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电气:软导线安装作业指导书

变电电气:软导线安装作业指导书
变电电气:软导线安装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变电站内各种规格的架空软母线及设备连线的安装作业。

2编写依据

表2-1编写依据

3作业流程

作业(工序)流程见图3-1。

图3-1作业(工序)流程图

4安全风险辨析与预控

表4-1工作前安全风险辨析及预控措施表

请您认真检查并签名确认,您的签名意味着将承担相应的安全质量责任。

施工单位检查人:监理单位检查人:

日期:日期:

注:对存在风险且控制措施完善填写“√”,存在风险而控制措施未完善填写“×”,不存在风险则填写“—”,未检查项空白。

5作业准备

5.1人员配备

表5-1作业人员配备表

5.2主要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

表5-2主要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表

表5-2(续)

6作业方法

6.1施工准备

6.1.1 技术准备:按规程、生产厂家安装说明书、图纸、设计要求及施工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交底要有针对性。

6.1.2 人员组织:技术负责人、安装负责人、安全质量负责人和技术工人。6.1.3 机具的准备。按施工要求准备机具,并对其性能及状态进行检查和维护。

6.1.4 施工材料准备。导线、绝缘子、金具、螺栓等。

6.2绝缘子金具串组装

6.2.1 绝缘子和金具检查。检查绝缘子型号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集中放置在适当的地方,做好保护;在安装之前应作耐压试验;凡外观检查不合格的绝缘子或耐压值达不到要求的,均应标上明显标志,另行存放。检查所有金具型号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金具表面应无裂纹,光滑无毛刺。

6.2.2 按设计要求将绝缘子和各种金具组装成串。根据施工需要,将各组装好的绝缘子金具串移放在适当的地方,要注意保护其清洁和不受损坏。

6.2.3 绝缘子安装前应按现行规程、规范的规定试验合格。

6.3导线长度测量及计算

6.3.1 测定绝缘子金具串的长度。将绝缘子金具串垂直吊离地面。用卷尺实测绝缘子金具串的长度。注意绝缘子金具串的实测长度的起点,应为绝缘子金具串两端挂件的内沿接点。逐串记录绝缘子金具串的长度。

6.3.2 档距测量。采用测量仪器具进行架空软母线档距测量,每档的档距均应进行逐相测量,并做好记录。

6.3.3 导线长度计算。软母线施工须满足设计规定的弧垂,且要求三相弛度达到同一水平,关键是精确计算母线下料长度,严格控制各工序测量值的准确性。

目前国内对大截面软母线实放长度的计算有几种方法。本工程采用国内最常用的导线长度计算公式,计算准确,保证了施工质量。计算公式如下:

L=L′+ak-2(?L1+L1)

式中:

L——导线实际下料长度,m。

L′——实测档距,m。

ak——导线计算长度增加量。

ak=0.9×a-0.02

a=2×(L0-X0)+8(f-Y0)2/3×(L-2×X0)

计算水平分量X0=T0×Y0/(W0/2+B0)(m)

计算垂直分量Y0=T0×m)

计算导线重量的一半B0=(L′/2-L1)×G(kg)

计算水平张力T0=[L0×(W0+B0)+B0×L′/2]/(2×f)(kg)

f——弛度;

L——跨度;

G——每米导线质量;

W0——金具质量。

?L1——导线端头至钢锚挂点内沿的距离,m。

L1——绝缘子金具串实测长度,m。

注:①此公式可利用计算机Excel软件计算。

②设备间连线的导线长度可放样确定。

6.4导线裁线

6.4.1 导线的展放、测量、切割等施工应在平地进行。导线展放应使用支架,为保护好导线及准确测量导线长度,导线需放平不能弯曲。

6.4.2 放线过程中,导线不得与地面摩擦,并应对导线严格检查,当导线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使用:①导线有扭结、断股和明显松股者;②同一截面处损伤面积超过导电部分总截面的5%者。

6.4.3 切断导线时,应在导线端头处绑扎铁线,以防导线切断后散股。导线切断后,切口周边应用锉刀修整,端面应整齐、无毛刺。当压接耐张线夹时需切割

铝线不切割钢芯时,要用钢锯切割,严禁伤及钢芯。

6.5导线压接

6.5.1 各种导线及线夹压接前应进行拉力试验,每种导线取试件两件,每种线夹取试件一件,试验合格后方可正式施工。

6.5.2 压接导线时,压接用的钢模必须与被压管配套。压接时必须保持线夹的正确位置,不得歪斜,相邻两模间重叠不应小于5mm。

6.5.3 导线与线夹压接面均应用酒精清洗干净,清洗长度不应少于连接长度的1.2倍,清洗干净后在线夹内壁均匀地涂上薄薄一层电力复合脂。

6.5.4 线夹和钢锚压接前,应调整其放置方位,使之与导线的自然弯曲方向相协调,且符合安装要求。

6.5.5 线夹压接前,应先量好线夹的深度,并在导线上标明穿入尺寸标记,以保证足够的插入深度。

6.5.6 液压压接过程中,应有两人在液压钳两边把持住被压管,使其与导线始终都保持在水平状态。

6.5.7 压接时应自接线板一端开始压第一模,压后管的六角形对边应为0.866D,当有任何一个边尺寸超过0.866D+0.2mm时应考虑更换钢模(D为被压管的外径)。当管压好后如有飞边时,应把飞边用锉刀锉掉;外露的钢锚及压接管口应涂防锈漆。

6.5.8 导线穿入管时,应沿铝股绞向旋入,注意不使导线松股,再穿钢锚,沿钢芯绞向旋入。

6.6软母线架设

6.6.1 导线与绝缘子金具串的组装应按档距、绝缘子金具串的实测长度及导线下料长度的组合关系进行。

6.6.2 软母线架设前将绞磨机固定在安全、便于观察和控制地方,在牢固可靠的支柱基础和构架横梁上选择合适位置挂好滑车。

6.6.3 用绞磨机将组装好的软母线的一端挂至一侧构架横梁上,然后再将另一端挂好。挂线过程中,要注意导线不得与地面和间隔内的构支架摩擦。挂线时,构架上的施工人员应与操作绞磨机的人员密切配合,当绝缘子金具串拉至靠近构架时应将速度放缓。

6.6.4 测定母线的弛度,其值应在设计弧垂的允许范围-2.5%~5%。若实测弛度值达不到要求时,可用更换或增加“U”形环的方法进行母线弛度调整。

6.6.5 设备连线、引下线和跳线安装前,应用钢丝刷清除接触面上的氧化层和其他脏物,并涂上一层电力复合脂。软母线与电器接线端子连接时,不应使设备接线端子受到超过允许的外加应力。

7质量控制措施及检验标准

7.1质量控制措施

7.1.1 软母线不得有扭结、松股、断股及其他明显的损伤或严重腐蚀等缺陷。

7.1.2 采用的金具应有质量合格证外,尚应进行下列检查:规格相符,无裂纹、伤痕、砂眼、锈蚀、滑扣等缺陷;线夹船形压板与导线接触面应光滑平整,悬垂线夹的转动部分应灵活。

7.1.3 软母线与金具的规格和间隙必须匹配,并应符合国家标准。

7.1.4 放线过程中,导线不得与地面摩擦,并应对施工过程导线进行严格检查。

7.1.5 切断导线时,端头应加绑扎;端面整齐、无毛刺,并与线股轴线垂直;压接导线前需要切割铝线时,严禁伤及钢芯。

7.1.6 软导线和各种连接线夹连接时应符合的规定:导线及线夹接触面均应除去氧化膜,并用汽油清洗,清洗长度不应小于连接长度的1.2倍,导电接触面应涂以电力复合脂。

7.1.7 母线弛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允许误差为-2.5%~5%。同一档距内三相母线的弛度应一致,相同布置的分支线,宜有同样的弯度和弛度。

7.1.8 线夹螺栓必须均匀拧紧,紧固“U”形螺丝时,应使两端均衡,不得歪斜;螺栓长度除可调金具外,宜露出螺母2~3扣。

7.1.9 母线跳线和引下线安装后,应呈似悬链状自然下垂。且各相间的下垂弧垂一致。在满足弧垂允许误差规定时,各相间的相对误差不应超过300mm。

7.2质量控制表

表7-1质量控制表

7.3质量检验

按Q/CSG 10017.2—2007《110kV~500kV送变电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第2部分:变电电气安装工程》中Q/CSG表3.1.1、表3.1.3、表3.2.5的规定执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