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教学案例-最新文档

《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教学案例-最新文档
《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教学案例-最新文档

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教学案例

为增强青少年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早在2001 年,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等八个部门就联合向社会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 “信息科技课程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主要包括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课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第二,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必要的道德规范”。可见,信息伦理和道德规范是课程的重要内容。

今年,笔者执教初中一年级,在校本课程中设置了《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一课。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信息防范意识淡薄,防护能力欠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些学生盲目崇拜黑客,认为制造病毒很了不起,甚至有偷窥、窃取别人密码的现象。因此,需要将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的观念植入学生心中,并规范他们的行为,教给他们计算机安全防护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病毒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危害;学会病毒防护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熊猫烧香”病毒的危害和防治,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安全防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增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意识;确立正确的网络信息道德。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保护信息安全的方法、网络环境下应具备的信息道德。

难点:将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的观念植入学生心中,并规范其行为。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用真实的案例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网

络道德观。

案例是一段17分钟的视频,选自CCTV-《法制在线》栏目中的《熊猫烧香案件始末》。视频真实、直观,有启发性、冲击力和教育意义。经过教师精心的加工,视频内容紧扣教学活动环节。

五、教学过程

整个项目活动共需 2 课时,这是第一课时。

1. 引入课题

师:在上节课学习“信息交流”时,同学们看到了这张图片(出示因特网模拟图), 因特网将全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在人们享受因特网带来的快乐和便捷时,却有人在偷偷地破坏它。是谁在破坏网络的安宁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个真实的事件。

设计意图:上节课给学生介绍了“什么是因特网”以及“因特网是怎样工作的” 学生看到的是网络积极的一面。通过这节课,希望学生了解的则是网络的另一面。

2. 了解病毒知识

教师播放视频第一段。学生观看并做记录。

师:电脑中了熊猫烧香”病毒后,会有哪些表现?生1:.exe等系统文件变成了熊猫图案。

生2: 电脑运行速度变慢。

生3:出现系统蓝屏。

生4:自动重启,死机。

教师归纳中毒表现,给出病毒定义“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在计

算机运行中对计算机信息或系统起破坏作用的程序”并,提炼病毒特点“计算机病毒在本质上是一种程序,它具有破坏性、可执行性、传染性、潜伏性等特点”。

师: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生5:U 盘、移动硬盘等。

生6: 网络传播。

教师总结传播途径。

师:录像中, “京华时报”的记者为了恢复系统花了多少时间?

生:两天两夜!

师生共同列举病毒危害。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常识,强调其危害性和影响力,为下一步让学生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做好铺垫。

3. 分析传播病毒的目的与后果

师:既然病毒的危害那么大,为什么还有人把它制作出来并进行传播呢?让我们继续从录像中寻找答案。

教师播放视频第二段。

生:制作、传播病毒的目的是控制他人机器,将虚拟世界的财富转变为现实世界的金钱。

师:制作,传播病毒的下场是什么?

生:违法,入狱。

设计意图:剖析病毒制造者和传播者的目的,揭示他们的下场,给学生以震撼与启迪。

4. 讨论网络道德和法规

教师播放刑法及宣判片段。

师:案件主犯的母亲神情木然地说了哪句话?

生: “他不懂事,不知道是犯法。”

师生围绕以下几点共同讨论网络道德。

(1) 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法守法。

(2)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遵守网络道德。

(3) 由案例得到启发:学好技术,做有益之事。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网络道德的认识不足,进而引导他们知法守法,遵守网络道德。 5.学会保护信息安全的方法

师:录像中案犯王磊说的哪句话能告诉我们应如何保护信息安全?

生:其实很简单,只要打齐补丁,不上非法网站。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防治病毒的方法(安装并学会使用杀毒软件,使用U 盘前要杀毒,不上非法网站等)、防范黑客的措施(打齐补丁,安装防木马软件,不随意下载和安装不明软件)、保护个人信息的注意事项(保护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不答应网友的见面要求,不随意下载安装不明软件等)。

设计意图:信息安全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上。

针对病毒和木马运作的原理,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6.总结提升

教师展示主犯在监狱中写的道歉信:

“熊猫走了,是结束吗?

不是的。

网络永远没有安全的时候,

或许在不久,

会有很多更厉害的病毒出来

所以我在这里提醒大家,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并不是你应该注意的,

而是你必须懂得和去做的事情! ”

设计意图:用视频中人物反省的话,给学生最真实的启示。

六、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本课的教学是非常成功的。真实的案例将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的观念植入学生内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几位学生的学习心得报告真实反映了学生的情感状态――

“如果过度沉迷于网络,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可能干出一些违法的事情。到那时才后悔,为时已晚了……”

“提高自己的编程水平,但绝不会把它当做赚黑心钱的方式,更不会危害别人。”

“这些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网络使他们变了一个人。网络既是一个好东西又是一个坏东西!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