ↓←??????差模输入

或见图中的+、-号表示。

正反馈:设i o U U U -↑????

→↑???→↑相同输入短路线

1

2

i f C R U U ↑←???????↑

不相反

图(d)中,反馈支路是由2R 、3R 、4R 构成的T 型网络(或称星型网络)。直、交流负反馈都有,瞬时极性见图中的+、-号表示。交流反馈组态为电压并联负反馈。

图(e)中的反馈比较复杂,只看基本放大电路A1:2R 与A2构成A1的反馈支路,直、交流反馈兼有,交流反馈组态是电压并联负反馈。A2本身也带有反馈,反馈支路是短路线,它的输入信号是o U ,A2是由运放组成的电压跟随器(见第七章),属于深度的电压串联负反馈。

图(f)中的反馈更复杂,对于基放A1来说,有两个反馈通路:一是3R ,构成交流电压并联负反馈,同时也兼有直流负反馈;二是2R 与A2构成交流电压并联正反馈,也有直流负反馈。作为反馈支路的A2来说,它本身也带有反馈,其反馈元件是2R 、3R ,构成交流电压并联负反馈,同时也有直流负反馈,各点的瞬时极性见图中的+、-号表示。

6-6 分析说明图题6-5中,哪些电路能够稳定输出电压或电流?哪些电路能提高或降低输入电阻?判断各电路的交流负反馈组态。

解 凡是电压负反馈均能稳定输出电压,如图题6-5中的图(b)、(c)、(d)、(e)、(f)中的负反馈;凡是电流负反馈均能稳定输出电流,如图(a)。凡是串联负反馈均能提高输入电阻,如图(b)、(c)中的负反馈;凡是并联负反馈均能降低输入电阻,如图(a)、(d)、(e)、(f)中的R3支路。交流负反馈组态已在题6-5的答案中。

6-7 电路如图题6-5(a)、(b)、(d)、(e)所示,计算深度负反馈条件下各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目的 计算深度负反馈条件下放大电路的闭环增益。

解 图(a),因为反馈组态是电流并联负反馈,采用深度负反馈的特点进行计算比较方便。

i f I I ≈

运放是反相输入,有虚地概念,即0U -≈,3R 中无电流,L I 的方向由上而下,f I 方向由左向右,二者方向相反。因此

o f L L U I I R =-=-

i i 2U I R =

则 o i

2

L U U R R ≈-

整理后得

o L f i

2u U R A U R =

=-

图(b)是电压跟随器,属于电压串联负反馈,用两种方法均能很快地计算出来。

法一:用近似公式

o f i

1U A U F =

≈:

f o U U =,

f o U F U =

=1

f 1A F ≈

=1

法二:用深度负反馈特点f i U U ≈计算:

o o f i

f u U U A U U =

≈=1

图(d),先作Y --△变换:

由于运放是反相输入,有虚地0U -≈,将a R 短路。c R 接于o U 与地之间,相当于负载,运

放的带载能力很强,近似于恒压源,因此c R 对放大倍数无影响。只有b R 有用,相当于反相比例中的F R ,它与2R 、3R 、4R 的关系可由以下公式确定:

233442

23F b 234

4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

=++

本题的交流反馈组态为电压并联负反馈,采用深度负反馈特点计算较方便。

i f I I ≈

o i L

1U U R R -≈

整理得

2323o F 4

f i

1

1

u R R R R U R R A U R R ++-=

=

=

图(e),将电压跟随器A2的放大倍数视为1,相当于短路线,反馈支路只剩下2R ,属于电压并联负反馈,采用深度负反馈特点计算方便。

i f I I ≈

o i 1

2U U R R ≈-

整理得

o 2f i

1u U R A U R =

=-

6-8 电路如图题6-8所示,要求同题6-5。

※※6-9 试判断图题6-8中各电路的交流负反馈组态,并写出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反馈信号、反馈系数的表达式。

图题6-8

目的 计算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闭环增益。

说明 图题6-8中三个负反馈放大电路是由运放和分立元件电路互相搭配组成的。将题6-8与6-9两题合起来做。

解 图(a)是由同相输入运放与共集电路构成的两级基本放大电路,又引入级间负反馈。反馈元件是1R 与2R ,构成电压串联负反馈。反馈信号应该是1R 两端的压降,极性为上正下负。 反馈信号电压

1f o o o

12

11110

11R U U U U R R =

=

=

++

反馈系数

f 1o

12

10.09

110

U R F U R R =

=

=

≈++

放大倍数

o 2f i

111u U R A U F R =

≈=+

=11

或者

o o f i

f u U U A U U =

≈=11

图(b)是由带恒流源单入—双出的差放与运放A 相搭配构成两级基本放大电路,再引入级间负反馈。反馈元件是1R 与2R ,构成电压串联负反馈。反馈信号为1R 上的压降,上正下负。

1f o

12

R U U R R =

+

f 1o

12U R F U R R =

=

+ o 2f i

111u U R A U F R =

≈=+

图(c)是由反相输入运放与分立元件构成的OCL 功放共同组成两级基本放大电路,再引入级间负反馈构成的负反馈放大电路。反馈支路由2R 组成,属于电压并联负反馈组态。反馈信号以电流形式出现,即流过2R 上的电流为f I ,方向由左向右。

o

o

i f 22U U U I I R R --≈=

≈-

(0)U -≈

f o

21I F U R =

=-

o o o f if i

i 1if f 1

(0)

()

u U U U A r U I R r I R =

=

≈→+

o 2o 1

1

2

U R U R R R ==-

-

※6-10 试判断图题6-10各电路的交流负反馈组态,写出反馈系数F 和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表达式。

目的 熟练判别交流反馈组态及计算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闭环电压增益。

图题6-10

说明 本题三个电路均由分立元件构成,要能熟练地分析与计算它们。

解 图(a)基本放大电路由两级共射电路组成,引入级间负反馈,支路F R 属于电流并联负反馈。用深度负反馈特点计算:

i f I I ≈

视be10U ≈,F e2//R R ,用分流比公式求f I :

e2e2e2o

f e2o e2F

e2F

e2

F L

()R R R U I I I R R R R R R R =

-=

=

'+++ L

c2L //R R R '=

S S i if S if

S

(0)

U U I r R r R =

→+

因此

S e2o

S

e2

F L U R U R R R R =

'+

整理得

o e2F L Sf S

e2S u U R R R A U R R '+=

=

图(b)电路的基本放大电路由两级构成,第一级是由NPN 差动对管组成的单入—单出(反相端输出)的长尾电路;第二级由PNP 管组成的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引入级间反馈,反馈元件是

F R 与S R ,属于电压串联负反馈组态。反馈信号电压f U 取自于S R 上的电压,上正下负。

S f o

S F

R U U R R =

+

S f o

S F R U F U R R =

=

+

因此

o F f i

S 11u U R A U F R =

≈=+

图(c)电路的基本放大电路由三级构成,第一级由NPN 管1V 组成共射放大电路;第二级由PNP 管2V 组成共射放大电路;第三级又是由NPN 管组成的共射放大电路。引入级间反馈,其反馈元件是F R 与e1R ,属于电流串联负反馈组态。反馈信号电压f U 取自e1R 上的电压。注意处理问题时要合理地忽略次要因素。用深度负反馈特点i f U U ≈计算。因为e1I 在e1R 上产生的影响比反馈信号电流f I 的影响小得多,可忽略不计,近似将1e 极视为开路。这样处理后能使计算大为简便,此时e1R 与F R 串联后再与e3R 并联。

[]e1e1F e3e1f e3e1F e3o e1F

e1F e3

e1F ()()//()R R R R R U I R R R I R R R R R R R +?=?+?

=-?

?

++++

e1e3

o

e1F e3()R R I R R R ?=-++

o o c3L (//)U I R R =?

则 o o o c3L f e1e3

i

f

o

e1F e3(//)()u U U I R R A R R U U I R R R ?=

≈=

?-++

c3L e1F e3e1e3

(//)()

R R R R R R R ++=-

6-11 在图题6-11所示反馈系统中,若i U =0.2 V ,A =50,o U =2 V ,试求F 、f U 、i U '

o f i U A U =

图题6-11

目的 由方框图判断反馈组态,并计算各参量。

分析 方框图的输入端三个电量输入量i U 、净输入量i U '及反馈量f U 均以电压形式出现,可见这是串联负反馈;再看反馈网络的输入信号直接取基本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o U ,说明是电压负反馈。总之,这是电压串联负反馈组态。 解 (1)求f A

由定义o f i

20.2U A U =

==10

(2)求F

由关系式

f 1A

A A F =

+列方程,即

10=50

150F + 解出

F =0.08

(3)求f U

由定义式

f

o U F U =

可知

f o 0.08U FU ==?2=0.16 V

(4)求i U '

i i f 0.2U U U '=-=-0.16=0.04 V

※6-13 一个放大电路的开环放大倍数A 的相对变化量为10%,要求闭环放大倍数f A 的相

对变化量不超过0.5%,如闭环放大倍数f A =150时,试问A 和F 分别应选多大? 目的 由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求参数。 解 列联立方程组进行求解。 f

f

f

11 1A A A A AF A A AF ???=??+??

?=??+

代入数据

10.005 (1)1150 (2)

1AF A AF ?

=??+?

?=??+

由式①可得

19

A F =

,代入②式得

150=19

1

20F ?

解出

F =0.006

因此

193167

0.006

A =

※6-14 由理想运放组成图题6-14(a)~(d)所示的反馈电路。判断各电路的反馈组态,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求出各电路的闭环增益f uu A 的表达式。

图题6-14

目的 熟练计算由运放组成的负反馈放大电路的闭环增益。

解 图(a)中的基本放大电路是反相输入的运放,反馈元件是F R ,属于电压并联负反馈。由虚断I -≈0,则i f I I ≈,由虚地U -≈0知

o f F F f i

i 1

1uu U I R R A U I R R -=

=≈-

这个结果说明,凡是电压并联负反馈组态,其闭环电压放大倍数的大小均由级间反馈电阻与输入端电阻的比值来决定。这个结论同样也在图题6-5(d)、(e)、图题6-8(c)中得到验证。如果在不要求推导过程的情况下,可以当公式使用,直接由此写出结果。至于前面的正、负号就看电路的反相与否而定。若o U 与i U 反相,则取负号;若同相,则取正号。

图(b):运放是同相输入。反馈元件是F R 和1R ,属于电压串联负反馈,反馈信号电压取自于

1R 上电压,上正下负。

1i f o

12

R U U U R R ≈=

+

因此

o o 1F

F f i

f

1

11uu U U R R R A U U R R +=

≈==+

这个结果说明,凡是电压串联负反馈组态,其电压放大倍数的大小均由级间反馈电阻与输入回路中反馈电阻的比值再加1决定。这个结论同样在图题6-8(a)、(b)、图题6-10(b)中得到验证。如果在不要求推导过程的情况下,此结论可以当公式使用,直接得结果。

图(c):反馈支路由F R 组成,属于电流串联负反馈。因为I -≈0,流过L R 与F R 的电流均为o I 。

f o F U I R = o o L U I R =

因此

o o L f i

f

F uu U U R A U U R =

≈=

图(d)中的反馈元件是F R ,属于电流并联负反馈,运放为反相输入。由虚断概念有I -≈0,则i f I I ≈。由虚地概念,U -≈0, F R 与R 是并联关系。将R 上的电压记为R U ,于是

o o R f i

R

i uu U U U A U U U =

=

?

其中 o

L R

F //U R U R R =

R f F F i

i 1

1U I R R U I R R -=≈-

因此

L

F F L f F 11

()//uu R R R R R A R R R R R ??+=

?-=-

???

※6-15 理想运放组成图题6-15(a)、(b)所示电路。判断图(a)、(b)电路的反馈极性。若为负反馈,试确定其反馈组态,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求出闭环电压增益f uu A 。

图题6-15

目的 用瞬时极性法判断反馈极性,判断负反馈的反馈组态,心算闭环电压增益。 解 图(a)用瞬时极性法判断反馈极性。设i U 的一个瞬时极性为“+”,因运放是同相输入,故输出端o U 处的瞬时极性也为“+”,通过反馈网络(由1R 与2R 构成)时不反相,因此反馈信号的瞬时极性为“+”。再由差模输入概念可得反馈信号的瞬时极性反映到信号输入端U +处应为“-”,与原来的瞬时极性相反,说明f U 是削弱净输入信号的,符合负反馈的定义,因此是负反馈。

由于反馈网络的输入端(右端)与输出电压o U 直接相连,说明取的是输出电压;反馈网络的输出端(左端)与非信号输入端点相连,并且反馈信号以电压形式出现,说明在输入回路中i U 、

i u '、f U 三者是串联关系。综合以上的判别可知其反馈组态为电压串联负反馈。根据以前各

题的经验可直接写出答案:

o 2f i

11uu U R A U R =

=+

图(b),先用瞬时极性法判别反馈极性:设i U 的一个瞬时极性为“+”,由于运放为反相输入,输出端的瞬时极性为“-”,通过反馈网络(由1R 与2R 构成)时不反相,U +端反馈信号的瞬时极性为“-”。再由差模输入概念知,反馈信号反映到信号输入端的瞬时

极性应为“+”,与原来的瞬时极性相同,说明反馈信号是使净输入信号加强的,符合正反馈的定义,因此反馈极性是正反馈。

图题6-16

※6-16 试判断图题6-16的反馈组态。近似计算电压放大倍数

o Sf S u U A U =

目的 熟练地判别由分立元件组成的多级放大电路的反馈组态并速算放大倍数。

解 这是由两级分立元件构成的放大电路:第一级为单入—单出(同相端输出)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第二级由PNP 管组成的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引入级间反馈F R 。由瞬时极性法可判断它是负反馈(如图中的+、-号所示)。F R 的右端直接与o U 相连,左端与信号的输入端点相连,因此该反馈组态为电压并联负反馈。根据前面各题的计算经验可直接写出结果来:

o F Sf i

S u U R A U R =

=-

因为信号只在第二级反相,所以Sf u A 为负。

※6-17 理想运放组成图题6-17所示电路。判断图(a)、(b)电路的反馈极性。若为负反馈讨论其反馈组态,并写出求闭环增益f uu A 的表达式。

图题6-17

目的 与题6-15相同。

分析 本题为多级运放与反馈共同构成反馈放大电路。图(a)中基本放大电路连续用了两级反相器构成,反馈网络由12R R 、构成。图(b)中用A1反相输入运放作基本放大电路,反馈网络由电压跟随器A2与2R 构成,说明运放本身也可以作反馈通路,A2的输入信号为o U 。 解 图(a)中用瞬时极性法判断反馈极性。设i U 的一个瞬时极性为“+”,经两次反相使o U 端的瞬时极性也为“+”,通过反馈元件2R (不反相)使反馈信号f U 对地的瞬时极性为“+”,再根据差模输入概念,使反馈信号反映到信号输入端的极性为“-”,与原来的瞬时极性相反,即圈内为“-”,圈外为“+”,二者异号,满足负反馈的定义,因此是负反馈。再由反馈网

络右端直接取输出电压,因此是电压反馈;看输入回路,净输入电压i i f U U U '

=-或者看反

馈网络的左端与基放的非信号输入端相连,因此是串联反馈。综合以上讨论,本图的反馈组态为电压串联负反馈。其闭环增益表达式为

o 2f i

11uu U R A U R =

=+

图(b),用瞬时极性法判断反馈极性。设i U 为“+”,运放A1反相,o U 的极性为“-”,视A2的传输系数为1(相当于一条短路线),2R 为线性电阻,不反相,使A1的反相端极性为“-”,比较圈内、圈外为异号,因此是负反馈;反馈网络右端取的是输出电压o U ,因此是电压反馈;左端与信号的输入端相连,因此是并联反馈。综合以上的讨论可确定其反馈组态为电压并联负反馈。其闭环增益表达式为

o 2Sf i

1u U R A U R =

=-

图题6-21

※6-21 差动放大电路如图题6-21所示。

(1)为稳定输出电压o U ,应引入何种反馈?在图中标明反馈支路。 (2)为了使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闭环增益f uu A =15,反馈电阻F R 应为多大?

目的 引反馈,反算反馈电阻。

分析 本题电路由两级分立元件放大电路构成。第一级为带恒流源的单入—单出(同相端输出)差放组成;第二级由V3管构成共集电路。电路中参数b2R =1k Ω。

解 (1)为稳定输出电压,应通过F R 引入电压负反馈。根据电路的具体情况,只能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即将F R 的右端接o U 处,左端接2b 极。如果将F R 左端接到1b 极上,则构成正反馈了,不满足要求,因此答案是惟一的,如图中所示。 (2)求F R 。

根据电压串联负反馈的表达式

F f b21R A R =+

代入数据

F 1511R =+

则F R =14k Ω

图题6-22

※6-22 放大电路如图题6-22所示。为达到下述四种效果,应该引入什么反馈?标明反馈支路的路径。

(1)稳定电路的各级静态工作点; (2)稳定电路的输出电压o U ; (3)稳定电路的输出电流; (4)提高电路的输入电阻。 目的 练习引反馈。

分析 本电路由三级构成。第一级由NPN 管1V 构成共射放大电路;第二级由PNP 管2V 构成共射放大电路;第三级由NPN 管3V 构成共集放大电路。先考虑四个问题的性质是什么,再根据引反馈的原则引入适当的负反馈。

解 (1)稳定静态工作点的问题是个直流问题,应引入直流负反馈。有两个途径可以满足此要求:①是通过F R 把1e 极与3e 极连起来,由瞬时极性法可以判别F R 引入的是负反馈,可以稳定三级的静态工作点,见图中各点的“+”、“-”号;②同样也是直流负反馈,也能稳定三级的静态工作点,做法是将b1R 与电源正极(CC V +)连接点断开,并把b1R 断开点直接连到3c 处。这样做可以节省一个反馈电阻F R ,使反馈电阻的反馈任务由b1R 来承担,同时不影响b1R 给1V 管提供偏置的作用。这样b1R 就具有了双重作用,既是偏置电阻又是反馈电阻。它的负反馈性质可由图中的“+”、“-”号表示。

(2)稳定输出电压的问题是个交流负反馈问题,应引入电压负反馈,途径①可以满足这个要求。

(3)稳定输出电流的问题仍是个交流负反馈问题,应引入电流负反馈,如图中途径②所示。 (4)提高输入电阻的问题还是个交流负反馈问题,也是改善放大性能的问题,应引入串联负反馈,如图中途径①所示。

综合以上分析,反馈途径①、②中交、直流负反馈均有。交流负反馈组态如途径①为电压串联负反馈,途径②为电流并联负反馈。

※6-24 某放大电路AF

波特图如图6-24(a)所示。问此电路是否会产生自激振荡?若电路形

式如图题6-24(b)所示,并设图中24R R =,4V 、5V 的内阻为45r r 、,晶体管的b e r 均相同。如果电路产生自激振荡,可采取什么措施?在图上定性地画出来。

图题6-24

目的 用频率判据法判断系统是否自激,并会消除自激的措施。 解 (1)用频率判据法判别图题6-24(a)系统是否自激。 先找到L 曲线与横坐标f 的交点(AF

=1,先满足幅度条件),垂直对应到相频特性的交点,

该交点对应的相角

o

180

φ?>-,说明也满足自激的相位条件,因此该系统是自激的。

或者先找到-180°点,过-180°作水平线与相频特性曲线交于一点,再过该交点作垂直线,

与L 曲线交于一点,该交点对应纵坐标的分贝数大于0 dB ,说明在满足了自激的相位条件下又满足幅度条件,因此该系统是自激的。这两种方法应得到相同的答案。 (2)消除自激振荡的措施可在前级的输出电阻高、后级的输入电阻也高的级间对地接入RC 网络(或校正电容)。对于图题6-24(b)电路,第一级的输出电阻为2R ;第二级的输入电阻为

be245(1)()r r r β+++,其输出电阻为4R ;第三级的输入电阻为be3r 。已知24R R =,be2be3r r =,

比较be245be3(1)()r r r r β+++ ,因此将RC 网络接入第一、二级间对地。如果在对通频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只接入一个校正电容C 就可以了。

图题6-25

※※6-25 某放大电路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题6-25所示。试回答:

(1)此放大电路的中频放大倍数m u A 和3 dB 带宽是多少?当输入i 10V U μ=,f =100 kHz 的信

号时,其输出电压o U 是多少?

(2)为了使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相对变化量由10%减少到0.01%,求应引入的反馈深度是多少?

目的 在幅频特性上确认中频电压增益、3 dB 带宽以及掌握分贝与倍数之间的换算。 解 (1)求m u A 和bw f 在图题6-25上查水平段对应的分贝数即为m u A 的分贝数,即 m 20lg u A =120

m 120lg 20u A =

=6

求反对数

6

m 10

u A =

幅频特性上的第一个拐点对应的频率为上限频率,则

bw H f f ≈=10 kHz

因为输入信号频率为f =100 kHz ,在横坐标上找到100 kHz 并向上作垂直线与幅频特性相交于一点,该点所对应的分贝数为u A

的分贝数,即 20lg

u

A =100

10020lg 20u

A = =5

折合后 510u

A =

因此 56

o i

101010u U A U -=?=?? =1 V

(2)求反馈深度1AF + 因为

f f

11A A A A AF ??=?

+

图题6-26 代入数据得

0.01%=10%×1

1A F + 解出

3

110AF +=

※※6-26 反馈放大电路的幅频、相频特性曲线如图6-26所示。 (1)说明放大电路是否会产生自激振荡,理由是什么?

(2)若要求电路的相位裕度m φ=45°,AF 应为多少分贝?折合为多少倍数?

目的 判断自激。复习相位裕度概念。

解 (1)利用比较增益交界频率0f 与相位交界频率C f 的大小来判别系统是否自激:若

0C f f >,则自激;若0C f f <,则不自激。

根据0f 与C f 的定义,将它们标在图题6-26中,显见,0C f f >,因此系统是自激的。 (2)求

AF

-180°+45°=-135°

量子力学思考题及解答

1、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量子力学适用于微观体系,而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体系; (2)量子力学适用于η不能忽略的体系,而经典力学适用于η可以忽略的体系。 解答:(1)量子力学是比经典力学更为普遍的理论体系,它可以包容整个经典力学体系。 (2)对于宏观体系或η可以忽略的体系,并非量子力学不能适用,而是量子力学实际上已 经过渡到经典力学,二者相吻合了。 2、微观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完全描述,这里“完全”的含义是什么? 解答:按着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波函数统计性的描述了体系的量子态。如已知单粒子(不考虑自旋)波函数)(r ? ψ,则不仅可以确定粒子的位置概率分布,而且如粒子的动量、能量等其他力学量的概率分布也均可通过)(r ? ψ而完全确定。由于量子理论和经典理论不同,它一般只能预言测量的统计结果,而只要已知体系的波函数,便可由它获得该体系的一切可能物理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体系的全部信息显然已包含在波函数中,所以说微观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完全描述,并把波函数称为态函数。 3、以微观粒子的双缝干涉实验为例,说明态的叠加原理。 解答:设1ψ和2ψ是分别打开左边和右边狭缝时的波函数,当两个缝同时打开时,实验说明到达屏上粒子的波函数由1ψ和2ψ的线性叠加2211ψψψc c +=来表示,可见态的叠加不是概率相加,而是波函数的叠加,屏上粒子位置的概率分布由222112 ψψψ c c +=确定,2 ψ中 出现有1ψ和2ψ的干涉项]Re[2* 21* 21ψψc c ,1c 和2c 的模对相对相位对概率分布具有重要作用。 4、量子态的叠加原理常被表述为:“如果1ψ和2ψ是体系的可能态,则它们的线性叠加 2211ψψψc c +=也是体系的一个可能态”。 (1)是否可能出现)()()()(),(2211x t c x t c t x ψψψ+=; (2)对其中的1c 与2c 是任意与r ? 无关的复数,但可能是时间t 的函数。这种理解正确吗? 解答:(1)可能,这时)(1t c 与)(2t c 按薛定谔方程的要求随时间变化。

量子力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量子力学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 量子理论基础 1.1 由黑体辐射公式导出维恩位移定律:能量密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m λ与温度T 成反比,即 m λ T=b (常量); 并近似计算b 的数值,准确到二位有效数字。 解 根据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 dv e c hv d kT hv v v 1 1 833 -? =πρ, (1) 以及 c v =λ, (2) λρρd dv v v -=, (3) 有 ,1 18)()(5-?=?=?? ? ??-=-=kT hc v v e hc c d c d d dv λλλ πλλρλλ λρλρ ρ 这里的λρ的物理意义是黑体波长介于λ与λ+d λ之间的辐射能量密度。 本题关注的是λ取何值时,λρ取得极大值,因此,就得要求λρ 对λ的一阶导数为零,由此可求得相应的λ的值,记作m λ。但要注意的是,还需要验证λρ对λ的二阶导数在m λ处的取值是否小于零,如果小于零,那么前面求得的m λ就是要求的,具体如下: 011511 86 ' =???? ? ?? -?+--?= -kT hc kT hc e kT hc e hc λλλλλ πρ

? 0115=-?+ -- kT hc e kT hc λλ ? kT hc e kT hc λλ= -- )1(5 如果令x= kT hc λ ,则上述方程为 x e x =--)1(5 这是一个超越方程。首先,易知此方程有解:x=0,但经过验证,此解是平庸的;另外的一个解可以通过逐步近似法或者数值计算法获得:x=4.97,经过验证,此解正是所要求的,这样则有 xk hc T m =λ 把x 以及三个物理常量代入到上式便知 K m T m ??=-3109.2λ 这便是维恩位移定律。据此,我们知识物体温度升高的话,辐射的能量分布的峰值向较短波长方面移动,这样便会根据热物体(如遥远星体)的发光颜色来判定温度的高低。 1.2 在0K 附近,钠的价电子能量约为3eV ,求其德布罗意波长。 解 根据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的关系,可知 E=h v , λ h P = 如果所考虑的粒子是非相对论性的电子(2c E e μ<<动),那么 e p E μ22 = 如果我们考察的是相对性的光子,那么 E=pc 注意到本题所考虑的钠的价电子的动能仅为3eV ,远远小于电子的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即eV 61051.0?,因此利用非相对论性的电子的能量——动量关系式,这样,便有 p h = λ

员工关系管理试题

成人高等教育 《员工关系管理》试卷及答案 (满分100分,作答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1 分,共25题) 1.员工关系是( C )在企业这个组织系统中的特殊表现形式,是20世纪初期西方学者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出的,取代“劳资关系”的概念。 A.劳动关系 B.劳资关系 C.社会关系 D.劳工关系 2.在诸多政策环境下,( A )对于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员工关系的影响最为直接。 A.就业政策 B.经济政策 C.福利政策 D.法律政策 3.劳动关系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是一个思想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是( D )。 A.规范化管理 B.安排与指导 C.支付相应薪酬 D.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4.<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B )。 A.一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5.集体合同订立后,应报送(A )。 A.劳动行政部门 B.劳动法律部门 C.劳动司法部门 D.劳动监察部门 6.以下哪个不是沟通的三个层次( B )。 A.技术层次 B.行为层次 C.心理层次 D.管理层次 7.( C )是指发送者有意选择性传达信息,以使信息显得对接受者更为有利。 A.信息选择 B.信息传递 C.信息过滤 D.信息分享 8.( B )是“心理契约之父”。 A.阿吉里斯 B.莱文森 C.施恩 D.卢梭 9.用于衡量员工在企业中心理状态的概念,不包括( D )。 A.工作满意度 B.工作参与 C.组织承诺 D.凝聚力 10.最常见的员工满意度调查方式是( A )。 A.工作描述指数法 B.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C.彼得需求满意调查表 D.工作分析法 11.按照冲突的( B )可分为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和员工之间的冲突。 A.形式 B.类型 C.表现 D.主体 12.( C )是最为常见的解决冲突的方法。 A.协商发 B.教育法 C.拖延法 D.和平共处法 13.发生矛盾冲突,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使企业或其他人受到影响是员工关系危机的( B )阶段。 A.集合 B.爆发 C.疯狂 D.协调 14.作为管理者,在进行正式的处罚活动之前有义务事先给与( D )。 A.教育 B.批评 C.警告 D.通告 班 级 姓 学号 …………………密……………封……………线……………密……………封……………线…………………

员工关系管理试题及答案

1、( )适用的对象是中层以上管理人员。 A.榜样法 B.角色扮演法 C.视听法 D.安全研讨法 参考答案:D 2、劳动争议仲裁的原则不包括( ) A.裁决应先行调解 B.当事人不服仲裁,只能向法院提出诉讼 C.在双方当事人都同意的情况下仲裁委员会才能接受仲裁 D.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人应当回避 参考答案:C 3、开发主要是指管理开发,指一切通过( )转变观念或提高技能来改善当前或未来管理工作绩效的活动。 A.传授观念 B.传授技能 C.传授知识 D.传授经验 参考答案:C 4、关于定员定额表述正确的是( )。 A.定员就是企业用人质量的界限

B.定额是组织生产.指导分配的基本依据 C.定额是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劳动的标准 D.按照综合程度,定员定额标准分为单项标准和综合标准 参考答案:D 5、集体劳动合同体制以( )为主导体制。 A.基层集体合同 B.行业集体合同 C.集团集体合同 D.地区集中合同 参考答案:A 6、为了获得过去行为的写照,面试考官应当避免提出的问题是( )。 A.“你是怎样看待部门之间出现的不合作现象的?” B.“当你的工作得到了不好的反馈时,你是怎么做的?” C.“请举一个你亲身经历过的部门合并中人员重组的事例。” D.“在你所承担的项目中,你是怎样获得技术部的支持和帮助的?” 参考答案:C 7、开发主要是指管理开发,指一切通过( )转变观念或提高技能来改善当前或未来管理工作

绩效的活动。 A.传授观念 B.传授技能 C.传授知识 D.传授经验 参考答案:C 8、行为导向型的评价方法主要有( )。 A.行为观察法 B.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 C.关键事件法 D.直接指标法 E.目标管理法 参考答案:A,B,C 9、在企业发展的( )阶段,更能够暴露出组织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的状态。 A.创立 B.扩张 C.稳定 D.衰退 参考答案:C 10、岗位研究首先产生于( )

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思想体系探讨

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思想体系探讨 一、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末正当人们为经典物理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一系列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一个接一个地发现了。德国物理学家维恩通过热辐射能谱的测量发现的热辐射定理。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了解释热辐射能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在热辐射的产生与吸收过程中能量是以 h为最小单位,一份一份交换的。这个能量量子化的假设不仅强调了热辐射能量的不连续性,而且与辐射能量和频率无关由振幅确定的基本概念直接相矛盾,无法纳入任何一个经典范畴。当时只有少数科学家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经过认真思考,于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说。1916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发表了光电效应实验结果,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为解决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不稳定(按经典理论,原子中 电子绕原子核作圆周运动要辐射能量,导致轨道半径缩小直到跌落进原子核,与正电荷中和),提出定态假设:原子中的电子并不像行星一样可在任意经典力学的轨道上运转,稳定轨道的作用量fpdq必须为h的整数倍(角动量量子化),即fpdq=nh,n称之为量子数。玻尔又提出原子发光过程不是经典辐射,是电子在不同的稳定轨道态之间的不连续的跃迁过程,光的频率由轨道态之间的能量差△E=hV确定,即频率法则。这样,玻尔原子理论以它简单明晰的图像解释了氢原子分立光谱线,并以电子轨道态直观地解释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导致了72号元素铅的发现,在随后的短短十多年内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大科学进展。这在物理学史 上是空前的。 由于量子论的深刻内涵,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对对应原理、矩阵力学、不相容原理、测不准关系、互补原理。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等都做出了贡献。 1923年4月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发表了X射线被电子散射所引起的频率变小现象,即 康普顿效应。按经典波动理论,静止物体对波的散射不会改变频率。而按爱因斯坦光量子说这是两个“粒子”碰撞的结果。光量子在碰撞时不仅将能量传递而且也将动量传递给了电子,使光量子说得到了实验的证明。 光不仅仅是电磁波,也是一种具有能量动量的粒子。1924年美籍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 发表了“不相容原理”:原子中不能有两个电子同时处于同一量子态。这一原理解释了原子中电子的壳层结构。这个原理对所有实体物质的基本粒子(通常称之为费米子,如质子、中

量子力学习题集及答案

09光信息量子力学习题集 一、填空题 1. 设电子能量为4电子伏,其德布罗意波长为( 6.125ο A )。 2. 索末菲的量子化条件为=nh pdq ),应用这量子化条件求得一维谐振 子的能级=n E ( ηωn )。 3. 德布罗意假说的正确性,在1927年为戴维孙和革末所做的( 电 )子衍 射实验所证实,德布罗意关系(公式)为( ηω=E )和( k p ρηρ = )。 4. 三维空间自由粒子的归一化波函数为()r p ρ ρψ=( r p i e ρ ρη η?2 /3) 2(1π ), () ()=? +∞ ∞ -*'τψψd r r p p ρρρρ( )(p p ρ ρ-'δ )。 5. 动量算符的归一化本征态=)(r p ρ ρψ( r p i e ρ ρηη?2/3)2(1π ),=' ∞ ?τψψd r r p p )()(*ρρρρ( )(p p ρ ρ-'δ )。 6. t=0时体系的状态为()()()x x x 2020,ψψψ+=,其中()x n ψ为一维线性谐振子的定态波函数,则()=t x ,ψ( t i t i e x e x ωωψψ2 522 0)(2)(--+ )。 7. 按照量子力学理论,微观粒子的几率密度w =2 ),几率流密度= ( () ** 2ψ?ψ-ψ?ψμ ηi )。 8. 设)(r ρψ描写粒子的状态,2)(r ρψ是( 粒子的几率密度 ),在)(r ρψ中F ?的平均值为F =( ??dx dx F ψψψψ* *? ) 。 9. 波函数ψ和ψc 是描写( 同一 )状态,δψi e 中的δi e 称为( 相因子 ), δi e 不影响波函数ψ1=δi )。 10. 定态是指( 能量具有确定值 )的状态,束缚态是指(无穷远处波函数为 零)的状态。 11. )i exp()()i exp()(),(2211t E x t E x t x η η-+-=ψψψ是定态的条件是 ( 21E E = ),这时几率密度和( 几率密度 )都与时间无关。 12. ( 粒子在能量小于势垒高度时仍能贯穿势垒的现象 )称为隧道效应。 13. ( 无穷远处波函数为零 )的状态称为束缚态,其能量一般为( 分立 )谱。 14. 3.t=0时体系的状态为()()()x x x 300,ψψψ+=,其中()x n ψ为一维线性谐振子的定态波函数,则()=t x ,ψ( t i t i e x e x ωωψψ2 732 0)()(--+ )。 15. 粒子处在a x ≤≤0的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

员工关系管理试题

员工关系管理试题 员工关系管理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对等性义务是指一方没有履行某一义务时~他方可以免除另一相对义务的履 行~如提供劳动与支付劳动报酬之间具有——性。 2、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和价值观是员工关系管理的——。 3、员工的团队价值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问题。 4、当冲突发生时~首先要辨别冲突的——。 5、人本管理在——的假设下有企业管理研究人员提出来的。 6、——型员工成为员工关系管理的主要对象。 7、企业的——人才是指那些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机密~控制关键资源~对 企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人才。 8、在劳动关系管理的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是——。 9、——是用人单位录用决策的依据~也是劳动者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10、——是员工管理的起点。 11、《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彼得超过——个月。 12、法律规定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合同后~除员工具备法定条件或自身要求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企业均应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 13、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 位所在地的——。 14、对于试用期考核来说~最为注重的是考核的——性。

15、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兼职人员~他们以兼职身份与单位签订的是——~而不是劳动合同。 16、当事人应当帮助另一方履行其义务~其实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利~这反映了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 17、集体协商双方的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至少——人。 18、发展人际关系的最初阶段首先是——。 19、入职前沟通应在——时进行。 20、在岗位向下调整时~对于被降职的员工一定要——。 21、离职面谈责任人原则上由——部和员工所属部门负责人共同组织。 22、沟通要选择合适的——~要避免在公共区域。 23、对方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考虑你所提出的问题是——沟通。 24、在主管和员工进行沟通时~如果外在环境嘈杂吵闹~或者沟通的双方因生理或心理因素而无法专心~则会降低沟通的有效性~这是沟通障碍中的——障碍。 25、组织庞大层次多~沟通有效性降低~原因在于~在传递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问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除了员工关系管理之外~都有可能采用——方式来处理。 2、——关系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3、心理契约是员工关系管理的——。 4、员工关系管理的外部环境有——、——、——、——和——。 5、员工参与管理有多种形式~最主要的几种形式是——、——、——、——、——和——这几种形式。 第 1 页共 14 页

量子力学与能带理论

量子力学与能带理论 孟令进 专业: 应用物理 班级:1411101 学号:1141100117 摘要:曾谨言先生在《量子力学》一书中用量子力学解释了能带的形成,从定态薛定谔方程出发,将原子中原子实假定固定不动,并且在结构上呈现周期性排列,那么电子则可以看成在原子实以及其他电子的周期性的势场中运动,利用定态薛定谔方程可以解出其能级结构,从而得到能带理论。 一、定态薛定谔方程 1.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 我们首先利用薛定谔方程解决一类简单的问题,一维定态问题,即能量一定的状态。我们设粒子质量为m ,沿着x 方向运动,势场的势能为V(x),那么薛定谔方程可以写为 ),()(2),(222t x x V x m t x t i ψψ?? ????+??-=?? ,因为处于一定的能量E 状态,定态的波函数可以写为 /)(),(iEt e x t x -=ψψ,两式整理可得,)(x ψ满足的能量本征方程)(),()(2222x E t x x V x m ψψ=?? ????+??- ,或称为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解这个方程时,我们需要带入边界条件,连接条件。 2.定态薛定谔方程与方势垒 在经典力学当中,当一个具有能量E 的粒子射向高度为V 的势垒时,如果E>V ,则粒子能够顺利的越过这个势垒,如果E0的粒子从左方入射,那么在前两个区域的波函数可以用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解除来,结果如下:

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联系的实例分析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联系的实例分析 摘要: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研究的对象不同,范围不同,二者之间是不是不可逾越的?当然不是,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过渡.本文首先对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明量子力学过渡到经典力学的条件,最后分析出从运动学角度,经典力学向量子力学过渡可归结为从泊松括号向对易得过渡.

关键词:量子力学;经典力学;过渡 从高中到大学低年级,我们所涉及的物理学内容均为经典物理学范畴,经典物理学理论在宏观低速范围内已是相当完善,正如十九世纪末一些物理学家所描述的那样,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当运动速度小于真空中的光速时准确地遵从牛顿力学规律;分子热运动的规律有完备的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理论;电磁运动有麦克斯韦方程加以描述;光的现象有光的波动理论,整个物理世界的重要规律都已发现,以后的工作只要重复前人的实验,提高实验精度,在测量数据后面多添加几个有效数字而已.正因如此为何在学完经典物理学以后还要继续学习近代物理学,如何引入近代物理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毫无疑问近代物理学的产生是物理学上号称在物理学晴朗的天空上“两朵小小的乌云”造成的[1],正是这引发了物理学的一场大革命.这“两朵小小的乌云”即黑体辐射实验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1900年为了解释黑体辐射实验,普朗克能量子的假设,导致了量子理论思想的萌芽,接着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以及原子结构等一系列问题上,经典物理都碰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通过引入量子化思想,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这就导致了描述微观世界的理论-量子力学的建立. 在经典物理十分成熟、完备的情况下引入静近代物理学,毫无疑问必须强调以下问题:(1)经典物理学的适用范围是宏观低速运动;(2)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已经研究到微观现象和高速运动的新阶段;(3)新的研究范畴必须引入新的理论,这样,近代物理学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尽管强调经典物理学的适用范围是宏观低速运动,但碰到微观高速问题,人们依旧习惯于首先用已知非常熟悉的经典物理来解决物理学家如此,我们也不例外.无疑用经典物理学去解决高速微观问题最终必将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在近代物理学课程的研究中有意识地首先让经典物理学去碰壁,去得出结论,但结论是矛盾的和错误的,然后,引出近代物理学的有关理论,问题最后迎刃而解[2]. 经典物理学是在宏观和低速领域物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理概念和理论体系,其基础是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学.近代物理学则是在微观和高速领域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其基础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必须指出,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以后的当代物理学研究中.虽然大量的是近代物理学问题,但也有不少属于经典物理学问题.因此不能说有了近代物理学就可抛弃经典物理学. 量子力学是物理学研究的经验扩充到微观领域的结果.因此,量子力学的建立必然是以经典力学为基础,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量子力学修改了物理学中关于物理世界的描述以及物理规律陈述的基本概念.量子力学关于微观世界的各种规律的研究给

结构化学练习之量子力学基础习题附参考答案

结构化学练习之量子力学基础习题附参考答案

量子力学基础习题 一、填空题(在题中的空格处填上正确答案)1101、光波粒二象性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02、德布罗意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宏观物体的λ值比微观物体的λ值_______________。1103、在电子衍射实验中,│ψ│2对一个电子来说,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1104、测不准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1105、一组正交、归一的波函数ψ1,ψ2,ψ3,…。 正交性的数学表达式为,归一性的表达式为。1106、│ψ(x1,y1,z1,x2,y2,z2)│2

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07、物理量xp y- yp x的量子力学算符在直角坐标系中的表达式是_____。 1108、质量为m的一个粒子在长为l的一维势箱中运动, (1)体系哈密顿算符的本征函数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体系的本征值谱为____________________,最低能量为____________ ; (3)体系处于基态时,粒子出现在0 ─l/2间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 ; (4)势箱越长,其电子从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光谱波长__________ ; (5)若该粒子在长l、宽为2l的长方形势箱

中运动, 则其本征函数集为____________,本征 值 谱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09、质量为m 的粒子被局限在边长为a 的立方箱中运动。波函数ψ 211(x ,y ,z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粒子处于状态 ψ 211 时,概率密度最大处坐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体系的能量为 2 247ma h ,其简并度是_______________。 1110、在边长为a 的正方体箱中运动的粒子,其能级E = 2 243ma h 的简并度是_____,E '= 2 2827ma h 的简 并度是______________。 1111、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可近似看作是质量为μ= 2 121m m m m +的一维谐振子,其势能为V =kx 2/2,它 的 薛 定 谔 方 程 是

江苏自考30466员工关系管理2015年10月真题试卷

2015年10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30466员工关系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在诸多政策环境中,对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员工关系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策是( ) A.货币政策B.财政政策C.产业政策D.就业政策 2.当冲突双方势均力敌,并且理由合理时,适合采用的冲突解决方法是( ) A.拖延法B.协商法C.和平共处法D.上级仲裁法 3.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的最终所有者是( ) A.全体劳动者B.国家C.政府D.全社会 4.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 ) A.平均工资标准B.基本工资标准C.最低工资标准D.一般工资标准 5.集体协商时,担任职工一方首席代表的是( ) A.单位党委书记B.单位外聘的专业律师 C.单位法定代表人D.单位工会主席 6.在沟通过程中,详细介绍本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已有员工的情况、部门运作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等内容,这种类型的沟通属于( ) A.入职前沟通B.岗前培训沟通C.试用期沟通D.工作异动沟通 7.如果在组织中需要创造出一种高昂的士气来实现组织目标,行之有效的沟通措施是采取( ) A.环式沟通网络B.轮式沟通网络C.Y式沟通网络D.全通道式沟通 8.下列属于劳动合同中标明的内容是( ) A.群体的归属感B.个人成长的可能C.员工的岗位职责D.自我价值的实现 9.现代企业中员工和企业间关系的最佳结合点是( )

A. 劳动合同B.职业生涯规划C.劳务协议D.心理契约 10.心理契约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而是以心理期望的方式埋藏在契约双方的内心深处,期待对方去理解、估测。这体现了心理契约的( ) A. 主观性B.不确定性C.双向性D.动态性 11.员工团体之间产生相对关系,并出现相对矛盾,对各自利益产生影响。这一阶段是员工关系危机发展的( ) A.爆发阶段B.萌芽阶段C.诉说阶段D.组织阶段 12.处理员工关系危机的关键是( ) A.确认员工关系危机的阶段B.充分考虑员工利益 C.及时找到危机团体中的核心人物D.广泛进行宣传 13.若明知企业有相关规定,还要以身试“法”、触犯单位的规章制度,就一定要对其进行惩处,以明纪律,以儆效尤。这体现了“热炉法则”中的( ) A. 及时性原则B.彻底贯穿性原则C.警告性原则D.验证性原则 14.要管理好问题员工,首先需要( ) A. 确定问题员工的数量 B.鉴别问题员工的类型 C.查明问题员工的分布D.了解问题员工的组成 15.某类人员具有思考问题缜密,不喜欢做没有把握,事先没有准备,缺乏资源支持的事情,但很难适应工作的变化。根据GFT理论,该类人员属于( ) A. Xl型(诸葛亮型)B.Cl型(总理型) C.X2型(袁绍型) D.A2型(孙中山型) 16.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规则,提出对部门经理进行降职处理申请的是( ) A.副总经理B.办公室C.人力资源管理部门D.工会 17.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是( ) A. 泰勒B.赫茨伯格C.阿吉里斯D.舒尔茨 18.企业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提供自主的工作环境来吸引人才。这种针对主动离职员工的留用策略称为( ) A. 环境留人B.感情留人C.事业留人D.制度留人 19.因长期静止、单调乏味或感觉剥夺等因素而引起的一种缺乏自我实现的压力状况称为( ) A.过度压力B.匮乏压力C.静态压力D.潜在压力

2018年员工关系管理试题

2018年员工关系管理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5分) 1.企业中的员工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随着企业薪酬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体现了员工关系中 A.复杂性特征 B.多变性特征 C,社会性特征 D.适应性特征 2.企业处理员工关系的最大约束是 A.利益关系 B.心理契约 C.企业目标 D.企业价值观 3.属于员工关系管理的内部环境的是. A.经济环境 B.社会文化环境 C.技术环境 D.工作环境 4.个体与组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贵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称为 A.情感体验 B.心理沟通 C.心理契约 D.心理暗示 5.“知识型员工”概念的提出者是 A.莱文森 B.施恩 C.西蒙 D.德鲁克 6.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A.半个月 B.1个月 C.2个月 D.3个月 7.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兼职人员以兼职身份与单位签订的是 A.劳务协议 B.劳动合同 C.集体合同 D.集体协议 8.双方当事人对于签订劳动合同的有关事项,不能隐瞒事实,不能造假虚设。这一劳动合同 订立的原则是 A.公平原则 B.平等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协商一致原则 9.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沟通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技术层次、心理层次和 A.安全层次 B.管理层次 C.控制层次 D.协调层次 10.在几种典型的沟通网络中,居于两端的人只能与内侧的一一个成员联系,居中的人则可分别与两人沟通信息。这种沟通网络称为 A.链式沟通网络 B.轮式沟通网络 C. Y式沟通网络 D.环式沟通网络 11.在卢梭提出的心理契约的四种模式中,基于双方的信任和忠诚感,员工的奖赏与其绩效之; 闻的关系比较松散的心理契约模式属于 A.交易型 B.平衡型 C.变动型 D.关系型 12,心理契约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而是以心理期望的方式埋藏在契约双方的内心深处,期待着对方去理解估测。这说明心理契约具有 A,可预测性 B.不确定性 C.主观性 D.动态性 13.造成冲突的根本原因是 A.员工的个性差异。 B.沟通障碍 C.价值观和信仰的差异 D.利益和利益的分配 14.在处理冲突时,管理者鼓励冲突双方把他们的利害关系结合起来,使对方的要求得到满足。这种处理冲突的策略称为 A.合作策略 B.调和策略 C.分享策略 D.竞争策略 15.当冲突双方势均力敌并且双方的理由都合理时,则适合采取的冲突处理方法是 A.教育法 B.和平共处法 C.协商法 D.转移目标法 16.在员工关系危机发展的八个阶段中,员工开始形成有明确意识的团体,确定主要领导者,进行任务分工,对活动进行组织策划。这一阶段属于 A.成长阶段 B.组织阶段

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中的一维谐振子

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中的一维谐振子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物理学 [摘要]一维谐振动是一种最简单的振动形式,许多复杂的运动都可分析为一维谐振动。本文以一维谐振子为研究对象,首先讨论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中的一维谐振子的运动方程和能量特征,然后分析坐标表象以及粒子数表象下的一维谐振子,最后讨论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中的一维谐振子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谐振子经典力学量子力学运动方程能量分布 1 前言 所谓谐振,在运动学中就是简谐振动。一个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固结一个可以自由运动的质量为m的物体,就构成一个弹簧振子[1]。该振子是在一个位置(即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在这种振动形式下,物体受力的大小总是和它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成正比,并且受力方向总是指向平衡位置。这种情况即为一维谐振子。 一维谐振子在应用上有很大价值,因为经典力学告诉我们只要选择适当的坐标,任意粒子体系的微小振动都可以认为是一些相互独立的振子的运动的集合。普朗克在他的辐射理论中将辐射物质的中心当作一些谐振子,从而得到和实验相符合的结果。在分子光谱中,我们可以把分子的振动近似地当作谐振子的波函数。另外在量子场论中电磁场的问题也能归结成谐振子的形式。因此在量子力学中,谐振子问题的地位较经典物理中来得重要。应用线性谐振子模型可以解决许多量子力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将以一维谐振子为研究对象,首先分别讨论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中一维谐振子的运动方程和能量特征,然后讨论坐标表象以及粒子数表象下的一维谐振子,最后分析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中的一维谐振子的区别与联系并简要讨论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过渡问题。从而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一维谐振子的物理实质,充分认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学思考题及解答

量子力学思考题 1、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量子力学适用于微观体系,而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体系; (2)量子力学适用于 不能忽略的体系,而经典力学适用于 可以忽略的体系。 解答:(1)量子力学是比经典力学更为普遍的理论体系,它可以包容整个经典力学体系。 (2)对于宏观体系或 可以忽略的体系,并非量子力学不能适用,而是量子力学实际上已 经过渡到经典力学,二者相吻合了。 2、微观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完全描述,这里“完全”的含义是什么? 解答:按着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波函数统计性的描述了体系的量子态。如已知单粒子(不考虑自旋)波函数)(r ψ,则不仅可以确定粒子的位置概率分布,而且如粒子的动量、能量等其他力学量的概率分布也均可通过)(r ψ而完全确定。由于量子理论和经典理论不同,它一般只能预言测量的统计结果,而只要已知体系的波函数,便可由它获得该体系的一切可能物理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体系的全部信息显然已包含在波函数中,所以说微观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完全描述,并把波函数称为态函数。 3、以微观粒子的双缝干涉实验为例,说明态的叠加原理。 解答:设1ψ和2ψ是分别打开左边和右边狭缝时的波函数,当两个缝同时打开时,实验说明到达屏上粒子的波函数由1ψ和2ψ的线性叠加2211ψψψc c +=来表示,可见态的叠加不是概率相加,而是波函数的叠加,屏上粒子位置的概率分布由222112 ψψψ c c +=确定,2 ψ中 出现有1ψ和2ψ的干涉项]Re[2* 21* 21ψψc c ,1c 和2c 的模对相对相位对概率分布具有重要作用。 4、量子态的叠加原理常被表述为:“如果1ψ和2ψ是体系的可能态,则它们的线性叠加 2211ψψψc c +=也是体系的一个可能态”。 (1)是否可能出现)()()()(),(2211x t c x t c t x ψψψ+=; (2)对其中的1c 与2c 是任意与r 无关的复数,但可能是时间t 的函数。这种理解正确吗? 解答:(1)可能,这时)(1t c 与)(2t c 按薛定谔方程的要求随时间变化。 (2)如按这种理解 ),()(),()(),(2211t x t c t x t c t x ψψψ+=

员工关系管理试题

机密★启用前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工20春《员工关系管理》课程考试 期末考试复习题 ☆注意事项:本复习题满分共:2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国有企业实行企业民主的最基本形式是() A.集体协议 B.工作理事会 C.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D.工人董事 答案: C 2、规章制度从其内部逻辑结构来讲,不包括的要素是()。 A. 严谨 B.假定 C.处理 D.制裁 答案: A 3、不属于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目的的是() A.诊断潜在问题 B.找出现存问题的症结 C.制定企业战略规划 D.评估组织变化和企业政策对员工的影响 答案: C 4、属于可明确确认的离职费用的是() A.个人离开企业时所发生的费用 B.因员工离职导致的设备闲置费用C.因训练不足导致的低生产性费用 D.因更换职务导致的不良生产性费用 答案: A 5、属于对等义务的是() A.员工提供劳动与管理方的照顾义务 B.员工的忠实义务与雇主的报酬给付

C.员工的忠实义务与雇主的照顾义务 D.提供劳动与支付劳动报酬 答案: D 6、不属于企业制定奖惩制度的限制条件的是() A.规章制度的内容合法 B.规章制度要经过民主程序制定 C.规章制度要向员工公示 D.规章制度要以员工的利益为重 答案: D 7、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年。 A.2 B.3 C.1 D.4 答案: A 8、不属于有效沟通的行为法则的是() A. 自信的态度 B. 尊重、体谅他人的行为 C. 善用询问与倾听 D. 使用专业术语进行沟通 答案: D 9、属于品德方面的惩罚事实的是() A.故意浪费材料或毁损机器 B.在外兼营与公司同类业务 C.言行粗暴,扰乱工厂秩序 D.对工作资料作不实记载或报告 答案: C 10、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对原集体协议进行修改后,应在()日内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查。A.5 B.14 C.7 D.30 答案: 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实施员工参与管理的方法按实施方式可分为() A.咨询监督 B.团体参与 C.民主监督

2016年员工关系管理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1、关于团队,表述正确的是( )。 A.成熟的团队倾向于对革新思想持保守、封闭的态度 B.团队成员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爱好扮演某种单一角色 C.优秀的团队领导者能澄清目标和价值观,确保团队成员不偏离目标 D.团队成员可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相结合,以最大限度达到团队目标 E.工作团队是正式的工作群体,但并非任何正式工作群体都可称之为团队 参考答案:A, C, D, E 2、周岁 B. 3、企业招聘高级管理人才,比较有效的途径是( )。 A.猎头公司 B.职业介绍所 C.大学校园 D.大学校园 参考答案:A 4、正式组织的本质特征是( )。 A.个人所提供的心理状态 B.个人所提供的思维习惯 C.个人所提供的行为习惯 D.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参考答案:D 5、目标管理法的步骤是( ) A.制定战略目标→制定组织规划目标→实施控制→分析回顾目标 B.制定组织规划目标→制定战略目标→实施控制→分析回顾目标 C.制定战略目标→制定组织规划目标→分析回顾目标→实施控制 D.分析回顾目标→制定战略目标→制定组织规划目标→实施控制 参考答案:A 6、企业招聘高级管理人才,比较有效的途径是( )。 A.猎头公司 B.职业介绍所 C.大学校园 D.大学校园

参考答案:A 7、在培训需求调查面谈中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找出他们对培训( ),从他们的反应中可以预估他们对培训的支持程度 A.接受程度 B.态度 C.看法 D.态度和看法 参考答案:D 8、在企业发展的( )阶段,更能够暴露出组织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的状态。 A.创立 B.扩张 C.稳定 D.衰退 参考答案:C 9、由于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人际能力和沟通能力,所以( )面试越来越重要。 A.结构化 B.非结构化 C.半结构化 D.单独面试 参考答案:B 10、对招聘中实行双向选择的好处,描述正确的是( ) A.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增强吸引力 B.使劳动者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技术业务水平 C.使企业改善自身形象 D.使劳动者身体强健 E.使企业改善自身形象 参考答案:A, B, C, E 11、可能会影响到绩效考核的工作特征包括( )。 A.企业规模 B.岗位在组织与企业中的地位 C.人员流动情况 D.利润与产值完成情况 参考答案:B 12、企业解决人力资源过剩的可用方法有( ) A.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随之降低工资水平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及其哲学思想

十九世纪末期,物理学理论在当时看来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阶段.那时,一般的物理现象都可以从相应的理论中得到说明:物体的机械运动比光速小的多时,准确地遵循牛顿力学的规律;电磁现象的规律被总结为麦克斯韦方程;光的现象有光的波动理论,最后也归结为麦克斯韦方程;热的现象理论有完整的热力学以及玻耳兹曼,吉不斯等人建立的统计物理学.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许多人认为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已完全被揭露,剩下的工作只是把这些基本规律应用到各种具体问题上,进行一些计算而已。 这种把当时物理学的理论认作”最终理论”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具有相对的真理性.”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对科学试验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使科学试验从一个发展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在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取得上述重大成就的同时,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例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的光谱线系以及固体在低温下的比热等,都是经典物理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这些现象揭露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突出了经典物理学与微观世界规律性的矛盾,从而为发现微观世界的规律打下基础。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等现象使人们发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玻尔为解释原子的光谱线系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论,由于这个理论只是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加进一些新的假设,因而未能反映微观世界的本质。因此更突出了认识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迫切性。直到本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在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示下,开始认识到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才开辟了建立量子力学的途径。 量子力学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过程。一方面,新现象的发现暴露了微观过程内部的矛盾,推动人们突破经典物理理论的限制,提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另一方面,不少的人(其中也包括一些对突破经典物理学的限制有过贡献的人),他们的思想不能(或不完全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不愿承认经典物理理论的局限性,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把新发现的现象以及为说明这些现象而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纳入经典物理理论的框架之内。虽然本书中不能详细叙述这个过程。尽管这些新现象在十九世纪末就陆续被发现,而量

员工关系管理试题

姓名:秦洁班级:11人力资源管理学号:111305118 员工关系管理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5题) 1.员工关系是()在企业这个组织系统中的特殊表现形式,是20世纪初期西方学者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出的,取代“劳资关系”的概念。 A.劳动关系 B.劳资关系 C.社会关系 D.劳工关系 2.在诸多政策环境下,()对于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员工关系的影响最为直接。 A.就业政策 B.经济政策 C.福利政策 D.法律政策 3.劳动关系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是一个思想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是()。 A.规范化管理 B.安排与指导 C.支付相应薪酬 D.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4.<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A.一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5.集体合同订立后,应报送()。 A.劳动行政部门 B.劳动法律部门 C.劳动司法部门 D.劳动监察部门 6.以下哪个不是沟通的三个层次()。 A.技术层次 B.行为层次 C.心理层次 D.管理层次 7.()是指发送者有意选择性传达信息,以使信息显得对接受者更为有利。 A.信息选择 B.信息传递 C.信息过滤 D.信息分享 8.()是“心理契约之父”。 A.阿吉里斯 B.莱文森 C.施恩 D.卢梭

9.用于衡量员工在企业中心理状态的概念,不包括()。 A.工作满意度 B.工作参与 C.组织承诺 D.凝聚力 10.最常见的员工满意度调查方式是()。 A.工作描述指数法 B.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C.彼得需求满意调查表 D.工作分析法 11.按照冲突的()可分为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和员工之间的冲突。 A.形式 B.类型 C.表现 D.主体 12.()是最为常见的解决冲突的方法。 A.协商发 B.教育法 C.拖延法 D.和平共处法 13.发生矛盾冲突,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使企业或其他人受到影响是员工关系危机的()阶段。 A.集合 B.爆发 C.疯狂 D.协调 14.作为管理者,在进行正式的处罚活动之前有义务事先给与()。 A.教育 B.批评 C.警告 D.通告 15.()的员工是指员工本身的职业态度和行为方式符合企业文化,是企业需要的人。 A.合格 B.优秀 C.合适 D.个性 16.一个科学淘汰机制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的重要,淘汰机制是有生机的人事制度的()。 A.基本要求 B.根本保证 C.基本原则 D.根本目标 17.()是决定员工升迁的关键因素。 A.工作表现 B.工龄 C.目前职位 D.秘密偏好 18.()型的人成就大事的主要能力是整合并用好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 A.A1型 B.A2型 C.B1型 D.Y1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