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四导四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四导”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主导作用,要实现“导趣、导疑、导析、导练;“四学”即学生在课堂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要实现“独学、对学、群学、评学”。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户县六中是一所县域普通高中,处于城乡结合部,在校学生近2000人,随着我县高中招生改革,这里的学生来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分之一来自县城,但属于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连四中、八中也未录取的,三分之二来自乡镇农村,受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差距很大;显然,学生的基础差异,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教改,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我们进行了“133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大力培养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模式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校对课堂教学具体步骤、时间划分等方面做出硬性规定,致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不能有效组织教学,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致使课堂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内化”的效果,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此背景下,县教育局大力实施“千人百班实验教学改革”,我校也正在进行“实施有效教学和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我和生物学同行也愿意进一步探索“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着力解决生物课堂学生无兴趣,学习效率低的问题。

三、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力

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果:

1、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教育观念更新,树立高效教学观。通过研究与实践从根本上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观念。

2、以课题研究促进我们对高效的教学方法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总结适于我校生物课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使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

3、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1、研究新课改理念

首先,要研究新课程理念与旧课程有什么区别,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其次,要研究高效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评价、课堂要求以及管理等。

2、研究教材、学生

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是新课改的表形物,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的理论基础。其二,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3、研究学法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4、研究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究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运用什么样的课堂优化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效学习。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特点和需要,鉴于前人已有此类模式成功的经验,我们主要采取先继承再生成的方法,还包括实验法、测试法、访谈法等来开展课题的研究。

1、先继承。按照高效课堂模式要求,以山东昌乐二中高效课堂为蓝本,我们将用四个月时间进行高效课堂的“临帖”,这个阶段叫继承。

2、再生成。第二个阶段叫批判与生成,嫁接生成适于高中生物特色的课堂。最终打造出我们自己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六、课题实施步骤。

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选题、立项阶段(2013年4月----5月。

查阅相关资料,考察当前领域问题研究状况以及我校近年来教学实际,确定科研方向,进行选题立项。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来确立课题并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即:继承阶段(2013年5月----9月

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请校内外专家指导,开展课题研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举行课题经验交流会,研究实施课题。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即:生成阶段(2013年9月----2014年4月在继承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加强高效课堂理论的学习,深入学生实际,不断摸索,最终形成具有“四导四学”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第四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阶段(2014年5月----7月

针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的状况等相关情况,以实验报告、经验交流、学术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申请结题。

七、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一份。

2、构建“四导四学”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四导四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实录。

生物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生物组小课题《初中教材中图片应用的研究》 阶段性总结 一、图片教学使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抽象知识直观化,对学生有助理解。教师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点精心研究,从教材内容哪一点出发才能引发学生对全文的探究性学习呢?生物教材的图片直观、间接、便于自主观察、讨论。色彩丰富图片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图片尽管直观、形象但还隐含着秘密。教师只要巧设语言情境,导入图片的学习。学生用心观察、分辩,为解开谜底,学生探究性的学习进行到教材文字没有涵盖到的信息。如,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我用简短的语言说:“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排尿几次,你知道尿液从哪种组织来?尿液怎样形成?请同学们打开教材81页,观察肾脏内部结构示意图。”色彩分明的肾脏结构示意图,刺激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一颗颗明亮的眼睛扑闪着、思考着,没过一分钟大多数学生一哄而出:“尿液来自血液,因为入球小动脉血出来时分两路。”你看,直观的图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学生自我感觉有成就感,教师有目的的给予鼓励性评价,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获取新知识的问题中,尿液怎样形成?又一次观察图片、思考。观察阅读教材文字信息,主动思考、讨论、联想知识迁移到血液成分(有形物,可溶物),毛细血管的特征等,将尿液形成生理原理基本结构的功能,生理过程理解的异常热烈、透彻。正如教育家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由图引发多个疑问,自主或求助学生、老师解决问题,这不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科学态度和

价值观吗? 教师浅显的疑问引入生物图片,学生轻松的主动的由浅入深探究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新课标》的课程思路的意图教学。更可贵的是学生最后的疑问难倒了当堂我——教师。问题是:“老师,这个肾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入球小动脉血经过过滤、重吸收后收集的血怎么会是暗红色呢?这一定是色绘错了。”我当时愣了,心想留下疑问的课堂也是灿烂的课堂,下课铃声响了,我一下表现的坦然,老师也不明白噢,希望同学们好好思考,一定要帮老师解决之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要求学生搞创造发明,而是学生能进行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 类似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利用生物学教材的结构示意图还有“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显微注射获得转基因超级鼠示意图”、“鸟体的气囊分布示意图”、“光合作用示意图”等学习过程,教师的谈话或置疑导入各具特点图片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诚实、主动合作、创造力的思想就在这里引发。生物利用图片教学,培养了学生时空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二、图片教学使微观生物学知识宏观化,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本学期教学《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我开门见山,直接对学生是这样说的:“真菌中的一些霉菌和细菌在我们生活中常常搞破坏,甚至危害我们的身体,你见过他们吗?”学生哑口无语了,我说打开书72

高中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古浪三中行道树灌木种类及其数量调查 高二(1)班 指导老师:张岷山 课题组长:李建鹏邸彦荣 课题成员:苏发昌潘治功张晨三范有伟张莹杨兴芬周兴银

一、研究目的 道路绿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给同学们优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作用,行道树种类以及数量的选择和配置,直接关系到绿化质量和绿化效应的发挥。作为三中小小的一员,每当我们在林前下学习时,我们是否会想到校园中的灌木数量和种类呢?我们是否会想到这些树木的作用以及生活习性呢?为了更好的发挥灌木丛的作用,服务三中师生。因此进行了调查探究。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测量记录 对校园中操场侧及大殿周围几条行道的灌木进行观测、测量和记录。对整个小区的树木进行普查计算出各种树种的数量以及生长状况和作用,同时测量株距及覆盖面积等。 2、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求出其分布,数量、种类,覆盖面积及覆盖率等。 3、调查访问 访问有关人员或资料,了解本校建校以来种植的树木种类、数量、成活情况,适应的气候区域,土壤条件等。 三、研究的可行性 课题成员的动手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写作能力较好,能吃苦耐劳,做事细心,可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有关老师和技术人员可给予技术支持和计算指导。在剩余时间方便即可进行调查。

研究方案 1、研究步骤 本课题从2012年3月中旬开题始,带2012年4月上旬结题 第一阶段:了解校园区所处气候特征,土壤条件,树木在行道中所起的作用,所有树种的种植方法和种植类型。 第二阶段:对校区的树木种类及数量进行测量、调查、计算出数据并进行记录。 第三阶段:对数据分析归纳,总结三中灌木种类和数量特征,提出现存问题和解决办法,提出适合三中较为合适的树种。 第四阶段:归纳整理,写出论文,结题报告 一、人员分工 1、组员分头查阅资料、研究:苏发昌潘治功 2、访问绿化相关人员:张景三杨兴芬 3、调查树木种类、数量:范有伟张莹 4、共同整理,撰写报告。 实施记录 整理后的采访记录 问:管理员您好,我们是高二的学生,我们想对三中树木做个调查,但有些数据不是很清楚,所以想咨询一下您。 答:当然可以,只是不知能否帮到你们。 问:三中环境恶劣,我们想了解三中所处的气候环境。 答:三中处于河西走廊,腾格里沙漠边缘,风沙频繁,不太适合树木生长。

关于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生物识图能力的培养小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背景 生物图形是生物知识的载体之一,是生物教学的第二语言。识图能力是学习生物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能够熟练准确地识图用图,对生物学习乃至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良好的生物识图能力是学好生物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但识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我们农村中学教室内由于缺乏多媒题、实物投影仪等教学仪器,课堂上老师缺乏较好的识图教学过程的直观展示手段,发现学生在生物学习上还感到很难学、不会识图或识图速度很慢的现象,还有大多数学生没养成自觉运用生物图形理解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引导学生学会生物识图、用图和快速提取相关生物信息”是研究的重点,力争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出一条促进大多数初中生生物识图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生物学习的 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认识规律原则:图形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理性知识,图形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图形,学生识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 2、实际性原则:图形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 3、思想性原则:新课改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这一特点从图形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图形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环境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研究目标:生物教学中,通过识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以点带面,一图带动全文的学习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落实课程标准。 (三)、研究方法:资料文献法、调查法(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教育实验法、课堂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四)、步骤: 1、阶段划分:第一阶段(2009.9)准备阶段:组内成员商讨、确定课题名称,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组织人员收集素材、制作素材,整理加工,建立素材库,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等待申请的批准。。第二阶段(2009.11)全面实施阶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关注环境问题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实验设计实验方案 【摘要】对学生进行切实的环境教育,实现其从受教育者转变为研究者与实践者,体验环境问题的严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科技进步、关心环境保护的现实态度。引领学生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其科学精神与合作精神。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对高中生物课程的目的定位于:1: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立创:初步学会生物科新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 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课程目标中规定:1、知识方面:了解并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2、态度观念方面: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3、能力方面: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大纲中反复强调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关注生物科学知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提高保护环境意识等。 生物科学作为新世纪的领先科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危机,粮食危机,人口危机,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密切相关。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必然选择。因此进行环境教育是国策教育也是国情教育和素质教育。环境意

初中生物小课题研究

初中生物小课题研究

初中生物小课题研究 七年级生物组 杨岩岩崔淑华 一、选题的指导思想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对课标规定的内容标准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合理整合,突破了多年来传统的植物、动物和人体生理卫生等部分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突出人与生物圈及其关系的学科体系:第一册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册是生物圈中的人;第三册包括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四册包括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以及结语——学习并没有结束。尽管初中生物新教材尚未编排研究性学习课题,但新教材探究性学习为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行性。为了与国外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我国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相衔接,有必要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二、研究课题的设计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的编排体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七年级是人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也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飞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决定了在七年级下学期开展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学生在学习“生物及生物圈中的生物”基础上开展为期一周的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的主题“健康地生活”,通过一学期的小课题研究,使学生

达到独立获得健康保健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并在研究性学习学期计划实施中,构建以“自我反馈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根据初中生已有的学识水平和已形成的学习方式,采取以教师提供课题,学生自主选题为主,学生也可自主提出课题,但一定要经过师生论证通过。课题设计如下: 1)心脏病种类及其预防的研究;2)关于合理膳食的研究;3)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4)初中生视力情况调查;5)关于肺癌的调查;6)关于糖尿病的调查;7)调查本市某区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情况;8)酸雨对生物影响的研究;9)现河公园水质污染的调查和处理建议;10)垃圾与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 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和兴趣提出了如下课题:1)涂改液与人身体健康的关系;2)室内空气污染现状及其预防措施;3)踢足球前应做那些准备活动;4)学生上课精神状态不佳的原因与建议;5)改善教室学习环境的方法;6)方便筷子的危害;7)马路边树木枯萎的原因初探;8)饮水与健康;9)睡眠与健康;10)汽车尾气的危害与防治等。 三、课题研究目标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最重要的目的是转变学习方式。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关注环境问题 (林西一中生物组刘国斌) 生物科学作为新世纪的领先科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危机,粮食危机,人口危机,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密切相关。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必然选择。因此进行环境教育是国策教育也是国情教育和素质教育。环境意识要成为学生的基本素质。要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掌握一些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养成爱惜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环境道德观念。 为了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我尝试就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专题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 一、实施的过程 (一)课题动员与组织: 由教师介绍“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问题,重视环境保护。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我们身边有哪些污染问题。然后由教师提出要求:自拟课题研究环境问题,可以是用实验方法模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也可以是搜集资料探讨环境问题的成因或危害,内容不限。学生自愿组合成最多四人的研究小组.共同初步选定小课题.并收集与本小组选题有关的资料,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 (二)制定研究方案: 确定课题并拟定整个活动计划。有的实验小组写出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和预期实验结果。有的小组选定了非实验课题,限定了资料来源,小组成员分工,研究进度等计划。 (三)开题报告 实验课题小组上交较成熟的实验方案。有:噪声对人体的危害,调查生活中的污染,吸烟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香烟对家鸽精神状态的影响,酸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酸雨对植物生活的影响,普通工厂的一般酸性污水对生物的危害,富营养化对生物的危害,香烟对植物的危害,探索酸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水污染对动植物的危害,及专题研究天津市水污染现状与其原因,关于大气污染调查简析,关于大气环境的污染的调查报告,我国今年沙尘暴探源等等。

新版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生物课堂效率课题研究报告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 新课改下,生物教学更加重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贯穿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考试等改革逐年深入,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推广,这些都积极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素质教育在学校的不断推进。 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具体要做到: 一、创设学习情景 “情景创设” :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生物情境教学” :生物情境教学就是在课程目标的要求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形成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的有关实验事实和实验过程提供给学

生,或者把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相关活动、现象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类似真实的环境中去感悟知识,去主动建构知识,达到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通过心理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 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 二、有效问题设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生物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过程目标,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因此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思维才开始活跃。 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带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不但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诱发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扩展思维。教师设置的问题是联系教师讲授和学生能动思考的桥梁,将教师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思考的内容问题式教学。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生物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以“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问题设置的情景中主动探索、发现

高中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题目:高中生物课程三维目标实施路径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在教育目标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即把教育目标分成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处在发展阶段,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2003 年颁布,就全国范围来讲,在三维目标的实施途经研究方面是一个难点问题,大家都很关注,有老师在实践中开展探索,专家和一线的老师对知识与能力的研究比较多,但在如何认识过程、生物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能力目标的具体化、情感价值观的分类、生物课程中如何有机渗透情感及价值观教育、特别是三者的有机整合、如何实施三维目标等方面缺少比较系统性的研究,有部分课程专家在有关课程改革的论述中谈到过这些问题,如《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教司组织编写)、《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理念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张华主编)等。 目前国内其它学科如数学、历史、政治等学科有三维目标实施途径的研究,关于三维目标方面的理论和论文也较多。但有关生物学科如何实施三维目标方面研究较少,研究成果更少。因此,研究本课题可以填补国内外这方面理论空白,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理论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建构主义教学理

论、元认知理论。同时也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改变推动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增强生物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意识。 2、使生物教师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 3、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寻找实现生物课堂三维目标的途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我校生物青年教师教科研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生物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 2、实现生物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途径 3、探索生物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4、高中学生生物学习方式 (三)研究重点 1、生物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的研究 2、实现生物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途径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一)核心概念:高中生物课程、三维目标、实施路径 (二)界定: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报告

社会实践性研究性课题报告 本次在石嘴山市第一中学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实习生活,在此期间我谦虚诚恳的听取指导老师和学校其他老师的建议,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同时我也根据需要对一中学生的饮食习惯进行了一个调查。 研究课题:一中学生的饮食是否合理 研究原因及目的:中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正处于求知欲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恰恰是在这个阶段,由于 学习的压力及相关知识的匮乏,导致中学生容易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食、偏 食、过分节食或暴食,不但损坏了身体,而且降低了学习效率针对这一问 题,我进行了这次调查,我希望调查数据更真实和科学的反映我校学生的 饮食结构和习惯经过归纳分析,探究发生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我们的合 理化建议。 主要流程:1、对一部分同学的饮食进行每日调查 2、找出同学饮食的不合理性 3、查询青少年每日所需的营养 4、根据查询情况,制定一周合理饮食计划 研究过程中具体工作安排: 1、对同学饮食进行调查 2、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 3、绘制调查问卷 4、进行调查问卷

5、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 6、对部分调查问题进行分析 注意事项: 1、选择调查对象时,范围要大且具有代表性 2、进行调查时,要做到每日调查。 4、制定调查问卷时,注意问卷范围 3、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各种营养物质的补充 得出结论:1、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同学中吃零食的现象非常普遍,接受调查的学生70%都吃零食,对此我们建议大家,传统的饮食消费观认为,吃零食会影响正餐的食欲,吃零食应更多考虑营养和健康的关系。零食是可以提供一定的能量和营养素的,但是不如正餐均衡、全面。所以,家长千万不要让用用零食代替正餐,还是应该从一日三餐中获得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实行绿色消费。 2、在当前的消费导向下,对同学们吃零食应更多考虑营养和健康的关系.家长和 同学们在选择零食时应尽量选择营养相对丰富的绿色食品,使同学在享受美食快 乐的同时,又尽可能地能获得均衡的营养,多吃蔬菜。良好的饮食行为不仅有利 于当前的健康,也可能对成年后的一些慢性病预防起到重要的作用。 3、通过调查我发现,一般人早晨都是吃早餐的,这种现象很好。但仍有些同学 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有时会忽略了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早餐,然而,不 吃早餐,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坏处: 1)精神难以集中和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经过一晚上的消化前一天所吃的 晚饭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体内血糖指数较低,需要早餐的补充。 2)容易衰老。不吃早餐人就会用体内储存的糖元和蛋白质,时间长了会导致 皮肤干燥和贫血。 3)容易引发肠炎。因为饿的缘故,中午会吃太多,消化系统承受不了,打乱 了它的活动规律。 4)不吃早餐容易发胖。中餐吃的必多,身体消化吸收不好,最容易形成皮下脂肪。

生物课题研究报告(精品范文).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提高生物课堂效率课题研究报告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 新课改下,生物教学更加重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贯穿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考试等改革逐年深入,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推广,这些都积极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素质教育在学校的不断推进。 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具体要做到: 一、创设学习情景 “情景创设” :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生物情境教学” :生物情境教学就是在课程目标的要求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形成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的有关实验事实和实验过程提供给学生,或者把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相关活动、现象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类似真实的环境中去感悟知识,去主动建构知识,达到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通过心理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 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

(完整word版)初中生物教研组小课题

初中生物教研组小课题(专题)研究方案 一、小课题(专题)名称: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 二、研究对象:初一、初二的学生 三、研究时间:2011年2月至6月 四、现状分析: 1、生物教学传统的教育观念与现代素质教育观念上的矛盾。 2、初中生物被视为“副课”。学校领导不重视,学生不愿把精力用到生物课的学习中来。 3、学生学习性不高,知识浅显,能力欠缺。 五、研究目标: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程序,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六、研究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做到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有效 互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实践又进一步拓展生物学知识。 七、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的收集分析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寻找得失原因,不断提高生物教学水平。 3、个案研究法研究“个体”对象的发展规律,做好个案分析,不断提高研究成效。 4、实验法 八、研究的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拟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方案(第一周至第四周) 2、实施阶段:全面实施研究方案,做好各案设计和有步骤的实 施(第五周至第十四周) 3、总结阶段: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第十五周至第十八 周) 九、预期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提高,主动探究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十、研究成果形式:精品课展示及相关论文,活动个案。 初中生物教研 组

2011-2-28拟定 分享:分享到新浪Qing 2 喜欢

重点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酸奶的制作与作用

重点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酸奶的制作与作用

————————————————————————————————作者:————————————————————————————————日期:

研究性学习报告 学科:生物 课题名称:《酸奶的制作与作用》 组长: 成员: 指导老师: 日期: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酸奶的制作与作用》

班级:指导老师: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课题的提出: 目前市面上酸奶产品逐渐增多,许多同学也十分喜欢喝酸奶,但关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及作用原理同学们并不十分清楚,为了了解这一制作过程及作用机理及验证各大商家的宣传是否含有虚假成分,提出了这个课题 目的与意义: 一个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饮食是我们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而酸奶作为同学们日常生活的常饮品,需要对之有充分的了解。 通过这次研究,增加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收集资料能力,也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用样让同学们注重自己的饮食习惯,加强他们的纪律意识,做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 研究内容: 1.酸奶制作的原理2.酸奶制作的过程3.酸奶的营养价值 具 体研 任务 分工 任务责任人任务责任人 开题报告的提出完成报告(输入电脑) 资料的查阅 资料的整理 结题报告 研究方法:√□ 文献法√□ 调查法□ 实验法□制作法√□观察法□其他 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阶段时间(周)主要任务阶段目标

究计划一 2015年4月中旬选题选出合适的课题 二2015年4月下旬开题报告进行答辩 三 2015年5月初至5月上旬实地调查,收集资料进一步熟悉课题 四 2015年5月中旬分析资料初步形成见解 五2015年5月下旬结题报告答辩、展示、评比 活动所需条件(如设备、器材、活动场地、经费及来源等): 需要校计算机房上网查询资料、上图书馆查找资料等 预期成果展示的方式(如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图片资料,摄像资料,模型等): 调研报告,PPT课件,学生政治小论文,照片等 指导老师意见:该组同学从课题的确定,资料的收集以及对开题报告的撰写都很认真细致,各位成员也都能够尽最大的努力完成任务,他们在不同的程度上体会到了收集文献工作的意义,也掌握了收集文献的方法和调查研究的方法。 签名:年月日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资料报告材料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实验研究课题:植物极性现象的观察 实验思考:生物课本在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中提到“生长素在生物体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形态 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为了 验证这一理论,我们组设计了这个证明植物极性生长 的实验。 实验原理:植物的生长是有极性的。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调节作用)在茎总是按一定方向从形态学上端 (原长叶的一端)输送至形态学下端(原生根的一 端),无论将茎怎样放置,给予怎样的外部条件,如 果能生长,则必在形态学上端长叶,形态学下端生根。实验材料:绿箩的茎,吊兰的茎,红线,培养盘,剪刀。 实验步骤: 1、剪取绿箩和吊兰茎,将原有根、叶除去。 2、把绿箩和吊兰的茎在节处用剪子沿斜着的方向剪断,以确保每 节茎上都留有待生根处和待长叶处。 3、在原长叶一端(形态学的上端)用红线系了几圈,作为标记, 以备实验证明。 4、接着把作好标记的一节节茎平躺着放在盛有水的培养盘中,使 其两端都泡在水中。 5、将培养盘放在、温度等适宜的条件下。 6、 1到3天换一次水。不能直接用自来水,因为其中有消毒用 的氯气对植物生长不利,要在下晒一晒,既可以保证水的质量,又可以保证水的温度适宜,观察其生长情况。

实验改进: * 将一部分茎放在琼脂中培育,因为琼脂营养丰富,但效果不佳。* 剪吊兰茎时,把以前剪绿箩时每一节剪一段改为每两节剪一段,有助于成活率提高,实际效果良好。 * 培养盘面积大,水蒸发得快,尤其是双休日两天不方便换水,植物常处于缺水状态,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每天晚上把透气性好的沙布盖在培养盘上,减慢其蒸发。结果起到了一定作用。 实验结果:七根绿箩茎和两根吊兰的茎在系红线一端长叶; 三根绿箩茎和十根吊兰的茎在远离红线一端生根;其 余的未生根或长叶。 实验结论:证明植物确实具有极性生长现象。 参加实验人员: 组长:苗江江 组员:邢晓庆、真、宫晓静、学友、王亚楠、王飞鸿、郭雯雯、王鹏

《高中生物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高中生物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高中生物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南京市江宁中学生物课题组 一、研究意义: 《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 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如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科教兴国”,培养一代“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有知识、有能力、懂礼貌、会生活”的新人,这一问题的解决已迫于眉睫。近年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社会、家庭对人才观的错误认识,对教学质量的片面理解,造成学生心理负面压力,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优化,甚至制约人才的培养。当今高中生物教学,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一现状必须改变。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二、研究目的: 通过《高中生物有效教学》课题的研究,探讨有效教学过程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探索有效的途径。通过研究,改革生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养成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受用终身的学习能力,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 三、研究目标:(按高中三个年级分别确定): 1.高一年级: ①降低学生初中和高中生物学习的坡度,使学生由“怕学”向“愿学”转化; ②形成学生内在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③充分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意识,在“我要学”的基础上,

微生物实验研究性课题

西门空气质量的微生物调查 作者:许岳楷 20122501087 小组成员:蔡润苑,邓佳钰,马优,许岳楷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生物科学二班第二小组,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采用平板沉降法对天河区华南师范大学西门外街区不同区域内空气中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的含量进行检测,并以空气中微生物评价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本调查是为了解天河区华南师范大学西门外街区空气情况以及获取对于天河区华南师范大学西门外街区环境问题的相关改善意见,提出提高空气质量的几点建议,结果石牌实惠多店空气质量较清洁,五山水果店和山东煎饼摊轻微污染. 关键词:微生物;空气;华南师范大学西门外街区 Summary : Use flat settlement law to, Tianhe Distric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imen outside Block different regional in the air in the bacteria, and actinomycetes, and mold, and yeast bacteria content detection, and to air in the microbial Evaluation of standard to results analy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is For know, Tianhe Distric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imon outside block air situation and gets for, Tianhe Distric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imon outside Block environment problem related improve views, made improve air quality several point recommendations, results. Keywords : microbial ; the air ; Simen outside the block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1 前言 大气作为环境的重要成分之一,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疾病传播的重要媒介.空气中的细菌、霉菌、放线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往往吸附在颗粒物上形成生物粒子,随风散播引发呼吸道疾病,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地区,空气作为媒介传播疾病的情况更为严重.华南师范大学西门外街区人口密集区域,餐饮业发达,环境卫生极差,开展对其空气中微生物的检验研究对于控制疾病传播、保护师生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华南师范大学西门外街区概况 华南师范大学西门外街区位于天河北路和五山路交汇处,华南师范大学西门正对面.地处繁华地段,距离地铁华师站不到100米,毗邻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人流量巨大,因此存在多家各地特色小吃店,而各家卫生条件参差不齐.总体上,环境条件恶劣. 2.2采样点选择及采样方法 根据西门外街区主要活动的区域(实惠多石牌店、山东煎饼摊(师大后门店)、五山水果店等)选取作为采样点,于2013年冬季进行样品采集.在各功能区人员活动最频繁(一般为晚 17: 00-18: 00))时采样,并设对角线式均匀分布,每个采样点重复采样4次,结果取平均值. 2.3培养基采集培养基

生物课题研究开题详细报告经典范文.doc

生物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名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已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立项编号是*****)。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造成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学生通过加班加点,大量的机械练习、背诵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识,至于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怎么运用,都不得而知。"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这种现象的描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及家长在思想上都不够重视,教学受到了一定影响。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是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释放创新潜能。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拓宽了课堂的空间规模、教材的知识广度,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力图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就是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提出来的。研究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我们认为该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生活化教学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二)国外教育理论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有些儿童在小学里是优秀生,而到了中年级却变成了学习差的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实验研究课题: 植物极性现象得观察 实验思考:生物课本在第四章第一节《植物得激素调节》中提到“生长素在生物体内得运输,主要就就是从植物 形态学得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我们组设计了这个证明植物极性 生长得实验。 实验原理:植物得生长就就是有极性得。生长素(对植物得生长有调节作用)在茎内总就就是按一定方向从 形态学上端(原长叶得一端)输送至形态学下端(原生 根得一端),无论将茎怎样放置,给予怎样得外部条件, 如果能生长,则必在形态学上端长叶,形态学下端生 根。 实验材料:绿箩得茎,吊兰得茎,红线,培养盘,剪刀。 实验步骤: 1、剪取绿箩与吊兰茎,将原有根、叶除去。 2、把绿箩与吊兰得茎在节处用剪子沿斜着得方向剪断,以确保每 节茎上都留有待生根处与待长叶处。 3、在原长叶一端(形态学得上端)用红线系了几圈,作为标记,以 备实验证明。 4、接着把作好标记得一节节茎平躺着放在盛有水得培养盘中,使 其两端都泡在水中。 5、将培养盘放在阳光、温度等适宜得条件下。 6、 1到3天换一次水。不能直接用自来水,因为其中有消毒用得 氯气对植物生长不利,要在阳光下晒一晒,既可以保证水得质量,又可以保证水得温度适宜,观察其生长情况。 实验改进:

*将一部分茎放在琼脂中培育,因为琼脂营养丰富,但效果不佳。* 剪吊兰茎时,把以前剪绿箩时每一节剪一段改为每两节剪一段,有助于成活率提高,实际效果良好。 * 培养盘面积大,水蒸发得快,尤其就就是双休日两天不方便换水,植物常处于缺水状态,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每天晚上把透气性好得沙布盖在培养盘上,减慢其蒸发。结果起到了一定作用。 实验结果:七根绿箩茎与两根吊兰得茎在系红线一端长叶; 三根绿箩茎与十根吊兰得茎在远离红线一端生根;其 余得未生根或长叶。 实验结论:证明植物确实具有极性生长现象。 参加实验人员: 组长:苗江江 组员:邢晓庆、陈真、宫晓静、刘学友、王亚楠、王飞鸿、郭雯雯、王鹏 重力对根得影响得验证 实验思考:尽管这项实验周期较长,但实验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小组成员对此项实验有浓厚得兴趣。因此,我们组决定一试。 实验原理:根在重力作用下会向重力方向生长。 实验假设:根会因重力得影响而竖直向下生长。因此,随着蚕豆得被旋转,根会绕蚕豆生长形成环形根。

中学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中学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 研究报告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也就是中发[2015]12号文件,在第29条中明确要求“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文化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形式,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

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这个文件中要求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该文件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列出了学生要努力实现的具体目标,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稳态与环境”模块部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如下要求:学生要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从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来看,生态文明教育也是中学生物学的课程目标。 我国有亿青少年,广大青少年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的主要精力、社会方方面面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仍集中在中考、高考上,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大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生态学、环境保护等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