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树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树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树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树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知识树: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知识树: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知识树: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树: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知识树: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知识树:

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知识树: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知识树: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我能辨认一个立体实物从前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 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重点) 1.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加、减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5.解答应用题的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6.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7.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重点) 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乘号左右的两个数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2.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要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5.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注意加减号。不要混乱。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边形。 2.搭一个五边形,最少要用()根小棒。 3.从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

()边形,也可能是()边形。 4.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它就有几条边。 三.表内乘法(一) 知识点 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如:5+5+5+5 表示:5×4或4×5(用电子图表示出一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如2×6 ∶∶∶∶∶∶,横看是2个6,竖看6个2)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 3 × 4 = 12 (乘数)×(乘数) = (积) 6.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7.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 14.1—6的乘法口诀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树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树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知识树: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知识树: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知识树: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树: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知识树: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 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例: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还可以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4、1 米=100 厘米100 厘米=1 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两点之间可以画(1)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线段的特点:①直直的。②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是有限的。 6、图钉的长大约 1 厘米;食指的宽大约 1 厘米;田字格宽大约 1 厘米; 黑板长 4 米教室长 8 米操场长 200 米 7、课桌宽 60 厘 米 铅笔长 20 厘米跳绳长 2 米数学书长 26 厘米灯管长 50 厘 米房间高 3 米字典厚 4 厘米大树高 8 米旗杆高 15 米 升国旗的旗台高60 厘米;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 厘 米爸爸的身高(1 米75 厘米)或(175 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 厘米)或(1 米20 厘米) 8、(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 9、三角形由(3)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4)条线段组成。 第二单元、《100 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应注意: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应注意: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一、长度单位的知识点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 5、多几的问题。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

三、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 大。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2、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3、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4、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5、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四、六、表内乘法知识点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 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乘加:5×4+3=23乘减:5×5-3=23 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7的3倍是多少?(7×3=21),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归纳

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 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 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 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 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 2、进位加法。 二、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 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 2、退位减法。 三、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 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四、解决问题: 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三单元、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一、认识角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 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 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 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三、解决问题。 第四、六单位表内乘法(一)(二)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1、意义: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相同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2、名称:乘数×乘数=积 二、1-9的乘法口诀:熟记口诀,会口算乘法算式。 1、补充口诀。 2、根据口诀写出乘法算式、看图写乘法算式。 三、解决问题。 1、已知每个多少和个数,求一共多少?每个数量×个数=一共的数。 2、加法和乘法对比解决问题:求一共有多少?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

小学二级学习知识点·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厘米和米 (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 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 2、线段 (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 (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 (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 (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二) 1、乘法的初步认识(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2)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2 × 5 = 10;乘 数乘号乘数积 (3)乘法算式的写法:3个5相加,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4)加法算式:3和5相加,3+5=8 (5)乘法算式的读法:如2×3=6,读作2乘3等于6(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 2、乘法口诀表 (1)一一得一 一二的二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米和厘米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0)刻度画起,画到(4)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2)刻度画起,画到(6)厘米的地方。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或绳子),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点是: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可以量出长度。 6、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7、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8、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跑道长4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30厘米或1米3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減),要(从十位退1,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住减去退位的1。 3、连加、连减、加減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班级姓名 【长度单位】课本第2页到第10页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和()。 2、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可以用“cm”表示,()可以用“m”表示。 3、测量物体长度时:一般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1米=100厘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黑板边、桌子边、书边也可以看成()。线段是()的,可以量出长度;线段有()个端点。 6、画线段:例如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别忘记画上端点、标上长度。 7、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的宽大约1厘米。 8、课桌宽60()黑板长约4() 跳绳长2()数学书长26() 房间高约3()教室门高2() 麻雀的脚印长约1()篮球场长28() 旗杆高13()大树高约6()补:小明的身高是1()25(),也可以说是125()。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课本第11页到第37页 1、用竖式计算(也叫笔算)时应该注意:①相同()要对齐; ②从()算起;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14页和第19页 ③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2、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课本第27、28页) 3、解决问题:求多的,用加法;求少的,用减法。(课本第23、24页) 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按顺序解决两个问题。(课本第32页)注:本单元的课本上的解决问题都很经典,请认真复习。 【角的初步认识】课本第38页到第45页 1、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标出下图角的各部分名称。 2、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大小有关。 3、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4、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上的直角比一比。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5、画直角:①画顶点和一条边;②用三角尺画出另一条边;③标上直角符号(如图所示) 6、锐角、直角和钝角 7、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肯定是()。 8*、数角:先标出(数出)基本角,再数由两个基本角组成的角,接着数三个基本角组成的角,以此类推,最后全部加起来。 () () () 直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上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 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 厘米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知识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 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摘要:1.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2、因数×因数=积 积÷因数=因数 3、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4、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商=被除数 5.除数>余数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除数 ×商=被除数-余数 6.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 图形叫作角。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一把三角尺有三个角,其中一个是直角。 7.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 共同点: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长方体的12条棱不都相等,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 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也可以分成 2组,一组4条棱长度相等,另一组8条棱长度相等。 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8.至少用8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9.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共同点: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4条边,4个直角,对边相等。 不同点:(边)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也可以说邻边相等。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关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10.至少用4个小正方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11.一个平方数的4倍还是一个平方数。 从1开始的连续的奇数的和是一个平方数。 12.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 13.任何数与10相乘,只要在这个数的末尾添1个0。 14.任何数与0相乘,积都得0。 0除以任何数不等于0的数,商都是0,所以0不能作除数。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 知识点 一、第一单元: 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如:49+42≈90 28+45+24≈100 注:当问题里出现“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3、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 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 数减去较小数。 4、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二、米和厘米 知识点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 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 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6、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如: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树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研课标、说教材大赛。我今天研说的教材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青岛版数学实验教材凭借内容丰富多彩、情境有趣生动、形式活泼多样等诸多特点,在实践中显现出它的价值和生命力。我的研说流程,包括三部分: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本册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和内容结构的立体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一、说课标: 首先,说一下第一点:说课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义务教育学段的划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二年级属于第一学段,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不同的维度对本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在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 1、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数以及时分秒的计算方法。 2、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并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4、会用合适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学会分段统计。 在数学思考这一维度 1、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认识万以内数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3、在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中,形成估算意识。 4、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中,发展空间观念。 5、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统计意识。 在解决问题这一维度 1、主要是让学生会用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2、会用分段统计的知识解决问题。 3、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在情感与态度这一维度 1、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练习。 2、在数学活动中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3、能在他人的指导下,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下面我从数学的四个领域研说新课标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树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 册单元知识树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1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1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厘米。米=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100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4识。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5(限整厘米)。 知识树: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目标: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1.使学生会计算100加减两步式题。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2的思路。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3100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知识树: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2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知识树: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2

以62怎样得来的。熟记~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内的两个数相乘。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3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树: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2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3.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4.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知识树: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一、长度单位的知识点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要点: 一、米和厘米 1、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3、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4、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5、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6 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相同,不同则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减。 1米 =100厘米 1米-40厘米 =60厘米 1-40 100厘米 -40厘米=60厘米 7、在带单位加减法中,先看单位是否一样。单位不同要先把单位化成相同单位再加减。单位相同则直接相加减。 96厘米<1米 解析:做这种比较大小的题时不能单单比较数的大小,还要看后面的单位,先 转换成相同单位后在比较数的大小。 二、线段 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 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米和厘米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可以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 4、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5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一庹长大约是1米;我的身高大约是1米。 7、常考: 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 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 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 8、比大小 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 9、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注意: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先算5-2=3(厘米),再画三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借1);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再画边,角的标记填里面。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 (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 ①先画一个顶点,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 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 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 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 锐角<直角<钝角。 (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二年级上册数学内容及知识要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内容及知识要点 1.长度单位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角的初步认识 4.表内乘法 5.观察物体(一) 6.量一量,比一比 7.认识时间 8.数学广角——搭配(一) 9.总复习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知识点: 1.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书第二面:人们用了身体哪些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1)拃(zha).一拃大约10~15厘米 (2)脚的长度. (3)两手臂张开的长度. 用人的身体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有什么缺点?因为人与人之间身体高矮不同,拃、

脚、两臂有长有短,测量出来的物体长度很不准确! 后来人们就规定了一定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使用.厘米、米等都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1.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2.厘米可以用cm表示. 3.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4. 估计一厘米的长度: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等等. 测量物体时,一般要将物体左端与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5.米可以用m表示. 6. 在测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 米= 100厘米 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 黑板、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作成(). 线段有两个().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脚、两臂有长有短,测量出来的物体长度很不准确!后来人们就规定了一定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使用.厘米、米等都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4.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5.厘米可以用cm表示.

6.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4. 估计一厘米的长度: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等等. 测量物体时,一般要将物体左端与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6.米可以用m表示. 6. 在测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 米= 100厘米 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 黑板、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作成(). 线段有两个().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一、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据.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④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时,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进位(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10); ④注意计算十位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没有小括号的,就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注意: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再算小括号外面的算式。列竖式时一定要用(分步式)来列。 3、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都要用(减法)来计算。 如:70比23多多少?23比70少多少?都用(70-23=47) 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如:比23多47的数是多少?用(23+47=70) ③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如:比70少23的数是多少?用(70-23=47) 4、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①读题,弄清题意。②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式。③计算并解答,写上单位名称。④检验和口答。 5、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 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再把第一个问题求出的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二、表内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洁)。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乘法和加法的区别:几个加数不一样,不能表示几个几,所以不能用乘法计算。只有加数相同,才能表示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改写成乘法算式: 如:5+5+5+5 表示:(4)个(5)相加得20, 可以列成乘法算式计算:5×4=20 或4×5=20 5 × 4 = 20 读作:5乘4等于20 口诀:(四五二十) 4 × 5 = 20 读作:4乘5等于20 口诀:(四五二十)口诀都一样,但读法不一样。乘数×乘数= 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