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了解《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及背景。

2、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了解短文的大意。

发展性目标

1、加强学生自主的解释、翻译文言字词的能力。

2、理解文体,分析第一层。

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本册书中重要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篇幅短小,语句优美、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定为本课时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有什么,我班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较能主动背诵、解说。

学生缺什么,我班学生缺少思维的主动性,不能在课前充分的明确自己理解问题的困难之所在;不能自主地整体把握课文。

难点预估,整体把握与逐句翻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我把如何总体上感知一篇文言文的主体内容,定为教学难点。

助学预案,课前指导朗读;寻找精美的有内涵的语句;

课堂加强师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具体内容、设计意图、耗时

估算

一、预习设计

1、熟读课文,归纳难读、难写的字词。

2、结合有关资料,归纳作者常识。

3、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1、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读通课文。

2、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30分钟

情景创设“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又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激发兴趣,快速进入课文。

活动一、文学常识积累

要求:查找有关资料(如课文注解等其他语文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写在下面空白处。

提示: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本文选自《艺文类聚》,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

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二、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教师提示:韵yùn柯kē飘piāo荡轩xuān邈miǎo泠líng嘤yīng缥piǎo 碧横héng柯kē窥kui鸢yuān和hè鸣戾lì天急湍tuān

自行整理: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富春江的山水美景。

提示:描写时,要抓住文中主要描写句的大体意思,但绝不可照抄翻译,语言要简洁而生动。

三、初读此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提示: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内容上,它属于游记(散文);从语言特点上看,属骈文。

四、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分两层,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抒发个人感悟。

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横柯()轩()缥()碧和()鸣戾()天急湍()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口述作者所描绘的富春江“奇山异水”

要求:立足课文,发挥想象,条理清晰,口齿清楚10分钟

课堂小结优美的散文要诵读,要读出它的情感,要边读边展开无边的想象。突出有感情的背诵

板书设计

一、作家、作品

二、诵读

1、读准字音

2、注意断句与重读音

三、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先写“异水“部分

第二段:

再写“奇山”部分,抒发个人感悟。

使本课时脉络清晰明白

课后作业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

3、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反思重建

白马中学“优化学习过程”教学方案

初二年级语文学科主备人端武明年月日

课题《与朱元思书》

教学

目标基础性标

1、诵读课文

2、解译课文。

发展性标1、逐层分析课文内容。

2、把握作者情感,准确理解作者的人生观。

据课标考纲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个中情感较为复杂、矛盾,因而我把体会写景手法,把握作者情感,准确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定为本课时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学生有什么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能较好的诵读课文,已初步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大部分学生能主准确的描述课文所绘景色。

学生缺什么学生对写景的妙处难以把握,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的人生处世态度不能准确的理解。

难点

预估学生缺少的是对写景手法的掌握和对作者人生观的理解,因此我把分析课文写景手法,理解情感,

定为教学难点。

助学

预案依据讲学稿,设置有提示的分析性问题。

课前加强师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时第二课时

教学

活动具体内容设计意图耗时

估算

预习

设计1、背诵课文。

2、结合文下注释,解译课文。

3、完成讲学稿上的思考题。1、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课文。

2、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0分钟

情景

创设集体收集并背诵写富春江的诗句:

①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②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苏东坡)③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④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激发兴趣,快速进入课文。

一、逐层解析课文。

(一)解析第一部分(第一节)

1、字词解释: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从,随着、跟从。

2、语段翻译: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风景,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可见本节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使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4、请分别找出本段中写景、叙事、抒情的语句?

提示:①写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尽兴观赏的情形。)

③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

5、本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提示: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小结:写作者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概括的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是文章的总起部分。

(二)解析第二部分第一层(第二节)

1、字词解释: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④甚箭:比;⑤若奔:像,飞奔的马;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语段翻译: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哪两种状态描写了富春江水怎样的特点?

提示:静态和动态;写了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富春江水“异”的特点。

4、静态描写了水的哪些方面?动态描写了水的哪个方面?(要找出对应的语句)

提示:①静态:A,水色——水皆缥碧;B,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或用前四句即可表明水清)

②动态: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可见写水清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提示: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以深度写水清为间接描写。

6、本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比喻和夸张;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水至清、至急的特点。

7、《三峡》中的哪句描写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描写手法上有何区别?

提示: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本文直接描绘急湍、猛浪的形象,使人恍若亲见;而《三峡》是间接描写,流速之快是经过计算流程和与他物作比较后才感知的

(三)解析第二部分第二层(第三节)

1、字词解释: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不穷:尽;无绝:停止;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犹昏: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可见:同“现”,显现,显露。直指:向。21*cnjy*com

2、语段翻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

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3、作者写奇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转不穷、猿叫无绝四种。

4、文中所描绘的是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吗?

明确: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https://www.360docs.net/doc/f74287866.html,

5、可见作者写“奇山”用了怎样的手法?

提示:衬托,如以动衬静(见第3题分析);以观者感受衬山势之奇,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6、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明确: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二、主题探求: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观?

明确: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三、写法探求:结构浑然一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形声兼备②虚实相间

③动静互见④骈散相间

练习1、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依)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筹划)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指示)

2、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D)。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泛着小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听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流猛浪,比箭还飞得快,又像奔马一样。)C.好鸟相呜,嘤嘤成韵。(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对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鸣叫了千次也不停歇,猿啼叫了百次也不断绝。)

3、填空题

(3)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和“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4、阅读理解

(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山奇,分别从____觉和_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3)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4)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10

课堂小结优美的散文写景必然要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一点心得,以便在将来的写作中运用。给学生以写作的鼓励与渴望。

板书设计一、分析第一节:总领

二、分析第二节:水——清;急

三、分析第三层:山——视觉:衬

听觉:

情感:热爱祖国山河托使本课时脉络清晰明白

课后作业1、整理笔记(重点字词的解释、文章主旨);

2、完成补充习题

反思重建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作者:吴卫兵 推荐【教材解析】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学情分析】 [ 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课前不妨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富春江的介绍,得到初步的认识,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示例一: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 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示例二: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示例三: 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山水图片。 -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教案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4、能力方面: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获得美的享受。 重点难点: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谁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谁就会醉于山水。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的风景区?(学生回答)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真美啊。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题目中“与”是“给”的意思。“书”是“书信”。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赏读 1、仿例读: 教师引入: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配乐示读)(仿例朗读)见(xiàn)日 2、美读: 教师引入: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音韵和谐。要注意停顿,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这样,才能读其文,感其美,会其情。(美读。可配乐进行)(读后学生互评)。 (1)理清课文结构---结构美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总──分异水奇山 (2)研读课文,体会意境──意境美 第二段写“异水”。作者是如何抓住“异”来写水的? 提示: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1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 3.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理解意境,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欣赏一下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作品】 (1)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2)写作背景。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人士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被梁武帝免职后,他在《与顾章书》中就曾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到石门隐居的想法。所以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醉于山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2.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学习朗读技巧,整体感知文意。

3.学生进行跟读练习。 4.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参照课文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精品课件】展示 检查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强调。 (1)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窥谷忘反:“反”同“返”。 (2)实词 水皆缥碧缥碧:青白色。 互相轩邈轩邈:意思是这些树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 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 (3)虚词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许:大约,表概数。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则:表示肯定判断,乃,是。 (4)词类活用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轩,高。邈,远。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任意东西东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向西。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奔跑的马。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散净。 (5)一词多义 上:①负势竞上(向上)②横柯上蔽(在上面) 绝:①天下独绝(唯一)②猿则百叫无绝(不间断)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学生翻译课文。 三、课堂总结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描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先总写山奇水异;再略写异水——流势缓慢处澄澈、透明,流势湍急处惊心动魄;再详写奇山——颜色上看苍翠而生寒意,气势上看争高直指,声音上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文中文言词语的含义,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 3.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本文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图片,教师做下面的介绍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 1.听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指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注意他朗读的节奏、重音、停顿。听读完后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 与朱元思书(教案)

11与朱元思书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富春江之美和作者 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精练生动的语言特色。(难点) 3.品味文章中所描述的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和体会,享受审美乐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 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1课时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重点)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段,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文。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miǎo)泠.泠(líng) 嘤.嘤(yīng) 千转.不穷(zhuàn) 鸢.飞戾.天(yuān)(lì) 经纶.(lún) 窥.谷(kuī) 横柯.(kē) 3.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明确:(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飞奔的马。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明确: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常绿的树,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明确:(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初中语文_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厌弃名利”的情怀,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获得美的享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文本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古以来,妙山趣水引发了文人墨客无限的情思,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之作。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与他共赏山水。(板书课题)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下面,我们就通过诵读涵泳来全面感受这三美的和谐统一。 二、初读,感受文本之美 1.听读 要求:认真聆听范读,注意字音、重读、停顿。 2.仿读 要求:同学们模仿范读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确定语速。提示:应读慢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文言的味道,慢一些才能品味出文中的意境。 3.指导读 ①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根据对文中内容的初步理解,“甚箭”“若奔”是此时此景的特点,其中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②注意节拍。文章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朗读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兼以六言,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本文句

式整齐、音韵和谐,要读出跌宕舒婉的韵致来。 4.指名读,把握重音、节奏。通过朗读,我们似乎徜徉在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中。下面,我们就进一步学习。 三、品读,赏析文本之美 (一)赏意境之美 1.思考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景致的特征?为什么?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2.讨论 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奇”和“异”的? 示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这句中的“烟”,并非日常生活中的烟火,而是指薄而淡的雾。正是在这薄而淡的雾气笼罩下,远山与天的颜色才是统一的,这样就给人一种天宇之间一片澄澈明净的感觉,构成一种极静的意境。 (参考范例从字、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3.交流 学生根据要求交流学习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成总结、板书。 (参考: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见底”,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水流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从侧面烘托了江水的明净和清澈。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以至于“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你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空万里,山中却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 教学要点 1、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程序: 1、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注明“选自初二语文课本”。 内容:《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 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

《与朱元思书》 二、解读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 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12.《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4、能力方面: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获得美的享受。 重点难点: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谁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谁就会醉于山水。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的风景区?(学生回答)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真美啊。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题目中“与”是“给”的意思。“书”是“书信”。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赏读 1、仿例读: 教师引入: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配乐示读)(仿例朗读)见(xiàn)日2、美读: 教师引入: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音韵和谐。要注意停顿,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这样,才能读其文,感其美,会其情。(美读。可配乐进行)(读后学生互评)。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图片欣赏,见课件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华夏文明的巨著,是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承载着古老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 《富春山居图》 师介绍: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从标题看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 (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二)、初步感知: 1、听朗读全文。(音频播放) (1)注意字音并标注 (2)注意朗读节奏,尝试划分 师明确(屏幕展示): (1)字音: 缥(piǎo)碧急湍(tuān)夹(jiā)岸轩邈(miǎo) 转(zhuàn)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 窥(kuī)柯(kē) (2)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与朱元思书 自主学习 一、练习 ⒈注音。 湍( ) 鸢( ) 戾( ) 嘤( ) 庠()泠() ⒉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 ) A千丈见底B有时见日 C窥谷忘反D泠泠作响 ⒊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百许里( ) ②急湍甚箭( ) 二、延伸 (一) [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⒌解释加点的字。 良多趣味() 属引凄异() 泠泠作响() ③蝉则千转不穷( ) ④横柯上蔽( ) ⑤经纶世务者( ) ⑥任意东西( ) ⒋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视觉: 听觉: 表达效果: 经纶世务者()

⒍甲文先写山,后写水,层次井然。写水是按(顺序)写的。乙文则是按顺序来写的。 ⒎两文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⒏甲文总写三峡的特点是什么?乙文总写富阳到桐庐的山水特点是什么?分别用原文语句回答。 ⒐乙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⒑假如你是一位投资者,根据两文介绍的特点,你将如何开发这两个地方?简要回答。 (二) 黑山在县(河南修武县)地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山坡)散泉,积以成川,西南流屈曲。瀑布垂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扑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云深,兽迹不交,隍(沟壕)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地(禅栖之地,修行僧人的居住地);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刹灵,寺院;即“浮图”,佛塔)。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地。其水历涧飞流,清泠洞观(泠,清凉;洞观,水清可见底),谓之清水矣……清河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清水。清水又东南,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之故城西北。(节选自《水经注》)⒒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上承诸陂散泉() ②多结禅栖之地() ③其水历涧飞流() ④清河水又南,与小瑶水合() ⒓用原文中的话回答问题。 ①清水有一河段很险奇,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河段景观的? ②除自然环境外,清水流域被人尊为“胜处”的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怎样解释清水得名的原因? ⒔上面一段文字先写明清水的,再介绍了清水的走向与,着重描写了清水两岸的,解释了清水,交代了清水支流的。 《与朱元思书》能力提升题答案 一、自主练习 ⒈tuányuānlìyīnɡxi ng l ng ⒉B C ⒊①左右②水势急③穷尽④树枝⑤筹划,治理⑥向东,向西⒋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二、阅读延伸 (一)⒌真,实在接连不断形容水声的清越筹划,治理⒍夏、春、冬、秋(或季节);先总后分(或总分)⒎两文都做到了动静结合,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去写景,使人如同身临其境⒏甲: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⒐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⒑在三峡修建水利工程,同时搞旅游开发。在富阳到桐庐一带搞旅游开发。(要抓住两个地方的特点来谈。) (二)⒒①连续②结交,结合③经过,经④凑到一起⒓①瀑布垂石→视不见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22. 与朱元思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清本文的结构特点和写景的方式方法 2.理解重点句子的作用,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掌握部分文言词汇,能翻译全文 4.进一步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写景的方式、重点句子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的基础较差,语文功底不牢,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讲课速度不宜太快。 教法: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板书课题。 全班朗读后,教师再次正音,然后检查学生预习题的完成情况。(正音:缥、湍、轩、邈、泠、、鸢、窥、柯) 二、师生共同分析全文: 1. 师生一起疏通词义: 第1段: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 ④.许: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第2段: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第3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③.轩邈:轩,高;邈,远。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2.教师翻译全文。 3.师生共同探讨和分析全文(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赏析全文) 首先,概括三个自然段的大意并明确其作用: 第1段,这段内容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的奇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 3.11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赏析)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附 原文赏析) 导语: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

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导语: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

11 与朱元思书 课题与朱元思书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掌握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 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学 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再现写景画面,感受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 美情趣。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诗文清新且反映社会现实,其文工于写景,风 格峻拔清丽,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著有《齐春秋》三 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 写作 背景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在《与顾 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想要辞官到石门 山中去隐居。 文体《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骈文写成的书信。骈文,又称“骈体

知识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全篇以偶句为主,讲求 平仄,讲究用典。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 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与朱元思书》具有骈文的音韵美,却无骈文的繁复,全文清新、优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描写山水的 经典之作。 读准字音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 ..(xuān miǎo)泠.泠(línɡ)嘤.嘤(yīnɡ)鸢.飞(yuān)戾.天(lì)经纶.(lún)窥.谷(kuī) 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应允,或者, 可能) 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 ..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 能)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 ..(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 ..(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文言句式省略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我的小船”) 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 魏岗学校王泽维2014年12月12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积累文言词语,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感受情韵,理解自由洒脱的诗人之心。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赏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古人说“人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雅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体会音韵美,节奏美(多媒体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师生互相质疑,疏通文句,质疑赏析: 1、点拨赏析第一自然段:清秋风物图(多媒体展示:赏美景,读美文。)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赏文句之美:教师示范第一段:“共色”二字写得美,不仅写出了天与山的颜色,而且还有一种形象感,青青的山霭渐渐溶入蓝蓝的天空,境界阔大;“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写得美,读着它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这一段在文中起总说作用,与下文构成总分式结构。 2、点拨赏析第二自然段第一层:异水图(多媒体展示:赏美景,读美文。) ①缥碧:青白色;缥。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赏文句之美:(学生讨论归纳、回答)读第二段第一层,我们感受到了秀美:“缥碧”强调水的青绿、澄清;“千丈见底”夸张写出江水清澈透明;静静的细石与娓娓的游鱼,相映成趣,这一切清澈明净。 读这一层第我们也感受到了壮美:急流快如飞箭,猛浪势若奔马,既现波浪翻滚的气势,又描摹振耳欲聋的声响,突出江水飞动雄奇。 读这一层我们还感受到了动静美:这一段从两个层次,表现江水时而平缓无波,时而怒涛拍岸的状态,传神展示富春江水的千姿百态。 3、点拨赏析第二自然段第二层:奇山图(多媒体展示:赏美景,读美文。)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⑩交映:互相掩映。 赏析第二段第二层:(学生讨论归纳、回答)这一层句句精美。第一句不仅画出峰峦迭起,层出不穷的磅礴气势,把无生命的群山写得生机勃勃,充满动态美。再看,写山奇却写树生寒、竞长、繁多,以树奇来衬托山奇;写山的幽静,却写泉响、鸟鸣、蝉转、猿啼各种音响,以声衬静,表现出映衬美。第四句抒写感受,流露出一个失意文人对庸俗官场和动乱社会的厌恶之情,传达出高洁的情趣美;也侧面表现奇山的美好及其诱人的魅力,实写人,虚写山,呈现虚实美。结尾看似多余,却使全文充满浓郁的诗意,给人遐思无穷、余韵不尽的味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与朱元思书》试题(含答案)

试题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词注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A.觥.筹交错(g uāng) 以.其境过清(因为) B.鸢.飞戾天者(y uān)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 C.无案牍.之劳形(dú) 几欲先走.(行走) D.见藐.小微物(miǎo)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熟悉) 2.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建筑是艺术,是_________的音乐,又是简洁的哲理诗。任何建筑,不管设计者与建造者是否_________,其实都在表达一种思想。 A.凝固自觉 B.凝练自觉 C.凝练自愿 D.凝固自愿 3.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震耳欲聋姿态万千变幻莫测 B.问心无愧挥洒自如可歌可泣 C.一尘不染埋头苦干平淡无奇 D.眼花潦乱赫赫有名申张正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是() A.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对学习科学技术的渴望与日俱增 ....。 B.张经理为了改进企业管理,异想天开 ....地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 C.齐齐哈尔市第二制药厂生产假药造成的恶果,实在是骇人听闻 ....。 D.为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北京奥组委工作人员投入了全副精力 ....。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丰富情感。 B.“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诗句虽然不是为昆明而作,却也能贴切地反映昆明的特征。 C.情绪污染指的是一个人心情的好坏影响了其他人的好心情。 D.在英国《泰晤士报》的“2005全球大学排行榜”上,北大跃升至第15位,成为亚

洲第一。 6.仿写句子。 我是清凉的小溪,总想滋润干涸的土地;我是勇敢的雄鹰,总是向往辽阔的天空;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这篇短文,文辞清丽,主要描写____________。 8.翻译下列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9.“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10.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吗? 11.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在写山水景色上的异同。

部编版八上《与朱元思书》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与朱元思书》课文详解 课前预习 一、作品梗概 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不如意,他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表明辞官后要到山中隐居的志向。他的写景散文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寄情于山水,向往美好大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间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讽刺。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吴均(469一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zhāng)(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他曾任奉朝请(一种安置闲散官员的官职),长于史学,也擅诗文,其小品书札以写景见长,诗亦清新流丽,写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有人称之为“吴均体”。本文需熟读背诵。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主题概述 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秀丽的景色,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2.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二)古今异义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古义:表示约数;今义:允许,许可。 2.鸢飞戾天者 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 (三)一词多义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数词) 猿则百叫无绝(众多) 2.天下独绝(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断) 3.直视无碍(直接) 争高直指(笔直) 4.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四)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散尽) 2.任意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3.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4.负势竞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5.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 6.望峰息心(使动用法,使……平息) 7.横柯上蔽(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六)成语积累 1.鸢飞戾天:比喻为功名利禄而极力高攀的人。 2.望峰息心: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多指遁世隐居。亦喻知难而止息。 四、鉴赏品读 1.赏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 以对偶句发端,从大处着笔,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形象气势,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