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

涟源市龙塘镇双胜学校梁笑梅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实验课题,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三课时。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传播知识,同时也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因此,本课的实验有助于对以后科学知识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

教材中原有的实验是: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大小约为一枚硬币的小孔,然后把这三张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学生就可以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这时,如果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 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学生就不能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实验旨在让学生明白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实验的不足之处

A.不直观。白天光线强烈,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线。

B.难操作。实验道具难做精确,三孔难以对齐。

C.不全面。该实验只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没有证明其在液体、固体

俩种物质形态中的传播路径。

D.实验器材比较常见,学生对这些天天见到的物体提不起兴趣,不能激发探究

热情。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A.让学生分别探究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路线,经过反复实验,学生

能在这三种物态中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B.变单一的器材为学生感兴趣的多样性器材,吸引他们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

理,引起他们的兴趣。

C.把学过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他们解释影子的形成以及玩做手影的游

戏,让他们感到科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

4、实验器材

装水的烧杯、黑墨水、吸管、小棒、垫棉纸的空烧杯、蚊香、打火机、果冻、玻璃砖、激光笔

5、实验原理

让激光笔照射液体、气体、固体,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光的路径,得出光在三种物质形态中都沿直线传播。

6、实验过程

实验一:探究光在液体中的传播

器材:装水的烧杯、黑墨水、吸管、小棒、激光笔

步骤:先在水中滴入几滴黑墨水,再用激光灯射向水中,然后观察光的传播路径。结论:光在液体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二:探究光在气体中的传播

器材:垫棉纸的烧杯,蚊香,打火机,激光笔

步骤:点燃蚊香,用烧杯收集烟雾,激光穿过烟雾,观察现象。

结论:光在气体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三:光在固体中的传播

器材:果冻、玻璃砖、激光笔

步骤:用激光笔直接照射果冻和玻璃砖,观察现象。

结论:光在固体中沿直线传播。

总结: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沿直线传播。

7、实验效果

A.趣味性强。器材多样,整个实验过程新颖,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抓住了

学生的心理。

B.知识性强。让学生明白了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C.可操作性强。实验器材简单,在平常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可代替的东西

也很多。实验过程易于操作。

8、自我评价

这堂课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进行了创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的兴趣很高,实验效果良好,学生感受到科学其实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科。教学无止境,我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还希望向各位专家与同仁学习。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西海小学王绍亭 一.实验设计意图 1.《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中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的见,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并为后面学习《空气的质量》打下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教材上安排的实验为几个小实验:一是将吸管伸向水里,用嘴吹,有气泡产生;二是用橡皮泥堵塞瓶口,并插吸管,让学生向瓶内吹气,使水流出来;三是杯底塞入纸团,将杯子竖直压入水底,看纸团会不会湿。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有: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用后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

4.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5.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一: 1.用橡胶塞替代有毒橡皮泥,安全、环保。 2.用玻璃管替代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 3.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二: 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用纸,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三: 1.在水槽壁粘贴刻度尺,在水面放一乒乓球,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水位的升降变化。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来控制瓶内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四.创新实验所需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底部缠铁丝)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等。 五、实验过程 (一)自制小喷泉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六年级

框架承重实验 西海小学王绍亭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框架》 二、创新实验目的 1.该实验的设计便于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形象地感知和理解“框架”承载向下的压力。 2.能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是基本框架,并发现三角形框架的稳定。 3.通过操作,进一步研究怎样把四边形框架加固,认识斜杆的作用,在活动中认识框架的结构特点。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胶水、用过的A4纸多张、施工线、1cm宽胶带、磅秤、重物等 四、实验创新之处 1.教材中是以木棒作材料进行捆扎来做框架的,这样不好体现承重的多少。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差,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就很难理解“承重”二字的内在含义;另一方面选用的材料是木棒,自然承重的观念在学生心理上已生成,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用废弃的A4纸来制作框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形象感知,从而简单明白易懂,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动手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与激情。 (四)实验操作 1.组装实验器材: (1)把A4纸卷成小纸筒状,要卷结实; (2)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来确定纸筒的长与短或卷多少根; (3)用胶水把纸筒粘牢; 2.制作框架 (1)首先设计自己小组的框架结构。 (2)根据需要把卷成的纸筒剪截。 (3)小组内合作,根据实验要求制作。 (4)框架斜杆每一面不能超过两根。 框架制作完成后,把承重的数据填入记录表格中。

3.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 (五)实验要求: 框架承重记录表记录表第小组 三、实验效果及自我评价 1.亲自动手,形象、直观 学生自己动手,在动手制作中动脑思考、改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增加了趣味,学生乐学,乐于参与 学生在参与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合作意识,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设计比课本上的实验更加有趣味性,学生乐学,乐于探究。

小学科学实验室布置方案

小学科学专用教室的设计与布局小学科学专用教室既是实验室,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学校决定开展了以“营造教室文化,共建文明校园”为主题的教室文化布置设计活动。现将实验室布置如下: 一、科学家的故事:2个(北墙柱子与窗户之间) 1、第一个称量地球的卡文迪许(90cm宽,100cm长) 英国人卡文迪许(1731—1810)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之一。他在力学、热学、电学、化学等领域都有划时代的贡献。一百多年前,卡文迪许就用自己设计的扭秤,推算出了地球密度是水密度的5.481倍(现在的数值为5.517),并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和万有引力常数。后人称他是“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 在研究电学的时候,卡文迪许把自己的身体当作试验仪器,根据身体各部位的麻木感觉,来估计电流的强弱。凭着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他发现了电荷的平方反比定律等重大电学规律。 卡文迪许还善于将科学应用于社会。他曾为火药仓库研究避雷装置,为国家造币厂研究减少金币磨损消耗的办法。 卡文迪许在科学上有那么多的贡献,可在生活上却被称作怪人。他腰缠万贯,但没有一件不掉扣子的衣服;他有一处宽大漂亮的住宅,却没有妻子儿女;他不善交际,见人会脸红,甚至连女仆也回避,因此还得罪过不少人。 他死后留下大量资料和手稿,麦克斯韦整理了五年,最后出版了《亨利·卡文迪许的电学研究》一书。 一生俭朴的卡文迪许留下大笔遗产,其中一部分由他的家族在1871年捐赠给剑桥大学,剑桥大学用这笔钱建立了举世闻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对一百多年来物理科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前后培养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26人。 2、轮椅上的世界 ──史蒂芬·霍金剪影(90cm宽,100cm长)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二、正文 (一)、实验设计意图 1、该实验的设计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和理解什么是“撩排开的水量”。 2、能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所需器材 弹簧测力计、溢水杯、量筒(量杯)、圆柱体、大小不同的三个铁块、盛水容器、接水桶、红墨水。 (三)、实验创新之处 1、原教材中是以物体放入烧杯前后两次液面之差来理解物体“排开的水量”(见教材上一节),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太差,这样一方面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就很难理解“排开”二字的含义;另一方面如果物体太小,或浸入水中太少,那么物体排开的水量就不是很明显,再加之烧杯底面较大,导致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就很小,不便于学生观察。这样实验的直观效果就会差一些,对于实验结论的得出,有部分学生就会感到有难处。 2、制作的简易溢水杯,对于学生理解“排开的水量”以及与浮力大小的关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首先,该装置能让物体浸入水中时溢出(排开)的水缓缓地流入烧杯中,让学生直观亲历、形象感知,从而简单明白易懂,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动手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理解浮力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作好了准备。其次是通过量筒(量杯)测出每次实验排

开的水量具体是多少毫升,而不是用“少”、“多”、“较多”等模糊语言,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不仅体现了自然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还能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浮力秘“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实验步骤 1、组装实验器材: (1)溢水杯装满水; (2)接水桶放在溢水管口下方; 2、测出圆柱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填入记录表格中。 3、将圆柱体分别以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全部(分两次,只是深度不同)浸入溢水杯中,读出每次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中;并用量筒测出每次排开的水量,填入记录表中。 4、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并讨论: (1)圆柱体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示数减小是什么原因?怎样计算圆柱体受到的浮力? (2)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会变吗? (3)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物体排开的水量与物体深入水中的深度到底是什么关系? 5、先测出大小不同的三个铁块的重力,填入表格中;再将三个铁块分别浸没在水中,读出每次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中;再用量筒测出每个铁块排开的水量,填入表中。 6、求出三个铁块在水中各自受到的浮力大小,引导学生讨论: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电磁铁的磁力》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电磁铁的磁力》 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舜德小学秦少奇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是本节的核心和难点。小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实验既培养兴趣又提高能力,也是本节的关键和重点。 电磁铁的磁力是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听话的电磁铁”第2课。这节课既是对电磁铁的研究,又是对电磁铁听话的初步感知,是“听话的电磁铁”这一章承前启后的一节关键课。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教材是从各组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回形针数量不同,来引出怎样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从而导入课题。导入平凡、无新颖。 (2)教材实验,用电磁铁吸起回形针的个数,衡量电流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操作中容易出现误差。 (3)教材实验,用电磁铁逐项逐项、单项式试验它的磁力大小的。这当然无直观对比性,效率也不高。 (4)教材纯粹电磁铁实验,没有与单元课题《听话的电磁铁》巧妙的结合。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创新导入,魔术表演,将电池节数隐藏在背面操纵,磁力说增就增,说减就减,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寓教于乐。 (2)创新装置,用电磁铁试验的对比项在同一个装置中同时进行,增强直观对比性,更能提高实验效率。 (3)创新材料,用大头针代替回形针,会更细致、准确地衡量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4)改进实验过程,首尾呼应,紧扣课题,与单元课题巧妙的结合。

4、实验器材 演示课件、一号电池8节、开关、电池盒8个、铁芯5个、大头针1盒、小烧杯3个、塑料夹子3个、带绝缘皮的铜线3米、自制装置板。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1)实验原理: A、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 B、电磁铁将电能转化为磁能。 C、其他条件不变:电流越大,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多,磁力越大。 (2)实验装置平面图及装置说明如下: A、电池多少可根据实验需要自由更换; B、塑料夹套在横栏上夹住各种类型的电磁铁; C、接通电源后,电磁铁产生磁力吸起大头针,再用空玻璃杯装好被吸的大头针,断开电路后,就可以比较大头针的多少。 6、实验过程 实验一:魔术表演。点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二:围绕课题电磁铁的磁力,探讨电流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详见课件) 实验三:围绕课题电磁铁的磁力,探讨电磁铁线圈圈数与磁力大小的关系。(详见课件) 实验总结:归纳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概括这些因素与磁力大小的关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从事科学课教学已经好多年了,在教学中自己经过反思、揣摩,积累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新世纪的课堂教学突出特点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学科学课堂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促进学生求知欲滋长旺盛,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要有创造性、操作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创新的教学策略?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培养发展个性的思维 心理学认为:“想”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重组,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思维形式。学会了想,丰富了想的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想出许多奇思妙想,这一“想”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1.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思考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大胆猜想。让学生多想,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实验边想、要从多方面想、多角度大胆的想,鼓励学生敢想、想得新、想得奇、想得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表达是思考结果的表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言越积极说明思考的越多。即使说错了,在正面指导后,鼓励学生敢于发言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同一种物体,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三角形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3.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小学生充满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感受其特点;玩一玩,感受其中奥秘;做一做,提高了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 二、学会观察,敢于提出问题 观察是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想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不同角度洞察事物的形态、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李悦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 案李悦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学校名称:兴隆县半壁山镇车道峪小学 授课题目:磁铁的力量 授课教师姓名:李悦 指导教师姓名:徐银平、王海荣 一、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于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吸引的物体,能找出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有何不同; (2)能用定量的方法,观察磁铁吸引铁制品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 (3)能与同学合作实验,并从实验结果中,发现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区分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能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 (2)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3)能进行猜想、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科学素养。 二、实验材料:磁铁、曲别针、钉子、铝丝、订书钉、尺子、石头、铅笔、铜丝、铁丝、铁制品若干。

三、实验原理: 1、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2、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四、实验创新点: 《磁铁的力量》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这一课集实用性、开放性、生活性为一体,为了使学生认识磁铁的力量,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以及两个探究实验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的认识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甚至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之所以形成以上“偏见”,是因为他们对磁铁的认识来自于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缺乏确切的证据。 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通过“磁铁让曲别针在空中跳舞”这个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初步感受“磁铁的力量”。 第一个实验:探究磁铁能吸引哪种材质的物体的实验。该实验的设计正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该实验原来的设计是给定实器材料。修改后,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并且由学生搜集把他们所猜测的磁铁可以吸引的物体带到学校来验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研究身边的科学,既拓展了孩子们的研究空间,又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把课堂延伸到了课余。通过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对所有检验的物品按照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两类物品各自的共同特点,最终得出结论: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按照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设计了第二个实验:探究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关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

压缩空气实验设计 江门市陈白沙小学袁亦文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实验设计,是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活动4《压缩空气》的内容。在学生认识了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定是存在的,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会流动的气体的基础上,对空气的性质进行深入探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活动有余而思维不足”,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弱,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既培养兴趣又提高能力,本实验是本节核心和难点。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课程安排的实验是拍皮球,给皮球充气,在实际实验中,小学生往往很容易一想到:皮球弹跳是由于橡皮胶的原因。实验不能直观的观察、感知弹跳是由于压缩空气的作用。另一实验中用注射器压缩空气,让学生感受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在实验中,多次使用的塑料注射器容易产生漏气,实验效果差。如用玻璃注射器,大力拍打活塞会出现玻璃炸裂,出现安全事故。同时在教学中,仅这两项实验体验还是不够的。 三、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 压缩空气的作用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但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应该是可行的,本实验设计做了大胆尝试,利用打气筒、可乐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可先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通过观察、体验,让学生知道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可以产生巨大的力。 本实验坚持“简单”的课堂,慎重选用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为了保证安全,实验用一根约2米长的棉绳,把可乐瓶与固定物连在一起,可乐瓶不会飞出安全范围,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 四、实验器材

一个可乐瓶、一条两米长的棉绳、一支打气筒、控制空气进出的阀门与架子、喷嘴。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阀门固定在架子上,阀门的开关通过拉手控制。通过喷嘴与阀门控制,在打开阀门前,空气只能进不能出,用打气筒把气压进可乐瓶里。 (2)用2米长的棉绳把一头系在可乐瓶颈,另一头系在架子上,以保证瓶子不会飞出安全区域,确保实验的安全。 六、实验过程: (1)用棉绳把瓶子与控制架子连起来,棉绳一端系在瓶颈上,另一端系在控制架子上。 (2)把喷嘴拧紧在可乐瓶口,然后装在阀门架子上。 (3)先让学生感受打气筒压出的气,把打气筒接上阀门后,往可乐瓶打气。 (4)在打气的过程中,让学生分几次挤压可乐瓶,感受到由于压进了空气越来越多,瓶身越来越坚硬。 (5)压进一定量的气体后,打开阀门,可乐瓶飞出去,棉绳把瓶子拉回地下。 七、实验效果 本实验具有趣味性、观赏性、知识性、开放性能力性和创造性,研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压缩空气可以产生巨大的力。 八、实验拓展 本实验可以引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为下一步的科技探究活动《水火箭的制作和发射》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具有独立的传授特色,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实验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实验的设计或者实验材料的选用,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身居一线的科学教师因地制宜进行改进。其实这种改进就是创新。 一、改进实验设计,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方式就是老师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及注意点详细而周密地告知学生,甚至将实验现象、结果也公布于众,学生只“照方抓药”动动手就完事。如鄂教版五下第12课《怎样用水使小水轮转动起来》实验,验证性实验如案例方法是:1.老师先告诉了实验结果,用水冲叶轮,水轮就会转动起来。2.出示实验材料。3.告诉注意的几点。4.老师演示、学生观察。5.总结验证结论。而这种验证实验,是走过场,平淡枯燥。如果改用探究性实验,水分两色,效果明显不一样。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在老师启发下,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其探究性实验方法是:1.提出问题:用水冲洗、水轮能转动吗?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一猜; 3.制定研究计划(1)实验方法、对比法;(2)器材选用是:小水轮、水、水杯;(3)需要改变 的是:水冲的高度; 4.实验记录; 用水冲水轮转动快慢记录表 5.实验操作并收集证据,学生观察并轮流实验、作好记录; 6.分析与论证,师生共同分析论证、推断,得出结论; 7.总结和评价; 8.结合水力发电进行拓展与交流。 二、改进实验材料,选择“活性”材料为好 所谓“活性”材料,就是在大自然选取的有生命力的材料。它的音容笑貌未变,学生能直接感观,拓展新知。 如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观察蛙在水中运动是蹼足的作用》。我们必须走出教室,去池塘或河边选择“活性”材料,亲眼目睹青蛙蹼足是怎样游泳的。同学们会瞪大眼睛,细心观察,从中去发现,了解蹼像船桨,是帮助游泳的。有的学生还发现蛙腹内充足气,以增强水面浮力,学生智力自然拓展,效果倍增,老师授课轻松,学生也感快乐。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六年级上册《神奇的小电动机》 二、参加教师所在单位 珙县珙泉中心校梁红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 《神奇的小电动机》这一实验课题,选自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的第五节。他是在学习了电磁力的基础上,进而研究能量的转化。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该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它让学生从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探究得出结论。同时也为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用一只倒扣的杯子和两根橡皮筋作固定装置,将转子安放在铁丝支架和“v”形电线架上,连接电池开关,使转子转动起来。并通过改变电磁铁的远近和电流的大小来改变转速;通过改变电磁铁的电极来改变转子转动的方向。 实验的不足之处: A、装置图虽简单,但难操作。倒“v”字线头与铁丝支架高度仅靠 两根橡皮筋难统一高度,从而导致转子转不起来或转动过程中掉落下来。 B、由于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手持磁铁,易造成遮挡,阻碍了学生

对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的观察,不易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成功率低,很多教师都不易将实验成功演示。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A、改进固定支架,使转子无论怎样都不会掉落。 B、增加了一个固定磁铁的支架,让学生便于观察。 C、增加一条有色毛线,更利于学生通过毛线的转动情况,得知转 子的转动方向和转动快慢。 D、能更好与初中物理实验中的电机部分相衔接。 4、实验器材 转子、电池组、导线、开关、彩线、电板、磁铁、小电动机模型5、实验原理 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6、实验过程 A、安转支架和电路 B、安放转子 C、让小电动机转子转动起来。 D、改变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 7、实验效果 成功率高,便于学生通过观察,效果好。 8、自我评价 通过对实验器材和组装的创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的兴趣很浓,提高了可视度和实验的成功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其实是一门有趣的学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乐山市县街小学安琥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摩擦力的秘密》 一、实验名称: 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二、实验设计思路: 通过本实验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当物体的接触面的状态不同时产生的摩擦力也不同。因此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大小也可以以改变物体接触面的不同状态开始。使物体接触面变光滑和变粗糙,通过测量小车的运动(平行拉动和下降运动)形成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当接触面不同的时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也会不同,物体运动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认识改变接触面的状态,可以增大或减小物体间的摩擦力。 三、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改变物体的接触面状况,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四、实验器具 小车,木板,测力计,砂纸,尺子,书 五、实验操作: 小组活动一:探究如何减小摩擦力 材料:小车、一面光滑一面粗糙的木板(在木板一面粘上粗砂纸)

操作指南:把小车翻过来,连接上测力计,在木板的中间画上一条线,固定小车和测力计,拖动木板,让翻过来的小车分别在光滑板表面上,粗糙的表面上拖动,匀速拖到白线时读测力计的数字,并记录,再把小车放正(轮子朝下)再做一做。 相同的条件:小车测力计 不同的条件:光滑的表面粗糙的表面小车的正反面 实验结论: 1、接触面越粗糙,拉动小车所用的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接触面越光滑,拉动小车所用的力越小,(摩擦力越小) 3、接触面能滚动时,所用的拉力更小(滚动摩擦时摩擦力更小) 小组活动二:改变小车的状况探究摩擦力。 (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的比较) 材料:小车、斜面。 操作指南:搭一个斜面,第一次让小车轮子朝上沿着斜面滑下去,第二次让小车轮子朝下沿着斜面滚下去,比较两次小车行驶的速度,说明什么道理?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 平昌县鹿鸣小学孙晓兰

实验设计意图: 1.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得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2.通过实验,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感受到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所需器材: 水槽(也可用水盆等无盖的容器代替),去底的塑料瓶,乒乓球,水,塑料袋。 实验创新之处: 1.变零散的个体为整体,增强了连贯性。教材上安排的实验为四个小实验:一是用注射器往水里注入空气,有气泡产生;二是用塑料袋兜空气;三是杯底塞紧纸巾竖直压入水底,看纸巾会不会湿;四是想办法把装入塑料瓶的气球吹大。我设计的实验从开课的设疑导入到最后的巩固感知都是同一装置,贯穿整堂课使用,更有连续性。 2.变抽象为形象,增强了可信度。通过我的改进,学生能借助“你想让乒乓球在哪个位置就在哪里”这个游戏看到水中乒乓球的位置发生改变,使实验现象更直观,形象,很轻松就找到了这里面的秘密就是:空气占据空间。能通过“让乒乓球反复的听我们的使唤”这个游戏自己亲手将塑料袋的空气赶到塑料瓶,再让塑料瓶的空气回到塑料袋中,使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感受到空气占据空间。 3.变厌学为乐学,增强趣味性。改进后的实验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通过两个游戏变得看得见,也摸得着。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求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此顾彼,增强知识的联系性。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提高了实验的

成功率和实验效果,使学生轻松掌握本节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为以后的学习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埋下伏笔,增强了知识的联系性和系统性。 实验步骤: 1.往装有水的水槽里放入乒乓球,让学生猜一猜“如果用去底的塑料瓶罩在乒乓球的上方,然后竖直的压入水底,乒乓球会在水的什么位置?”学生可能会得出三种答案:水面上,水中,水底。此环节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知识含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从中找到答案。在发给学生的塑料瓶中分为两类:一些瓶盖是完整的,一些瓶盖有孔。学生实验后的答案也就有两种,水底和水面上。学生会很好奇的去寻找为什么不同,瓶盖完整的空气在瓶里占据了空间,水出去,乒乓球下沉;瓶盖有孔的空气出来了,乒乓球仍然在水面上。 2.设疑“能不能让乒乓球听我们的使唤,想让它在哪里就在哪里”,学生动手实验,瓶盖完整的,先将塑料瓶竖直的压入水底,乒乓球在水底;再松开瓶盖随即盖紧,乒乓球在水中;然后完全打开瓶盖,乒乓球浮出水面。瓶盖有空的先用手捂住孔,将塑料瓶竖直的压入水底,乒乓球在水底;再松开捂住的小孔随即捂紧,乒乓球在水中;然后完全松开,乒乓球浮出水面。做完后小组讨论“乒乓球能听我们使唤的秘密是什么?”,就是:空气占据空间。 3.设疑“能不能让乒乓球反复的听我们的使唤?”这时分发实验材料塑料袋。教材上有用塑料袋兜满空气的实验,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小学科学小小实验教案

科技论文 论题:创新,竹子手工制品 作品:书架 作者:··· 论点 1、讨论创新的重要性 2、目的和教育方法 3、步骤 4、应用 摘要:制作简易的手工制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以及增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热爱 关键词:合作,动手能力,创新,兴趣 一、讨论科技创新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孩子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客观意义,便是去培养并增强孩子对于知识的兴趣,从而达到吸引孩子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组织力和对班集体的归属感,达到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目的。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动手能力,综上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得目标。

二、目的和教育方法 目的: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毒==队合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有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方法,1、开展兴趣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出不同风格的小组。 2、确定思想基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创新。 3、展示样品,给学生有一个尝试的方向。 4、给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放开自己,自由发挥。 5、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习,完善自己的作品 三、步骤 1、思考想象并绘出设计图 2、准备材料 3、加工,小部件组装 4、根据设计图进行制作 5、检查作品的质量和实用性 6、做出客观的分析和结论 四、应用 将制作完毕的竹制书架进行运用检查,查看其稳固性和实用性,再短时间的使用中寻求较长使用寿命。增加作品的美观价值,作为班级精神载体装饰班级。

五、注意事项 1、必须做好学生的细想工作,要求自愿参加。 2、学习实践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合作和动手能力及上文 提及的氛围培养 3、遵守制作与卫生整洁的兼及 4、安全第一

小学科学作业设计

浅谈小学科学作业设计 新教材标准指导要求调动学生科学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对学生课堂 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的检阅手段。学生认真完成课外作业,有助于巩固和消化课上所学的知 识并通过学习形成技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品质。在创设有趣的课堂之外重构科学作业设计,就要改变传统作业纸上谈兵的特点,给作业加点“新”味,让学生享受作业的过程,作业也不再是一种烦人的负担,焕发 出科学课堂该有的动力和活力,让学生能在自觉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那如何在新 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呢?可以尝试了以下几种作业形式: 一、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学生对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合作、讨论为基本形式,运 用探究式的科学学习方法,能极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在完成探究式的作业过程中,由于其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的不同,不同学生对所见所闻都会有不同的所感所思,而且他们也会发现同伴的探究积累也是一种丰富的学习资源, 这些独特的学习资源相互交流,就能达到“资源共享”的优化组合效果。 例1 电磁铁的磁力(六上第三单元) 本探究活动的任务是:通过设计研究计划并实验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 圈数关系。要求每6人为一个研究小组,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来进行。 (1)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 根据研究的内容,选择并提出一个研究的问题: □线圈圈数□电池多少□有无铁芯 (2)建立假说: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猜测:如果,磁力大,如果,磁力小。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李悦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 方案李悦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学校名称:兴隆县半壁山镇车道峪小学 授课题目:磁铁的力量 授课教师姓名:李悦 指导教师姓名:徐银平、王海荣 一、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于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吸引的物体,能找出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有何不同; (2)能用定量的方法,观察磁铁吸引铁制品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 (3)能与同学合作实验,并从实验结果中,发现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区分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能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 (2)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3)能进行猜想、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科学素养。

二、实验材料:磁铁、曲别针、钉子、铝丝、订书钉、尺子、石头、铅笔、铜丝、铁丝、铁制品若干。 三、实验原理: 1、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2、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四、实验创新点: 《磁铁的力量》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这一课集实用性、开放性、生活性为一体,为了使学生认识磁铁的力量,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以及两个探究实验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的认识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甚至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之所以形成以上“偏见”,是因为他们对磁铁的认识来自于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缺乏确切的证据。 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通过“磁铁让曲别针在空中跳舞”这个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初步感受“磁铁的力量”。 第一个实验:探究磁铁能吸引哪种材质的物体的实验。该实验的设计正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该实验原来的设计是给定实器材料。修改后,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并且由学生搜集把他们所猜测的磁铁可以吸引的物体带到学校来验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研究身边的科学,既拓展了孩子们的研究空间,又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把课堂延伸到了课余。通过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对所有检验的物品按照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两类物品各自的共同特点,最终得出结论: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说课稿-运动起来会怎样

检验人呼吸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 教师姓名:学校名称:教材版本:教科版 【实验教材分析】 本实验出自于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的第三课《运动 起来会怎样一》一课,从整个单元的编排看,本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呼吸时 空气中氧气含量是有变化的,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实验原理】 1、人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2、木条燃烧需要氧气,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会熄灭。 【实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2、木条燃烧需要氧气,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会熄灭。 知识与目标: 1、合理地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 、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实验教学重难点】 实验重点: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 实验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 【实验教学创新】 原实验的不足: 1、将点燃的木条放入到呼吸多次的空气中时,木条仍可以长时间燃烧。 2、学生在吹气的同时还要通过排水法收集气体,那么到底是该吹气呢还是 该收集气体? 改进: 针对这两点,我选择用气球、橡胶管和吹气面罩组装成气体暂时储存装置来 加以改进。实验时,只需学生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吸入的空气全部吹入气球内即

可,如果要多次呼吸的空气,那么就用手捏住鼻子,用嘴反复呼吸气球内的空气 即可。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肺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往气球内吹气也更加地简单, 你想收集多少气体就收集多少气体,只要你的气球够大,最后这个装置还可以将 吹气与收集气体的步骤分开,先吹气再收集气体。 原实验的不足: 3、教材出示的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太过繁琐,学生一只手要拿集气瓶, 一只手要控制导管吹气,最后还要一只手盖玻璃片,实在不易操作。 4、学生吹气力度不易把控,吹气力度过大,会导致水花四溅,水溢到桌面 难以处理;吹气力度不足又把集气瓶中的出排不出来。 改进: 针对这两点,我选择用集气瓶、橡胶塞和玻璃导管组装成新的排水装置来加 以改进。实验时只需将集气瓶装满清水,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璃 管即可。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操作难度,还可以避免学生吹气力度过大 而导致的水花四溅。 【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器材】 装满清水的排水装置 2 套、集气瓶 1 个、玻璃片 3 张、气体暂时储存装置 1 套、金属夹 1 个、木条 1 根、废液缸 1 个、打火机 1 个、抹布 1 张、水槽 1 个 【实验步骤】 1、收集一瓶新鲜的空气:取集气瓶一个、玻璃片 1 张,将玻璃片盖在集气 瓶口,贴上标签,新鲜空气收集完成。 2、收集一瓶只呼吸过一次的空气:取气体暂时储存装置一套,先深吸一口 气,然后将其呼至气球中。取排水装置一套,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 璃管,然后将气球内的空气通过排水法收集气到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贴上标签。 3、收集一瓶呼吸过多次的空气:取气体暂时储存装置一套,先深吸一口气, 然后将其呼至气球中,紧接着用手捏住鼻子,用嘴继续呼吸气球内的空气。取排水装置一套,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璃管,然后将气球内的空气通过排 水法收集气到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贴上标签。

小学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创新性成果)

小学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创新性成果) 内容分析 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使铁芯磁化产生磁力的装置。电磁铁是电生磁现象的最直接应用,电磁铁也广泛应用在各种用电器中,电磁铁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呈现的现象有趣,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培养科学兴趣的良好契机。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 知道电磁铁的基本性质,能够根据所给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能够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能选择适当方式表达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研究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电磁铁的应用,能主动对电磁铁现象进行研究,体会探究乐趣。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探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电磁铁的基本性质,发现电磁铁具有南北极并可改变的特点。 教学难点:制作电磁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准备:电池、铁钉、带绝缘皮的导线、大头针。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概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自行发现问题: 1.出示课题(板书电磁铁) 2.提问: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磁铁,知道了磁铁很神奇,具有磁性,能吸起铁质物体,如:大头针、小铁钉,订书针等。(教师演示吸起订书针的情景) 师:(老师出示一根铁钉)你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根铁钉,它能吸起这些大头针吗? 生1:不能 师:为什么? 生:铁钉就是铁钉啊 师:光凭嘴说可不行,还是让我们来试试。(实验)哎呀,真的吸不起来,铁钉就是铁钉没有磁性,当然不能吸起铁性物质。 生2:能 师:你来,请你上来帮我用这根铁钉把这些大头针吸起来。 生2:实验 师:吸得起来吗? 生2:吸不起来 (后面同生1师生问答) 师:不过有一种力量很神奇,那就是科学!它能让这些铁钉带上磁性吸起大头针,你们相信吗?

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创新课教案

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创新课教案 关于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创新课教案 一、实验或器材在材料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湖北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本单元为学生介绍,地表缓慢变化的内容。在上学期地表距离的变化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用多种方式探究了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能量的不断作用与平衡所导致的地表,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造山运动、以及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形状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由于这些外力对地球表面的影响极其缓慢复杂,对于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生命个体来说,无法观察到其变化的全过程的,因此本单元将引领学生进行分析想象,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各种自然力量包括温度的变化,水自然空气,生物等外力对地表的作用和影响。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原来的实验虽然已经很完整,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现在已经是炎热的季节了,水的温度比较高,这样就导致温差小,热胀冷缩不明显,实验的效果不理想。另外,用玻璃做实验,它上面冷热变化所产生的细微裂缝,仅凭肉眼看的不是非常清楚,这不利于学生非常明显和直观地去观察到温度变化对玻璃的影响,进而也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温度变化这个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针对原来的实验的不足,我们选择把常温的水变成冰水,做到因时制宜。为了适应季节,为了使温度的变化更明显,我们要在水里面,加入冰块,或者是在冰箱里面先冷冻试验用的水,让它接近冰

冻状态最佳。当这个加热后的玻璃放入冰水中,它的变化会更明显,上面的裂缝也更清晰可见。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放大镜。这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道具,会让我们更加轻松,更明显的就观察到实验的效果。 四、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有:玻璃、酒精灯、打火机、试管夹、一盆冷水、一杯冰块,一个放大镜。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岩石破碎的过程是积极缓慢的。本实验运用热胀冷缩的原理,用玻 璃代替岩石,模拟冷热变化(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六、实验过程 1、用试管夹取出一块光滑的玻璃,观察并记录下玻璃表面的状况。 2、将冰块放入水中,降低水的温度,然后轻轻的搅拌,使水温 骤降。 3、点燃酒精灯。 4、用试管夹轻轻的.夹住玻璃,放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快速加热。 5、将已经烧的发热的玻璃迅速的放入已经冰冷的水中,然后再 取出来,用放大镜观察玻璃上的表面状况,记录下上面所产生的裂纹。 6、重复步骤4、5至少进行3次,每一次都记录下玻璃的表面状况。 7、先熄灭酒精灯,再分析实验现象记录。 七、实验效果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1)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孔成像演示装置仪 卢龙县燕河营镇燕窝庄小学秦香云 一.实验设计意图 1.《小孔成像》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光的传播》中的教学活动。实验目的1、通过本实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2、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材料: 蜡烛、磨砂玻璃、白色屏板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 教材中原有的实验是: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大小约为一枚硬币的小孔,然后把这三张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学生就可以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这时,如果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 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学生就不能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实验旨在让学生明白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实验的不足之处 A. 不直观。白天光线强烈,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线。 B. 难操作。实验道具难做精确,三孔难以对齐。 C. 不全面。该实验只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没有证明其在液体、固体俩种物质形态中的传播路径。 D. 实验器材比较常见,学生对这些天天见到的物体提不起兴趣,不能激发探究热情。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1、白天上课时,一般阳光比较强烈,不易观察到烛焰的像; 2、由于空罐前后距离较短,很难观察到烛焰的各种成像情况;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用后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 4.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5.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金点子案例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方案——大气压的存在 昌邑市育秀学校王鲁英指导教师:王鲁英 一、实验名称:小孔成像二、实验目的:小孔成像的特点 三、实验所需器材:八宝粥空瓶一只、薄膜、纸杯四、实验装置及说明: 五、实验操作步骤: 1.将八宝粥空瓶有口的一端割掉,扎上薄膜;将纸杯去底,套在有薄膜的一端;八宝粥空瓶的另一端扎上小孔; 2.点燃蜡烛,将有空的一端对准烛焰,调节距离,直到在薄膜上看到烛焰的像; 3.调节孔与烛焰的位置,再观察像的变化。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小孔成像的实验在课本上是学生的动手实验,但总是薄膜上的像在教室展示时,非常不清晰,我发现用套上纸杯却非常清晰,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 四.创新实验所需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底部缠铁丝)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等。 五、实验过程 (一)自制小喷泉 1.连接装置。 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二)有魔法的空瓶 1.往装有水的水槽里放入乒乓球,让学生猜一猜“用去底的矿泉水瓶对准水中的乒乓球,竖直用力向下压,乒乓球会在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