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集64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集64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集6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导语]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燃起了人们的爱美心灵的火炬,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故而众多的文人骚客举笔挥毫、引吭高歌,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

[单元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语感。

2、鉴赏性地研讨精彩段落,品味出作品的真味。可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诗句,细细揣摩,看

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如此优美动人的。

3、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诗句和段落,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的特点。[单元说明]

教材第一单元主题为《四季美景》,配套主题丛书(一)题目是《四季如歌》,总之内容都是有关四季的。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单元教学主题及课时安排]

主题一:《听春声寻美踪》(二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中《春》、语文主题丛书(一)《春之声》、《山雀子噪醒的江南》。

主题二:《万水千山总关情》 (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中《济南的冬天》、语文主题丛书(一)《济南的秋天》、《春天,复活的季节》

主题三:《品雨韵悟雨情》 (一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中《雨的四季》、课外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和戴望舒的《雨巷》主题四:《绘壮美之景抒高远之志》 (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中《观沧海》、课外《龟虽寿》、《沁园春﹒雪》

主题五:《明月千里寄我情》(一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外《巴陵送李十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峨眉山月歌》、《夜泊牛渚怀古》。

主题六:《愁情在春光中苏醒》(一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中《次北固山下》、语文主题丛书(一)《临安春雨初霁》、课外《武陵春》

主题七:秋日思乡点点愁(一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中《天净沙﹒秋思》、课外《月夜忆舍弟》、《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主题八:《逢秋未必悲寂寥》(两课时)

学习内容:语文主题丛书(一)中《菊有黄花》《美妙的九月》《西湖秋意》《秋颂》

主题一:听春声寻美踪

——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春》主题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教材中《春》、语文主题丛书(一)《春之声》、《山雀子噪醒的江南》。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在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官之美

多媒体播放《春之声圆舞曲》风光片,聆听优美乐曲的同时,欣赏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美丽画面,

迅速将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引导:那优美的大自然景色,想看吗?抒情精彩的文章,想读吗?今天我们要学的抒情散文《春》就是这二者的结合体,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去领略、去欣赏。二、内容呈现—诵读之美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文学作品,更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

1、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像,这是朗读好的基础;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四人小组朗读交流:指正读音,相互间合作讨论朗读情感的处理。

我喜欢的是(句,段)_____________(情感朗读),我读出了________的美,读出了_______的情。

3、学生代表朗诵展示,配以音乐《春野》。

三、整体感知—结构之美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描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颇具匠心。

问:美文都有一个精美的结构,《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你能发现文章结构的精美之处吗?让学生小组讨论理清课文思路,讨论内容写在白纸上。典型的观点进行投影展示,转入全班讨论。

四、细处品味—品味之美

1、合作探究,设计问题。

(1)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说说喜欢的理由。或文中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运用最妙?说说理由。结合学生实情,可选择其一赏析。

参考句式:

我欣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的_____的特点,抒发了__________之情。

或者:我欣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字或者词)用得贴切具有表现力,突出了春的_____的特点,抒发了__________之情。

(2)文中你还有哪些疑问?这方面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必要时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3)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2、交流分享。

读一读,读出情,品一品,品出味。

五、朗读比赛—展现之美

春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春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却把春写活了,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们继续聆听春天的声音,感受作者的热爱之情。

1、有感情朗读《春之声》,找出春天到来的各种声音。

2、从语言运用角度圈点批注声音之美,自由展示品读之味。

3、让学生自由放声练读《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配乐朗读比赛,激发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板书:

听春之声

寻感官之美诵读之美结构之美品味之美展现之美

主题二:万水千山总关情

——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济南的冬天》主题教学设计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中学侯常保王宇

教学内容:教材中《济南的冬天》、语文主题丛书(一)《济南的秋天》、《春天,复活的季节》

教学目标

1、体悟作者对自然风物的一往深情。

2、学习赏析句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对自然景物倾注着真情实感,情景交融,生动细致的描写景物。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关乎山水关乎情

歌曲《万水千山总是情》

诚如歌中所唱,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柔情似水爱共永,万水千山总是情~万水千山,四季流转,在多情人的眼中,都跃动成一幅明媚的画,一首忧伤的诗。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关乎山水关乎情。(出示学习目标)

二、山水温晴因温情——《济南的冬天》

初读课文,完成句子:

1、在老舍的眼中,济南的冬天是可爱的,美丽的,多彩的,充满生命力温晴的。

(肯定学生眼中的诸多答案,重点提示老舍眼中,总体特点,强调温晴)

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济南冬天?

山,水

3、老舍为什么把济南的山山水水写得如此可爱美丽多彩?

(提示学生第一段,作者对北平,伦敦的冬天的态度)

喜爱,留恋,无非是个“情”字,正是因为老舍对这片山水的脉脉温情,才有了我们读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

4、(主问题)完成句子

我从(句子),读到了老舍对济南冬天这篇山水的深情。

示例A: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请学生带着一往深情读一读这个句子,加入停顿,声调。

追问具体到哪里体现深情,为什么,关注拟人修辞。

(落日余光染了山腰的白雪映衬出一片粉红,仿佛一位纯洁的少女害羞时两腮的白里透红。把山比喻成摇篮,温暖舒适安宁,再比拟成一位老人,安详慈爱的叮嘱,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关键在于理解拟人的情态)

示例B: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请学生带着一往深情读一读这个句子,加入舒缓语气~卧~

追问具体到哪里体现深情,为什么,关注“卧”字的舒服自适之意

(具体引导可采用替换造句法,与鲁迅《故乡》“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个“横”,一个“卧”,表述一字之差,感情天壤之别,境界全然不同。再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学生便豁然开朗。“门口卧着一只小猫”和“门口横着一只小猫”两个句子一出,学生立刻体会到:“横着”好像小猫已经死掉甚至没有体温。“卧”看出了小猫的舒服自适。本文亦然)

三、无尽山水无尽情——拓展阅读

温情的老舍写出了济南冬日里山水的温晴,秋日里的济南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阅读《济南的秋天》

1、在老舍的眼中,济南的秋天是诗意的。

(学生有了经验,找到又快又准)

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济南秋天?

山,水

3、老舍为什么把济南的山山水水写的如此可爱美丽多彩?

喜爱,留恋,无非是个“情”字,正是因为老舍对这片山水的脉脉温情,才有了我们读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

4、(主问题)完成句子(关注秋日的水)

我从(句子),读到了老舍的一往深情。

参考例句

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

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

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山水关情,关情未必山水,阅读《春天,复活的季节》P14说说哪些“山水”关何情?

对于春天对于生命的赞美喜爱,表达世界上没有死亡,只有永恒的生命

我从(句子)读到了作者的一往深情。

参考例句

郁金香引吭高歌,连翘花翩翩起舞,梅花表演起了独奏,树木也在一夜之间披上新绿。

有时候,春又悄然而入,羞涩腼腆,欲前又止,就像我的小孙女,倚在门边,偷偷往里瞅,又一下子跑开了,不见踪影,只听见她在门厅格格地笑。我喊一声:“我知道你在那儿、进来吧!”于是四月便倏地一下飞进我们怀中。

四、莫让山水空关情——总结提升

万水千山也好,四季流转也罢,总要在多情人的眼中现出它的姿色来,希望我们都做生活中的多情之人,读出那份美丽,悟出那份深情,写出那份感受,不要让那万水千山孤芳自赏失了颜色。

五、板书:

关乎山水关乎情山水温晴因温情无尽山水无尽情莫让山水空关情

万水千山总关情

主题三:品雨韵,悟雨情

——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雨的四季》主题教学设计

吉林省抚松县第八中学韩春梅

【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刘湛秋的《雨的四季》;

课外拓展: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和

戴望舒的《雨巷》

【教学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品读感悟、比较阅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雨(多媒体展示雨丝画面,配乐)

1、听音乐,赏雨景:同学们,你能说说你印象中的雨是什么样的吗?

2.师引入:雨,是一位神奇的乐手,一点一滴奏出美丽的旋律;雨,是一位优雅的画家,飘飘落落点染出生机盎然的万物;雨,更是一位充满浪漫情怀的诗人,扬扬洒洒浸润着人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当代诗人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去领略雨四季的美。

3.作者简介

刘湛秋,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被誉为“抒情诗之王”。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

二、读雨

1、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教师出示朗读要求: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停顿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试读,其他学生评价。

3、听录音跟读。

4、学生配乐朗读,师生共评。

三、品雨

1.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

夏雨的特点:热烈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沉思;

冬雨的特点:平静自然。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四、悟雨

1.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雨的四季》写得美轮美奂,打动人心呢?

调动感官显色彩

巧用修辞绘神韵

按照顺序层次清

融情入景巧抒情

2.归纳“美文四读”的方法:

音韵美正确读

意蕴美理解读

境界美品味读

人性美感情读

五、听雨

听雨有两种境界:一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雨声具有一种乐感、美感。一是悲苦、惆怅莫名,雨声淅沥,益增愁思。阅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大陆和台湾听雨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六、感雨

比较阅读:阅读梁遇春《春雨》和本文描写春雨的段落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七、赏雨

1、雨向来是诗人最喜欢的意象之一。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关于描写雨的诗句。你了解的有关雨的诗句有哪些?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诵读戴望舒的《雨巷》,体会在凄清、怅惘之中,诗人笔下雨的别样情致。

八、写雨

1、教师小结:有人曾说过:“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每个人可以诗意地活着”,但我要说:“没有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无法进入那诗意的境界的。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用心观察大自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让我们一起睁开慧眼,去书写美好的生活吧!

2、一场雨是凄清落寞、是豪爽痛快、还是缠绵旖旎……可能攸关那段故事、那份回忆……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篇散文,用心描绘你心仪之雨。

【板书设计】

品雨韵,悟雨情

主题四:绘壮美之景,抒高远之志

——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观沧海》主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中《观沧海》、课外《龟虽寿》、《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

2、学习诗歌的写作方法。(难点)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具体过程:

一、导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这样评论《三国演义》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最惨的一战是赤壁之战,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这位创造了极高文学成就的赫赫有名的三国人物是(曹操)!

齐读《短歌行》,初感诗人博大的胸襟。

他的代表作品还有《龟虽寿》《蒿里行》《观沧海》等。

今天我们跟随这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共《观沧海》,赏壮美之景,品高远之志。

二、读

播放《观沧海》朗读视频

明确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

2、学习诗歌的写作方法(难点)

诗歌,要在反复朗读中品其意,悟其情。读,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好重音。

学生展示预习之关于作者

师: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意,揣摩情感。

(生:曹操(155---1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观沧海》《蒿里行》《龟虽寿》等。

生:曹操,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内容丰富,风格慷慨悲壮。

生: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五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常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生: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和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登山观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生:《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帅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师:(曹操登山观海图片)统一祖国半壁江山的曹操,居高临下,俯瞰大海。当呼啸的海风、咆哮的海浪扑面而来,当浩瀚的大海、奔涌的海潮臣服脚下,诗人以其慷慨悲壮的情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丰富的图画,寄托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展示了男儿博大的胸襟。(播放音乐)接下来,让我们跟随音乐,带上豪情,携上壮志,以沉抑悲壮的语气语调,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学生小组结合,积极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尝试配乐朗读?

生:配乐朗读

生:该同学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了诗人的英雄气概。但个别句子重音处理不当,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句,“洪波”一词我认为要重读,以展示秋风乍起时,海面掀起惊涛骇浪的壮观场面。生:我认为“洪”字也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海面因风起而掀起轩然大波的景象。

师:这两位同学评得非常具体准确!谁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

生:突出重音朗读(鼓掌)

生:“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句,“丛生”和“丰茂”要重读,以突出草木的茂盛,山岛的蓬勃。

生:我认为“百”字也要重读,正是因为这个字我们才能感受到草木数量和品种之多,才能更好的表现其生机勃勃。

生:“山岛竦峙”句,“竦峙”肯定也要重读,以突出山岛高耸陡峭的特点。正是因为山高,诗人的视野才开阔,气势也便更洪大,胸怀也便更宽广。

生:鼓掌

生:突出重音齐声配乐朗读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要读成全诗的高潮,要读得格外高亢,因为我感觉这个句子是诗歌的核心和精华。

三、赏

师:同学们表现真棒!老师现在非常激动,也想慷慨激昂一番,我也要配乐朗读!

生:(鼓掌)

师:我要同学们闭上眼睛,一面听,一面想象诗歌所呈现的精彩纷呈的画面。同时努力发现诗中哪个字总

领全篇。

师:配乐朗读

生:闭眼聆听

生:我认为诗中总领全篇的字是“观”。

生:(鼓掌)

师:曹操登山观海,所“观”之景究竟有哪些?

生:“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生:我认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不是诗人登山所观之景。此句应是诗人的想象,因为“若“是好像的意思。

生:就像我们课前诵读的《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句,是诗人想象雪后天晴的美丽画面。

生:也正像《春》一文“春花图”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句,是作者由春华想象秋实的图景。

生:(鼓掌)

师:让我们齐声朗读,再次感受诗人眼前的壮丽图景。

生:齐声朗读

师:诗题为《观沧海》,但诗中真正描写大海的句子寥寥无几。

生:我认为真正描写大海的句子只有两句:“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

师:小组合作,尝试句子赏析。希望同学们畅所欲言,群策群力,百花齐放。

生:小组合作,赏析句子。

师:到了展示成果的时候了,百家争鸣开始!

生:“水何澹澹”,是诗人初登碣石山顶,扑面而来之景。描写了大海动荡不安的特点,表现了大海的辽阔。生:也表现了诗人澎湃的情怀!

生:“洪波涌起”,是秋风萧瑟之际海面骇浪惊天的画面。着重表现大海浩瀚的气势。

生:“涌”字用得很传神,波涌连天的画面感极强,同时,让我们的耳边仿佛传来了阵阵惊涛拍岸的声音。生:正像《春》一文“春花图”,“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

生:这两句,一句写无风时大海水波动荡的样子,一句写起风后大海掀起轩然大波的场面。表现沧海波澜壮阔的同时也展现其千变万化的特点。

生:(鼓掌)

师:《观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千变万化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图片),而海水一旦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图片)。“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惊涛拍岸音效)

师:哪个小组愿意在惊涛声中,再次为大家来次片段情境朗读?

生:小组情境朗读

生:(鼓掌)

师:感受完大海的波澜壮阔和千变万化,让我们继续发现诗人笔下大海的其他特点,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进行表现。作者除了描写大海,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还描写了“山岛”“树木”“百草”和“秋风”。

师:《观沧海》,为什么不专写大海,还要辅以其他景物?

生:若仅写大海,诗歌内容就显得单调了,画面也太枯寂了。

师:(图片)

生:配上山岛、树木等,内容就丰富了,画面更漂亮了。

师:(图片)

生:应该是更加生机勃勃,美丽多姿了!

师:(对比图片)作者虽写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的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师:那么,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师:通过写别的事物表现大海的特点。

生:侧面描写!

师:真棒!

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是景物描写吗?

生:是!

师:如果真像同学们所说,此句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的主观感受,那这首诗在写景时还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生:虚实结合!

师:非常棒!

师:此句,作者借助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小组合作,试用个性化语言进行精彩描述。

生:小组合作,有口述,有记录,进行精彩描述。

师:又到了精品展示的时间,老师心潮澎湃,期待精彩纷呈!

生:作者站在高高的碣石山顶,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突然感觉大海何其辽阔!日月星辰的运行好像皆由此出!

生:大海,无边无际,浩瀚辽阔!自然界最辉煌灿烂的日月星辰的运行都出自它的胸怀!

师:注意!描述画面!

生:苍苍天幕,一轮红日西斜,即将坠入辽阔浩瀚的大海;茫茫苍穹,一轮皎皎明月,缓缓跃出动荡温馨的大海的怀抱。这日月星辰的运行好像都出自大海的怀抱,它吞吐日月,包容万象,何其博大,何其壮观!

生:看,天边的那轮红日,带着燃烧的激情和无边的依恋驶入了大海的怀抱;瞧,天幕的那弯新月,携着浪漫的情怀和不尽的憧憬跃出了沧海的臂弯。再瞧那些眨着眼的俏皮的小星星,嬉笑间,手拉手,倚进了海妈妈的怀抱。大海,以其博大的胸襟,海纳百川,,包容万象。

生:(鼓掌)

师:诗人笔下的沧海浩瀚无际、变化万千、生机勃发、美丽多姿,而作者最突出表现的是它的博大,博大到包孕天地间最辉煌灿烂的日月星辰。这样的沧海是富有象征内涵的,你认为它象征了什么?

生:沧海象征诗人。

生:象征诗人博大的胸怀。

生:沧海吞吐日月,恰恰象征诗人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

生:这首诗借沧海的雄浑壮阔表现诗人的远大抱负和博大胸襟。

师:所以,本诗的写作方法是

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师:齐读诗歌主体部分描写大海寄托豪情的语句。

生:齐读

四、拓

《龟虽寿》

1、朗读并找出诗中表现诗人壮志的诗句。

《沁园春雪》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写景或抒情的句子做朗读展示。

2、填空

词通过描写()的壮美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远之志。

结束语: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面对沧海,面对壮丽的北国景,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巧妙的写作方法,抒豪情,写壮志。最后,让我们在激情飞扬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节教学,再次感受千古佳作的无边魅力!

主题五:明月千里寄我情

——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主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巴陵送李十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峨眉山月歌》、《夜泊牛渚怀古》。

【教学目标】

在反复诵读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并通过月亮这个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月亮这个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谜导入

1.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月亮就有着独特的情感。李白一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幼年时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也有饮酒兴起时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更有游子思乡时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其现荐的一千余首诗作之中,涉及月亮的就达380余首,数目之多,可谓唐诗这冠。由此也足以看出李白对月亮的情有独钟。可以说,古代诗人之中,李白对月亮的描绘是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是最为完美的。今天我们将走进李白的月亮的世界,体会“明月千里寄我情”(板书)。

二、解题,了解写作背景

1. 作者简介:以学生介绍为主,教师补充为辅。

2. 解题:左迁:古人以右为尊,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3. 介绍李白与王昌龄的友谊。

在李白结交的诗人当中,王昌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王昌龄字少伯,生与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岁。王昌龄一生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少年时像众多清贫家庭中的子弟一样一边耕读,一边多方奔走以求仕进,王的人生规划在干谒不成、边塞求功未成,三十岁才转向科举以进士登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四岁以博学宏词登科任河南汜水县尉。四十一岁贬岭南,四十三岁任江宁臣,五十一岁贬龙标尉到六十岁被杀害宦海中几度浮降。

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王昌龄闻讯一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送给李白一首:

(播放ppt,。点名读或齐读后,简单解析)

《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解析】

这是一首看似纯景色描写的绝句,其实它含有深刻的情感内容。诗歌说,巴陵位于洞庭之滨,在此往来的旅客皆乘舟行止。洲上的芦苇,迎风摇曳。近视湘江秋水,是那么清澈。远看湖波间,泾渭分明。这种辽阔的景色,早有风闻,登上江岸,满眼却不见山城的秀色,傍暮能感受到的只有水天一体和洲渚孕育的芦苇。洞庭的秋天,何以诗人却不见秋色呢?这只能说他心头已被暗淡所笼罩。因岭南的荒蛮令人惆怅和生畏。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这就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三、朗读古诗,了解大意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 自读。要求: 把自己想象成李白,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3. 指生读。集体评议。

4. 译读。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5. 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研读,品读赏析。

1. 朗读诗歌,思考:前两句借助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倾听点评。)

明确:择取两种富有地方性特征的事物,描绘出了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2.读最后两句,看作者抓住了什么意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可小组合作,可独立完成,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明确:此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作者借明月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

3. 朗读、背诵。

4. 小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以寄月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安

慰与关怀。同时也用明月象征自己和友人品质的纯洁无暇。这样的想象既奇特新异,又无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毫无做作之态,也显示了李白文学功底的深厚。这是李白的咏月诗的第一类。

五、主题阅读,加深理解

(一)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不仅如此,李白更加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并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哲理精神融入兰中,使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月亮意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李白的咏月诗创造出了优美的意境,更呈现出一种超凡的境界。

接下来,我们看另外的两首诗:

(播放幻灯片展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背诵。(限时2分钟背诵)

3.品析: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通过月亮表达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注释和导读,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表达。教师点评,引导。

明确:以“半轮”秋月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后两句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想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 背诵(集体背诵)

5. 小结

这首诗,通过月亮,表达了离别思念之情。自古以来,月亮就作为离别、思念的一种寄托被历代文人使用。如南朝谢庄《月赋》中有“美人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沦落天涯,眷恋故土的那份深情。文字虽然短小,但内涵却非常丰富,表达了久别故土的人的共同情感,能激发起人们的共鸣,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而真实。

(二)

接下来我我们再看一首诗,(幻灯展示):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朗读这首诗。

2.说明: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3.再次朗读,找出诗中描写月亮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生朗读,然后解析。

4.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也看到一个想象丰富,个性洒脱的诗仙形象。更可以体现出李白的豪迈洒脱的性格和飘逸超旷的胸襟。再如他《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旷达豪迈的诗句,我们也不得不为他有如此宽广的胸襟而感叹。又如《关山月》中“明月出天,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心境开阔,因此,他的月亮也随之开阔和雄壮。读后,使人心胸一振,我们也找不到他一丝惆怅的借月咏愁情的意象。再如他在《玉壶吟》中有“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这里的刀光剑影,显示出诗人那种拂剑而起的游侠豪情。月亮在此也不再委靡惆怅,而体现了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壮志。

(三)接下来,我们再看一首诗(播放幻灯,展示):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1.朗读

2.背诵

3.分析:思考:作者这里写秋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独立思考,交流。教师倾听,点评。

明确:在这里,李白也借月来抒发自己理想的失落和感叹自己仕途的坎坷。

由于如此种种的遭遇,使得李白也是孤独寂寞的,现实中屡遭打击却无处申诉,只能借谢尚牛渚乘月泛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表天朗月)的巧合,便是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借。诗人面对空中明月,心情无限孤寂,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世上知音难觅,惟有仰空长叹。为皎洁真率的象征,被李白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和灵性,也成为了他倾诉苦闷的对象。此诗叙写诗人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

3.齐读。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感。

4.背诵。

六、总结

综合起来,李白的咏月诗所表达的情感可分为以下几类:

1、表达失意与孤寂的心情

2、表现豪迈洒脱的性格和飘逸超旷的胸襟。

3、表达自己清与朋友之间纯洁的友谊。

4、表达离别思念之情

李白之所以对月亮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并能将之出神入化地借用到自己用以抒发感情的诗作中,也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积淀分不开的。

月亮,在李白的生活遭际和情感磨难的历程中,成为其慰藉心灵的落脚点。在现实世界中,为发实现兼济之志,李白免不了忙于干谒求进。但在诗歌中,他却用不计其数的名篇佳句,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远离尘世喧嚣的月亮世界。

正是:明月一轮照古今,璀璨夺目富感情。千里不变亘古意,皎皎夜空寄深情。

七、作业

背诵这些诗歌。

附录: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主题六:诗情在春光中苏醒

——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次北固山》主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中《次北固山下》

语文主题丛书(一)《临安春雨初霁》

课外拓展一首《武陵春》

教学目标

学习诗中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诗中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对春天的憧憬总是来得格外细腻。中国人的诗情,总是在早春时节活泼醒来,从心头到笔端,舒展开一些美丽的发现:因残夜归雁惆怅,因春雨滋润,因云月花影感动。“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今天我们就追随几位诗人共同感受他们在春光中苏醒的诗情。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解题:你从题目可以知道哪些内容?

诗题中的“次”字一般解作“停泊”,北固山今在江苏省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王湾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范读、自由读、展示读,力求熟读成诵

3、赏析:

(1).诗中描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时节的景物?诗中都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景物:长江地区;早春时节特点:开阔、秀丽

(2).从这首诗中你读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宽阔豪放的情感)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放,你感觉如何?“平、阔、正、悬”字字字珠玑,神来之笔妙在何处?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生、入”二字生动传神体会其妙处(红日驱走黑暗------乐观向上春意驱走寒冷-----乐观积极新旧事物更替------体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3).再读诗歌,除了豪放、豁达之外,你还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淡淡的乡思。惆怅乡愁)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雁足传书、鸿雁传情、青鸟传书

(4).如果本诗是写旅途中的乡愁,那么诗中还有哪些诗句可以体现?课题、客路、残夜、旧年、乡书、归雁。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作者因两岸风景引起旅途乡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胸襟

板书读诗——赏景——品诗——悟情借景抒情乡愁

(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三、总结

(一)总结赏析方法

赏析诗歌的方法:1、读诗

2、赏景

3、品诗

4、悟情

(二)总结写法:

借景抒情的写法。

四、课外拓展阅读

按以上总结的赏析诗歌的方法,学生赏析以下两首诗歌

《临安春雨初霁》《天仙子》

学习《临安春雨初霁》

1、学生自由读,有感情读,展示读

解题,了解背景

题目意思“临安下了一场春雨,雨后初晴”。

这首诗的作者是陆游,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2、赏景

本诗写了哪些景?通过此景描绘一幅怎样的春光图?(通过“春雨、杏花”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3、品诗,悟情。

在春光中你读出诗人怎样的诗情?从哪些诗句中看出?

“小楼一夜听春雨”,写诗人彻夜未眠,表现他心情不安“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不经意的一笔,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忘记了亡国的危险。春已深,春景美,作者却无心欣赏,字字句句,融情于景,表达了内心的抑郁惆怅之情。

后世评价:

小楼深巷卖花声,七字春愁隔夜生。(清·舒位《书剑南诗集序》)

“小楼”一联,从诗的意境看,有三个层次:身居小楼,一夜听雨,是一诗境;春雨如丝,绵绵不断,杏花开放,带露艳丽,另一诗境;深巷卖花,声声入耳,又一诗境。(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此句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

板书:春雨杏花国事家愁

学习《武陵春》李清照

1、读诗、

学生自由读,有感情读,展示读

了解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2、赏景、品诗、悟情

这首词是诗中写了哪些景?诗人又在春光中抒了哪些愁情?从哪些诗句或词中体现出来?你能读出来吗?、、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3、试比较三个作品中的愁情哪一个更浓?

五、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跟随三位诗人的愁情在春光中苏醒,欣赏了从早春到深春及暮春的美丽景色,更重要的是我们分别体会了诗人在春天不同的情感,学会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希望我们能够学以致用,更多地运用在我们的写作之中。

板书设计:

愁情在春光中苏醒

山水、书雁淡淡乡愁

借(景)春雨、杏花抒(情)国事家愁

风香、花尽乱世情愁

主题七:秋日思乡点点愁

——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天净沙﹒秋思》主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这几首诗的作者,知人论世,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

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两个关键词,秋天、游子,你们会想到什么?好,同学们大都想到了悲凉的心境,那么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异国他乡看到秋景时的大多心情如何,在这种心情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诗人,走进他们的诗歌,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首先探讨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了解作者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尊称为“曲状元”,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元曲,把握节奏。

2.听录音,学生跟读,感受意境。

3.学生齐读,进一步走近这首元曲。

四、曲径通幽,深入探讨

1.找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元曲所描绘的画面,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这首诗,思考:在这首元曲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这首元曲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明确意象的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4.作者悲秋思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月夜忆舍弟

五.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六.初读,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尽量把握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范教师的语气、节奏。

3.学生齐读,尽量走近这首诗。

七.感悟作者情感,感受人间真情

1.找同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这首诗大致讲述了什么内容,可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2.这首诗中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戍边鼓声、大雁

3.学生合作研讨: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找同学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明确:表现了诗人在战争中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由戍边的鼓声、大雁而引发。

4.作者叹秋思亲思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明确:安史之乱,山河破碎,名不聊生,生灵涂炭,作者又是一个有着极高的爱国热情的诗人,所以这是他产生这一情感的根本原因。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八.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刘长卿(约726 —约786),字文房,宣城人,唐代诗人。

九.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把握诗歌节奏。

2.听录音,学生跟读,感受意境。

3.全体同学齐读题目和作者,全体男同学齐读上句,全体女同学齐读下句,进一步走近这首诗。

十.感悟作者情感,感受人间真情

1.找同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这首诗大致讲述了什么内容,可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2.这首诗中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古台、秋日、野寺、云峰、夕阳、寒磬、长江

3.学生合作研讨: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找同学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表现了诗人看到眼前之景,思念故乡,吊古伤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此诗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十一.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些诗人在特定的时间——秋天,特定的身份——游子会产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感,但是在这种思乡之情的背后,还体现了诗人为国家担忧,为百姓担忧,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情怀。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

月夜忆舍弟意象戍边鼓声、大雁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秋日、野寺、云峰、夕阳、寒磬

思乡、思亲,思家

主题八:逢秋未必悲寂寥

——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作文教学设计

阅读文章:

语文主题丛书(一)1.《菊有黄花》2.《美妙的九月》3.《西湖秋意》4.《秋颂》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阅读感知描写赞美秋天的文章,体会作者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通过主题品读学会自觉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流程:

学生自主阅读《菊有黄花》《美妙的九月》《西湖秋意》《秋颂》,运用批注的方法感悟文章的主题。

一、为写作寻根,为生活代言

导语:不热爱生活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你热爱生活,生活就更加热爱你,就会回报你好文章。你热爱生活,生活中就有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你写生活,生活就更加丰富多彩。不懂生活、不会观察体验生活的人也就不会写出好作品,而你写出作品将会让别人更加了解你的生活。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秋词》,大家谁会背诵呢?(学生背诵或教师展示后齐声朗读)

教师简单讲析:在这首诗中刘禹锡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选择了与众人不同的视角,一改古人对秋天萧瑟悲凉寂寥的看法,着眼于晴空、白鹤、碧霄,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来赞美歌颂秋天。(教师板书:逢秋未必悲寂寥)

二、品读文本,明要求,悟主题

(一)默读教材中本单元的写作要求。

1.思考并勾画,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提取出关键信息。

2.教师明确并板书主要要求。

(二)两次阅读《菊有黄花》,领悟文章主题及修辞

1.朗读全文,全面感知,初步对文章主题有个了解。

2.细读文章,通过旁批感悟文章主题。思考:勾画作者对野菊花的描写,想想这些描写中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什么?

3.思考交流后展示:作者在对野菊花生动的描写中表达了对它的喜爱与赞美,对美好童年时光的回忆,在这样的描写和表达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带给我们的温暖和乐观。

4.总结点拨:作者之所以能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传递给我们,是因为作者在描写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是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习作加以运用不但可以让文章语言优美,更能

很有力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进而便于读者感悟文章主题。

三、拓展阅读,联生活,悟主题

(一)跳读《美妙的九月》《西湖秋意》,联系生活体验。

跳读,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它是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读者目的性很强地、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运用跳读的方法,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能引起你对秋天的体验,将它们勾画出来。

2.概括提升。请学生选择自己刚才勾画的一处,用“读到‘’,我想起在(地点)看到,我领悟到秋天。”写一段话。

3.学生小组交流,丰富生活体验。

(二)再次跳读《美妙的九月》《西湖秋意》,感知文章主题。

1.跳读这两篇文章,思考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态度分别什么?

2.思考交流后展示:《美妙的九月》作者告诉我们九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对春夏的总结,又在为冬的贮藏做准备,我们没有理由不赞美奇妙的秋天。《西湖秋意》作者在对西湖秋意的反复吟唱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西湖之秋,到处蕴藏着永不消失的美和不竭的生命力量。

四、我笔写我心,赞美我眼里的秋天

(一)联系所学的比喻拟人,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大声朗读《秋颂》。

(二)思考完善。根据“三(二)2”的内容进行构思,将自己的体验完善起来。提示:可以将所看到的前前后后补充完整;可以将看到的进行跨越时空的联想;可以将看到的与其他季节进行对比;可以将看到的进行细致地描写;……

(三)自拟题目,写一篇与“秋”有关的文章,要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

逢秋未必悲寂寥

晴空、白鹤、碧霄……,野菊花、九月、西湖……

积极向上的秋天景物,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借助于字典、词典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4、推敲重要语句的含义,对文章的内容、写法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5、感受亲情、珍视亲情,联系生活体验,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单元教学主题以及课时安排

主题一:别样的爱

【教学篇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秋天的怀念》

语文主题丛书《成长滋味》:《我和父亲的战争》、

《“无情”二叔却有情》

主题二:亲情的方程式

【教学篇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散步》

语文主题丛书:《奶奶的手》

《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

《父亲为我蒙耻》

主题三:挚爱如诗

【教学篇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散文诗两首》

语文主题丛书《纸船寄母亲》《海马爸爸》(1课时)

主题四:自古英雄出少年

【教学篇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世说新语》

语文主题丛书《《蒸饭成粥》《王右军诈睡》

主题五:寸草春晖(群文阅读)

阅读篇目:主题丛书《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母亲的羽衣》、

《回家去问妈妈》、《儿嫌母丑》

主题六:亲情悠悠别样浓(读写结合作文教学)

主题一: 别样的爱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秋天的怀念》

语文主题丛书《成长滋味》:《我和父亲的战争》、

《“无情”二叔却有情》

【教学目标】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会文章别样的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感恩之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分享你与亲人之间的小故事。

生活中我们常常埋怨妈妈的唠叨,爸爸的不近人情,奶奶的陈旧落伍,但谁又敢说这些平凡的镜头背后没有蕴含别样的爱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透过文章追寻爱的脚步。

二、学习《秋天的怀念》,感受无私的母爱。

(一)检查字词,夯实基础

瘫痪捶打憔悴诀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

(二)研读文本,品读母亲。

1、读完文章,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明确:脾气暴怒无常。(1)“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2)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我”喊着:“不,我不去!”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是如何做的?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品析。

(明确:(1)当“我”莫名其妙发脾气时,她“悄悄地躲出去”,体现出对儿子的理解、体贴。“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体现出对儿子的牵挂、关切。(2)当儿子自暴自弃时,她“扑过来忍住哭”,劝儿子“好好儿活”,体现出强忍住自己的痛苦,也要劝儿子坚强。(3)当窗前树叶飘落,母亲“挡在窗前”,她是怕儿子触景生情。“央求般的神色”体现母亲的执著。我答应去看花,母亲“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她为儿子的一点小振作而高兴的难以抑制。“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体现母亲的体贴、细心。

3、而此时的母亲自己又是什么情况呢?

(明确:身患绝症)

4、你从中认识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明确:孩子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三、学习《我和父亲的战争》,感受如山的父爱。

1、文章介绍了“我”和父亲几个阶段的战争?双方的“战术”是怎样的?战争的结局又有怎样的变化?完成表格。

2、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父亲?

(明确:孩子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四、学习《“无情”二叔却有情》,感受含蓄之爱。

1、二叔的什么做法让我感到“无情”?

(明确:父亲曾沿街乞讨供二叔读书,但当我读书,家里却没钱时,二叔却拒绝帮助“我”。)

2、“无情”的二叔为什么又让“我”觉得“有情”呢?

(明确:为了养成“我”不依赖别人,自力更生的品性,二叔不惜装作“无情”,这种“情”,含蓄甚至不近人情,却深沉而富有哲理。)

五、真情回忆,感恩亲人:

回忆课前你与老师分享的和亲人之间的小故事,此时的你是否从以前的不理解到有了一丝丝的感动,是否体会到平凡背后那别样的爱,可以谈一下吗?

六、课堂小结,别样之爱:

常言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孩子们,不要像文中的作者那样,永远只能抱有迟到的歉疚和晚来的感动,不要因为“爱”的“别样”而有所忽略,请读懂你的亲人们,请理解他们的爱!

主题二亲情的方程式

——《散步》拓展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散步》

语文主题丛书:《奶奶的手》《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父亲为我蒙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

2、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体会字里行间浓浓的亲情。

教学流程:

一、深情导入

用《时间都去哪了》导入新课,这是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他告诉我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亲情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许它不如爱情一样轰轰烈烈,不如故事一样丰富多彩,它好比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它在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地方静静的开放,哪怕是小小的一次散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莫怀戚的《散步》,体会平凡中的亲情与幸福。

二、了解作者、检查字词

莫怀戚,1951年6月3日生于重庆,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人教版】2016年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 1.《春》朱自清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 一、作者简介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 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②温晴:温暖晴朗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⑤秀气:清秀。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 ⑦贮蓄:存放,储藏 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教案

24、诗两首 《金色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两首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二、了解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四时的魅力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合集 1.忆读书 冰心 一、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课文内容分析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他终身难忘。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式: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由与书相关的名人名言、俗语或谜语导入。 例如: 谜语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往事它记载, 知识没它传不开。 名言: 1 .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文章,遇到生字生词可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约 7 分钟) 引导学生先分组分任务讨论学习课后的字词积累,然后每组自由进行交流学习。 1、给下列的字注音: 宴、凯、笸箩、丢、催促、凑、罡、煞、堆砌、寇 2、词语解析: 津津有味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 风花雪月无病而呻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问题抢答。(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 (2)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篇一:2015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完整版)】 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校: 教师: 2015年9月 教学工作计划 20 15----2016学年度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任课教师: 单元归属 一、单元形式 编排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家庭亲情)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学习体验)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科学世界)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二、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 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 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 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 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 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 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 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 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 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 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 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课堂能否进行高效率授课,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否做到默契配合,教师能否让一节课的内容合理分布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这些都有赖于教师的教案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整体情况。下面是大熊猫壹号书店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仅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一) 紫藤萝瀑布 一、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②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③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二、学习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相关资料 四、教学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光顾。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显示着它们的生命力。虽然是静静的,但紧靠团结的繁盛给人以生命顽强不息的思考。 五、自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精心导入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b.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 问题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 篇一:202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完整版)1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分析】 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第一单元以家庭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

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第一课《散步》 【理念设计】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 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

2019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一课散步 ○教学目标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①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检查生字词。②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1 春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2课时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 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盼春。“盼望”、“来”、“近”。 1.盼春:请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 (1)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 拟人和反复。 (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吗?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朗读第2自然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2)从这一段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时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7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1)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 ①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质感:嫩嫩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地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的样子。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

新版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

部编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目录第一单元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二单元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6.散步/莫怀戚 7.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8.《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写作: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窃读记/林海音 12.《论语》十二章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第四单元阅读 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15.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16.诫子书/诸葛亮 写作:思路要清晰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第五单元阅读 17.猫/郑振铎

18.鸟/梁实秋 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20.狼/蒲松龄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阅读 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2.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太阳船/吴望尧 23.女娲造人/袁珂 2 24.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塞翁失马/《淮南子》 杞人忧天/《列子》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名 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刘禹锡 南园(其五)/李贺 夜雨寄北/李商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案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案汇总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小编为您精心设计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希望此文章能使教师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

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

2013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13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一课散步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检查生字词。 ②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ün) 嫩.绿(na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a)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 黄晕.(yùn) 和.泥(hu?)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

人教版新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次月考七年级语文试题(卷)(人教版) (考查范围:1-2单元)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学生直接在试卷上答题;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积累运用(18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确凿.(záo)磐.石(bān)嫉.妒(jí)人迹罕.至(hǎn) B.栅.栏(shān)桑葚.(shèn)哽.住(gěng)浊.流滚滚(zhuó) C.躯壳.(qiào)玉簪.(zān)哺.育(bǔ)澎湃.万千(pài) D.闲暇.(xiá)怪诞.(dàn) 哭号.(háo)鸡毛掸.子(dǎn) 2.下列没有错别字 .....的一项是()(2分) A.臃肿浑乱屏嶂人声鼎沸 B.渲闹菜畦脑髓来势凶凶 C.澎湃祈祷讪笑九曲连环 D.蝉蜕崎岖懊诲回环曲折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得到任何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将远远超过得到的东西,就应该理智地放下这种想法,得不偿失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去做呢?很多人只要看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眼睛就无法从上面移开,看不到自己将因此付出的惨重代价。任何时候,都要在所得和所失之间权衡利弊,再作决定。 A.因为所以但是就B.如果那么但是所以 C.如果那么因为所以D.因为所以如果就 4、默写(6分)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竹中窥落日。 (3)独坐幽篁里,。深林人不知,。 (4)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5、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①有关医学人士与心理学家认为,一些青少年长期迷恋上网,会患上一种病—— “网络成瘾症”。②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有:精神依赖、茶饭不思、记忆力减退和焦躁不安等。③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④为此,专家建议,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汇总

新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汇总经过整理分析来看,本版(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人教版)教材在一定程度上 体现了对上世纪末语文教材的一种部分性回归,主要表现在对文体知识、语法、修辞等等语文知识的安排上。虽然在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知识突出的是分类、意义与用法,有意忽略概念,但是,我们从分类、用法等中可以发现概念的端倪。原版教材中,各方面的语文知识分布在各册书的附录中,非常简单,学生自学是不太可能的。具体分布如下: 词类的实词在七年级下册附录,虚词在八年级上附录,表格呈现,分三项:词类、意义(虚词标为“作用”)、举例;八年级下包括短语类型(以表格呈现,分三项:名称、结构特点、举例)、句子成分(以表格呈现,分四项:名称、说明、符号、举例)、标点符号用法(文章呈现,突出的是用法、意义、举例);九年级上包括复句常用关联词语(表格呈现,分三项:短语分类、关联词语分类、所包括词语)、常用修辞(表格呈现,分三项:名称、说明、举例)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知识:⑴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近体诗、散曲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修辞方法:比喻、比拟 ⑶词性:名词 ⑷表现手法:联想与想象 ⑸文章开头的结构作用[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关键词句以及精彩语句的赏析与理解、人称的变换(《雨的四季》) ⑹朗读的方法:重音与停连 重点词语:【春】朗润赶趟儿吹面不寒杨柳风酝酿宛转黄晕一年之计在于春花枝招展嗡卖弄喉咙应和嘹亮烘托静默风筝抖擞健 壮呼朋引伴(划线词语在教材中有书下注解)[书下注解中“重音、停连”这两个词语来自课后题题干] 【济南的冬天】响晴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地毯 【雨的四季】花苞静谧高邈莅临造访吝啬淅淅沥沥咄咄逼人蝉娇媚棱镜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端庄屋檐凄冷化妆淅沥干湿草 垛绿茵茵 【古代诗歌四首】临碣石澹澹竦峙星汉幸甚至哉杨花子规龙标五溪夜郎客路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归雁洛阳边昏鸦断 肠天涯 (重点在理解含义、掌握字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精品语文资料 一、七、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这堂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参入意识强,发言踊跃,回答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联系生活,谈生活。学生们更是夸夸其谈,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篇课文的讲授,使我感受到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角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

【知识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古诗词知识点整理归纳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古诗词知识点整理 归纳 课 件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f71043148.html, 1、《观沧海》曹操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次北固山下》王湾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

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中既是写景,又是诗眼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感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归期难料的感情。 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中“最爱”的内容是:“绿杨阴里白沙堤。” 4、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施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