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笔记

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一、隋的统一与统治

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即隋文帝,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2、隋灭陈,统一全国:589年

3、隋朝的繁荣:杨坚的“开皇之治”

二、贯通南北的动脉——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大运河的开凿及概况

(1)时间:隋炀帝时期

(2)概况:

①三点:北:涿郡(今北京)

中心:洛阳

南:余杭(今杭州)

②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③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评价

(1)地位: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积极作用:沟通南北交通,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3)消极作用:加重人民负担,加速隋朝灭亡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朝灭亡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定都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2、用人和纳谏

(1)重用人才:选贤任能,知人善用,唯才是举

(2)虚心纳谏:魏征

三、贞观新政

1、原因: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2、主要内容

(1)政治上:

①虚心纳谏,重用人才中书省(起草政令)

②沿袭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门下省(负责审核)

③沿袭并完善“科举制” 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2)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3)法律上:修改法令,编篡《唐律疏议》

(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实行开明的政策;民族和谐

(5)对外关系上: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大增,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一、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1、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的统治①重用酷吏;

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③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④任用贤能之士;

⑤注重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3、“武周统治”的评价:武则天有“贞观遗风”,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开元盛世,唐朝国力达到鼎盛

①重用贤能:姚崇、宋璟

措施②蓄意改革: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进行改革

③重视农业生产

2、唐玄宗后期的统治——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

三、社会经济繁荣

农业生产:发明曲辕犁(翻土)和筒车(灌溉)

手工业制瓷业:邢窑白瓷、越窑青瓷、南昌瓷器

纺织业:双面锦人口增多唐朝疆域辽阔

第四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一、科举制度焕发的活力

1、科举制度的概念: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科举制度的发展:隋代开创,唐代完善,清朝末年废除

(1)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录用人才

(2)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3)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项目,第一名称状元

(4)武则天时:创设殿试制度和武举

(5)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科举制的内容:设明经(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和进士(策问、经史、杂文),人们推崇进士科

4、科举制度的作用:

招揽人才,改善了用人制度

(1)积极作用加强了思想统治,扩大了统治基础

促进了教育和文学思想的发展

(2)消极作用:在统一思想的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二、衣、食、住、行、时尚饮茶习俗风靡全国

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有情趣

三、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1、原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运鼎盛,以及科举等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2、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

一、唐朝开明、平等、友好的民族政策

1、唐朝与东突厥:设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的民族习惯与生活方式

2、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二、唐朝与吐蕃(藏族的祖先)

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2、文成公主入藏

(1)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2)作用: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4、唐蕃会盟

三、唐朝与南诏

1、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

2、点苍山会盟:南诏全部归属唐朝

第六课《开放与交流》

一、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1、日本遣唐使到唐朝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

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

2、鉴真东渡日本——文化输出

(1)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2)影响:传播唐朝文化,设计并主持修筑唐招提寺,促进中日文化的交流二、唐朝与印度的交流

玄奘西行——文化输入

1、唐太宗时,玄奘(三藏法师)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2、玄奘口述见闻,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

3、影响:促进中印文化的交流

三、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1、地位: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际性大都市

2、布局特点:气魄宏伟,街道整齐,有市有坊(商业区、住宅区分开)

第七课《重大的发明与科技的创新》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发明时间:唐朝初年

2、代表:唐朝《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

二、火药的发明

1、唐朝孙思邈的《丹经》——第一次记录了火药的配方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三、河北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

1、地位:世界上现存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桥

2、由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

3、赵州桥的基本设计原理——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

(1)平拱设计:增加了桥的稳定性和承受力;方便人畜通行;节省石料

(2)敞肩式小拱:增加泄洪能力,减轻了桥的自重,造型美观

第八课《璀璨的文学艺术》

1、内容:精美的彩泥和壁画(如:飞天),以佛教故事为主

2、价值: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

第九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一、唐朝的灭亡(907年)与五代十国时期

二、辽、北宋、西夏政权的建立

三、北宋与辽之间的和战

1、澶渊之战:1004年,寇准主战,宋真宗亲临前线,宋军重挫辽军

2、澶渊之盟(辽宋合议)

(1)背景:北宋在有利形势下接受合议条件

(2)时间:1005年

(3)内容: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双方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向辽纳“岁币”

(4)评价: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合议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出现繁荣的景象。

四、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1、西夏对北宋用兵

2、宋夏订立和约

(1)时间:1044年

(2)内容: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3)评价: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西夏封建化进程。

五、碰撞中的融合:辽、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

六、辽、北宋、西夏并立,时战时和(和是主流),民族进一步和谐,社会进一步发展。第十一课《宋金南北对峙》

一、金政权的建立

②内容: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向金交“岁币”

③影响: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三、金朝改革女真习俗

1、内容:迁都燕京(今北京);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进行改革

2、意义:女真族日益汉化,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第十二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①(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战乱少;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方政府较为重视农田开垦和兴修水利;

⑤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

2、过程

(1)东汉末年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三国吴时,江南经济开始发展;南朝时,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2)两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1)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2)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3)南方出现了一批经济中心

二、宋代社会经济发展

1、农业①改进生产工具(秧马)和耕作技术,兴修水利

②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①煤(石炭)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2、手工业②铁、铜等产量和质量位于世界先进水平

③陶瓷制作精美,畅销世界: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中国被誉为“瓷之国”

3、商业的繁荣

(1)集市的兴起:开封和杭州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2)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②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3)海外贸易兴盛

①“蕃坊”“蕃市”“蕃学”的出现

②重要的外贸港口:广州、明州、泉州(全国第一大港)

③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④外贸范围广

第十三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宋代的社会结构统治阶级:皇室、官僚、地主

社会主体:士、农、工、商,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二、宋代的乡村生活

1、物质生活:多数农民能维持温饱

2、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三大节日:元旦(即春节)、寒食、冬至

传统节日多姿多彩

三、宋代城市的发展

1、特点

(1)城市规模大、人口多

①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过百万

②市民阶层形成: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为坊郭户,单独管理,成为居民的主体(2)商业繁荣:打破坊市界限、突破时间限制(夜市、早市)

(3)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①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兼商业场所——瓦舍(内有看棚、勾栏)

②风行的体育运动——蹴鞠(足球)

2、城市风貌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风俗民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展现了北宋东京(开封)的城市风貌四、宋代的衣食住行

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任教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七年级历史课的新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我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四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2017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2017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 理 2017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共同纲领: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内容:①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五星红旗为国旗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⑤以北平(北京)为首都⑥采用公元纪年 2、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解放军总司令。 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54门礼炮齐鸣28响: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4).中国历史由此拉开新的篇章。 5、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国旗象征:红色,革命;大五角星,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6、土地改革: (1)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2)影响: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7、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1950年10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6月美国侵略朝鲜): 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抗击美国侵略者(“联合国军”)。 (2)、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邱少云(严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年,北周外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就是隋文帝。 2、隋朝统一南北: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二、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1、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2、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南至,全长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 3、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 (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当时为什么能够开通这条河? (3)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4)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唐朝的建立:年,在太原起兵的反隋贵族,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就是唐高祖。 2、李世民即位:唐高祖退位后,传位给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年号。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①唐太宗认识到的伟大,吸取了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政府要;皇帝要;大臣要,统治才能。 ②唐太宗重视;同时注意。他还下令。 ③唐太宗注意。 2、“贞观之治”的形成:贞观年间,唐朝的政治比较,经济发展,国力逐步。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三、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称帝:武则天本是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 2、武则天的开明统治:武则天当政时期,继续实行的政策,使唐朝的社会经济,国力。人们称她的统治为“”。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1、“开元之治”:统治前期,他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等人当宰相。他还特别重视,把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开元初年,他还命人烧毁,表示。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史称。 2、“开元盛世”:统治前期,政治,经济,仓库,人口,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之为。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唐朝农业的发展: ①唐朝共修建了处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 栽培,产量大大增加,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 传入的。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 ②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 2、唐朝手工业的发展: ①唐朝丝织品的很多,丝织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和最为有名。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珍品。 3、唐朝商业的发展: 唐朝商业繁荣,大都市有、、和。城里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和的人,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 三、唐朝的衰亡: 1、唐朝的衰落:唐玄宗统治后期,他渐渐,还 ,造成,导致。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唐朝从此衰落。 2、唐朝的灭亡: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年,唐朝灭亡。★唐朝形成了哪两个盛世局面?形成盛世的原因各是什么?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时期,国家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他令各州,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按照选拔人才。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总结

七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在这个年级中,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能踊跃回答教师的提问,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注重研究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具。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经常听取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 四、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但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 五、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高分不多。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八年级下册历史主要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2)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筹建新中国)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国徽没有确定④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时鸣炮28响的含义: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经历 2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的成立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51年10月 概况: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①唐朝文成公主入藏②元朝设宣政院③清朝设驻藏大臣)

第2课“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抗美援朝(1950、10---1953、7)★★★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还领导过百团大战) ★★★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掌握其事迹) 结果:1953年7月美国克拉克将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影响(意义):维护世界和平,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抗美援朝精神: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内容:1950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法律依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作用(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0年代的“土地改革”实行的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实质上仍是土地私有制。★★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开展了哪些斗争? ①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②1950年10—1953年7月,抗美援朝运动③1950年—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

2020-2021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通用版)

2020-2021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通用版) The work summary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ast work; it can clarify the direction and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2020-2021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 结(通用版) 本学期已经结束了,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七年级历册的教学任务,作为一个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主要工作: 1、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除了学到知识,还要进行能力培养及情感的升华。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并适时的加以引导。 3、积极的进行集体备课,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突

破。主动听课,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求成长。 4、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的进行辅导。 5、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二、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德育目标,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情感得到升华,掌握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不够充分,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1-2单元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注意打“★”为中考说明要求掌握的重点。第1课鸦片战争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840.6—1842.8 2、侵略者:英国 3、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4、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5、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6、影响:见“重点内容提要2” 二、重点内容提要: 1、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⑴时间:1842年⑵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⑶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856.10—1860.10 2、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4、主要罪行: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⑵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5、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二、重点内容提要: ★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详见第8页表格。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⑴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⑵左宗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经过: ⑴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⑵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争战”策略。⑶先收复乌鲁木齐附近地区,然后进攻吐鲁番,挺进南疆。 3、结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七4班科任: 一、基本情况概述. 本学期教授七4班历史,现对该班情况做简要概述。七4班学生两极分化情况比较严重,在班里也有同学能够达到优秀,当然是平时在历史上愿意自觉花时间的同学,大部分同学在历史上花的时间很少,体现在作业上就是不认真,作业正确率低。 二、本学期完成的教学任务和内容. 本学期完成了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学任务,共21课,具体内容如下: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3.盛唐气象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6.北宋的政治 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8.金与南宋的对峙 9.宋代经济的发展 10.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1.元朝的统治 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4.明朝的统治 15.明朝的对外关系 16.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7.明朝的灭亡 1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0.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21.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在这21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繁荣与开放的隋唐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辽宋夏金元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明清时期。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授清朝闭关锁国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联系现实,使学生认识到做人也是这样,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应该积极与他人交往,积极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三、采用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 1.采用智慧课堂平台授课,讲练结合。 2.通过查阅教师用书,从而对教材知识进行扩展,使学生更加容易明白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3.通过上网查资料,查相关图片,使学生更能更加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比如在学习第7课第8课第10课第11课的时候,引用了一些各个政权的地图,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政权的并立。 四、本学期取得成绩或成果。 顺利地完成了七年级下册内容的教学工作。 五、本学期教学过程中呈现的亮点。 1.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同时也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比如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2.在上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六、本学期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的原因。 七4班的学生课下用在历史上的时间比较少,并且学生的领悟能力,课堂专注力等普遍较差,导致学生成绩比较差。 七、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应当在上课的时候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记忆课时重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2

2020春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在2020春季这个特别的学期里,我担任了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历史快乐课堂,使他们树立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搞好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一环。下面结合本学期教学实践总结一下教学情况: 一、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在这个年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能踊跃回答教师的体温,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注重研究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具。 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笔记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笔记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元谋人: 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生产生活情况: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不会使用工具,是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体形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生产生活情况: 1、制造使用石器和木棒作为工具。 2、过着群居生活,形成早期原始社会。 3、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 火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三万年 地点: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体形特征:他们的模样的现代人基本相同。 生产生活情况: 1、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 2、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3、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世界之最: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人: 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地点:长江流域 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生产:出现了原始农耕景象,种植水稻 生活:居住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还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世界之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半坡人: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生产生活:种植栗(小米),饲养猪、狗,主食有栗,副食有鱼、肉、蔬菜等。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里有灶炕,会制造彩陶, 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世界之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栗的国家 大汶口人: 时间:距今约五千年 地点:山东大汶口 工具:磨制石镰、石锄等 生产情况:陶器有黑陶、白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化出现了。 第三课、华夏之祖 涿鹿之战: 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双方: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联合与蚩尤大战,结果蚩尤战败 影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黄帝————人文初祖: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 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仓颉:发明文字 伶伦:编出了乐谱 后世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尧舜禹的禅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与总结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与总结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禁烟运动达到高潮 时间:1839年6月3日--6月25日(6月3日国际禁烟日6月26日国际反毒日)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P3 青少年对毒品应持态度: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远离毒品,进行力所能及的宣传活动;依法律己,决不吸食、注射毒品;积极同各类毒品犯罪行为作斗争。 2.鸦片战争的爆发1840——1842年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直接接口:保护鸦片走私 结果: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其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5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侵略者:英法联军结果:占领北京后,1860年火烧圆明园。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3.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抗击洋枪队: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知识点1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隋朝建立 ★隋朝统一南北 核心笔记 【注意】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又一次统一,巩固和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隋唐时期繁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关链接】陈后主陈叔宝 陈后主陈叔宝(553-604),字元秀,南朝陈最后一位皇帝。582-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嫔妃、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军南下时,自持长江天险,不以为然。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城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曰炀,葬

于洛阳邙山。 【妙招巧记】通过绘制图示,来梳理隋朝建立与统一的过程。具体图示如下: 【妙招巧记】编制歌谣记忆: 北周外戚掌大权,建立隋朝都长安。统一全国灭掉陈,结束分裂应趋势。 ★ 隋文帝的统治 【相关链接】三省六部制是经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利。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南北朝

核心笔记 【注意】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目的,一是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二是选拨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旧的选官制度使得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出任官职,不利于隋王朝的统治。 【误区警示】科举制诞生于隋文帝时。 【点拨】此观念错误。科举制诞生于隋炀帝在位时,虽然隋文帝时已经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拨官员,但这只是科举制的雏形。 【妙招巧记】可编写歌谣来记忆科举制的知识点。 魏晋选官看门第,进入仕途世家弟。发生改变隋文帝,考试选拔很给力。科举建立功炀帝,进士科设是标志。选官从此现变革,才学出众才中意。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总结》的范文,觉得有用就请下载哦这里给大家。篇一: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XX年上学期郭平均 转眼间,又一学期过去了。在本学期里,本人担任初一年级历史教学工作。一期里,本人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悉心研究教法,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希望能通过总结,做到扬长避短,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进步。总结起来,较为深刻是以下两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而在两者中,后者更为重要。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教学的时候,我忽视了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以为课备得好就一定能讲得精彩,而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与接受能力以及与学生的交流。因此,真正开展教学时遇到一些不能配合的问题。如在讲授《贞观之治》一课时,让我记忆尤深。在

上课前,我已多方搜集各方面的资料,设计各方的细节,在临上课之前确信自己非常的熟悉内容与整体操作。当我很有信心走上讲台,脑子里都是准备好的内容,才发现并不是设想中的效果,虽然教师很流利地讲了很多,也讲得很详细,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原本不太熟悉内容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导致反应甚淡,陷入冷场的局面。过后,有学生给我提出意见:教师讲得太多,范文TOP100垄断了课堂,学生没有参与进来,调动不起课堂气氛,故达不到如期效果。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由于我校学生素质相对不高,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接受能力不强。并且“历史是副科”这种观念普遍存在,学生对历史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积极,上课气氛是很活跃,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不少同学会混水摸鱼。因此,老师越是讲得太多越投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反应(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教学效果就越不理想,对授课效果也直接影响。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中来,尽可能发动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初一新生而言,既新鲜又陌生,在这样一种前提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1-12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12课) (武阳中学)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统一 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1、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文帝巩固统治: 措施: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通: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沿着大运河从涿郡到长安必须经过永济渠,从余杭到长安不经过永济渠。 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过程: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地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四、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5-2016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陈广转眼间,又一学期过去了。在本学期里,本人担任初一年级历史教学工作。一学期里,本人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悉心研究教法,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希望能通过总结,做到扬长避短,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进步。总结起来,较为深刻是以下两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而在两者中,后者更为重要。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教学的时候,我忽视了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以为课备得好就一定能讲得精彩,而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与接受能力以及与学生的交流。因此,真正开展教学时遇到一些不能配合的问题。如在讲授《贞观之治》一课时,让我记忆尤深。在上课前,我已多方搜集各方面的资料,设计各方的细节,在临上课之前确信自己非常的熟悉内容与整体操作。当我很有信心走上讲台,脑子里都是准备好的内容,才发现并不是设想中的效果,虽然教师很流利地讲了很多,也讲得很详细,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原本不太熟悉内容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导致反应甚淡,陷入冷场的局面。过后,有学生给我提出意见:教师讲得太多,垄断了课堂,学生没有参与进来,调动不起课堂气氛,故达不到如期效果。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由于我校学生素质相对不高,学生的历

七年级上册(部编教材)历史笔记(原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笔记(最新最全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第一课(新石器时代) 一、我国最早的人 1.最早的人类:在云南省元谋县的元谋人 2.距今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产生活情况: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 2.距今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发现过程:1921年(首次发现)——1929年(中国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4.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直立行走。 5.生产生活情况 (1)制造和使用工具:粗糙的石器(打制石器)和木棒(2)组织形式:过着群居生活,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3)用火情况: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火的使用情况,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研究对于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周口店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发现地点: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2.距今年代:距今约3万年。 3.体质特征: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4.生产生活情况: (1)制造和使用工具:用打制石器,但已会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2)用火情况:他们已会人工取火。 (3)生活方式: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4)生活状况:原始人群之间出现生活用品交换;懂得爱美,用骨针缝纫衣服。 (5)社会组织形式: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新石器时代)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距今年代:距今约7千年。 2.生活区域:生活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3.使用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4.农业:主要种植水稻 5.生活状况:住着干栏式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其中发现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结构水井。过着定居生活;饲养家畜(猪、狗、水牛),会制造陶器;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用雕刻和使用天然漆;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距今年代:距今约六千年 2、遗址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的半坡村 3、使用工具:普遍适用磨制石器 4、生产状况: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5、生产状况:饲养猪狗等动物,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最具特色的生活用具是彩陶,已会简单的织线、制衣。

八年级下册历史整理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整理笔记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时间:年月。 2、地点:。 3、内容:(1 )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2 )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 )大会决定改北平为,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为国旗,以《》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4)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与缅怀。 4、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制度。 二.开国大典举行 1、时间:年月日下午,从此,把每年的今日定为。 2、地点:广场。 3、毛泽东宣告:今天成立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 (2)中国真正成为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3)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民主和的力量。三.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年 2、西藏谈判代表: 3、签署协议:《》 4、意义:祖国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 第2课抗美援朝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背景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美国派兵侵略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3)以美军为主的“ ”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鸭绿江(4)美军飞机入侵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5)美第七舰队入侵中国海峡,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 2.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抗击美国侵略者。 (1)时间:年10月。 (2)主帅:挂帅出征。 3.中朝军民并肩作战,打败美国侵略者。 (1)重要战役:战役。 (2)经过: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附近。(3)结果:1953年7 月,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4)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地位。 三.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最可爱的人) 1、事迹:(1)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上甘岭战役) (2)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壮烈牺牲。

初一历史整理笔记讲解学习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半坡人河姆渡人 距今年代距今约6000千年距今约7000千年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最新版)新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汇编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3.鸦片走私带来的危害:使清朝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军队吸食鸦片使得自身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4.林则徐虎门硝烟:时间:1839年6月;地点:广州虎门;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5.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1840-1842年。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以及社会制度落后,清朝统治者策略失当。 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南京条约》的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7.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的影响: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国家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原因:英、法两国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经过: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 帮凶,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再次出兵,攻占天津,进逼北京,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千米。 :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1860年8月,李秀成在青浦大败华尔的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击毙华尔。 第3课收复新疆 1.19世纪60至70年代,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与新疆接壤的俄国,都想 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 2.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英俄支持阿 古柏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伊犁。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