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分中值定理在证明等式与不等式中的一些应用

微分中值定理在证明等式与不等式中的一些应用
微分中值定理在证明等式与不等式中的一些应用

微分中值定理在证明等式与不等式中的一些应用

摘 要 :不等式在初等数学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微分中值定理也是数学分析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本文采用举例的方式归纳了微分中值定理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几种常见方法和技巧,总结了微分中值定理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从这些思想和方法中我们可以解决类似的很多问题,对提高证明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微分中值定理;等式;不等式;证明;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Mean Value Theorem in Proving

Equalities and Inequalities

Abstract: Inequalities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contents in Elementary Mathematics. Mean Value Theorem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solving mathematical problem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em in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is also the important tool of research math problem. This paper summarized some common kinds of methods and skills of application of Mean Value Theorem in proof of Inequalities by exemplification, and highlighted the elementary thought and method, contributed immensely to improving the capability of certifying.

Key words: Mean Value Theorem; Inequalities; Proof; Application

0 引言

高等数学中, 等式、不等式的证明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与一些计算及应用题相比,等式、不等式的证明对数学研究者来说一直是难点,主要是在证明的思路或者在函数的构造上有难度。在研究等式、不等式证明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学者的数学思维也培养了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等式、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很多,本文归纳出了几种利用微分中值定理来证明等式、不等式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1 预备知识

1.1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若函数()f x 满足: 在闭区间[,]a b 连续; 在开区间(,)a b 内可导. 则在(,)a b 内至少存在一点ξ,使a

b a f b f f --=')()()(ξ。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也称中值公式或拉格朗日公式,它也经常用另一种形式表示,由于ξ是在(,)a b 内的一个中值点,也可表示成()a b a θ+- (0θ<<1) 的形式, 于是定理的结论就可改为在(0,1) 中至少存在一个θ值, 使()()[()]f b f a f a b a b a

θ-'+-=

-()()[()]()f b f a f a b a b a θ'-=+--。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反映的是函数或函数增量和可导函数的一阶导数符号之间的一种关系,它都是以等式形式存在的,我们要学会观察拉格朗日中值公式,从而要灵活的理解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在证明不等式中的应用。

1.2 柯西中值定理

设函数f 和g 满足: 在],[b a 上都连续;在(,)a b 内都可导;'()f x 和'()g x 不同时为零;()()g a g b ≠ ,则存在(,)a b ξ∈,使得:()()()()()()

f f b f a

g g b g a ξξ'-='- 柯西中值定理反映了两个函数或两个函数增量与它们一阶导数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函数取自变量自身时,它就是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所以柯西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其转化过程非常巧妙,在研究不等式时,要看清题意,分析题给的条件,确定符合条件所对应的中值定理。

2 微分中值定理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例1 证明: 当0x π<<时, 22

1cos 2x x x π

>-> 分析:要证不等式即

221

1cos cos cos 0102

x x x x π

--<=-<- 由柯西中值定理有 ()()22cos 1cos sin 022x x x x x ξξ

πξξ='-??==<< ?'?? 即只要证明

1sin 122ξξπ>>,亦即sin 21ξξπ

>>

2.1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利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若经过简单变形, 不等式的一端可写

()()f a f b a b

--要证明的命题是区间内至少有一点大于(或小于) 零, 可以尝试使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例2 设0a b <<, 证明:222ln ln a b a a b b a -<+- 分析: 观察命题结构,可以构造函数()ln f x x =,又因为0a b <<,这可以分区

间应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在[,]a b 应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到:ln ln a b -=1()b a ξ

-,(,)a b ξ∈,又由于222a b ab +≥.证明也就迎刃而解了。分析过程我们要学会思考、联想和知识迁移。

证明:设()ln f x x =,则1()f x x

'= 对于()ln f x x =在[,]x a b ∈.由拉格朗日定理知: 1ln ln (),(,)a b b a a b ξξ-=

-∈ 即 ln ln 1b a b a ξ

-=- 由于 2222122,a a b ab b a b +≥?

≥+ 又 11(0)b a b b ξξξ

><<< 所以 222ln ln a b a a b b a

-<+- 在应用引理1时,可以先构建辅助函数)(x f ,并确定)(x f 使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区间],[b a ,对)(x f 在],[b a 上使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再根据ξ与b a ,之间的关系,对拉格朗日公式加强不等式。

对于不能直接应用定理证明的.在利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进行问题证明时, 。主要是构建辅助函数,先结论出发,观察问题特征,分析问题可能用到的辅助函数,最后对问题作相应的变形,这是构造辅助函数关键,有了辅助函数就可以直接应用中值定理得出结论。

例3 设()h x ,()x ?均在[,]m n 上连续,证明:

22

[()()]()n n m m h x x dx h x dx ?≤??2()n

m x ?? dx 分析:在证明不等式过程中,首先要观察其结果的特征,再分析可能要用的辅助函数,然后相应的改变命题的形式,这是构造辅助函数关键.我们经常会将结果变形处理,如将上式变型等价为:222[()()]()()0n n n

m m m h x x dx h x dx x dx ??-≤???,于是我们先考虑左边,可以令其为函数:2

22()()()(()())t t t m m m F t h x dx x dx h x x dx ??=-???,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F t 在[,]m n 上连续,在(,)m n 内可导,进而对其求导,结果为 :2

[()()()()]0t m h t x h x t dx ??-≥?恒成立 ,这样()F t 的一阶导数都大于0,再通过转换很快得到结果。积分不等式证明除用传统证法外,应用微分中值定理去研究,入手会很方便的。

证明:由分析知

2

22()()()(()())t t t m m m F t h x dx x dx h x x dx ??=-??? (1) 由题意知()F t 在[,]m n 上连续,在(,)m n 内可导,则对()F t 进行求导有

2222'()()()()()2()()()()t t t

m m m F t h t x dx t h x dx h t t h x x dx ????=+-??? =[()()()()t

m h t x h x t ??-?2]0dx ≥ (2) 所以()F t 在(,)m n 内,'()0F t ≥恒成立。由以上条件可知,()F t 满足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则存在一点(,)m n ξ∈使得:

()()'()()F n f m F n m -=ξ- (3) 由(1)(2)式知:()0,'()0F m F =ξ≥,又因为n m >,由(3)式得

()0F n ≥ (4) 所以

2

22()()()[()()]n n n m m m F n h x dx x dx h x x dx ??=-??? (5) 由(4),(5)式得:2()n m h x ? dx 22()[()()]0n n m

m x dx h x x dx ??-≥?? 即 222[()()]()()n

n n

m m m h x x dx h x dx x dx ??≤???.

关于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证明及应用有许多专门的研究,利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有许多方便之处.在利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在证明不等式,我们要具备构造函数的思想。有些不能直接应用定理进行证明,我们可以用合适的方法,构造其函数框架,利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解决问题时,需要构造辅助函数,是证明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学会去构建辅助函数。

例4 设0x >,当01m <<时,求证:m x -1mx m <-.

分析:由题意可知,通过变型,不等式可以等价为:m x 1mx m -<-,当1x =时结论显然成立,当1x ≠时,可以选取两区间[,1]x 或[1,]x ,在该区间上可以构造函数

(),()m f x x F x mx == ,

则对其求导为:1'()m f m -ξ=ξ,'()F m ξ=,所以(1)1,(1)f F m ==,再结合题意,由于条件满足柯西中值定理,则就可以利用柯西中值定理进行证明了。

证明:由柯西中值定理得

()(1)'()()(1)'()

f x f f F x F F ξξ-=- , (,1)x ξ∈或(1,)x ξ∈, 即 1

11m m m x m mx m m

ξξ---==- 当1x < 时,(,1)x ξ∈,1m ξ-1>,

即 1m x mx m

-- 1> 又(1)0mx m m x -=->,故

m x 1mx m -<-,

即 m x -1mx m <-

当1x >时,(1,)x ξ∈,11m ξ->,

即 11m x mx m

->-, 又 (1)0mx m m x -=-<, 故m x 1mx m -<-

即 m x - 1mx m <-.

在应用柯西中值定理时,先可以构造两个辅助函数)(x f 和)(x g ,并确定它们使

用柯西中值定理的区间],[b a ;对)(x f 与)(x g 在],[b a 上施用柯西中值定理;再利用)(x f 与)(x g 的关系,对柯西公式进行加强不等式。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柯西中值定理是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推广, 其主要是构造好有力的函数,对应好定理的条件和区间即可。

例5 设,02a e m n π

><<<,证明:n m a a -<(cos cos )ln m m n a a -

分析:观察命题,可以将命题变型,那么原不等式可以等价于cos cos n m

a a n m

->-m a -㏑a ,不等式左边可看是函数()f t =t a 与()g t cos t =在区间[,]m n 上的改变量的商,所以本题可以用柯西中值定理去证明。

证明:原不等式等价于cos cos n m

a a n m

--

<<<上满足柯西中值定理条件,存在(,)m n ξ∈,

则 ()()()()()()

f f n f m

g g n g m ξξ'-='-, 即 lna sin a ξξ

- =cos cos n m a a n m -- 因为,02a e m n π

><<<, 所以m a >a ξ,11sin ξ

< , ln 1a < 从而 m a ㏑a a ξ

>㏑a ln a sin a ξξ> 或 -m a ㏑a ln a sin a ξξ<- 因此 cos cos n m

a a n m

->--m a ㏑a , 即 n m a a -<(cos cos )ln m m n a a -.

经上叙述, 我们可以看到:研究两个函数的变量关系时,我们就会想到柯西中值定理,在用柯西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命题时,关键是要在对结果进行整理变形的基础上, 找出满足柯西中值定理的那两个函数。综上可知,在应用柯西中值定理时,导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了,特别是研究函数在区间上的整体形态时,考虑应用柯西中值定

理是最合适的,且它有着广泛的应用性。

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中,如果()()f a f b = ,则变成罗尔定理;在柯西中值定理中,如果()F x x =,则变成拉格朗日定理。因此,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是罗尔定理的延伸推广,柯西中值定理是拉格朗日定理的延伸推广。在不等式证明中,它们各具特色,为解题提供有力工具。

2.2利用微分中值定理证明等式与恒等式

在证明一些出现导数的等式时,进行适当的变形后,考虑应用微分中值定理加以证明.还有,就是我们在证明一些与中值定理有关的题目时,构造辅助函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证明题中巧妙选用和构造辅助函数,进行系统分析和阐述,从而证明相关结论。我们一下面一个例题来讲解。

例:设函数)(x f 在[0, 1]上连续,在(0, 1)内可导,且121,0)1()0(=??? ??==f f f ,

试证 (1) 存在)

1,21(=η,使ηη=)(f ;

(2) 对任意实数λ,必存在),0(ηξ∈,使

1])([)('=--ξξλξf f

分析 (1) 欲证等式可写成

0)(=-ηηf

则只需设x x f x -=)()(?在)

1,21(上存在零点.

(2) 欲证等式可改写成

0])([]1)(['=---ξξλξf f

由于1)()(,)()(''-=-=x f x x x f x ??,则只需取辅助函数

)()(x e x F x ?λ-=,再对)(x F 在],0[η上用罗尔定理.

证 (1) x x f x -=)()(?,因)(x ?在]1,21[上连续,01)1(,02121<-=>=??? ????,故由零点定理,存在)

1,2

1(∈η,使得 ηηη?==)(,0)(f 即

(2) 令

,因)(x F 在],0[η上连续,在),0(η内可导,且F(0) = 0 , ,故由罗尔定理,存在

,使得

由于,故得

1])([)('=--ξξλξf f

例:设b a <<0,)(x f 在[]b a ,连续可导,则存在()b a ,∈ξ使得

a b

f a f b f ln

)()()(ξξ'=-. 证明 令

x x g ln )(=

则0)(≠'x g ,且)(x f ,)(x g 在[]b a ,上连续在()b a ,内可导

根据柯西定理,存在()b a ,∈ξ使得

a b a f b f g f ln ln )()()()(--=''ξξ 即,a b f a f b f ln

)()()(ξξ'=-.

3. 结束语

当前, 微分中值定理证明等式、不等式的运用已经成为数学研究领域中一个被关注的研究课题,受到了学者的普遍重视。作为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具有非凡的研究价值,有助于常量数学以及变量数学之间的相互过渡。相较于初等数学中的常用数学方法,利用微分中值定理证明等式、不等式可以增强解题的直观形象性,从而能起到化解难度、增加成功率等作用,对等式、不等式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思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提高,在做数学分析问题研究时,游刃有余。

所以微分中值定理在等式、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研究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复旦大学数学系. 数学分析(2 版)[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74.

[2]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5-126

[3] 王繁. 不等式证明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6,19(6):115-116

[4]蒙诗德.数学分析中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J].自然科学报,2009.09,25(9):20

[5] 车茂林,黄婷,彭杰.Cauchy中值定理推广及应用[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251

[6]申正一.多元函数极值证明不等式[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03,20(7):95-96

[7]张勇.微分中值定理的认识及推广[J].消费导刊·时空教育. 2009(02) 166

[8]朱美玉。微分中值定理的进一步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8) 158-159.

[9]邢建平; 徐湘云. 微分中值定理的解题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8)158

第3章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总结

1基础知识详解 先回顾一下第一章的几个重要定理 1、0 lim ()()x x x f x A f x A α→∞→=?=+ ,这是极限值与函数值(貌似是邻域)之间的 关系 2、=+()o αββαα?: ,这是两个等价无穷小之间的关系 3、零点定理: 条件:闭区间[a,b]上连续、()()0f a f b < (两个端点值异号) 结论:在开区间(a,b)上存在ζ ,使得()0f ζ= 4、介值定理: 条件:闭区间[a,b]上连续、[()][()]f a A B f b =≠= 结论:对于任意min(,)max(,)A B C A B <<,一定在开区间(a,b)上存在ζ,使得 ()f C ζ=。 5、介值定理的推论: 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一定可以取得最大值M 和最小值m 之间的一切值。 第三章 微分中值定理和导数的应用 1、罗尔定理 条件:闭区间[a,b]连续,开区间(a,b)可导,f(a)=f(b) 结论:在开区间(a,b)上存在ζ ,使得'()0f ζ= 2、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条件:闭区间[a,b]连续,开区间(a,b)可导 结论:在开区间(a,b)上存在ζ ,使得()()'()()f b f a f b a ζ-=- 3、柯西中值定理

条件:闭区间[a,b]连续,开区间(a,b)可导,()0,(,)g x x a b ≠∈ 结论:在开区间(a,b)上存在ζ ,使得 ()()'() ()()'() f b f a f g b g a g ζζ-= -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是柯西中值定理的特殊情况,当g(x)=x 时,柯西中值定理就变成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4、对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的理解。 罗尔定理的结论是导数存在0值,一般命题人出题证明存在0值,一般都用罗尔定理。当然也有用第一章的零点定理的。但是两个定理有明显不同和限制,那就是,零点定理两端点相乘小于0,则存在0值。而罗尔定理是两个端点大小相同,则导数存在0值。如果翻来覆去变形无法弄到两端相等,那么还是别用罗尔定理了,两端相等,证明0值是采用罗尔定理的明显特征。 拉格朗日定理是两个端点相减,所以一般用它来证明一个函数的不等式: 122()()-()1()m x f x f x m x <<; 一般中间都是两个相同函数的减法,因为这样便 于直接应用拉格朗日,而且根据拉格朗日的定义,一般区间就是12[,]x x 。 5、洛必达法则应用注意 正常求极限是不允许使用洛必达法则的,洛必达法则必须应用在正常求不出来的不定式极限中。不定式极限有如下7种: 000,,0*,,0,1,0∞∞ ∞∞-∞∞∞ 每次调用洛必达方法求解极限都必须遵从上述守则。 6、泰勒公式求极限。 如果极限是0 lim () x x f x → 那么就在0x 附近展开。如果极限是

(完整版)利用微分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

微分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 微分中值定理主要有下面几种: 1、费马定理:设函数()f x 在点0x 的某邻域内有定义,且在点0x 可导,若点0x 为()f x 的极值点,则必有 0()0f x '=. 2、罗尔中值定理:若函数()f x 满足如下条件: (1)()f x 在闭区间[,]a b 上连续; (2)()f x 在开区间(,)a b 内可导; (3)()()f a f b =, 则在开区间(,)a b 内至少存在一点ξ,使得 ()0f ξ'=. 3、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若函数()f x 满足如下条件: (1)()f x 在闭区间[,]a b 上连续; (2)()f x 在开区间(,)a b 内可导; 则在开区间(,)a b 内至少存在一点ξ,使得 ()()()f b f a f b a ξ-'=-. 4、柯西中值定理:若函数()f x ,()g x 满足如下条件: (1)在闭区间[,]a b 上连续; (2)在开区间(,)a b 内可导; (3)()f x ',()g x '不同时为零; (4)()()g a g b ≠; 则在开区间(),a b 内存在一点ξ,使得 ()()()()()() f f b f a g g b g a ξξ'-='-. 微分中值定理在证明不等式时,可以考虑从微分中值定理入手,找出切入点,灵活运用相关微分中值定理,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得以巧妙解决. 例1、 设 ⑴(),()f x f x '在[,]a b 上连续; ⑵()f x ''在(,)a b 内存在; ⑶()()0;f a f b == ⑷在(,)a b 内存在点c ,使得()0;f c > 求证在(,)a b 内存在ξ,使()0f ξ''<. 证明 由题设知存在1(,)x a b ∈,使()f x 在1x x =处取得最大值,且由⑷知1()0f x >,1x x =也是极大值点,所以 1()0f x '=. 由泰勒公式:211111()()()()()(),(,)2! f f a f x f x a x a x a x ξξ'''-=-+-∈. 所以()0f ξ''<. 例2 、设0b a <≤,证明ln a b a a b a b b --≤≤.

二项式定理知识点总结

二项式定理 一、二项式定理: ()n n n k k n k n n n n n n b C b a C b a C a C b a +++++=+-- 110(*∈N n )等号右边的多项式叫做 ()n b a +的二项展开式,其中各项的系数k n C )3,2,1,0(n k ???=叫做二项式系数。 对二项式定理的理解: (1)二项展开式有1+n 项 (2)字母a 按降幂排列,从第一项开始,次数由n 逐项减1到0;字母b 按升幂排列,从第一项开始,次数由0逐项加1到n (3)二项式定理表示一个恒等式,对于任意的实数b a ,,等式都成立,通过对b a ,取不同的特殊值,可为某些问题的解决带来方便。在定理中假设x b a ==,1,则 ()n n n k n k n n n n n x C x C x C x C x +++++=+- 101(*∈N n ) (4)要注意二项式定理的双向功能:一方面可将二项式()n b a +展开,得到一个多项式; 另一方面,也可将展开式合并成二项式()n b a + 二、二项展开式的通项:k k n k n k b a C T -+=1 二项展开式的通项k k n k n k b a C T -+=1)3,2,1,0(n k ???=是二项展开式的第1+k 项,它体现了 二项展开式的项数、系数、次数的变化规律,是二项式定理的核心,它在求展开式的某些特定项(如含指定幂的项、常数项、中间项、有理项、系数最大的项等)及其系数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对通项k k n k n k b a C T -+=1)3,2,1,0(n k ???=的理解: (1)字母b 的次数和组合数的上标相同 (2)a 与b 的次数之和为n (3)在通项公式中共含有1,,,,+k T k n b a 这5个元素,知道4个元素便可求第5个元素 例1.n n n n n n C C C C 13 21393-++++ 等于 ( ) A .n 4 B 。n 43? C 。134-n D.3 1 4-n 例2.(1)求7 (12)x +的展开式的第四项的系数; (2)求9 1()x x -的展开式中3 x 的系数及二项式系数

利用均值不等式证明不等式

1,利用均值不等式证明不等式 (1)均值不等式:设12,,...,n a a a 是n 个正实数,记 12111n n n H a a a = ++???+ n G = 12 n n a a a A n ++???= n Q = 它们分别称为n 个正数的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平方平均数。有如下关系:n n n n H G A Q ≤≤≤.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12n a a a ==???=。 先证n n A G ≥ 证法一: .n n A G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20,n n n n n A G A G =-=≥≥当时,成立。 1.k k k k A G ≥≥假设:n=k 2时成立,即有: 11111 111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A A A G G G A G ++++++++≥?≥n=k+1时:只需证: 12n a a a ≤≤≤L 不妨设:0< 1 1 11 1 1111 1= 11 k k k k k k i i i i k i i i i k a a a a A k k k k +++++====+?? ?? ?? ? ? ? ? ? ?=+-++ ? ? ? ? ? ??? ???? ∑∑∑∑1 101 1 11111 1 k k k k k k i i i i i i i i k k a a a a C C k k k k ++====++?????? ? ? ? ? ? ?≥+-+ ? ? ? ? ? ?? ? ?? ?? ∑∑∑∑ 1111 111(1)(11).1k k k k k k i i i i k i i i i k k k a a a a k k a A a k k k k +====++??? ??? ? ? ? ? ? ?=+-+-==+ ? ? ? ? ? ??? ???? ∑∑∑∑ 111 11.1k k k k k k k k k A G a n k A G +++++∴≥==+所以对时亦成立。原不等式成立。 . n n A G ≥证法二:用反向数学归纳法证明:

(完整版)均值不等式及其证明

1平均值不等式及其证明 平均值不等式是最基本的重要不等式之一,在不等式理论研究和证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平均值不等式的证明有许多种方法,这里,我们选了部分具有代表意义的证明方法,其中用来证明平均值不等式的许多结论,其本身又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许多竞赛的书籍中,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和讨论,如数学归纳法、变量替换、恒等变形和分析综合方法等,这些也是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1.1 平均值不等式 一般地,假设12,,...,n a a a 为n 个非负实数,它们的算术平均值记为 12...,n n a a a A n +++= 几何平均值记为 112(...)n n n G a a a == 算术平均值与几何平均值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12...n a a a n +++≥ 即 n n A G ≥, 当且仅当12...n a a a ===时,等号成立。 上述不等式称为平均值不等式,或简称为均值不等式。 平均值不等式的表达形式简单,容易记住,但它的证明和应用非常灵活、广泛,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为使大家理解和掌握,这里我们选择了其中的几种典型的证明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1.2 平均值不等式的证明 证法一(归纳法) (1) 当2n =时,已知结论成立。 (2) 假设对n k =(正整数2k ≥)时命题成立,即对 0,1,2,...,,i a i k >=有 1 1212...(...)k k n a a a a a a k +++≥。 那么,当1n k =+时,由于

121 1 (1) k k a a a A k +++++= +,1k G +=, 关于121,,...,k a a a +是对称的,任意对调i a 与j a ()i j ≠,1k A +和1k G +的值不改变,因此不妨设{}1121min ,,...,k a a a a +=,{}1121max ,,...,k k a a a a ++= 显然111k k a A a ++≤≤,以及1111()()0k k k a A a A +++--<可得 111111()k k k k A a a A a a +++++-≥. 所以 1111211 1(1)...k k k k k k kA k A A a a a A A k k k +++++++-+++-= == 2111...()k k k a a a a A k ++++++-=≥即12111...()k k k k k A a a a a A +++≥+- 两边乘以1k A +,得 111211112111...()...()k k k k k k k k k k A a a A a a A a a a a G ++++++++≥+-≥=。 从而,有11k k A G ++≥ 证法二(归纳法) (1) 当2n =时,已知结论成立。 (2) 假设对n k =(正整数2k ≥)时命题成立,即对 0,1,2,...,,i a i k >=有 12...k a a a +++≥ 那么,当1n k =+时,由于

利用放缩法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压轴题

利用放缩法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压轴题 惠州市华罗庚中学 欧阳勇 摘要:纵观近几年高考数学卷,压轴题很多是数列型不等式,其中通常需要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它不但可以考查证明不等式和数列的各种方法,而且还可以综合考查其它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原则。处理数列型不等式最重要要的方法为放缩法。放缩法的本质是基于最初等的四则运算,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其优点是能迅速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难点是变形灵活,技巧性强,放缩尺度很难把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在面对这类考题时,往往无从下笔.本文以数列型不等式压轴题的证明为例,探究放缩法在其中的应用,希望能抛砖引玉,给在黑暗是摸索的学生带来一盏明灯。 关键词:放缩法、不等式、数列、数列型不等式、压轴题 主体: 一、常用的放缩法在数列型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1、裂项放缩法:放缩法与裂项求和的结合,用放缩法构造裂项求和,用于解决和式 问题。裂项放缩法主要有两种类型: (1)先放缩通项,然后将其裂成某个数列的相邻两项的差,在求和时消去中间的项。 例1设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1412 2333n n n S a +=-?+,1,2,3, n =。设2n n n T S =, 1,2,3, n =,证明: 1 32 n i i T =< ∑。 证明:易得12(21)(21),3 n n n S +=--1132311()2(21)(21)22121n n n n n n T ++= =-----, 11223 111 31131111 11 ()()221212212121212121 n n i i i n n i i T ++===-=-+-++ ---------∑∑ = 113113()221212 n +-<-- 点评: 此题的关键是将12(21)(21)n n n +--裂项成1 11 2121 n n +---,然后再求和,即可达到目标。 (2)先放缩通项,然后将其裂成(3)n n ≥项之和,然后再结合其余条件进行二次放缩。 例2 已知数列{}n a 和{}n b 满足112,1(1)n n n a a a a +=-=-,1n n b a =-,数列{}n b 的

微分中值定理例题

理工大学 微积分-微分中值定理费马定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

()()1.()0,(0)0,f x f f f ?ξξξξζξξξ'' <=>><≤[][]''''''[]<<≤121212 121212122111211121 1221设证明对任何的x 0,x0,有(x+x)(x)+f(x). 解:不妨设xx,(x)=f (x+x)-f(x)-f(x) =f(x+x)-f(x)-f(x)-f(0) =f()x-f()x=xf()-f()=xf-.因为,0xx()ξζ?''<<<<2112x+x,又f0,所以(x)0,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12n 12n 12n 11221122n 001 1 000.x b f x .x x x b 1,f )f x f x f x x *,()()()()n n n n n i i i i i i i X b b x f x f x f x x x λλλλλλλχλχλχλλλλλ=='' >???∈<<1++?+=++?+≤?=<=>α. '''=+-+ ∑∑2设f ()在(a ,)内二阶可导,且()0,,(a ,),0,,,且则,试证明(()+()++(). 解:设同理可证:()20000i 00 1 1 1 1 0000111() ()()()().x 2! ()()()()()(()()().) n n n i i i i i i i n n i n n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f x x f x f x x x f x f x f x f x x x f x X X x x f x f x λλλλξξλλλ=======?? ''-'-≥+-<<'≥+-===- ??? ∑∑∑∑∑∑∑注:x ()3.)tan . 2 F ,F 2 (0)0,(0)0,((cos 2 F f x f F F f ππξ ξπξξπππ πππξ [0]0'∈=[0]0=∴===[0]∈Q 设f(x)在,上连续,在(,)内可导,且f (0)=0,求证:至少存在(0,),使得2f ( 证明:构造辅助函数:(x)=f(x)tan 则(x)在,上连续, 在(,)内可导, 且))所以(x)在,上满足罗尔定理的条件,故由罗尔定理知:至少存在(0()()()()()()F 011F x cos sin F cos sin 0222222 cos 0)tan 2 2 x x x f f f πξξξ ξξξξ ξ ξπξξ'=''''=- =-='∈≠=,),使得,而f(x)f()又(0,),所以,上式变形即得:2f (,证毕。

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2 3、先放缩,后裂项(或先裂项再放 缩) n a =n ,求证:k=1 例3、已知 a k n 证明:苕 1 V (k — 1)k(k + 1) _________ 二[+£莖壬匹 ^/(k — 1)(k + 1) ( >/k + 1 +寸 k — 1 ) k z2 (二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近年来在高考解答题中,常渗透不等式证明的内容,而不等式的证明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难点,它可以考察学生 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值得一提 的是,高考中可以用 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频率很高, ,对它的运用往往能体现出创造性。 放缩法”它可以和很 而且要恰到好处,目标往往要从证明的结论考察, 例谈 若多项式中加上一些正的值,多项式的值变大,多项式中加上一些负的值,多项式的值变小。由于证明不等式的 需要,有时需要舍去或添加一些项,使不等式一边放大或缩小,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达到证明的目的。本题在放缩 k 时就舍去了 2 -2,从而是使和式得到化简. 2、先放缩再求和(或先求和再放缩) 例 2、函数 f (x )= 一,求证:f (1) +f (2) + …+f (n ) 1 +4x f(n)=二=1--^A 1-丄 1 +4n 1+4 2 *2 1 1 1 +f (2) + …+f (n ) >1—+1屮"+1— 2 21 2 22 2 2n +1 +1 +…=n + 丄一1 (n 迂 N *). 2 4 2n 2n '1 2 此题不等式左边不易求和,此时根据不等式右边特征,先将分子变为常数, 再对分母进行放缩,从而对左边可以进行 求和.若分子,分母如果同时存在变量时,要设法使其中之一变为常量,分式的放缩对于分子分母均取正值的分式。女口 它是思考不等关系的朴素思想和基本出发点 ,有极大的迁移性 多知识内容结合,对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为放缩必须有目标, 放缩时要注意适度,否则就不能同向传递。下面结合一些高考试题, 1、添加或舍弃一些正项(或负项) 放缩”的基本策略,期望对读者能有所帮助。 例1、已知 a n =2“ -1(n 亡 N ).求证: n 1 2—3 a 2 a 3 + a n 证明:,— a k + 2k -1 =2^ 1 2 "2(22-1) _ 1 "2"3.2k +2k -2 >1-1.l^,k=1,2,..., n, 2 3 2k 玉+更+ +旦 a 2 a 3 「-1(1 +-+...+丄)」-丄(1二)「-1 , 2 3 2 22 2n 2 3 2n 2 3 2 3 a 2 a 3 + <-(n 迂 N *). a n + 2 证明:由 需放大,则只要把分子放大或分母缩小即可; 如需缩小,则只要把分子缩小或分母放大即可。

微分中值定理的证明题(题目)

微分中值定理的证明题 1. 若()f x 在[,]a b 上连续,在(,)a b 上可导,()()0f a f b ==,证明:R λ?∈, (,)a b ξ?∈使得:()()0f f ξλξ'+=。 。 2. 设,0a b >,证明:(,)a b ξ?∈,使得(1)()b a ae be e a b ξξ-=--。 。 3. 设()f x 在(0,1)内有二阶导数,且(1)0f =,有2()()F x x f x =证明:在(0,1) 内至少存在一点ξ,使得:()0F ξ''=。 证 4. 设函数)(x f 在[0,1]上连续,在(0,1)上可导,0)0(=f ,1)1(=f .证明: (1)在(0,1)内存在ξ,使得ξξ-=1)(f . (2) 在(0,1)内存在两个不同的点ζ,1)()(//=ηζηf f 使得 5. 设)(x f 在[0,2a]上连续,)2()0(a f f =,证明在[0,a]上存在ξ使得 )()(ξξf a f =+. 6. 若)(x f 在]1,0[上可导,且当]1,0[∈x 时有1)(0<

9. 设()f x 在[,]a b 上连续,(,)a b 内可导(0),a b ≤<()(),f a f b ≠ 证明: ,(,)a b ξη?∈使得 ()().2a b f f ξηη +''= (1) 10. 已知函数)(x f 在[0 ,1]上连续,在(0 ,1)内可导,b a <<0,证明存在),(,b a ∈ηξ, 使)()()(3/22/2ηξηf b ab a f ++= 略) 11. 设)(x f 在a x ≥时连续,0)(时,0)(/>>k x f ,则在))(,(k a f a a -内0)(=x f 有唯一的实根 根 12. 试问如下推论过程是否正确。对函数21sin 0()0 0t t f t t t ?≠?=??=?在[0,]x 上应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得: 21s i n 0()(0)111s i n ()2s i n c o s 00x f x f x x f x x x ξξξξ --'====--- (0)x ξ<< 即:1 1 1cos 2sin sin x x ξξξ=- (0)x ξ<< 因0x ξ<<,故当0x →时,0ξ→,由01l i m 2s i n 0ξξξ+→= 01lim sin 0x x x +→= 得:0lim x +→1cos 0ξ=,即01lim cos 0ξξ+→= 出 13. 证明:02x π?<<成立2cos x x tgx x <<。

高三数学专题复习概率二项式定理函数不等式及其证明等几大专题高考复习资料

高三数学专题概率二项式定理函数不等式及其证明 数学高考总复习:概率 知识网络目标认知考试大纲要求: 1.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了解概率的意义,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2.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3.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4.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 5.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理解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并能计算有关随机事件的概率;求简单的几何概型的概率问题;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几何概型的意义,用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点一:事件及有关概念1.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某种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否发生某一事件有三种可能: ①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 ②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 ③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统称为确定事件,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统称为事件,其一般用大写字母A、B、C……表示。 2. 基本事件: 一次试验连同其可能出现的一个结果称为一个基本事件,它是试验中不能再分的最简单的随机事件,其他事件可以用它们来描绘,这样的事件称为基本事件。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个,那么这个试验由n个基本事件组成。

3.基本事件的特点: (1)不能或不必分解为更小的随机事件; (2)不同的基本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 (3)一次试验中的基本事件是彼此互斥的; (4)试验中出现的结果总可以用基本事件来描绘. 知识点二:频率与概率1.频数与频率: 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为事件A出现的频率。 2.概率: 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 某个常数上,则这个常数就叫事件A的概率,记作。 概率的基本性质 ①任何事件的概率的取值范围:。 ②P(必然事件)=1,P(不可能事件)=0; 3.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①频率随着试验次数的改变而变化,概率却是一个常数; ②随机事件的频率,指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试验总次数的比值,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 摆动,且随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摆动幅度越来越小,这个常数就是这个随机事件的概率。 ③概率可以看作是频率理论上的期望值,它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知识点三:古典概型1.定义: 具有如下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型: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注意:古典概型也称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2.古典概型的基本特征: (1)有限性:即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有限个,也就是说,只有有限个不同的基本事 件。 (2)等可能性: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 3.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均值不等式公式完全总结归纳(非常实用)

均值不等式归纳总结 1. (1)若R b a ∈,,则ab b a 22 2 ≥+ (2)若R b a ∈,,则2 2 2b a ab +≤ (当且仅当b a =时取“=”) 2. (1)若*,R b a ∈,则ab b a ≥ +2 (2)若*,R b a ∈,则ab b a 2≥+ (当且仅当b a =时取“=”) (3)若* ,R b a ∈,则2 2? ? ? ??+≤b a ab (当且仅当b a =时取“=”) 3.若0x >,则1 2x x +≥ (当且仅当1x =时取“=”) 若0x <,则1 2x x +≤- (当且仅当1x =-时取“=”) 若0x ≠,则1 1122-2x x x x x x +≥+ ≥+≤即或 (当且仅当b a =时取“=”) 4.若0>ab ,则2≥+a b b a (当且仅当 b a =时取“=”) 若0ab ≠,则22-2a b a b a b b a b a b a +≥+≥+≤即或 (当且仅当b a =时取“=”) 5.若R b a ∈,,则2 )2 (22 2b a b a +≤+(当且仅当b a =时取“=”) 『ps.(1)当两个正数的积为定植时,可以求它们的和的最小值,当两个正数的和 为定植时,可以求它们的积的最小值,正所谓“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2)求最值的条件“一正,二定,三取等” (3)均值定理在求最值、比较大小、求变量的取值范围、证明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应用一:求最值 例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3x 2+1 2x 2(2)y=x+ 1 x

解:(1)y =3x 2+1 2x 2 ≥2 3x 2· 1 2x 2 = 6 ∴值域为[ 6 ,+∞) (2)当x >0时,y =x +1 x ≥2 x ·1 x =2; 当x <0时, y =x +1x = -(- x -1 x )≤-2 x ·1 x =-2 ∴值域为(-∞,-2]∪[2,+∞) 解题技巧 技巧一:凑项 例 已知5 4 x <,求函数14245 y x x =-+ -的最大值。 解:因450x -<,所以首先要“调整”符号,又1 (42)45 x x -- 不是常数,所以对42x -要进行拆、凑项, 5,5404x x <∴-> ,11425434554y x x x x ??∴=-+=--++ ?--? ?231≤-+= 当且仅当1 5454x x -= -,即1x =时,上式等号成立,故当1x =时,max 1y =。 评注:本题需要调整项的符号,又要配凑项的系数,使其积为定值。 技巧二:凑系数 例1. 当时,求(82)y x x =-的最大值。 解析:由 知, ,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必须和为定值或积为 定值,此题为两个式子积的形式,但其和不是定值。注意到2(82)8x x +-=为定值,故只需将(82)y x x =-凑上一个系数即可。 当 ,即x =2时取等号 当x =2时,(82)y x x =-的最大值为8。

证明n元均值不等式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证明n 元均值不等式 1212n n n a a a n a a a +++≥证明: 首先证明,23n 2,222当,,,,时,不等式成立。 显然,12122a a a a +≥, 又因为412341234123412342+2222=4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同理可以证明得到n 2也成立。 再证明,当k k+1n 22∈(,) 也成立。 k k n=2+i 1i 2-1≤≤不妨设 ,其中,则有k k k k 21212 222a a a a a a ++ +≥, k+1k+1k+1k+121212 222a a a a a a ++ +≥ 则k k k 121222+12+i =++ +n a a a a a a a a +++++ +(),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1212 22k 2+i 1212 22+12+i 1222+1k 2+i 12 22+1 2++1 2+i i 2+2-i =++++2-i 2i i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则()()) k k k k k k k k k 2+i 12 22+1 2+i k 2+i 12 22+1 2+i 2-2i i -a a a a a a a a a a 其中可以看成是()个相()加所得。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2+i 12 22+12+i k 2+i 1212 22+12+i 22+1 2+i 2-i ++ +2+i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最后,在式两边同时减去就得到了()() 1212 n n n a a a n a a a ++ +≥即:得证。

北师大版数学高二选修2素材 1.5用二项式定理证明不等式

1.5 用二项式定理证明不等式 有关不等式证明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因不等式的结构变化万千,所以证明方法繁多,技巧性很强。如能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往往能出奇制胜。本文仅介绍用二项式定理证明不等式,供同学们参考。 一、直接利用定理 例1、 求证:)2(2 )12(1+>+-n n n (n )2≥∈n N 且 证明:(2+1)n =n 2+C 1 n 12 -n +C 222-n n +1+ >2n + C 1n 12-n =12-n (n+2) 二、创设条件利用定理 例2、 已知a 、b +∈R ,求证:n n n b a b a )2 ()(21+≥+ 证明:设a ,0>≥b 令a=s+t , b=s-t ,则s>0 ,t 0≥ (1)当n=1显然成立;(2)当n ≥2时,有 )(21n n b a +=2 1 =2222s t t s c s n n n n ≥+++- =n b a )2 (+ 例3:已知数列{}n a ,{}数列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n b 且 a 1= b 1, a 2=b 2,a 12a ≠,a )(0+∈>N n n ,求证:当n 3≥时,a n n b < 证明: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d= a 2- a 1≠0, 若d<0,必存在某个N ,当n>N 时,00 n 3≥,b n = b 1q 1-n = a 1(112)-n a a = a 1(11 1)-+n a d a = a 1(1+11)-n a d = a 1 =a 1(1+ C 11-n 1 a d )= a 1+(n-1)d=a n 总之:和自然数n 有关的不等式问题,我们用二项式定理(必要时去创设定理的应用条

均值不等式的证明(精选多篇)

均值不等式的证明(精选多篇) 第一篇:常用均值不等式及证明证明 常用均值不等式及证明证明 这四种平均数满足hn?gn? an?qn ?、ana1、a2、 ?r?,当且仅当a1?a2?? ?an时取“=”号 仅是上述不等式的特殊情形,即d(-1)≤d(0)≤d(1)≤d(2)由以上简化,有一个简单结论,中学常用 均值不等式的变形: (1)对实数a,b,有a 2 22 ?b2?2ab (当且仅当a=b时取“=”号),a,b?0?2ab (4)对实数a,b,有 a?a-b??b?a-b? a2?b2? 2ab?0 (5)对非负实数a,b,有 (8)对实数a,b,c,有

a2? b2?c2?ab?bc?ac a?b?c?abc(10)对实数a,b,c,有 均值不等式的证明: 方法很多,数学归纳法(第一或反向归纳)、拉格朗日乘数法、琴生不等式法、排序 不等式法、柯西不等式法等等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需要一个辅助结论。 引理:设a≥0,b≥0,则?a?b??an?na?n-1?b n 注:引理的正确性较明显,条件a≥0,b≥0可以弱化为a≥0 ,a+b≥0 (用数学归纳法)。 当n=2时易证; 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即 那么当n=k+1时,不妨设ak?1是则设 a1,a2,?,ak?1中最大者, kak?1?a1?a2???ak?1 s?a1?a2???ak 用归纳假设 下面介绍个好理解的方法琴生不等式法 琴生不等式:上凸函数f?x?,x1,x2,?,xn是函数f?x?在区间(a,b)内的任意n个点, 设f?x??lnx,f

?x?为上凸增函数所以, 在圆中用射影定理证明(半径不小于半弦) 第二篇:均值不等式证明 均值不等式证明一、 已知x,y为正实数,且x+y=1求证 xy+1/xy≥17/4 1=x+y≥2√(xy) 得xy≤1/4 而xy+1/xy≥2 当且仅当xy=1/xy时取等 也就是xy=1时 画出xy+1/xy图像得 01时,单调增 而xy≤1/4 ∴xy+1/xy≥(1/4)+1/(1/4)=4+1/4=17/4 得证 继续追问: 拜托,用单调性谁不会,让你用均值定理来证 补充回答: 我真不明白我上面的方法为什么不是用均值不等式证的法二: 证xy+1/xy≥17/4

分式不等式放缩裂项证明

放缩法的常见技巧 (1)舍掉(或加进)一些项(2)在分式中放大或缩小分子或分母。(3)应用基本不等式放缩(例如均值不等式)。(4)应用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放缩(5)根据题目条件进行放缩。(6)构造等比数列进行放缩。(7)构造裂项条件进行放缩。(8)利用函数切线、割线逼近进行放缩。 使用放缩法的注意事项 (1)放缩的方向要一致。(2)放与缩要适度。 (3)很多时候只对数列的一部分进行放缩法,保留一些项不变(多为前几项或后几项)。(4)用放缩法证明极其简单,然而,用放缩法证不等式,技巧性极强,稍有不慎,则会出现放缩失当的现象。所以对放缩法,只需要了解,不宜深入。 先介绍工具 柯西不等式(可以通过向量表示形式记住即摸摸大于向量乘积) 均值不等式 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平方平均数 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定理1:|a|-|b|≤|a+b|≤|a|+|b|? 推论1:|a1+a2+a3|≤|a1|+|a2|+|a3|? 此性质可推广为|a1+a2+…+an|≤|a1|+|a2|+…+|an|. 推论2:|a|-|b|≤|a-b|≤|a|+|b|? 定理2:如果a,b,c是实数,那么|a-c|≤|a-b|+|b-c|,当且仅当(a-b)(b-c)≥0时,等号成立. 常用放缩思想

这几个务必牢记 不常见不常用的不等式 这几个一般用不到,放的太大了,知道有印象就好了下面就是常用思路了,主要就是裂项部分

二项平方和 f(x)=(a1x-b1)^2+(a2x-b2)^2+……(anx-bn)^2 由f(x)≥0可得△小于等于0

1.分式不等式中的典范,典范中的典范,放缩、裂项、去等,步步精彩 解析: 步步经典,用笔化化就能明白思想,换元或许更直观,即令 t=1/(x+2) 第一步意义--开不了方的,开方,并且可取等号 第二步意义--开不了方的,开方,裂项,并且可取等号 个人认为这俩个放缩,很犀利,没见过,看似难实则简单, 看似简单实则难 2.构造+三角形★★★★ 平面内三点A、B、C,连接三点,令AB=c, AC=b,BC=a,求 解析: 构造,主要就是构造,b/c就是很 明显的提示。 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 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构造★★★★

常用均值不等式及证明证明

常用均值不等式及证明证明 这四种平均数满足Qn An Gn H ≤≤≤n + ∈R n a a a 21、、、Λ,当且仅当n a a a 21===Λ时取“=”号 仅是上述不等式的特殊情形,即D(-1)≤D(0)≤D(1)≤D(2) 由以上简化,有一个简单结论,中学常用 均值不等式的变形: (1)对实数a,b ,有ab 2b a 22 ≥+ (当且仅当a=b 时取“=”号), ab 20b ,a 22>> (4)对实数a,b ,有 ()()b a b b a --a ≥ (5)对非负实数a,b ,有 02a 22≥≥+ab b

(8)对实数a,b,c ,有 ac bc ab c b a 222++≥++ (10)对实数a,b,c ,有 3 3 a abc c b ≥++ 均值不等式的证明: 方法很多,数学归纳法(第一或反向归纳)、拉格朗日乘数法、琴生不等式法、排序不等式法、 柯西不等式法等等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需要一个辅助结论。 引理:设A ≥0,B ≥0,则()()B n n nA A B A 1-n +≥+ 注:引理的正确性较明显,条件A ≥0,B ≥0可以弱化为A ≥0,A+B ≥0 当n=2时易证; 假设当n=k 时命题成立,即 那么当n=k+1时,不妨设 1 a +k 是 1 21a ,,a ,a +k Λ中最大者,则 1211k ka +++++≥k a a a Λ 设 k a a a +++=Λ21s 用归纳假设 下面介绍个好理解的方法 琴生不等式法 琴生不等式:上凸函数()n x x x x f ,,,,21Λ是函数()x f 在区间(a,b) 内的任意n 个点,

二项式定理及数学归纳法

二项式定理及数学归纳法 【真题体验】 1.(2012·苏北四市调研)已知a n =(1+2)n (n ∈N *) (1)若a n =a +b 2(a ,b ∈Z ),求证:a 是奇数; (2)求证:对于任意n ∈N *都存在正整数k ,使得a n =k -1+k . 证明 (1)由二项式定理,得a n =C 0n +C 1n 2+C 2n (2)2+C 3n (2)3+…+C n n (2)n , 所以a =C 0n +C 2n (2)2+C 4n (2)4+…=1+2C 2n +22C 4n +…, 因为2C 2n +22C 4n +…为偶数,所以a 是奇数. (2)由(1)设a n =(1+2)n =a +b 2(a ,b ∈Z ),则(1-2)n =a -b 2, 所以a 2-2b 2=(a +b 2)(a -b 2)=(1+2)n (1-2)n =(1-2)n , 当n 为偶数时,a 2=2b 2+1,存在k =a 2,使得a n =a +b 2=a 2+2b 2=k +k -1, 当n 为奇数时,a 2=2b 2-1,存在k =2b 2,使得a n =a +b 2=a 2+2b 2=k -1+k , 综上,对于任意n ∈N *,都存在正整数k ,使得a n =k -1+k . 2.(2010·江苏,23)已知△ABC 的三边长都是有理数. (1)求证:cos A 是有理数; (2)求证:对任意正整数n ,cos nA 是有理数. (1)证明 设三边长分别为a ,b ,c ,cos A =b 2+c 2-a 2 2bc , ∵a ,b ,c 是有理数, b 2+ c 2-a 2是有理数,分母2bc 为正有理数,又有理数集对于除法具有封闭性, ∴b 2+c 2-a 2 2bc 必为有理数,∴cos A 是有理数. (2)证明 ①当n =1时,显然cos A 是有理数; 当n =2时,∵cos 2A =2cos 2A -1,因为cos A 是有理数, ∴cos 2A 也是有理数; ②假设当n ≤k (k ≥2)时,结论成立,即cos k A 、cos(k -1)A 均是有理数. 当n =k +1时,cos(k +1)A =cos k A cos A -sin k Asin A =cos k A cos A -12 [cos(k A -A )-cos(k A +A )] =cos k A cos A -12cos(k -1)A +12 cos(k +1)A 解得:cos(k +1)A =2cos k A cos A -cos(k -1)A ∵cos A ,cos k A ,cos(k -1)A 均是有理数,

均值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柯西证明均值不等式的方法 by zhangyuong (数学之家) 本文主要介绍柯西对证明均值不等式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极其重要。 一般的均值不等式我们通常考虑的是n n G A ≥: 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条件我就不写了 n n n x x x n x x x ......2121≥ +++ 我曾经在《几个重要不等式的证明》中介绍过柯西的这个方法,现在再次提出: 8444844)()(: 4422)()(abcdefgh efgh abcd h g f e d c b a abcd abcd cd ab d c b a d c b a ≥+≥+++++++=≥+≥+++=+++八维时二维已证,四维时: 这样的步骤重复n 次之后将会得到 n n n x x x x x x n 2 221221 (2) ...≥ +++ 令A n x x x x x x x x x x n n n n n n =+++= =====++......;,...,2122111 由这个不等式有 n n n n n n n n n n A x x x A x x x A n nA A 2 121 212 221)..(..2 )2(- -=≥ -+= 即得到 n n n x x x n x x x ......2121≥ +++ 这个归纳法的证明是柯西首次使用的,而且极其重要,下面给出几个竞赛题的例子: 例1: 1 1 12101(1,2,...,)11(...)n i i i n n n a i n a a a a =<<=≥ --∑ 若证明 例2:

1 1 1211(1,2,...,)1 1(...)n i i i n n n r i n r r r r =≥=≥ ++∑ 若证明 这2个例子是在量在不同范围时候得到的结果,方法正是运用柯西的归纳法: 给出例1的证明: 12121 2 212 2 123 4 211(1)2(1)(1) 11,(1)(2)2(1) 22(1)2(1)2211111111n a a a a a a p a q a q p p q p q pq q p q q q p q a a a a =+ ≥ ?- --≥----=+= ?--≥-+?-+≥?+≥+?≥+ + + ≥+ ----≥ 当时设,而这是元均值不等式因此此过程进行下去 因2 1 1 2 1221 1212221 12 2 1 1 2 11(...)...(...)112 2 (2) 1111() 111n n n n n n n n i i n n n n n n n n n i i n n i i a a a a a a a a a a G n a G G G G n a G =++-==≥ --=====+-≥ = ----≥ --∑ ∑ ∑ 此令有即 例3: 1 115,,,,1(1),,111,,11( )( ) 1 1 n n i i i i i i i i i n n n i i i i i i n n i i i i i i i i i i i n r s t u v i n R r S s n n T t U u V v n n n r s t u v R ST U V r s t u v R ST U V =>≤≤== = = = ++≥--∑∑∑∑∑∏ 已知个实数都记,求证下述不等式成立: 要证明这题,其实看样子很像上面柯西的归纳使用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