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美术教案

第二课堂美术教案
第二课堂美术教案

第二课堂美术教案

第一课准备课

1、开学学生用品准备布置、学习目的性教育,纪律教育。

2、通过革命历史画的欣赏,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从而更加努力地学好知识。

3、通过外国绘画作品欣赏和革命历史画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的水平。

重点:革命历史教育、审美教育,学习目的教育、纪律教育。

难点:对所欣赏的绘画作品的理解。

教学过程:

1、欣赏、分析,布置本学期所需的美术学习用品的准备工作。

2、认识原色认识红、黄、蓝三原色,知道三原色可以调配其它任何颜色(白色除外)。

------间色任何两种原色调配的新色叫做间色。并作间色调配练习。

2 ------复色任何两种间色调配的新色叫做副色。并做副色调色练习。

------类似色邻接色

3 ------补色色环上直径两端相对的色

------暖色(相对而言)红黄系统的色彩为暖色

4 ------冷色兰色------ 冷色

3、让学生谈谈感想。教育、启发学生加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学习环境,学好每一门课程。

4、欣赏外国绘画,介绍外国名画和著名画家是怎样刻苦学习的,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审美水平。

第二课各式各样的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描绘、让学生了解门对建筑物的作用和美学价值,从而对门的造型,用途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2、把握门的造型结构特征,进行准确描绘,处理好门与建筑物的和谐、统一,提高描绘建筑物的能力。重点:了解门在建筑中的美化和实用两大价值通过描绘门,发现美、创造美。

难点:造型美、结构合理;想象并用自己的手描绘自己期望的门,特殊用途,特殊造型的门。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和范图上的门及课题要求,让学生讲述自己目的性观察到的门(上节课后布置观察)的重型、特征、进行概括:

A、造型、材料

B、牢固、气派、美观、实用

长方形、圆形、拱形、方形------

木制、金属制、玻璃-------

手开、自动--------

单向开、双向开、旋转、平衡、升降-----

2、启发学生想象、改造(对原型)、设计描绘出美观、实用特殊的门(让学生说说想画什么样的门,以互相开拓思路。

3、学生设计、巡视指导

4、提示:门与建筑物在和谐统一

*也可为我们的学校设计一座漂亮的门

5、学生完成作品。

6、优秀作品评析。

7、观察亭子。

第三课画亭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抓住亭子的共同特征,设计出新颖、美观的亭子,培养学生的造型、想象、创造能力。

2、了解亭子在园林建筑中的作用和公益作用。

重点:通过观察、了解掌握亭子的结构特征,并能用写生、创作的方法画出美观的亭子。

难点:创造和想象。

教学过程:

1、欣赏分析课本内的亭子,引发学生描述宁波的亭子和见过的亭子,概括出亭子的共同特征。

2、讲讲历史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公益性亭子,有纪念意义的亭子(西安临潼“捉蒋亭”)。

“风波亭”上岳飞被奸臣所害------

3、让学生讨论要画什么样的亭子,干什么用,进行概括,让学生都心中有底。

4、亭子画法示范,构图的主次关系提示。

5、亭子周围环境衬托指导,启发。

6、学生创作开始,巡视指导。

7、学生完成作品。

8、优秀作品评析。*重点复习三原色、三间色

第四课色彩的明度对比

学习目标:

1、学习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理解色彩的要素,

2、掌握色彩明度的处理(调节)方法并能运用在绘画中,提高学生用色造型能力考、技巧。

3、掌握色彩明度对比知识、激发学生用色彩去创造美、表现美、培养审美情*。

重点:传授色彩明度对比知识,使学生掌握色彩明度的处理方法提高运用色彩的技能。

难点;理解和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1、欣赏并分析课本范例。让学生注意画中色彩的明暗,进行对比(讨论、回答)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色彩的明度对比学习。

2、课本范例结合文字解说的分析,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3、从色彩的色相环中(挂图)进行色彩明度比较P10示范分析单一颜色的明度变化处理(调节)方法,使学生知道对比色的来源。

4、

试画一幅物画(老师示范提供铅笔稿画法),让学生讲讲自己用什么颜色上色,使画面具有明度变化的节奏感。并提示物体明暗的色彩处理。

5、学生定稿后(可自己设计)上色,完成作品。

6、作品评析。

7、课后练习作业:红色明度变化调节(渐变)。

第五课色彩的色相对比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色相环,认识什么叫强烈对比,什么叫柔和对比,理解色彩的色相对比给人视觉带来的奇特效果,进一步认识色彩要素对画面的作用。

2、能应用色彩的强烈、柔和对比对同一题材画面作色彩处理,提高色彩运用的能力,美化生活环境。

课前准备:色相环,强烈对比、柔和对比图例挂图。各色彩纸。

重点:掌握和应用色相对比知识。

难点:色相对比知识的理解、应用。

教学过程:

1、

出示挂图(色相环),让学生重温十二种色相,分析讲解在色相环中,互成150度~180度的色和互成60度的色使学生理解色彩的强烈对比、柔和对比概念。

2、让几个学生上台指出并写出强烈对比色,柔和对比色,使学生们进一步加深映象。

3、让学生说说课本内图例中的色彩成份及属于哪一种对比,使理论与实践结合。

4、指导画出两幅相同的铅笔画稿,让学生选择强烈对比和柔和对比的色彩分别给两幅画上色。

5、指导可用上节课所学的色彩明度知识进行调色、上色。

6、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完成作品。

7、学生作品赏析。

8、对个别典型作品提出色彩修改意见。

第六课形的渐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平面构成中的渐变知识,了解形的有规律、有秩序的变化形式,能设计渐变图形。

2、掌握基本形均可渐变的原理,设计出多各形式的渐变图案。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抽象美的能力。

重点:能授渐变形式的平面构成知识,表现形式、运用抽象形的有秩序变化,设计形的渐变。

难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创造抽象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欣赏课本渐变图形,让学生了解“形的有秩序的变化叫渐变”。

2、介绍渐变知识:形的渐变形式——

方向渐变——基本形具有方向性时,可作方向性的渐变排列。

大小渐变——基本形作由大变小,由小变大的变化排列。

位置渐变——基本形作有规律的上下、左右位置变化排列。

形状渐变——基本形作有规律的逐渐增、减形状的变化。

正侧渐变——基本形按规律改变角度,作正、侧渐变。

骨骼渐变——如“邦迪”创可贴广告中手指渐移的图形,就是将

骨骼线的位置进行逐渐移动,产生的多种渐变。

3、强调形的有规律渐变,结合色彩明度渐变,指导学生进行渐变图形设计(示范演示几种渐变设计)。

4、学生作业,师巡视指导。

5、学生优秀渐变作业赏析。

第七课色的渐变

教学目标:

1、掌握色相、明度知识(已学)了解“色彩与色彩”,“明度与色彩”的渐变构成。

2、通过学习,学生能用色彩结合形的变化,画出色的渐变图形。

3、掌握色的渐变知识,提高学生美育素养。

重点:色相、明度、色彩渐变知识及构成。

难点:色彩知识的运用,色彩的调配,色彩与形状结合渐变的设计。

课前准备:色彩的渐变示范图例。

教学过程:

1、欣赏并介绍色的渐变的美感、形式、实用意义。

2、从欣赏及介绍中分析已学知识的结合应用,以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并为新知识的掌握作准备。

3、进一步介绍色相渐变、色的明度渐变结合形的渐变进行设计的方法,并进行黑板演示,启发学生思路,激发学生设计兴趣。

4、学生作业(进行设计),巡视指导。

5、色彩调色要点提示:水份、加白、加黑要适当(练习,总结)。

6、着色提示:先四周后中间(色块着色)、色彩均匀。

7、巡视指导学生上色,完成作品。

8、学生优秀作品赏析。

第八课静物写生

教学目标:

1、学习静物的色彩写生,运用已学的色彩知识,画出静物写生习作。

2、训练对静物的形及色彩(光照之下)的观察能力及色彩调色、着色能力,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培养观察能力、运用、表现色彩的能力,初步掌握用色彩造型的方法。

难点;处理色彩的明度、色相对比关系、理解固有色、环境色、控制画面的色彩调子。

教学过程:

1、欣赏课本内范画,介绍静物写生要求:

△构图要完整、充分表现出静物主题的美感。(有节奏、有韵味。)

△色彩的整体结构关系得当。(色相、明度、冷暖关系的对比鲜明又互相渗透调和。)

△色彩和形体的塑造紧密结合。(物体色彩真实可信。)

△色调处理得当。

△构图(色彩处理)在突出主题。适当选材、摆放合理。

2、过欣赏、讲解,使学生了解静物写生的要求扩色彩表现要求,让学生产生学画的兴趣。

3、示范演示静物色彩写生的步骤:

△铅笔定位——大的结构(不必画过细)、布局。

△仔细观察静物的固有色彩及环境(背景)色、光源色(光照)。调色(分析)、上色。

△介绍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画法。

4、学生调色练习、巡视指导。

5、学生作业(示范构图稿),巡视指导。

6、学生优秀作品展评。

第九课封面设计

课前准备:几本有特色的书(封面设计各异的书)。

教学目标:

1、学习封面设计知识,设计出与书的内容相关,能体现自己个性的书籍封面。

2、启发学生大胆设想、运用已学的构图、色彩、图案等知识,设计出独特、富有情感的封面,提高设计的能力。

3、通过设计,激发学生学书、追求知识、为将来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耍努力学习的志向。

重点:封面设计的具体方法,提高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难点:设计与书的内容吻合,为书籍增辉添彩。

教学过程;

1、欣赏书籍封面,分析各自特点。并让学生取出自己的各科课本,说说封面的特点。

2、概括书籍封面设计特点、规律:

△要有醒目的书名(设计在最显著的位置上)。

△装饰、美化(可用花边、图案、插图等),衬托书名;提高书的品位(与书的内容结合)。

△在适当的位置上标明出版社、作者的名称。

3、本课设计命题;

△寓言类、△童话类、△科幻故事、△少儿读物

△儿童剧本、△读书笔记、△传记、△VCD 、CD、DVD封套

△字典----

4、示范演示“科幻故事”封面设计,激发学生设计兴趣。

5、学生设计(铅笔稿),巡视指导、典型讲评。

6、学生完成设计作业,巡视指导。

7、学生作业评析、展示。

8、年级封面设计展览。

第十课贺卡设计

教学目标:

1、传授设计,制作贺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并将贺卡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

2、在设计、制作、赠送贺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重点;掌握设计、制作贺卡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难点:设计符合赠予对象、节庆,具有个性特征富有创新意识用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师生各自收集、准备各式贺卡几张。铅画纸(16开2张、剪刀)。

教学过程:

1、欣赏贺卡,先让学生分析务种贺卡的制作手法、文字、绘画、装饰等。

概括方法:绘、剪、刻、喷、涂、粘、贴等

概括用途:贺年、贺节、贺生日、贺有意义的事等。

赠送对象:老师、长辈、亲朋好友、同学等。

提问;你收到过贺卡或送过贺卡吗?

你收到的或送出的贺卡是自制的吗?

结论:收到或送出自制的贺卡更珍贵、更有意义!(激发学生自制欲望和兴趣)。

2、贺卡制作方法分析:

△确定送给谁(设定送给校内教师)。

△祝贺对方什么

△写上什么话最合适

△配上什么花纹,图案最相称

△制成什么样式,贺卡更精巧、新型、美观。

◆综合上述思路,绘出设计草图,然后精心制作成品。〈绘画方法、喷色(刷色)方法、绘、剪结合的方法剪贴的方法、立体构成制作制作方法。〉

3、学生开始设计,巡视指导,学生完成贺卡制作。

4、个别指导、帮助。

5、学生作品展示。评析。

6、课后学生送贺卡(如恰逢元旦前夕)。

第十一课剪纸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彩纸剪“喜”字的方法,剪出各种“喜”字图纹,美化生活。

2、通过剪“喜”字,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动手创美能力。

课前准备:彩纸、剪刀、各种喜字图样(剪纸)。

重点:学习折、剪、设计花样的方法(对称)。

难点:设计出富有装饰美的多种效果“喜“字纹样,启发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

1、欣赏各种“喜”字纹样,让学生说说装饰在什么地方(用途),为什么?

顺便介绍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

通过介绍使学生增长知识,引发学习兴趣。

2、分析“喜”字的结构特征,找对称轴(黑板写出字)。

3、示范折纸,铅笔勾线(提示“熟练以后可不勾线直接剪),问:哪个同学剪过双喜?

4、数一数,喜字有几条横线?(7条)(隐含14条)等距划分。

注意:纸不能折叠错;

横要一样细;

竖要一样粗;

四个口可以变化。

5、学生试剪“喜”字,巡视指导。

6、评析作品:启发学生在剪“喜”字的基础上,在设计中加入吉祥图案,使之更富有装饰性(课后练习作业,下节课评讲)。

7、布置课后作业:注意观察升国旗时的情景(每周的升旗、电视电影中的升旗情景)。

第十二课升旗

教学目标:

1、激励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情怀。

2、通过观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庄严的升国旗情景,表达爱国精神,体验光荣和神圣。

重点:激励、培养爱国旗、爱祖国的精神。

难点:构图;庄严、神圣场面的表现。

教学过程:

1、欣赏课本挂图,让学生说说升旗仪式(学校)的整个过程。(提示:旗手、护旗)、(降旗仪式)。

2、

让学生说说什么场合、什么时候也升国旗,说一说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心情。(激励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尊重国旗、爱护国旗)。

3、转入革命历史画欣赏(重点:开国大典、进行介绍)。

4、启发学生通过以上的回顾,构图(构思,表现升旗情景,画出草稿)。

5、巡视指导。

6、评析学生草稿,提出修改意见,以启发全班同学完善草稿情景,人物表情。

7、完成铅笔正稿。第二节课完成上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