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了测序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总结了测序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总结了测序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总结了测序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Q:测序结果中为什么找不到引物序列?

A:找不到用来测序的引物,这是正常的,因为测序的方法是荧光标记测序法,仪器通过检测 ddNTP 上的荧

光来读取所测序列,而引物本身是不被标记的,所以仪器无法检测到;

找不到所测片段的扩增引物,这种情况是因为您所采用的酶切位点离所用的测序引物距离太近,一般荧光

燃料会干扰几十个碱基的读取,这部分碱基会损失掉,损失掉的序列很可能就包含引物的序列,所以引物

的序列无法找到;

测出的引物序列是原引物序列的反向互补序列,这是因为 TA 克隆的插入没有方向性,如果插入片段是相

反的,这时就要反向互补查找引物;

测出的结果为空载体,这是因为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质粒上没有插入外源片段,这时所测的为载体序列,所

以就找不到引物了;

存在单引物扩增,有一条引物的特异性不好,有多个结合位点,导致只有一条引物参与扩增。

Q:为什么测序结果中引物的序列有个别碱基不同了?

A: 这是因为引物区同样存在错配的可能,出现这种可能性有两种: 合成错误和引物区有错配

我们可以挑选同批次 2个以上的克隆进行测序验证,如果结果完全相同,应该是合成错误;如果在引物的

相同位置错误的碱基不一样那就应该是引物区有错配。

Q:哪些引物不适合作为测序引物?

A:①兼并引物:简并引物要在测序模板上有多个结合位点,直接影响测序结果;

②随机引物:如 RAPD 引物,随机引物一般都比较短,所用退火温度低,在测序反应的条件下,不能很好

地与模板结合;

③过长的引物:一般要求测序引物不大于 24bp,过长的引物在测序反应的较低的条件下容易在测序模板上

有多个结合位点,导致测序结果背景增高。另外,较长的引物纯度也将难以保证。通常用于测序的引物纯

度要在 90%以上,引物纯度低时,测序反应的背景将明显增大,直接影响到测序结果;

④有特殊标记的引物:该情况主要指荧光标记的引物。我们测序反应的四种碱基都是荧光标记的,这样,

荧光标记的引物将产生干扰。另外,其他一些有大的标记基团的引物也最好不要用于测序。引物上大的标

记基团将直接影响到 DNA 片段的迁移率,导致测序结果峰型不好或错误;

⑤不纯的引物:测序引物对纯度的要求很高,合成的引物中非全长的片段可以造成

较强的背景。测序的引

物最好是经过 PAGE 胶纯化的。

Q: 用测序的方法检测点突变可靠吗?

A: 该方法可靠性不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①首先,并不清楚突变的序列与正常的序列的比例是多少。测序反应的信号强度直接与模板的量有关,如

果突变的模板所占的比例很少,将直接作为背景噪音了,很难检测出来。只有当测序反应体系中正常的和

突变的模板量比较接近时,才能较可靠地检测到突变体的存在;

②其次,在同一位置,不同碱基的信号强渡一般是不一样的。这样即使突变的模板所占的比例较高时,也

不一定能准确检测到突变的存在。另外,测序仪是设计用来测序正常的碱基序列的,软件在对扫描的结果

进行处理时,会尽量提高主峰而将背景信号尽量压低,以得到尽可能好的结果。因此,当某处出现双峰时,

测序仪一般会认为信号弱的峰为背景信号,在处理过程中,将弱的峰进一步压低,这样根部不立于突变体

的检测。因此认为,用测序的方法检测突变体的存在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Q NA测序样品用什么溶液溶解比较好?

A:溶解DNA测序样品,用灭菌双蒸馏水最好。DNA 的测序反应也是 Taq酶的聚合反应,需要一个最佳的酶

的反应条件。用缓冲液溶解在进行测序反应时,缓冲液的组份会影响到测序反应,条件,造成 Taq 酶的聚

合性能下降。

Q:测序结果中会出现双峰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样品本身被污染,这常常发生在样品为质粒和菌液的情况中。当使用通用引物测序时,如果刚好和样品

中的几个质粒均能结合,那么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在同一位置上还可能有不止两个峰形;

样品不是单一模板,这常常发生在样品为PCR产物的情况中。由于使用的是特异性引物,因此即使模

板中有其他 DNA 的存在,产生干扰的可能性也很小。通常是由于存在两条分子量很接近,采用琼脂糖电泳

无法分开的条带,在测序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样品中存在两个引物结合位点,这常常发生在样品中存在重复序列的情况下。当引物恰好设计在重复

序列中时,那么在重复序列以外的部分就会出现 Two pattern 的情况;

所用的测序引物不纯,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PCR产物测序中。因为PCR测序一般使用的都是PCR扩增引物,

如果引物本身不纯,测序结果会出现双峰。所以我们测序的引物一般要求都是要经过 PAGE 纯化的;

测序样品序列中存在如重复序列,poly 结构,发夹结构等复杂结构导致测序信号出现乱峰。

Q NA片段过长,一个反应测不通怎么办?

A: 从两端同时测序,然后拼接;如果两端同时测序还是没通,这时可以在原测序结果上合适区域设计引

物步行测序,测通后拼接即可。

Q:过短的PCR 产物为什么不适于直接测序?

A:①首先,过短的 PCR产物纯化困难,一般的 PCR 产物纯化试剂盒都要求 PCR 产物片段大于 150bp,过短

的 PCR 产物纯化和准确定量都非常困难。因此我们要求用于测序的 PCR 产物一般不低于 150bp长度。

②其次,由于测序本身的限制,以一个 100bp的 PCR 产物用于测序为例,去掉两个引物的序列大约 40 到

50bp,再加上测序起始端的一些读不出的碱基,真正能够得到的有用序列不过30~40 碱基。这么少的序

列很难向客户收费。因此,过短的 PCR 产物,只能克隆后进行测序。

Q: 我的样品上有一个杂合位点,为什么在你们的报告上看不到杂合的信号?

A:①在检查报告时,设备和我们的技术员都倾向于提供给客户一个单一的信号,所以在出现杂合的位置上

给出的信号往往是比较强的一个信号。所以如果您的PCR样品上是存在杂合位点的,请在测序订单上注明,

我们在修改报告时会加以注意。

②如果在您预期出现杂合信号的位置上只有单一的信号,那么我们是不会人为将其修改为杂合位点的。出

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在您的样品中杂合成份太少,信号强度不足以被检查到。Q:我的基因序列与标准序列为什么有差别?

A: 一段基因序列经扩增后,克隆到载体中进行测序。在两个层次上可能导致序列发生变化。首先在 PCR

扩增过程中就可能产生错误。将片段克隆到载体中也有可能发生突变。其次,测序的准确率问题。ABI 公

司承诺其仪器的测序精度并没有达到 100%。由于仪器准确率的限制,在一个较长的序列中发生碱基序列错

误是难以避免的。在确认克隆无误的情况下,通过双向测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测序

的错误。您如果想得到

您的最准确的序列,进行双向测序是很有必要的。

测序用引物要求比普通PCR要求高:

Q:哪些引物不适合作为测序引物?

A:①兼并引物:简并引物要在测序模板上有多个结合位点,直接影响测序结果;

②随机引物:如 RAPD 引物,随机引物一般都比较短,所用退火温度低,在测序反应的条件下,不能很好

地与模板结合;

③过长的引物:一般要求测序引物不大于 24bp,过长的引物在测序反应的较低的条件下容易在测序模板上

有多个结合位点,导致测序结果背景增高。另外,较长的引物纯度也将难以保证。通常用于测序的引物纯

度要在 90%以上,引物纯度低时,测序反应的背景将明显增大,直接影响到测序结果;

④有特殊标记的引物:该情况主要指荧光标记的引物。我们测序反应的四种碱基都是荧光标记的,这样,

荧光标记的引物将产生干扰。另外,其他一些有大的标记基团的引物也最好不要用于测序。引物上大的标

记基团将直接影响到 DNA 片段的迁移率,导致测序结果峰型不好或错误;

⑤不纯的引物:测序引物对纯度的要求很高,合成的引物中非全长的片段可以造成较强的背景。测序的引

物最好是经过 PAGE 胶纯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rom: Zhang,Yue (BIDMC - Radiation Oncology)

Sent: Monday, May 11, 2009 10:22 AM

To: Zhang,Yue (BIDMC - Radiation Oncology); 'zy1001@https://www.360docs.net/doc/f74167774.html,'

Subject: SDS PAGE analysis

文章挺有意思。是一个科普文。可以了解一下实验的原理。但对做实验关系不是很大。

还是挺长见识的,反正我以前是不知道分离蛋白的原理。粗略翻译了一下,文笔粗糙,各位海涵。关键是分数啊 << OLE Object: Picture (Metafile) >>

HOW DOES AN SDS PAGE GEL REALLY WORK?

聚丙烯酰胺凝胶到底是怎样工作的?

The system most people use for separating proteins by gel electrophoresis was formulated by Laemmli (Nature 227:680-685 [1970]). It is such a commonly used laboratory technique that nowadays we take it for granted and I dare say that many of us don’t know how a discontinuous pH gel system actually works.

当今最广泛应用的凝胶电泳分离蛋白方法是由Laemmli首创。(Nature 227:680-685 [1970])。这项技术应用广泛到人人司空见惯的程度,然而我敢说,不连续凝胶电泳的真正原理却是鲜为人知。

First the sample. Most SDS PAGE sample buffers contain the following: SDS (sodium dodecyl sulphate, also called lauryl sulphate), b-mercaptoethanol (BME), bromophenol blue, glycerol, and Tris-glycine at pH 6.8. BME is added to prevent oxidation of cysteines and to break up disulfide bonds. Bromophenyl blue is a dye that is useful for visualizing your sample in the well and tracking its progress through the gel. Glycerol is much more dense than water and is added to make the sample fall to the bottom of the sample well rather than just flow out and mix with all the buffer in the upper reservoir. The interesting components are the buffer and the SDS.

首先是样品,绝大多数凝胶电泳样品缓冲液包括以下成分:SDS(十二烷基磺酸钠),β巯基乙醇(BME),溴酚蓝,丙三醇和pH =6.8 Tris-glycine 。BME的作用为阻止半胱氨酸氧化和打开二硫键。溴酚蓝是一种染料,与蛋白样品结合以显示凝胶电泳中的蛋白踪迹。丙三醇密度比水大,能使样品沉到加样槽的底部,防止样品往上扩散。其中缓冲液和SDS的组分配比大有学问。

SDS is an ionic detergent that binds to the vast majority of proteins at a constant ratio of 1.4 gm SDS/gm protein. A few proteins like tubulin do not bind at this ratio and this is one reason why some proteins migrate anomalously (there are other reasons as well so you shouldn’t put too much faith in the apparent molecular we ight estimated from an SDS PAGE gel). Since SDS is an anionic detergent it imparts a negative charge to all the proteins in your sample. More importantly, these charges swamp the inherent charge of the proteins and give every protein the same charge-to-mass ratio. Because the proteins have the same charge-to-mass ratio, and because the gels have sieving properties, mobility becomes a function of molecular weight. But what about running gels, stacking gels, electrode buffer, and all these different pHs?

SDS属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够与大多数的蛋白分子以 1.4 mg SDS / mg 蛋白的比例结合。少数蛋白例如tubulin不以此比例结合,这也是为什么某些蛋白迁移的不太规律。(也有其他的原因影响迁移,所以不要太过拘泥于凝胶上的分子量条带)。SDS作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够向样品的所有蛋白传递负电荷。重要的是,这些负电荷中和了蛋白分子的内在电荷,使所有的蛋白质具有了相同的荷质比,在凝胶的分子筛作用下,迁移速率就变成与分子量相关。那么,分离胶,浓缩胶,电泳液,和这些不同的PH值又是怎么回事呢?

The velocity of a charged particle moving in an electric field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field strength and the charge on the molecule and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size of the molecule and the viscosity of the medium. Adding a gel with sieving properties (that is a gel where the resistance to the motion of a particle increases with particle size) increases the differences in mobility between proteins of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This is the basis of separation. The problem now becomes how to line up all the proteins in an orderly fashion at the starting gate. That’s where the discontinuous pH part comes in.

一个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与场力和粒子带有的电荷量成正比。与粒子的大小和介质的粘滞度成反比。具有分子筛特性的凝胶(即迁移阻力与粒子体积成正比)可以增大不同分子量蛋白的迁移差异。这就是蛋白分离的原理。问题就在于怎样使所有的蛋白均一有序地排布在起始线上,也就是不连续凝胶电泳的作用。

Laemmli gels are composed of two different gels (stacker and running gel), each cast at a different pH. In addition, the gel buffer is at a third, different pH. The running gel is buffered with Tris by adjusting it to pH 8.8 with HCl. The stacking gel is also buffered with Tris but adjusted to pH 6.8 with HCl. The sample buffer is also buffered to pH 6.8 with Tris HCl (note all the chloride ions – they will become important in a minute). The electrode buffer is also Tris, but here the pH is adjusted to a few tenths of a unit below the running gel (in this case 8.3) using only glycine – nothing else. We run our gels at constant voltage.

Laemmli的体系包含两种不同的凝胶(浓缩胶和分离胶),两类胶具有各自的PH 值,此外,电泳液也具有与其他两者不同的PH值。分离胶以ph8.8的Tris 缓冲。浓缩胶以ph6.8的Tris缓冲。样品缓冲液也以PH 6.8的TrisHCl (所有的氯离子在接下来都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电泳缓冲液的Tris PH值比分离胶稍低(一般用

8.3),只加入甘氨酸,不加任何东西。恒压下进行电泳。

So here’s what happens when you turn on the power. Glycine is a weak acid and it can exist in either of two states, an uncharged zwitterion, or a charged glycinate anion (that is to say, negatively charged). At low pH it is protonated and thus uncharged. At higher pH it is negatively charged. When the power goes on the glycine ions in the running buffer want to move away from the cathode (the negative electrode) so they head toward the sample and the stacking gel. The pH there is low and so they lose a lot of their charge and slow down. Meanwhile, in the stacker and sample the highly mobile chloride ions (which are also negatively charged) move away from the cathode too. This creates a narrow zone of very low conductance (in other words very high electrical resistance) in the top of the stacking gel. Because V=IR almost all of the voltage that you put across the gel (110 Volts is typical for stacking) is concentrated in this small zone. The very high field strength makes the negatively charged proteins move forward. The trick, however, is that they can never outrun the chloride ions. If they did they would find themselves in a region of high conductance and very low field strength and would immediately slow down. The result is that all the proteins move through the stacker in a tight band just

behind the moving front of chloride ions. Behind them, the pokey glycine ions straggle along as best they can (they do move, but with lower mobility than the chloride ions).

在你开动电源的一刻起,便发生了如下一系列的事件。甘氨酸是一种弱酸,只能以两种形态存在:不带电荷的两性离子,或者带负电荷的氨基酸阴离子。在低PH 下,甘氨酸发生质子化不带电荷。在高PH下,甘氨酸带有负电荷。在电源接通时,甘氨酸趋向远离负极,向着样品和浓缩胶移动。浓缩胶的PH较低,甘氨酸在浓缩胶位置会失去电荷并放慢速度。同时,在浓缩胶和样品中,带负电荷的氯离子快速远离负极。这就在浓缩胶顶部产生了一个狭窄的高电阻区域。由于V=IR,几乎在凝胶所施加的全部电压(一般110V)都集中在这个高电阻区域。在此区域形成的强大电场使带有负电的蛋白向前移动。蛋白移动的过程中不可能赶超过氯离子,如果有蛋白超越了氯离子,它们就将进入氯离子前方低电阻、低电压、低场力的区域,迁移速度迅速放慢。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蛋白在浓缩胶中压成一条紧密的带,跟在氯离子后面前进。迁移最慢的甘氨酸离子零散地跟在氯离子和蛋白后面前进。

The effect of this moving zone of high voltage is that all the proteins reach the running gel at virtually the same time so that migration of the proteins is truly a function of molecular size and not some complicated function of how carefully you loaded the gel and when you started the voltage.

这个高电压区带来的结果是所有的蛋白都会在几乎同一时间到达分离胶。使得迁移路程只和分子大小有关,排除了许多额外的干扰因素,比如上样是否仔细和通电的时机是否准确无误。

When the big caravan of ions hits the running gel everything changes. The pH goes way up and the glycine becomes deprotonated (and thus more negatively charged). The mobility of the glycine goes way up and the mobility of the proteins goes way down (due to the sieving properties of the gel). The result is that the glycine races past the protein and the proteins are no longer in a narrow zone of very high resistance (and very high electric field). They find themselves in a much more relaxed, uniform electric field where they can chill out a bit. Move at their own pace.

整个“迁移队伍”到达分离胶后,环境发生变化,PH值陡然升高,甘氨酸发生去质子化并附带了大量负电荷。甘氨酸迁移加快,而蛋白由于分子筛作用而迁移减缓。结果甘氨酸越过蛋白,蛋白分子因而离开高压区。在一个均一、稳定、宽松的电场区“冷静”下来,开始沿着分子各自的迁移速率而移动。

Tips for running good gels:

1. After pouring the running gel, carefully overlay it with ethanol or another immiscible liquid. This will give you a nice flat surface. Also, since polymerization of acrylimide is inhibited by oxygen it will speed up polymerization.

2. For the mini-gels we run the minimum protein loading per well (single band) is 0.1 μg for standard Coomassie staining and 2 ng for silver staining. I haven’t tested it but my

impression is that Simply Blue staining is within a factor of two as sensitive as standard Coomassie staining.

3. The maximum protein loading per well (for a mixture of proteins of different sizes) is about 40 μg. If you exceed amount this your gel will look like crap.

4. KCl causes SDS to precipitate. If you samples contain KCl you should dilute them or methanol precipitate them and resuspend them in 1X sample buffer. With low concentrations of KCl (<200 mM) you can run them on the gel but you should loaed every lane with sample buffer containing the same concentration of KCl (even if they are blanks). This will help the gel run a little less anomalously.

5. If your sample buffer turns yellow, it is at the wrong pH. Add NaOH.

成功跑胶的一些小提示:

1 灌制好分离胶之后,小心地用乙醇或者其他不相溶的液体压胶。可以使胶面平整均一。而这层液体也会因为阻隔氧气而加速丙烯酰胺聚合。

2 在mini-gel(本人没做过,不太清楚这个------译者按)胶上,每孔最小的蛋白上样量用于考马斯亮蓝染色时不得少于0.1ug,用于银染时不得少于2ng。我们没有具体做过测试,但我个人觉得,普通蓝染色法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一样,都有一两个十分敏感的影响因素。

3 每个孔的最大上样量不能超过40ug,超过这个量,条带会呈现出一团一团的模样。

4 KCl 会引起SDS沉淀。如果样品中含有KCl,应当稀释或者以甲醇沉淀再悬浮于1X样品缓冲液里。低浓度的KCl(<200mM)可以进行电泳,但必须在每个电泳槽孔都上含有等浓度KCl的样品缓冲液,包括空白对照。这可以减少电泳中产生的异常情况。

5 样品缓冲液呈黄色时说明PH有问题,可以用NaOH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rom: Zhang,Yue (BIDMC - Radiation Oncology)

Sent: Monday, May 11, 2009 10:12 AM

To: 'zy1001@https://www.360docs.net/doc/f74167774.html,'

Cc: Zhang,Yue (BIDMC - Radiation Oncology)

Subject: Fugene ^ , shRNA transfection protocol

1 提前一天种细胞,细胞状态要好,这点很重要

2 第二天下午在做transfection前2-3小时,换培养基为opti-medium(不含FBS)

3 transfection:

①先要将opti-medim在室温下平衡一小时(在换培养基时,就开始)

②取97ul opti-medim 到1ml EP管中,加入3ul fugen-6到opti-medium中,用加样枪混匀或拿手指轻轻弹动,不能votex,因为脂质体很容易沾染塑料管壁上影响转染效

果。之后室温放置5分钟

③5分钟后,加入plasmid到管中,用枪混匀,室温放置20分钟。(35mmdish中一般加入2ugplasmid, 12孔板1.2ug)

④20分钟温育后,用100ul枪吸出反应液,均匀的滴入dish中,轻轻拍打,放入培养箱。4.一般情况下,培养3-8小时即可,也可过夜。

①如果提克隆,第二天早上换正常培养基,30小时后,消化,打散接种

100mmdish,并加入相关的选择药物,如G418,每三天更换培养基,至可以挑克隆为止。

②如果是一过性转染,3-8小时或过夜后,换正常培养基或加入要处理的药物,到适当时候手细胞即可。后续可做western blot , flow cytometry. pcr, ect.

结合试剂说明书和我的操作体会总结的。请战友们指正,大家一起交流。

1 提前一天种细胞,细胞状态要好,这点很重要

2 第二天下午在做transfection前2-3小时,换培养基为opti-medium(不含FBS)

3 transfection:

①先要将opti-medim在室温下平衡一小时(在换培养基时,就开始)

②取97ul opti-medim 到1ml EP管中,加入3ul fugen-6到opti-medium中,用加样枪混匀或拿手指轻轻弹动,不能votex,因为脂质体很容易沾染塑料管壁上影响转染效果。之后室温放置5分钟

③5分钟后,加入plasmid到管中,用枪混匀,室温放置20分钟。(35mmdish中一般加入2ugplasmid, 12孔板1.2ug)

④20分钟温育后,用100ul枪吸出反应液,均匀的滴入dish中,轻轻拍打,放入培养箱。4.一般情况下,培养3-8小时即可,也可过夜。

①如果提克隆,第二天早上换正常培养基,30小时后,消化,打散接种

100mmdish,并加入相关的选择药物,如G418,每三天更换培养基,至可以挑克隆为止。

②如果是一过性转染,3-8小时或过夜后,换正常培养基或加入要处理的药物,到适当时候手细胞即可。后续可做western blot , flow cytometry. pcr, ect.

结合试剂说明书和我的操作体会总结的。请战友们指正,大家一起交流。

改善制程总结

展开质量管控,提升制程能力 一、开展SPC质量管理活动的意义 1百得、宝时得等客户来公司进行第二方审核时,均对我们电池生产过程中关键工序的制程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我们更迫切需要运用统计过程控制,来以低成本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 3应用控制图对过程进行监控。保证各关键变量满足各项质量规定,并可根据工序输出的结果有效地评估过程能力。 二、现状分析 1.10月31日宝时得第二方审核时指出:SPC控制图抽样不连续,指导意义不强;制程不稳定,XbarR图有异常现象;正极片重量不稳定,CPK值<1,显示制程能力不足。 2.在泡沫镍电池生产过程中正、负极片的重量和电解液注入量对电池性能有着主要的影响,但我们对泡沫镍正极和拉浆负极的制作及装配电池注液三个关键工序的制程能力分析与认识不够全面。 三、目标设定 1、正极片重量、负极片重量和电池注液量三个关键点的过程能力指数符合判断要求; 2、发现改善的契机,提升过程能力与生产效率; 3、消除过程变异,确保产品特性均一、稳定 四、要因分析 五、对策和措施 1、针对员工质量意识培训不够,混淆了控制图中管制线和产品规格线的概念,认为只

要控制在工艺指标范围内就可以了,对生产中偏离控制中心线CL的过程不能及时调整的这种现状,于11月1日组织学习SPC相关知识,由质管部陈睿主讲;从11月3日起质管部组织极板一车间、极板二车间、装配车间和工程中心相关技术人员,针对每天正、负极片的重量、厚度和电池注液量的SPC图进行分析。公司又于11月17日邀请上海恩可埃公司资深老师来厂培训SPC知识。通过培训,全员的质量意识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每一个人员,都了解变差、普通原因、特殊原因的观念,与变差有关的人员,都能看懂管制图,操作工了解判定准则,技术人员了解过度调整的概念,当发现生产过程不受控,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2、通过学习,在目前状况下,我们在生产开车调至正常后连续取样,每组7个数据,共取35组,由指定的操作人员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记录各个控制点的工作参数,并在相应表格或图表中做出标示,进行描点,作XBAR-R管制图,分析过程性能指数,对产生变差的原因进行改善。11月3日到12月18日为止,共制作XBAR-R管制图287张,召开了制程能力指数分析会议16次,对每一个变化因素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 3、泡沫镍正极的重量虽在规格限内,但超出了管制图的控制限,制程能力不足。首先要求操作工开车时,确保各项参数都要调节至工艺中心值,生产过程中发现连续三个点上升或下降,立即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其次我们对生产线中泡沫镍预碾压机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碾压间隙波动控制在0.01mm内,使基带经预压后厚度基本稳定;制作自动放浆系统,使浆斗内浆料液面由人工加料改为自动控制;为保证浆料的均匀,所有的浆都经过研磨,并定期清理浆斗,同时在浆斗内实现搅拌。车间对不同供应商提供的泡沫镍基带(山东三和泡沫镍,江阴长乐泡沫镍、进口的英可泡沫镍)的面密度均匀性,各种规格都认真作了分析比较和总结。 4、拉浆负极的重量XBAR-R管制图显示的异常现象,我们认真分析了人、机、料、法、环几个方面因素,除了加强员工的培训,规范操作外,使极片的重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刮刀间隙的变化及浆的均匀性。我们将刮刀间隙调整到中心值后锁定,根据经验制定刮刀使用周期,从11月27日起,拉浆负极岗位开始使用新购的CG1303型便携式滚焊机进行钢带的连接,取消了原贴胶带连接的方式,减小接头的厚度,避免了刮刀间隙因接头发生扩张。同时要求配件车间每卷钢带重量控制在25~35Kg,小卷钢带用滚焊机焊接后传递,减少接口;并要求提高冲制质量,确保控制边稳定。拉片一段时间后,极片重量整体下降,刀口有锈干迹象,使刀口挂浆,要通刮刀。我们观察刀口干的规律和寻找重量变化的原因,分别对不同厚度的刮刀(1㎜和㎜及原来的厚刮刀)与极片重量的均匀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刮刀的适当减薄能减轻拉浆时的边缘挂浆现象。通过对数据和现场生产的分析观察,我们采取了对刮刀在使用前涂油、过程中定期加油的措施,使刀口保持润滑,使其不易挂浆,明显改善通刮刀等不良现象。另外,工程中心技术人员对配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5、装配车间通过加强员工的培训和设备的维护保养,电池注液这个关键工序的制程能力一直十分稳定。 七、实施后效果 正极生产的PPK值由原来的改善至现在的,拉浆负极的PPK值由最初的提升到目前的。正负极工序性能指数稳定提高,从检测车间分容日报表来看,电池容量的离散减小,从上述几批电池容量分布情况的比较结果看出,9、10月份的电池容量离散大,11月份的电池容量相对集中;原分档从<到,11月的081107PW046的分档从<到;原分档是从<至,现在从<至;原分档从<至,现分档从<至;原分档从<至,现分档从<至。 八、标准化 1、已在编号KA-OI-1119拉浆负极作业指导第六条中规定刮刀使用周期。 2、准备要在文件中规定的:对定期清理浆斗和浆斗内搅拌,二车间在作业指导书中补充具体的操作要求;刮刀涂油要求及频次极板一车间在作业指导书中作出规定。 九、总结与持续改进 经过这一段时期的努力,我们采取了各种措施有效地改进了工序能力,通过实时的控制,尽量减少各工序的变异,在各个关键控制点和各道工序,经过基础培训的操作员可以根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2010年第10期杨晓玲等: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等交叉学科的迅猛发展。 1.1第二代测序——高通量低成本齐头并进以高通量低成本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测序,不再需要大肠杆菌进行体内扩增,而是直接通过聚合酶或者连接酶进行体外合成测序¨】。根据其原理又可分为两类:聚合酶合成测序和连接酶合成测序。1.1.1聚合酶合成测序法Roche公司推出的454技术开辟了高通量测序的先河。该技术通量可达Sangcr测序的几百倍,而成本却只有几十分之一,因此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国际上基因组学专家的广泛关注。454采用焦磷酸合成测序法HJ,避免了传统测序进行荧光标记以及跑胶等繁琐步骤,同时利用乳胶系统对DNA分子进行扩增,实现了大规模并行测序。截止到2010年4月,已有700多篇文献是采用了454测序技术(http://454.com/publications.and—resources/publications.asp),对该技术是一个极大的肯定。 Illumina公司推出的Solexa遗传分析仪是合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延伸。该技术借助高密度的DNA单分子阵列,使得测序成本和效率均有了较大改善。同时Solexa公司提出的可逆终止子”1也是该技术获得认可的原因之一。与454相比。Solexa拥有更高的通量,更低的成本。虽然片段长度较短仍是主要的技术瓶颈,但是对于已有基因组的物种来说,Solexa理所当然成为第二代测序技术的首选。2008年以来,利用该技术开展的研究大幅度上升,报道文献达400多篇(http://www.illumina.com/systems/genome—analyzer_iix.ilmn)o 1.1.2连接酶合成测序法2007年ABI公司在Church小组拍1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出了SOLID测序仪。该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双碱基编码…的应用,即每个碱基被阅读两次,因此大大减少了测序带来的错误率,同时可以方便的区分SNP和测序错误。在测序过程中,仪器自动加入4种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探针与引物发生连接反应,通过激发末端的荧光标记识别结合上的碱基类型。目前SOLID3.0测序通量可达20G,而测序片段仅有35—50bp,这使得该技术与Solexa相比,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ABI公司正加快研发进度,争取在片段长度方面做出重大突破。 DanaherMotion公司推出Polonator¨1测序仪同样也是基于Church小组的研究成果,但是该设备的成本要低很多,同时用户在使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设置不同的测序条件。而CompleteGe—nomics公司推出的DNA纳米阵列与组合探针锚定连接测序法"1则具有更高的容错能力,试剂的消耗也进一步减少,目前已顺利完成3个个体基因组的测序工作。 1.2第三代测序——单分子长片段有望实现第二代测序技术虽然在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是仍然建立在PCR扩增的基础上。为了避免PCR扩增带来的偏差,科学家目前正在研制对DNA单个分子直接测序的第三代测序仪。最具代表性的包括Heliscope单分子测序仪,单分子实时合成测序法,纳米孔测序技术等。 Helicos技术仍然是基于合成测序原理¨…,它采用了一种新的荧光类似物和灵敏的监测系统,能够直接记录到单个碱基的荧光,从而克服了其他方法须同时测数千个相同基因片段以增加信号亮度的缺陷。PacificBioscienees公司研发的单分子实时合成测序法充分利用了DNA聚合酶的特性,可以形象的描述为通过显微镜实时观测DNA聚合酶,并记录DNA合成的整个过程。纳米孔测序技术[11’121则是利用不同碱基在通过纳米小孔时引起的静电感应稍有不同,或者不同碱基通过小孔的能力各有差异,来加以区分不同的碱基信号。 2应用与实践 Kahvejian在2008年的一篇综述中提到¨“:“如果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测序,你会开展哪些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近年来高通量测序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认识到,我们对于生物界的认识才刚刚起步。基因图谱的绘制并不意味着所有遗传密码的破解,癌症基因组的开展也没有解决所有的医学难题。DNA变异的模式和进化机制,基因调控网络的结构和相互作用方式,复杂性状及疾病的分子遗传基础等,仍是困扰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的难题,而高通量测序的广泛应用,也许可以让我们知道的更多。 2.1DNA水平的应用 2.1.1全基因组测序新一代测序技术极大地推

基因组重测序

基因组重测序 背景介绍 全基因组重测序,是对基因组序列已知的个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并在个体或群体水平上进行差异性分析的方法。与已知序列比对,寻找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 )、插入缺失位点(InDel ,Insertion/Deletion )、结构变异位点(SV ,Structure Variation )位点及拷贝数变化(CNV) 。 可以寻找到大量基因差异,实现遗传进化分析及重要性状候选基因的预测。涉 及临床医药研究、群体遗传学研究、关联分析、进化分析等众多应用领域。 随着测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以及测序效率的数量级提升, 全基因组重测序已经成为研究人类疾病及动植物分子育种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 平台,将不同插入片段文库和双末端测序相结合,可以高效地挖掘基因序列差异和结构变异等信息, 为客户进行疾病研究、分子育种等提供准确依据。 重测序的两个条件:(1)该物种基因组序列已知;(2)所测序群体之间遗传性差异不大( >99% 相似度 ) 在已经完成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其基因功能注释的基础上,采用全基因组鸟枪法(WGS )对DNA 插入片段进行双末端测序。 技术路线 生物信息学分析

送样要求 1.样品总量:每次样品制备需要大于5ug 的样品。为保证实验质量及延续性,请一次性提供至少20ug的样品。如需多次制备样品,按照制备次数计算样品总量。 2.样品纯度:OD值260/280应在1.8~2.0 之间;无蛋白质、RNA或肉眼可见杂质污染。 3.样品浓度:不低于50 ng/μL。 4.样品质量:基因组完整、无降解,电泳结果基因组DNA主带应在λ‐Hind III digest 最大条带23 Kb以上且主带清晰,无弥散。 5.样品保存:限选择干粉、酒精、TE buffer或超纯水一种,请在样品信息单中注明。 6.样品运输:样品请置于1.5 ml管中,做好标记,使用封口膜封好;基因组DNA如果用乙醇沉淀,可以常温运输;否则建议使用干冰或冰袋运输,并选择较快的运输方式。 提供结果 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不同深度的信息分析结果。

原因分析改善对策总结

原: 1.作业过程中执行不到位. 2.人员检验能力和检验力度有待提高; 3.人员检验意识性不够强和主动发现问题不积极; 4.检验发现问题的处理与追踪进度缓慢; 5.人员团队合作精神不够强; 6.检验人员对检验的作业流程不够熟悉; 7.量测手法上统一性有待加强; 8.SIP的更新与制定不及时; 9.样品建立完整性不够. 改善: 1.制定品管日常工作稽核记录表,由班长每天对所有QC人员进行督导工作。--工作督导 2.对所有QC人员进行培训品质意识和检验流程。--培训提高 3.IPQC对产线加工后产品进行巡检,确认作业员现场加工产品的品质,发现不良进行标示隔离及通知产线线长 进行改善。--制程控制 4.制定不良图片管控标准,取不良实物对检验员进行讲解此重点管控要点.要求制程作业中做重点监控。--不良管 控预防 5.QC人员在抽检时对每一盘产品进行抽检,产线作业员在加工过程中要求QC人员进行确认,要求IPQC加大 抽检数量,按AQL 0.15进行抽。--规定检验方法 6.强化班组长的工作落实;班长主要负责QC人员工作安排和首/巡检的落实力度,尺寸的复核等;组长主要负 责监控工作力度,异常处理等. --工作督导 7.班组长对QC首件、巡检每天2次的稽核督导工作,对客诉过的尺寸不良由班长进行再复测确认动作. --工作督 导 8.白夜班交接时以样品提供作交接,交接的问题记录完整正确的记录在交接本中. --交接要求 9.检验产品要求每一袋作抽检动作;两班交接时的产品需要由当班盖章人员进行复检。--检验要求 10.QC人员工作纪律管理强化.—纪律要求 11.产品折弯测试脆断问题增加管控.--产品功能管控 12.对削好毛边的产品要求检验员每2H进行巡检作业员的作业手法和加工好的产品, 控制毛边加工不良或漏加工产品流出;--制程管控 13.开机或调机品由品管人员取出标准样品进行比对外观结构,确认OK后生产.—首件确认 14.对IPQC/作业员取不良产品在现场实物教育指导,并制定不良看板挂于产线上. 15.首件确认时要求IPQC画出毛边样,由产线进行按照毛边样进行加工毛边/刺,加工过程中由IPQC进行抽检每 一穴产品是否加工到位. 16.规定IPQC抽检方法,要求IPQC人员对每箱产品的上/中/下位置进行抽检 17.要求IPQC检验人员首件确认产品外观结构时需比对标准样品,巡检IPQC每班每两小时必须检验确认并保留 整模样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便于追溯. 18.规定检验产品结构外观的方法,每班IPQC在确认检验产品每一处位置时需要用白色笔点到此处(检验过的位 置);即:每班要求比对样品检到的位置需要用白色笔点到此处,以防止漏检 19.前期在SIP中备注毛边位置增加在履历表中. 检验员在比对样品同时依SIP要求检验. 20.要求检验人员在巡检时需要核对首件样品,并保留巡检样品,由白/夜班人员进行互检,以便立即发现问题作 改善,班长进行每天确认一遍. 21.产线送到FQC检验的产品(未打包产品)需用标签标示清楚料号,检验好后打包人员根据对应的标示进行确 认打包;打包好的产品由QC检验实物与外箱标签及纸板一致性,并要求在纸板和外箱标签上签上工号. 22.制定出产品的对比图,以便于识别产品的区别,防止标签与实物不符问题再发生. 23.对于标签贴错/混料问题对所有Qc人员进行培训,并制定结构相似对比图作核对管控;同时要求产线在送检 FQc产品贴上料号标签,并对其检验Ok后在纸板上签名. 24.要求首件确认时需要核对穴号,确保取出一模产品(所有穴号)作量测,班长进行复检确认. 25.制定管控标准,制定异常履历,将其纳入重点管控项目 26.SIP的更新与制定,根据产品的特性和客户的要求适当的作修改,以预防问题重复性发生;制程检验规范(SIP) 的标准化,增加功能性测试和客户要求重点项目检验。 27.样品的收集及不良看板的制定;以及制作不良外观限度样本并提供给客户或我司项目签样,品管检验以此外观

新一代测序法简介

新一代测序法简介 新一代测序方法是一种直接测序法,它既可以分析基因和DNA的组成(定性分析),也可以测定同一类型基因在表达过程中产生的数量(定量分析),以及不同类型基因或DNA 之间的差别所在(交叉对比分析)。自2004年,454测序技术发展以来,已经出现的测序产品超过六种之多。这些产品的技术特点见下表: 产家名称产品技术特点优缺点 化学反应测序方法误读率样品准备高通量程度 Roche (454 Life Science) 焦磷酸标记的链 反应 焦磷酸基 标记 <1% 较复杂,需PCR 中等 Illumina(Solexa)四色可逆终止码合成法1%—3% 较复杂,需PCR 中—高ABI(SOLID) 双色可逆终止码合成法1%—5% 较复杂,需PCR 中—高Helicos Bioscience 单色可逆终止码合成法2%—8% 简单,无需PCR 高—超高Intelligent Biosystm 四色可逆终止码合成法1%—5% 较复杂,需PCR 中—高 Pacific Bioscience 四色焦磷酸基标 记焦磷酸基 标记 3%—8% 简单,无需PCR 高 VisiGen 焦磷酸基标记 FRET 焦磷酸基 标记 3%—8% 简单,无需PCR 高 在这些技术中,从所分析的样本在测序前是否需要扩增,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克隆扩增型和单分子测序型。两种类型在测序技术上区别并不大,但对结果的影响却有不小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单分子测序更能反应细胞或组织内分子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在需要定量分析的情况下。而克隆扩增型中的PCR反应使得样品中DNA分子的扩增机会并不完全均等,这会对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造成影响;(2)单分子测序具有通量更高的优势。克隆扩增使得同一类型的分子数目急剧上升,在提高同类型分在在固相表面出现的几率同时,也降低了不同类型分子出现的机会。 面重点介绍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推出的Single Molecule Real Time (SMRT?) DNA Sequencing(单分子实时DNA测序)。 首先,在这一测序技术中有主要有两个关键的技术: 一、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避免了碱基的空间位阻效应。显微镜现在也无法实现实时看到“单分子”,但是它可以实时记录荧光的强度变化。当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被掺入DNA 链的时候,它的荧光就同时能在DNA链上探测到。当它与DNA链形成化学键的时候,它的荧光基团就被DNA聚合酶切除,荧光消失。这种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不会影响DNA聚合酶的活性,并且在荧光被切除之后,合成的DNA链和天然的DNA链完全一样; 二、纳米微孔(Zero-mode waveguide (ZMW))。因为在显微镜实时记录DNA链上的荧光的时候,DNA链周围的众多的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形成了非常强大的荧光背景,这种强大的荧光背景使单分子的荧光探测成为不可能。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发明了一种直径只有10nm的纳米孔,单分子的DNA聚合酶被固定在这个孔内。在这么小的孔内,DNA链周围的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有限,而且由于A,T,C,G这四种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非常快速地从外面进入到孔内又出去,它们形成了非常稳定的背景荧光信号。而当某一种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被掺入到DNA链时,这种特定颜色的荧光会持续一小段时间,直到新的化学

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生物(植物部分)分析解析

水稻、玉米、大豆、甘蓝、白菜、高粱、黄瓜、西瓜、马铃薯、番茄、拟南芥、杨树、麻风树、苹果、桃、葡萄、花生 拟南芥籼稻粳稻葡萄番木瓜高粱黄瓜玉米栽培大豆苹果蓖麻野草莓马铃薯白菜野生番茄番茄梨甜瓜香蕉亚麻大麦普通小麦西瓜甜橙陆地棉梅毛竹桃芝麻杨树麻风树卷柏狗尾草属花生甘蓝 物种基因组大小和开放阅读框文献 Sesamum indicum L. Sesame 芝麻(2n = 26)293.7 Mb, 10,656 orfs 1 Oryza brachyantha短药野生稻261 Mb, 32,038 orfs 2 Chondrus crispus Red seaweed爱尔兰海藻105 Mb, 9,606 orfs 3 Pyropia yezoensis susabi-nori海苔43 Mb, 10,327 orfs 4 Prunus persica Peach 桃226.6 of 265 Mb 27,852 orfs 5 Aegilops tauschii 山羊草(DD)4.23 Gb (97% of the 4.36), 43,150 orfs 6 Triticum urartu 乌拉尔图小麦(AA)4.66 Gb (94.3 % of 4.94 Gb, 34,879 orfs 7 moso bamboo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毛竹2.05 Gb (95%) 31,987 orfs 8 Cicer arietinum Chickpea鹰嘴豆~738-Mb,28,269 orfs 9 520 Mb (70% of 740 Mb), 27,571 orfs 10 Prunus mume 梅280 Mb, 31,390 orfs 11 Gossypium hirsutum L.陆地棉2.425 Gb 12 Gossypium hirsutum L. 雷蒙德氏棉761.8?Mb 13 Citrus sinensis甜橙87.3% of ~367 Mb, 29,445 orfs 14 甜橙367 Mb 15 Citrullus lanatus watermelon 西瓜353.5 of ~425 Mb (83.2%) 23,440 orfs 16 Betula nana dwarf birch,矮桦450 Mb 17

纳米孔测序是极具前景的下一代测序技术

纳米孔测序是极具前景的下一代测序技术 Nanopore Sequencing 2019 - Patent Landscape Analysis 随着各种技术的新产品推出,哪些公司将在知识产权方面引领纳米孔测序? 纳米孔测序是极具前景的下一代测序技术 据麦姆斯咨询介绍,纳米孔测序是新一代测序(NGS)技术之一,被认为能够彻底革新DNA分析。随着时间地推移,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不同形式的纳米孔测序技术,包括蛋白质纳米孔、固态纳米孔和复合纳米孔。该技术可以高速生成超长读数,减少样品制备时间以及将读数重组成原始序列所需要的数据处理时间。 这项新技术可以开发一个需要遗传指纹来快速识别癌症类型和病原体的全新客户群。根据DataBridge的数据,全球下一代测序市场将快速增长,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7年的48.3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163.5亿美元,2018~2024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预计为19.2%。 目前,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是唯一一家将基于纳米孔的测序仪推向市场的公司。不过,还有其它几家公司正在开发自己的相关技术,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公司可能很快将不再是纳米孔测序仪的唯一供应商。例如,Two Pore Guys公司宣布将在2019年春季发布其产品套件。 随着新产品在未来的相继推出,了解纳米孔测序市场相关参与者的知识产权(IP)状况和策略,同时发现专利新申请人及其所带来的威胁至关重要。为此,著名市场研究机构Yole 子公司Knowmade深入调研了基于纳米孔的测序技术(蛋白质、固态和复合)及其应用(肿瘤学、植物遗传学等)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主要参与者。本报告可以帮助读者发现业务风险和机遇,预测新兴应用,支持战略决策以加强市场地位。 纳米孔测序全球专利申请趋势 对专利申请趋势的分析表明,从2008年到2013年,纳米孔测序相关的专利申请获得了重要增长。这一增长源自于学术研究团队(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对纳米孔测序概念的验证。

新一代DNA测序技术总览

作者:尹银亮、陈会平、毛良伟译来源:生物谷 原文刊登于《分析化学》综述Analytical Chemistry 原文标题:Landscape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索引信息:https://www.360docs.net/doc/f74167774.html,/10.1021/ac2010857 | Anal. Chem. 2011, 83, 4327–4341 原文作者:Thomas P. Niedringhaus, Denitsa Milanova, Matthew B. Kerby, Michael P. Snyder,and Annelise E. Barro 译者资料: 尹银亮,香港华大基因研发中心有限公司email:stevenyinbio@https://www.360docs.net/doc/f74167774.html, 陈会平,毛良伟,武汉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内容】 第二代测序 第二代测序成本 第三代测序技术 单分子测序法 边连接边测序法 边合成边测序法 纳米孔测序技术 蛋白质纳米孔测序法 固态纳米孔测序法 长距离阅读DNA的扩展方法 总结性评论 DNA测序正处在技术上天翻地覆剧变的阵痛之中,其突出特点是,测序通量(测序数据量)的大幅增长,原始数据中每个碱基的测序成本急剧下跌,并伴随着以巨资购买仪器以引进新技术的需求。以前看似高不可攀的奢侈性研究活动(如个人基因组测序,宏基因组学研究,以及对大量重要物种的测序),在短短几年之间,正以急速的步伐而变得越来越切实可行了。本篇综述将集中讨论在第三,第四代测序方法背后的故事: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各种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它们带给我们的充满诱惑的前景。 第一代DNA测序技术用的是1975年由桑格(Sanger)和考尔森(Coulson)开创的链终止法或者是1976-1977年由马克西姆(Maxam)和吉尔伯特(Gilbert)发明的化学法(链降解). 在1977年,桑格测定了第一个基因组序列,是噬菌 体X174的,全长5375个碱基。其测序方法和历史过程以前已做过详细回顾。 后来的四色荧光桑格测序法(每一种荧光代表四种碱基中的一种)被用在自动毛细管电泳测序系统中,此系统由应用生物系统有限公司(Applied Biosystems Inc.)推上市场,后来该公司被整合入生命技术公司(Life Technologies)和贝克曼.考尔特公司(Beckman Coulter inc.)(见表1)。发表于2001年的第一个人类基因组

美科学家完成大豆基因组测序

Animal Reproduction,Prague(C),Blackwell Publishing Inc, November23-25 Ptak G.,Tischer M.,Bernabo N.,and Loi P.,2003,Donor-depen-dent developmental competence of oocytes from lambs sub-jected to repeated hormonal stimulation,Biology of Repro-duction,69:278-285 Revel F.,Mermillod P.,Peynot N.,Renard J.P.,and Heyman Y., 1995,Low developmental capacity of in vitro matured and fertilize oocytes from calves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ws,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Fertility,103:115-120Salkamone D.F.,Damiani P.,Fissore R.A.,Robl J.M.,and Duby R.T.,2001,Biochemical and developmental evidence that ooplasmic maturation of prepubertal bovine oocytes is com-promised,Biology of Reproduction,64:1761-1768 Taneja M.,Bols P.E.J.,van de Velde A.,Ju J.C.,Schreiber D., Tripp M.W.,Levine H.,Echelard Y.,Riesen J.,and Yang X. Z.,2000,Developmental competence of juvenile calf oocytes in vitro and in vivo:Influence of donor animal varia-tion and repeated gonadotropin stimulation1,Biology of Re-production,62:206-213 幼畜繁殖(JIVET)技术在性成熟前奶牛上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Juvenile in intro Embryo Transfer(JIVET)Technology on Prepubertal Dairy Cattle !!!!!!!!!!!!!!!!!!!!!!!!!!!!!!!!!!!!!!!!!!!!! 美科学家完成大豆基因组测序 US Scientists Sequenced the Genome of Soybean 期待已久的大豆基因组序列终于测通。在2010年1月14日的《Nature》杂志上,公布了由美国农业部、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和普渡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联合完成的豆科植物最重要的物种大豆的完整基因组序列草图。 科学家门利用全基因组鸟枪测序法对大豆基因组的1.1GB的序列进行了测序,结合物理图谱和高密度遗传图谱,获得了大豆基因组的序列拼接草图。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中有46320个编码蛋白的臆测基因,约78%的臆测基因位于染色体末端,这些基因在数量上不到染色体基因组的一半,但几乎全部发生了遗传重组。大豆基因组的编码蛋白比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多70%,与同为“古老的多倍体”的杨树的基因组大小相似。研究人员推测大豆基因组的复制至少发生了两次,一次大约是在5900万年前,另一次则可能发生在1300万年前,由此引起了整个基因组的高度重复,约75%的基因以多拷贝形式出现。两次复制发生后紧接着出现了基因多样化和基因丢失,大量的染色体发生重排。 毫无疑问,精确的大豆基因组序列图谱将为更多的大豆性状遗传基础的鉴定提供便利,并加快大豆品种改良的步伐。大豆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用油来源作物,研究人员通过对大豆基因组基因序列的分析,发现了约1110个基因与脂代谢有关,这些基因及其相关通路对大豆油含量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某些基因的修饰和调控,或许可增加大豆的油脂产量。 作者:Courtney H.Wilcox,本刊通讯员 本文引用格式:Courtney Wilcox,2010,美科学家完成大豆基因组测序,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8(1):191 信息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74167774.html,/nature/journal/v463/n7278/full/nature08670.html 191

全基因组从头测序(de novo测序)

全基因组从头测序(de novo测序) https://www.360docs.net/doc/f74167774.html,/view/351686f19e3143323968936a.html 从头测序即de novo 测序,不需要任何参考序列资料即可对某个物种进行测序,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拼接、组装,从而获得该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图谱。利用全基因组从头测序技术,可以获得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的全基因组序列,从而推进该物种的研究。一个物种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意味着这个物种学科和产业的新开端!这也将带动这个物种下游一系列研究的开展。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完成后,可以构建该物种的基因组数据库,为该物种的后基因组学研究搭建一个高效的平台;为后续的基因挖掘、功能验证提供DNA序列信息。华大科技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高效、低成本地完成所有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图谱。包括研究内容、案例、技术流程、技术参数等,摘自深圳华大科技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f74167774.html,/service-solutions/ngs/genomics/de-novo-sequencing/ 技术优势: 高通量测序:效率高,成本低;高深度测序:准确率高;全球领先的基因组组装软件:采用华大基因研究院自主研发的SOAPdenovo软件;经验丰富:华大科技已经成功完成上百个物种的全基因组从头测序。 研究内容: 基因组组装■K-mer分析以及基因组大小估计;■基因组杂合模拟(出现杂合时使用); ■初步组装;■GC-Depth分布分析;■测序深 度分析。基因组注释■Repeat注释; ■基因预测;■基因功能注释;■ ncRNA 注释。动植物进化分析■基因家族鉴定(动物TreeFam;植物OrthoMCL);■物种系统发育树构建; ■物种分歧时间估算(需要标定时间信息);■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全基因组复制分析(动物WGAC;植物WGD)。微生物高级分析 ■基因组圈图;■共线性分析;■基因家族分析; ■CRISPR预测;■基因岛预测(毒力岛); ■前噬菌体预测;■分泌蛋白预测。 熊猫基因组图谱Nature. 2010.463:311-317. 案例描述 大熊猫有21对染色体,基因组大小2.4 Gb,重复序列含量36%,基因2万多个。熊猫基因组图谱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完成的基因组图谱,样品取自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大熊猫“晶晶”。部分研究成果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大熊猫不喜欢吃肉主要是因为T1R1基因失活,无法感觉到肉的鲜味。大熊猫基因组仍然具备很高的杂合率,从而推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不会濒于灭绝。研究人员全面掌握了大熊猫的基因资源,对其在分子水平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黄瓜基因组图谱黄三文, 李瑞强, 王俊等. Nature Genetics. 2009. 案例描述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于2007年初发起并组织,并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承担基因组测序和组装等技术工作。部分研究成果黄瓜基因组是世界上第一个蔬菜作物的基因组图谱。该项目首次将传

个人总结不足及改进

个人总结不足及改进 如何改进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缺点一:情绪控制不到位,遇到事情有时容易急躁或冲动; 改进措施: 1、在工作中、生活中,逐步控制自己的脾气,做到冷静、冷静、再冷静; 2、在工作中、生活中,逐步培养自己的耐心,认真倾听,了解事实真相后再做判断; 3、在急躁或冲动时,不做任何决定,谨记“冲动时魔鬼”的道理; 4、从身边小事开始锻炼自己,逐步做到处事不惊、不慌、不乱、不冲动; 5、定期总结和反省自己“情绪控制能力”; 缺点二:工作上有时有拖拉现象,有时候以思考不周为由导致部分事情实施和执行时间推后和 延迟; 改进措施: 1、在制定计划时,思考周全,制定详细的时间进度表,严格按计划执行; 2、不断说服自我,突破心理障碍,养成及时行动的习

惯; 3、在遵循“行动有方案”的前提下,养成在行动中完善方案的习惯,在时间与计划的完美性之间做好平衡; 4、牢记“时间价值”,定期总结和反省自己“工作实效性”; 缺点三:做事不够细心,对细节的把控和谨慎程度不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改进措施: 1、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重视小事和细节; 2、逐步培养自己的耐心,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细节; 3、牢记“细节决定成败”的训言,从小事和细节上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4、遇事多换位思考,多角度思考后再制定方案; 缺点四:在管理上,对上司的否定不愿争执; 改进措施: 1、相信“真理越辩越明”的道理,突破自我心理障碍,勇于面对上司; 2、当对上司的想法有异议时,勇于提出和直接表达自己对上司观点的看法; 3、当自己的方案或想法被上司否决时,勇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不惧怕争论和冲突; 缺点五:对自身形象关注不够,有时随意嘻嘻哈哈;

下一代测序技术

下一代测序技术 摘要:DNA测序技术对生物学的发展有着最根本的意义。Sanger法测序经过了30年的应用和发展,而在过去三年中,以454, solexa, SOLiD为代表的高通量测序平台已经大幅度降低了测序成本,提高了测序速度,成为基因组测序市场的主流。在此基础上,各种下一代测序技术正在快速研发,将使基因组测序和重测序的通量和成本更加平民化,为基因组学、遗传学、生物医学和健康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前景。本文将对所有新的测序技术的原理、优势和应用进行总结和展望。 1977年Maxim、Gilbert发明的化学降解法测序技术和Sanger发明的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技术不仅为他们赢得了诺贝尔奖,也使得从DNA序列层面研究分子遗传学成为可能。特别是后者,从最开始的凝胶电泳到越来越高通量的毛细管电泳,从开始的手工操作到越来越多自动测序仪的出现,各种改进的Sanger 测序技术统治了DNA测序领域三十年,至今仍在长片段测序,大片段文库测序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完成就是靠Sanger测序法。 在耗费了庞大成本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布完成之后,越来越多的物种基因组测序工作对测序成本和通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代测序技术(也被称为第二代测序技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005年454 life science公司率先推出了焦磷酸测序技术,使测序成本较Sanger法降低了100倍,速度快了(提高)100倍,人类基因组测序逐步进入了100,000美元时代。如今,454 FLX测序仪(Roche Applied Science)、基于“边合成边测序”的Solexa测序仪(Illumina Inc.)和使用“边连接边测序”的SOLiD测序仪(Applied Biosystems)已经成为基因组测序市场的主流机型。除此之外,2008年一年内又有HeliScope单分子测序仪(Helicos)和Polonator(Dover/Harvard)两种测序机型商品化。 在NHGRI(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的支持和推动下,未来几年内测序成本将在目前基础上再下降100倍,最终使个人基因组测序成本降至1000美元,人类将革命性的进入个人基因组时代。高通量和低成本的测序技术将进入到普通实验室,基因组测序的简单化将使分子生物学飞跃发展,个人基因组测序产业化也将对健康医学等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本文将首先对目前已经商品化的新一代测序技术(454、Solexa、SOLiD、HeliScope)做一介绍和比较,再对正在研发中的各种下一代测序方法(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做一详细的介绍和展望。 1. Roche 454测序技术 2005年454生命科学公司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介绍了一种区别于传统Sanger法的全新高通量测序方法,将测序成本降低了100倍以上,开创了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先河,454测序仪也成为最先商品化的第二代测序仪。正是在此基础上,其它如Solexa、SOLiD等第二代测序仪才相继问世。454测序技术的原理在于首先使用乳液PCR(emulsion PCR)技术(图一a)扩增已经连接上接头的基因组文库片段,扩增子结合在28 μm的磁珠表面,将乳液破坏后用变性剂处理磁珠,再将含有扩增子的磁珠富集到芯片表面,用测序引物进行测序。在测序过程中,454使用了一种“焦磷酸测序技术”(Pyrosequencing),即在合成DNA 互补链的过程中,每加入一种单核苷酸(dNTP),如与模板链配对结合,就会释放出一个焦磷酸,与底物腺苷-5’-磷酸硫酸(APS)在A TP硫酸化酶作用下合成A TP,与荧光素(Luciferin)一起在荧光素酶(Luciferase)的作用下,会发出一个光信号,由芯片背后连接的电荷耦合装置(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捕捉。454测序技术合成DNA链使用的是普通单核苷酸,没有任何标记,合成中也没有切割基团等生化反应,因此读长可以达到300-400bp。但没有阻断(block)和去阻断(de-block)过程也意味着对连续重复单核苷酸的阅读只能根据信号强度来判断,容易对其中插入和缺失碱基阅读错误。454测序技术相比较其他第二代测序技术如Solexa和SOLiD, 在读长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目前成本要略高。总体而言,高读长使得454技术比较利于De Novo拼接和测序。

科学家完成马铃薯基因组测序

中国科技通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第625期 2011年7月20日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科技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国防科工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完成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近日正式发布实施。 《规划》提出“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建成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从研发投入强度、原始创新能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惠及民生、创新基地建设布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指标。 《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战略任务进行了部署,突出以下重点:一是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四是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五是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六是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七是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 科技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 7月18日,第四次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科技部表示,将根据《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组织实施国家民生科技行动,重点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四个领域大力推进相关科技工作。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长万钢提出了具体要求:全面加强民生科技的领导;切实加大民生科技的投入;加快民生科技创新和能力建设;加强民生科技的国际合作;加强民生相关的科学知识宣传和技术成果的应用普及。 会上,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对“十一五”我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成就进行了全面回顾,对“十二五”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王伟中说,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重点围绕六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二是加快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三是加快实施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规划和计划;四是组织实施国家民生科技行动;五是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六是积极开展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 “十二五”粮食丰产工程启动 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近日在北京分别与湖南等13个粮食主产省(区)签订协议,实施新一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科技部在“十一五”期间牵头组织实施了粮食丰产工程。五年来,在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带动下,各相关省市自治区发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政府引导和市场为主体有机结合,使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工程实施过程中,突出了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增产,立足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强化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一田三区”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全国粮食大面积高产树立了典范,也为实现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长万钢指出,要促进粮食丰产技术集成和大面积均衡增产;要强化粮食科技服务,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一线,组织实施好“百千万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在粮食主产省建立新型科技服务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强化粮食丰产科技基地、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作;要增加粮食科技投入,逐步完善粮食科技稳定支持的长效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