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中创建表格》教学设计

《WORD中创建表格》教学设计
《WORD中创建表格》教学设计

《表格的制作》教学设计

地址:贵州省仁怀市酒都高级中学姓名:方照邮编:564500

一、【教材依据】

高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三章文字处理中第五节“表格的制作”,江苏科学出版社。

二、【教材分析】

这节课内容为“表格的制作”,教材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是Word2000,微机室使用的是Word2003版,版本不同(课本教材与软件教材不同),操作方法上有一定的差别,这给学生预习和学法上带来一定的困难。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学生会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时间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了以下5项内容:

(1)、巩固和掌握windowsXP基本操作;

(2)、了解Word2003基本操作方法;

(3)、巩固和掌握中文字输入法;

(4)、制作一张常用的课程表;

(5)、了解、学习和编制生活中一些常用的表格。

学生先按照教学实施过程要求完成前4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时间的同学再完成第5项。

三、【设计思想】

引入美国学者比尔的“三层塔”教学思想,其教学法包括三个步骤:第一,讲完一般的背景后,接着进行本门学科的训练;第二,运用本门学科的知识,解决这一领域的大量问题;第三,各门学科通过共同的问题,互相联系起来。通过运用“三层塔”教学法,引导学生搜索其他相关学科的素材和利用网络学习环境,互动协作完成表格作品创作的过程。结合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现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中去。

四、【教学目标】

这节课内容为“表格的制作”,根据时间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了认知领域中的4项: 1、认知领域

(1)、巩固和掌握windowsXP基本操作;

(2)、了解Word2003基本操作方法;

(3)、巩固和掌握中文字输入法;

(4)、制作一张常用的课程表;

(5)、了解、学习和编制生活中一些常用的表格。

2、能力领域

(1)、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Word2003创建表格基本操作方法;

(2)、探究在表格中输入编辑内容和表格的修改及调整的操作方法;

(3)、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一个知识点使用不同的操作步骤进行设计的方法对比。

3、情感领域

(1)、培养学生认识运用word系统方便快捷制作表格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对问题的归纳、总结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1、教学对象分析

在本节课前,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windowsXP的基础操作,通过对

word2003文字处理及图片处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word2003的基本操作方法,且对文字处理产生一定兴趣。在此基础上,开展本节课的新内容教学,即用Word2003创建表格。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创建表格,包涵了课本中1节内容,知识容量比较大,学生应掌握操作方法更多,有一定的难度。

(1)、教学重点:

①、表格建立的方法;

②、调整表格基本操作方法(表格行高或列宽的调整、插入行和列、删除行和列、单元格文本对齐、表格对齐、表格的边框和底纹)。

(2)、教学难点:①、多数同学掌握本节的技术内容并不困难,而难点在于怎样调整表格基本操作方法;②、一个知识点采用不同操作方法的使用和对比。

3、教学策略

使用微机室教室进行课堂教学,首先采用任务目标模式,在屏幕上展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并将任务分解为小的任务模块,让学生在分解和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中创设教学情景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本节课试图从个人创作——小组协作学习——小组观摩——小组评选——全班展示等过程,通过相互观摩和比较;结合讲、演、学,练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操作带领下,引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开始过渡到独立自主的探究有关操作步骤和技巧。

4、课型与教学模式

(1)、课型:新授课;

(2)、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学习、学生自主和探究式学习与讲、演、练结合;

(3)、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投影仪、课件)。

六、【教法和学法分析】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操作技能为主的新兴学科,它应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多媒体环境,它为我们实施先进的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本课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个性优势,努力为学习者创设一种张扬个性共同提高的学习环境。

①、本课以创作学生熟悉的“课程表”为主线,分别设计了作品演示观摩——小组协作学习——小组评选——全班展示——巩固提高等五个时间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习者主动参与、相互协作、相互激励、共同提高。

②、本课考虑到学习者的个别差异,采用高效率的“各取所需”的学习方法——即事先准备好各个知识点的教学片断示范操作过程。学生如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可以点击相关链接查看相应内容,获得即时的帮助与指导。

③、由学生通过对演示作品的观察;小组评选中对作品的比较;全班展示时对他人作品的分析,从而让学生自己逐步建立起比较直观的表格概念。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研究性学习法是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学习有目标,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本节课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把任务放在服务器上,这些任务学生必须完成,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就要先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完成任务后也就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

本节课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的结合,是教学中新的尝试。

七、【教学实施过程】

八、【教学模式设计】——模式图

九、【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1)、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小组讨论探究式教学法,按照二期课改要求,重视学生参与过程的学习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2)、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既深化学习,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识、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对问题的分析、提炼、归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3)、体现了合作、关爱的精神,对学生的发言、回答以及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享爱成功的愉悦和探究新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4)、同一知识强调不同的操作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各小组间、小组内合作伙伴之间能取人所长,进而达到学习活动的目的。

2、不足与改进:(1)、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合作过程中积极性、主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极少数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新问题的探究上自觉性不够强,不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交流和回答问题时不大胆,问题的归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加强。(2)、学生在知识的预习上深度不够,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了解到预习的重要性;也不了解预习过程中应完成哪些任务,需要填写的表册没有完成,没有问题提出。(3)、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合作、交流以及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