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两难理论

社会两难理论
社会两难理论

2. 3. 1期望效用或理性选择模型

社会两难以及与两难相似的情景决策中具有支配性的理论框架是期望效用( expected utility)或理性选择模型(rational choice model)0。期望效用是指对于决策后果的主观评价。理性选择模型指的是,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会依据自己稳定的内部价值观体系,对各种选择进行利益计算,并最终作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的决策。它和期望效用理论假定,决策者谨慎、小心地评估着决策的环境,预测着每种选择可能的后果,然后选择他们认为的最佳的期望效用。理性选择模型能够为社会科学家提供有用的分析框架,并且运用它可以省时且非常准确地对各种选择的后果进行预测。

期望效用(EU)模型有一些突出的特征,效用模型首先假定有一个比较自觉和故意的决策过程。其次它还假定对决策的评估和判断是先于做出决策的。再次是对决策的效用进行比较精确或经济地界定,而对效用的界定通常体现了对期望效用模型的应用。最后是模型本身相对不受社会影响,他们倾向于淡化社会对决策的影响力。这些特征表明,期望效用或理性选择模型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框架,但在应用于更多的社会两难情景中时,他们的上述四个特征限制了理性选择模型对决策的解释力。

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使得期望效用模型有其适用的情景以及不太适用的情景。例如,决策环境的社交性较弱时,决策情景或背景使得决策任务的经济结构尤其显著时,以及决策背景要求运用一种深入思考和计算的方式进行决策时,期望效’用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人们的决策行为。但在其他一些情景中预测的有效性却并不高。通过记载理性选择模型不能对其结果进行解释的种种情景,社会心理学家可以充分地利用理性选择模型的低社会性。一般而言,这些情景中的合作行为比理性选择模型预期的要高。当不强调或不提到情景背景中的社会性特征时,利己主义的、经济的理性选择更有可能发生。当人们由于自身的经济状况或者有大量的金钱诱惑而被经济报酬强烈吸引的时候,我们可以预期到一个谨慎的代价收益分析和较高的利己主义行为的发生。

期望效用模型在社会两难运用中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缺乏社会性,因此不能解释一些推动真实行为的非正统因素及这些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为了提供真实行为的程序化论据,理性选择理论不得不创建新的效用函数以解释每一个对理性的偏离现象。①尽管期望效用模型仍是当前两难决策的主导理论,然而决策领域里长期以来有质疑该理论的传统②,而且社会问题远比期望效用模型所预测的复杂得多。

2. 3. 2适当性逻辑框架

与期望效用或理性选择模型这些“结果性逻辑”( Logic of consequence)不同,March (1994)③提出了“适当性逻辑”(Logic of appropriateness)。即“结果性逻辑”认为,决策是基于人们对选项的结果偏好所做出的评价,而March提出决策有三个要素,情景的认知,个体特征以及规则的运用。决策基于决策者对自己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即“和我相象(特征)的人在与此相似的情景(认知)中会怎么做(规则)呢?”Messick (1999)①认为这一“适当性逻辑”比期望效用模型对社会两难有更有力的解释力。

适当性逻辑中,认知指的是,将当前遇到的情景与其他已经或者至少被部分理解的情景特征进行匹配,即对当前情景进行定义②。为了进行行为,人们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情景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对情景的定义。因此,认知是依赖于事件原型进行的分类行为,这些事件原型是一贯与事件中的典

型人物、事件的典型解释等有关联或有相互关系的一类特征。一个新的背景或经历越典型地属于己存的事件原型,就越有可能抓住该情景的本质。妨碍轻松快速地进行分类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意料不到的因素,离奇的行为,不确定性,含糊的归因,以及异常的背景信息等等,这些都会对认知过程造成更多的困难,并消耗更多的认知和注意资源。假定我们的世界其本质是社会性,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在回答了这个情景是“怎样”的问题之后,再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其他人怎么理解这个情景?”换句话说,这个情景中哪些是合乎规范的,其他人希望我们在这样的情景中如何行为?别人对情景明显的假定也可参与激活一个特定的事件原型,例如,人们都向远处逃去,当人们害怕的时候会这么做,因此这样一个情景中,害怕是“适当的”。事件原型概念的一个特征就是对情景的解释是对一个原型的部分的整合,因此在认知层面去理解一个社会背景中的情景是可以的。

身份在适当性框架中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内容丰富的因素。它包括了个体带入社会情景中的所有特质因素,不但是个体的自我监控差异,还有其社会价值取向,个人的阅历、经验以及社会认同,文化的差异等等。在这些因素中,个人的阅历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当面对一个新的情景,人们从记忆或认知中搜索类似情景和事件原型的时候,人们的阅历会直接指导他们的即时反应和行为。这些方面的个体差异已经证实会影响社会两难中的决策行为。例如,Kelley和Thibaut(1978)③指出,个体在两难实验中反映出的支付矩阵是不同于实验者所呈现的目标矩阵的。此外,个体对相似任务的不同经历能够使他们很快地了解新情景并做出不同的行为。提到事件原型,就会特别提及到角色原型在社会两难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角色原型包括标准的出色的人物的特征、地位、行为和价值观等。有时候,在两难实验中,角色特征可以是背景因素,例如,两难情景中另外一个当事人的角色是一个领导者或惩罚奖励的分配者。

规则不仅包括明显的、明文规定的行为方式,如,道德规范和法律,还包括不太明显或清晰的社会启发式以及习俗,如,妇女和孩子优先,以及习惯性礼仪。它为具有有限理性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应对不断接触到的潜在的、力量强大的刺激。它通过缩减选项简化人们的决策行为。Gigerenzer和Todd(1999)①指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与更为复杂的运算法则相比,“快速和俭省”( fast and frugal)的启发式是适用的,这类启发式在人们推及到新的材料时运用的尤其好。他们认为,这类启发式非常简易,容易引导行为。适当性框架与理性选择模型最显著的不同就在于它强调决策做出的过程就是规则驱动的训练。实际上,在适当性框架中,效用最大化仅仅是诸多可能采取的决策规则中的一个。适当性框架之所以比理性选择模型具有更多的社会性,是由于它假定人们进行决策时采用的规则通常是感知到的社会规范的结果②。

与理性选择模型相比,适当性框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并且适用于理性选择模型不适用的情景。因此,当一个两难情景中具有明显的或显著的社会因素,或尤其当社会性因素与强烈的规范或显著的事件原型相关联时,适当性框架可以提供一个较为满意的决策估计。

首先,决策者通过身份和情景线索的交互作用形成的镜像对该情景进行观察并形成对该情景的定义。情景中可能会有一些目标线索,如,情景中的人物是谁,情景特征是怎样形成的,事件发生在哪,权威人士是如何看待这个情景的等等。相似情景的个人经历,如,这看起来像是我上周参加过的实验游戏,个人特质,价值观,这些都会影响到对情景的理解,如,把它看作一个合作还是一个竞争的任务。而且,决策者特殊的动机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关注的情景线索的不同,因此,对情景的处理倾向于利于一定目标或者易于将情景理解为情景中瞬间比较显著的部分。例如,一个食橱里只有通心面和干酪,钱包里只有软麻布的大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关注实验的货币报酬。此外,情景线索还可能通过个体身份影响到个体对情景的解释以及个体易于想到的特殊事件原型。身份与目标情景因素复杂的交互作用就产生了对情景最初的定义。对情景的定义是适当性框架中的核心部分。即这是个合作还是个竞争的情景?这是个群体任务还是个体任务?这是个游戏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个非重复性两难还是一个重复性两难?或者这个两难问题需要匿名选择还是公开选择?对情景的定义至少需要回答上面这些问题。

其次,从对情景的认识中得到行为列表。在对情景进行定义后,个体就会知晓有关的标准、期望、规则、习得的行为、技能,以及可能的策略。一些情景归类就会得出可能的行为列表,尽管可能由于一些情况比较模糊以至于列出的可能的行为比较多。

再次,选定决策规则并对其应用。对情景的定义可以得到一个决策选择集合,这些选项的选择是一个规则引导训练。然而,同一个选择可以应用很多种规则,就如同你去买票参加一个音乐会,你发现人们都在排队,于是有两个规则你可以选择,一是排队,二是插队。每个人都被期望排队等待,因为这样公平。如果有人插队,其他人就可以去责备或抵制,因为排队的道德规范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但是如果你有急事,你也可以征求他人的同意去插队。最后,是决策的做出。身份特征不仅对情景的定义有影响,它还对规则的选择有影响,因为身份因素中的个人阅历以及价值取向都可能影响规则的选择,它们会挑选出可能的一两个规则来引导决策行为的做出。①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从上可以看出,适当性框架考虑了更多个体的因素,比期望效用或理性选择模型更具有社会性,因而它可能比期望效用模型解释力更大②。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方方面。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3)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的理论 (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5)兼顾不同利益的理论 (6)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2、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建设? 维护社会公平,就要建立起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保障的社会体系。从法律、制度、环境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 (1)妥善处理各种矛盾 (2)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3)促进服务均等化 3、如何理解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是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1)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改善民生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民生发展奠定好基础。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的收入。 (3)社会政策要托底.从现有的国力财力出发,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的保障体系 4、如何全面推动社会治理?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维护社会大局,营造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1)改进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造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5)加强城乡社会基层社会治理。

社会事业工作总结

社会事业工作总结 社会事业工作总结一贯彻落实国家行政体制改革要求,积极适应党工委管委会“大部制”架构模式,放手放权、大胆探索、以人为本、集约发展。 (一)深化改革要领。深入贯彻落实党工委管委会《关于深化镇(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试行意见》(天成委发〔XX〕3号),起草并以两委办名义印发了《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天成委办发〔XX〕23号),进一步破除行业壁垒和层级屏障,重组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加大机构和责权下沉力度,扩大局属单位法人治理权限,厘清各自的职责边界,强化联动配合和监督制约。 (二)推进简政放权。开展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集中清理,减少事项62项,合并事项2项,移交政务中心办理99项,精减申请材料事项10项;累计下沉至镇(街道)办理100项、村(社区)办理61项。取消镇(街道)和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30项,取消比率达到63%。 (三)加快建章立制。先后制定印发局长办公会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制度、公文处理规范等规章制度30余个,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行业管理制度100余个,机关扁平化管理和各处成建制工作的机制探索初见雏形,社会事业系统日常运行、内部管控开始步入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根据新区发展定位、战略规划和未来5年工作目标,借智借脑、科学编制新区社会事业各项规划。《民生战略规划研究》已经形成初稿,初步提出人有善保、劳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思有文化、强有健体、老有颐养、弱有救助、灾有救急、众有和谐“十有”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名校、名医院布局规划》拟于近期报请党工委管委会审议,《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准备就序,拟于明年年初启动。 积极争取党工委管委会的重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2亿元,完成了6所学校浴室、8所学校标准化运动场、3所学校食堂、2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站的改造,新建5所幼儿园、改扩建7所学校全面开工,推动12所敬老院全面实施标准化提升。完成了新建成都四中、七中、九中天府校区等9所学校(幼儿园)的送审报批和规划选址,已经具备建设条件,正在加紧进行方案设计和施工准备。坚持“一校一品、一院一景”特色建设,兼顾品味、品格、品质,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公共服务设施形态、文态和生态。 (二)加强硬件设施配备。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救护车3台、dr等医疗仪器设备14台,投资114万元在人民医院建立了影像远程会诊中心,与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了网络连接并开展远程会诊工作。为学校装备传统网络教室21间、智

从控制理论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从控制理论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作者:刘应君秦国文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点击数:3378 更新时间:2007-8-23 文章录入:admin ]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的司法统计上是指14岁至18岁未成年人犯罪和18岁以上至25岁青年人犯罪。但在我国犯罪社会学领域,大多采用了与之不同的年龄标准,将年龄界定在12—25岁之间。[1]从70年代后期开始,年轻的男女工人突然获得了一种自主的社会生活,不再受家庭和工作单位的监督。[2]所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成长条件和成长环境在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也面临着一部分青少年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的严峻现实。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以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并不突出。但“文革”以来,青少年的犯罪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且居高不下。据有关资料统计,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1991年为63.7%,1992年为61.1%,1993年为60.4%,1994年为58.3%,1995年为55.2%,1996年为51.1%,1997年为49.3%,1998年为47.4%。[3] 近年来,25岁以下的作案人员已经占到全部刑案人员的70%。如果以年龄为变量,以占全部犯罪的比率为自变量,做一频次分布图,就可得到一个正向偏态图形。所以,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转型期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还呈现出犯罪性质暴力化、犯罪成员群体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区域异地化、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手段职能化的特点。这已经严重危及到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而且有蔓延的趋势。因此,青少年一直是中国社会最为引人注目的社会角色和群体,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了理论工作者、政府决策部门以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对转型期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汗牛充栋,但是大多缺乏广泛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对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真正具有指导意义和操作性强的却不太多见。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ies)历来是解释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原因的重要范式。正如帕森斯所言:“秩序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规范的控制才能实现。”[4]控制理论基本理论假设就是,驱使社会成员(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进行犯罪行为的动机,是每个社会成员人性的一部分,每个社会成员都是社会潜在的犯罪人;如果社会成员恣意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必然走向犯罪;人们之所以犯罪,是由于抑制或控制其不犯罪的资源力量薄弱造成。在众多的犯罪社会学理论流派中,社会控制理论的发展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相伴相随,尝试对控制理论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理论的整合对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犯 罪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控制理论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探究由来已久。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对控制理论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做一个简要回顾。 一、“控制理论”的简要回顾 在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随着犯罪问题的凸显,在世界上特别是美国涌现了大量从事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和理论流派。那么,怎样对这些人物和流派加以归类并归入控制理论范畴就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一些中外学者对此纷纷展开研究。

社会事业发展局XX年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计划

社会事业发展局XX年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 计划 XX年,社会事业发展局在开发区两委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下,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和总体目标,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以体现开发区两委对群众切身利益的关怀、关爱,全局上下克服人少事多面宽的困难,集中精力抓紧抓实各项社会事业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 一、强化职责,提高效能,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1.教育工作。一是积极跑办前进小学各项建设手续,并对学校施工进行全面监管,目前学校主体工程砼浇筑和二次结构砌墙已完工,已进入墙体装修施工阶段;二是建立并完善了对办学机构、歌厅、网吧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周排查、月报告、季检查”工作机制,层层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签定安全责任状43份。尤其是下半年以来,集中力量重点对43家学校、幼儿园、3家歌厅、10家网吧进行了二次拉网式安全隐患大检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70多处,发放整改通知书52份,签定安全承诺书32份。三是完成450名教师资格摸底及网上注册准备工作。四是完成124名60岁以上原民办教师教师资格与教龄认定及补贴发放工作;完成

210名60岁以下原民办教师教师资格与教龄认定。五是对区内各学校取暖设备进行了维护和维修,协调落实供暖费用与用煤,保障了学校正常供暖。六是对11所公办学校、5所医院共计700名财政供养人员开展“吃空饷”专项治理工作和公办教师乱办班的整顿工作。七是组织开展了系列教学教研教师培训等工作。八是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崇德敬业”教育活动和教师节庆祝活动等。 2.文广体工作。一是对13个印刷企业3个打字复印部的承印五项制度落实及印刷机械使用情况进行了审查,配合市新闻出版部门对16家印刷企业的印刷经营许可证进行了年检,对5家发行企业的发行经营许可证进行了年检。二是每季开展文化市场检查,并对区内13名原农村放映员进行了身份和工作年限进行了认定,保障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三是组织区内2个队参加了市体委组织的拔河比赛。四是宣传发动并组织开展了“XX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的演练、正式比赛的迷你5公里长跑活动,被市委、市政府评为“马拉松筹办工作先进单位”。五是认真抓好“体育惠民”工程,争取健身器械84件套,已安装到社区和农村。六是结合基层建设年活动,完善了116个村农村书屋、远程文化教育资源共享等工作。 3. 卫生工作。一是在完成XX年度11个农村卫生室建

第二章 社会问题理论II:社会解组

第二章社会问题理论II:社会解组 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了解和掌握社会问题理论中的“社会解组”理论及其分析视角。通过用对社会解组理论产生背景的介绍,其特点和主要理论流派观点,社会变迁与社会解组的关系,特别是城市化过程中社会解组理论在城市发展和家庭领域的具体实践,尝试从社会解组视角分析社会问题,并了解社会解组理论的局限和批判。 第一节社会解组 一.社会解组(social disorganization)视角的起源 1.背景 社会解组理论是美国社会学犯罪问题探讨最早提出的解释,许多犯罪学的教科书在讨论社会学的犯罪学解释时都从这理论开始,这理论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也成为芝加哥学派,以都市解组地区高犯罪率的现象为探讨的重心 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变化社会的回应,三大显著进程: (1)移民潮(migration), 欧洲移民和美国内部移民都遇到文化冲突 (2)城市化(urbanization), 导致越轨亚文化的增长,犯罪群体(delinquent gangs)的增加 (3)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技术的提升导致失业率增加以及日渐恶化的工作环境 2. 社会病理学的局限 社会病理学理论难以解释大范围的社会问题:从1918年之后,美国社会学更多注重概念的发展和定义,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特别注重社会学向科学方向发展,社会解组视角出现在1920年代。 二、社会解组理论 1. 社会解组是当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2. 社会解组区别于社会解体(social disintegration)。前者指社会中出现松散、分裂现象,尚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社会体系之内;后者指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体系遭受破坏,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如封建社会解体被中华民国取代) 3.导致社会解组原因的社会学主流观点: (1)文化堕距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在文化变迁中,构成文化的各部分变化速度不一致,造成了相互间的差距和错位,由此导致社会解组。 (2)异化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个人在精神上与其周围世界相分离或相对立的现象,这是引起社会解组的重要原因。

受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受众概述 ?受众的类型和特征?受众研究的主要成果?受众调查

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既是传播的对象,出发点,也是传播的目标,归宿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中的受众,有很大的差异 传者和受众是一对多的关系,传者占主导地位,信息反馈是间接的,延时的,分散和隐匿生 的。传者和受众通常是一对一的关系信息传播呈双向互动状态,信息反馈是直接的,及时的集中的和 明显的。

?大众社会理论是19世纪以来兴起的,该理论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造成人们之间传统的联系被打破,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式微,随着劳动分工和社会差异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扩大,社会被原子化,个体之间彼此相互隔绝,只有通过正式的司法、契约和大众传播相互联系。?美国学者康豪瑟提出的“大众社会理论”,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三层结构:政治精英、中层组织、民众。 中层组织的功能保护民众免受政治精英的操控;防止政 治精英的决策直接为大众压力所左右; 对精英政治进行组织化和民主化控制; 提供交往和讨论的平台从而使平民众对 现实的感知更为真切;中层组织的多样 性导致利益和认同感的多样化,从而降 低民众被动员到大规模集行动中去的可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可将大众传播看成一种重要的社会过程,受众作为构成社会大众的的主体,其信息接受行为自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可将大众传媒介组织视为一类经营性团体,受众的信息接受活动由此被当做一种市场消费行为,受众则成为一种市场营销的对象。 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受众无疑使市民社会的主体,应当享有各种各样的权利,通过大众媒介接受信息就构成受众的一种基本权利,受众则成为权利的主体。 由此,对受众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大众”到“市场消费者”再到“权利主体”的变化过程。不过,这些认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连续的线性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

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记分作业三

一、单选题 1、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了一种最稀缺、最重要的社会资本。 A.职业 B.权力 C.收入 D.声望 2、社会学家首先关注的是()对于越轨行为的影响。 A.生物因素 B.个体的内心因素 C.社会结构 D.自然环境 3、当代社会分层的首要标准是() A.职业 B.教育 C.收入 D.权力 4、在所有的越轨行为中,对社会的危害最为严重是()。 A.违俗行为 B.违纪行为 C.违警行为 D.犯罪行为 5、重点研究越轨行为产生过程的理论是()。

A.社会失范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随异交往理论 D.社会标签理论 6、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的是()。 A.恩格尔系数 B.基尼系数 C.不平等指数 D.社会综合地位量表 7、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代之以新的与他人协调的目标和手段,这种适应方式被称为() A.革新 B.反叛 C.形式主义 D.退缩主义 8、下列不属于社会分层主要研究方法的是() A.主观法 B.客观法 C.声誉法 D.权力法 9、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

A.6月5日 B.8月15日 C.9月11日 D.12月9日 10、当收入不足以支持人的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营养时,即是:() A.绝对贫困 B.相对贫困 C.物质贫困 D.精神贫困 11、下列手段中属于制度化的社会控制的是()。 A.习俗控制 B.宗教控制 C.道德控制 D.社会舆论监督 12、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既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也拒绝社会认可的手段,这种适应方式被称为() A.形式主义 B.退却主义 C.反叛 D.革新 13、下列手段中属于积极的社会控制是()。 A.指责

开发区工作计划与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局2018年工作总结合集

开发区工作计划与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局2018年工作总 结合集 开发区工作计划 200x年是“xxx”发展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年。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团结一致,凝心集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抓手,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进程,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开创了新局面,呈现了新气象,取得了新成绩。 一、200x年工作总结 (一)各项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一期:开发面积3440亩,进区企业102家,现已全部建成投产。XX年,工业总产值达56.4亿元,同比增长25.1%。企业总就业人数近2万。 2、二期:产业化项目属省重点工程,总用地面积2990亩,落实企业82家,其中进场企业20家。总投资概算100亿元。 3、三期:盐城闭合区开发面积1790亩,落实企业19家,其中18家企业(17家外资,1家内资)进入土地招牌挂程序,完成实际外资3000万美金。 4、乐海围垦:乐海围垦工程总面积9142亩,总投资4.05亿元。XX年完成总投资4400万元,累计完成总投资1.27亿元。 5、标准厂房:一期标准厂房总用地面积22.3亩,建筑面积26800m2, 总投资2100万元,已投入使用,有8家企业正式入驻。二期翁垟片市级示范标准厂房总用地面积125.3亩,建筑面积12万m2,总投资1.25亿元,XX年底前开工,力争XX年建成。 6、基础设施: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道路、供电、供水、 第1 页共7 页

通讯、环保等功能建设日趋完善。重点做好二期、三期的场地平整和道路工程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XX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500万元,超额完成任务。 7、创业服务中心: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是集办公、科研、管理、服务、展示、景观、贸易洽谈等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23046 m2,工程总造价5239万元。主体工程XX年9月通过验收,累计已完成5000万投资额。 (二)二、三期推进取得重大突破 根据开发区新区总体规划,从XX年开始,开发区开始征地,范围涉及乐清市乐成镇、翁垟镇14个村。累计征用和收回使用权的土地面积共计7905亩。二期建设涉及到10个村的土地,其中乐成镇6个村,翁垟镇4个村。三期盐城闭合区属于国有滩涂回收用地,涉及乐成镇10个村,XX年12月3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办理农转用手续。由于遇到国家土地政策调整,给政策处理、安置留用地指标、基准地价及滩涂回收价等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二、三期推进工作受到一定阻力。 XX年,开发区管委会将二、三期推进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成立政策处理领导小组进驻各被征地村,宣传政策、讲明道理,召开村双委、党员、村民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等相关会议,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对有关政策进行解释和说明。截止到XX年底,二期已推进5个村,其中4个村(捕捞、柏树巷、樟北、后埭头)完成填方任务,另外1个村(沙盐)在施工中。三期已推进3个村,其中1个村(捕捞)完成填方任务,另外3个村(后埭头、樟北、柏树巷)在施工中。 (三)党群建设和谐有序的发展

一种转型理论

[文/IvanSzelenyi] 一种转型理论 在这篇短评中,我将对孙立平富有启发性的文章,“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做些补充而不是批评。我对孙的文章大都同意,我不想详细讨论我们之间多数是在术语使用上的分歧,而想强调我们在分析上的共同点。 本评论的目的有三点: 1)我同意孙立平所说的,迄今为止中国的转型过程是独特的,但我相信,对东欧(指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和中欧(指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在共产主义解体以后各自进入的不同路径加以区分是同样重要的。!"根据我早先的工作(Eyaletal.,1998;KingandSzelenyi,2005and2006),我认为后社会主义转型有三条、而不是两条演变路径。 2)但是,受1990年代后期以来的众多事件的启发,我要对我早先的转型理论做些修正。我将提供最近十来年里这些路径出现某些趋同的证据。这是一个自我批评,也是与孙立平的友好对话。 3)孙立平在文章结论中倡导一种实践社会学。他建议关注普通民众而不是精英的生存策略。我理解他的立场,但我要争论的是,在世界的哪个部分和历史的什么关头,历史是由阶级斗争还是由阶级内部不同精英集团之间的斗争所推动的,是一个经验问题。 后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 从社会主义趋同到分岔的转型策略 社会主义时期的趋同 在1948 ̄194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上都有明显的趋同势头。 如孙立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现代化的独特战略,我要补充的是,一种特别强调加速工业化的战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一战略对欠发达经济有利。捷克斯洛伐克(或匈牙利和波兰),由于已经相当工业化了,它们在社会主义第一阶段的经济表现就不如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后者在进入社会主义前基本是农业经济。中国的经济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政策错误前成长迅速。因此,各国在进入社会主义时,初始的发展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 在社会主义时期各国的制度安排也趋于相同。甚至中国也采用了苏联模式(Brugger,1976),在苏联红军占领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欧洲国家则严格照抄了苏联模式。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理论 第一章早期理论 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 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 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图见书P6页 四、不同类型的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 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见图P9 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五、不同的分析传统:结构分析、行为分析、文化分析 结构分析: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出发点是社会中心论,其首要关注目标包括媒介系统和组织,以及它们和社会的关系。焦点集中在社会结构和媒介系统对内容的影响上。

2019年上半年社会事业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20XX年上半年社会事业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社会事业工作1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18年上半年,社会事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工委管委会工作部署和战略决策,紧紧围绕二次创业奋斗目标和“1223”发展战略,以“主动服务高新区二次创业,主动服务高新区和谐社会构建”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社会事业发展全局,凸显重点,挖掘亮点,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半年目标任务。现将上半年主要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发展概况 1、全区现有中小学16所,其中直属学校7所(高完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4所),街道办事处所属学校8所(初中1所,小学7所),民办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建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分别为大源小区和顺江小区配套学校,预计在今年秋季开学。全区有在校学生26341人(高中4771人,初中6774人,小学14796人),教师1656人(在编在岗教师1306人,离退休教师349人)。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27所,较上年减少2所,在园幼儿3200人。 2、全区现有各类民政、优抚对象7104人,较上年增加304人。有低保户800户、1576人,较上年减少52户、138人。有残疾人2271人,特困残疾人275人,分别较上年增加147人和15人。重点优抚对象402人。五保户102人,较上年减少62人。移交地方管理的离退休老干部、无军籍职工、民退人员和精简退职人员共149人,较上年增加10人。老年人2.16万人,其中空巢老人3683人。驻区部队18个,其中师以上部队5个。社区19个,较上年增加2个。社区工作者178人,较上年减少50人。有建制村42个,村委会干部126人。敬老院2个,床位135张,分别较上年增加1个和7张床位。有民办非企业和社会团体55个,较上年增加2个。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和基层法律服务所10个;寺庙3个,其中2个为非法未开放寺庙。 3、全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个,较18年减少2个。肖家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点,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按省级标准建成,石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省级标准建设。有医疗机构83家,较上年增加3家。从业人员530人;卫生许可证经营单位3829家,较上年增加253家;计划生育服务人群约3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数20.6万人,流动人口8万人。上半年出生500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方面 (1)了解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理解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的初步思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执政党建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掌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思想教育方面 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概括总结,教育学生:不能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只能以之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能力培养方面 通过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回顾,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自我、以我为主、吸取人类文明一切成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回眸。 (2)中国工业化道路。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教学难点 为什么“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课时分配 约用5节课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一节中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 一、以苏为鉴,走自己的建设道路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在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以苏联为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探索中的两个发展趋向 在曲折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这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政府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趋向,这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党和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多次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但他同时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但又很不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也存在着薄弱的环节。后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的思想,认为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摘要 本文从社会舆论的定义出发,阐述了社会舆论的发展,从个角度展示社会舆论的意义、作用、影响。最后解释为什么要实现社会控制以及如何实现社会控制。 关键词:社会舆论控制

目录 1前言 (1) 2社会舆论的重要性 (1) 2.1社会舆论产生的必然性 (1) 2.2社会舆论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1) 3社会舆论如何实现社会控制 (2) 3.1社会舆论的现状 (2) 3.2如何实现社会控制 (2) 参考文献 (5)

1前言 1901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在他出版的《社会控制》中正式提出“社会控制”这个概念。他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天生具有对秩序的某种适应品质”,“在良好的环境中,同情心、友善、正义感和怨恨能够靠它们自身产生出一个纯粹的自然秩序,亦即一个没有人工设计和作用的秩序。”在简单的前现代社会中“自然秩序”都能产生,然而随着经济科技知识的发展,现代社会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必须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社会控制手段来维持“自然秩序”来确保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控制手段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简称舆论。社会舆论是隐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倾向,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机制是通过广为传播的舆论,造成一种社会氛围,处在这种氛围中的社会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其具体作用方式是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进行褒扬或赞赏,或进行批判、谴责。社会舆论可以是社会公众自发形成的,也可以是由政府部门或让某一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为宣传而形成的。 2社会舆论的重要性 2.1社会舆论产生的必然性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导致价值观的扭曲。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物质利益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积极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健康氛围,成为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履行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2社会舆论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舆论引导工作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昂扬向上、

社会事业股工作总结

社会事业股工作总结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社会事业工作 1、做好项目的审批、策划工作 完成了120急救中心、卫生监督所、**卫生院周转房及罗敷卫生院周转房、城关初中学生宿舍、食堂等5个项目初步设计的评审工作和**初中学生宿舍、食堂项目的招投标实施方案批复工作以及县医院2号住院楼的竣工验收工作。 根据要求,完善了社会事业类项目审批、备案、核准的流程。全年审批了薄弱学校改造、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城关初级中学校舍改造、气象站迁建等10个项目,涉及资金3068.37万元;策划包装了华阴老腔传承保护展示中心、华山镇玉泉初级中学操场塑胶软化工程、罗敷镇综合文体中心等5个项目。 2、积极联系申报项目 紧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投资机遇,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及时组织指导教育、卫生、文广等部门完成了项目编报工作,全年上报项目15个,涉及资金8012万元。 3、及时下达资金文件

为使已争取到位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早日发挥投资效应,在接到市发改委投资计划通知后,在5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各项目单位,为项目建设赢得了充足的时间。 4、完善档案管理 为了规范项目档案管理,解决一些项目单位不重视项目建设的问题,要求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单位根据项目档案建立的标准,对所有项目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确保项目达到一项目一档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十大民生工作 根据2013年渭南市民生办《关于上报2014年民生工程的通知》要求和各部门报送的实际情况,民生项目管理办公室收集汇总并完成了《华阴市2014年民生工程项目征集表》,于2014年1月上报渭南市民生办。 2014年我市民生工程涉及促进就业工程、收入倍增工程、全民社保工程、教育提升工程、卫生健康工程、文化惠民工程、住房保障工程、消除贫困工程、改善环境工程、生产服务工程10大类72个子项目,计划总投资为41526万元,其中基建类16304万元,政策补助类25222万元。由于我市对2014年民生工程提前安排、定期督查,2014年民生工程进展情况良好,预计12月底,共完成投资45886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10.5%。 10月份根据渭南市发改委通知要求,完成上报了《**市2014年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自查报告》。

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理论研究报告 题目: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作者:王才丰 学号: 班级: 2013级编辑出版联系方式: 日期: 2014年5月25日

浅谈社会支持理论 理论发展历史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简述: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从提出到现在,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并未达到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就有不同的意思。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Sarason(1983)等提出,社会支持是一种能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人对他人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能否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陈成文(2000)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Edvina(1990),丘海雄等(1998)则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社会资源作用角度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发展历史:有关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研究最早来自

怎样理解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精编版

怎样理解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理论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方方面。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3)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的理论 (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5)兼顾不同利益的理论 (6)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2、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建设? 维护社会公平,就要建立起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保障的社会体系。从法律、制度、环境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 (1)妥善处理各种矛盾 (2)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3)促进服务均等化 3、如何理解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是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1)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改善民生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民生发展奠定好基础。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的收入。 (3)社会政策要托底.从现有的国力财力出发,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的保障体系 4、如何全面推动社会治理?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维护社会大局,营造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1)改进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造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5)加强城乡社会基层社会治理。

西方社会转型理论

西方社会转型理论文档检索. 社会转型理论是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理论的一个中心论题,但只是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以后,这一主题才首先在西方史学理论和随后产生的所谓历史哲学中逐渐明朗起来西方社会转型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经典理论时期,实证研究时期和理论转向时期。 一、经典理论时期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前叶,西方学术界就社会转型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进步的概念转型的进程及其机制、转型的类型和目标等等)。进行了多方面探讨,确立了转型理论的论域,建立了这一研究的主题,制订了基本的方法论。从本质上说,这一时期转型研究的核心观念是经典进化主义。孔德(A. Comte)和斯宾塞(H. Spenser)是这种经典进化主义转型论的奠基人。摩尔根(L. Morgan)提出了一种基于技术进步机制的转型理论,杜克海姆(E. Durkheim)着眼于从具体的社会实在域探求社会转型的机制。滕尼斯(F. Tonnies)持一种非进步的进化观,断定社会转型的结果是人生存条件的恶化。不过,他列举的从原初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各种向度,却与其他论者并无二致。 二、实证研究时期 本世纪30年代以后,以斯宾格勒(O. Spengler)和汤因比(A. J. Toynbee)为代表的形态史学兴起,他们认为每种文化类型的演化特点各不相同、各有其发展道路,并对经典转型进化论的欧洲中心主义一元论提出了挑战,建立了多元文化史观。5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转型理论的研究,面对哲学和历史学中对经典观念的质疑,而转向社会学、古人类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人种学和历史编纂学等实证科学领域,试图以经验成果为依据,寻求对经典的线性一元转型观念的支持,这一研究导向被称之为“新进化主义”。文化人类的新进化主义转型论代表人物是怀特(L. White)、斯图尔特(J. Steward)、萨林斯(M. Sahlins)、塞维斯(E. Service)。他们试图以文化人类学的成果为根据,在肯定和承认文化多元性的前提下,寻求其内在的本质的同一性,从而维护经典转型论的一元化假定。社会学的新进化主义转型论主要代表是帕森斯(T. Parsons)。他的主要著作《社会:进化与比较透视》(1966)和《现代社会体系》(1971年),提出一种推广了的社会分工理论,对社会转型做出了结构—机能主义的解释。和其他新进化主义者一样,帕森斯承认结构变迁的路线是非线性的,肯定在每个水平上“都包含不同形态和类型的大量变种”。但是,他仍然在普遍的意义上维护正统转型论的范式单一论,提出了一个两种进化(动乱和整合)过程,四个进化阶段(原始社会、高级原始社会、中古社会、现代社会)和四种进化机制(分化机制、适应增强机制、包容机制、价值淡化机制)的转型理论体系。他心目中的转型标准仍然是西方中心主义。对此,他并不讳言:“现代型社会是在一个单独的进货场地出现的,本质上属于欧洲和西方,属于地中海北部和罗马西半部的继承者们。然后,由西方基督教社会奠定了基础,从这里我们得到了所谓‘现代社会体系’”①。帕森斯主义成为西方转型研究正统观点的重要代表,其核心观念正是所谓趋同论(convergence theory)。固然,新进化主义在一些重要方面修正了经典理论的观点,转换了研究视角,这表现在力图回避从历史哲学上对社会进化和转型进行思辨性的建构,并尝试立足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实证科学的成果,对转型做描述性的说明。如果说,经典理论是以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的转型研究为重心,那么,新进化主义的研究重心则转向较具体的社会实体(文明,文化,独立的社团等等)转型的描述。如E.伦斯基(E. Lenski)和J.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