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读书笔记》

《毛姆读书笔记》
《毛姆读书笔记》

读《毛姆读书随笔》

领导让写读书心得,呵呵,我都快读二十多年不读书了,以前,在学校读书,都是奔着考试成绩去的或者为了获得资料,有些书我们不得不读,但读那种书是不可能得到享受的。我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不是很好,对于感兴趣的书籍学习,在书里总会认识到自己想要的知识,让我感到“某事原来如此”。通过书上的内容了解越来越深入也喜欢看这些书了,对书的兴趣和书的实用性都能有效的激发加深记忆和理解能力,其实,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书,真是件幸福的事,这样的机会不多。

看书最重要的是要对所看的书有兴趣,这样看书不但不会产生疲惫的感觉,还会让人倍感充实,对知识的吸收效果也事半功倍。

这个周六读了《毛姆读书随笔》。他说,“每个人自己就是最好的批评家。不管学者们怎么评价一本书,不管他们怎样异口同声地竭力颂扬,除非这本书使你感兴趣,否则它就与你毫不相干。”“有一些东西,我们对它们表示敬意往往只是出于传统习惯。”

比如大部头的《追忆逝水年华》。它当然是杰作,这一点不错。但是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这样的面貌。这部小说本来准备分三卷发表,每卷仅仅400页。第二、三卷还没来得及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书的出版只好推迟。普鲁斯特因为健康原因免去了兵役,闲着也是闲着,他就给第三卷增加了长篇大论的心理学和哲学论文。这些增加的文字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是它是否应当是一部小说中应该出现的成分?即使身为普鲁斯特超级粉丝的毛姆,也不以为然。

《堂?吉诃德》估计完整看过的人并不多。你知道吗?过去的读者没

有现在这样的信息轰炸和信息焦虑,他们喜欢长篇小说,越长越好。塞万提斯为了迎合这样的读者需求,就在《堂?吉诃德》中找到了一条拉长小说的捷径:在小说中插入小说,有时插入的部分像一部中篇小说那么长,而且跟整部小说的主题毫无关系!

《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吉英,其实就是现实中作者简?奥斯汀和姐姐卡桑德拉个性的写照。简?奥斯汀与姐姐感情很好,从小她就总是跟在姐姐后面。她妈妈曾说,要是卡桑德拉被人拉去砍头,简也会跟着去的。她写给姐姐的信后来被公开,谈的都是女孩子感兴趣的服饰、结识的新朋友,当然,还有熟人的八卦。有些话不乏刻薄,但幽默感十足。“请想想!霍尔特夫人死了!可怜的女人,这是她在这个世界上能做的唯一的一件不受人攻击的事。”“谢勃恩的霍尔夫人昨天生了个死婴。由于受了惊吓,比她预料的早了几个星期。我猜想,这是因为她无意中瞧了她丈夫一眼。”真是一张利嘴,让她去当选秀评委,一定是“毒舌派”的。还有,“霍尔博士一身重孝,一定是他母亲、他妻子或者他本人去世了。”乡间漫长宁静的岁月里,她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周围人的生活,但她的教养不允许她出口伤人,于是时常在给姐姐的信里,取笑一下周围人的荒唐愚蠢和虚情假意。

与此相比,狄更斯的信就让毛姆无法理解。狄更斯每次外出旅行,都要给朋友写长长的信,这些信没有琐碎的生活细节,而是洋洋洒洒的描绘着周围的景色,一个字也不用动就可以拿去出版。只能这样理解,他根本没把这个作为一封私人信件。不过在写作方面,毛姆说,“狄更斯尽管有着夸张、庸俗、拖沓和感伤等缺点,但仍是最伟大的。”

《红与黑》的背后也有故事。司汤达年轻时,他想达到两个目标,其中一个是成为出色的戏剧诗人。他每天都到剧院看戏,研究别人的剧本,写下了大量的日记。人们后来发现,他的日记里反复谈论的是如何把人家的剧本改编成自己的!另一个目标是成为一个出色的情人。可惜,身材矮胖,其貌不扬的他,这个目标也没有达到。到处求爱,但几乎每次都被拒绝。于是他把《红与黑》中的于连写成了他自己想成为而永远也无法成为的那种人:富于魅力,女人纷纷为他沦陷,无法自拔。《红与黑》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案件。司汤达原封不动地借用了这个案件。小说中,后来于连枪击德瑞那夫人的情节,其实并不合乎于连的性格。但是,司汤达紧跟真实案件的脉络来写作,却忽略了他已经把于连写成了一个跟那个真实的罪犯完全不同个性的人。这也再次验证了司汤达缺乏虚构故事的才能。

不要被名著、名作家的光环晃晕,即便是伟大的作家和作品,要表示敬意,“最好的方法是把他们当作我们的同时代人,和他们亲密无间,而不是对他们顶礼膜拜。”

看《毛姆的读书随笔》,觉得所有人都跃然纸上,如同迎面走来。我终于理解张爱玲读《诗经》,胡兰成为何说她“如遇故人”。应该就是这种亲密无间的感觉。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狄更斯、简?奥斯汀、司汤达、巴尔扎克……不再是冷冰冰的遥不可及的躺在教科书和文学史上的名字。

不管是谈论哲学还是文学创作,他诉诸个人感受和分析,平视前方,不盲从那些貌似合理、大家都说合理或者人人视为权威的东西。心态平

和,态度诚挚,不神化别人,也不摆说教姿态。不盲从任何力量,即使是上帝。“他许诺给信仰的人以恩惠,同时以可怕的惩罚来威胁不信任他的人。”因为这个原因,他宁可做一个不可知论者,因为“我不能信仰一个因为我不信仰他就要对我发火的上帝。我不能信仰一个还不如我宽宏大量的上帝。”“我们大多数人听到别人的恭维总会感到困窘。奇怪的是,虔诚的教徒们在奴颜婢膝的恭维上帝时,却以为他会高兴。”他有一个朋友是教徒,每次念祈祷文的时候,都要把祈祷书里那些赞美上帝的文字省略,因为他觉得“没有比当面讨好别人更恶俗的事了。”多么可爱的朋友啊。

不过我最爱的一章,还算是第二章“哲学与人生”。心灵找不到任何安息之处的痛苦,总有找到一劳永逸的书,或者遇到一个智慧成熟的人,来帮助我们解决人生问题的渴望。毛姆说,“我想寻找这么一本书,一本能使我一劳永逸地解决一切疑问的书。解决了一切疑问,我就可以放手去建立自己的生活模式了。”

从古典哲学家到现代哲学家,他都没有找到答案。毛姆用了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国王想成为世上最英明的君主,让全国的贤士们去全世界收集智慧箴言编纂成册供他阅读。30后,贤士们带着5000册书回来了。国王忙于国事,没有时间看这么多书,于是要求贤士们精选。15年后,贤士们带着505册书回来了.国王还是觉得太多,看不过来。贤士们走了,又过了10年,他们带来的不过是50册了。国王却已经老得连读50册的精力也没有了。他命令贤士们再一次甄选,要在一本书里为他提供人类智慧的精华。过了5年,满头白发的贤士们带着这本书回来了,可是国

王已经奄奄一息,连这一本书也来不及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没有终极智慧在什么地方等着你。

我读它多半是出于一种责任,坚持读完后,才不由得松了口气,读这本书是种享受。毛姆用小说家的特殊才能为他笔下的那些大作家们描绘了一幅幅逼真的肖像,勾画出那些天才的性格特征――他们不再是崇拜的偶像,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个性、也有缺点的人。他让我们重新发现那些伟大作家以及他们作品的伟大价值。而他的叙述又是那么简洁明白、委婉动人,仿佛一位长者与你促膝而谈。读他的书,可再一次激起我们阅读的欲望――爱读书的人是幸福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