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旅游开发及文物保护方案+调研报告

龙门石窟旅游开发及文物保护方案+调研报告
龙门石窟旅游开发及文物保护方案+调研报告

龙门石窟调研报告

于龙门石窟,我们从其“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方向入手,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内容:艺术审美、行政旅游建设(即开发管理)、修复维护与文化普及。

一、艺术审美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龙门石窟的佛像中最突出的北魏时期和唐代的佛像。

不同时代的造像风格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当时的社会风气、流行的文化、政治情况都能从艺术作品中看出端倪。龙门石窟的北魏佛造像,于云冈石窟的北魏佛造像很不同。云冈石窟的佛造像相当有异域风情,保留着犍陀罗文化的特征:高鼻深目、厚厚的嘴唇、宽阔的肩膀….有一种强健感。人们对西方人的面相赞美通常是因为深邃轮廓,精致五官,这些与东方人的扁平轮廓,圆钝的五官是完全不同的。“相由心生”这个词不无道理。中西两方的面相差异完全体现了民族性格。西方人形象中的精致感,强健感,因为犍陀罗文化体现在了云冈石窟的佛造像中。不仅仅是佛像的风格,更是整个石窟的风格,都趋向于大气、精美。而龙门石窟的北魏佛造像已经脱离了这种特征,变得更加汉化,面像更接近东方人,佛像的气势没有云冈的那么强,变得更加温和、秀气。在北

魏的汉化政策之后风格进一步变化,佛像面颊清瘦、体态修长,“秀骨清像”风格明显。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面相饱满、体态丰腴,展现了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

对比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显得更“精致”。每一个窟都是完整独立的一件艺术作品,不仅有主要佛像,窟内壁还有精美复杂的雕刻,使得参观者拥有极好的艺术观感体验。虽然云冈石窟的洞窟数量较龙门石窟少,它却少而精。参观龙门石窟时,能体验到浩大的规模、数量多的洞窟、漫山遍野的小佛窟,却让人感到“低完成度”。

卢舍那大佛群雕是龙门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卢舍那大佛体量巨大,且雕刻在崖上,确实气宇非凡。它们是大唐盛世的体现。唐代对于自身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自信都从这组群雕中展现出来。但它的大气也是温和的大气,甚至透露着些安祥,还有雍容华贵。可以说它已经完全世俗了。佛像已经逐渐从“神之佛”变成“人之佛”。

神性中总是有着野蛮、原始、巨大力量,它使人顶礼膜拜,使人敬畏、恐惧,最早的佛像中可以看到这种神性,而佛像越汉化,神性就越发消失。中国自生的宗教是道教,道教中体现的是中国人性格中最率真、最有魅力的一面。儒教是另一面,是最庸、最世俗的,牢牢掌控着中国人的思想,直到今天。道和儒结合起来基本能解释中国人的原生性格了。中国人的观念中从没有什么拥有巨大力量、能一直震慑心灵、贯彻一生的信仰之物。直到今天仍是,所以传入中国的佛教注定是要被汉文化同化的。佛教刚传入时,那种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产生的艺术作品有着极致的美感。魏晋时期的佛像,兼具了西方文化的强健力量,又有着仙风道骨,是顶峰了。再往后,往唐代去,被儒文化影响的佛

像已经没有最极致的魅力了。当然,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但从艺术性上来说,儒文化真的是最摧毁艺术的了。

二、行政旅游建设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虽然其头衔众多,但真正走进龙门石窟参观就会发现存在的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度商业化,基础设施与客流量不配套,安排不合理,互动性参与感弱。我们曾经参观过云冈石窟,相比于云冈石窟,一进入龙门石窟给我的感觉和普通的旅游景点并没有太大区别,龙门石窟并不像是一个文化遗产,而是价值被大大削减的商业景区,各种商店,小食品摊位扎堆,毫无佛门清净之感。我认为基础设施应当齐全而不是杂乱无章,摊位管理不规范,服务人员态度恶劣;而云冈石窟的摊位数量合理,管理相对规范(有一个固定售卖特色食品的区域),环境卫生,态度良好。参观时,大多石窟需要登上较高较陡的台阶进行近距离观赏,但我观察到,台阶过道的宽度较窄,与庞大的客流量不成正比,观赏体验极差,换句话说,观赏的不是佛像,而是无数的人头。并且更为重要的不仅是观看体验,而是安全性,台阶较陡,游客上上下下走动,如若

有人摔倒,极易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后果将十分严重。参观结束后,按原计划是乘电瓶车到达停车场,但电瓶车数量所剩无几,并且没有加开电瓶车,缺乏应急机制。

云冈石窟有自己内部的博物馆,石窟内部也进行了良好的修复隔断,将壁画,佛像保护起来,并且方便游客进行参观了解,路线清晰,体系成熟。而龙门石窟相当一部分文物位于洛阳博物馆,不属于其内部,内容也以佛像为主,内部的修复不够完善,讲解员的讲解水平也比较一般,着装和配置也与云冈有一定距离。由此可见,当地有关部门并没有切实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建设修复保护,有关部门应当立刻进行整顿。

三、修复维护与文化普及

在参观龙门石窟之前,我自然地将云冈石窟留给我的印象带入到对龙门的期望中——清净。作为旅游胜地,清净是很难做到的,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国家;但是,云冈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这种清净在无形中让我这个本对于宗教美术并不是很感兴趣的人,无知觉地浸入到佛像所营造的氛围中,欣然感受甚至说是享受宗教的美。

图1.云冈石窟

而当我真正站在龙门石窟景区里,“大失所望”可以表达我的全部心情了。暂且不说人山人海,单就设施上就让我在个人情感方面给龙门减了分,以至于那些残损的佛像,心中都带着个人情感的嫌弃它粗糙。

图2.龙门石窟

不过回想起考察的初衷,也便冷静一下、留心观察。个人角度来看,龙门的残破程度貌似要比云冈更严重——也可能是时隔太久,记忆出现偏差。像是惯性一样,这种比较一经开始,便停不下来:相比于云冈可谓“山水分离”的状态,龙门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各窟间错落的泉眼以及其近旁的伊水。回忆云冈的解说,“窟”与“水”的分离是为了在满足传统园林审美的同时,避免水对石窟的侵蚀:那么,同理而言,这样的环境真的有利于龙门石窟寿命的延长吗?此外,不同于云冈几个主要佛像都处于洞窟深处或是有遮挡物保护,龙门石窟,以奉先寺佛像群为例,其佛像大多是处于“露天”状态——这不禁让我质疑,无遮蔽物的保护,佛像受得了“风吹雨打”?当然会有人笑说佛像经历了几百年风吹雨打不还好好的?可是你又怎么敢说再过几百年,它还屹立不倒?

诸如这样的对比,我对于龙门的未来难免忧虑,而借着调研作业查阅资料,所得到的结果终归是让我得到些许心安。

龙门石窟地下有着较为丰富的温泉资源,而其处于断层的地质构造上,这两点使得龙门不同于云冈在某种程度上做不到“山水分离”。可能是了解到这些不可抗因素,我们的先辈在石窟周边建铸了排水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对石像的侵蚀;但的确如我所猜想,尽管有应对措施,与水的近距离接触仍给石窟带来不小的损失:由于石窟在城市化进程中被置于城乡结合部地区,周边建有众多工厂,而其中不乏污染严重者;因而,龙门石窟旁的伊水污染程度也可想而知,而污水中更是含有大量酸碱物质,蒸发至空气中仍富腐蚀性,再经由降水渗入石缝;石窟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其受损害程度不言而喻,潜移默化,若无举动应对,后果不可估量。

图3.龙门石窟以及伊水

至于“露天”的问题,虽然与两者不同时期雕塑风格与一定关联,但也多少涉及后世维护营造的事宜。而这一点就要提及人工建筑的问题。坦白来说,在查阅资料之前,我还暗自想,还好龙门的后世新建建筑并没有过多——当然,这里还有些许个人妍丽尚浅的问题;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早前宾阳三洞的楼阁式建筑就造成了诸多隐患。审美上,其并不能做到增色,反而使得破坏了石窟的整体氛围;更重要的是,由于起初设计的过失,建筑并没有给石窟提供适宜的温度等物质条件,使得石窟的破损加速。

图4.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此外,个人认为,石窟的安检并不够严格,这可能会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或许存在人流量过多造成的安保工作的压力大这个因素,但尽管如

此安检也不该松懈,就算如今国民素质普遍提高,也要做好各方面工作,毕竟万无一失总是好的。再者,窟区交通要道的位置所带来的人工震动以及地下水的开采等也给其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坏。

但所幸,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也有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当然总结下来,根本是要改善窟区周边环境,就如那些套话一样,整顿减少周围污染源即工厂,治理污染:限制周边车辆来往。同时,修缮维护好历史保护工程,并保存好相关档案资料,以便后世使用;人工建筑方面,不单单考虑遮蔽作用,还要综合考虑其它有利于石窟延寿的因素,诸如光线的进入量,空气的交换等等。以上既是建议也是对维护行为的部分总结。

一些研究文章也指出日常增设巡逻人员随时进行简单日常维护监控的必要性;而窟区也曾进行一些维护修复实验,例如石刻表面油烟渍的清洗实验、克服风化实验等等,其中已有成功案例;另外,窟区还应対石窟周边杂草进行定期清理,以免植被生长引起石像破裂。

接下来谈谈文化普及。

图5.龙门石窟的游客

龙门石窟的观看量很大,但我并不认为看得人多能够代表什么。大多数人都是走马观花,照个大门口就心满意足了,好像重点并不在佛像如何如何,仿佛佛像只是他们取景框中一款背景,换一个也无所谓。当然这么说可能太过刻薄,这也并不赖窟区,只是个人做出这样一个假设——限制人流量,以此提高观赏体验。我知道,这也许有些理想,毕竟需要考虑经济收入问题,但我仍觉得限流是有必要的——仅从公共教育上说,人的数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质量;更何况,人少会缓解人挤人的状况,游客可以不必被推搡向前而被动忽略一些感人的细节。

都说文化遗产要具有完整性,无论是地理空间范围上,还是文化范围上。之于前者,个人认为,龙门石窟的体系可以说很完整了;而后者,显然是需要

完善的。文化的完整性可以体现文化氛围上。我们总说修复应复原到当时的状态,由此推至,我认为,观光氛围也可以营造回“过去的状态”——龙门作为礼佛之地,必是有一套古时的礼佛程序,无论贵族或贫民;那么我们不妨为游客提供这样的一种选择,让游客更“亲密”地接触先辈的文化,想必会比简简单单地走下来要跟印象深刻。而对于缺乏的博物馆,我认为是有必要弥补的。即便有洛阳博物馆做补充,但是像云冈一样直接在园区内建造博物馆,在视觉图片的直接体验后加以文字的系统整合,这样一整套的体系会更有益于龙门的文化公共教育。

遗产担负着过去,还需真实、完整地传承给未来。这些遗产是祖先曾存在过的痕迹,人类这种渴望被证明存在价值的种族总是很重视这些痕迹;而对于遗产的维护修复以及文化普及就是在为未来的人留下这些痕迹,在物质上留住时光,在精神上刻上烙印。做一个俗气的结尾,因而,我们务必要重视并做好这种维护修复与文化传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