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本文是关于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春季传染病预防措施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2.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

7. 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

8.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宿舍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9.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常见传染病知识

一、麻疹

麻疹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可

发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麻疹本身并不可怕,但它容易引起肺炎、心脏衰竭、脑炎等多种并发症,如病情严重可危及病人生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仍会发生4000万例麻疹,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麻疹发病率迅速下降。与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相比,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了95%以上。小年龄组儿童得到疫苗保护,发病下降,但8个月以下的婴儿和青壮年发病成为高发人群。从20xx年麻疹发病明显回升,20xx年麻疹发病达到20xx年来的最高峰。特别是流动人口发病较多。20xx年出现外来打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及学校等集体单位病例明显增多现象。

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在一般室温条件下仅能存活2—3小时,却能耐受低温和干燥,-15一-70℃可保存数年。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临床症状病毒进入体内经10-14天潜伏期,出现象感冒的前驱症状:发热、眼红、怕光、流泪、流鼻涕、咳嗽、厌食及呕吐,发热2-3天后部分患者颊部粘膜相当于下部磨牙的外侧出现白斑点,即麻疹粘膜斑,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发热第4天开始出皮疹,先自耳后,颈部渐及面部由上而下蔓延,约3天皮疹出齐,出疹时高热,前驱期症状更明显。若无合并症,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同时体温降至正常,流泪、流鼻涕等症状消失。皮疹消退后皮肤留下棕褐色斑痕及小量脱皮。整个过程约10-12天。

流行特征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当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呼吸道或眼结膜致感染;也可经被污染的书籍、玩具等日常用品感染。麻疹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儿童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8月龄以下儿童及成人发病增多。

麻疹的预防

1、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手段。

2、在麻疹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以减少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3、要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居室要定时开窗通风,每天最好能通风1~2次,

每次可持续1~2小时以上,家中的被褥、玩具等要经常晾晒或消毒。

二、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出疹性传染病。风疹病毒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风疹临床表现:初期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疼、头痛、低烧等上呼吸道症状。上述症状出现1~2天内,即开始出疹,皮疹是浅红色,稍稍隆起,分布均匀。一般由面部延及躯干和四肢,往往第一天疹子即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心大都无疹。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耳后淋巴结肿大是风疹的一个特点。大约4~5日皮疹即消退。全身症状几乎与皮疹同时消退。

感染风疹病毒的危害:患风疹后多数病人症状不重,但孕妇妊娠前4个月感染风疹病毒,可造成胎儿先天畸形,对胎儿和婴儿危害极大,常见的损伤有白内障等眼部损伤、耳聋、智低、小头畸形等;还可致胎儿早产、流产、死胎,危害极大。

小儿耳聋、白内障及心血管损伤,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三联症(CRS)。CRS 并不都是出生后就显示出来,有的几年后才发现一些相关症状,因此孕妇感染风疹,应对小儿应进行长期随访观察。

风疹的发病风疹多发于春季3~5月份,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小年龄组儿童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成人发病较多。随着各大中专院校开学和各大集中用工企业单位的招工,人员流动较大,可能引起风疹疾病的传播。近年来每年均有风疹爆发疫情,爆发均都来自人群较集中的学校、企业。

怎样预防风疹

注射疫苗:接种疫苗可增强免疫力,我国已经将风疹疫苗纳入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8月龄免费接种。其他各年龄组风疹易感者均应到接种点接种疫苗。育龄期妇女应提前接种风疹疫苗,但接种后3个月内不得怀孕。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

(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此病,但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可以经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

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观察与治疗;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四、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

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传染性很强,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偶见成人患者(多发生在军队和高校)。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较多,一次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再次得病者极少。

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水痘的主要预防措施:保持皮肤清洁,多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以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为宜,避免酸性食物,忌辛辣、刺激、海味食物;避免抓破水疱,会引起皮肤感染;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五、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抗原易变异,人群的特异性免疫状况不稳定。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对人类威胁较大。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起病多急骤,症状变化较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发热通常持续3~4天,但疲乏虚弱可达2~3周。通常急性起病,有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良好,常于短期内自愈。婴幼儿、老年人和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个别患者可并发副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流感的主要预防措施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打扫居室卫生要先洒水后清扫;尽量少到或不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畅的影院、网吧等场所,减少感染机会;个人要注意合理饮食,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提高机体免疫力;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对人群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一旦发生流感,主要是加强护理,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防止出现并发症。

六、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大脖子病”、“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好发于春季。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易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暴发流行,亦可感染高校大学生中的易感者。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状:其症状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伴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多数患者可无前驱期,以耳下部肿、痛为最早症状。1~2日后,肿胀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疼痛,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表面灼热,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后受累。腮腺肿胀4~5日后减退,全病程约1~2周。

预防策略:

1.疫苗接种:疫苗注射流腮发病后无特效疗法,而应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控制其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

2.个人卫生习惯: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

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若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呼吸道传染病。

治疗与护理:患了腮腺炎后,要与患者隔离,以免传染。要隔离至腮肿完全消退为止。患者用过的食具、毛巾等可煮沸消毒,患者的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这样既能使居室内空气新鲜,又可以达到消毒目的。重症患者因高热,精神及体力都很差,应当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病时,患者常因张嘴和咀嚼食物而使疼痛加剧,因此,应给患者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或软食,不要给患者吃酸、辣、甜味过浓及干硬食物,因为这些食品易刺激腮腺使腮腺分泌增加,刺激已红肿的腮腺管口,使疼痛加剧,要多给患者喝水,这样有利于退热及毒素的排出。应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及睡觉前后用淡盐水漱口、刷牙,清除口腔及牙齿上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称“流脑”。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脑的早期症状像感冒,如发烧、头痛、流鼻涕、浑身乏力等,持续时间非常短,在经过几个小时或1~2天后,患者皮肤和口腔粘膜、眼结膜开始有出血点等败血症表现。出血点小如针尖,大则成片状出血斑。病情严重时,会有颈项强直、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状)、畏光等症状,甚至出现昏迷。以往我国流脑的流行菌株一直以A群为主,但近年来B、C群引起的病例有增多迹象,尤其C群已成为某些地区发病的优势菌株。人群易感性增高、人口流动、寒冷、居住拥挤等为流行的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流脑各年龄组均可发病,5岁以下儿童由于抵抗力差较易感。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成人发病增多。

传播途径及发病时间: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流脑以冬、春季发病较多,一般11月后发病率开始上升,2~4月达到高峰。

流脑的危害:10%~20%的重症病例将留有长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流脑的预防:

1.接种流脑疫苗。预防流脑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多价流脑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

预防,世界卫生组织提倡使用A+C双价流脑疫苗。目前烟台市流脑免疫程序为6、9个月分别接种一剂次A群多糖体疫苗,3岁、6岁分别接种一剂次A+C多糖体疫苗。接种后保护率达90%左右。

2.经常开窗通气。学校、办公室或居民家中应做到每天开窗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在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3.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如勤洗手、淡盐水漱口、打喷嚏时用手绢或纸巾、不随地吐痰、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等,以减少传播和感染的机会。

4.流行季节,应避免大型集体活动和集会活动,尽量少去或不去车站、码头、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如去人员拥挤的场所,应戴口罩。

5.注意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饮食上注意摄入足量维生素,多吃富含优质蛋白及微量元素的食物,确保营养平衡。体育锻炼的时候要关注气候变化,注意保暖,合理安排运动量。

6.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头痛、喷射呕吐等症状的病人或可疑病人应及时隔离,并及时送医院诊治,同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7.预防性服药。尽管接种疫苗有好的保护作用,但从接种疫苗到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需要10~14天时间。因此对于流脑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来说,建议服用利福平进行预防,剂量:成人600mg/12h;儿童10mg/(kg?12h),每天2次,共服2天。密切接触者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

八、人禽流行性感冒

人禽流感首先发现于20世纪末。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今,人类至少出现了8次人感染禽流感事件。20xx年10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最新人类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自20xx年底以来,共有121个病例,62人死亡,但仍然没有确定人传人禽流感发生。WHO信息显示,所有病例集中在东南亚的印尼、越南、泰国及柬埔寨等四国。其中以越南的91个病例,41人死亡最为严重,其次是泰国的19个病例,13人死亡。

禽流感是一种由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感染。此病毒自然存在于鸟类的

消化道中,一般不发病。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种。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鸟类,呈现羽毛明显凌乱,食欲减退,停止产蛋,鸡冠呈紫色,病征开始出现后迅速恶化,家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致死率可高达80%以上。

大部分的禽鸟类都会感染家禽流行性感冒,家禽流行性感冒也可传染人类。水禽类如水鸟、鸭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带原者,而陆禽如鸡、火鸡、鸵鸟感染则造成大规模死亡。目前研究调查数据显示,H5N1禽流感病毒已渐跨越宿主障碍,而感染到猪、马及猫科动物(猫、虎、果子狸等)。

各领域人员传染病预防:

(一)一般民众

1. 避免接触禽鸟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触,应马上以肥皂澈底清洁双手

2. 避免生食禽类制品(包含蛋类及相关产品),且食物需煮沸

3. 避免到生禽宰杀处所

4. 选购有中华农业标准( CAS)优良食品标示之禽畜肉类及其相关制品

5. 勤洗手、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6. 饮食均衡、适当运动及休息

7.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结膜炎等症状,并有禽鸟接触史、疫区旅游史,请戴口罩尽速就医,并主动告知职业及工作内容、旅游史等。

(二)禽畜业者

1. 接种流感疫苗

2.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禁止接触禽畜

3. 与禽畜接触时需穿着长袖、不透水的工作服,并需配戴厚橡胶手套

4. 配戴平面口罩,避免留在空气不流通的工作场所

5. 穿不透水(如橡胶、聚氨酯材质)的工作鞋

6. 建议使用护目镜

7. 时常以肥皂清洁双手,工作结束时双手需消毒

8. 每日早晚测量体温

9. 业者的家属亦应密切监测健康状况

10.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需戴口罩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职业及工作内容

(三)出外旅游

1. 尽量避免前往流行地区

2. 如果有发烧、咳嗽、喉咙痛等类流感症状,则旅程延期或取消

3. 在旅途中避免接触(包括喂食)禽鸟,若不慎接触,应马上以肥皂澈底清洁双手

4. 不要到贩卖生禽场所,尽量避免到鸟园、农场等地方参观

5.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

6. 旅途中若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应戴上口罩,立即告知领队,并尽快就医

(四)防疫人员

1. 接种流感疫苗

2. 与禽畜接触时需穿着长袖、不透水的工作服并戴厚橡胶手套

3. 密合配戴N95 口罩及护目镜

4. 穿不透水(如橡胶、聚氨酯材质)之工作鞋

5. 工作结束后,妥善处理防护设备后,立即洗手、沐浴、更衣,且双手需消毒

6. 实行自主健康管理、每日早晚测量体温

7. 接触者的家属亦应密切监测健康状况

8.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需戴口罩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工作内容

(五)学校

1. 暂停户外教学中接触禽鸟之行程

2. 学校若有鸟园应暂停开放,并定期消毒

3. 避免共享毛巾

4. 教导学生避免接触禽鸟及其分泌物

5. 教导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用肥皂澈底清洗双手

6. 教导学生饮食要均衡(不要偏食)、要有适当运动和充分的休息

预防传染病措施

预防传染病措施 1.传染病的预防 项目部传染病预防机构深入开展讲爱国卫生运动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经常宣传有关卫生防病的基本知识,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具体要求。 消毒:项目部公共场所及办公区、所属外施队生活区、(食堂、宿舍)、进行定期消毒,如本单位发生传染病,应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进行污染场所、疫源地认真彻底消毒。 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做到“四勤”: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勤饮水; 做到“三就地”对健康人员就地预防、有接触史的就地观察、已确诊的就地治疗; 做到“三好”:口罩带好、心态调整好、身体锻炼好。 定期安排项目部管理人员进行体检,染病者及时隔离治疗,切断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个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保持个人卫生,增强身体免疫力,杜绝疾病的发生。 2.传染病的应急措施 一旦发生紧急疫情,行保部门接到电话向项目部防疫机构立即汇报,启动应急预案,向本区的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汇报(单位、发生地点、病情、人数)、同时组织人员尽快赶到现场进行调查,在当事现场的疾病控制中心

或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积极采取应急措施,迅速控制疫情。 项目部所属外施队如发生疫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公司防疫机构立即汇报,同时向本地区的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汇报(单位、发生地点、病情、人数)。 要进行封闭式的管理,按规范要求做好的当日疫情记录及人员流动记录; 做好传染源的管理:对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对接出这应在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生防疫部门指导进行隔离和疫苗注射; 配合疫情紧急处理,各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消毒工作,常用消毒剂8.4消毒液、来苏水、过氧乙酸、配备喷雾器及工作服、口罩、胶皮手套; 切断传播疫情,加强室内通风、停止集体活动、限制人员流动; 加强宣传工作,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预防疾病措施和防止要求,消除恐慌心理。

【免费下载】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为了有力地保障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将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订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隋福泉 副组长:孙洪武刘军王立祥郑宝才 成员:中层领导及村小校长 2、职责: (1)负责领导、协调、组织全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预防经费和物资保障。 (2)负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开展、检查督促、资料收集与归档等工作。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管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6、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8、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9、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三、坚持晨检制度,畅通报告渠道 1、班主任要按照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县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对暂时无法通知家长的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2、医务室要坚持对饮食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停止上岗,并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小学生春季预防传染病安全教育知识Word版

小学生春季预防传染病安全教育知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一章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一、何谓传染病 ㈠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此类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内引起,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可导致感染者死亡。这些病原体,能通过多种途径,从一个传染源(例如病人、病畜)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在人与人或动物之间相互传染,使其他人也感染同样疾病。 ㈡传染病的特点 传染病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 ⒈病原体 绝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少数传染病的病原体至今仍不太明确。 ⒉传染性 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

有关。 ⒊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⑴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 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 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间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 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 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患同一传染病的人。 ⑵地方性。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发生。如疟疾等虫媒传染病,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 ⑶季节性。季节性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出现季节性升高,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在夏秋季节流行。 ⒋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原体产生抵抗力,一段时间内再次遇到该病原体的入侵而不会再感染,称为免疫。 不同的传染病,病后的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方案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infection)。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 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水与食物传播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4)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传染病如何预防?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一)管理传染源---1 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一)管理传染源---2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传染病预防知识

传染病预防知识 进入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秋季正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夏季和冬季的传染病都有可能在秋季发生,所以说秋季也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初秋时,气温较高,即“秋老虎”天,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甚至可能爆发流行;到了晚秋,气温逐渐下降,风大干燥,这时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因此,秋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秋季常见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一、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等。这类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吃进去后发病。 1.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可引起流行、爆发和大流行。夏秋季为流行季节。人群普遍易感。常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等而传播。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2.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本病以夏秋季多发,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接触、苍蝇和蟑螂传播。 3.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常年发病,以夏秋季多见。主要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和苍蝇等途径传播。、 4. 甲型肝炎是由通过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是我国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在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及感染率最高。发烧、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皮肤发黄、有的病人有腹胀或腹泻、尿呈褐色、大便色浅、检查肝脏有肿大和触痛或叩痛的体征。 5. 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 秋季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以饮食卫生为重点,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加强自身防护: 1. 提倡良好的个人和饮食卫生习惯。管好饮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实行分餐制,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杜绝生吃水产品。罐头食品出现鼓起,色香味改变的情况,不可食用。不喝生水。 2. 加强个人防护了解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可增强体力;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适当进食蒜、醋可预防胃肠道传染病。 3. 感染肠道传染病应立即上医院就诊,不要胡乱用药,特别是不能自行使用抗菌素进行不规范治疗。防止耐药性的产生,某些肠道传染病抗生素的不当使用,甚至可导致生命危险。 二、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军团菌病、肺结核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核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日用品常进行日照消毒和适当处理;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必要时可进行疫苗的接种:如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 三、秋季常见的虫媒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

春夏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春夏季常见传染病及预 防措施

春夏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

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5、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预防春季传染病知识宣传材料

预防春季传染病知识宣传材料 一、基本知识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 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 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 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 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 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 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 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 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

传染病预防措施和制度

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与制度 为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内发生、流行、蔓延和爆发,预防学校发生公共卫生事件,避免或减少对师生的损害,为学生的健康提供保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晨午检班级里保证具备几支体温计,供学生测量体温使用。晨午检时间,班主任一定要亲自过问寻查,班级内有无因病缺席的同学,缺席的同学一定要联系他的家长,弄清楚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学生在家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观察询问每位同学的身体状况,班主任老师要尽早发现本班患病或疑似患病的学生,如果有学生出现发热、腮腺肿大、出皮疹疱疹、咳嗽咳痰频繁、口和手出现疱疹等症状,要及早向学校领导、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有同学感觉不舒服,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出皮疹、出水痘、两腮疼痛肿大、腹泻等传染病症状时,为其测量体温,如果同学出现发热(体温≥37.5℃)(≥38℃),要及早向医务室报告,校医重新为其测量体温,做好登记,患病的学生要尽早隔离去医院治疗,彻底治愈后,持医院诊断书才能返校。 二、晨午检时,班主任要把班级当时因病缺席和在校发热学生的情况尽早报到校领导,早发现、早隔离,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不至于大面积流行蔓延。 班主任老师对因病没来上学的同学要随时与之联系,追踪该学生的患病情况,如患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要及早向校领导报告,返校时也要持医院诊断证明。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等),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责任人,疫情报告责任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 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原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责任人,疫情报告责任人接到

夏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随着夏季来临,气温和湿度升高,部分传染病如手足口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 目前疫情形势 (一)肠道传染病:今年全省手足口病自4月下旬开始出现逐步上升态势,估计疫情发病高峰在5—7月份。今年手足口病仍为多种病原共存,以散发病例为主,托幼机构有聚集性病例出现。根据我省和周边省份疫情情况,专家预测,我省出现霍乱、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大面积流行的可能性不大,但局部出现流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二)呼吸道疾病:我省流腮、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自去年冬季以来发病比往年显著升高,出现夏季高峰。流腮发病人群以青少年为主,多为学校、托幼机构的聚集性病例。猩红热发病年龄以2—14岁为主,以托幼儿童、学生发病为主。 (三)媒介生物传染病:近年来我省乙脑、疟疾等虫媒传染病一直处在较低发病水平,乙脑疫情以散发病例为主。今年我省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氏菌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比去年同期疫情明显上升,男性农民是该类疾病的高发人群。 夏季传染病防控原则 预防夏季高发疾病,专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饮食和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变味的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不吃苍蝇、蟑螂叮爬过的食物;二是搞好粪便管理,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蚊蝇孳生地,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四害,防止蚊虫叮咬;三是生活及办公场所要勤通风,一旦患病后要自觉隔离,避免出入公共场所,托幼机构应该加强晨、午检,患者污染的器具应该煮沸和洗烫消毒;四是对于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要及时全程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五是关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信息,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正规检查和治疗。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一)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临床症状命名的传染病,常见的肠道病毒为EV71型和CoxA16型,5—7月份为高发季节。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人群普遍易感,以婴幼儿和儿童等5岁以下人群多发。手足口病感染初期一般表现为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极少数重症病例早期可能没有皮疹,而表现为嗜睡、呕吐等症状,并进而出现嘴唇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防治措施:专家提醒,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可以居家隔离治疗,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会自愈,但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当患儿出现高热不退,或出现头疼、精神差、表情淡漠、肌阵挛、呕吐等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时,要立即到医院救治。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培

最新幼儿春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

1 幼儿春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 2 随着春天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各种传染病也悄悄的来到我们身3 边。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而儿童为传染病的高发人群。4 1.幼儿免疫系统发育还不成熟,为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时期。 5 2.幼儿上呼吸道功能不健全,特别容易受到侵害。 6 3.上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连,正常情况下,咽部有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寄7 生,当突然受凉、抵抗力低下时,局部组织极易受到细菌的侵害,引起炎症。8 4.幼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都比较差。 9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10 1.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畅,定期用各种空气消毒剂喷酒房间。 11 注意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新鲜度。温度在18-20℃,湿度在50—60%最12 为合适,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的地面,使13 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 14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注意从小给孩15 子必要的身体锻炼,多增加户外活动,提高幼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16 对疾病的抵抗力。容易患呼吸道疾病的孩子多是因为抵抗力弱,耐寒能力差造成17 的。因此建议家长从春天起用冷水为孩子洗脸,增强孩子的抗寒能力。 18 3.注意孩子的衣着,孩子穿衣要适当,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着要以脊19 背无汗为适度。很多家长把孩子包裹得很严密,误以为这样就不会得病。其实孩20 子活动量大、容易出汗,衣服就穿得太多了,孩子不能动,一活动就汗水淋淋,21 风一吹就易感冒。平时不要给孩子穿太多衣服。 22 4.注意给孩子平衡膳食,这样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在饮食上可以23 多给孩子补充些维生素,多给孩子喝水也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24 5.教育孩子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餐前便25 后洗手的习惯。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和人群较为拥挤的地方。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26 通过飞沫传播,如打喷嚏、咳嗽等。必须去人多的地方,必要时可以戴口罩。不

冬季传染病预防安全教育教案

冬季传染病预防安全教育教案 一(2)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知识,知道常见的传染病人哪些,传染途径有哪些。 2、培养学生讲究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3、了解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教学重难点: 1、常见传染病的类型及预防。 2、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及预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可能一不小心就会患上传染病,如流感、痢疾等。生病是很痛苦、很烦恼的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二、常见的传染病: 1、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特点是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很快,流行广。 2、沙眼:是一种通过手指、手帕、毛巾、脸盆及其他公共物品传播的传染病。 3、水痘:主要发生于儿童身上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发病较多。 4、细菌性痢疾: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患上痢疾后,会有发烧、腹

痛、腹泻、排脓血样大便等症状。 5、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潜伏期,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具体时间暂不确定。 三、传染病的预防: 1、预防流感: (1)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4)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5)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6)食用处理得当的熟猪肉和猪肉制品.烹制猪肉时将猪肉烹制内部温度达到,可杀死细菌和病毒。 2、其他预防: (1)早发现、早诊断、站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传染病预防措施及流程

传染病预防措施及流程-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遂宁安居颐寿养老院传染病预防制度及流程养老院原则上拒绝接收感染传染病的老年人,本措施针对老年人住院期间突发感染传染病的应急处理措施,一旦发现及时转上有传染病病房的上级医院治疗。现根据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隔离办法: 将传染病的老人或带有传染性病菌的老人在传染期间,安置在指定的隔离病室,与健康的老人分离开,防止病原体扩散。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蔓延、保护易感人群。 二、隔离别类及流程: (一)、严密隔离 严密隔离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等。凡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病均需采取严密隔离。非典型肺炎也须采取严密隔离。 隔离的主要措施有: A、老年人应住单间病室,通向过道的门窗须关闭。室内用具力求简单、耐消毒,室外门上挂有明显隔离标志,禁止探视、陪护及老年人出病室。 B、接触老年人时必须戴帽子、口罩、穿隔离衣和隔离鞋,必要时戴手套,消毒措施必须严密。 C、.老年人的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须严格消毒处理。 D、污染敷料装袋标记后进行焚烧处理。 E、病室内空气及地面用消毒液喷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天1次。 (二)呼吸道隔离 呼吸道隔离适用于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百日咳、流脑等。 隔离的主要措施有: A.同一病原菌感染者可住同一病室,有条件时尽量使隔离病室远离其他病室。B.通向过道的门窗须关闭,老年人离开病室时需戴口罩。 C.护理员进入病室时需戴口罩,并保持口罩干燥,必要时穿隔离衣。

最新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1 2 3 一、常见的传染病 4 根据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分为以下几类: 5 1、肠道传染病:霍乱(二号病)、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6 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感染性腹泻等; 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7 8 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 9 3、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4、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狂犬病、钩体、乙脑、 10 11 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 5、其它: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12 13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4 1、有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 等; 15 16 2、有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 17 3、有流行病学特征:不同传染病的发病时间、地区、人群等方面18 有各自的分布特点; 19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20 可抵抗相同的病原体。

21 三、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22 (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23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主要有伤寒、副伤寒、24 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肺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病原体25 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26 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27 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28 (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由于生活饮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 29 30 呕吐物中排入水中或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造成了水源污染,可引起霍31 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 32 2、经食物传播在食品的加工、储存、制作、运输的销售等过程中被肠33 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34 3、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过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 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35 36 4、昆虫传播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在人体内存活一段时间,通过37 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进行传播。 (三)预防措施 38 39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和饮水40 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1、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 41 42 群众灭蝇、灭蟑螂。

2020年小学春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

2020年小学春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常见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 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起病急,往往有发热症状。 流感:一般表现为发病急,有发热、乏力、头痛及全身酸痛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轻。 麻疹: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 水痘: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泡疹与痂皮。 风疹:临床特点为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轻。 流脑: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斑、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神志障碍及抽搐等。 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急性肿胀、疼痛并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为特征。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盗汗、全身不适及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怎样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应该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搞好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养成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人们也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如果出现 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当发生传染病时,应 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患病者 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某些药品,不要滥用抗生素。 进行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麻疹、水痘、流脑等疫苗能有效预防相应的呼吸道传染病。 人感染禽流感的预防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1、H7N7等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禽流感病毒属正 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 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 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 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 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9、H7N2、H7N3等。 冬春季节是人感染禽流感的高发季节,采取以下措施,可以有助于预防人感染禽流感哦~ 尽量避免去活禽市场或摊档,不购买活禽、不自行宰杀活禽;要 购买、食用有检疫证明的鲜、活、冻禽及其产品。 如在野外发现生病或死亡的野鸟,不要轻易接触,应及时报告所在地区的野生动物(林业)管理部门。 注意饮食卫生,禽肉、禽蛋等一定要煮熟煮透食用; 注意厨房卫生,砧板做到生熟分开。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一)勤洗手:接触禽鸟或其粪便后要及时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不要用不干净的手触摸眼睛、口鼻。 (二)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幼儿园秋冬季传染病预防和措施

幼儿园秋冬季传染病预防和措施 秋冬季是麻疹、流脑、手足口等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大多数冬季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传播。作为幼儿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各项班级日常卫生消毒工作,以防止幼儿传染病的流行。1.首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净化室内环境、保持空气清新。班级老师应每天定时开窗户适度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入室内。早晨来园后,先用有效浓度消毒液擦玩具柜及室内家具、门把锁等处。然后用清水擦试一遍。防止幼儿病从口入。2.其次,抓好入园幼儿的晨检工作。幼儿一入园,保健老师就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况,对发热、精神状况不佳的幼儿进行密切地观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若发现有3名以上的幼儿出现相同症状时,园里会及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并根据病情及时上报。3.班级老师每天要对缺席幼儿及早查明原因。如因患传染病请假,则要上报园级,保健老师对园内幼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孩子在家庭里接触传染病人,家长要及时通知幼儿园。4.消毒工作是疾病预防工作的关键,幼儿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消毒措施,对孩子的生活、活动空间采用开窗通风和每日紫外线灯消毒,用消毒水拖地,幼儿餐具、餐桌、毛巾、水杯等生活用具严格按要求进行定期消毒。定时把幼儿被褥清洗消毒。严把食物的采购、储存、加工、烹调制作关,不购买三无食品和变质的食

品,做到生熟分开、每餐有留样,要求各班用温开水给幼儿嗽口,防止幼儿喝生水等。5.利用教学、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督促幼儿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常剪指甲、勤换衣服。要求班级开展卫生方面的主题活动,让孩子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掌握简单的卫生生活常识。6.加强日常工作保育,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增强幼儿体质。在膳食方面要加强营养,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根据气候变化,随时注意为幼儿增减衣服。鼓励幼儿讲究个人卫生,做好个人防护。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去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做好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接种流感、肺炎等疫苗。7.最后,幼儿园应提醒家长认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报告。“三早”有助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加重。切忌不要给孩子乱吃药而延误病情。

预防传染病安全常识

欢迎阅读 预防传染病安全常识 传染病是由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一、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风疹、猩红热等。 第二,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第三,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第四,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第五,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二、预防传染病的环节: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三、目前多发的几种传染病及预防 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麻疹极易传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一般在接触病毒后10天开始发热、流涕、咳嗽。病程可7-18天不等。皮疹一般在初始症状后的3-7天出现。患者从刚出现症状到疹子出现后4天内有传染性。任何诊断为麻疹的患者,必须从学校或工作中隔离,直到疹子出现后的4天。

麻疹的预防主要有: ①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②隔离患者。 ③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④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 ⑤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 2、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较多见。多见于4到15岁的儿童。 流腮的预防主要有: ①最佳的预防是在适当的年龄接种疫苗。 ②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 ③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④药物预防 3、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于冬、春季流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该病潜伏期短,一般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临床症状为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显着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查体可见急性热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充血。肺部可闻及干罗音。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

常见的传染病知识及预防措施

常见的传染病知识及预防措施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水痘: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潜伏期平均为14天。水痘的前驱期可无症状或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持续1—2天迅速进入出疹期。皮肤初为红色斑疹,经数小时成为红色丘疹、疱疹。水痘位置表浅,形似露珠水滴,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数日痂皮脱落。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3、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为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患者应从发病日起隔离10日。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饮水和环境以及衣物、种蛋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等。任何年龄均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 二、预防措施: 1、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流行期室内紫外线灯照射及药物喷洒等空气消毒措施。 2、接种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措施,接种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打扫卫生时,先洒水后扫地,免得把飞尘飞扬起来。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或吃东西前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仍。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减少集会,避免去公共场所或人多密集的地方长时间逗留。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体质增强。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要合理安排运动量,以免过劳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5、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劳逸结合,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也不宜过食油腻。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6、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确诊传染病要及时在家隔离,以免扩大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