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诗 学案

兴于诗 学案
兴于诗 学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学案

一文本疏通

【原文】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5)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原文】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原文】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注释】(1)林放:鲁国人。(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译文】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原文】子曰:“《关睢》(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1)《关睢》:睢,音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译文】

【原文】子谓韶(1):“尽美(2)矣,又尽善(3)也;”谓武(4):“尽美矣,未尽美也。”

【注释】(1)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2)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3)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4)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译文】

【原文】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2)畔:同“叛”。(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

烈的感叹。

【译文】

【原文】子在齐闻《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注释】(1)《韶》:舜时古乐曲名。

【译文】

【原文】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1)兴:开始。

【译文】

二自主探究:

结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谈谈传统文化或经典对人们的精神发展过程的影响

最新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精选范文合集

最新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精选范文合集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所写,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精选范文合集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 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

人教版 9上 : 全册学案精品:第20课《香菱学诗》学案

香菱学诗 【学习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经、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的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明,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4、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读课文两遍,用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新词的障碍。 2、走近作者。 3、走进作品及背景。 【合作探究】 1、泛读课文,整体感知。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概述香菱学诗的三个过程。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香菱学诗的专心? 4、“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可叹”、“可笑”的内容分别指什么?这句用的是什么描定手法? 5、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香菱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词语回答)

6、“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香菱的什么性格特点? 7、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8、本文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当堂评价】 1、从文章中你觉得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 2、完成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拓展提升】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红楼梦》的歇后语。 【课后检测】 完成课后T二、三。 第二课时 【自主预习】 1、找出文中黛玉教诗的句子。 2、黛玉告诉香菱作诗要注意哪三个方面? 3、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教案 新人教版[1]

课题:香菱学诗 教材分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顶峰之作,而且广泛涉及了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课文《香菱学诗》以香菱学诗贯穿全文,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表现了香菱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也表现了林黛玉乐为人师、率真自信的性格和深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常识上涉及了古代诗歌的鉴赏知识,内容上给人以深刻的启发。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教学本文,力求从内容、写法两方面突破。从小说详细叙的内容上,着重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既要考虑到香菱的“苦志”,也要考虑到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同时也要联系大观园优越宽松的环境。联想引申,联系实际,思考香菱学诗会对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帮助。体味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倾注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由于《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最博大精深的一部,也是初中学生最不熟悉、最有难度的一部,再加上古代白话文与现代语言有了一定的差距,且需要一些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所以讲起来有一定难度,必须充分预习才行。 学情分析: 基于初三学生有了两年学习小说的经验与方法,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地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个关键。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学生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已经独立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文作者及其代表作《红楼梦》的文学常识,培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并分析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展示、引导、探究、归纳、点拨等方法,分析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水平;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善学苦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纠错归纳 及反思 谈中国诗 钱钟书 【使用说明】 1、课前,通读教材,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写上提示语。独立完成预习案 部分,规范书写。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3、课堂上,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合作,互相探讨交流,共同解决探究案部分的 问题,高效展示点评,达成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通过抓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2、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 助读资料 《谈中国诗》出自钱钟书的作品《钱钟书散文》,属于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本文根据 钱钟书自己的一篇演讲稿节译而成。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和内容等方面 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1.学贯中西。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是中国现 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钱先生博学多才,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 面均取得了卓越成绩。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善用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 幽入微,提要钩玄,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 2.著作等身。钱钟书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 西班牙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管锥编》对经、史、子等古籍进 行了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进行了阐发和辨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妄自尊大;而一些西方人由于无知而 以欧美文化为中心,为此,钱钟书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作了一次演讲。演讲中,他既深 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当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 科上成绩极差。钱先生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 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此之后,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他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 同龄人,因而最终成为文化大家。 预习指导 结合《助读资料》认识作者,了解背景。带着老师提供的问题阅读课文,借助课下 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问题,标注容易误读和误解的字词。明确问题答案,对于把握 不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理清思路,全面把握文章结构和主题。 1.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基本理清文章思路。 2.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3.文中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梵.文( ) 轻鸢.( ) 颦蹙 ..( ) 精髓.( ) 桴.鼓( ) 槛.栏( ) 命运多舛.( ) 数.见不鲜( ) 遥思远怅.( ) 一蹴.而就( ) 5.查字典,积累下列词语。 (1)回肠荡气: (2)凌风出尘: (3)吞言咽理: (4)拔木转石: (5)穷边涯际: 我的疑问与收获: 【探究案】---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理清文章思路,探究文章主旨 指导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并查找相关资料,熟知课文内容。提供讨论问 题如下: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 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纠错归纳 及反思

《香菱学诗》 教学设计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作者及其代表作《红楼梦》的文学常识,积累字词。 教学难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描写方法。

课前准备: 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身乡宦家庭,三岁时被拐卖,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去做妾,受尽凌辱和折磨。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薛蟠外出经商,她终能跟随宝钗住进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更使她萌发了学诗的强烈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红楼梦》中的精彩节选——《香菱学诗》。 2.关于作者 曹雪芹(1715~1763),名霑,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共约60年。康熙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家被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遭重大打击,从此“百年望族”一败涂地。势败家亡后,他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只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秋冬之间,他唯一的儿子病死,因伤感太甚,他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3.《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充分揭露了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晴雯、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4.填空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剖析文本内容。 3、鉴赏文章语言。 4、引导学生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抓段落的关键句入手,了解中国诗的特点。 2、引导学生鉴赏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 3、阅读拓展延伸。 教学难点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2、中外诗歌的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可见他们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和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板书)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其夫人杨绛曾说其名由“抓周”而取。 他一辈子“钟情于书”。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很多中外著名人士评价他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三、剖析文本内容 1、学生大声诵读课文,找出每段的关键句。 2、学生准确筛选相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教师点拨。(分组讨论回答)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3、教师归纳小结:钱钟书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的散文以思想和睿智见长,《谈中国诗》可用一个“通”字来概括,一是通古今,一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石桂莲)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设计 雅戈尔小学石桂莲 一、教学目标预设 1. 学习平仄,朗读诗的音韵节奏,并熟读成诵。 2. 合作探究,抓住意象,说出所写的图景,理解诗意。 3. 根据补充的历史资料,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诗中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学习平仄,读出诗的音韵节奏,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合作探究,说出诗意,了解诗中三个地点以及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深情。 四、预学单设计

五、导学案设计 (一)学情诊断 1. 孩子们认为浥、渭、客舍比较难读,诗的节奏概念不清晰。 2. 诗意不清楚,对于”君、阳关、西出、故人”的理解不准确。 (二)介绍作者导入课题。 1、课前谈话,猜猜林黛玉指点香菱学诗中的大诗人是谁? 2、了解王维 3、默读注解,准确解释题意,读准题目的节奏。 师:他说的对吗?请你快速地默读大屏幕上的内容,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使:出使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安西: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人称“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苏轼说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3、正音;在预学过程,有46个同学认为这几个词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浥、渭、客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整首诗来读一读。 师: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镇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 (三)看图知地名,了解送的过程。 师:安西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地图) 师:(师讲解相送的过程)长安,当时唐朝的首都。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中国最着名的古典名着之一。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影视剧作品中的香菱。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香菱学诗。 二、资料助读 教师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一边依照课件中的内容进行介绍。 1、作者简介。 2、《红楼梦》简介。 3、关于香菱。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教师明确: 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

最新高中《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最新高中《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1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_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_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设计导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设计导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 在导学案开发和教学设计中,许多教师不会确定教学目标。一是不会分解单元总目标,同一目标多课重复;二是抓不住重点目标,旁逸斜出地胡乱延伸。如:学习小说《香菱学诗》(人教版九年级(上)),要学生思考“林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学习《散文诗两首》(人教版七年级(上)),却引导学生分析“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三是不会取舍,平均用力。四是目标固化,缺少根据学情变化的调整和修改。 二、生成问题的处理 在“高效课堂”实验中,对于问题生成单的设计,不少教师以自己预设的问题来取代学生的生成问题,其理由是学生不会生成问题或者生成的问题没有教学价值,还是习惯于以前传统教学忽视学情的大包大揽。二是对学生如何生成问题在方法上缺乏有效引导,对生成的问题关注不够,对问题的收集、整合、提炼不及时。在教学设计时,并没有将学生生成的问题纳入其中。这样的设计和教学,实质依然是教师个人的预设,依然将学生这个主体拋在一边。因而,其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将大打折扣。 三、学习内容的侧重 不论是问题导读评价单,还是问题训练评价单,老师设计的内容

往往存在“四多四少”问题:内容大意概括多,精彩句段品味少,线索思路提炼多,逻辑关系探究少,知识性问题设计多,开放性问题设计少,简答表述训练多,阅读练笔实践少。 四、设计意图的表述 在对设计的问题进行语言表述过程中,由于教材挖掘的不到位,意图提炼的不精准,出现了言不达意、过分细化、拘泥于字面含义的题干表述偏差问题。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草帽计》教学中,一老师设计的“合作探究展示汇报”问题二,是这样表述的:贺龙的“草帽计”可谓是“神机妙算”。想一想,这个计策“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如问题三: 贺龙同志用智谋指挥军队,不发一枪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战斗胜利。红军战士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不约而同地奔向贺龙,把他围得水泄不通,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本体的设计意图是想叫学生概括贺龙同志的人物形象特点,属于会聚性问题,而所要求采用的句式“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则要求学生展开多角度、全方位语言描述,属于发散性问题,再加上题干的文字量较大,这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无疑加大了审题、答题的难度。 导学案的设计,需要全方位的思考,既要研究课标和教材,又要把握学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本节课的导学案设计和学生的学习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香菱学诗》、《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复习学案 鄂教版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香菱学诗》、《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复习学案鄂教版 班级姓名 [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相关文学文化知识。 2、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主题思想及写作特点等。 一、文学知识 1、《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又名。小说以、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之称。作者,名,字,号,代家。全书共120回,后四十回为所续。据说此书“批阅十载,”,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都云作者痴,。” 2、《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长篇历史小说。该书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号。作者以编写的史书《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孙权、张飞、周瑜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文不甚深,”是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 清代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杨慎《临江仙》一词放在卷首,使之成为提挈全书的卷首词,对全书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使词与书相得益彰,并流传于世。“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3、《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金圣叹称之为“”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描写了林冲由到变化过程,也是封建社会的最典型的例子。 4、香菱学诗的过程,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悬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第二境界——“苦索”: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界——“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

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作者及其代表作《红楼梦》的文学常识,积累字词。 【教学难点】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身乡宦家庭,三岁时被拐卖,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去做妾,受尽凌辱和折磨。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薛蟠外出经商,她终能跟随宝钗住进大观园,有机会接 楼梦》中的精彩节选——《香菱学诗》。 2.关于作者。 曹雪芹(1715~1763),名霑,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共约60年。康熙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家被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遭重大打击,从此“百年望族”一败涂地。势败家亡后,他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只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秋冬之间,他唯一的儿子病死,因伤感太甚,他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

香菱学诗》

20 香菱学诗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原来的回目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这“苦吟”二字正是全篇主旨,梦中成诗是“苦吟”的最鲜明的体现,因而要作仔细的品读和探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香菱良好的资质、黛玉的指导得法、众人的关爱和赞扬、大观园宽松自由的环境等等,应结合香菱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使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能力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突破方法:通读全文,在“香菱___________学诗”的话题引领下,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揣摩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的经过,抓住她的指导有方,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突破方法:“《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教师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香菱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课后推荐阅读《红楼梦》与香菱有关的章回(第四回和第四十八、四十九回),进一步使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法:先通读全文,思考香菱是如何学诗的,初步感知香菱的人物形象;再精读课文“苦心写诗”等段落,品味作者精妙的语言;感受黛玉的人物形象,并从中获取阅读或写作上的启示。 2.迁移拓展法:补充香菱的遭遇和脂砚斋对香菱的精辟评点,把握作者对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 设计一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设计(一) 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五第三单元《谈中国诗》学案学生版

编写:姜宗华审订:高玉强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重点难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课前预习】 1.注音 一蹴()而就梵()文轻鸢()剪掠精髓() 数()见不鲜颦蹙()吞声咽()理 2、识记成语 (1)一蹴而至: (2)数见不鲜: (3)自相矛盾: (4)轻鸢剪掠: (5)回肠荡气: (6)凌风出尘: (7)拔木转石: 。 (8)空中楼阁: 【课堂探究】 1、浏览全文,从文中划出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 (1)关键句: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段) 大意: 第二部分(第段) 大意: 第三部分(第至段) 大意: 第四部分(第段)大意: 2、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 发展史篇幅韵味风格内容 外 国 中 国

3、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试结合文章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3)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5)“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 (6)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7)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课时测评】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羡妒(xiàn)嫉恨(jí)会稽(huì)精髓(suǐ) B.颦蹙(cù)内疚(jiù)皮夹(jiā)深挚(zhì) C.无垠(yíng)熬夜(áo)瞭望(liào)混沌(dùn) D.桃核(hāi)侈谈(shē)尽快(jǐn)睿智(r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叫嚣回长荡气数见不鲜 B.混沌聊以慰籍斩钉截铁 C.亵渎卧薪尝胆必恭必敬 D.寡陋惊天动地义愤填赝 3、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静默沉默 ①证券公司或者散户厅就像一个舞台,开盘的时候热闹,收盘之后______,即使在行情低迷时期也一样。 ②张晖没有______,他选择在论坛上发帖,揭露事实真相,还行使了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力,毫不犹豫地把

《香菱学诗》导学案

19.香菱学诗 一、温故互查(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香菱学诗》节选自《》。小说以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为代表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名,字,号。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腻.烦()颦.儿()抠.土() 画缯.()仄.声()胡诌.() 3.结合句子,解释词义。 (1)起承转合: (2)兴兴头头: (3)地灵人杰: (4)精血诚聚: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整体感知 1.复述香菱学诗的全过程。 2.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二)问题研究 1.结合文中的描写,概括黛玉、香菱的性格特征。 2.从黛玉对香菱的指导中,我们有何启发? 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香菱听了默默地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执,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认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

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aA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着正是‘地杰人灵’,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形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研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到: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兰。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在迟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凌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得他!”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李执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 1.宝钗评价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的精神时,用了三个字来形容,请从文段中找出这三个字。 2.香菱进入写诗的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感人。从文段中找出两处描写香菱作诗进入创作境界时动作情态的语句 3.对文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香菱学诗的行为,黛玉是教,宝玉是赞,而宝钗则表现出了不理解。 B.这一番对话安排,作者是有其深意的。对香菱学诗的态度,突出了宝玉、宝钗两人性格之迥异。 C.宝钗以香菱学诗为例,趁势劝说宝玉也应勤读诗书,成就一番功名。 D.宝玉面对苦学的香菱,听着宝钗的劝导,大受感动,虽然不答,但决心以后苦读勤学。 4.对香菱努力学诗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香菱随宝钗住进大观园,她有了像黛玉学习作诗的机会和时间,故而十分珍惜。 B.香菱心里羡慕诗社,努力作诗就是要为加入诗社创造条件。

香菱学诗语文教案

香菱学诗语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忆一忆: 1.在>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谁倡议成立的?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成立的?诗社的名字叫什么?他们第一次诗赛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举行的?诗赛的题目是什么?谁取得了第一名? 2.大观园成立的这个诗社有几名成员,分别是谁? ☆参考答案: 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37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38回) 2.海棠社成员名单:

稻香老农(李纨).蕉下客(探春).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菱洲(迎春).藕榭(惜春) [7人]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 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v 〝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v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v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v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v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之三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 ),字( ),号( ),又号( ).( ).liu_https://www.360docs.net/doc/f710510501.html, 2.据说>〝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v 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v 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 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

人教版-语文-高三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4

人教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先生,江苏无锡人,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长篇小说《围城》大家都熟悉。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

九年级语文上册 20《香菱学诗》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 香菱学诗 一、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二)预习要点 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三)达标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摩诘.()应玚.()墟.()里胡诌.()暧暧.()颦.()儿抠.()土辋.()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菱听了,()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 答: (2)、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 ..”你已得了。 答: (3)、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 ...不该传到外头去。 答: (4)、这正是“地灵人杰 ....”,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答: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

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 二、探究案 5、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 6、本文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答: 7、本文描写了黛玉的教诗和香菱的学诗,请分析黛玉和香菱的性格特征。 答: 8、林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 9、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 【精读精练】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10、“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香菱的什么性格特点? 答: 11、“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可叹”“可笑”的内容分别指什么? 答: 12、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香菱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词语回答) 答: 13、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大事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