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不全

肺功能不全
肺功能不全

第十四章呼吸功能不全

第一节教学大纲要求

⑴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呼吸衰竭时酸碱平衡紊乱,呼吸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变化,循环系统的变化。

⑵熟悉肾功能变化、胃肠道变化;ARDS致呼衰的发生机制。

⑶了解病理生理基础的防治原则,呼吸衰竭分类。

第二节教学内容精要

一、基本概念

(一)呼吸衰竭

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的病理过程称为呼吸衰竭。一般以PaO2<60mmHg(8kPa),PaCO2>50mmHg (6.67kPa)作为呼吸衰竭的判断标准。

本概念包含3个要素:①呼吸衰竭的原因仅指外呼吸功能即肺通气和肺换气严重障碍所致,与内呼吸功能有无障碍无关;②呼吸衰竭的后果是PaO2降低伴有或不伴有PaCO2增高,即凡是呼吸衰竭必定有PaO2的降低,但不一定有PaCO2的升高;③呼吸衰竭属于“病理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即很多疾病都可表现有呼吸衰竭。对呼吸衰竭的判断指标须注意的是其使用范围为“成年人在海平面上”,如当吸入气氧浓度(FiO2)不是20%时,可以用呼吸衰竭指数即RFI=PaO2/FiO2作为诊断指标。还应与“缺氧”概念进行联系和比较,因呼衰一定会引起组织缺氧,且属于“乏氧性缺氧”,归属“氧供给不足”这类原因。另外,请与以前学过的“呼吸性酸中毒”一节进行比较学习。

(二)限制性通气不足

在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通气不足。参与主动吸气过程的所有神经及肌肉活动障碍、肺及胸廓顺应性下降及胸腔积液、积气,均可使肺泡不能充分扩张而导致肺泡扩张受限制,从而肺泡不能与外界有效的进行气体交换而导致呼吸衰竭。

(三)阻塞性通气不足

由气道狭窄或阻塞所导致的通气障碍称为阻塞性通气不足。它与限制性通气不足一样,均属于肺通气障碍。可以把前者看成是呼吸运动中的动力系统功能障碍,而后者则是“管道系统”功能障碍所致。那些与呼吸运动有关的神经、肌肉、骨骼及支架、肺泡本身等受损伤,均可以导致限制性通气不足,而从口鼻直到肺泡的整个呼吸管道的狭窄或阻塞,则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这样很容易理解哪些疾病引起的是阻塞性通气不足,哪些引起的是限制性通气不足。

(四)等压点

用力呼气时,胸内压和气道内压均高于大气压,在呼出气道上,压力由小气道至中央气道逐渐下降,通常将气道内压与胸内压相等的气道部位,称为等压点。其意义在于正常人气道内的等压点位于有软骨环支撑的大气道,当小气道病变时如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该等压点不在正常人的软骨性气道,而是向小气道方向移至无软骨支撑的膜性气道上,致使在呼

气时膜性气道受压而闭合,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

(五)弥散障碍

由于肺泡膜面积较少或肺泡膜异常增厚和弥散时间过短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称为弥散障碍。它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一样,均属于肺换气障碍。须注意的是气体弥散过程仅为一物理过程,气体弥散速度取决于肺泡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肺泡膜的面积和厚度。气体弥散量还取决于血液与肺泡接触的时间。如CO2的弥散能力比O2大20倍,即使在很短时间内也很容易通过肺泡膜而达到血气与肺泡气的平衡。这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弥散障碍”常仅引起低氧血症而无高碳酸血症。

(六)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部分肺泡每分钟通气量()与血流量()的比率不能维持在正常水平而出现的比值增高或降低称为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由此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是肺部疾病引起呼吸衰竭最重要、最常见的机制。生理性的比例不协调是造成正常PaO2比P A O2稍低的主要原因,病理情况下,/严重的比例失调是导致呼吸衰竭的最主要原因。

(七)功能性分流

指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及肺纤维化等所导致的部分肺泡通气减少

而血流未相应减少,甚至还可因炎症充血而增多,使/显著下降,以致流经这部分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这种情况类似于动-静脉短路,故称为功能性分流,又称静脉血掺杂。正常成人也存在功能性分流,但所占比例仅为肺血流量的3%左右,而疾病时可增加至30%~50%,从而导致呼吸衰竭。

(八)死腔样通气

指肺动脉栓塞、DIC、肺动脉炎或肺血管收缩等使得部分肺泡血流量减少而通气多,

/显著增加,使肺泡通气不能充分利用称为死腔样通气。正常人的生理性死腔(V D)约占潮气量(V T)的30%,而疾病时V D/V T可高达60%~70%,因它并非是解剖结构上的死腔增加,又称为功能性死腔。

(九)真性分流

指解剖分流的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过程,称为真性分流。生理情况下,它实际上是肺内存在的解剖分流,而在肺严重病变时,如肺实变、肺不张等使部分肺泡完全失去通气功能而仍有血流,但这部分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而掺入动脉血,类似解剖分流,也称为真性分流。

(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指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及炎症介质的作用,使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引起渗透性肺水肿、肺不张及肺血管收缩或微血栓等病理改变,可能同时存在弥散障碍、肺内分流及死腔样通气等通气障碍,从而引起严重低氧血症的呼吸衰竭。ARDS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而给氧疗效欠佳;X线检查可发现有严重肺部炎症的肺纹理改变;病人由于PaO2降低对血管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和肺充血、水肿对肺泡-毛细血管旁J感受器的刺激,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导致呼吸窘迫和PaCO2降低。故ARDS病人通常发生Ⅰ型呼吸衰竭;极端严重者,由于肺部病变广泛,肺总通气量减少,可发生Ⅱ型呼吸衰竭。

(十一)肺性脑病

由呼吸衰竭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称为肺性脑病。其发生机制主要与缺氧(PaO2↓)和酸中毒(PaCO2↑)所引起的脑血管和脑细胞损伤有关。常见于Ⅱ型呼衰。在概念理解上应注意,呼吸衰竭是肺性脑病发生的原因,但并非只要有呼吸衰竭合并神经、精神症状的都叫肺性脑病。

(十二)肺源性心脏病

指呼吸衰竭累及心脏,主要引起右心肥大与衰竭称为肺源性心脏病。其发生机制是PaO2↓和PaCO2↑所引起的急、慢性肺动脉高压、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及右心负荷的增加。

二、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在对各基本概念的理解、外呼吸功能障碍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及所引起的相应血气改变的机制和呼吸衰竭对机体功能的影响。难点是对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时所引起的血气改变的分析理解。

(一)原因和发病机制

1、肺通气功能障碍

(1) 肺通气障碍的类型和原因:机体要有效地从外界吸收氧并排除二氧化碳,必须具备呼吸系统中“管道系统”生理结构上的完整和正常及那些能帮助肺泡舒缩的“动力系统”的结构、功能正常的基本条件,才能在吸气时,形成从鼻腔至肺泡逐渐降低的压力梯度而使外界气体进入肺泡和在呼气时形成从肺泡至鼻腔逐渐降低的压力梯度而使气体得以呼出。如果前者有管道狭窄或堵塞,则会出现阻塞性通气不足;后者功能障碍,则会出现限制性通气不足。

1) 限制性通气不足:凡是能导致肺泡扩张受限的所有因素,都是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的原因。a. 呼吸肌活动障碍;b. 胸廓的顺应性降低;c. 肺的顺应性降低;d. 胸腔积液和气胸。

2) 阻塞性通气不足:根据气道病变所在部位,分为中央性和外周性气道阻塞;a. 中央性气道阻塞:指气管分叉处以上的气道阻塞。根据其所在部位分为胸外和胸内两种。如果阻塞部位在胸外(如喉头水肿、声带麻痹),因吸气时阻塞部位的气道内压明显低于大气压而使阻塞进一步加重。而呼气时,因气道内压大于大气压而使阻塞减轻,故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如果阻塞部位在胸内(如中央性肺癌压迫气管),因受胸内压的影响(此时与外界大气压无关)而出现与前者相反的情况,导致呼气性呼吸困难。b. 外周性气道阻塞:外周气道因失去软骨支持作用,其膜性管道大小受胸内压改变和肺泡舒缩而扩大或缩小。吸气时扩大伸长而呼气时则缩短变窄。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人,因等压点向小气道方向移动,在呼气时使管道受压加重甚至闭塞,而吸气时小气道内压增高而扩张,故病人常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2) 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通气功能障碍必将导致外界气体不能足量地到达肺泡,同样地由机体产生而储存于肺泡中的CO2气体也不能完全由肺泡排除而滞留于肺泡中,导致肺泡中氧分压下降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通过血气交换后,使动脉血中PaO2↓并伴有PaCO2↑,即II型呼吸衰竭。并且PaO2↓与PaCO2↑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其比值相当于呼吸商0.8。

2、肺换气功能障碍

当外界气体能足量地到达肺泡,但到达肺泡后不能有效的进行血气交换,也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有效地进行血气交换前提是有完整而正常的肺泡膜结构及肺泡通气量与周围血流量比例协调。否则会出现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而导致呼吸衰竭。因此肺换气功能障碍包括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及解剖分流增加。

(1) 弥散障碍:

1) 弥散障碍的原因:a. 肺泡膜面积减少;b. 肺泡膜厚度增加;凡是可以使肺泡膜面积严重减少、厚度明显增加及气体交换时间过短的疾病,如肺叶切除、肺实变、肺不张、肺水肿及肺泡膜病变者加上体力负荷增加过度而血流过快时,均可导致弥散障碍而出现低氧血症。

2)弥散障碍时血气变化:由于CO2的弥散系数比O2大20倍,而弥散速度要大一倍,这决定了血液中CO2能很快地通过肺泡膜进入肺泡,使动脉血中的CO2分压与肺泡中的CO2分压取得平衡,如果通气功能正常,则会将之排除体外,而使P A CO2与PaCO2正常,即导致I型呼吸衰竭。当然,如果存在代偿性通气过度,则可使P A CO2与PaCO2低于正常;如

果肺部病变十分严重,也可因代偿不足而使P A CO2与PaCO2高于正常。

(2)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血液流经肺泡时能否使血液动脉化,还与肺泡每分钟通气

量()与血流量()的比例协调有关。肺部疾病时,由于病变轻重程度与分布不匀,使各部分肺泡/失调,导致换气功能障碍。

1)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的类型和原因:a.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其产生原因是那些引起部分小气道阻塞及限制部分肺泡扩张的肺部疾病,使到达这部分肺泡的通气量减少,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肺水肿等。因↓,不减少或炎症充血而增加,使病变部分/

↓,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相对过剩而不能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类似动-静脉短路,故称为静脉血掺杂或功能性分流。b.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其产生原因是那些血管性疾病使部分肺泡血流减少,如DIC、肺动脉栓塞、肺动脉炎及肺血管收缩等,使病变部位

/↑,病变部位肺泡通气相对过剩而不能充分利用,类似生理性死腔增加,故又称为死腔样通气。

2)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时的血气变化:a.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时,/↓使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不能动脉化,其PaO2和氧含量降低,而PaCO2和CO2含量升高,由此引

起健存正常肺泡代偿性呼吸运动加强和总通气量增加,以致代偿部分肺泡/显著大于0.8。流经这部分肺泡的氧分压升高,但氧含量则增加很少(氧离曲线特性决定),而CO2分压与含量均明显降低(CO2解离曲线决定)。因此,来自这两部分的血液混合而成的动脉血的氧含量和氧分压均降低,而CO2分压与含量则可正常。如果存在代偿性通气过度,也可使PaCO2↓,如病变范围较大及代偿性通气不足,使总通气量降低,则PaCO2也可高于正常。

对于本节内容的理解,首先须搞清楚“部分病变肺泡”的/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健存肺泡”的代偿性改变;其次还应理解“氧离曲线特性”和“CO2解离曲线”的意义;另外还得根据“病变”与“健存”肺泡的相对程度而辩证分析。由此而来,对流经“部分病变肺泡”和“健存肺泡”的血液经血气交换后的混合动脉血液的PaO2和PaCO2分压的变化就很容易理解了。b.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时,病变肺区/↑,流经的血液PaO2显著升高,

但其氧含量且增加很少;而健康肺区因血流量增加而使其/↓,其氧分压与氧含量均显著降低,二氧化碳分压与含量均明显增高。最终混合而成的动脉血PaO2降低,PaCO2变化则取决于代偿性呼吸增强的程度,可以降低、正常或升高。

(3)解剖分流增加:在生理情况下,肺内的解剖分流仅占心输出量的2%~3%,在病理情况下,可以异常增加使静脉血掺杂异常增多,而导致呼吸衰竭。如支气管扩张症可有支气管血管扩张和肺内动-静脉短路开放,而肺实变、肺不张时,也有类似解剖分流的真性分流增加。通过吸入纯氧可使功能性分流所致PaO2降低得到改善,而对解剖分流及真性分流所致的PaO2降低无明显作用,原因在于病变肺泡被炎症渗出物充塞或闭塞或血管经过之处根本无肺泡存在,故无血气交换进行。

在呼吸衰竭发生机制中,单纯的肺泡通气不足,单纯的弥散障碍,单纯的/增加或减少的情况是很少的,往往是几个因素同时存在或相继发生作用。如急性呼吸窘迫征(ARDS)既有肺内分流,也有死腔样通气,还有气体弥散障碍。

3、急性呼吸窘迫征(ARDS)的发生机制

ARDS是化学性、物理性或全身性病理过程或某些治疗措施等多种原因所致的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而引起的呼吸衰竭。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认为是由于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及炎症介质的作用使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增高,引起渗透性肺水肿而出现肺弥散功能障碍;表面活性物质的减少或稀释导致肺不张,而出现肺内分流;肺内DIC可致死腔样通气。这些改变均是促成低氧血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果还存在肺通气量减少,也可伴有高碳酸血症,即II型呼吸衰竭。

(二)呼吸衰竭时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1) 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①呼吸性酸中毒:见于Ⅱ型呼衰,CO2潴留所致。电解质变化为高血钾(细胞内钾外移↑及肾小管排钾↓)和低血氯(氯转入细胞↑和肾小管排氯↑)。

②代谢性酸中毒:无氧代谢时,酸性产物增加及肾排酸保碱能力降低所致。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清钾浓度增高,同时HCO3-↓可使肾排Cl-减少,而出现血氯升高,但如伴呼吸性酸中毒,则血氯可以正常。③呼吸性碱中毒:常为机体代偿性通气过度(如Ⅰ型呼吸衰竭)或呼吸机使用不当所致。可伴低钾和血氯增高。④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呼衰中最为常见,如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2)呼吸系统变化: a. 当30mmHg<PaO2<60mmHg时,对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地增强呼吸运动,但在PaO2<30mmHg时则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反射性地抑制呼吸运动,当50mmHg<PaCO2<80mmHg时,对呼吸中枢起兴奋作用,而PaCO2>80mmHg时则抑制呼吸中枢。b. 呼吸系统疾病本身也会影响呼吸运动如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时,由于不同的阻塞部位可以出现吸气性或呼气性呼吸困难,呼吸中枢功能障碍时,可以出现呼吸节律紊乱,如潮式呼吸、间歇呼吸等;呼吸肌疲劳后可出现浅而快的呼吸方式。

(3)循环系统变化;一定程度的PaO2↓和PaCO2↑,可兴奋心血管运动中枢,严重时则对中枢起抑制作用,抑制心脏活动和扩张血管,导致血压下降、心收缩力下降及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呼衰可累及心脏,主要引起右心室肥大与衰竭。即肺源性心脏病。其发生机制在课本中已有详细介绍,不外乎从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负荷增加及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几方面。少数情况下,呼衰也可引起左心衰竭,其发生机制在于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及舒缩功能障碍。(4)中枢神经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十分敏感,根据PaO2↓的程度不同,可能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症状,尤其是急性呼衰。CO2潴留超过80mmHg时,可引起头痛、扑翼样震颤、嗜睡、呼吸抑制等,称为二氧化碳麻醉。Ⅱ型呼衰患者,可因缺氧和酸中毒对脑血管的作用,引起脑间质水肿、颅内压升高或脑疝形成;缺氧和酸中毒还可使脑细胞内抑制性神经递质生成增加,导致中枢功能抑制,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称为肺性脑病。

(5) 其他系统:如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胃出血、胃溃疡形成等。

总之,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是呼衰对机体各系统代谢功能影响的主要因素。如从这两方面入手去分析、理解各系统的功能代谢改变,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三)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防止与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这是治疗的根本所在。

2、提高PaO2:呼吸衰竭者必有低张性缺氧,应尽快将PaO2提高到50mmHg以上。但应注意对于I型呼衰,可以较快的吸入较高浓度的氧来治疗低氧血症,而II型呼衰,除缺氧外,还存在CO2潴留,而此时血中CO2浓度的升高是刺激呼吸中枢兴奋而维持呼吸运动的主要因素,一旦解除这种作用,则会出现呼吸抑制甚至暂停而加重高碳酸血症,故只能持续吸入较低浓度的氧。

3、降低PaCO2。

4、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的功能。

《病理生理学》题库:肺功能不全

以PaO2 <60mmHg为在海平面条件下吸入室内空气时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是根据E A、临床经验制定的 B、此时外周感受器方可被缺氧刺激兴奋 C、此时会引起酸中毒 D、此时中枢神经系统开始出现不可逆性变化 E、氧离曲线特性,在此时SaO2显著下降,组织将严重缺氧 以PaCO2 > 50mmHg作为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可能因A A、此时pH将低于正常水平,出现酸血症 B、CO2解离曲线特性,此时CO2含量陡增 C、临床统计经验 D、此时CO2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明显 E、正常人PaCO2最高可达50mmHg 反映肺换气功能的最好指标是 A A、PaO2和P A O2的差值 B、PaO2 C、P A O2 D、PaCO2 E、PaCO2和P A CO2的差值 反映肺通气功能的最好指标是D A、潮气量 B、PaO2 C、P A O2 D、PaCO2 E、PaCO2和P A CO2的差值 下列疾病患者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的有B A、白喉 B、支气管异物 C、声带麻痹 D、气胸 E、肺纤维化 支气管肺炎导致低氧血症的主要机制为 C A、阻塞性通气障碍 B、限制性通气障碍 C、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D、弥散障碍 E、肺内短路增加 有关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下列哪一项不正确E A、可以是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B、可以是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C、是肺部病变引起呼吸衰竭的最重要机制,此时肺总通气量可不减少 D、患者PaO2降低而PaCO2不升高 E、可见于气道阻塞,总肺泡通气量降低而肺血流量未减少时 下列哪一项与“功能性分流”不符D A、又称静脉血掺杂 B、是部分肺泡通气明显降低而血流末相应减少所致

中山大学病理生理学练习题——第十五章 肺功能不全

第十五章肺功能不全 一、选择题: 1.有缺氧伴CO2潴留的呼吸衰竭患者不能用高浓度吸氧,是因为 A. 诱发肺不张 B. 消除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 C. 可能会引起氧中毒 D. 促使CO2 排除过快 E.以上都不是 2.在呼吸衰竭导致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中最重要的是 A.肾器质性损伤 B.肾血管反射性痉挛收缩 C.心力衰竭 D.休克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A 型选择题 (1 )肺组织中清除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效应细胞是 A. 肥大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T 淋巴细胞 D.B 淋巴细胞 E. 巨噬细胞(2 )呼吸衰竭的发生原因是指 A. 内呼吸严重障碍 B. 外呼吸严重障碍 C. 氧吸入障碍 D. 氧利用障碍 E. 氧吸入和利用均有障碍 (3 )哪项可以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A. 中央气道阻塞 B. 外周气道阻塞 C.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D. 肺泡膜面积减少和厚度增加 E. 呼吸肌活动障碍 (4 )以下哪项原因可以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

A. 气管痉挛收缩 B. 呼吸肌活动障碍 C. 严重的胸廓畸形 D.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E. 肺叶切除 (5 )气道阻力主要受以下哪项因素的影响 A. 气流速度 B. 气体的粘度 C. 气流形式 D. 气道内径 E. 气道的长度 (6 )能反映总肺泡通气量变化的最佳指标是 A.PaO 2 B.PaCO 2 C.P A O 2 D. 肺潮气量 E.P A O 2 与PaO 2 差距 (7 )下列哪项不是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 A. P A O 2 降低 B. PaO 2 降低 C.P A CO 2 升高 D. PaCO 2 升高 E. PaCO 2 正常或降低(8 )一般情况下,下列哪项血气变化不会出现在肺弥散障碍 A. PaO 2 降低 B. PaCO 2 降低 C. PaO 2 降低伴PaCO 2 升高 D. PaCO 2 正常 E. PaCO 2 降低伴PaCO 2 正常 (9 )死腔样通气可见于 A. 肺动脉栓塞 B. 支气管哮喘 C. 肺不张 D. 肺实变 E. 胸腔积液 (10 )功能性分流可见于 A. 慢性支气管炎 B. 肺血管收缩 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 肺动脉炎 E. 肺动脉栓塞 (11 )肺气肿患者易产生呼气性呼吸困难的主要机制是 A. 气道阻塞 B. 气管管壁增厚 C. 气道痉挛收缩 D. 肺泡顺应性降低 E. 气道等压点移至小气道 (12 )某声带严重炎性水肿的患者,最可能出现的呼吸运动改变是 A. 吸气性呼吸困难 B. 呼气性呼吸困难 C. 潮式呼吸 D. 叹气样呼吸 E. 陈施式呼吸 (13 )下列哪种情况不常出现真性分流 A. 支气管扩张 B. 肺内动- 静脉交通支开放 C. 肺水肿 D. 肺实变 E. 肺不张 (14 )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的发生机制中,下列哪种细胞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第六章 心肺功能评估

第六章心肺功能评估 心肺功能是人体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基础,是人体运动耐力的基础。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虽然分属于两个生理系统,但功能上密切相关,其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接近,康复治疗互相关联。本章侧重于心肺功能与运动和康复训练相关的内容,力图使读者从新的视角理解心肺功能。 一、概述 1、循环功能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将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能量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激素、电解质等运输到全身组织进行新陈代谢,同时也流经肺和肾等脏器,将代谢的最终产物加以排泄。循环功能取决于循环驱动力、心脏和血管结构的完整性和柔顺性/弹性、组织代谢状态。循环功能障碍导致这些物质的运输困难,产生缺氧缺血症状。 2、心脏功能心脏的功能主要是泵血,即产生血液循环的驱动力。心脏的泵血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心脏收缩功能、心脏舒张功能和外周血管阻力。心脏功能减退将导致循环功能障碍。 3、呼吸功能呼吸功能指气体代谢过程中的气体交换能力,不仅包括通气功能,还应该包括换气功能。呼吸可以分为内呼吸和外呼吸两个基本过程。 4、内呼吸指体内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即氧气进入细胞,参加有氧代谢,产生能量、二氧化碳和水,再将二氧化碳排出细胞的过程。内呼吸取决于全身循环状态、组织微循环状态、细胞代谢状态和血液气体状态。内呼吸是机体代谢状态的象征。 5、外呼吸指气体在肺泡进行交换,并通过气道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的过程,取决于气道功能、肺泡功能、呼吸肌功能和肺循环功能。通气功能-通过呼吸使空气进入肺泡,然后再排出体外;换气功能-通过肺泡壁的毛细血管二氧化碳弥散进入肺泡,然后随呼气排出,同时将氧气吸收进入血管,与血红蛋白结合,运输到组织进行代谢。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六章肺功能不全考点剖析

^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六章肺功能不全考点剖析 内容提要: 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本章为第十六章肺功能不全。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4)、简述题(7)、填空题(3)及单项选择题(8)。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 第十六章肺功能不全 第一节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二节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 第三节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重点难点 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肺通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以及解剖分流增加。 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呼吸衰竭的机制;呼吸衰竭的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了解: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一、名词解释(4) 1、呼吸衰竭: 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使机体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 8kPa(60mmHg),伴有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50mmHg)的病理过程。 | 2、死腔样通气: 是指呼吸衰竭时肺动脉栓塞、肺动脉炎症、肺毛细血管床大量破坏等可使流经该部分肺泡的血液量减少,而通气相对良好,V A/Q比可显著大于正常,患部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肺泡通气不能充分被利用,称为死腔样通气。 3、“二氧化碳麻醉”: 是指呼吸衰竭时,当PaCO2>(80mmHg)时,可引起头痛、头昏、烦躁不安、言语不清、精神错乱、扑翼样震颤、嗜睡、昏迷等,临床上称为“二氧化碳麻醉”。 4、肺性脑病: 是指呼吸衰竭时,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头疼、烦躁、定向与记忆力障碍、精神错乱、嗜睡,以及惊厥和昏迷等脑功能障碍称为肺性脑病。 二、简述题(7) > 1、为什么呼吸功能衰竭患者会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和呼气性呼吸困难 答: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胸外阻塞(如声带麻痹、炎症、水肿等),吸气时气体流经病灶引起的压力降低,气道内压明显低于大气压,导致气道狭窄加重;呼气时则因气道内压大于大气压而使阻塞减轻,故患者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如胸内阻塞(见于胸内异物),

第三章 心肺功能评定

第三章心肺功能的评定 第一节心功能评定 常用的心功能评定方法包括对体力活动的主观感觉分级(如心脏功能分级、自觉用力程度分级)、超声心动图、心脏负荷试验(如心电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核素运动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等。心脏负荷试验中最常用的是心电运动试验。 一、心功能分级 通常采用美国心脏协会的分级方法,见表3-1. 表3-1 心脏功能分级及治疗分级(美国心脏协会) (一)心电运动试验的目的 1、评定心功能、体力活动能力,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 2、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3、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4、发现潜在的心律失常和鉴别良性及器质性心律失常。 5、确定患者进行运动的危险性。 6、评定运动锻炼和康复治疗的效果。 7、其他。 (二)心电运动试验的种类 1、按所用设备分类 (1)活动平板试验;(2)踏车试验;(3)便携式运动负荷仪;(4)台阶试验。

2、按终止试验的运动强度分类 (1)极量运动试验:运动强度逐级递增直至受试者感到筋疲力尽,或心率、摄氧量继续运动时不再增加为止,即达到生理极限。适用于运动员及健康的青年人。极量运动试验可按性别和年龄推算的预计最大心率(220-年龄)作为终止试验的标准。 (2)亚(次)极量运动试验:运动至心率达到亚极量心率,即按年龄预计最大心率(220-年龄)的85%或达到(195-年龄)时结束试验。用于测定非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 (3)症状限制运动试验:运动进行至出现必须停止运动的指征(症状、体征、心率、血压或心电图改变等)为止。停止运动的指征包括:①出现呼吸急促或困难、胸闷、胸痛、心绞痛、极度疲劳、下肢痉挛、严重跛行、身体摇晃、步态不稳、头晕、耳鸣、恶心、意识不清、面部有痛苦表情、面色苍白、发绀、出冷汗等症状和体征;②运动负荷增加时收缩压不升高反而下降,低于安静时收缩压1.33kPa以上(>10mmHg); 运动负荷增加时收缩压上升,超过29.33~33.33kPa(>220~250mmHg);运动负荷增加时舒张压上升,超过14.7~16.0kPa(>110~120mmHg);或舒张压上升,超过安静时2.00~2.67kPa(>15~20mmHg);③运动负荷不变或增加时,心率不增加,甚至下降超过10次/分;④心电图显示S-T段下降或上升≥1mm;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如异位心动过速,频发、多源或成对出现的期前收缩,R-ON-T,房颤,房扑,室扑,室颤,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阻滞,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等;⑤患者要求停止运动。 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用于冠心病诊断,评定正常人和病情稳定的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 (4)低水平运动试验:运动至特定的、低水平的靶心率、血压和运动强度为止。即运动中最高心率达到130~140次/分,或与安静时比增加20次/分;最高血压达160mmHg,或与安静时比增加20~40mmHg;运功强度达3~4METs作为终止试验的标准。低水平运动试验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或心脏手术后早期康复病例,以及其他病情较重者,作为出院评价、决定运动处方、预告危险及用药的参考。 (三)运动试验的禁忌证 1、绝对禁忌症 (1)急性心肌梗死(2天内); (2)药物未控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3)引起症状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未控制心律失常; (4)严重主动脉狭窄; (5)未控制的症状明显的心力衰竭; (6)急性肺动脉栓塞和肺梗死; (7)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 (8)急性主动脉夹层。 2、相对禁忌证 (1)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和同等病变; (2)中度瓣膜狭窄性心脏病; (3)明显的心动过速或过缓; (4)肥厚型心肌病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流出道梗阻性病变; (5)电解质紊乱; (6)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高度窦房传导阻滞; (7)严重动脉压升高; (8)精神障碍或肢体活动障碍,不能配合进行运动。

肺功能不全练习题

第十五章肺功能不全 一、选择题 A型题 1.有关呼吸衰竭得概念哪一项不正确 A.呼吸衰竭就是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PaO2低于正常或伴有PaCO2增加得病 理过程 B.判断呼吸衰竭得血气标准一般为PaO2<60mmHg,伴有或不伴有PaCO2>50mmHg C.呼吸衰竭可分为低氧血症型(Ⅰ型)与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型(Ⅱ型) D.呼吸衰竭患者(未经治疗时)可以只有PaCO2升高而没有PaO2降低 E.根据病程经过不同可分为急性与慢性呼吸衰竭 2.以PaO2<60mmHg为在海平面条件下吸入室内空气时诊断呼吸衰竭得标准就是根据 A.临床经验制定得 B.此时外周感受器方可被缺氧刺激兴奋 C.此时会引起酸中毒 D.此时中枢神经系统开始出现不可逆性变化 E.氧离曲线特性,在此时SaO2显著下降,组织将严重缺氧 3.以PaCO2>50mmHg作为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可能因 A.此时pH将低于正常水平,出现酸血症 B.CO2解离曲线特性,此时CO2含量陡增 C.临床统计经验 D.此时CO2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明显 E.正常人PaCO2最高可达50mmHg 4.关于血气特点,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正常人得PaO2随年龄得增长而有所降低 B.正常人得PaCO2也随年龄而有变化 C.PaO2<60mmHg不一定就是呼吸衰竭 D.老年人得PaO2较年轻人低就是因为通气/血流比例不平衡得肺泡多 E.由于CO2弥散快,所以PaCO2与P A CO2通常就是相等得 5.反映肺换气功能得最好指标就是 A.PaO2与P A O2得差值 B.PaO2 C.P A O2 D.PaCO2 E.PaCO2与P A CO2得差值 6.反映肺通气功能得最好指标就是 A.潮气量 B.PaO2 C.P A O2 D.PaCO2

病理生理学第十四章 肺功能不全试题和答案

第十四章肺功能不全一、选择题 【A型题】 1.呼吸衰竭通常是指: A.内呼吸功能障碍 B.外呼吸功能障碍 C.血液携带氧障碍 D.二氧化碳排出障碍 E.氧吸入障碍 2.判断呼吸衰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A.呼吸节律异常 B.发绀的程度 C.血气分析参数 D.呼吸困难程度 E.组织细胞受损程度 3.当吸入气的氧浓度不足20%时,诊断呼吸衰竭的主要指标是: A.PaO2<8.0kPa(60mmHg) B.PaCO2>6.67kPa(50mmHg) C.RFI≤300 D.RFI<300 E.RFI>300 4.以PaO2<60mmHg为在海平面条件下吸入室内空气时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是根据:A.临床经验制定的 B.此时外周感受器方可被缺氧刺激兴奋C.此时会引起酸中毒 D.此时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不可逆性变化 E.氧离曲线特性,在此时SaO2显著下降,组织将严重缺氧 5.以PaCO2>50mmHg作为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可能由于: A.此时pH将低于正常水平,出现酸血症B.CO2解离曲线特性,此时CO2含量陡增C.临床统计经验 D.此时CO2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明显E.正常人PaCO2最高可达50mmHg 6.关于血气特点,下列哪一项不正确?A.正常人的PaO2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降低B.正常人的PaCO2也随年龄而有变化C.PaO2<60mmHg不一定是呼吸衰竭 D.老年人的PaO2较年轻人低是因为通气/血流比例不平衡的肺泡多 E.由于CO2弥散快,所以PaCO2和PACO2通常是相等的 7.反映肺换气功能的最好指标是:A.PaO2和PAO2的差值 B.PaO2 C.PAO2 D.PaCO2 E.PaCO2和PACO2的差值 8.判断呼吸衰竭的标准是: A.PaO2<8.0kPa;PaCO2<6.67kPa

病理生理学之肺功能不全习题

[A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A.脱水 B.失血 C.心衰 D.前列腺肥大 E.严重感染 2.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的机能代谢改变: A.尿量<400ml/天 B.血中NPN升高 C.高血钠症 D.代谢性酸中毒 E.高钾血症 3.关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的病理改变,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早期肾小球滤过率仍低于正常 B.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未完全恢复正常 C.肾小管阻塞未被解除 D.血中NPN逐渐恢复正常 E.可发生低钾血症 4.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后,尿量增加到多少,表示进入多尿期: A.尿量>100ml/日 B.尿量>400ml/日 C.尿量>1000ml/日 D.尿量>1500ml/日 E.尿量>2500ml/日 5.下列哪项不是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 A.血钾增高 B.血〔H+〕增高 C.氮质血症 D.尿钠增高 E.尿比重增高 6.急性肾小管坏死所至急性肾功能衰竭,下列哪项不是少尿期的改变: A.代谢性酸中毒 B.水中毒 C.血钾升高

D.NPN升高 E.尿比重>1.020 7.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对病人威胁最大的并发症是: A.水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氮质血症 D.高钾血症 E.低钠血症 8.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少尿期不会发生: A.高钾血症 B.酸中毒 C.水中毒 D.尿钠含量低 E.尿比重低 9.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中下列哪一项不具备: 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不严重 B.肾小球部分功能还存在 C.尿量不少 D.尿钠较高 E.氨质血症 10.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恢复期下列哪项不正确: A.尿量恢复正常 B.NPN恢复正常 C.水、电解质紊乱不存在 D.酸碱紊乱得以纠正 E.少数可转变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11.下述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环节: A.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 B.肾内DIC C.肾皮质淤血 D.肾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E.肾小管受阻和原尿回漏 12.肾小管各段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部位是: A.近曲小管远端 B.远曲小管近端 C.髓袢升支粗段 D.髓袢降支

15肺功能不全

肺功能不全 一、A型题 1.呼吸功能不全是由于 A.通气障碍所致D.外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B.换气障碍所致E.内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C.V/Q比例失调所致 [答案] D [题解] 呼吸功能不全又称呼吸衰竭,是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 2.成人Ⅰ型呼吸功能不全,当FiO2不足20%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 A.PaO2<8.0kPa(1kPa=7.5mmHg)D.RFI(呼吸衰竭指数)≤300 B.PaO2>6.67 kPa E.PaO2<8.0 kPa伴有PaCO2>6.67 kPa C.PaO2<9.3 kPa [答案] D [题解] 呼吸衰竭必定有PaO2降低。根据是否伴有PaO2升高,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低氧血症型。当吸氧病人的吸入气氧浓度不足20%时,诊断呼吸衰竭指标将用RFI,RFI=PaO2/ FiO2,RFI≤300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3.海平面条件下,Ⅱ型呼吸功能不全诊断指标是 A.PaO2<8.0 kPa D.PaO2<10.6 kPa伴PaCO2>6.67 kPa B.PaO2<9.3 kPa E.PaO2<8.0 kPa伴PaCO2>6.67 kPa C.PaCO2>6.67 kPa [答案] E [题解] 一般在海平面条件下,PaO2<8.0 kPa作为诊断Ⅰ型呼吸衰竭标准。Ⅱ型呼吸衰竭尚伴有PaCO2>6.67 kPa。 4.在海平面条件下,诊断成年人有呼吸衰竭的根据之一是PaO2值 A.<5.3 kPa (40mmHg) D.<9.3 kPa (70mmHg) B.<6.7 kPa (50mmHg) E.<10.6 kPa (80mmHg) C.<8.0 kPa (60mmHg) [答案] C [题解] 正常人在静息时的PaO2随年龄及所处海拔高度而异,一般在海平面条件下,PaO2<8.0 kPa (60mmHg)作为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之一。 5.造成限制性通气不足原因是 A.呼吸肌活动障碍B.肺泡壁厚度增加 C.气道阻力增高D.肺内V/Q比例失调 E.肺泡面积减少 [答案] A [题解] 限制性通气不足是由肺泡扩张受限制所引起,它是因呼吸中枢抑制使呼吸肌活动受抑制,主要是吸气肌收缩受抑制,肺泡扩张受限,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6.造成阻塞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 A.呼吸肌活动障碍D.气道阻力增加 B.胸廓顺应性降低E.弥散障碍 C.肺顺应性降低 [答案] D

(完整版)心肺功能评定

心肺功能评定 一、概述 心肺功能是人体新陈代谢和运动耐力的基础,泛指有氧运动系统通过肺呼吸和心脏活动推动血液循环向机体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满足各种人体生命活动物质与能量代谢需要的生理学过程,与人的体质健康和竞技运动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氧运输功能通过心脏的循环,把氧气及能量物质运送到全身组织进行新陈代谢。心脏功能减退会导致循环功能障碍,产生缺氧缺血状态。 2、气体交换功能包括肺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主要通过内呼吸和外呼吸两个基本过程来实现。 3、心肺功能与运动耐力运动耐力是指机体持续活动的能力,取决于心肺功能及骨骼肌的代谢。心肺功能下降会影响运动能力;长期制动和缺乏运动也会导致心肺功能的减退。 4、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可用于评价心脏疾病病人的新功能,并指导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和康复治疗。但是,该方法,主要依据病人自己有无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主观症状,因而评定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具体功能分级标准如下。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和心绞痛等症状。 II级:体力活动稍受限。一般体力活动时即可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和心绞痛等症状。

III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感到舒适,低于正常日常生活活动的运动量即可引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IV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仍有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心电运动试验 心电运动试验(ECG)是指通过观察受试者运动时的各种反应(呼吸、血压、心率、心电图、气体代谢、临床症状与体征等),来判断其心、肺、骨骼肌等的储备功能(实际祝负荷能力)和机体对运动的实际耐受能力。 (一)心电运动试验的目的 1、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60%-80%)和特异性(71%-97%)。主要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根据心电图st段偏移情况诊断冠心病。 2、鉴定心律失常运动中诱发或加剧心律失常往往提示为器质性心脏病,应注意休息,避免运动,并及时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和强度;运动中心率失常减少或消失提示属于良性心律失常,并非一定要限制运动和日常生活。 3、鉴定呼吸困难或胸闷的性质如果在运动实验中诱发呼吸困难和胸闷,多属于器质性疾病。 4、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运动试验中发生心肌缺血的运动负荷越低、心肌耗氧水平越低、st段下移程度越大,则说明冠状动脉病变也越严重,预后也越差。运动试验阳性无症状的病人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大。

病理生理学考试要点大题肺功能不全

28.何谓呼吸衰竭根据血气变化分几型各型氧疗原则有何不同,为什么 (1)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导致的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成人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吸入空气 测得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nunHg,伴或不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的病理过程。 (2)根据血气变化仅有Pa02低于60mmHg称I型呼衰又称低氧血症;Pa02低于60mmHg伴PaC02 高于50mmHg称Ⅱ型呼衰又称伴有低氧血症的高碳酸血症。 (3)I型呼衰的患者因只有低氧血症而无二氧化碳潴留,可吸人较高浓度的氧(一般不超过500/0)o Ⅱ型呼衰的患者既有缺氧又有二氧化碳潴留,轻、中度的可通过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和呼吸中枢来维持 呼吸。但当PaCO:高于80mmHg时,反而抑制呼吸中枢。此时,呼吸运动主要靠动脉血低氧分压对外周 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所以只能吸人低浓度的氧(24%~30%)、低流量、持续吸入,使Pa0:上升到 50~60mmHg,维持一个低氧环境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以免缺氧完全纠正后反而呼吸抑制,使高碳 酸血症加重,病情恶化。所以Ⅱ型呼衰吸氧原则是低浓度、低流量、持续吸入。 29.什么是阻塞性通气不足阻塞的部位禾同,呼吸困难的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 (1)阻塞性通气不足是指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肺泡通气障碍。 (2)阻塞的部位可有中央气道胸外段、中央气道胸内段、外周小气道al)中央气道胸外段阻塞表现为 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时气体流经病灶引起压力降低,使气道内压明显低于大气压,导致气道狭窄加重;呼气时气道内压大于大气压而使阻塞减轻,故患者表现吸气性呼吸困难。2)中央气道胸内段阻塞表现为 呼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时由于胸内压降低使气道内压大于胸内压,故使阻塞减轻,呼气时由于胸内压升 高而压迫气道,使气道狭窄加重,故患者表现呼气性呼吸困难。3)外周小气道阻塞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 难。内径小于2mm的小支气管软骨为不规则的软骨片,细支气管无软骨支撑,管壁薄,与周围组织相连, 随呼吸胸内压的变化而口径改变。吸气时肺泡扩张,细支气管受牵拉口径变大和管道拉长,呼气时小气 道缩短变窄又加上阻塞,阻力大大增加。同时气体通过阻塞部位时形成的压力差较大,使等压点上移至 无软骨支撑的小气道,用力呼气使气道阻塞加重,甚至闭合。故患者表现呼气性呼吸困难。 30.试述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其血气变化。 (1)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的表现形式有部分肺泡通气不足和部分肺泡血流不足两种形式。 (2)部分肺泡通气不足产生的原因是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等引起的气道阻塞及 肺纤维化、肺水肿等引起的限制性通气障碍的分布不均,使到达这部分的肺泡通气量减少,病变部位的 VA/Q降低,流经此处的静脉血不能充分动脉化便掺人动脉血内,类似动一静脉短路,故称静

肺功能不全病人麻醉方法选择及其影响

肺功能不全病人麻醉方法选择及其影响 发表时间:2016-06-08T16:06:21.76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作者:杜辉[导读] 全身麻醉的方式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肺功能不全患者具有更高的危险性,易在术中引起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可采用术前护理的方式缓解这一问题,提高患者手术的安全性。杜辉 黑龙江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 150080 【摘要】目的:通过对肺功能不全患者麻醉方法选择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找出更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从而提高肺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手术时的安全性。方法:选出我院从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共收治的各型需要进行手术的肺功能不全患者共70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术中表现以及术后康复情况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结果:从70例患者的分析结果来看,全身麻醉的方式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肺功能不全患者具有更高的危险性,易在术中引起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可采用术前护理的方式缓解这一问题,提高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关键词】肺功能不全病人;麻醉方法;术后并发症近些年来,医学发展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疾病能够有效的被治疗,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仍然有很多疾病的治疗方法正在临床验证中。我们发现,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手术时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其康复率是不同的,那么这一现象是由麻醉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吗?接下来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其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康复疗程。 1、研究资料 患者进行手术前需要对其身体各项指标都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将身体调养到最适合接受手术的状态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对于肺部患有疾病的患者来说,手术的各个环节尤其需要格外重视,特别是麻醉方法的选取,在手术期间对病人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术前存在的肺部病患可以预测麻醉及术后的肺功能。术前如果没有认识到病人增加的风险,未给予适当的术前及术中处理,将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肺部并发症(PPC)包括新出现的咳嗽咳痰、肺不张、肺炎、呼吸衰竭等与心血管并发症一样常见,且如果病人存在深静脉血栓或术前就存在呼吸功能不全,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还会更高。并发症与基础呼吸疾病的种类及严重程度、外科手术部位、持续时间、手术范围大小、麻醉、并存的肺部以外疾病及术后病人情况有关。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根据基础疾病制定完善的麻醉计划,术中针对各种肺部疾病进行相应的麻醉管理,术后提供优质的镇痛,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2、研究对象 排除年龄不合适,以及不愿意参加调查研究等原因的需要进行手术的肺功能不全患者,本研究选取在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之间,我院收治的肺功能不全患者70例。所选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均检查出患有肺部疾病,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3岁(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0岁到75岁),其中男性心血管患者32例,女性心血管患者38例,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以及不同种类的肺部疾病,在手术时需要着重考虑其麻醉方法。通过对其实施不同方法的麻醉手段,记录其术中、术后反应,得出数据以便进行后续分析。 3、研究方法采用对照实验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此实验的研究工作。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的麻醉方式,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局部麻醉的麻醉方式,并跟踪记录7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以此数据为基础,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患者方面采集的数据一同进行分析。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并且根据调查结果探索分析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准确性,本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完全遵从患者自身的意愿进行选择,我方并未干涉。 4、研究结果 通过两组患者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全身麻醉患者比局部麻醉患者出现以下情况的概率更大,病情也更为严重。全身麻醉更易导致降低肺容量,促进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许多麻醉药减弱了病人对高二氧化碳和低氧的通气反应,术后常导致肺不张和低氧血症,尤以原有肺部疾病的病人为甚;当正压通气时,上部肺比下部肺通气充分,肺血流分布取决于重力,因此在下部肺中血流增加。最终结果是与自主呼吸相比,增大了生理无效腔和V/Q比例失调;全麻自主呼吸时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其呼吸暂停阈值也升高;麻醉和镇痛药物对于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病人尤为显著。全麻会抑制气管黏膜表面的纤毛功能,增加感染的可能。机械通气时可激惹炎性介质的释放,气道阻力的增加和呼气流率的降低、气道的高气压伤等因素也加重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果,全身麻醉的麻醉方式会提高肺功能不全患者手术时的危险性,因此在肺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手术时需要制定更加全面的麻醉方法,尽量降低其危险性,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后期的快速康复。 5、研究结论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发现对于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对其身体的影响比较大,容易造成手术中的危险,因此我们提倡进行局部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但是对于某些必须要进行全身麻醉的手术我们应该怎样降低其危险性呢?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术前12h 戒烟可降低尼古丁及碳氧血红蛋白含量,改善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从而改善心血管和血液情况;治疗急性感染;雾化排痰、胸部理疗(自主深呼吸、咳嗽,鼓励性呼吸量测量,叩胸及胸部震动加体位引流),均有助于分泌物的排出及增加肺容量,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药物治疗。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皮质类固醇、祛痰剂等药物治疗基础疾病;补充营养。术前白蛋白过低能够预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应在术前1-2周对营养缺乏的病人补充营养元素,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肺功能检查。对于术前存在肺部疾病、吸烟、肥胖、年龄>60岁、全麻时间>3h、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应行术前肺功能检查。结语 通过上文对肺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手术时采取的不同麻醉方式而产生的不同疗效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麻醉方式确实对患者手术中身体的各项指标具有一定的影响,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肺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手术时的安全性,要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术前护理工作,以提高其安全性。参考文献:

肺功能不全

第十四章呼吸功能不全 第一节教学大纲要求 ⑴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呼吸衰竭时酸碱平衡紊乱,呼吸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变化,循环系统的变化。 ⑵熟悉肾功能变化、胃肠道变化;ARDS致呼衰的发生机制。 ⑶了解病理生理基础的防治原则,呼吸衰竭分类。 第二节教学内容精要 一、基本概念 (一)呼吸衰竭 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的病理过程称为呼吸衰竭。一般以PaO2<60mmHg(8kPa),PaCO2>50mmHg (6.67kPa)作为呼吸衰竭的判断标准。 本概念包含3个要素:①呼吸衰竭的原因仅指外呼吸功能即肺通气和肺换气严重障碍所致,与内呼吸功能有无障碍无关;②呼吸衰竭的后果是PaO2降低伴有或不伴有PaCO2增高,即凡是呼吸衰竭必定有PaO2的降低,但不一定有PaCO2的升高;③呼吸衰竭属于“病理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即很多疾病都可表现有呼吸衰竭。对呼吸衰竭的判断指标须注意的是其使用范围为“成年人在海平面上”,如当吸入气氧浓度(FiO2)不是20%时,可以用呼吸衰竭指数即RFI=PaO2/FiO2作为诊断指标。还应与“缺氧”概念进行联系和比较,因呼衰一定会引起组织缺氧,且属于“乏氧性缺氧”,归属“氧供给不足”这类原因。另外,请与以前学过的“呼吸性酸中毒”一节进行比较学习。 (二)限制性通气不足 在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通气不足。参与主动吸气过程的所有神经及肌肉活动障碍、肺及胸廓顺应性下降及胸腔积液、积气,均可使肺泡不能充分扩张而导致肺泡扩张受限制,从而肺泡不能与外界有效的进行气体交换而导致呼吸衰竭。 (三)阻塞性通气不足 由气道狭窄或阻塞所导致的通气障碍称为阻塞性通气不足。它与限制性通气不足一样,均属于肺通气障碍。可以把前者看成是呼吸运动中的动力系统功能障碍,而后者则是“管道系统”功能障碍所致。那些与呼吸运动有关的神经、肌肉、骨骼及支架、肺泡本身等受损伤,均可以导致限制性通气不足,而从口鼻直到肺泡的整个呼吸管道的狭窄或阻塞,则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这样很容易理解哪些疾病引起的是阻塞性通气不足,哪些引起的是限制性通气不足。 (四)等压点 用力呼气时,胸内压和气道内压均高于大气压,在呼出气道上,压力由小气道至中央气道逐渐下降,通常将气道内压与胸内压相等的气道部位,称为等压点。其意义在于正常人气道内的等压点位于有软骨环支撑的大气道,当小气道病变时如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该等压点不在正常人的软骨性气道,而是向小气道方向移至无软骨支撑的膜性气道上,致使在呼

常用肺功能指标

常用肺功能指标 (一)、肺通气功能 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所进行的气体交换。 1.肺容积 肺容积指肺在不同呼吸水平所能容纳的气体量。由八部分构成,即潮气量(TV)、补呼气量(ERV)、补吸气量(IRV)、残气量(RV)、深吸气量(IC)、功能残气量(FRC)、肺活量(VC)和肺总量(TLC)。 (1)肺活量(VC):指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VC%>80%。反映肺脏的扩张能力。降低见于:肺扩张受限(如间质性肺疾病)、胸廓扩张受限(如脊柱侧突)、呼吸肌疲劳(如重度COPD)和神经肌肉病变(如脊髓灰质炎)等。 (2)残气量(RV):指最大呼气后剩余在肺内的气量。正常RV%为80%~120%。增加见于阻塞性肺疾病(如COPD),降低见于限制性肺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 (3)肺总量(TLC):指最大吸气后肺内所含的气体量。正常TLC%为80%~120%。增加见于阻塞性肺疾病,降低见于限制性肺疾病。 4.残总比值(RV/TLC):指残气量与肺总量的比值,正常RV/TLC<35%。肺气肿时RV/TLC增加。 2.通气量: (1)用力肺活量(FVC) 、一秒量(FEV1.0)和一秒率(FEV1.0%):FVC指最大吸气后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快的速度呼气所得到的呼气肺活量。FEV1.0指做FVC时第一秒内所呼出的气量,实测值与预计值之比>80%为正常。FEV1.0与FVC之比为一秒率(FEV1.0%),FEV1.0%是反映气道是否阻塞的指标,正常〉70%,降低见于气道阻塞和/或肺气肿。 (2)最大自主通气量(MVV):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快的速度和尽可能深的幅度重复最大自主努力呼吸所得到的通气量。正常MVV%>80%。它是反映肺通气功能的综合指标,降低见于:肺扩张受限、胸廓扩张受限、呼吸肌疲劳、神经肌肉病变、气道阻塞和肺气肿等。 3.小气道功能 小气道功能的主要测定方法为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即受试者在最大用力呼气过程中,将其呼出的气体容积和相应的呼气流量描记成的一条曲线。它主要反映在用力呼气过程中,胸内压、肺弹性回缩压、气道阻力对呼气流量的影响。曲线升支的最大呼气流量与受试者的呼气用力有关,降支的最大呼气流量则取决于肺泡弹性回缩力和周围气道阻力,而与用力无关。 根据曲线形态和不同肺容积水平的呼气流速评价小气道功能。正常流速-容量曲线升支陡直,降支斜行下降,最大流量逐渐降低。小气道病变时,曲线降支凹向容量轴,坡度变小。在COPD患者,随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的发展,最大呼吸流量进行性降低,曲线降支的坡度进行性减小。常用指标为:①.V50:呼出50%肺容积时的最大呼气流量。②.V75:呼出75%肺容积时的最大呼气流量。其实测值与预计值之比>80%为正常。V50和V75降低提示小气道功能减退,见于吸烟、COPD早期、职业病早期和空气污染等。 4.呼吸力学 呼吸力学测定呼吸过程中的压力、容积和流量,从而研究呼吸过程中的动力和阻力。 (1)呼吸肌功能 呼吸的动力来自呼吸肌。常用最大吸气压(MIP)和最大呼气压(MEP)评价呼吸肌功能。正常男性MIP最低值为7.25kPa,MEP最低值为9.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