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狄青和包拯的故事介绍 宋慈和包拯的比较

历史趣谈狄青和包拯的故事介绍 宋慈和包拯的比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狄青和包拯的故事介绍宋慈和包拯的比较

导语:关于狄青和包拯的故事其实就是包拯黑脸和狄青白脸的来历,不过这个故事也只是一个传说。传说包公其实是文曲星,狄青则是武曲星。所以就有人

关于狄青和包拯的故事其实就是包拯黑脸和狄青白脸的来历,不过这个故事也只是一个传说。传说包公其实是文曲星,狄青则是武曲星。所以就有人问了。为什么文曲星长着一张脸,武曲星却有一张白脸呢?北宋后期,天下霍乱,百姓处于水生火热之中,于是天上的玉帝便派赤脚大仙下凡救世,赤脚大仙在凡间就是皇帝宋仁宗。宋仁宗一生下来便哭闹不止。玉帝被赤脚大仙哭得心烦,便派文曲星和武曲星下凡。

只要是天上下来的神仙都要去南斗星君那里领一张脸谱下凡。那时候文曲星和武曲星来领脸谱的时候碰到南斗星君正在下棋,没有理会他们。文曲星等得不耐烦于是随手在南斗星君旁的脸谱带里随便抓了个脸谱,他拿着这个武士脸谱便匆匆赶去投胎了。投胎后的他便是包拯,包拯生下来,黑就像锅底那么黑,父母很是嫌弃,于是把他丢到村口麻坑里。嫂子可怜他,便把他抱回家抚养了,所以包拯一直叫他的嫂子为“嫂娘”。

长大后的包公很争气,考中了状元,虽然脸黑了点,但是为官清廉,断案神奇,被人称作“包青天”。

再说说武曲星狄青的命运,他耐心的等到南斗星君下完棋,才说明前来的用意。南斗星君打开脸谱带,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武士脸谱,于是就把文士脸谱拿给了武曲星。所以下凡后的武曲星长着一副清秀文弱书生的面孔。但是他喜欢舞枪弄刀。有一身好武艺,为国家征战沙场,杀敌无数。

这就是关于包拯和狄青的故事。

生活常识分享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阅读答案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21~23题(12分) 准①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②。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③,年少者往往罢去。或④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⑤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⑥,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⑦,百姓莫敢后期。累迁⑧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⑨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⑩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11也。” ——《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②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③多临轩顾问:大多会到亭台处观察提问。④或:有人。⑤知:做……知州。 ⑥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⑦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⑧迁:提拔。⑨擢:提拔。⑩引:拉。11魏徵: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常犯颜直谏,深得唐太宗的器重。 2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①年少者往往罢去()②事决乃退() ③尝奏荐某人为某官()④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②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23、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21、①适逢、正赶上②才③曾经④最终、终于 22、①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②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23、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答出三点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包青天的故事概括

包青天的故事概括

包青天的故事概括 【篇一:包青天的故事概括】 (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黑炭。可谓是所有百姓的福星。 包拯生平简介早年至孝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辞官不赴任。受任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许久后,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调选,担任天长知县。是当时人们孝的榜样者。 清正廉明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又升任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寇准传(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寇准传》【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4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①每期会赋役(适逢、正赶上)②事决乃退(才) 45.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准方进取,可欺君邪?答: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 46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答: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评分:32分,答出三点即可。【翻译】寇准年少的时候就英武豪迈,通晓《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里不用详细翻译)。十九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的时候,大多会到亭台处观察提问,年纪小的往往放弃不用,有人教寇准虚增自己的年纪,寇准回答说:“我刚刚被选拔上,怎么能够欺瞒君主呢?”后来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管理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寇准从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多次提升到殿中丞,担任郓州通判。后被征召至学士院考核,被授予右正言,直史馆,担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为盐铁判官。正赶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寇准努力陈说厉害,皇帝更加器重他。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曾经在殿中议事,话语不和皇帝的意思,皇帝生气起身,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了才退下,皇上由此嘉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犹如唐太宗得到了魏徵啊。”

包青天的故事概括

包青天的故事概括 【篇一:包青天的故事概括】 (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 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 年(1027年),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 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 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 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 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 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 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 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 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黑炭。可谓是所有百姓的福星。 包拯生平简介早年至孝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 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 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辞官不赴任。受任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想 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 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 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许久后,包拯才去 吏部接受调选,担任天长知县。是当时人们孝的榜样者。 清正廉明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又升任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 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寇准传》阅读练习二篇

《寇准传》阅读练习二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①,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 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

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节选自《宋史寇准传》,有删改) 【注】①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B.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C.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D.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也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社稷”原分别称土神和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文中用“社稷”代指祭祀。 C.“淳化”是宋太宗时期的一个年号。历代帝王遇“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改年号。

宋史寇准传阅读答案

宋史寇准传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他日,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逊雅相善,逊嗾上其事。帝怒,罢知青州。真宗即位,尽以军事委准,准号令明肃,士卒喜悦。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上还行宫,留准居城上,使人视准何为。准方与杨亿饮博,歌谑欢呼。帝喜曰:“准如此,吾复何忧?”明年,罢为刑部尚书。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准请间曰:“皇太子人所属望,愿陛下思宗庙之重,传以神器,择方正大臣为羽翼。丁谓、钱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已而谋泄,罢为太子太傅,初,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谓甚愧之,由是倾构日深。及准贬未几,谓亦南窜,道雷州,准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谓欲见准,准拒绝之。闻家僮谋欲报仇者,乃杜门使纵博,毋得出,伺谓行远,乃罢。 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在雷州逾年。卒,归葬西京。道出荆南公安,县人皆设祭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逾月视之,枯竹尽生笋。众因为立庙,岁时享之。 注:匽,厕所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逊嗾上其事嗾:唆使 B 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薄:迫近 C 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谨:恭敬 D 及准贬未几,谓亦南窜窜:逃窜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寇准为人正直的一组是(A) (1)准方进取,可欺君邪(2)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3)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4)丁谓、钱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5)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6)准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 A(1)(2)(4) B(1)(5)(6) C(2)(3)(6) D(3)(4)(5)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寇准才智过人,少年得志,十九岁就中了进士。虽功高名重,深得皇帝赏识和信任,但一生仕途坎坷,几起几落,屡遭贬谪。 B寇准招致丁谓加害,源起著名的溜须故事。但寇准却在丁谓落魄时给他送去蒸羊,并制止了想要报仇的家童 (娆雪+语文网) C寇准深得百姓爱戴,死后灵柩运往西京安葬,途径公安县时,百姓张挂纸钱,拦路哭祭。后来挂纸钱的枯竹都生出了竹笋 D寇准生活豪侈,常常大宴宾客,与宾客关上府门畅饮豪赌,甚至在军情紧张之际,依然纵酒痛饮,恣意欢谑。 7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 译文:_寇准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皇帝因此赞许他。 (2)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译文:_家中不曾点抽灯,即使是厨房厕所这样的地方,也一定点着蜡烛。

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

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清官。他不仅办案公正无私,还十分孝顺。 公元1027年,包拯凭借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这本是一件好事,可包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来,建昌县离包拯家很远,他的父母年纪大了,经受不住长途跋涉,没有办法与他一同前往,但他又不忍心离开父母,所以非常苦恼。最后,包拯只好上书请求皇上,让他安排自己到离家近的地方任职。皇上被包拯的孝心感动了,就任命他在离家不远的和州任监税官,专门掌管钱粮税收。 包拯一接到任命,就立刻回家告诉父母,希望父母能够与他一起前往和州。父母舍不得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说什么也不肯离开,但是一想到儿子要离家到外地做官,他们又忍不住伤心难过。包拯看在眼里,既心疼,又着急。 晚上,包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家里又只有自己一个孩子,到底该怎么办呢?他想来想去,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最后只好再次上书,请求辞去官职,专心留在家里侍奉父母。 包拯每天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了。他也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父母的坟墓旁搭了一间草庐,为父母守丧。 直到丧期结束,包拯还是不忍离开。亲友们多次前来劝慰勉励,包拯这才决定离开家乡,去朝廷做官。 包拯辞官尽孝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乡里,大家都对他的孝心称赞不已。 巧判小孩 有两个妇人为了一小孩而闹上了公堂,县官判定两人一人拉小孩的一只手,谁拉赢了那个小孩就是谁的,在经过一番拉扯之后,其中一位含着泪松开了手,但是最终县官却把小孩判给了那位妇人.别人不明其理,问之,县官说到:”谁会忍心让自己的小孩受到伤害啊!她放手是因为她心疼她的孩子!你没看见她是含着泪的吗?后来包拯就把孩子还给了这位母亲! 文章来源自网络,供大家学习,如侵犯版权请联系删除!

《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试题】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每期会赋役()②事决乃退()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3.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适逢、正赶上②才 2.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 3.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 【译文】 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又认真努力,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被录取,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先后担任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的县令。每次到了交税赋服役的时候,从没拿出官府征调敕命文书,只根据乡亲的姓名张贴在县门口,百姓从没有敢误期的。连续升职担任殿中丞、郓州通判。皇帝在学士院将他招来考试,授予寇准右正言、直史馆的职位,做为三司度支推官。后来又变成担任盐铁判官。早晨会师官员们讨论国事,寇准极尽陈述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皇帝更加的器重他了。把他提升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包公审石头的故事

包公审石头的故事 宋朝宋仁宗在位时,端州城郊有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小友,他父亲靠炸糍粑卖来维持生。有一天,张小友帮助父亲提糍粑上街叫卖。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刚过就卖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见路旁的大树下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不坐下来休息。谁知他一坐下来,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 等他醒来时,一摸篮子里的钱,发现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来。正当他哭得伤心时,包公恰好路过此地。包公叫马汉过去询问原因。小友哭着对包公说:“大老爷,我卖油炸糍粑的铜钱,被偷去了。” 包公听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一间祠堂里面说是要审它。霎时间,包公审石头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皆知。 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进祠堂, 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审石头破奇案。 包大人坐在临时摆高的公堂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 “你这块石头,小张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卖糍粑的钱不见也,定是你偷了,快从实招来,以免受刑。” 包公一连问了三声,石头却沉默不言。 包公看见石头不做声,顿时怒目一睁,喝道:“这块顽石死不开口,打它三十大板。” 石头挨打后,仍旧没有做声。 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这时,看的人挤了一祠堂。包公笑着开口说:“诸位乡亲父老,这顽石偷了钱,死不承认,我看这小张真可怜,大家就伸出友爱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钱,好不好?” 大家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听包青天的话。” 包公叫王朝马汉守住祠堂左右两边的小门,不准任何人出去,在大门口放了一只装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带头投了一枚铜钱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看老百姓,出一个人就投一枚钱于水桶中。一人、两人、三人……当有一个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包公发现水面上浮现了一层油膜。包公便大喝一声:“把这偷钱的贼抓起来,带上公堂!”这一大喝,令众人莫名其妙,议论纷纷,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凭什么说这汉子是偷钱贼?” 包公重新升堂,开口问汉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 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 “你是如何偷张小友的钱的,从实招来。” “大老爷,小人没有偷他的钱,真是冤枉啊!还望大人明鉴。” “证据在此,你还想抵赖。” 于是包公拿起那块起油膜的铜钱,大声说:“各位乡亲,张小友是卖油炸糍粑的,铜钱丢入篮中,难免沾有油渍,钱一旦投入水中,就会浮现油膜。我想每个人出门带钱,若发见钱上有油渍,大都会洗干净的,免得弄脏衣服。因此我便心生一计,引诱乡村父老及过路行人,都来看审石头怪案。 偷钱的贼也会混进来看稀奇,这样一来便合我意,各位乡亲今天能破案全赖大家支持合作。

《宋史·张虙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虙①,字子宓,慈溪人。庆元二年进士。故事,潜邸进士升名,虙不以自陈。为浙东帅属。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主管户部架阁文字,改太学正。时新进者多逞小才,害大体,言:“立国有大经,人主当以静制天下之动。今日之治,或有邻于锲薄,而咈人心、伤国体者,宜有以革之,使祖宗之意常如一日也。”帝嘉纳焉。迁太常博士,又迁国子博士。时金垂亡,因论自治之道,谓:“城郭所以御敌也,使沟壑有转徙之民,则何敌之能御?”迁国子监丞。转对,愿力主正论,勿使迎合之人得以投吾机。迁秘书郎,预编《宁宗会要》,兼吴、益王府教授。讲《毛诗》终篇,乞以所读诸子改读《尚书》,帝曰:“吾固以《诗》《书》成麟趾之美也。”迁秘书丞,改著作郎。以疾乞外,出知南康。至郡,剖决滞讼,众皆悦服。前守陈宓以钱七千缗置济民库为筑城费,虙至,曰:“不必取赢于民,吾捐万缗为倡,继是倘不已,何患事之难成?”转运使以钱万二千缗置平籴于郡,虙复出钱万二千缗以增益之,民赖其利。将增建禁旅,营地属民者,索质剂②视元直偿之。徙知处州,移知温州,力辞,遂直秘阁、主管千秋鸿禧观。参议制置使幕中,使者尚威力,愎谏自用,虙守正不阿,每济以宽大。召为国子司业兼侍讲,以《礼记·月令》进读,至“狱讼必端平”之语,因敷畅厥旨。兼权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命下而卒,诏赠四官。 (选自《宋史·张虙传》,有删改) [注]①虙,读fu。②质剂:文中指作凭证的契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 B.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 C.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 D.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潜邸,指古代皇帝即位前所居的府第。古代王公贵族所居的府第称为“东第”。 B.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是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下设国子监等机构。 C.博士,文中指古代教授经学的一种官职。博士也可以指古代专精某一技艺的人。 D.转对,古代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虙不重名利,崇尚宽容。他考中进士,按旧例,朝廷把他的名次提升,但被他拒绝;有的官员崇尚威力,刚愎自用,他则常常宽大处理事情。 B.张虙恪尽职守,力除弊政。他担任太学正时,针对官场的一些作风,认为现在一些政策近于刻薄,违背人心,应该革除。皇帝接纳了他的意见。 C.张虙为人正直,推崇《尚书》。他担任国子监丞,力主不让阿谀的人有投机的机会;他请求把所读的诸子书籍改为《尚书》,跟皇帝的想法不谋而合。 D.张虙心系民生,体恤百姓。他在南康任职时,纠正前任郡守的错误做法,并拿出自己的钱来充公用;政府准备建禁旅,要征百姓的地,他按原价付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城郭所以御敌也,使沟壑有转徙之民,则何敌之能御?(5分) (2)不必取赢于民,吾捐万缗为倡,继是倘不已,何患事之难成?(5分)

包公的脸谱代表了什么 包公的故事有哪些

[键入文字] 包公的脸谱代表了什么包公的故事有哪些 戏曲中的脸谱往往是依据人物的个性而制定的,有一种夸张的变现手法在里面,包拯的脸谱是黑色的,代表他铁面无私,正气凛然。那么包公的脸为什么要涂黑呢?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包拯小的时候在乡下放牛,在路边睡着了,结果被马踩伤,留下了伤痕,就是在艺术表现上的月牙。 另外根据郭维庚的记载来看,包拯原来的名字叫包文正,他长大的后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我叫包文正,那就是我将来做官的时候要公正,要不畏强权,爱戴百姓,他在自己额头上画了一个太阳,太阳里又画一个月亮,他认为这样子才是当官的样子。有一天,嫂子看到包拯的脸笑哭了,包拯问嫂子自己这样像不像清官,嫂子说应该把下面的脸涂黑,他觉得这样和刚强,就在孩子面前展示,包拯小时候是孩子王,结果把小伙伴们都吓了一跳,不知道他是神是鬼,他对孩子们说,我将来要扶持大宋为民伸冤,包拯还指着一旁农民的铡刀,说有谁不服的,我就用铡刀铡他。 之后戏剧舞台上,铡刀就被艺术化成龙头、虎头、狗头铡,这铡刀对那些贪官污吏来说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一想到自己要是继续犯错,有朝一日一定会死在铡刀下。在京剧里,包拯嘿嘿的额头上有个很大的月亮图案,传说包拯小的时候家里穷,放牛的时候给牛踢了,但是早期的戏剧舞台上包公的脸谱是没有月牙的,到了清朝末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希望救星来拯救自己,就希望包拯能够青天转世,将脸谱加上了月牙图案。 包公的故事有哪些 有一个无赖,把一个普通老百姓告到包公那里,保证知道这位老农是无辜的,就答应一定会帮老农洗刷罪名,也会让那个无赖得到应有的惩罚。 包拯告诉农民,你照我说的做,回家以后把自己家中的牛杀了,你留一部分自己 1

包公的故事

包公的故事 包公(北宋清官包拯)即包拯。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号文正,谥孝肃,庙号兼济,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包村人。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地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 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 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 包老”的赞誉。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 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孝顺父母 富贵公子辞官回乡10年“尽孝” 大宋王朝的第40个年头,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门望族诞生了一个胖小子,这个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的一脉单传,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 拯既不是什么怪胎,也没有所谓的兄嫂,更不存在任何坎坷身世。作为富贵人 家的独生子,父母宠爱备至,他的童年幸福像花儿一样。封建地主家庭子女要 想显达于世,不外乎走上科举之路。包拯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作为当时 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追求显然也在求取功名上。1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按照如今说法,等于是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 然而,恋家的包拯舍不得离开父母,便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上班,于是 把他改任为和州监税,等于在合肥邻近的和州市政府管钱粮税收。回家报喜, 结果爸妈既不愿意离开合肥的家业去适应新的生活,又舍不得宝贝儿子独立门户。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独苗,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陪父母。包拯甘当“宅男”,这一当就是10年有余,二老离世后,他守孝3年。守孝结束,他仍然没有工作的打算,不愿离开父母的灵地,又在家里呆了两年。 就在这一年,名臣范仲淹入主开封府,他的《岳阳楼记》名贯天下,而此时,34岁的包拯还是个连官门都没进的“待业老青年”,当时的他也许未曾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将从开封府走进历史的深处。

《宋史 寇准传》节选原文与译文对照

《宋史寇准传》原文与译文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guī)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 ..(被征召做官)为魏王府记室参军。 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邽人。他的父亲名叫寇相,晋朝开运年间,被征召做魏王府记室参军。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年十九,举进士。 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又认真努力,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中进士。 太宗取.(选拔)人,多.(经常)临轩.(殿前平台)顾问 ..(询问),年少者往往罢.(淘汰)去。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 或.(有人)教准增年,答曰:“准方.(刚刚)进取 ..(参加进士考试被录取),可欺君邪?” 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被录取,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主持,如知政)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后来寇准考中,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先后担任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的县令。 每期会.(适逢,正赶上)赋役,未尝辄出符移 ..(官府征调敕命文书),唯具.(根据)乡里姓名揭.(张贴)县门,百姓莫敢后.(延误)期。 每次到了交税赋服役的时候,从没拿出官府征调敕命文书,只根据乡亲的姓名张贴在县门口,百姓从没有敢误期的。 累迁 ..(连续升职)殿中丞、通判郓(Yùn)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连续升职担任殿中丞、郓州通判。皇帝在学士院将他招来考试,授予寇准右正言、直史馆的职位,做为三司度支推官。后来又变成担任盐铁判官。 会诏 ..(优点和缺点),帝益器重之。擢.(zhuó,..(正赶上下诏召集)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 提拔)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quán )。 正赶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寇准极尽陈述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皇帝更加器重他了。把他提升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主谓之间)得魏徵也。” 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好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第三章 包公与端砚的故事

包拯在宋朝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从扬州府天长县调任岭南(广东)端州知郡事(官职)。包拯在宋代已是一名家喻户晓的大清官,世人称其为“包公”、“包青天”。包拯主政端州3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还派人加固西江堤围,防止洪水灾害;又派人在城里挖了七口水井,让居民喝上干净的井水,不再因喝脏水生病;处治贪官污吏,为民除害,为端州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这几件大事,是包拯为端州成为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而作的贡献。 在端州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就是包公“不持一砚归”。当时端州出产的砚十分珍贵,被作为献给皇帝的贡品,实行限额开采。过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进贡”名义层层加码掠夺百姓,而包公离开端州时,却“不持一砚归”,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后来更衍变为一个美丽的传说。由于他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而被称为“包青天”,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传说,包公离任时,端州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一些名流、士绅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解缆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本来风和日丽,天色晴朗,但这时风云突变,乌云翻滚,浊浪排空。包公感到事有蹊跷,便命家人包兴把随行人员叫来查问。随从书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离开端州之前,绅士徐乐天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件,因小的认为是小事,没有启禀,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

包公一听,当即命令书僮从速将砚取出,果然是方好砚,外包黄布袱,砚身雕龙刻凤。包公一拿端砚到手,旋即抛到了江里。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随后,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了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掉进水里,顺流而下,一片黄光,后来成为沙滩。这便是传说中的“砚洲”和“黄布沙”。后人在砚洲修建了包公楼以纪念包公,又在端州的丽谯楼门口刻上“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的对联,颂扬包公的清廉,如今,这副对联还清晰可见。“峡砚清风”已成为肇城八景之一。 思考题: 通过包公与端砚的故事和“包公掷砚成洲”的民间传说,你从中要学包公哪些优秀的品质?

《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文言文练习——《宋史》寇准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①,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

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注】①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 (节选自《宋史寇准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B.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C.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宋史_寇准传_阅读附答案

宋史·寇准传阅读附答案 宋史寇准传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年龄》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参谋,年少者常常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何尝辄出符移①,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因而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痛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摆布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抉择。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因而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贺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

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节选自《宋史寇准传》,有删改) 【注】①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 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份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痛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B.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C.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痛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D.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指我国古代科举轨制中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也是古代科举殿试中举者之称。 B.社稷原分别称土神和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文顶用社稷代指祭祀。 C.淳化是宋太宗时代的一个年号。历代帝王遇天降祥瑞或内哄外忧等大事,要改年号。 D.神器指帝王的印玺,借指帝位、国家权力,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中神器就指帝位。

包拯的笑话

1、熊猫说:“我的梦想是有生之年能拍一张彩色照片。”包拯叹了口气:“你真贪心。我只希望能拍一张黑白 照片。”公孙策安慰道:“大人切莫妄自菲薄,您随便找个人合影,出来的都会是黑白照片。” 2、“包大人,为什么你额头上有个月亮啊?”“因为白天不懂‘爷'夜的黑……” 3、包公每次审理案件时总是会一边摸着额头那个月亮一边岁岁念....大家都百思不解他到底在说什么.....有一次不巧被旁边的书记听到了原来包公是说........[我代表月亮消灭你们].... 4、金銮殿早朝。宋仁宗威严扫视群臣,大怒:“包拯怎么不在?!”“回万岁,包拯不就在这儿吗?”八贤王指着不知所措的包拯道。“哦,看他头像是黑的,还以为他不在线。” 5、我对你很失望。”白玉堂冷笑,“昔日南侠,如今竟甘心屈就狗官麾下!”“不,你不懂!”展昭激动道,“包大人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好官!”“我还没有黑到那个地步!”一旁观战的包拯咆哮道!! 6、包拯急急忙忙来找公孙策:“公孙先生快帮忙看看,本府新买的手机怎么就黑屏了呢?”公孙策接过,揣摩片刻……“大人,您又用自己的大头照当屏保了吧?” 7、“本台气象报道:今晚多云,无法看到月亮和星星……”展昭看着天气预报啐了一口“气象预报忒不准,我刚还看到了月亮。”说着,展昭指着院子里的某处对众人道“看,那是月亮吧,就是小了点。”公孙策看着那处,走过去“包大人,你站在这黑暗里做什么?” 8、包大人:听闻近日本府被不少网友念及,此时微博QQ头像亦为本尊,误为隐身。彼时酱油黑炭猪脚,傻傻分不清楚。思来想去这鼓调侃之气延续已久,前有诗圣杜甫为榜后辈岂敢僭越之,望诸位高抬贵手,容我三日而休调气养神,绝不负各位恩泽。原意:我想放假!! 9、包拯与展昭初见面。包拯拱手:“在下开封府尹包拯。”展昭还礼:“在下南侠展昭。”“没人会把你当成女侠的啦。” 10、天寒地冻,开封府已被大雪封门数日。王朝说,冷死了。马汉说,能生火就好了。张龙说,可是已经没东西烧了。赵虎说,如果还有煤该多好。展昭说,哪里有煤呢?公孙策说,对啊,哪里有呢?包拯说,你们盯着我说这些话算什么?!

《寇准传(节选)》阅读答案

《寇准传(节选)》阅读答案 寇准传(节选)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也。” ——《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符移:宜府征调命文书。 4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每期会赋役( 适逢、正赶上) ②事决乃退( 才 ) 45.译下面的(2分)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答: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 46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评分:32分,答出三点即可。 译: 寇准年少的时候就英武豪迈,通晓《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里不用详细译)。十九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的时候,大多会到亭台处观察提问,年纪小的往往放弃不用,有人教寇准虚增自己的年纪,寇准回答说:“我刚刚被选拔上,怎么能够欺瞒君主呢?”后来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管理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寇准从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的门口,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多次提升到殿中丞,担任州通判。后被征召至学士院考核,被授予右正言,直史馆,担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为盐铁判官。正赶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寇准努力陈说厉害,皇帝更加器重他。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曾经在殿中议事,话语不和皇帝的意思,皇帝生气起身,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了才退下,皇上由此嘉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犹如唐太宗得到了魏啊。”

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doc

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 导读:包拯或称包文正,字希仁,庐州人,中国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谥孝肃,赠礼部尚书。其廉洁公正、铁面无私、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候著名的清官.人们都称他包公,很少提他的名字.流传很广的古代通俗小说和传统戏曲中,有不少关于包拯的. 可是,小说戏曲中的包拯,和历史上的包拯,事迹却有很大的出入.小说戏曲中的有些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包拯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他二十八岁那年考上进士,开始做官,后来一直做到枢密副使(枢密使是当时的最高军事长官,枢密副使是副职). 包拯这个人很会审理案件,而且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他在庐州府做官的时候,有个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包拯依法处理,照样打他一顿板子.有些亲友本来想利用包拯做靠山,胡作非为.这一来,他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少年包青天3中邓超饰演的包拯 后来,包拯调到京城里做官.京城里有许多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这些人更是无法无天.有个张尧佐,他的侄女在宫内当贵妃.凭这点关系,他竟同时担任了三司使等好几个重要官职.三司使是主管全国财政赋税的官员,包拯认为按照张尧佐的才能,不适宜担任三司使,更不适宜同时担任几个重要官职.于是,他一连写了五道奏疏,弹劾

这个既有后台、又有权势的大人物. 为了这件事,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竟和宋仁宗当面争吵起来.在包拯的再三反对下,宋仁宗终于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 当时,还有一个大官僚,叫王逵.他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的时候,非常残暴凶狠,拼命剥削和压迫人民,逼得人民逃亡山中,联合起来进行反抗. 后来,他调任江南西路转运使,还是继续残害百姓. 包拯访问到这些情况,气愤极了,立刻上了两道奏疏,弹劾说:"王逵残害百姓,逼得他们逃入山洞,造成大害,至今未息.朝廷决不能任用这样的坏人,危害国家." 这两道奏疏上去了,朝廷并没有罢王逵的官,又调他做了淮南转运使.包拯坚决反对朝廷这种做法,又上第三道奏疏,进行弹劾. 过了一些时候,包拯又了解到王逵的另一项重大罪行.原来,王逵担任江南西路转运使的时候,疑心地方官卞咸告发他的罪行,就打击报复,暗中指使人诬告卞咸,一下子关押了五六百人,制造了一个大冤案.包拯又接连上了四道奏疏弹劾王逵.他义正辞严地 责问朝廷说:"难道朝廷竟忍心让一个地区的百姓,听任王逵去残害吗?" 在包拯的七次弹劾下,最后,宋仁宗不得不免去了王逵的官职. 因为包拯铁面无私,任何皇亲国戚、权贵大臣,都没有办法在包拯那里走门路,通关节,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人们已经把他和传说中阴间的阎罗相提并论了. 包拯自己处处奉公守法.他曾在端州府(今广东肇庆)做过官. 那里出产一种石砚,名叫端砚.端砚石质坚实细润,雕刻精美,是名贵的工艺品.以前端州的地方官,借着向皇帝进贡的名义,乘机搜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