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内容

运动生理学复习内容
运动生理学复习内容

1、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均称为兴奋。

2、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第一章)一、1、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2、机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3、提供能量是糖类最主要的生理功能。3、肝脏利用乳酸、丙酮酸、甘油和某些氨基酸等非糖类物质来合成糖类,即糖异生。4、供能是蛋白质的次要功能。

二、1、100M、举重、投掷类等项目主要供能系统为磷酸原功能系统。400m、100m 游泳属于糖酵解供能系统。中长跑属于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功能系统ATP供应总量最低,但能提供最大的ATP合成效率;有氧氧化虽然提供的ATP总量最多,但ATP合成效率最低;糖酵解系统介于二者之间。3、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4、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5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6、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第二章)一、1、肌肉的物理特性是指它的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2、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加。相反,当肌肉温度下降时,肌肉黏滞性增加,伸展性和弹性下降。3、肌肉的生理特性是指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性。4、不同组织细胞兴奋性是不一样的,其中神经、肌肉和腺细胞兴奋性最高,称之为可兴奋细胞。5、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6、时值或阈强度与兴奋性呈倒数关系。

二、1、神经——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其结构接点前膜、接点后膜和接点间隙。2、肌肉的兴奋通过——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a、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b、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c、肌浆网中Ca+释放入胞浆以及Ca+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在聚积。

3、粗肌丝主要成分为肌球蛋白。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三、肌肉的收缩形式:1、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2、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3、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

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4、重力及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的感觉器是囊斑。

5、旋转加速度的感受器是半规管壶腹嵴。

6、肌梭是长度感受器,腱器官为张力感受器。

四、人类胰岛素内分泌分泌细胞至少有4种,即A细胞(约占20%,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约占60%~70%,分泌胰岛素)、D细胞和F细胞。

第五章)一、1、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血管内循环流动。2、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我国成年男性的红细胞数量为(4.5~5.5)×10^12个/L,女性(3.8~4.6)×10^12个/L。红细胞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我国正常男性Hb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二、血液的功能:血液的运输作用、血液的调节作用、血液的防御与保护作用。

第六章)一、1、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2、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3、正常成年男性约为1500ml,女性约为2500ml。第七章)一、1、去极化过程0期的产生机制与骨骼肌细胞相同,是Na+内流的结果,历时1~2ms,复极化1期的机制是K+外流。2、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动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心率。若成年人安静时的平均心率以75次/min计算则一个心动周期约为0.8s。其中心房收缩期为0.1s,舒张期为0.7s;心室收缩期0.3s,舒张期约0.5s。2、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搏出量、心率。

4、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着心室的收缩与舒张发生有规律的波动。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循环血量。

5、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心肌收缩力量、体位改变、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

6、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共同组成。

7、尿液是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或者排泄而形成的。

二、1、影响肌肉大小的生理学因素:肌源性因素、神经源性因素、其他因素(年龄、性别、激素)

十一章)一、1、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2、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称为最大摄氧量。3、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a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b遗传因素。c年龄、性别因素。d训练的影响。

二、1、速度的生理基础:a反应速度。b动作速度。c位移速度。

三、1、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

的能力。2、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a肌肉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b缓冲乳酸的能力c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

第十四章)一、1、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2、赛前状态反应大小与比赛规模、运动员机能状态和心理状态有关,训练水平与比赛经验也会影响赛前状态。

二、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生理作用:a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协同调控全身各脏器机能活动,以适应机体承受大负荷强度刺激的需要。B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使肺通气量、摄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中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提高工作肌的代谢水平。c使体温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和血红蛋白解离,有利于氧供应。d 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弹性,预防肌肉损伤。E增加皮肤血流,有利散热,防止热应激伤害。

三、1、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提高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2、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产生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供氧不足,乳酸积累使血液PH向酸性偏移。

六、(理解)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在真稳定状态下运动时,能量供应应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很少产生乳酸和氧亏运动持续的时间较长,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肌体氧运输系统的机能越强,稳定状态保持的时间越长,反之越短。

七、1、(理解)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在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与运动有关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心输出量和肺通气机能等基本达到并维持在本人的极限水平,但由于体内供养不足,无氧代谢供能占优势,乳酸水平升高,血液PH下降,氧亏不断积累,运动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2、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八、动型疲劳产生的机制:a衰竭学说(由于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b赌赛学说(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大量堆积所致)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由于血液PH下降,机体严重脱水导致血浆参透压及电解质浓度的改变等因素引起)d保护性抑制学说e自由基学说f突变理论g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

九、1、超量恢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2、人体安静时主要由肝脏等内脏器官产热,运动时肌肉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3、运动减肥的可能机制:a耐力运动消耗脂肪b适度运动运动降低食欲c增加基础代谢率

第十九章)一、1、人体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劳,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称为体适能。2、有氧适能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又称肺适能。有氧适能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基础,又称有氧工作能力。3、运动处方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年龄、性别、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注意事项的系统化、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基本内容:运动目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持续时间、注意事项及微调整。

第二十章)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运动系统)1、儿童少年的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软骨成分较多,骨化尚未完成,在生长过程中,骺软骨不断增长并骨化,使骨不断增长。骨膜中的成骨不断增生,使骨增粗。2、儿童少年伸展性和活动范围都大于成人,关节的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发展。3、儿童少年与成人相比,肌肉中水分较多,蛋白质较少,收缩能力较弱,耐力差,易疲劳,但恢复较快。二、注意问题:a要注意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b要注意全面的身体锻炼c注意场地的选择d负重练习要慎重,不宜过早、过多e膳食中要保证充足的钙、磷等营养的供给量f儿童少年的关节活动范围大,柔韧性好,宜进行柔韧性练习要注意发展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增加其牢固性g在生长加速期,多采用伸展练习、跳跃练习和支撑自身体的练习发展力量。二、(氧运输系统)1、儿童少年的血液总量比成人少,但按体重百分比来看,则比成人多 2.。儿童少年的心脏发育还不完善,心肌纤维短而细,弹性纤维少,心缩力弱3、儿童少年的胸廓狭小,气道较窄,肺活量较小。注意问题:a根据氧运输系统的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活动应以短时间速度性练习为主。b要注意区别对待。对心脏发育较差的儿童少年,一定要循序渐进,运动的强度和量都要严格控制。c为发展心肺耐力,12~13岁后力量及耐力性练习的比例可稍增加。15~17岁后,可参加较为剧烈的活动,可适当进行长距离项目训练,而超长距离项目的训练建议在20岁后进行。d儿童少年在运动中,应注意根据动作的结构、接凑及用力情况,逐步掌握适宜的呼吸方法。三、(神经系统)a、神经兴奋和抑制的发展不均衡b在儿童时期,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

地位,对形象而具体的信号易建立条件反射,而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的语言思维能力差,分析综合能力正在发展,还不完善。9~16岁时,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发展,联想、推理、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活动逐渐提高。3、在青春期开始阶段,由于内分泌腺活动的变化,可能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暂时下降,表现为兴奋过程占优势,出现动作不协调现象,女生更为明显。注意问题:a体育活动项目要注意生动、有趣,尽量避免单调及静止性的活动b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又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c 不宜过分精确、难度较大的动作,应多安排以游戏和模仿性质为主的各种基本技能的活动,在进行耐力性练习时,应考虑要经常变换肌肉的活动方式。D因青春期神经系统的特点,女生的动作不协调尤为明显,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

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有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试必考试题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必考) 1、简要说明血液的生理功能。 答:血液的生理功能有:⑴血液的运输功能,血液能够携带机体所需要的氧、蛋白质、糖、脂肪酸、维生素、水、电解质等,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把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尿素、肌酐等运送到肺、肾、皮肤和肠道等排出;⑵能够保持血液酸碱平衡,血液中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对,能对酸、碱物质进行中和,保持pH相对稳定;⑶能够调节体温,血液能大量吸收体内产生的热量,并运送到体表散发;⑷有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浆中有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血小板能防止损伤部位继续出血,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2、试述肾的泌尿过程。 答:肾的泌尿过程比较复杂,它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个过程。 ⑴肾小球的滤过:循环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除红细胞和大分子是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较小分子量的血浆蛋白,都可滤入事囊腔内而形成滤液; 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的水被重吸收,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电解质也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等代谢尾产物仅小部分被重吸收或完全不被重吸收;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分泌是指管腔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的过程;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直接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 总之,肾小球滤过生成的滤液,经过重吸收和分泌与排泄处理后,就成了终尿,并排出体外。 3、为什么说运动技能形成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答: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建立一般的条件反射不同,它是在本能和一般简单的运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复杂的运动条件反射。 ⑴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动的中枢是由许多个中枢,有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内脏活动中枢与运动中枢联合进行的;⑵所有的运动技能都是成套的动作,动作之间有如连续的链条,前一个动作的结束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的刺激信号,使整套动作技能形成一连串的链锁性的运动条件反射;⑶在形成运动条件反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条件刺激强化的因素,没有这种传入冲动条件刺激得不到强化,运动条件反射就不能形成。所以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绪论 一. 必背概念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二. 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热点即考点) 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 二. 重点问题 1.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2. 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 3. 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节,必背) 4. 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 第二章血液 一. 必背概念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二. 重点问题 1. 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 2. 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A 机能评定 B 运动选材 C 监控运动量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 二. 重点问题 1. 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3. 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 4. 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 5.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 B 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6. 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可出综合题) 第四章呼吸机能 一. 必背概念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

13体31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的引起四肢肌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2、吸收: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消化后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3、激素:分泌腺和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活性的有机物质 4、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5、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6、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阀。 7、碱贮备:每100ml血浆的碳酸氢钠的含量。 8、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9、排泄:是指机体将代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10、运动性疲劳: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11、潮气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12、视力: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大能力,也就是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13、分泌系统:是体分泌腺和分散存在某些组织器官中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信息传递系统。 14、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超过安静状态耗氧水平的额外耗氧量。 15、氧亏:人体进入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的差异。 16、食物的热价:每单位重量(每克)食物完全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 17、有氧耐力: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功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18、稳定状态: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保持在一

运动生理学题库

09运动生理学 一,名解 心力储备基础代谢疲劳进入工作状态最大摄氧量红细胞比容 有氧耐力氧脉搏条件反射最大摄氧量摄血分数等张收缩 乳酸阈超量恢复肺通气量 二.填空 心肌的生理特性有——,——,——和——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有——,——。 呼吸过程包括——,——,,—— 尿液的生成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过程包括——,——,——,——,—— 运动效果评价的“三态”是指——,——,——、 根据摄氧量和需氧量的关系,将稳定状态分为——,—— 疲劳产生的原因有——,——,——,——,—— 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有——。—— 牵张反射包括——,—— 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 反应速度的指标是——。投掷标枪时。器械出手的速度是——速度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生物活性物质称为—— 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减压反射是一种——反馈调节,它的生理意义在于—— 按照能量代谢的特点,可将耐力分为——,——、 肾脏具有保持——和维持——平衡的作用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有——,—— 速度素质包括——,——,——、 本体感受器包括——,—— 视调节主要包括——,—— 运动性心脏增大有——增大为主和——增大为主两种 体温升高使氧离曲线——移,PH值升高——移 通常根据——和——关系判断真假两种稳定状态 血浆的渗透压包括——,—— 正常成年人的动脉收缩压为——,舒张压为—— 外呼吸包括——,——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主要激素有——,—— 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有——,—— 三判断= 前负荷越大,肌肉的初长度越长,故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其绝对不应期特别长 构成人体心脏的所以心肌细胞均具有自动节律性 在长期运动训练的影响下,运动员安静时的心肌收缩力量,每博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均有所增加 心率可反应运动强度,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和疲劳程度 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越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就越强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10994

绪论 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 (1)新陈代谢;(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内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 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 1、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ATP、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直接来源是:ATP,间接来源 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而: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3)急性运动中能代谢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3) 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二章 1、兴奋是指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 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内正外负)。 2、刺激引起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依肌肉收缩的张力和长度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哪三类各类概念体育实践中的应 用(举例)。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同,肌肉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如:前臂弯举、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练习;(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如: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等,使臀大肌、股四头肌等被预先拉长,为后蹬时的伸髋、伸膝发挥更大的肌肉力量创造了条件;(3)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如:一些静力性运

运动生理学总复习

名词: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技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实验基础研究人体对记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的规律. 兴奋:兴奋性、反应与适应性、★兴奋: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适应性: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以使集体的结构、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 反馈: 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3.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节律 4.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通过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5.运动生理学的先锋(即被誉为“运动生理学之父”的科学家)是谁?阿奇博尔德·希尔 1.名词:基础代谢: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能量节省化:当机体在同等负荷运动下能够达到更大的功率输出或更高的摄氧量水平,表明机体的运动节省化程度提高 2.人体运动的能量来源:直接能源:A TP、间接能源:糖、脂肪、蛋白质 3.三大供能系统及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4.能量供应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1)、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时的反应:运动开始时,能量主要来源于A TP-CP的分解。如果大强度运动持续,随后动用糖的酵解,此时产生大量乳酸,易致运动性疲劳。如果运动持续,强度降低时,机体将以三大物质的氧化分解供能为主。(2)、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的参与并非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运动时对能量的需求。 (3)、能量代谢对慢性(长期)运动的适应 *长期运动可增加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使运动时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搞笑,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量物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的消除。由此,运动能量提高。 *长期运动还可使能量利用节省化,即完成同样负荷的运动消耗的能量减少,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1、兴奋?兴奋性?见另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将在细胞膜两侧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①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同时,肌肉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绪论:麦蒂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 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 骨骼肌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收缩和舒张。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身体姿势。 骨骼肌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下,在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下完成的。 第五节骨骼肌收缩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和张力变化,肌肉收缩可分为4种类型:等张(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 (一)等张(向心)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特点:张力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缩短开始后,张力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是动力性运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等张训练不利于发展整个关节范围内任何一个角度的肌肉力量。 例:杠铃举起后;跑步;提重物等。 (二)等长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长度不变。即静力性收缩,此时不做机械功。(不推动物体,不提起物体)特点:超负荷运动;与其他关节的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同时发生,以保持一定的体位,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条件。例:蹲起、蹲下(肩带、躯干;腿部、臀部);体操十字支撑、直角支撑;武术站桩等。 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生理学特征: 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第二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1.血细胞与血浆 在血细胞中主要是红细胞,它在全血中所做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男:40%——50% 女:37%——48%)、 二、内环境 1.概念: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与人体直接生活的自然环境——外环境相比,内环境存在着其自身的理化特性,如酸碱度、渗透压、气体分压、温度等等,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细胞只有在正常的内环境中才能正常生存。 细胞外液——内环境的主要功能是细胞通过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以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2018年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运动单位 4疲劳 5兴奋 6膜电位 7动作电位 8体液 9人体内环境 10红细胞比容 一. 填空 1.可兴奋组织包括( )( )( )。 2.肌肉具有( )和( )生理等特性。 3.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 ),( )和( )。 4.单收缩包括三个时期:( ),( )和( )。 5.慢肌属于( )型肌纤维,收缩( )能( );快肌属于( )型肌纤维,收缩( ),但易( )。 6 较大强度运动时()纤维首先被动员。 7.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达到一定( )。 8.体液由于存在部位不同,分为( )和( )。

9.血液总量约占人体体重的( )。 10.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 ),( )和( )。 11.血液的渗透压分为( )和( )。 12.正常人血红蛋白值男子为( );女子为( )。 三.是非判断 1.阈刺激小,表示组织的兴奋性高;相反,则低。( ) 2.无论刺激强度多大,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有足够的作用时间。( ) 3.神经肌肉接点可以认为是突触的一种,可将冲动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 4.在正常机体中,骨骼肌的收缩以单收缩形式为多见。( ) 5.有髓鞘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是因为有郎化结使兴奋呈跳跃传导的原故。() 6.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量来源。() 7.血液属于细胞外液。( ) 8.粘滞性对于血液流动速度和血压都有影响。( ) 9.血浆胶体渗透压比晶体渗透压大。( ) 11.内环境的稳定是指血液理化因素的恒定。( ) 12.血液是属于结缔组织的一种。( ) 四选择题 1.粗微丝由()构成,细微丝主要由()构成。 A肌凝蛋白B肌纤蛋白C肌质蛋白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Word版

绪论 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 (1)新陈代谢;(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内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 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 1、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ATP、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直接来源是:ATP,间接来源 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而: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3)急性运动中能代谢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3) 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二章 1、兴奋是指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 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内正外负)。 2、刺激引起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依肌肉收缩的张力和长度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哪三类?各类概念?体育实践中 的应用(举例)。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同,肌肉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如:前臂弯举、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练习;(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如: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等,使臀大肌、股四头肌等被预先拉长,为后蹬时的伸髋、伸膝发挥更大的肌肉力量创造了条件;(3)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如:一些静力性运动。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0046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的科学 三、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生活在适应环境的生物体总是在不断地重新建造自身的特殊结构,同时又在不断地破坏自己衰老的结构,这个过程称为新陈代谢。(物质与能量代谢) 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2.兴奋性 引起生物体出现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在生理学中,将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而这种产生兴奋的能力则称为兴奋性,能较迅速产生兴奋的组织------神经,肌肉,腺体,统称为可兴奋组织。 3.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 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而非可兴奋组织只有应激性没有兴奋性。 4.适应性 生理学上将机体以适当的反应克服反复出现的环境变化造成的危害,保持自身生存的能力或特性,称为适应性。 四、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五部分)神经调节其特点是迅速,局限,短暂(最重要) 体液调节,其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其特点幅度小,不十分灵敏 五、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 六、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第二章骨骼肌收缩 一、两个相邻Z线之间的区域称为肌节,是肌肉收缩舒张的基本单位。 二、粗肌丝:肌球蛋白;细肌丝:肌动蛋白。 三、静息电位 1.概念:是在未受刺激时,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70mV~-90mV 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浙江2020年10月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运动生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8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刺激强度低于阈值的刺激,可引起( )。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C.局部电位 D.阈电位 2.不同的肌肉收缩方式中,产生肌力最大的是( )。 A.拉长收缩 B.缩短收缩 C.等长收缩 D.单收缩 3.血浆蛋白中,数量最多的蛋白是( )。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纤维蛋白 D.血红蛋白 4.下列各部分中,氧分压最高的是( )。 A.肺泡气 B.静脉血 C.动脉血 D.组织 5.男子最大吸氧量的峰值出现在( )。 A.15-17岁 B.18-20岁 C.20岁之后 D.15岁之前 6.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位是( )。 A.窦房结 B.房室交界 C.房室束 D.浦肯野纤维 7.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 A.心肌细胞有自动节律性 B.心肌细胞之间有闰盘 C.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长 D.心肌细胞不受神经支配 8.最重要、最经济及快速的能源物质是( )。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9.对滤液重吸收最多的部位是( )。 A.近球小管 B.髓袢 C.远球小管 D.集合管 10.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是( )。 1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A TP 11.跳水运动中的转体动作,其反射的基础是( )。 A.牵张反射 B.翻正反射 C.旋转运动反射 D.状态反射 12.用引体向上动作训练上肢肌肉力量,该练习是( )。 A.等张练习 B.等长练习 C.等动练习 D.离心练习 13.人体中的绝大部分钙,存在的部位是( )。 A.肌肉 B.肝 C.血液 D.骨骼 14.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比毛细血管壁大( )。 A.10倍 B.15倍 C.20倍 D.25倍 15.比赛前由于兴奋过度进而引起超限抑制,此状态为( )。 A.准备状态 B.起赛热症 C.起赛冷淡 D.非稳定状态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 15分) 16.通常情况下,伸肌的时值比屈肌的时值短。( ) 17.动作电位的成因是刺激对膜的去极化作用。( ) 18.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末梢保持原有的髓鞘。( ) 19.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是肌丝中的调节蛋白。( ) 20.快、慢肌之间在收缩速度和力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 21.ABO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 ) 22.营养物质在消化管的各段中都可以被吸收。( ) 23.头面部感觉冲动投射到大脑皮质呈左右交叉。( ) 24.血红蛋白和一氧化碳的亲合力是氧气的210倍。( ) 25.人体的肌糖原是糖原贮备的最大部分。( ) 26.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方面起重要作用。( ) 27.视觉冲动传到大脑的过程中是左右交叉的。( ) 28.中间神经元在脊髓组成中属于白质部分。( ) 29.激素在对组织细胞的作用中,仅仅起化学信使作用。( ) 30.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即功率。( ) 2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大全(1) 绪论 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 (1)新陈代谢;(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内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 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节 1、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ATP、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直接来源是:ATP,间接来 源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而: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有哪些?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3)急性运动中能代谢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有:(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 (3)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二章节 1、兴奋是指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 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内正外负)。 2、刺激引起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依肌肉收缩的张力和长度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哪三类?各类概念?体育实践中 的应用(举例)。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同,肌肉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如:前臂弯举、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

Irudre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解)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解):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

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 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

运动生理学考研真题题库

各校《运动生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选编广州体育学院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请考生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科目:运动生理学 一填空选择 1 若增加外液中的Na浓度,可导致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2 正反馈的作用是使? 3 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 4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有? 5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使突触后膜出现 6 前庭器官的敏感度高对旋转、滚翻等运动能力的影响是 减弱轻度增强大为增强无规律 7 囊斑的适宜刺激是 8 肾小球滤过作用决定于 9胸内压在整个呼吸过程中通常都?大于还是小于大气压 10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11 机体产生热适应时其生理反应的结果是:产热?散热? 12 在水中游泳,若停留时间太长会引起小动脉?小静脉?而出现皮肤和嘴唇紫绀 13 老年人健身锻炼时适宜运动量可用?公式来掌握。 14 反应速度取决于? 15 在鼠长时间游泳至明显疲惫时,大脑中的ATP明显降低时,明显增高的物质是? 16 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17 红细胞比容是指? 18 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是由于? 19 肌紧张属于?反射 20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质上各感觉中枢与?细胞发生暂时神经联系 二是非题 1 儿童在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依靠增加每搏输出量来加大的 2 准备活动可以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 3 对抗肌放松能力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4 速度素质的高低与能量输出功率的高低无关 5 血红蛋白的数量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个因素 6 大脑皮质处于适宜兴奋状态,有益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7 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该动作就越难改造 8 高级神经活动是指大脑皮质的活动 9 肌紧张时由于骨骼肌纤维轮替交换地产生的微弱的收缩 10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别在不同的骨骼肌中 11 在学习体育动作时,若能感受到动作微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本体感受器功能提高了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反应兴奋性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反射神经-体液调节基本生理特征 二、判断题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运动训练导致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诸方面的变化,是人体对运动训练的一种适应性变化。 ()3.生理学实验包括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其中人体实验又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4.人体机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体液调节的关键物质是激素,又称为第二信使。 ()5.生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生理学实验又可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 ()6.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巴甫洛夫将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类,其中条件反射又可分为阴性条件反射和阳性条件反射。 ()7.从控制论的角度,在人体机能调节中,大部分为正反馈"调节,这种调节形式对于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8.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主要联系在于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因此条件反射属于高级神经活动。 ()9.只要有足够的刺激强度,组织就可以产生兴奋。 ()10.组织或细胞对刺激的反应主要取决于刺激的质和量,与细胞或组织的结构和当时的机能状态无关。 ()11.活组织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可扩布的电变化的活动过程,称为兴奋性,是一种基本生理特征。 ()12.兴奋指在刺激的作用下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细胞的一种特性。 ()13.兴奋性是一切活细胞、组织或机体的基本特性,只不过有的兴奋性高,而有些兴奋性低。 ()14.可兴奋组织包括神经、肌肉和腺体,所以其余组织不具备兴奋性,而只具备应激性。 ()15.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其中物质代谢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16.适应性是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有利于机体避免环境伤害,因此,适应的结果一定对机体有利。 ()17.长期的运动训练可引起人体机能的良好变化,这种适应与运动项目无关。 三、填空题 1.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的科学。 2. 运动生理学以____________ 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__________ 和________ 。 3.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 4. 人体生理学是实验科学,人体实验可分为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 5. 人体基本生理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有时还将__________ 包括在内。 6. 新陈代谢包括________ 作用和____________ 作用,前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者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而,新 陈代谢过程中既有_____________ 代谢,又有 ______________ 代谢。 7.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可发生相应的代谢和活动变化称为_______ ,可分为________ 和 ________ 两种形式。 8. 一切活组织或细胞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 ______ ;一切活组织或细胞在刺激的作用下可产生可扩布的电活动变化过程称为 _____ 习惯上被称为可兴奋组织(细胞)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 9. 机体在环境变化时改变自身活动和代谢,以应付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伤害,这种特性称为_________ 。 10. 可以引起反应的各种因素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两个关系密切的调节系统;前者的特点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后者具 有 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 的特点,可以看作是前者的延续和补充。 四、选择题(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 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7、能量代谢的整合; 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 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 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 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1、能量的来源 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 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 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二、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 急性运动开始时的能量供应主要是高能磷酸原供能系统,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仅能维持数秒钟的极大强度运动。 如果运动保持较高的强度进行。氧运输系统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糖酵解系统功能为主,糖酵解供能系统产生乳酸——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乳酸将导致疲劳,不能长时间运动。 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供能需要氧气,输出功率最低,所要急性运动强度大,单位时间需要能量多,有氧代谢供能不能满足运动需要,不是主要的供能系统。 三、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急性运动中三种能量代谢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满足运动对能量代谢的需求。在不同的运动中由于运动模式不同。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三种供能系统在总的供能中所占比例不同。 四、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慢性运动的供能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供能为辅。 2、能量节省化,长期的耐力训练使运动员骨骼肌能量代谢系统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运动技术提高,在完成相同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