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

第14课建设和谐文化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内容和要求,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2、态度: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树立对待各种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3、运用: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自觉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

(一)本课在本单元中地位

本课讲述建设和谐文化,首先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连的文化的性质和作用谈起,通过概念、性质、作用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性,立足点是讲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领作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所以,本课内容也是本单元的主要板块之一。

(二)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

本课在结构上设两个目,即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立足点是讲我国的和谐文化建设。要正确认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必须了解文化的性质和作用,从而认识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领作用,理解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第一目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首先从介绍文化的概念、性质、作用开始,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正确认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阐明党中央重视文化建设事业的相关举措。第二目是讲“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通过介绍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论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领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这两部分内容是互为从属,紧密相联。

二、本课重点难点(一)重点点拨

1、正确理解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和自然相对应的、通过人的活动产生的非自然的进步状态,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提供思维和行为模式。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文化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起先导作用。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认识和谐文化的含义

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和谐文化是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中居统治地位、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代表全体国民共同理想和追求的价值目标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实质,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居于统领和支配的地位。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3、理解民族精神的含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品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二)难点剖析

1、如何理解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 socialization )是指个人凭借其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现象,是每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印度狼孩卡玛拉姐妹的悲剧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中国姑娘王显风从女娃变成“猪孩”,又从“猪孩”回归社会人的故事诠释了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性。

1920年的一天,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的一个小城附近,一位牧师救下了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女孩儿。这两个女孩,大的大约七、八岁,起名为卡玛拉,活到了十七岁;小的不到两

岁,不到一年后就死在了孤儿院里。卡玛拉不喜欢穿衣服,给她穿上衣服她就撕下来;用四肢爬行,喜欢白天缩在黑暗的角落里睡觉,夜里则像狼一样嚎叫,四处游荡,想逃回丛林。她有许多特征都和狼一样,嗅觉特别灵敏,喜欢吃生肉。牙齿特别尖利,耳朵还能抖动。她十五岁时的智力水平大致相当于三岁半的儿童。

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原因,辽宁姑娘王显凤半岁左右爬进猪圈,与猪为伴11年。王显风被发现后,在中国医科大学接受了全面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检查。结果表明,她的身体发育多项指标虽然数值偏低,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可是她的感知世界却是一片混沌,没有男女、大小、颜色和数的概念,语言词汇贫乏,情绪极不稳定,无羞耻感,不懂礼貌,几乎没有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力和思维能力,智商(IQ)仅为39,而作为正常人最低标准——生活基本自理的人的智商应该是70 。他只相当于一个3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并带有种种猪的行为特征。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专家们最终得出了结论:“猪孩”王显风属后天环境性心理障碍,她既不是“兽孩”,也不是“野生孩”,而是一名因特殊环境而导致猪性与人性共存一身的异常儿童。

中国医科大学组织了9 人的“ 猪孩” 考察组,鞍山市社会福利部门、鞍山市心理研究所免费为其进行治疗和教育,经过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长期艰苦的训练,7 年后,王显凤的智力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水平;她的智商也从39 的重度智残达到69 ,接近于正常人的最低水准;她的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到了正常人水平。如今,王显凤已结婚生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这实例生动地说明了人没有经过社会化过程,没有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将不成其为人。这一实例生动地说明了人没有经过社会化过程,没有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将不成其为人。

2、如何理解文化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使文化带有同一性。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 一诞生,就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属于整个世界,全世界人民对未来和平繁荣的理想期盼是一致的,它说明了文化的同一性。又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在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从而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在语言、教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

中国人在结识后的交际用语一般是:你多大了(How old are you )?你爸爸做什么工作(What's your father)?家里有几口人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等等。如果以这样的问题与外国朋友交谈,他们会很不高兴。西方人见面时常说: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或者是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吗)?这反映了和外国朋友交往时应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成语故事“南人使舟,北人骑马”讲的就是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北方有广阔的草原,存在着很多游牧民族。所以它的文化特点是马背上的民族。而南方河流纵横,水网密布,生活着的民族大多习惯于使用舟船作为交通工具。

电影《刮痧》讲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华裔孩子丹尼斯闹肚子,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却成了父亲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西医理论无法解释中医学,法官当庭宣布剥夺父亲许大同的监护权。爷爷因此事决定回国,为了让老人与孙子见一面,许大同从儿童监护所偷出儿子到机场送别,因此受到警方通缉,接着连续不断的灾难恶梦般地降临,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后来,在一家人不懈的努力和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向法庭证明什么是中国的“刮痧”疗法,一家人才得以团圆。

3、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

当今世界,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已成为物质实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和物质实力提升的重要支柱。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文化不仅意味着过去,也预示着现在和未来,文化被称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名片,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作为社会生活三大基本领域之一的文化生活也逐步走向产业化,并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4、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和谐文化是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彰显人文关怀为发展理念,积极倡导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构建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处理好文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要注意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倡导大众共享及文化的多元统一;要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及关注不同区域的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着力树立全社会的理想信念、营造和谐舆论、倡导和谐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

三、案例分析与思维拓展-

(一)案例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有5个案例,基本涉及了本课内容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根据需要还可以寻找相关内容。如:网络文化方面,上网成瘾是伴随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网络过分依赖的行为,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个别学生甚至因此而误入歧途。在讲网络文化时引入一个案例以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等等。

1、案例引导

●孔子代表着一种文化,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和自然相对应的、通过人的活动产生的非自然的进步状态。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也成为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代名词,孔子代表着儒家文化。

●孔子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什么是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

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和”是孔子文化思想的精髓,“仁”是其和谐社会

构想的核心内容,“礼”是其和谐社会构想的组织形式。“仁”、“礼”与“中庸”是实践促进社会和

谐发展的重要方式和基本途径,儒家强调以礼乐制度支持的人际和谐。孔子希望通过圣人

治国、渐进改良、道德修养等举措来改造现实社会,以实现自己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

追求。所以,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体现了和谐文化的理念。

●孔子学院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国要立足于世界之林,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力?

在历史上,每个民族的凝聚与崛起都要以一种文化为血脉底蕴。西方文明是建立在基督文明基础上的,中华文明则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的。西方国家把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作为社会的道德伦理基础,中国则是把孔子的《论语》作为社会的道德伦理基础。儒学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包容万象,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主要体系。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始终与政治统治密不可分。孔子在一个相对混乱的社会状态下,思考社会问题,首先创立了我们的

文化,即儒家文化,使我们中华文化几千年发展、延续。孔子在中华文化的存在、语言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传承作用。如今,大批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成为中国立足于世界之林的软实力。

2、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海尔为什么能把不利变为有利?海尔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从一个只有800人、亏损147万元的集体企业,成长为全国500强之一,销售收入162亿元、利润4.3亿元、品牌价值265亿元的特大型企业。成功的秘诀来自哪里?西方一位哲人说得好,经济现象和伦理文化是同一因果链的两个侧面,经济现象的背后是文化力。海尔的成长和发展是以采取“企业文化先行”为根本战略的。海尔的品牌文化之一就是用户意识——用户永远是对的。“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为你设计,让你满意”,这种服务理念已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心。农民用海尔洗衣机洗地瓜,把洗衣机洗坏了,要求海尔退赔。按理说海尔完全可以不赔,因为洗衣机是用来洗衣服的,用于洗地瓜属于使用方法不当。海尔本着服务至上的理念妥善地解决了农民的诉求,发明了可用于洗地瓜的洗衣机。此后,还为公共食堂开发了削土豆皮的“洗衣机”、为青海和西藏地区人民打酥油茶的“洗衣机”,适应了用户的需求,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赢得市场份额。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位老师是谁,你了解他的事迹吗?为什么人们给予他那么高的评价?

受汶川地震的影响,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在那一瞬间,正在上课的学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课桌下掩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获救,他却不幸遇难。当大灾到来时,谭千秋用他那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和伟大的时代精神。谭千秋,精神千秋。杏坛一叶,百年遗爱。千秋师表,浩气长存。

(二)、思维拓展

本课最后的思维拓展是提出硬实力、软实力以及对文化作用的思考。教师还可以列举一些问题,如:和谐文化是一个由多种不同文化构成的文化体系,我国文化建设的一贯方针是坚持“双百”方针,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文化需要。在讲和谐文化的建设,以多元文化并进为发展趋势,倡导“大众共享”及文化的“多元统一”时引入一下这类内容,以加深理解针对目前我国的国情,应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注重城乡、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等方面问题的认识。

●如何理解硬实力、软实力的内涵及文化的作用

20 世纪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Soft Power )概念,他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SOFT 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按照他的观点,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也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通常认为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在当前信息时代,软实力则具有超越时空的传导性,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综合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中的竞争力。因此,“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积极响应,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并认真谋划增强自己的“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

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点与方法

(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教学

此问题采取资料引导起发导入课题与基本知识内容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中间穿插名词点击与相关资料链接扩展知识,以及活动平台的课间交流,最后以实训营地课后作业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本课采取课堂教授、网络查询、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其中关于“网络文明“的教学通过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内容与教师的课堂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当今时代互联网作为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

剑,上网成瘾是伴随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网络过分依赖的行为,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可以要求学生课后网上查询相关资料,同时结合活动平台的活动内容要求,进一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作为青年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正确使用网络工具,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加强网络自律,抵制低俗文化,形成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理解网络文明对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的重要性,增强文明观念和意识。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的教学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内容与教师的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基本内容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领作用。认识其基本内容的要求,同时结合实训营地的活动内容要求,进一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二、知能拓展与实践

(一) 相关背景知识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的“名词点击”与“资料链接”,已经给予了适当知识扩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最新知识或资料。如:

1、“文化”一词的起源及内涵

我国古代,甲骨文中的“文”字像人身上刻有花纹形,本意是文身,引申为花纹,再引申为文饰。小篆中的“化”字,左像正人,右像反人,合在一起表示变化的意思,引申为教化。《易·贲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概念的最早起源。“文化”一词在我国文献上的出现,可追朔到西汉时期。西汉刘向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一词的意思是指文治、教化的总称,即固有的伦理道德、社乐典章制度对人的制约与感化。这种对“文化”的理解,在我国一直保持到近代。在西方,“文化”(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Cultura,含有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之意,最初它指土地的开垦以及植物的栽培。英语词汇“农业”(agriculture)就是由拉丁语“田地”(ager)和“耕耘”(cultura)两个词结合而成。所以,从词源学的意义上看,“文化”本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后来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关注和培养,特别是艺术和道德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暗喻对人的培养就像种庄稼一样,只有经过辛勤的耕耘,才能造就自身良好的文化修养。总之,“文化”的本义是指人对自然界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类自身的教育、训练和培养。古罗马人认为,文化:cultivate这个概念是和农业的耕作相联系,它强调的是对自然的开发、开垦。文明:civilization,是城市的、市民的含义。只有进入了城市状态,才是文明,

文明即城市化。文化来源于农业,文明来源于城市。主要是指两种不同的文化活动形式和存在形式,如今英、法、德等语种还保留了这个词拉丁文的某些含义。

我们今天常说的“文化”一词,显然意义与古代不同,它是19世纪末由西文引进,从日文转译而来。据考证,“文化”一词最早于1871年由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使用,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当中,他把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那些形成传统的习俗、礼仪、规范以及各种价值观念。

“文化”有多种含义,据统计,东、西方人对文化含义的阐述约有170 余种。《大英百科全书》中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目前学界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大约有四类。第一广义的概念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和自然相对应的、通过人的活动产生的非自然的进步状态,如人工林、锦绣中华园等。第二狭义的概念是指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并列的、与物质活动成果相对应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内容的总和。也被称为“精神文化”,表现为符号、规范、观念等形态。第三是指精神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和出版等。第四是指文化知识水平。如“四有”公民中的有文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文化三类。物质文化是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所获得各种物质形态的成果。如北京的故宫、四川的都江堰,人类日常的各种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成品等。制度文化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取得的成果,如民主共和制。思想观念文化是人类智慧和精神生产的结晶。既包括精神产品(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也包括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心理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现象。

2、世界文化产业的兴起及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为人们提供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产业,被称之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扩大民族影响力,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当今世界,文化产业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1/5,其音像制品出口超过航空航天业,是全美第一大出口贸易产品,占据40%以上的国际音像市场份额。如今美国已经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并把向全球推销其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观作为维护其世界霸权的软力量。英国也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法国作为传统的文化大国和强国如今仍魅力不减。日本自20世纪经济腾飞以来,一直致力于“创造文化、输出文化,并使世界文明喜爱它”,韩

国也成为亚洲地区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1世纪将是各国文化软实力较量的时代,文化产业被称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我国总体文化水平还不高,消费总量过低,公众文化需求满意度不足1/4,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有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GDP将超过35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如果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恩格尔系数将下降到30%以下,文化消费将占到个人生活中消费的20%以上。到那时,我国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可能超过4.5万亿元。现在只有5000亿元左右,不到1/9。因此,未来我国文化事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求我们加强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也迫在眉睫,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主要包括: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党中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将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在努力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活动平台”的组织与设计

本项课堂活动内容的题目是“制作网络文明宣传栏”,活动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网络文明对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的重要性,增强文明观念和意识。基本思路是:首先要求学生作好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了解网络的作用和文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确定设计方案,搜集相关参考资料,用计算机设计出代表网络宣传栏的版面及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上参与做出评价,对学生的观点加以梳理和总结,并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在此项课堂活动中要求教师以启发和鼓励学生为主,展示的具体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时间以5分钟左右为宜。要求学生参与活动要主动、积极,展示的具体内容客观、具有实用性。举办此项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体现学生对活动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学思并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树立、增强网络文明观念。

(三)“实训营地”的组织与设计

本课实训营地内容的题目是“时代精神演讲”。活动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增强时代精神意识。基本思路是首先布置活动选择题目范围,让学生搜集相关素料,撰写演讲稿。课堂演讲时间为5分钟左右,然后教师做出总结评价。此项活动要求教师以鼓励和启迪为主,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撰写演讲稿的任务,稿子的内容要客观、真实、学生参与活动要主动、踊跃,演讲有感染力,演讲内容要体现树立和谐文化理念,做时代先锋人的基本观点,举办此项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论理结合,学思并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树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问题与解答

一、疑难问题

1、文化与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形成看待问题和认识问题相对稳定的模式,(即思维方式),也为人们提供前进的精神智力支持和行为模式。

西方有个笑话,讲的是一只苍蝇落到了酒杯里,不同国家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意大利人会对这只苍蝇唱歌,惋惜苍蝇被淹死了。德国人会很严谨地盯着这个杯子研究苍蝇是以什么方向、什么速度落入杯子的,在什么状态下苍蝇会淹死等问题。如果是英国人,则会很潇洒地对服务员说:“请给我换一杯,这一杯记到我的账上”。而美国人就会很幽默地对服务员说:“我只叫了啤酒,我没有叫啤酒加苍蝇,如果哪位先生叫了,把这杯送给他吧。”如果是俄国人,他们可能会看也不看地举起杯子把酒喝掉,因为俄国人是善饮、豪饮。

在选择配偶时,中国人说:他这人心眼儿好!西方人说:他令我眼前一亮!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西方人说:他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我们都喜欢他。做事风格方面,中国人说:重要的是沉稳干练。西方人说:关键是公正,不然你越能干,问题越大。关于创造性,中国人认为:看上去没有可行性的东西就不考虑。西方人:我们喜欢异想天开!

西方人说: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天堂就是让意大利人谈恋爱,让法国人去烧菜,让德国人去搞研究,让英国人去搞管理,这就是天堂。对西方人来说,什么是地狱?就是把这一切颠倒过来,让意大利人去搞研究,让法兰西人去搞管理,让德国人去谈恋爱,让英国人去烧菜。

2、网络成瘾的原因及防治

所谓网络,就是利用通讯系统将设立在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以其中的一台计算机作为中心。这样,设置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计算机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加工“联合企业”。网络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满足更多人的信息需要。“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症”,英文简称为IAD。网络成瘾的判定标准常用的有三个:一是连续一个月以上每天上网玩游戏4~6个小时,严重影响了工作和学习;二是认为上网能得到快乐;三是不上网就会出现躯体症状,如头痛、出汗、烦躁不安等,但一坐到电脑面前,这些症状就立刻消失。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全国至少有400万名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青少年上网成瘾,已成为一种“社会病”。这些“电子海洛因”侵蚀着人的肌体、毒害着人的精神。

有学者指出,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三个缺失:第一是“父亲功能”的缺失。父亲对于青春期的男孩来说是很重要的,父亲往往代表着规则和秩序,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与父亲的作用有很大关系。但是现在很多家庭中,父亲的功能是缺失的。对中国孩子尤其是城市孩子来说,第二个重大的缺失是游戏缺失。青春期的孩子仍然需要游戏,当现实生活无法满足时,他就去找替代品。第三个缺失是同伴的缺失。当现实生活中同伴缺失时,网络却给青少年提供了机会。在网络中,有游戏,有同伴交往,又能获得成就感,正好弥补了三个方面的缺失。

要防止孩子陷入网瘾,家长和孩子建立亲密交流的关系至关重要。这样,当孩子遇到苦恼后会立即和家长商谈,否则,孩子会自我封闭,容易陷入网瘾。把改变孩子的权利交给孩子。通过疏导让青少年从“网瘾”中摆脱出来,投身于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中。孩子自己想改变,他就一定能做到。多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基地。其他的兴趣多了,上网的吸引力就会逐步降低,最终可消除网瘾的困扰。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打球、旅游等。通过立法规范网络游戏是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也非常重要。

二、热点问题

1、大众文化与“小沈阳”现象面面观

大众文化是一种通俗的文化形式,就是以大众传媒为手段,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的文化形态,包括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影视作品和广告等。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呈多样性特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大众文化在传统社会中就存在,如民间书场等。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普及性等特性,能迅速、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变化脉搏,以其简单快捷、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众所接受,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大众文化是当代文化的多姿形态。

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小沈阳和师傅赵本山等人联袂出演小品《不差钱》后一举成名,因为反串式的表演形式引发各方热议褒贬不一。批评派认为:媚俗、缺乏营养、不男不女。如台湾作家李敖的女儿李文认为“那个裙子,不男不女的,我不懂笑点在那里!”

有网友说:“他甚么都不差,就差思维,差脑筋,差品德。”清华大学美学教授、文化批评家肖鹰表示:“他(小沈阳)走的是媚俗路子,用他的口头禅说,就是把观众…整高兴了?。“小沈阳的走红,得益于二人转表演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归根到底与当代中国文化市场化的大环境有关”。作为高雅文化有三个特点,首先艺术形式不仅成熟精湛,而且具有独立的文化学,甚至人类学价值;第二,积极向上,能提升民族文化、适合民族精神生活发展需求;第三,高雅文化具有高度的原创性。而低俗文化存在大量简单粗糙的复制和模仿。许多人说“小沈阳”的表演有低俗性,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自我复制。古希腊的悲剧,中国的古琴乐,在今天能欣赏的人不多,但只要你真正接受它们,你的心灵就会被感化和提升。肖鹰认为,中国并不缺少关注文化的人,而是缺少持独立的文化价值观的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肯定是多元文化构成的。对严肃文化应进行重新审视,弘扬高雅文化,活跃通俗文化,限制低俗文化。如果只有媚俗的通俗艺术走红、低俗艺术泛滥,而传统高雅艺术名存实亡,那中国人就差比钱更根本的灵魂了。”

但也有人说,最重要是大家都笑了,就是好东西!作家余秋雨说“他受全国观众喜欢,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能用简单的方式去褒贬。”学者易中天认为:“任何人都没资格高高在上指责别人;历史上很多俗文化中的精品,也可成为经典。”广东网友认为:“别动不动就说别人低俗,你们(指斥小沈阳的教授)高雅吗?他带来了老百姓的快乐。”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说,“我认为不能说低俗,应说通俗”。低俗是指淫秽、恐怖、暴力;中国人口多,地域广,受教育的程度又不一样,既要有高等文化,也要有通俗文化。作家王蒙更坦言,喜欢小沉阳的表演,但他认为,小沈阳从内容的意义上来说不如赵本山。赵多少接近现实一点,沾点边。小沈阳只是逗着大家玩儿,他希望小沈阳能走出自己的路。

2、网络文化是当代文化的时尚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便捷、快速、广泛的高科技信息传播工具,已成为国与国、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平台,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网络文化是一种在因特网传播中生成,并借助因特网的媒介技术传输的全新文化模式,具有虚拟化、交互性、符号性等特征。网络文化以方便、快捷的形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

3、世界文化产业的兴盛与“红色旅游”、“文化奥运”“、印象”文化旅游

当今世界,文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如今美国已经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并把向全球推销其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观作为维护其世界霸权的软力量。英国也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法国作为传统的文化大国和强国如今仍魅力不减。日本自20世纪经济腾飞以来,一直致力于“创造文化、输出文化,并使世界文明喜爱它”,韩国也成为亚洲地区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1世纪将是各国文化软实力较量的时代,文化产业被称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1997年10月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次全体会议上,当时的希腊文化部长埃·维尼泽洛斯首次提出“文化奥运”的概念。文化是促进和平的桥梁,“文化奥运”把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结合起来,提倡和平、平等、民主、人道、共存与和解,提倡国际社会团结,赞同文化的多元化,提倡传统和创新有机结合。通过举办火炬接力、奥运文化交流计划等系列活动,传承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人们对希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化的认识,增进人们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了解,引领奥运会进入注重通过文化的手段发展人类关系的新时代,为奥运会增加了新价值观念。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它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具有学习性、故事性和参与性的特点。发展“红色旅游”,对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开发旅游资源、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以及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繁荣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当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旅游文化消费时,以《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为代表的“印象”系列文化演出却场场火暴。“印象之旅”系列文化旅游将成为风行中国的一个新的专题旅游路线,同时国家旅游线路在全力打造“中国印象”。“印象”文化热的形成,显示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共赢效应,给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4、世博会的文化内涵

世博会,世界博览会的简称,由主办国申请,经世博会的国际组织批准方可举办世博会,第一届世博会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在每一届的世博会上,每个参展国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利用这个机会宣传自己,扩大国际交往,提高参展国的地位和声望,举办世博会的宗旨是为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如今有着近150年历史的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成为是一项世界性的非贸易性的大规模的交流活动。

中国至今已参加了12次世博会。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它包含城市与经济发展、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城乡互动、城市与高科技发展、城市与多元文化发展五个分主题,要求更适宜居住的环境,更高质量的生活,这是人类新世纪的梦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实的反映了人类对城市发展前景的希望和渴求。在走向新世纪的行列中,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在世界政治经济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令世人所瞩目。和平与发展、互促与共进,不仅是13亿中国人民的理想和信念,也是全世界的永恒主题。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3课教案

贵州省经济学校教案首页

简要分析积累还不够详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的掌握和培育、践行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教案纸 教学进程: 1、 导入新课:(10分钟)(含考勤、旧知识提问、新课导入) 2、 进入新课:(45分钟) (1) 快速阅读课本第121-129页,找出相应问题的答案,並在课本上划出。同时,在看书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15分钟) 1、观看PPT上关于中国文化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还有哪些传统文化元素在各大活动中呈现? 2、面对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应抱着怎样的态度去看待?对于愚昧、低俗的文化又该采取什么态度? 3、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作为一名中职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30分钟) 通过学生自己回答问题,不会再小组讨论,最后老师补充的方式,培养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的找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教学重点、难点解析(25分钟)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认识文化的多样性,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难点在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理解,并且最难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都是需要学生在理解本节课的基础上,在生活中逐渐培养的。 四、巩固练习(7分钟) 本节知识点需要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在记忆的同时,认真回顾课本内容,查漏补缺、辨别易混知识。 5、 课堂小结(3分钟)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有关知识,通过结合图片及典型事例,相信大家对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在生活中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到我国的文化建设中。 6、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 建设和谐文化 1、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 文化的多样性 A、先进文化与愚昧、低俗文化 B、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 2、 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A、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本 科目: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师:王军义 班级:2015中医康复保健 2015中职检验1 2015中职检验2 2015中职口腔修复工艺 时间:2016.9——12月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第一课(第一讲)商品的交换 周次:2 时间:2016 节次: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师生互动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商品与货币的发展;商品的价格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通货膨胀;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商品、货币的含义、产生 (二)商品价格变动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一)货币的神奇力量 1、什么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过程 3、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直接影响价格 2、气候、时间等因素间接影响价格 四、学习思考题: 从你喜欢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变动认识商品 五、教师参考资料: (一)邢思等《共话时政社会热点通俗读物》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二)网络新闻时事 六、课后分析小结: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第一课(第二讲)商品的消费 周次: 3 时间:2016 节次:授课时数:2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法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教学内容: 价值规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培养目标及素质能力: 1.知识目标: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 2.能力目标: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观、认识正确的消费观念。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健康的消费观念(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三、教学步骤及方法 导入:春节压岁钱大比拼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4课教案

贵州省经济学校教案首页 课次第五单元(章)共6学时第5、6学时总第27、28次课总第27、28学时课型讲授、模拟训练课题第14课构建和谐社会教具板书 授课时间 班级15计应、计维15电商2、15 电商1 15酒店管理、 15计网 日期15/12/07 15/12/10 15/12/11 周次19 19 19 星期一四五 节次3-4 1-2、3-4 1-2、3-4 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重点掌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含义,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谐社会建设等重要知识点,并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授课内容提要(在重点难点下划线) 第十四课构建和谐社会 一、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1、“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科学发展观 二、和谐社会共建共享 1、最新最美的画卷 2、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3、人人参与建和谐 课外作业1、完成本课书面作业; 2、课下总结复习本学期所学重要知识点。 课后简要分析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习基本掌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了解科学发展观的要点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但是,在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方面关于实际实践方面还有待提高。

教案纸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10分钟)(含考勤、旧知识提问、新课导入) 二、进入新课:(45分钟) (一)快速阅读课本第130-136页,找出相应问题的答案,並在课本上划出。同时,在看书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15分钟) 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 3、结合课本阐释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4、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内容是什么? 5、作为一名中职生,如何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二)学生回答,教师点评(30分钟) 通过学生自己回答问题,不会再小组讨论,最后老师补充的方式,培养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的找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解析(25分钟)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在把握以上知识点的同时,对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并且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希望学生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专业技能。 四、巩固练习(7分钟) 本节知识点需要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在记忆的同时,认真回顾课本内容,查漏补缺、辨别易混知识。 五、课堂小结(3分钟)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知道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解读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及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方法,希望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第10课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单元] 第10课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民主选举、政府的含义、职能。 2、理解公民如何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政府的性质及其职能。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自觉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和监督权。 2、能举例说明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接受监督的政府、是法治的政府、 是透明的政府。 3、能举例说明我国政府的不同职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认同公民有序参与政治,依法行使权利。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重点、难点] 1、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方式 2、政府的职能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是每一个公民(当然包括青年学生)的光荣责任。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几位青年学生的真实事例。 【课首案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这些做法是什么性质的活动?你了解政治生活吗?你认为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参加与政治活动呢? 新课讲授 第10课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一、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一)公民行使权利的主要方式 1、民主选举 公民享有的第一项基本政治权利是积极参与民主选举。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日常观察你认为我国的选举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师生归纳】: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文字资料 第一,普遍、平等的选举原则。 第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差额选举的原则。 【多媒体资料】:选民证积极参与普选 公民享有的第二项基本政治权利是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包括直接向决策机关反映建议,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五课练习

第五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 ①走中国特色的发展②科学发展观 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④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D①②③④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走的目标是() A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B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新三步走”和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系是() A两者毫无关系,相互独立 B两者有联系,“新三步走”是“三步走”第一步战略部署的具体化 C两者有联系,“新三步走”是“三步走”第二步战略部署的具体化 D两者有联系,“新三步走”是“三步走”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具体化 4.2012年,我国居民城乡家庭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这说明() A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B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下降 C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变化 D这不能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在提高还是在下降 5.我国目前已经实现的小康是() A总体小康B高水平的小康 C 全面小康D温饱型小康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要求是() A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B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D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人物,是因为() ①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②标志着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③关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④关系到我国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转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8.我国实现工业化要走() A新型工业化道路 B 劳动密集型工业的道路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D优先发展轻工业的道路 9.资源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根本方法是() A发展市场经济B强化宏观调控 C增强节约意识D依靠科技进步 1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放在首位 A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B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C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D优化产业结构 11.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有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5课教案

贵州省经济学校教案首页 课次第二单元(章)共6 学时第3、4学时;总第9、10 次课总第9、10 学时课型讲授、模拟训练课题第五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具多媒体 授课时间 班级15计应、计维15电商2、15 电商1 15酒店管理、 15计网 日期15/9/21 15/9/22 15/9/23 周次8 8 8 星期一四五 节次3-4 1-4 1-4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理解和认识到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授课内容提要(在重点难点下划线)一、小康社会的提出 1、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 2、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意义 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课外作业1、记忆本课主要问题 2、预习第六课 3、完成书面作业 课后简要分析由于中职生本身普遍的知识底子比较薄弱,对涉及到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不了解,导致对于改革开放对我我国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理解的不够深入。在本节课涉及到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上,理解的也不够,这些问题,都要在复习时,多强调。

教案纸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8分钟)(回顾上一节课主要知识点,看课本P38页的图片、数据,并结合自己家庭生活的变迁,谈谈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引入课题“第5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进入新课:(40分钟) (一)快速阅读课本第38-47页,找出相应问题的答案,並在课本上划出。同时,在看书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15分钟) 1、什么是改革开放?什么是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之初的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是什么?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上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4、怎样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5、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意义? (二)学生回答,教师点评(25分钟) 通过学生自己回答问题,不会再小组讨论,最后老师补充的方式,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对重要的知识点,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上的四个主要目标、什么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之路、怎样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做详细的解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谈论中来。 三、教学重点、难点解析(22分钟) 针对这节课主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两个大的内容,主要的重、难点就是学生理解什么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的内容、范围有什么,以及什么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之路。由于这些对于刚入校的中职生来说,因为本身对历史、我国方针政策的不了解等因素都导致了,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会是难点。所以,在课堂上加入一些背景材料的介绍,来帮助学生的理解,加深印象是很有必要的。 四、巩固练习(7分钟) 本课知识点比较琐碎且重要知识点较多,所以通过做题训练,使学生查漏补缺、辨别易混知识及再次对知识点巩固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4课

第14课建设和谐文化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内容和要求,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2、态度: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树立对待各种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3、运用: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自觉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 (一)本课在本单元中地位 本课讲述建设和谐文化,首先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连的文化的性质和作用谈起,通过概念、性质、作用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性,立足点是讲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领作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所以,本课内容也是本单元的主要板块之一。 (二)内容结构与逻辑关系 本课在结构上设两个目,即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立足点是讲我国的和谐文化建设。要正确认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必须了解文化的性质和作用,从而认识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领作用,理解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第一目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首先从介绍文化的概念、性质、作用开始,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正确认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阐明党中央重视文化建设事业的相关举措。第二目是讲“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通过介绍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论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领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这两部分内容是互为从属,紧密相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