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及教材的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第三单元乘法的《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安排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本节内容为乘法运算定律的最后一个内容。其中前二个乘法运算定律学生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又可以从加法的运算定律迁移。而乘法分配律则不然,学生感性认识远远不够,其结果比较复杂,定律的叙述比较繁琐。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师生通过解决问题、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总结概括得出规律。

2、通过举例、验证得出定律。

3、对定律进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意义。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喜欢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并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证明规律的存在,经历了知识发现的过程,初步感悟了观察—猜想—验证这一学习方法,体验了学习过程的快乐,作业反馈,学生掌握得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 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 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 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 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本节课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只注重了从解决问题入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而没有从算式的意义上加深理解。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内容如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指点,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今天又会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吧!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由前面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继续学习、探索。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公开课教学设计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适用性。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40+7)×12=40×12+7×12 上面的式子表示的什么运算律?你能用语言或字母表述一下吗? 2.揭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题6情境图。 提问: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收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中国象棋一副32元,围棋一副58元。 所求问题:买102副中国象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2.解决问题。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指名说说可以怎样列式,教师板书:32×102 (2)提问:32×102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得数呢?先想一想,算一算,再将你的想法和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计算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3.组织全班汇报。 请几个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板书。 可能算法: 算法一:可以用口算: 100副是3200元, 2副是64元, 一共是3264元。 算法二:用竖式计算。 32×102=3264 1 0 2

× 3 2 2 0 4 3 0 6 3 2 6 4 算法三:先算100乘32,再算2乘32,最后把它们的得数相加。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算法三,强调:算法三中的每一步计算我们都可以通过口算得出,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 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 提问:回顾计算的过程,谁来说说,我们计算的步骤是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这样计算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组织评议。 (2)小组讨论。 提问:什么样的算式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呢?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两个数相乘,其中的一个乘数接近整十或整百数时,我们可以将这个乘数写成整十或整百数加(减)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乘法分配律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出示课件1)计算 35×2×5=35×(2×) (60×25)×4=65×(×4) (125×5)×8=(125×)×5 (3×4)×5 ×6=(×)×(×) 师: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究发现 (出现课件2) 师:大家看,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呢,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两个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了4列,每列贴9块,另一个叔叔贴了6列,每列贴了9块。 师: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按鼠标出示问题)师:你能估计出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吗? 生:我估计大约有100块瓷砖 生:我估计大约有90块瓷砖。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做,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生:6×9+4×9(板书) =54+36 =90 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 生:(6+4)×9(板书) = 10×9 =90(块) 因为每列都是9块,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多少列,再用列数去乘每列的块数,就是一共贴瓷砖的块数。 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种算法,你能发现什么?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一、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①(36+64)×13与②36×13+64×13 () 2、①135×15+65×15与②(135+65)×15 () 3、①101×45与②100×45+1×45 () 4、①125×842与②125×800+125×40+125×2 () 二、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 1、(7+8+9)×10=7×10+8×10+9 () 2、12×9+3×9 = 12+3×9 () 3、(25+50)×200 = 25×200+50 () 4、101×63=100×63+63 () 5、98 ×15= 100 × 15 + 2 × 15 () 6、(a+b)×c = a×c + b×c 三、本单元简便计算归类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40+8)×25125×(8+80)36×(100+50) 24×(2+10)86×(1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把公因数提取出来)36×34+36×66 75×23+25×23 28×18-8×28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78×102 69×102 25×41 56×101 52×102 125×81 类型四:(提示: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29×9942×98 25×3985×98 125×7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成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99×99+99 56+56×99 125×81-125 75×101-75 91×31-91 四、各类型简便计算练习题 (1)67+42+33+58 (2)258-26-74 (3)125×16 (4)50×(2×4)×25 (5)7×8×3×125 (6)26×103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买奶茶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身边引入熟悉的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时,我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6+4)×24=6×24+4×24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我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独立探究的机会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

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情景。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案例:乘法分配律

课题: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7+73)×840×9+40×114×(10+2)10×6+10×42.用简易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25×63×43.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1250+125)×8(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新授: 1、出示算式:(18+7)×6=18×6+7×6= (1)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2)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20×15+20×9=480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62+12)×3=__×__+__×__教师:为了简易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易,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易。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沟西小学张文娟 页例3。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 36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乘法的分配律在本册书中所学的运算定律中,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往往只注重结论教学,而忽视了过程教学,对于学生只要求掌握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而能否 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不作要求。因此,学生并未真正发现和理解这个运算定律,未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没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课设计旨在其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本课设计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意向,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其二;培养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本课学习中,用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部分的初步感知,例3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全体全过程参与,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把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学生会学知识,教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其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学习乘法分 配律时,往往能掌握和运用这个运算定律,但大多数学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因此,本课在各环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运 用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在练习设计中,通过专项训练,突破这个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当学生发现和理解了乘 法分配律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用语言抽象、概括这个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4月9日上午,学校举行四年级半日开放活动。根据教学进度,正好讲到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运算律的最后一个内容。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种单一运算,因此它的抽象程度较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本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让学生经历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字母表示——应用规律”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

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我从主题图入手,创设了我校在五月份艺术节来临之际教师去商场买演出服的情景,让学生看图读取有关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来解决,从而引出算式(65+45)×5和65×5+45×5。设计的目的是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既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思考的角度与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又得到了乘法分配律的一个实例。此时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先捉其意义,再突显其表现的形式。如(65+45)×5其意义就是110个5,65×5+45×5所表示的也是65个5再加45个5也就是110

个5,它们的表示意义一样。因此得数也一样故成等量关系。然后观察它们之们的形式变化特点,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再捉住因数的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让学生根据观察,提出猜想: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让学生带着一点疑惑,又急着想证明的愿望继续探究。这时学生心中已具有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当学生有了上面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列举出类似的等式已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观察刚才得到的一系列等式,小组讨论:从这些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完整版)四年级_简便计算_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1、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⑴①(36+64)×13与②36×13+64×13 () ⑵①135×15+65×15与②(135+65)×15 () ⑶①101×45与②100×45+1×45 () ⑷①125×842与②125×800+125×40+125×2 () 2、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ü”,应用错的打“×” ①(7+8+9)×10=7×10+8×10+9 () ②12×9+3×9 = 12+3×9 () ③(25+50)×200 = 25×200+50 () ④101×63=100×63+63 () ⑤98 ×15= 100 ×15 + 2 ×15 ()类型一: (40+8)×25 125×(8+80) 36×(100+50)24×(2+10) 86×(1000-2)15×(40-8) 类型二: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2 简便计算120道练习题 (1)67+42+33+58 (2)258-58-26-74 (3)125×16 (4)50×(2×4)×25 (5)7×8×3×125 (6)26×103 (7)501×12 (8)25×(40+8) (9)39×14+61×14 (10)163×8+37×8 (11)202×13 (12)77×4×5 (13)27×99 (14)48×250 (15)98+303 (16)49+49×49 (17)55×25+25×45 (18)123×67-23×67 (19)39×101-39 (20)99×64+64 (21)76×23+24×23 (22)12+19×12 (23)21+254+79+46 (24)25×16×5 (25)52×32+48×32 (26)18×137-18×37 (27)450÷18 (28)420÷35 (29)480÷15 (30)21×99 (31)125×32 (32)12×301 (33)75×3×4 (34)19+99×19 (35)256×9-46×9 (36)13+13×49 (37)(25+125)×8 (38)541×67-67×441 (39)43×201 (40)102×35 (41)304×22 (42)(30+4)×25 (43)38×7+62×7 (44)152×8+148×8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说明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麻城小学四(1)班贺朝智教学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乘法分配律》及相应的练习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本人对教材的理解:乘法分配律在小学教材中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形式出现,随着学生对所学容的逐步加深,在后面的练习题中又引申出“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三个数或四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等容,在练习中演变出现许多扰乱学生视线的题目,甚至还推广到除法运算,给教学造成了多次重复教学的干扰,因此我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把乘法分配律的定律归纳成“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一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出示资料: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最新乘法分配律优质公开课教案获奖 (1)

【教案】《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例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在归纳、概括、总结乘法分配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案】 一、引旧入新 课件出示这三组算式 (1) 5×(3+6) 5×3+5×6(2)9×(10+5) 9×10 + 9×5 (3)3×2+3×8 3×(2+8) 问题:①口算出每组中两题的计算结果。 ②观察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提问:这两个算式相同吗?(这两个算式不相同)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 课件出示: 5×(3+6)= 5×3+5×6 9×(10+5)=9×10+9×5 3×2+3×8 = 3×(2+8)

师:每组中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规律?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复习旧知,已旧引新,实现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顺向迁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知。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7。 (1)出示主题图。 师:在主题图中你们都得到了哪些信息? (每组中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设计意图】 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启发思考:如何解答这个问题?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学生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 方法二: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 师:谁来说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来说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说的不错。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来回答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4+2)×25 =6×25 =150 4×25+2×25 =100+50 =150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具体设计:先创设兔子吃萝卜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买“老伯伯养了10只猴子,每只兔子早上吃4个萝卜,晚上要吃3只萝卜这些猴子一天共要吃掉多少个萝卜?”列出两种不同的式子,让学生通过观察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也可用“=”连接。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等式的特点,仿造上面的等式填空。 (4+5)×25=(14+25)×5=(37+125)×8=。 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a+b)×c=a×c+b×c,他们确实能够体会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 第一步:通过资料获取继续研究的信息。 虽然所得的信息很简单,只是几组具有相等关系的算式,但这是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获取的,学生对于它们感到熟悉和亲切,用他们作为继续研究的对象,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步: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拓宽乘法分配律。这一阶段,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又是吸收内化知识的阶段,同时还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1、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 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 2、使学生在辨析与争论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 清晰的认识,在学生举例中使学生感到乘法分配律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由特殊到一般总结字母公式。 3、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 4、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能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 意知识的延伸。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习题在安排上在充分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可以再 安排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题目,如78×99+78=78×(99+1),为后面 的简便运算作伏笔,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2、在数学术语上还得反复推敲,以达到准确无误。 3、本堂课中新的教学理念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 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我会坚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多听课多向前辈们请教,切实提高业务能力。 乘法分配律是继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后的新的运算定律,在算术理论中又叫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 律和结合律是单一的运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对学生而言,难度偏大,是计算的一个难点。因为它不仅仅是的乘法运算,还涉 及到加法运算。这节课刘老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没有把目标定位 局限于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而是又引导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 了简便计算,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老师的及时 点拨,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整节课的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个性化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数学学生姓名年级四任课老师授课时间 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简便方法的灵活选择 三、教学过程: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简便计算——加减乘除综合简便计算 除了乘法分配律经常单独使用外,大多数的简便计算都同时包括了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定律率,看下面例题: 例7.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88×(12+15)(2)46×(35+56) 例8.简便计算:(1)97×15 (2)102×99 (3)35×8+35×6-4×35 例9.简便计算:(1)48×1001 (2)57×999 (3)539×236+405×236+236×56

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通过有步骤地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定律内容,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个定律,掌握其数学特点和结构形式,会用字母表示这个定律。 三、重点难点 1、能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2、理解乘法分配率的特点和结构。 四、教具准备 例题情境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以前我们学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谁可以用语言来叙述一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指名让学生回答。 谁说一说下面这道题是怎样计算简便? 板书:25X125X32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10+20)X3 10X3+20X3 5X(20+40) 5X20+5X40 提问: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结果相同吗? 老师: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结果却相等,那么两个算式之间究竟有什么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实施 1、教学例题 (1)、观察比较 问:从例题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老师买5件上衣和买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钱?) (2)、怎样理解“一共要付多少钱?”这句话(买5件上衣和买5条裤子共用多少钱)(3)、根据题意,怎样列式计算?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学生1、(65+45)X5 =110X5 =550(元) 65+45表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的价钱,再乘以5,也就是5套衣服的价钱。 学生2、65X5+45X5 =325+225 =550(元) 65X5表示买5件上衣的价钱,45X5表示买5条裤子的价钱,加起来就是5件上衣和5条

乘法分配律公开课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城南小学周春丽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合情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2.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与概括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1.师生之间的约定 师:同学们,环顾一下四周,今天上课跟平时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学生可能会说: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教室比平时的大……)【同学们真会观察】师:我们今天要在这么大的教室上课,所以我们待会儿回答问题时声音一定要(响亮)对,让在场的每个老师都能听到你们的精彩发言,好吗?这是我们这节课的第一条约定,周老师给它记录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把关键词打在ppt 上。如、认真、响亮、思考、倾听、参与等) 师:除了这个,我们还可以有哪些约定? 生1:上课要多思考。(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平时一定要多思考)生2:上课要认真听讲。(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说的每一句话) 生3:上课要积极举手发言。(是的,要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 2.师生之间的互动

刚刚我们一起达成了这()条约定,同学们能做到吗?咱们试一试。请看大屏幕: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你能把这两句话合为一句话吗? 生: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师:你觉得这位同学遵守了我们这节课的哪些约定? 生1:倾听(听清楚了刚刚周老师提的问题。) 生2:响亮(回答问题声音很响亮。) 生3:参与(能够积极举手发言,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生4:思考(认真思考之后才能回答的这么好。) 师:谢谢这位同学遵守了我们之间的约定!周老师相信其他同学也一定能遵守这些约定。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句意思相同的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也有,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一双善于发现规律的眼睛,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你准备好了吗?上课! 二、情境导入,感知规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本主题图)周老师家里的厨房需要装修,瞧!师傅正在帮我贴瓷砖。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师傅贴了几面墙的瓷砖?(学生可能会说两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贴的是正面和侧面这两面墙的瓷砖。)贴了几种颜色的瓷砖?(学生可能会说两种,分别是白色和蓝色) 师:根据刚才发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蓝色瓷砖一共有多少块?【某某同学提的问题可以吗?很好,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2:白色瓷砖一共有多少块?【这个问题可以吗?嗯,非常棒!还有吗?】生3:共有多少块瓷砖?【这个问题可以吗?哇,太棒了!】 师:面对同样的数学信息,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读一读。把你的解题方法记录在学习单反面。 (二)解决问题,引出算式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简便计算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简便 计算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简便计算(1)67+42+33+58(2)258-58-26-74(3)125×16(4)50×(2×4)×25 (5)7×8×3×125(6)26×103(7)501×12(8)25×(40+8) (9)39×14+61×14(10)163×8+37×8(11)202×13(12)77×4×5 (13)27×99(14)48×250(15)98+303(16)49+49×49 (17)55×25+25×45(18)123×67-23×67(19)39×101-39(20)99×64+64(21)76×23+24×23(22)12+19×12(23)21+254+79+46(24)25×16×54(25)52×32+48×32(26)18×137-18×37(27)450÷18(28)420÷35 (29)480÷15(30)21×99(31)125×32(32)12×301 (33)75×3×4(34)19+99×19(35)256×9-46×9(36)13+13×49 (37)(25+125)×8(38)541×67-67×441(39)43×201(40)102×35 (41)304×22(42)(30+4)×25(43)38×7+62×7(44)152×8+148×8 (45)16×401(46)103×23(47)(30+2)×15(48)125×(8+16) (49)68×48+68×2(50)5×27+63×5(51)12×(40-5)(52)35×98 (53)64×9-14×9(54)23×134-34×23(55)102×45(56)648+203 (57)98×32(58)44×25(59)63+15×2(60)43+43×39 (61)27×37+37×23(62)256×7-56×7(63)48×101-48 (64)99×62+62(65)41×99(66)765+98(67)560÷16 (68)201×34(69)36×25(70)304+297(71)18×45+18×55 (72)226×13-26×13(73)15×301-15(74)(30+8)×25(75)25×65+25×256(76)75×141-75×40(77)125×18(78)25×35+25(79)71×23-71×13 (80)125×(80-8)(81)101×89-89(82)88×22+22×12(83)28×57+43×28

《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24-25页红点内容信息窗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步骤的观察、猜测、比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 2.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数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拟定自学提纲自主预习 1.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24页情境图)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认真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教师把这两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究一辆大巴车和一辆中巴车在济青高速上相遇的问题继续探索乘法运算的规律。 2.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媒体出示)

(1)运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方法,通过自主解决上述问题,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会用自己的话表述,会用字母表示。 (2)乐于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困惑、体会与大家分享,乐于与同学合作。 教师引导:有信心达到这两个目标吗?(有!) 老师的指导会对你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请看自学指导: 3.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4页到25页第二个红点前的内容,重点 看图上同学的对话。思考: (1)如何求济青公路的全长,有几种解法,如何列式计算。 (2)比较两种解法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猜想?再举几个例子来 验证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5分钟后汇报自学成果,看谁能独立用多种方法解答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并能发现乘法运算的规律。) 4.学生按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调查学情: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请放下。 1.小组交流: 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困惑和体会,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班内汇报: 师指小组选代表按顺序汇报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其余同学随机质疑、补充。 课堂生成预设: (1)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教师追问:第一种算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种算法呢? 预设一:先算两辆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预设二:先算大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中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2)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110-90)×2 110×2-90×2

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案

乘法分配律 教材简析: 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从乘法的意义层面深刻认识乘法分配律。 设计理念: 教科书题组在苏教版教材中出现很多次,而且我发现题组承载着很多功能,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就出过3×7+7和4×7这样的题组,而这个和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有很大的联系,个人认为它就是一种提前渗透。还有就是乘法竖式,也是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的。之前我写过的一篇文章《教科书习题:催生学生数学思想的有效载体》就是围绕教科书习题来写的,本课我从习题入手来导入新课,想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一种似从相识的的感觉,降低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注意认真解读题组。以前我做个一个课题,就是小学数学转化思想策略的研究,因而在在本课中我还想要学生形成模型思想,通过三次感觉,进行第一次建模,第两次建模,第三次建模。还想让学生感知分析归纳思想,在分析3组算式之后归纳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