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高中历史必修3 第八单元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材料解析

人教版2019年高中历史必修3 第八单元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材料解析
人教版2019年高中历史必修3 第八单元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材料解析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

1.新古典主义

〔材料〕18世纪下半叶,随着启蒙主义思想的深入,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法国酝酿着一场巨大的革命风暴。在这个新的时代,娇柔纤细的罗可可艺术已同时代氛围格格不入,人们呼唤能与新时代相吻合的新艺术的出现。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欧洲始终存在着对古代文化的偏爱,18世纪中叶在启蒙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推动下,欧洲的考古工作大大发展起来,意大利和其他地中海沿岸的古城一个个被发掘出来,尤其是18世纪中叶罗马庞贝古城的发掘,使古代艺术重新展现出它的魅力,让人们看到了带有理性严谨特点和倡导英雄主义精神的新的艺术样式。正是由于时代的需要,理论的推动和考古发掘几个方面的促进,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古代艺术的热潮,出现了一场新的复古运动,这个运动在艺术史中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的源流是古代罗马艺术、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和17世纪以来的古典主义。这些艺术都体现出一种宁静、典雅和理性主义的精神,立足于维护传统艺术的庄严风格。新古典主义之所以在古典之前冠以“新”字,是由于它不同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是大革命之前宣扬共和以及为祖国而战的一种新的时代风尚和审美倾向的体现,同时它又同过去的古典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许多相似和共同之处。

──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解读】本段材料介绍了什么是新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产生的背景。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现实社会基础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18世纪法国大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面对社会巨大的变革,人们需要的是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艺术作品,需要的是能反映社会剧变的艺术作品。嫁接在古典主义之上的艺术作品在紧握时代脉搏的大师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新古典主义美学方面呈现出的特征有:第一,以自然为原型,按照确定的美的理念去再现自然。这一点同传统古典主义相一致,因为古典主义都尊重自然,强调客观描写。但它并不按照自然对象的原样描写对象,而是让对象服从于既有的优美典雅和古典主义的美学模式,将对象理想化,完美化。第二,崇尚理性和共性,将艺术纳入规范和有序之中。新古典主义同古典主义相似,夸大理性作用,抹杀情感和个性,在内容、技巧和构图上都遵循既有的规范和秩序。第三,以希腊罗马英雄事迹及当代生活为题材,艺术创作带有更多个人风格的追求和时代印迹。

2.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材料〕本雅明认为艺术创造和物质生产一样是一个生产的过程,把艺术创造过程看成是一个由生产—产品—消费组成的动态流程。它们同样也是由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构成。艺术生产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同样也要受到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制约。在他看来,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家就是生产者,艺术品就是商品或产品,观众或读者是消费者;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是消费,艺术创作技巧构成了艺术生产力。一定的创作技巧代表了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艺术生产者(艺术家)和艺术消费者(读者或观众)之间的关系组成艺术生产关系。本雅明认为艺术生产也有生产力(艺术技巧)与生产关系(即艺术生产者与接受者通过艺术形成的社

会关系)的矛盾。当一定的技术所体现的艺术生产力与原有的艺术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就会发生艺术的革命──不仅是艺术生产力的革命,而且还是艺术的生产关系的革命,进而把艺术推向前进。

──姜哲军、刘峰《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与美学理论批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解读】本雅明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以及艺术作为“精神生产”的论述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用来解决现代艺术和革命艺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艺术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思考。把马克思在经济学领域里的成就扩展到艺术与美学的领域。本雅明所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仅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理解艺术的局限。它从艺术生产角度去把握艺术的本体,这对于发展马克思的艺术理论与美学理论是有意义的,对我们今天理解艺术作品有着很大的启迪和借鉴的作用。

【注释】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是德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美学家。

3.马拉之死

〔材料〕马拉是雅各宾派的领袖之一,《人民之友》报的主编,他以犀利的文笔猛烈抨击法国封建王朝,宣扬共和思想,遭到王党的忌恨。一天,保皇党女刺客谎称自己是一位共和党人的遗孀、五个孩子的母亲,请求马拉接见并给予帮助。正当马拉阅读她递上的纸条时,凶狠的女刺客用匕首刺进了马拉的胸膛,他倒在了血泊之中,马拉被害的消息一时震动了巴黎城。大卫是马拉的朋友,当他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亲眼目睹了马拉被害的惨象,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件作品。

这幅图的画面非常简洁,背景那片毫无修饰的墙面,仅有光线的些微变化,马拉靠在一个浴缸里,他一只手无力地垂落在缸外,另一只手拿着字条,头后仰,面部带着平静的表情,就像工作劳累后闭目小憩一样,鲜血从他的胸膛流出,马拉由于患有皮肤病。不得不每天数小时浸泡在药水中治疗。他常一边治病一边处理公务。大卫便把马拉表现为在浴缸里工作而突然遇刺身亡。

整个画面平静、庄重,省略了一切无关大局的细节,力求简单质朴,既无纷繁的色彩,也无复杂的透视和道具。尽管表现的是可怕的暗杀,画家丝毫没有渲染血腥和恐怖,而是着意刻画马拉之死的崇高和宁静。由此可见画家在他的创作中始终遵循古典艺术的原则,力图保持更多的理性。

──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

【解读】大卫是一位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投身大革命的艺术家,他将艺术同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大卫18岁进入艺术学院学习,接受一整套学院派理论和技巧的训练。经过艰难而痛苦的努力,他终于获得当时学院的最高奖──去罗马学习的奖学金,于1774年去意大利。在那儿他学习和研究了大师们的作品,逐步形成了他的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1781年回国,这段时期他又创作了一系列以古代英雄主义精神为题材的作品《荷拉斯兄弟之誓》、《苏格拉底之死》(1781)、《处决自己儿子的布鲁特斯》(1789)等油画,歌颂共和,鼓吹革命,还亲身积极投入到当时的革命运动中。后来大卫成为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师,创作了不少颂扬拿破仑功绩的作品。在这个时期,新古典主义运动在大卫领导下甚至波及到法国的生活方式,连头发式样和外套都是希腊罗马式的,妇女不再束腰,男人丢掉了假发,家具和室内陈设也尽量简洁大方。这一复古的影响延续了几十年之久。波旁王朝复辟后,大卫作为审判路易十六的参加者而被剥夺了公民权和财产,并被迫离开祖国定居布鲁塞尔。

在那儿又完成了不少作品,最后客死他乡。《马拉之死》是他艺术作品的代表作,对于革命党人马拉之死的勾勒再现古典主义艺术的简单质朴,无刻意的渲染,刻画出了马拉的崇高和宁静,反映了作者的革命热情以及艺术情操的伟大。

4.浪漫主义艺术

〔材料〕19世纪上半叶,法国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确立,人权思想深入人心,尊重个性、强调自我、注重个人情感成为新的时代风尚。这时尽管新古典主义在艺术界仍占有优势,但它所崇尚的那种不变的美的模式和对客观对象的执着研究,同时代精神格格不入,成为束缚艺术发展的陈腐教条,代之而起的是强调主观情感、追求个性表现的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不仅在法国出现,它也风行整个欧洲,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同新古典主义一起并行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文艺思潮,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在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各个文化领域均有所表现。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来源于中世纪的传奇(The romance)一词,最早使用是在18世纪的晚期,当时人们对古代的冒险离奇故事发生普遍的兴趣,这些小说几乎都用罗曼谛克(Romantic)写成。以后人们就把那些同神奇故事、离奇遭遇、想象色彩相联系的事统统称为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通常包含着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指一种创作方法,它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存,即按照生活应该有的理想化的样于去描绘生活,另一个含义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圮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的文学艺术思潮。这里的浪漫主义主要是指第二个含义。

──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

【解读】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古典主义艺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创造出一整套方法和规范,这些规范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模仿,对共性的赞赏和颂扬。与古典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艺术,则从表现客观对象转向了表现人的主观世界,它全力去揭示人的心灵和独特的自我,放弃了古典主义那种普遍而绝对的共同美。去追寻每个人自己内心的理想美。浪漫主义不再把自然作为原型,而是把它作为“假托”,以富于诗意的想象和热情,通过自然形象寄予个人的情感,艺术成为了以个人感情为基础的创造。这种强调主观感情,努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是浪漫主义的第一个特征。

浪漫主义并不是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它不像古典主义那样有固定的传承模式,而主要表现为一种思想上的态度和倾向。一些艺术家对官方的正统艺术或公认的传统产生怀疑,认为这些艺术有太多的虚伪和假象,带有太多的人工痕迹。他们竭力追求那种自然的、野性的和多姿多彩的境界,总是试图去表现那些不熟悉的、陌生的和新奇的世界,表现异国情调和模糊的幻想,艺术家们从中世纪的传奇故事,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醉心于色彩和富于动感的构图。总之,一切能够激发艺术家热情和想象的事物都成为他们创作的对象,这种追求新奇的思想态度是浪漫主义的第二特征。

5.文艺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材料〕在一般艺术史上,把近二百多年的文艺思潮分为四个阶段:一、十八世纪是理性主义、古典主义的时代;二、十九世纪前半期是浪漫主义的时代;三、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是写实主义、自

然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四、十九世纪末期以来是新主观主义的文艺──新浪漫主义或神秘主义崛起的时代。这种粗线条的划分是有道理的,但是西方的一些学者往往从形式和风格的角度来区分这些思潮,忽略了它们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文艺思潮的变化,决定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文艺本身发展的规律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社会对文艺的影响,在这两方面的因素中,社会的原因是主要的,而文艺规律本身的因素是从属的。社会的阶级斗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思想、趣味,直接影响着文艺思潮的变化。十九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浪漫主义绘画,是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资产阶级革命积极的一面和它的局限性,在文艺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邵大箴《法国浪漫主义和德拉克洛瓦》

【解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发展。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就是一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及社会大背景。纵观近二百年欧洲的历史,人们对文艺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其主要依据当然是某一阶段文艺作品所反映的主题具有相类似的地方,而这种类似性却是毫无疑问的依附于一个相同的大历史背景。

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材料〕浪漫主义偏重主观、表现,现实主义偏重客观、再现;浪漫主义偏重内心,向自我心理世界探求,揭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现实主义偏重向外,朝对象感性世界开掘,描绘大千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剧烈的斗争,现实主义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则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正如浪漫主义的乔泊·桑对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所说的“你既有能力而且也愿意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的”,“我总觉得有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应当的来描绘它。”这种分裂对峙,一方面使现实主义艺术向感性的无限的生动性、丰富性发展。一方面使浪漫主义艺术向理性的深刻性、超越性发展,而这两方面既相互对立、排斥,又相互联系、渗透、补充。浪漫主义深刻超越的理性,给现实主义的感性以深广的时代内涵和历史的本质必然,防止现实主义追求感性逼真而滑向自然主义。

──周来祥《古代的美近代的美现代的美》,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解读】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上文通过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比较,不难看出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2.现实主义美术产生历史背景

〔材料〕(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到达高潮,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已经不是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觉醒起来的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压迫,要求政治权利的斗争上升到主要地位。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的成果──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很快被拿破仑第三的“第二帝国”所代替。在路易·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政治日趋腐败,经济萧条,对工人和农村劳动者的压迫和剥削日益加剧,资本主义的血腥面目,已不是虚假的文明外衣所能掩盖的了。严酷的现实

促使许多进步艺术家从幻想和憧憬中惊醒过来,他们开始正视现实,用自己的艺术来反映这现实,在他们看来,现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艺术家只有传达和反映现实的义务;而没有篡改和伪造现实的权利。

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也为现实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由于法国革命带来的思想解放,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法国拉马尔克的进化论、居维叶和桑·伊鲁关于遗传的学说等,使唯心论和神学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在历史和社会科学中,也有奇耶里、基佐等人,从过去的史实,论证将来的规律,提出了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的特殊发展手段,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是历史的必然等观点。

──朱铭《外国美术史》

【解读】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现实主义美术在欧洲差不多贯串了整个19世纪后期,它是在浪漫主义逐渐转向消极的形势下,必然产生的新潮流。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现实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现实主义者嘲笑古典主义的装腔作势、浪漫主义的无病呻吟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现实世界的真正代言人。因而现实主义美术呈现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3.印象主义(lmpressionism)

〔材料〕就社会性的因素而言,印象主义美术的产生,是和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所面临的复杂形势分不开的。一八七二年,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运动遭到了大资产阶级政府的镇压,公社社员的鲜血染红了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围墙,库尔贝、杜米埃,达鲁等现实主义艺术家由于参加了公社的斗争而遭到逮捕或流放。曾经热烈追随库尔贝的青年画家们──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印象主义者──在血的现实面前,把他们曾经高高扬起的头颅低向自己的脚边。他们竭力回避尖锐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他们和现实主义者一样,对古典主义学院派的僵死教条,采取不调和的反对姿态。如同左拉、莫泊桑等现实主义作家的文学作品一样,画家也常常借城市生活中的某些侧面、色光璀璨的某些自然景色,来表达他们对周围社会各种事物的爱和憎。

就其思想上、哲学上的因素而言,印象主义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但他们自己的实践证明,他们创作上的指导思想同席勒、斯宾塞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席勒认为艺术活动应当归结为“满足人类的爱好与感情的活动。”斯宾塞更提出,艺术活动是基于内在的“游戏冲动”而发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与印象主义同时代的左拉则干脆指明:“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当然,这种美学思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艺术的“无思想性”,究其实质,他们的要旨乃是要证明: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或者说艺术活动的价值──在于艺术本身,而不在于艺术所要阐明的道理。

──朱铭《外国美术史》

【解读】与19世纪的现实主义画家相比,印象主义者显然已经失去了积极的战斗精神,转而注重于发现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城市生活中色光辉映的美。因此,它也被一些评论家称为“自然主义

者”或者是“消极的现实主义者”。其所以会发生这种转化,一般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社会性的因素和思想上、哲学上的因素。本段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印象画派产生的背景。

19世纪后半期,印象派美术的诞生是法国艺术现象彻底摆脱大卫的古典主义艺术形式,抛弃“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这一束缚的标志。大多数印象派画家认为绘画中没有政治的纷扰,只有关于色彩的实践以及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及印象的追求,而不提倡更深地去分析研究事物的内在意义,作家左拉极力推崇印象派,认为其“绘画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

4.后期印象画派的风格

〔材料〕首先举起新印象主义旗帜的是更热衷于科学的光学理论的修拉(Seural,1859—1891)。他深入阅读了有关光学和色彩学的科学理论著作,坚持要从更科学的角度提高印象主义原有的碎色拼接技法。他把自己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一套细点分色技法。认为这是在莫奈等人的印象主义基础上的新发展。所以自称为新印象主义。从理论上看,细点分色的分色说或分割说,确实是印象主义碎色法的进一步发展。它要求画家直接在画布上将有关各种纯色分别凑在一块,而不是在画板上把这些颜色混合后才使用。由于它使光色的反射与亮度皆有提高,所以看起来更觉鲜明。这些道理莫奈等人早就领悟。但是修拉却强调要把它们像数学公式般贯彻下去,这就和印象主义的重视直观印象和瞬间感受有很大区别了。而修拉的创新更集中在细点这两个字上,所谓细点就是把原来印象主义绘画中的纯色碎块都变成极小的、规整划一的色点,用千万颗这样的细点组成一幅图画。虽然修拉画中的人物与景物都根据多次写生草稿发展而来,他的正式作品却要用很长的时间在画室里一点点一点点地画出来。常言道慢工出细活,这一慢一细,便使他根据写生稿而构思出来的油画像静止的图案,因为他的细点画法要求画家确定形象姿态后就完全按固定的轮廓点彩着色,强调的不是瞬间印象的灵活生动而是物象静态的永恒性。由此组成的画幅虽有光色情态之美和逻辑条理般的严谨,却有违于印象主义追求直观气韵的初衷。

──朱龙华《世界艺术历程》

【解读】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后期印象画派,他们反对印象画派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主张艺术应区别于照相,要揭示主观世界,重要的不在于写形而在于写意,重视自我的表现,强调变形和夸张。

后印象主义顾名思义自然意味着是印象主义的继续,但这种继续是有所选择,有所扬弃的。如果后印象主义是进一步向抽象艺术迈进的话,它确实是继续了印象主义所开拓的新方向。但若认为印象主义是以表现光色和碎色拼接为主的话,后印象主义却不继承这套衣钵而另辟蹊径。用他们的话说,这是新印象主义。而且每位大师的探索都有各自独特的倾向与风格,显得更为丰富多彩。如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表现出追求光明、热情、热爱生命的主题。《向日葵》写意重于写形,表达了主观的热情。法国的塞尚特别注重物体的结构,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可以概括为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他对几何形体的探索和变形启迪了后来的立体派,他被推崇为“现代艺术之父”。法国画家高庚的艺术风格是人物的形象稚拙、单纯,平涂色彩,缺乏立体感,没有明暗,却有着浓郁的装饰味道。其代表作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高中历史必修三经典大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 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儒家学说)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 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 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晚周时期大动乱”给思想领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儒家提出的“稳定社 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6分) (2)春秋战国时期“迂阔难行”的儒家学说为什么自汉武帝时代起能成为正统思想?其社会影响如何?(8分) (3)材料三中说的“思想界的活跃”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分析当时“思想界的活跃”的社 会根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和概括提炼能力。第(1)题,结合百家争鸣和孔孟思想的内容概 括回答。第(2)题,从政治和思想方面概括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概括其社会影响。第(3)题,据材料三信息及明清时代背景概括回答。 答案:(1)影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2分) 原则: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以及后来孟子发展孔子的“德治”思想, 提出的“仁政”学说起到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作用。(4分) (2)原因:汉武帝时,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形成,需要有大一统的思想为根基;儒家学说经过 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需要。(4分)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 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 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4分) (3)体现:这些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对封建的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2分)根源: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重农抑商”的思想受到挑战,“工商皆本”的思想应运而生。(4分)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2) 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问题一:什么叫百家争鸣(即百家争鸣的含义是什么)?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有哪些?“百家争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百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争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派和代表;; ; 问题二:请根据课本及提示简要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性质?影响?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 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 .宗教束缚的削弱 D C.人文主义的影响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音乐与美术教案

《音乐与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鉴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与美术作品,了解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引文、史料、插图等,培养学生在阅读分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通过分析世界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发展学生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通过上网了解艺术大师及分析鉴赏其各类美术、音乐作品,感受其艺术价值。 (3)思维方法:学会知识迁移,在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中,提高分析理解问题能力。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审美能力。学会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和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不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取向i而且可让学生感受人类优秀遗产的魅力,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创新,增强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 (2)认识人类艺术的多样性,感受艺术大师立足社会现实、献身事业、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艺术创作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音乐与美术来源于生活,树立起“用美术与音乐指导生活,用艺术影响社会的思想”。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结合历史背景欣赏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作品。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5课 导学案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导学案) 【基础扫描】 一、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其传播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出现制度和教,严格规定社会等级制度;前6世纪, 教形成,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4世纪时,教开始兴起,后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②文学: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 ③艺术:佛塔、石柱、石窟都是艺术。 ④数学:发明“数字”和进位计算法。 (2)传播: ①公元前后,开始传播到东南亚,对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 ②佛教文化、巴利文对东南亚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古代朝鲜文化(东亚):古代朝鲜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朝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科技和文艺:634年修建了台;12世纪完成《》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13世纪开始使用活字印刷。 ②创制了本民族文字“”。音乐歌舞出名。 (2)中朝联系: ①教、教和学都从中国传入朝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②在朝鲜半岛长期使用,朝鲜乐舞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三、古代日本文化(东亚):古代日本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日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约9000年前,日本逐渐发展。12世纪后,逐渐形成。 ②文学:诗歌集《》和小说《》享誉世界文坛。 ③建筑和艺术:法隆寺;大和绘和浮世绘;茶道。 (2)中日交往:9世纪形成了“文字”;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四、美洲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培育出的农作物有哪些?印第安文化的代表是哪几个?分别说出他们的主要文化成就。后来,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1)农作物:印第安人培育出、、、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烟草等农作物。 (2)三种代表文化及主要成就:文化、文化和文化。 ①3—10世纪,玛雅文明达到高度繁荣:创造了文字,发明了 “历”,创造出进位法。 ②12世纪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文化走向繁荣。 ●阿兹特克人:使用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 ●印加人:建造庙,能使用,制定了历和历。 ③宗教上,多神崇拜,都建造了金字塔。玛雅人创拜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神。 (3)急剧衰亡:16世纪后,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原因:开辟后,殖民者的入侵。 【重点聚焦】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必修3

2021年高中历史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必修3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

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 图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 陈独秀《新青年》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D.《变法通议》 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A.“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 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D.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 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5、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D.新文化运动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美术的辉煌学案导学

第23课美术的辉煌学案(学生用) 【课标要求】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浪漫主义美术: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现实主义美术:库尔贝《石工》、《奥尔南的葬礼》,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印象主义绘画:莫奈《日出?印象》、凡高《向 日葵》;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思想者》;现代主义美术: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当代美术: 杰克逊?波洛克《3》、《第十号》,徐悲鸿《奔马》。理解19世纪以来各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各流派的基本特点以及各流派之间的关系。通过欣赏各流派名画提高美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 (2 )过程与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各美术流派形成的原因;对比各美术流派的特点;请同学介绍各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美术流派既有对原有艺术的继承,又有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每个艺术家之所以留下传世之作,在于他们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有的艺术家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列表归纳不同时期的美术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从而掌握本节知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各美术流派形成的原因,比较各流派的基本 (2)通过问题探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各类美术流派形成的原因; (3)通过情景再现:分组讨论并请学生介绍各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4)通过历史比较:对比各类美术流派的特点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美术流派既有对原有艺术的继承,又有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些艺术家立足于社会现实,对艺术执著追求,对生活无限的热爱,从而创造出不朽的传世之作。 (2)各类美术流派既有对原有艺术的继承,又有个性。这些艺术家立足于社会现实,对艺术执著追求,对生活无限热爱,从而创作出不朽的传世之作; (3)通过对艺术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预习自测和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及代表作品。 难点: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思考感悟】回顾19世纪以来出现的文学流派及主张。指出美术作品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也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社会思潮的影响。 【知识梳理】 1、新古典主义 ⑴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特点①题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特点 ⑶成就简表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精选试题及答案

寂寞~雨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 “格物致知” 2.(2009高考江苏单科)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3.(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4.(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2009福建文综高考)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6.(2009安徽文综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7.(2009高考上海单科)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宝红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3课《美术的辉煌》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基础达标 1.(2014·浙江会考)下图所示纸币上印有法国艺术家德拉克洛瓦的头像及其浪漫主义绘画艺术代表作,该代表作是() A.《日出·印象》B.《格尔尼卡》 C.《自由引导人民》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答案:C 2.《向日葵》是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作,其作者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该画家是() A.莫奈B.凡高 C.塞尚D.毕加索 答案:B 3.(2013·贵州学业水平测试)19世纪70年代,一批法国画家以创新姿态登上画坛。他们的作品强调捕捉“光”、“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出微妙的色彩变化。由此产生() A.现实主义画派B.浪漫主义画派 C.现代主义画派D.印象主义画派 答案:D

4.在艺术创作中将物象扭曲失真,甚至将物象肢解为各个不同的部分,且不按照其天然形态组合。这一创作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代主义 C.古典主义D.现实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信息“扭曲失真”可知此作品具有现代主义扭曲、变形等特点,故选B项。 答案:B 5.(201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当每个人都能够用照相机创造出写实的风景或者肖像后,对于艺术家来说,用颜料和画笔吃力地做这些事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因此画家开始考虑绘画不是复制实体。绘画的目的不是反映现实而是创造现实。”据此可知因摄影技术的发展而开始被冷落的绘画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D.人文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摄影技术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因摄影技术的发展而开始被冷落的绘画应早于19世纪末,排除C项,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被冷落的绘画主张写实,故选B项。 答案:B 6.(2014·梅州第一次质检)下面绘画作品的主要特征是() A.追求对客观对象的准确描述 B.寻求日常生活中光和色的美 C.讴歌理性主义和英雄主义 D.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4本题考查图片解读能力。该作品在表现手法上采取夸张、扭曲、变形及抽象的形式,属于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结合所学可知现代主义美术表达作者强烈的内心感受,故D项正确;A项属于现实主义特征,B项属于印象派特征,C项属于浪漫主义特征。 答案:D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 第23课《美术的辉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9世纪以来各类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各流派的基本特点以及各流派之间的关系。 通过欣赏各流派名画,提高美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 【教学方法】 ①问题探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各类美术流派形成的原因; ②情景再现:分组讨论并请学生介绍各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③历史比较:对比各类美术流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及代表作品。 难点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两幅图片导入(课件1、2) 【讲述新课】 一、新古典主义美术(课件5—9) 1.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美术。 2.特点: (1)思想内容上,提倡重大庄严的题材,主张表现纯洁静穆的内容。 (2)艺术表现上,强调艺术形式的完整严谨,强调法则与理念,而不太强调感情与表现。 (3)美术技巧上,强调素描的严格,注重以线造型,对色彩的作用及其气氛的创造不甚重视 【名画欣赏】 大卫《拿破仑加冕》:《拿破仑加冕式》是大卫的另一幅代表作,画家用了两年时间(1805~1807年)才完成这幅画,它忠实记录了拿破仑加冕这一历史场景。该画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它高610厘米,长约931厘米,全幅画中有一百五十多个人物。 这幅画描绘的是1804 年12 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为自己举行皇帝加冕式的宏大场面。为了巩固帝位,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地位显得“合法”,他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来到巴黎为他加冕。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场面:当教皇举起皇冠要给拿破仑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来自己戴上,然后拿起小一点的王冠戴在皇后约瑟芬的头上。他的举动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拿破仑的举动是想说明他的皇位不是上帝授予的,而是他自己挣来的。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单元第5课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教案2.doc

第 5 课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3、通过对古代文学家、是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 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4、通过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的学习,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对 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有一位作家说过:我们华人,在心灵上有宋词的入心、元曲的安身、唐诗的永久慰藉,这是幸运的。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中国古典文学又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呢?又有什么样的时代特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推进新课 一、从《诗经》到唐诗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和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诞生在这些劳动号子之中。后来诗歌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1.《诗经》 课件展示材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学习探究:这些诗你熟悉吗?它们出自于何处?什么内容?文字表达有什 么特点?怎样的地位?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诗歌 305 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内容 共有《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直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雅》: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主要是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 功德的歌颂。 (2)特点 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极强;现实主 义的创作风格。 (3)地位 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石。 延伸思考:中国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是真实的社会写照。以下诗句引自《诗经》,请你谈谈其中折射的历史现象。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私田的出现)“溥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了分封制下土地所有 制和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宗子维城。”(反映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2.楚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归纳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课标题“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泛指众多学派或学者;争鸣主体,是代表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士”;争鸣主题,是救世(为君主提供治理国家的方法),争鸣实质是各家救世方案之争;争鸣内容,主要是学术问题与社会问题,如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治国理政——德治、法治还是兼用,等等;争鸣形式,包括口头述说(述)和著书立说(作);争鸣特点,是互相批驳和彼此吸收。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历史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基础和前提。①政治上:其一,从贵族政治(世袭)到官僚政治(选任)。夏商周是早期国家,是贵族政治,官员由世袭产生。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遭到破坏,官员“选任制”逐步确立,即贵族政治逐渐走向官僚政治,由重血缘到重才学,贵族对政治的垄断被打破。其二,“士”的崛起——养士、用士之风盛行。西周时期,“士”是最低等级的、没有封地的贵族,不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士”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来自受到教育的平民。“士的崛起”是指“士”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外因,是各国争霸争雄,争抢人才,不看血缘看才学,如士争凑燕、楚才晋用、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内因,是“士”有才学。综上,政治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议政机遇和人才基础。国之大事由“肉食者谋之”到下层的士亦可谋之。“士”作为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代言人,周游列国,积极建言献策,希望获得重用。②经济上: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铁器、牛耕的推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贵族阶层衰落了,

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个体手工业者、职业商人等不同阶层。综上,经济变革为百家争鸣奠定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士”可以成为一个脱离生产的阶层或群体而大量的存在。众多新旧阶级或阶层的代言人“发声”,才有可能“百家争鸣”。如有人认为孔子、老子、庄子代表没落贵族,孟子、荀子、商鞅、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墨子代表平民百姓(手工业者)等。③文化上,从官学到私学,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其意义,一是壮大了“士”的群体,推动了不同学派的形成;二是思想文化不受官府垄断、控制,自由讲学、自由传授有利于民间各种不同思想的产生与争鸣。综上,文化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思想条件(学者多、学派多;思想、学术自由)。(2)西周春秋时期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百家思想不是无源之水。如儒家学派创立于春秋时期,但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孔子整理的“六经”,即是西周时的六部文献。孔子的以民为本、以德治国、重视礼乐等思想,就是继承了周初周公的思想。2、主要学派及代表十家九流。最主要学派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3、历史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精神觉醒。主要表现:由夏商西周时期对天命、鬼神、祖先的崇拜到春秋战国时期对人的崇拜与重视。表现:①反思人与自然(或者“天”)的关系:此前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天”(或神)的创造物,人没有独立性,即所谓“天人合一”。由“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是一种进步。如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是天人合一论者,荀子主张利用自然、战胜自然,是天人相分论者。②反思人与人的关系:如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有等差之爱),爱惜民力,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君舟民水,韩非子主张君贵民轻,墨子主张兼爱(无等差之爱)。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美术的辉煌

《美术的辉煌》教案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教学要求: ①知道并欣赏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主义、现代主义等美术作品。 ②了解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③知道这些美术作品的作者,体验作品的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②理解:19世纪以来各类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各流派的基本特点以及各流派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欣赏各流派名画,提高美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 (2)过程与方法: ①问题探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各类美术流派形成的原因; ②情景再现:分组讨论并请学生介绍各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③历史比较:对比各类美术流派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各类美术流派既有对原有艺术的继承,又有个性。这些艺术家立足于社会现实,对艺术执著追求,对生活无限热爱,从而创作出不朽的传世之作; ②通过对艺术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及代表作品。 难点: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19世纪以来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美术流派: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等。介绍了这些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特征、代表人及代表作品。19世纪以来,科学的飞速进步使人们既渴望发明和创新,又不断地产生厌倦,这就造成欣赏趣味上的巨大差异,并形成各派崛起、大放异彩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资料丰富并容易找到,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布置学生提前预习,通过网络或图书查询有关资料,对教学中难点内容如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同学进行分析总结,在学习主要美术流派的代表人及代表作品时,可以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计算机、投影或幻灯等进行名画欣赏、讲解,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本目教材用了许多插图,每幅插图都有形象生动的图注,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仔细阅读图注。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练习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12年题组 1.(2012·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2.(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3.(2012·浙江文综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4.(2012·上海单科卷·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2011年题组

1.(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④D.③④ 2.(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3.(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4.(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图3 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5.(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2010年题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归纳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课标题“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泛指众多学派或学者;争鸣主体,是代表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士”;争鸣主题,是救世(为君主提供治理国家的方法),争鸣实质是各家救世方案之争;争鸣内容,主要是学术问题与社会问题,如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治国理政——德治、法治还是兼用,等等;争鸣形式,包括口头述说(述)和著书立说(作);争鸣特点,是互相批驳和彼此吸收。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历史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基础和前提。①政治上:其一,从贵族政治(世袭)到官僚政治(选任)。夏商周是早期国家,是贵族政治,官员由世袭产生。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遭到破坏,官员“选任制”逐步确立,即贵族政治逐渐走向官僚政治,由重血缘到重才学,贵族对政治的垄断被打破。其二,“士”的崛起——养士、用士之风盛行。西周时期,“士” 是最低等级的、没有封地的贵族,不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士” 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来自受到教育的平民。“士的崛起”是指“士”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外因,是各国争霸争雄,争抢人才,不看血缘看才学,如士争凑燕、楚才晋用、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内因,是“士”有才学。综上,政治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议政机遇和人才基础。国之大事由“肉食者谋之”到下层的士亦可谋之。“士”作为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代言人,周游列国,积极建言献策,希望获得重用。②经济上: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铁器、牛耕的推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贵族阶层衰落了, 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个体手工业者、职业商人等不同阶层。综上,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