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乡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是(乡村社会学)

2.乡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3.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系统的乡村社会学研究报告—《一个农业社区的解剖》的作者是(加尔平)

4.在我国最早的乡村社会学研究的标志是(《中国乡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

5.被认为是中国乡村社会学诞生标志的书是(《乡村社会学》)。

6.在实际研究乡村并做出理论性总结方面,对我国乡村社会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费孝通)

7.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是(乡村建设运动)

8.乡村建设运动的最有名的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人为(梁藗溟晏阳初)

9.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乡村社会调查,1949年前,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最著名的著作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0.社会学在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恢复的时间是(1979年)

11.在传统农村农业活动主要是指(农田种植)

12.从我国行政管理体系来看,被认为是乡村的标准范围是(县以下)

13.在乡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无知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农业)

14.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农民)

15.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基本社会化)

16.一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和村名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叫(角色丛)

17.一个人同时担任了几个角色,而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之为(角色冲突)

18.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额相互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是(社会群体)

19.人们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社会性)

20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初级社会群体)

21.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亲密)

22.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

23.由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

24.由已婚的兄弟姊妹家庭组成的是(联合家庭)

25.目前在我国乡村,干扰乡村基层政权的最主要的是(家族)

26.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联合起来的次级社会群体是《社会组织》

27.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家长制》

28.认为工人来厂做工的仅仅是为了挣钱,因此通过物质刺激激励工人勤奋工作,

29提高效率的理论是《泰罗制》

30.《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的作者是(法约尔)

31.关于社会组织内部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科层制)

32.以土地入股、同意经营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初级社)

33.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1977年)

34.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安徽)

35.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

36.乡村自治组织是指(村民委员会)

37.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是(社区)

38.社区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生产力)

39.社区与社会相比,二者(社区外延小于社会)

40.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血缘关系)

41.乡村城镇化的表现像是多种多样,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

4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乡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

43.当前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

44.标示生活方式的质的方向的范畴,反映生活方式质的规定性及其本质的和必

45.然的特征是(生活质量)

46.生活方式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生活主体、生活条件)

47.决定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制度)

48.生活方式的自然基础因素是(自然环境)

49.乡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文化娱乐方式)

50.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达到了(富裕型)

51.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

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是(社会保障)。

52.社会保险是(政府行为)。

53.社会保障实质是(经济保障)

54.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

55.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的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是(社会保险)。

56.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稳定器”,是指其(政治功能)。

57.20世纪30年代,颁发的《社会保障法》的国家是(美国)。

58.被认为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是(生存权)

59.我国有关老年人的法律和规定,划分老年人的标准是(60岁)。

60.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导使社会主体或部分成员得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指(社会问题)

61.乡村社会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62.乡村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有许多成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

63.系统得提出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新人口论》的作者是(马寅初)

64.到2000年底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仍有(3000万)

65.乡村劳动力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1/4)

66.规定我国义务教育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67.社会控制的最主要的实施者是(初级社会群体)。

68.社会控制的准则是(社会规范)。

69.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乃至对于不同行为的社会控制具有各自的特点,这是社会控制的(特殊性)。

70.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控制的主导力量是(国家政权)。

71.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道德)。

72.根据一定的标准吧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称为(社会分层)

73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默想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所处位置的方法是(主观法)

74.调查人员从一个社会中抽出一些熟悉社区情况的人们为评判员,让他们按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对社区成员进行分类的方式是(声誉法)

75.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劳动分工的需要)

76.社会各要素相互连接,结合成社会系统,它们的变化导致社会的变化,称之为(社会变迁)。

77.在生产方式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力)。

78.被称为第一生产力的是(科学技术)。

79.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趋同理论)。

80.社会是一个经济体系,它由核心和边陲构成,核心国在经济上剥削边陲国,这种理论属于(依附理论)。

81.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82.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在(巴西)是胜利召开。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ABCD)A.社会关系B.社会行动C.社会结构D.社会变迁E.社会发展史

2.社会学的特点(BCD)A.逻辑性B.整体性C.综合性D.应用性E.前瞻性

3.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ABCD)A.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B.乡村社会关系C.乡村社会结构D.乡村社会变迁E.乡村社会发展史

4.乡村社会学从理论上看其研究的基本内容有(ABCDE)A.乡村社会B.乡村的基本群体C.乡村社会组织D.乡村社区 E.乡村生活方式

5.乡村社会学从应用的角度看,其研究的内容包括(ABCD)A.乡村社会问题B.乡村社会控制C.农村社会保障D.乡村社会现代化 E.乡村社会调查

6.本书介绍了乡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相邻学科包括(ACE)A.乡村经济学B.乡村政治学C.农业推广学D.乡村种植学 E.城市社会学

7.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ACE)A.为科学规划乡村发展服务B.为制定乡村规章服务C.为推进乡村物质文明服务D.为推进城市物质文明服务 E.为推进乡村精神文明服务

8.中国共产党乡村研究的主要社会学的成果(ACE)A.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乡村社会性质B.发展了乡村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 C.分析了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D.创建了乡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E丰富了社会调查方法

9.现阶段我国乡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有(ABCDE)A.农民的分化B.农民的社会流动C.乡村基层组织D.乡村的贫困问题 E.乡镇企业的发展

10.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有(ABCD) A.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B.农民是其主要职业C.家庭是生活单元D.质朴的文化

E.复杂的社会关系

11.文化的特征包括(ABCDE) A.人类共同生活的产物B.全体成员共同享有C.后天学得而非先天的D.是社会遗产E.具有多样性

12.乡村的社会机构主要包括(ACD) A.经济结构B.阶级结构C.政治结构D.社会关系结构E.制度结构

13.分析乡村居民时使用的重要指标包括(ACE) A.职业B.阶层C.居住地D.户口E.居住时间

1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ABCDE) A.教导生活技能B.学习社会规范C.学习谋生手段D.确定人生目标E.培养社会角色15.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最主要的场所包括(ABCDE) A.家庭B.游戏群体C.邻里D.学校E.大众传播

16.影响农民心理特点形成的原因有(BCDE) A.农民的传统B.小农经济C.长期聚族而居D.狭小的生活空间E.多变的外部环境

17.在一系列的社会变迁中,我国农民发生了明显而主要的变化,表现为(BCDE) A身份的变化B家族主义的变化C 革新意识的变化D利益观的变化E眼界的变化

18.群体的基本特征有(ABCDE)A交往的社会性B交往的规范性C归属感D交往活动的经常性E交往的持续性19.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有(ABCDE)A规模小B非正式控制C面对面交往D成员有多种角色E满足需求为首位20.家庭关系主要包括(ABCDE)A夫妻关系B亲子关系C兄弟姐妹关系D祖孙关系E婆媳关系

21.从家庭结构的角度,可以把家庭分为(ABCD)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E特殊家庭

22.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是(BCD)A规模大型化B规模小型化C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D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E家庭趋于现代化

23.邻里的特点有(ABCD)A直接交往、关系亲密B自然产生C守望相助、共同生活D具有变动性E具有层次性24.邻里的功能有(ABCDE)A生活上互助B生产上互助C交流情感D调节纠纷E维护治安

25.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ABCDE)A一定数量的成员B特定的活动目标C相对规范的组织章程D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E一定的物资设备

26.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组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主要有(ABCDE)A家长制B泰罗制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D科层制E行为科学理论

27.乡村社会组织的类型主要有(ABCDE)A经济组织B政治组织C村民自治组织D教育组织E文体和科技组织28.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乡村经济组织发展经过的历史阶段有(ABCD)A互助组B初级组C高级社D 人民公社E乡镇企业

29.从社会组织角度看,乡镇政权组织体系具有的特点有(ABD)A地域性的政治组织B科层制组织C家长制组织D 基础性的国家权力组织E乡民的自治组织

30.村民委员会的特征(ABCDE)A群众性B自治性C基层性D地域性E广泛性

31.村民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包括(ABCD)A村民会议B村民委员会C村民小组D工作委员会E特派员

32.社区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E)A.一个社会实体B.具有多重功能C.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D.聚落是物质载体E.发展变化的

33.社区的多重功能表现为(ABCDE)A.经济功能B.政治功能C.文化功能D.管理功能E.社会整合功能

34.社区的构成要素有(ABCDE)A.共同生活的人群B.一定的地域C.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D.一定的管理机构E.社区文化

35.乡村社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ABCDE)A.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B.人口密度低人口聚居的规模小C.社会结构相对比较简单 D.家庭的地位、作用突出 E.血缘、地缘关系发挥基础性作用

36.乡村社区的主要类型有(AC)A.村落B.县城C.集镇D.特区E.行政村

37.村落社区聚村而居的原因有(ACD)A.便于互相帮助B.便于生产C.寻求安全D.家庭文化影响E.便于联姻

38.集镇在我国乡村社会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为(ABCDE)A.经济中心B.政治中心C.文化中心D.信息中心 E.服务中心

39.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有(ABCDE)A.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B.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C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E.改革户籍、劳动就业制度

40.社会保障内容包括(ABD)A、社会保障B、社会救助C、社会帮助D、社会福利E、社会工作

41.社会保障的功能表现为(ABC)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民生功能D、社会功能E、民主功能

42.传统的乡村社会,农民面对贫困和疾病采取的方法有(ABC)A、家庭的支持B、家族的帮助C、亲友的相帮D、社会的救援E、政府扶持

4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明显的社会进步,主要表现为(ABD)A、经济发展B、农民收入增加C、民主进步D、观念更新E、社会进步

44.我国乡村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是(ABC)A、养老B、医疗保障C、社会救助D、住房改革E、残疾人权益45.老年人“五保”的内容有(ABCDE)A、保穿B、保吃C、保住D、保医E、保葬

46.社会变化的成因有(ABCD)A、生产方式的变化B、科学技术进步C、人口的变动D、环境的变化E、政治制度的变化

47.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ABCDE)A、经济现代化B、政治民主化C、管理现代化D、乡村城市化E、生活方式现代化

48.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有(AB)A、依附理论B、社会趋同论C、社会均衡论D、后工业社会论E、罗马俱乐部49.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有(ABC)A、传统发展战略B、基本需求战略C、可持续发展战略D、跨越式发展战略E、先城市后乡村战略

50.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特征有(ABC)A、缓慢的发展B、不平衡C、不协调D、问题多E、理论性差

51.我国乡村现代化的迫切任务(ABCD)A、发展经济B、城镇化C、加快民主政治D、加强精神文明建设E、整治社会治安

52.生活方式定义所包括的涵义有(ABCD )A、主体范畴B、各种生活活动的总和C、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统一D、强调的是活动方式E、社会制度的演变

53.影响决定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有(ABCD )A、生产方式B、自然环境C、科学技术D、传统习俗、价值观念E、政治制度

54.当前我国乡村居民劳动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ABDE )A.以农为主兼营他业B. 非农职业者开始形成C.以工商为主兼农业 D.由手工向机械化操作过渡 E.具有季节性

55.乡村的消费方式的主要特征是(ABCD )A饮食质量有明显提升B服饰消费商品化、多样化、中高档化C居住水平、居住质量有显著改善D耐用消费品正在普及E所有乡村居民均得到有效保障

56.关于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做到(ACE )A.深刻认识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B.打破现存生产关系C.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 D.加快城镇化步伐E优化产业结构

57.建设精神文明,培育“四有”新人,“四有”是指(ABDE )A.有理想B.有道德C.有技术D.有文化E.有纪律58.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新人的途径有(ABCDE )A.深入开展理想、爱国主义教育B.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C. 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提高文化素质 D.通过多途径、多措施,加强纪律教育 E.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59.社会分层的方式有(ABD)A.主观法B.客观法C.评判法D.声誉法E.职业法

60.常用的社会分层的标准有(ABCDE)A.收入B.职业C.受教育程度D.家庭背景E.居住位置

61.社会分化的生物因素有(ABCD)A性别B年龄C种族D智力E健康程度

62.社会分化的社会文化因素有(BCD)A.职业的差异B.文化的差异C.阶层的差异D.阶级的差异E.智力的差异63.我国当代乡村的阶层结构包括(ABCDE)A.农业劳动者B.农民工C.雇工D.知识分子E.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

64.现阶段乡村已逐渐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农工商贸副齐头并进的流动格局,其流动方式主要表现在(ABCE)A向乡镇企业流动 B.向林牧副渔业流动 C.向手工业流动 D.向商业流动 E.向服务业流动

65.社会问题的特点有(ABDE)A.普遍性B.地域差异性C.时代性D.多因性E.关联性

66.乡村社会问题的成因有(ABCDE)A.落后的生产力B.传统的伦理道德C.传统的价值观点D.落后的科学文化教育 E.行政行为失误

67.乡村社会的主要问题是(ABCDE)A.人口问题B.贫困问题C.环境问题D.教育问题E.治安问题

68.我国乡村人口问题的现状表现为(ABDE)A.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B.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C.分布不平均D.人口素质差 E.劳动力大量过剩

69.人口素质包括(ABC)A.身体素质B.文化素质C.精神素质D.气质素质E.运动素质

70.我国乡村人口问题的成因表现为(ACDE)A.政治原因B.经济原因C.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D.落后的文化教育E.行政行为失误

71.贫困的类型分为(DE)A.轻度贫困B.中度贫困C.高度贫困D.相对贫困E.绝对贫困

72.贫困问题的成因(ABCDE)A.自然条件恶劣B.人口负担重C.生产力水平低D.政策失误E.人口素质差

73.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ABCDE) A.环境意识差B.执法不严C.认识错误D.急功近利E.人口压力过大74.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现状表现为(ABCDE)A. 文盲、半文盲比例高B.适龄儿童失学率高C.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D.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 E.教育结构不够合理,职业教育不够普及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

2.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以农业或相关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居住在乡村地区的人们组成的乡村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乡村社会学也称农村社会学。

3.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4.乡村社会:是指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5.社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基本活动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状态。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各社会群体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基本的关系状态。乡村社会结构包括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关系结构和制度结构。

5.基本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6.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成了固定的社会关系,而具有社会关系的人们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体就是社会群体。

7.初级社会群体:是指那些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它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

8.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家族、秘密社团、兴趣团体、工厂、机关、学校、军队等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联合起来的次级社会群体。

9.家长制:是指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

10.科层制:是指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11.村民委员会:是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2.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13.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社区。

14.乡村城镇化:又称之为“农村城市化”,是指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乡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

15.生活方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活方式是指生产活动以外的其他活动方式,而广义生活方式则包括人们的各种活动方式,其中也包括生产劳动方式。

16.消费方式:是指农村居民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耗生活资料和劳务的过程及行为,包括吃、穿、住、用等方面。17.现代化生活方式:是指与现代化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有利于人们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新型生活方式。18.恩格尔系数:是指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比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

19.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9.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结构要素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结构要素的过程。20.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1.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1.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2.贫困问题:贫困是指生活水平达不到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的状况。

23.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狭义是指对社会越轨行为施以惩罚、制约和教育的过程。本章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24.越轨行为:又叫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所有行为。越轨行为仅仅是指违法或违纪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26.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

27.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

28.社会救助:也叫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保证其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29.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的、旨在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

30.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及社会系统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指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

31.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32.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和规划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倡议和行动。

33.可持续发展是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着眼的,但它又涉及到人类发展的诸多方面。

四、问答题

1.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参见教材P3或辅导问题4;

2.农村、农业、农民的关系参见教材P1或辅导问题3;

3.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参见教材P6或辅导问题7;

4.乡村社会的特点参见教材P17或辅导问题1;

5.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参见教材P25或辅导问题8;

6.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参见教材P27或辅导问题9;

7.当代中国农民的基本特征参见教材P23或辅导问题5;

8.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参见教材P33或本课程辅导2;

9.家庭和乡村家庭的功能参见教材P37或本课程辅导6、15;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王铭铭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 ——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 王铭铭 在中国研究中,长期存在规范社会科学范式与中国文化独特范式之争。鉴于这一争论 对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本文对在中国社会研究范式建构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诸种社会人类学理论逐一加以评介,并论述了中国学(汉学)社会科学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识论与解释问题。 作者王铭铭,1962年生,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来,汉学界 出现了大量有关“范式”(paradig m )的讨论。这些讨论针对的是传统汉学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汉学研究是否存在自身独特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2)作为区域性研究类别的汉学与一般社会理论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 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探讨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者那里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从本质上讲,社会人类学综合了两种探讨,即区域性的社会-文化知识的探讨和社会人文学科的理论探讨。在这一社会人文学科中,一部分学者专攻中国社会研究,他们被称为“汉学人类学者”(sinolog ical anthro polo gists)。汉学人类学者一直面临如何使其在中国社会中发现的地方性事实与一般社会-文化理论形成对话的问题,向来十分关注地方性知识与社会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鉴于他们在这方面所做的探索对回答汉学研究的上述 参见W illiam Row e,1990,“T he public spher e in mo der n China ”,M oder n China ,16∶3∶ 16—19世纪,欧洲各国统治者为了达到侵略和掠夺的目的,鼓励教会、学者、探险家致力 于中国的研究,组成不同的“东方学”研究团体,使中国成为西欧学界的研究对象,于是产生了中国学。最早的中国学就是注重汉语研究的“汉学”。后来,它扩大成了一门关注一切中国事物如地理、风物、语言、哲学、社会、军事等等的区域研究学科。

井巷工程试题库

《井巷工程》试题库 、名词解释 1?井巷:为了勘探、开拓及开采矿床,或为达到其他开采技术的目的,在有用矿物矿床或岩石中进行开凿工作时所形成的孔洞叫做巷道。 2. 井巷工程:为采矿或其他目的在地下开掘的井筒、巷道和硐室等工程,总称为井巷工程。 3. 岩块:指从地壳岩层中切取出来的小块体。 4. 岩体:是指地下工程周围较大范围的自然地质体 5. 围岩:巷道附近受扰动的岩石。 6. 岩石的碎胀性:是指岩石破碎以后的体积将比整体状态下的体积增大的性质。 7. 岩石孔隙率:岩石内的各种裂隙、空隙的体积和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8. 岩石吸水率:指岩石试件在大气压力下吸入水的质量与试件烘干质量之比值。 9. 普氏系数:即岩石坚固性系数f,用岩石的单向抗压强度R c(Mpa)除以10 (Mpa)求得, 即f=R c/10,表示岩石破坏的相对难易程度。 10. 爆炸:是物质系统一种极迅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在变化过程中,瞬间放出其内含能量, 并借助系统内原有气体或爆炸生成气体的膨胀,对系统周围介质做功,使之产生巨大的破坏 效应,同时可能伴随声、光、热效应。 11. 炸药: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快速化学反应、放出能量、生成气体产物从而显示爆炸效应的化合物或混合物。 12. 岩巷:当岩层占掘进断面4/5及以上的巷道,称为岩巷。 13. 半煤岩巷:在巷道掘进断面中岩层面积占掘进断面面积的1/5?4/5的巷道。 14. 煤巷:沿煤层掘进的巷道,在掘进断面中,若煤层占4/5 (包括4/5在内)称为煤巷。 15. 轨距:是指直线线路上两条钢轨规头内缘之间的距离 16. 装药系数:装药长度与炮眼长度之比 17. 最小抵抗线:岩石与空气接触的表面叫自由面,炸药药包中心到自由面的垂直距离。 18. 爆破作用指数:通常把爆破漏斗半径与最小抵抗线的比值称作爆破作用指数。 19. 巷道快速掘进:采用合理的破岩、装运和支护技术,科学管理施工各个工序,使得每个工序用时最少、各个工序之间转换顺畅,使巷道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得到良好发挥。 20. 一次成巷:把巷道施工中的掘进、永久支护、水沟掘砌三个分部工程视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的距离内,按设计及质量标准要求,互相配合,前后连贯的最大限度的同时施工。 21. 正规循环作业:在岩巷施工中,正规循环作业是指在掘进、支护工作面上,按照作业规程、爆破图表和循环图表的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装备,完成规定的全部工序和工作量,取得预期的进度,并保证生产有节奏地周而复始地进行。 22殉爆:炸药(主发药包)发生爆炸时引起与它不相触的临近炸药(被发药包)爆炸的现象。 23. 殉爆距离:带有雷管的主发药包爆炸时能连续三次使相隔一定距离的另一同种药包也爆炸的最大距离(m)。 24. 最大安全电流:给雷管通以恒定直流电5min不爆的电流最大值。 25. 三软煤层:指顶底板岩层和煤层强度均较小的煤层。 26. 二次支护:初次支护完成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巷道安全稳定性而采用的刚度较大的支护结构和支护方法。 27. 装药系数:炮眼内装药的长度与炮眼长度的比值。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

地理科学导论 第一章地理学概述 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地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 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 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 厚度约20公里左右。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对 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 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 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 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 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分层结构:各自然地理要素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

人类学相关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 1、理论人类学与应用人类学之关联 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异同”的名为“比较民族学”, 即今天所说的理论民族学, 它偏重于研究多个民族的共同发展规律。(蔡元培) 应用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社会调查的方法,着重研究现代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社会生活规律。对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医药与保健,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遗传工程进行应用研究,提出对策,应用人类学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已冲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线,进行科学间合作,协同研究。可分为结构人类学、人类工程学、医学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分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人口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空间人类学等分支学科。 2、人类学南派与北派的比较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类学兼收并蓄了欧美人类学的种种学术流派,成为一个多元的学术体系。到30年代,中国人类学已形成三种具有地区特色的风格,呈华东、华南和华北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受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影响的“北派”与“南派”,分别以燕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为中心形成自己的圈子。 “北派”受功能学派影响较大,偏重于一般社会科学。关注深入的民族志研究(社区调查),重视比较不同社会中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研究并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特色在于汉人社区研究。强调社区研究方法的运用,以田野调查的实际资料和分析研究为拳头产品,通过和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在国际人类学界影响较大。 “南派”与历史学派关系深厚,偏向于人文学,注重物质文化与跨民族关系研究,注意力在文化研究,而非规律或原理、原则的寻求。强调以族群文化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传统风俗与历史源流的内容,明确提出要以人类学材料来补充历史记载不足的看法。在实地调查中,偏向于民族志描述。他们开展的田野调查数量最多、面积最广,质量上乘。 两派在经验资料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方面,分别都有各自独到的开拓。 3、社会调查与社会学调查之关联(事实与理论) 社会调查是指:政府或个人组织对社会间事件的调查。如民生、物价、治安、政府公信力等领域。 社会学调查指:通过社会调查所得的结果与不同组织或个人调查结果相比较,了解两方或多方意见共同研究。 4、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新中国建立后,苏维埃学派对我国的民族学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原始社会研究、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定义与识别。所谓经济文化类型,乃指“一定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它在历史上形成于处在相似的社会经济水平,并居住在同样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不同民族中”。林耀华等后来将之修改表述为“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这一理论的深刻意义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它为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共同体的分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因为同样的经济文化类型可以独立出现在远隔千里而又无直接交往的民族中,这种超越地域性的特征使它与语言的发生学分类法以及社会形态分类法等一样,都成为民族学家认识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的科学工具。 其次,依经济文化类型理论来研究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原因,使我们能够科学地认识汉族与诸少数民族的共生关系。

井巷工程复习题1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5分) 1.拱形巷道断面包含有半圆拱形、圆弧拱形、三心拱形等拱形。 2. 巷道墙高是指巷道底板至拱基线的高度。 3.巷道交岔点按其结构分为穿尖交叉点、牛鼻子交叉点。 4.主井井筒断面可分为提升间、管道间、梯子间、延伸间。 5.井底车场由储车路线、运车路线、井底车场硐室等部分组成。 6.平巷施工的主要工序有凿岩、爆破、通风、装岩、运输和支护。 7.硐室围岩的稳定性基本取决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两类因素。 8.平巷掘进时,用以指示巷道掘进方向的是中线,控制巷道坡度的是腰线。 9.平巷掘进时,其通风方式主要有压入式通风、抽出式通风、混合式通风三种形式。 10.斜井开拓与立井开拓相比具有投资省、出矿快、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 11.斜井防止轨道下滑的方法有固定钢轨法、固定枕木法两种。 12.马头门的形式主要取决与选用罐笼类型、进出车水平数目及是否设有候罐平台。 13.立井施工方式可分为单行作业、平行作业、短段掘砌、一次成井和反井刷大。 14. 井巷工程内容主要包括井巷工程设计和井巷工程施工。 15. 井底车场按矿车运行系统可分为尽头式、折返式和环形式。 16. 斜井按提升容器可分为串车斜井、箕斗斜井和胶带机斜井。 17. 斜井井颈由加厚井壁和壁座组成。 18. 斜井施工时安全措施包括井口预防跑车安全措施和井内阻挡已跑车的安全措施。 19. 天井掘进方法有普通法、吊罐法、爬罐法、深孔爆破法和钻进法。 20. 中央水泵房由主体硐室泵房、管子道、通道。中央水泵房与水仓组成中央排水系统。 21.硐室的施工方法主要有全断面施工法、台阶工作面施工法、导硐施工法和留矿法。 22.水泥砂浆锚杆属被动式、黏结式锚杆。胀壳式锚杆属主动式、机械式锚杆。 23. 井筒自上而下由井颈、井身和井底组成。 24. 竖井设计时选择提升容器主要依据是用途和生产能力。 25. 罐道分刚性罐道和柔性罐道。 26. 井壁壁座有单锥形壁座和双锥形壁座两种形式。 28. 掘进工作面的炮眼,按其用途和位置可分为掏槽眼、周边眼和辅助眼。 29. 掏槽眼的排列形式可分为斜孔掏槽和直孔掏槽两大类。

地理学思想史考试思考题复习题-完整版--

一、地理学、地理学史、地理学思想史的区别与联系? 从概念来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综合学科。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是空间关系。 地理学史是对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地理学发展史是研究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历史,以探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全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历史,是世界地理学史或称地理学发展史;研究各个地区、民族或国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是该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学史。地理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地理学史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的地理学,其历史有自己的独特性。地理学史有三个主要方面,它们可以结合研究,也可以分别研究。1、地理发现史;2、地理图籍史;3、地理学思想史 地理学思想史它是人类对其居住地球表面认识的历史,是地理学学说(包括假说和预测)的发展史。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联系与区别:地理学史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地理学思想史则是地理学史的一部分,研究地理学研究中产生的相应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思想发展历史,它不能说是一门科学,而是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相应思想。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土地利用与覆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和运输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实现地理环境与过程的虚拟,以便于对地理现象直观科学的分析,并提供决策依据。 地理学史是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理学思想史是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内容主要包括:

地理学思想史-克拉瓦尔

地理学思想史 第一章绪论 1.何谓“历史的演化观点”和“时期独特说”?请问就现代史学方法如何整合这两个观点? 2.为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对科学史发展观的看法,由直线型的进步论转为引介科学家们对基本假设变迁的研究? 3.试说明费耶罗班的“思想动态性”。 4.科学知识的定义逐渐发展为民族科学知识的原因何在? 5.一本书作者来看,西方地理学的发展有哪几项主要地理概念? 第二章古希腊时期的地理学 1.人称历史学之父,也是传统地图学与区域描述的创始人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如何利用阿那克西曼的发展的伊奥尼亚地图作研究? 2.公元前5世纪的巴门尼德对地球新观念的贡献是什么? 3.试述埃拉托色尼与托勒密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4.试述罗马时代最好的区域地理学者斯特拉波对地理学的贡献。 5.试述人称“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6.为什么在西罗马帝国结束之前,最好的古希腊地理学者已被社会忘记? 第三章中世纪与现代初期的地理学 1.葡萄牙、西班牙航海探险与蒙古人远征西亚至欧陆两事件与地图学发展的关系如何? 2.托勒密理论再发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历程与其影响是什么?

3.基督教在13世纪开始,在传统认知及实践方式上有哪些改变? 4.试述改革后的基督教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5.试述阿拉伯地理学者们在地理实察及人文地理学上的贡献。 6.试述17世纪瓦伦纽斯的主要著作,以及牛顿如何彰显瓦伦纽斯对地理学的贡献。 第四章启蒙运动与地理学 1.试述科学在17世纪初期的发展、中期的进程与末期的结果。 2.说明18世纪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经理哪五个脉络? 3.说明欧洲现代国家与科层体制发展的关系? 4.17——18世纪耶稣会教士对中国地图绘制有何贡献? 5.17——18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家族结合三角测量与天文测量等技术,对法国及欧洲的制图有何贡献? 6.为什么17——18世纪地图学者与地理学者同义?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展出两类地图学者? 7.18世纪地图学者用三角测量技术可得相对点的位置,若要知绝对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8.18世纪时康德对解除地理学认同对危机有何贡献? 9.试述18世纪在创造论的学术环境下,地理学相关领域的发展。 10.试述18世纪地理学野外实察的需求及影响影响野外实察发展的学者? 11.18世纪的英、法两国是地图学发展最好的国家,但为何在19世纪期间德国在现代地理学发展中却取得领导地位?

井巷工程课后习题及大概念

井巷工程课后习题及大概念 制作人:kudamono1990 1-1.岩石的可钻性和可爆性:表示钻眼和爆破岩石的难易程度,是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在钻眼爆破的具体条件下的综合反映. 1-2.岩石工程分级的目的和意义:采掘工程要求对岩石进行定量区分,以便能正确地进行工程设计,合理地选用施工方法、施工设备、机具和器材,准确地制定生产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等。表示方法:普氏分级法、煤炭部围岩分类法、松动圈分类法和围岩变形分类法。 1-3.坚固性系数:岩石破坏的相对难易程度,f=Rc/10. 2-1. 爆炸三要素:反应的放热性,生成大量气体,反应和传播的快速性. 工业炸药:单质猛炸药(TNT、RDX、PETN)、硝铵类炸药(硝铵、铵油、高威硝铵)、水胶炸药、乳化炸药。 2-2氧平衡:氧平衡用来表示炸药内含氧量与充分氧化其可燃元素所需氧量之间的关系,通常用每克炸药不足或多余的氧的克数或百分数来表示.间隙效应:爆轰波在传播过程中,其高温高压爆轰气体使其前端间隙中的空气受到强烈压缩,从而在空气间隙内产生了超于爆轰波传播的空气波。 2-3. 微差爆破:利用毫秒或其他设备控制放炮的顺序,使每段之间只有几十毫秒的间隔。破岩机理:应力波干涉假说、自由面假说、岩块碰撞假说、残余应力假说。 2-4. 光面爆破:在井巷掘进设计断面的轮廓线上布置间距较小、相互平行的炮眼,控制每个炮眼的装药量,选用低密度和低爆速的炸药,采用不耦合装药同时起爆,使炸药的爆炸作用刚好产生炮眼连线上的贯穿裂缝,并沿各炮眼的连线——井巷轮廓线,将岩石崩落下来。优点是掘出的巷道轮廓平整光洁,便于锚喷支护,岩帮裂隙少,稳定性高,超挖量小;成本低、工效高、质量好。 3-1.巷道分类:为开采水平服务的巷道、为采盘/区服务的巷道、为采煤工作面服务的巷道、联络巷、硐室、交岔点。 3-2. 巷道断面形状:矩形类,梯形类,拱形类,圆形类。选择依据:主要应考虑巷道所处的位置及穿过的围岩性质,作用在巷道上地压的大小和方向,巷道的用途及其服务年限,选用的支架材料和支护方式,巷道的掘进方式和采用的掘进设备等因素,也可参考邻近矿井同类巷道的断面形状及其维护情况等。 3-3. 巷道断面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安全和使用要求的条件下力求技术先进实用,并且尽量提高断面利用率,缩小断面降低造价便于快速施工。巷道断面尺寸应满足的要求:巷道净断面必须满足行人、交通、通风、安全设施服务、设备安装、检修和施工的需要。因此,巷道断面尺寸主要取决于巷道的用途,存放或通过它的机械、器材或运输设备的数量及规格,人行道宽度和各种安全间隙,以及通过巷道的风量等。 3-4. 巷道超挖:巷道设计掘进断面尺寸加上允许的掘进超挖误差值δ(75mm),即可算出巷道计算掘进断面尺寸,因此计算布置锚杆的巷道周长,喷射混凝土周长和粉刷面积周长时,应比原设计净宽大2δ作为基础,以便保证巷道施工时材料应有的消耗量。超挖部分需要额外消耗炸药和雷管、爆落的这部分岩石需要装运出去、超挖留下的凹陷部分需要支护材料补平,所以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造成了浪费。 4-1.掏槽眼:1.斜眼掏槽:适用于各种岩层,可充分利用自由面,逐步扩大爆破范围;掏槽面积较大,适用于较大断面的巷道。但因炮眼倾斜,掏槽眼深度受到巷道宽度的限制;碎石抛掷距离较大,易损设备和支护,掏槽眼角度不对称时尤其如此。2.直眼掏槽:

中国人类学

人类学研究 一、人类学(Anthyopological)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研究对象: 1、人(man)——生物人organism、文化人cultrate[k?lt??'rɑ:ti]、社会人 2、文化——人所创造的文化(Culture)包括物质文化(包括受人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3、广义具象——包括体质人类学(人体学)、考古学(史前学)、语言学、文化(社会)人类学 狭义具象——包括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4、各国的本土特征不同:(英美)(欧洲) 狭义具象: 北美:文化人类学 英国:社会人类学 欧洲:民族学 因此,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只是各国的称呼不同,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一样的。即: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体质人类学==人体学 史前学==史前考古学 中国——先后受到欧洲和北美的影响,学科名称和术语使用一直没能统一。各种划分出入较大。 1)学科分类上:一度将人类学划归生物学。1992年,人类学被划为民族学下,成为其七个二级学科之一。后经修订,人类学又被划归社会学之下,成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其中一些独立学科被打散在不同一级学科之下。不同称呼但内容相同的学科被划分在不同学科之下。如:民族学仍然为一级学科文化人类学放在民族学的括住内。 2)误解也比较多。如:民族学被等同为“民族研究”、少数民族研究。汉人社会研究则被拉入社会学之中。 3)公众形象与认知度非常低。 中国长期把人类学等同于“古人类学”。古人类学主要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这个印象与我们中国50年来知识谱系的规定有关。人类学还给外界一种接近于“ 考古学”的形象。似乎只是对古物或原始的东西感兴趣,有一种好古主义的心态。这恐怕来自以前中国人类学的“南派”(蔡元培),他们上个世纪30-40年代,以中研院为中心,做古语言、古文化、古民族研究。考古学家张光直在哈佛大学担任过人类学系主任,因而考古成了中国人类学的一种公众形象。人类学的第三种形象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形态研究”,这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科依据。人类学的这三种形象,不能说是公众对于人类学的歪曲。可对行内人来说,我们所做的,与人们印象中的,还是有所不同。 对人类学的认知也比较低,不仅不被公众认知,也不为大学、学者认知。 4)学科内部缺乏共同学术语言和价值观,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大家公认的基本阅读书目,缺少共同关注的概念体系。 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历史原因。学科命名实际上也是一种秩序构建。人类学被介绍进中国就形成了当时中国的学科秩序。以民族学(欧洲大陆)、文化人类学(美国)或社会人类学(英国)的名称进入中国的人类学,形成了不同学术特点的南派与北派。新中国建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重点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臵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最终版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 浅谈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摘要: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什么?)一直是在地理学产生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困扰所有地理学家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深入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将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学。本文将由对不同时期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来谈到如何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不同时期、研究对象、认识 正文:华中师大刘盛佳认为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萌芽时期、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四个时期,美国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则认为地理学发展包括古典时期、近代时期与现代时期三个主要时期。本文采用的是詹姆斯的分类方法。 一、古典时期(19世纪中期以前) 古典地理学的思想线索和所有其他学术领域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的,这一时期是人们对地球的初级探索阶段,无论是数学还是文学都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初,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并发现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地理学思想。如从地球形状扁平到圆后来又到球,从柏拉图的直觉理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注重观察事实,到埃拉托色尼提出地理学并计算出地球圆周长度。到了中世纪,虽然不同宗教对地理学产生了影响,但总体来说,人们开始交流,出现了马可波罗、伊本巴图塔、玄奘等旅行家,航海和制图等技术也有了显著改进。而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旅行获得了空前的大量新资料及制图成就,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总而言之,这一时期以地理学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 二、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近代时期也称新地理学时期,是从1874年开始在德国大学里建立地理教席算起的。自此德国地理学就传播到了法、英、俄、美等国。洪堡和李特尔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科学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是从古典地理学到新地理学之间继往开来地人物。洪堡遍历美洲、西欧、北亚,根据大量观察,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李特尔则探究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始祖。 三、现代时期(二战以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地理环境背景 在不同地域居住的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他们的周围世界会有不同 的看法。例如,“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商朝,它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国之中,因此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同时它 又是政治、经济的中心。这些看法通过总结上升为理论,就会出现不同的学说和学 派。古代中国和西方地理学的分立,便打上了环境的深刻烙印。近代各国地理学 方向的差异,也同地理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 但地理学本身是以它为直接对象的。因此,研究地理学的思想,如不考虑一种学 说、理论和方法出现的环境背景,将不会得出具体而生动的结论。 第二、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均 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文化、教育和科学。从地区上看,社会经济造成 了科学中心的变动。从古至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转移,其路线和高 潮期依次为: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中国(16世纪以前)~意大利一英国一法国)一德国一姜 国(1920至今)。地理学也不例外。地理学中的自然现象的研究,是人类对客观自

北京大学人类学考研真题01-09

历年北大人类学试题01-09 02010年北京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1理论 一、名词解释 古典进化论列维-斯特劳斯夸富宴种姓象征人类学政治人类学 二、简答 亲属制度地位意义 发展人类学与发展的人类学的异同 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特征 文化相对主义 三、论述 进化论的历史地位 如何看待曾经作为迷信的庙堂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说人类学是一门关于“实践”的学科 中国人类学与汉学人类学的关系 方法 一、名词解释 个案研究知情人多点民族志整体论主位研究法文本学派 二、简述 简评《摩洛哥田野工作反思》 举例说明结构性与能动性 合作民族志 解释人类学的方法论特征 三、论述题 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异同 人类学田野作业中的语言问题 反思人类学的方法论意义 “传统的发明”给予田野作业的方法论意义 2009年北京大学人类学考研试题 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文化相对主义 2、库拉 3、社会血亲 4、奥马哈制 5.非物质文化遗产 6、《江村经济》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结构主义 2、简述波兰尼形式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观点 3、列维—斯特劳斯如何看待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1、论述萨义德《东方学》一书对反思与重构人类学的启发与局限 2、谈谈对人类学“实践性”的看法 3、举例论述民族志撰写中的基本困难 4、请就中国的一种社会歧视现象发表自己的分析 社会文化人类学方法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实验民族志 2、表征(representation) 3、参与观察 4、主位 5、《写文化》 6、多点民族志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解释人类学方法论的启示 2、你如何看待“在家乡”的人类学? 3、为什么人类学家要学习被研究对象的语言? 4、以一个人类学家的经历为例,列举深度访谈的若干前提条件 三、论述(每题20分,共80分) 1、试述你对人类学中国研究方法论的看法 2、在当代人类学中提倡“合作民族志”的主张,你认为这种方法论主张与参与观察的关系如何? 3、举例论述怎样认定一个社会事实 4、对人类学田野作业的一系列工作的一个方面或一个步骤予以介绍,并加以方法论的评 2008年一月北大人类学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 人类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5分*6) 结构主义人类学功能学派传播学派过渡礼仪民族中心主义涵化 二,简答(10分*4) 1,亲属制度研究在人类学中的意义 2,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要观点 3,象征人类学的研究内容 4,布迪厄的习性观点及你对习性的看法 三,论述(20分*4) 1,改革以来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2,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的异同 3,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一书的社会价值及学术贡献 4,发展人类学与发展的人类学的区别与联系 人类学方法 一,名词解释(5分*6) 1,浓厚的描述2,民族志撰写3,田野工作4,参与观察5,参与性行动研究6,个案延伸方法

《井巷工程》课程设计大纲

《井巷工程》课程设计大纲 总学时:1周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 2015.12

前言 井巷工程课程设计是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它是学生学过《井巷工程》课程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为毕业生在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对中井巷工程实施技术、工艺、施工组织与安全等管理奠定基础。 井巷工程课程设计是属于教学性设计,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学生应根据设计题目按照本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独立地完成计算、绘图、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设计中要认真贯彻《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设计力争作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成果达到较高水平。 一、设计内容及重点: 1、设计内容: (1)巷道(或硐室)断面设计; (2)爆破作业图表的编制; (3)掘进工作面通风与防尘(可略) (4)岩石装载与转运; (5)巷道(或硐室)支护; (6)施工组织与管理 (7)安全技术措施(略) 2、课程设计重点 巷道(或硐室)断面设计、爆破作业图表及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是本次课程设计的重点。即巷道作业规程的编制。 二、设计说明书内容及要求 1 概述

1.1工程概况 巷道(或硐室)名称、位置、用途、工程量、巷道(或硐室)施工的进度及工期要求以及与其他巷道(或硐室)的关系。 1.2设计依据 质部门提供的××矿的地质精查报告 经过审地批的××矿的初步设计、施工设计 矿井设计手册 井巷工程教材 煤矿安全规程及其他相关规范 2 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详细说明巷道(或硐室)穿过岩层柱状,地质构造,巷道(或硐室)顶底板岩层名称、性质、硬度、涌水量、瓦斯等有害气体及煤尘情况 3 巷道(或硐室)断面设计及支护 3.1 巷道(或硐室)断面形状的选择 3.2 巷道(或硐室)断面净尺寸的确定 3.2.1巷道(或硐室)净宽度的确定 3.2.2巷道(或硐室)净高度的确定 3.2.3巷道(或硐室)净断面面积和净周长 3.2.4巷道(或硐室)净断面面积的风速校核 3.3 巷道(或硐室)支护设计 3.3.1巷道(或硐室)支护形式的选择 3.3.2巷道(或硐室)支护参数的设计 3.4 道床参数的选择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石建华 学号:2008241068 中国人类学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引介进来,至今已经走过100年的历程了。20世纪5年代之后我国出现的人类学研究机构中不少是从已有的社会学或者民族学研究机构中析分出来,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2年原北京大学社会学所改名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尽快改变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在费孝通等老一辈人类学学者的推动下,从9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先后独自或者与国内的厦门大学等其他几所高校的人类学研究机构联合,连续举办了五届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有力地推进了人类学的发展。 虽然90年代之后,随着80年代留学西方国家的新一代社会学年轻学者的陆续学成归国,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重视使用统计学的方法(特别是SPSS、统计软件包)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但是与此同时,“运用西方人类学方法和其他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也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本土培养的年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学者,他们似乎更能熟练地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学的学科理念和研究范式有助于研究者加深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认识,部分学者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学术研究,他们试图利用“人类学的知识、概念和策略来解决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性的问题”,

借以提高人类社会的福祉,这样就出现了应用人类学。而此时,人们也发现人类学在处理某些社会问题上有其独到的策略和方法,人类学家因之享有“解决麻烦的能手”的声誉。况且现在的人类学家也普遍意识到,人类学虽然一直标榜自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可是以往的人类学所关注的只是小型的非西方社区,因此有必要重构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把整个人类社会都纳入研究的范畴。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都发现人类学学科研究所具有的独特视角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些学科自身所意识不到的问题。人类学因之而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 遗憾的是,在中国目前的人类学界,真正从事“应用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还很少。这在客观上又限制了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作为一个文化非常多元的社会,中国正在经历的急剧的现代化社会变迁为人类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研究场景。针对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于社会学的事实,人类学应该主动积极地融入对社会主流的变迁趋势的研究,以扩大其学科影响力。由于人类学惯于应用定性研究方法来研究小规模的社区,而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传统的乡土社会和现代的城市社会相互并存的典型二元结构社会,事实证明,要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使用定性研究方式更为合适。实际上,人类学的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不仅为农村社会学者,而且也被其他学科比如农村政治学者、历史人类学者所广泛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目前中国人类学者就完全停留在自己学科的领地里,陶醉于本学科的

《井巷工程》试题库

《井巷工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井巷:为了勘探、开拓及开采矿床,或为达到其他开采技术的目的,在有用矿物矿床或岩石中进行开凿工作时所形成的孔洞叫做巷道。 2. 井巷工程:为采矿或其他目的在地下开掘的井筒、巷道和硐室等工程,总称为井巷工程 3. 岩块:指从地壳岩层中切取出来的小块体。 4. 岩体:是指地下工程周围较大范围的自然地质体 5. 围岩:巷道附近受扰动的岩石。 6. 岩石的碎胀性:是指岩石破碎以后的体积将比整体状态下的体积增大的性质。 7. 岩石孔隙率:岩石内的各种裂隙、空隙的体积和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8. 岩石吸水率:指岩石试件在大气压力下吸入水的质量与试件烘干质量之比值。 9. 普氏系数:即岩石坚固性系数f,用岩石的单向抗压强度R C(Mpa)除以10(Mpa求得, 即 f=R c/10,表示岩石破坏的相对难易程度。 10. 爆炸:是物质系统一种极迅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在变化过程中,瞬间放出其内含能量,并借助系统内原有气体或爆炸生成气体的膨胀,对系统周围介质做功,使之产生巨大的破坏效应,同时可能伴随声、光、热效应。 11. 炸药: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快速化学反应、放出能量、生成气体产物从而显示爆炸效应的化合物或混合物。 12. 岩巷:当岩层占掘进断面4/5及以上的巷道,称为岩巷。 13. 半煤岩巷:在巷道掘进断面中岩层面积占掘进断面面积的1/5?4/5的巷道。 14. 煤巷:沿煤层掘进的巷道,在掘进断面中,若煤层占4/5 (包括4/5在内)称为煤巷。 15. 轨距:是指直线线路上两条钢轨规头内缘之间的距离 16. 装药系数:装药长度与炮眼长度之比 17. 最小抵抗线:岩石与空气接触的表面叫自由面,炸药药包中心到自由面的垂直距离。 18. 爆破作用指数:通常把爆破漏斗半径与最小抵抗线的比值称作爆破作用指数。 19. 巷道快速掘进:采用合理的破岩、装运和支护技术,科学管理施工各个工序,使得每个工序用时最少、各个工序之间转换顺畅,使巷道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得到良好发挥。 20. 一次成巷:把巷道施工中的掘进、永久支护、水沟掘砌三个分部工程视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的距离内,按设计及质量标准要求,互相配合,前后连贯的最大限度的同时施工。 21. 正规循环作业:在岩巷施工中,正规循环作业是指在掘进、支护工作面上,按照作业规程、爆破图表和循环图表的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装备,完成规定的全部工序和工作量,取得预期的进度,并保证生产有节奏地周而复始地进行。 22殉爆:炸药(主发药包)发生爆炸时引起与它不相触的临近炸药(被发药包)爆炸的现象。23. 殉爆距离:带有雷管的主发药包爆炸时能连续三次使相隔一定距离的另一同种药包也爆炸的最大距离(m)。 24. 最大安全电流:给雷管通以恒定直流电5min不爆的电流最大值。 25. 三软煤层:指顶底板岩层和煤层强度均较小的煤层。 26. 二次支护:初次支护完成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巷道安全稳定性而采用的刚度较大的支护结构和支护方法。 27. 装药系数:炮眼内装药的长度与炮眼长度的比值。 28. 循环图表:为了组织循环作业,在施工时将掘进循环中各工序的持续时间、先后顺序和相互间的衔接关系,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该图表即为循环图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