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产保护论文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法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及现状

中文摘要: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法国的城市历史做了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具体谈到法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艰辛历程;第三部分讲到现行的保护措施;第四部分通过民众的心态反映法国国民对建筑保护的热情;第五部分通过三个实例来分析保护的策略和措施;第六部分为结语。

关键词:历史建筑周边环境保护区民间保护

一、法国城市历史概况(主要以巴黎为例分析)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部落共同体的扩大,高度分散

的文明点逐渐聚合为较大范围的文明区域。

此时,在塞纳河边,出现了一座名叫西岱的荒凉而古朴

的的小渔村。公元58年,凯撒征服高卢地区,将拉丁

文化引进原始的高卢大地。罗马人最终用经济的繁荣来

同化高卢人,当时新建的城市多数是罗马式的:街道笔

直、整齐、呈南北、东西走向,市中心拥有一个宽阔的

长方形大广场以及包括政府机关、神庙、竞技场、公共

浴室在内的一批公共建筑。公元215年,罗马人在塞纳

河岸地区建造了一座新城—吕戈戴斯(LUCOTECE),这

正是巴黎真正成为一座“城”的开始。公元360年,罗

马总督于连·拉波斯把吕戈戴斯城正式命名为巴黎

(PARIS),从此这座城市就被称作巴黎,并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508年,克洛维正式建都于巴黎,建立了法兰克王

国,随着法国雏型的诞生,巴黎发展至今。

路易十四时期的巴黎市区二、法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法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历程是比较曲折的,它的保护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对于保护观念的确立也是经过了长期的呼吁和论争,人们对于保护的对象、范围、方式等的完善经过了漫长的一个多世纪的努力。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分为动产和不动产两大类。艺术品属于动产,而建筑和自然环境等属于不动产。这些概念的确立是以相应的法律的颁布为标志的,进而形成非常完善的法律制度。因此可以说,法国的建筑遗产保护的核心应该是国家立法。总结一下,法国的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可以说是从点到面的过程。

1建筑文化遗产概念的产生和有关“历史建筑”的1913年12月31日的法律因为法国在欧洲历史上的中心地位,它拥有的历史建筑非常的多。但是,在19世纪中叶之前,大部分人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有关建筑文化遗产的概念是在18世纪末的时候产生的。当时法国大革命使得整个法国的建筑文化遗产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在18世纪末期,这种意识随着新建筑的蓬勃发展对其产生威胁而产生,在那时,大量的文物建筑被砸、被转卖,甚至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被转作别的用途。一些保守派人士和具有前瞻性眼光的有识之士纷纷站出,通过各种方式,呼吁保护历史建筑。1825年,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在《对破坏者的斗争》一文中疾呼:“法国虽然被那些毁灭性的革命者、惟利是图的商人所破坏,她还是拥有丰富的法国式文物古迹。我们应该禁止锤子继续破坏我们祖国的脸面。需要有一个法律来阻止这一切。这是我们需要做的……对于一个文物建筑而言,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它的用途和它的美观。它的用途主要是对于拥有它的人而言,而它的美观则是对

所有的人而言。因此,所有人都没有破坏它的权利”。

随着民众的呼声越来越高,1830年,国家成立了专门研究历史建筑的机构,设立了历史建筑总监的职位。第一份历史建筑的分类清单在1840年产生,同时,成立了直接受内政部领导的历史建筑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的职责是对已经清点过的历史建筑进行技术分析并且负责必要的修复工程。1887年,法国颁布了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律。该法律确定“历史建筑”为一个法定的概念,并且明确了在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政府干预的范围。该法令在1913年12月31日经过修订和完善后,形成了在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史上非常著名的针对“历史建筑”的“1913年法”。

该法律在后来经过了多达27次的修订。在这个法律中明确规定:“历史建筑”作为公众利益受到保护。同时,根据历史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规定了两种不同程度的保护方式:一种是非常严格的列级保护,要求对历史建筑从历史学的角度或者从艺术的角度来进行保护,其登录和保护的程序都比较严格。另一种是注册登记,原来是用来登记那些准备要列级的历史建筑的临时名册,后来则专门登录较为普遍的历史建筑。保护要求也相对简单,主要是对历史建筑的变化进行监督和有效的管理,以保持和体现其价值。

从此,“历史建筑”作为专门的一个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被确定。至2000年,法国全国已经有列级保护和注册登记的历史建筑39000幢。

在1913年法律的基础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政府决议,制订了一系列的鼓励性措施和惩罚性措施来保证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并且鼓励其向公众开放,以实现其社会和经济效益。2“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概念和1943年2月23日法律

20世纪初开始的技术革命、城市化等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风貌景观,人们开始考虑不能仅仅保护那些杰出的但是孤立的文物建筑,而要关注与该历史建筑息息相关的城市的肌理、城市的景观。因为虽然建筑单体得到了保护,但是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仍然没有具体法律的支持,处于保护的真空时期。某些已经被破坏的周围环境已经影响到了处于其中的历史建筑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人们逐渐地意识到历史建筑与围绕它的空间是不可分离的。所有的邻近环境的改变,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都会影响到人们的感觉。因此,在1943年通过了一个“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法律,建立了一个以历史建筑为中心的500m为半径的圆周保护范围。与“历史建筑”复杂的登录程序不同的是,一旦“历史建筑”被确定,在其周边便形成500米为半径的保护范围,在其中不能有任何没有得到特殊准许的建设,保护和历史建筑息息相关的自然元素(包括建筑周边的植被、绿地等),还要保护其周边的街道特征(包括铺地、街道构筑物等)。

由于在法国几乎每个市镇都至少有一个被列级保护或注册登记的历史建筑,因而其覆盖的范围是非常大的。因为每个建筑的情况不同,国家还会委派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非常细致的个案研究。3“保护区”的概念和1962年的法律

1950年的法国,刚刚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城镇面貌可以说是千疮百孔,有大量的城市中心区尤其是历史地区被定为“不卫生地区”,此时人们纷纷的拆除或者重建城市,但是很快发现:城市的特色风貌景观正在快速地消失。作为城市标志的历史建筑经过战争的蹂躏已经面目全非。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保护区”的概念和1962年的法律,同时明确了保护所要达到的是一个双重目标。“保护一个历史街区需要同时保护其外立面和更新其室内。修复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保护街区特有的性格,并且对建筑物进行整治,使得建筑物居住起来更加现代更加舒适。

直到1962年8月4日,法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主要是在对历史建筑物和其周边环境的保护上。但是,许多城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就在于城市肌理和组成城市肌理的建筑与空间的协调整体性。1962年的法律确认了把历史文化遗产的范围向这种历史环境的扩展。城市更新的方式不仅是物质的更新,其更加重要的评价标准是能否改善环境品质以及带来新的活力。

此后,保护机构又提出了一个长期的保护和实施价值的规划(PSMV),它与一般城市规划具有不同的特性:A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协调的基础;

B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现,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修复和再利用的指导

C包含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功能等方面,考虑保护区内居民有关居住、

就业、服务和交通等的需求。使得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到不断发展的城市建设与

管理的完整体系中,从而保证了保护区的活力

4加强对城市和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1980年初期,人们意识到对于不具有特别突出的艺术、文化价值但是却能够体现该城市或者乡村的特性风貌有重要作用的区域的遗产的保护的必要性。因为对于大城市的建筑遗产得到比较完善的保护,法国人开始注重边缘地区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

三、法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立法保障法国的保护立法体系采用国家与地方立法相结合的方式,国家立法是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核心。以《历史建筑保护法》、《保护区法》和《地方分权法》分别作为文物建筑与保护区两个层次内容的保护法的核心,明确保护对象、保护方法及保护资金的原则性内容。地方政府根据城市自身特点结合城市规划制定更为详尽、深入及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法规。完善的国家立法框架与灵活、详尽的地方立法的相互结合是法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的特色。

2资金支持给保护对象提供资金保障也是法国文物古迹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国对于被保护的建筑和区域都给与建筑维修补贴,但在维修总费用中的百分比以及国家、大区、省和城市在补贴中所占的份额不同。纳税方面,法律规定向公众开放的国家文物100%免交房地产税,同时还通过减税鼓励个人和企业单位资助文物保护事业。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把赞助文物保护事业作为自己的职责和文化形象广告。此外采取贷款、公用事业拨款、发行奖券、自筹资金等多渠道、多层次方法筹措资金,共同资助巴黎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法国政府用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开支很大,国家对文化事务(涉及遗产、建筑、博物馆、档案、音乐、舞蹈、戏剧、造型艺术、图书和阅览等各个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 2003年将近61亿欧元。

3民间保护法国政府重视发挥民间组织在保护遗产方面的作用。法国目前共有大小不等、功能不一的民间社团组织18000个,这些民间社团组织主要以古迹、古建保护为主,其经费来源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政府补贴;二,社会赞助(包括古建业主捐献自己的房产);三,产业化经营。法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常都是以委托民间社团组织托管的方式完成的。为进一步发挥民间组织在保护遗产方面的作用,法国政府签订国家与协会契约宪章,充分肯定民间组织在遗产保护中的地位,并给予他们在制定有关遗产政策中的参与权,同时强调重新定位角色,把对某些遗产的认知和管理权充分下放,交由最直接的地方组织负责,是民间组织在参与建筑保护过程中获得权利和利益,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维持此种权利和义务的责任感。2001年,法国政府将“国家遗产日”的主题定为“遗产与协会”,希望通过这一活动使公众有机会接触一些长期积极自愿从事遗产保护的个人,更多地了解协会在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民间组织在保护遗产中的作用和地位,已被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所认同。

四、法国民众的心态

世界无论哪个国家,城市保护的最大问题都不在名胜古迹而在民居方面。而正是巴黎人自己把巴黎的老屋老街原汁原味地保护下来。当巴黎的民居即将面临毁灭的厄难时,巴黎人挺身而出,在报上写文章,办展览,成立街区的保护组织(如历史住宅协会、老房子协会等等),宣传他们的观点。巴黎人认为,正是这些老屋、老街,构成了“历史文化空间”。巴黎人的全部精神文化及其长长的根,都深深扎在这里。因此,他们为保卫这空间而努力数十年。如今这些观点已经成了巴黎人的共识。巴黎已经有了清晰的民居保护区和严格的保护民居的法规。

五、实例分析

许多历史建筑在维护其建筑原貌的基础上。需要以新的功能,重新适应于当代城市。而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参观的建筑外壳。

公共浴场—音乐厅、博物馆

1932年,鲁贝市建成了法国最

美的游泳池,但其中的设施经过漫

长的时间已经被腐蚀了。同时,对

于技术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

此游泳池于1985年关闭。1990年.,

市议会和法国博物馆管理局同意在

其中建立鲁贝的美术和工业博物

馆。(见右图)

博物馆收藏了19世纪和20世纪

的艺术作品,按年代序列展示并设

有不同的主题,博物馆的重要展厅

是中心的游泳池,从代表海王星的

“狮子”嘴中倾泻的水始终注满水池,泳池边缘有台阶步道,现在这里除了具有展览教育功能外,还是别具一格的举办音乐会和时装秀的场所。游泳池博物馆的

工业部分保存了鲁贝纺织厂艺术和技术知识,描摹了19至20世纪建造的主张以纺织为核心产业工

业城市的特征。

里尔纺织厂—社区文化服务中

从法国北部煤炭带上逐渐衰落

的工业镇到2007年的欧洲文化之

都,里尔为改变其形象做出了很多

努力,纺织厂建于19世纪中期,于

1990年关闭,它被窄街从中间切开,

包括两栋建筑,共三层,高15米,

建筑面积8510㎡,建筑占地面积

2250㎡,修复中增加了新的街道和

空间,运用了震撼人心的金属外壳

将整个空间装点得光芒四射,展览

室、厨房被置换成接待处和研究室,

同时将它原始的砖结构保存完好,

这些老建筑容纳了一个350平方米

的展室。艺术家工作室和视觉艺术

灵活的工作空间,由于装有可滑动

的隔断墙,可以根据不同活动需要

调整和重新组织室内空间。(见右

图)

拿破仑广场

卢浮宫自1793年成为博物馆以

来,至20世纪80年代,虽经多次

扩建,但它的7万多平方米的展出

面积已经容纳不了40万件藏品。更为严峻的是,卢浮宫博物馆缺少必要的服务设施,整治与扩建势在必行。在改造方案中,贝聿铭考虑到要尽量保留卢浮宫原有的外观,故提出将所有服务设施都建在地下。其中包括接待厅问询处、休息室、托儿所、图书馆、电影厅、音乐厅、视听中心及咖啡馆、一条商业长廊和一个可以容纳1000辆小汽车50辆大轿车的地下停车场。一个大胆的设想是把地下

设施的出入口建成一座玻璃金字塔,并将其设置在卢浮宫的主轴和次轴交叉点上。

六、结语

法国的建筑文化保护,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完成的,在坎坷的保护道路上,法国人民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研究法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借鉴其建筑保护的经验,对于我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是很有意义的。比如说法治的健全,民众的积极参与等一些具体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邹耀勇。巴黎城市发展与保护史论。见: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07界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

[2]赵琳。法国古建筑保护概况。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文博系

[3]刘海岩。法国里昂城市历史遗产保护随感。见:《城市》2004.4

[4]张凡。法国南特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设计。见:《华中建筑》2002.2

[5]阿兰.马来诺斯Alain Marinos。法国重现城市文化遗产价值的实践。张恺(译)见:时代建筑2000.3

[6]邵甬阮仪三。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见:《城市规划汇刊》2002.3

[7]孙齐。价值的重现—城市历史遗产的再利用。见:《城市环境设计》2007.12

[8]陈立旭。欧美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审视。见:《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2

[9]陈光明周翠娇。先进发达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镜鉴。《求索》2008.12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沈阳故宫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沈阳故宫 学院:中认新能源技术学院姓名:徐守秋 学号:71551P19

摘要: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旧城中心。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基本建成。乾隆、嘉庆时又增建。占地4.6万平方米。整个建筑楼阁耸立,殿宇巍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融汇了汉、满、蒙古三个民族的特色,为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建国后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文主要介绍了沈阳故宫的建筑体特征,管理和保护,并针对一些遗产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提示和建议,以促进遗产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沈阳故宫;世界遗产;特征;管理与保护;可持续发展 前言: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沈阳故宫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一、沈阳故宫的特征 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我心目中的长城长城,是我早已向往的去处。暑假里,我如愿以偿饱览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长城风光。八达岭耸立在北京西郊,远望起伏连绵,近看山岭陡峭。长城盘旋在山梁上,像腾飞的龙。站在长城上往下看,只见停车场的一辆辆轿车如甲虫,一个个行人如蚂蚁;往上仰望,蓝天白云,烽火台傲然挺立。登长城看起来容易,走起来气喘吁吁,好不容易才走到好汉坡,大家都累得汗流满面。妈妈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不自满。”听了妈妈的鼓励,我又坚持往上登,终于登上了八达岭长城高处——烽火台。 爸爸告诉我:这是古代秦朝,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劳动人民用肩挑手扛,用砖石砌成的。以后逐渐连成了万里长城。我们的心情都很激动,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的景点,拍下了10多个镜头。站在长城上,我浮想联翩:二千多年前,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就能烧出那么质好量多的火砖,砌成了坚实的城墙,实在是了不起!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把祖国的各行各业建设得蒸蒸日上、欣欣向荣。长城,被 __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好长城,更要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我今年9岁了,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要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世界的和平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

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 __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丁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所以说,长城作为人类 __奇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之无愧。长城,是我们中国的一条长龙,是见证中国发展的有效见证。所以我们要到长城去玩。这也验证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含义 当汽车行驶在乡间小道时,作家冯骥才再也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往日白砖青瓦的农舍冒出了西洋式的尖顶和闪着异光的马赛克,炊烟袅袅,小桥流水成了埋藏在心底的梦。冯先生开始四处奔波,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博大而宽广。她无处不在――溶于书本,徜徉于江南小道,盘旋在峭壁飞檐。我们被这种浓厚的文化信息包围着,却道貌岸然地做着蟪刽子手。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我们的文化遗产是 __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至今气宇轩昂地挺立着,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江女的哭声凄婉悲恸,纤夫的号子似乎仍在耳边萦绕。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烫帖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刀光剑影去了,长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厮杀消逝了。一切随着大江东去,只有千年松柏和着轻风耳语。

世界文化遗产 结课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 结课论文 中华文明的璀璨时刻 专业:电气及其自动化 班级:08电气二班 学号:0828010070

姓名:赵瀚 关键词:西安,黄山,龙门石窟,保护,管理,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本文说明了古城西安的一些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总结文物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提出这些文化遗产在今后的管理方面和工作方向西安,坐落在关中平原,周边环绕着泾、渭、灞、沣等八条河流,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西安地区山环水抱、风景如画,历朝皇帝曾十三次定都于此。故而,西安遗下了无数稀世奇珍,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黄山风景区(Huangshan Mountain)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一对古城的考察 西安,坐落在关中平原,周边环绕着泾、渭、灞、沣等八条河流,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西安地区山环水抱、风景如画,历朝皇帝曾十三次定都于此。故而,西安遗下了无数稀世奇珍,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距今有2000余年,其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是当今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已发掘了三个呈"品"字形俑坑,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藏与真人真马大小差不多的陶俑约8000件,战车百余乘,以及数万件实用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于1979年10月建成展厅;二号坑于1976年春发现,于1994年10月建成展厅并对外开放;三号坑于1989年秋建成展厅。 (二)唐华清池 唐华清池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唐皇家园林,建于唐华清宫遗址之上,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饮誉中外的游览胜地,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有:锺灵毓秀的骊山风光,流芳万年的天然温泉,周幽王举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及其烽火台旧址,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旧址。 (三)东汉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距西安百余公里。是我国境内安置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著名寺院,始建于东汉。原寺规模很大,寺内占地

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论文

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赏析论文 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宝贵财富,它因其具有特定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然而,对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使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正处在有史以来的高压力和高损耗期。因此,本论文就有关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来展开叙述,并举出具体的实例来阐述个人观点。 关键词:世界遗产开发保护 1、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现状 1.1 中国遗产前期发展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导缔结,目的是对具有特殊世界意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识别和保护。中国1985年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现有175个缔约国,已有730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2007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中国从1996年至今,几乎每年都有世界遗产申报成功,截至2010年8月,中国已拥有包括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古典园林、古村落等在内的40项、65处世界遗产地,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44项,含跨国项目)和西班牙(41项,含跨国项目),位居世界第三,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中国自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入选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现已拥有35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25处世界文化遗产、6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此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两国,名列世界第三位。此外,中国目前还有100多处遗产地,现已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1.2 中国遗产后期发展 自90年代以来,人造景点的旅客大幅减少,传统公园也日渐衰退,而世界遗产却为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所关注,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中国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具备申报世界遗产基础条件的地方也相对较多,但推动世界遗产申报热的主要动力,是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及其作为特殊资源所显现的垄断经营价值。在看到世界遗产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少干部也因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显了政绩并得到晋升。这种榜样作用,使一些地方政府不做真正研究便盲目地耗巨资为申报创造所谓的条件。有些地方为了申报世界遗产进行环境治理,甚至将一些重要的反映遗产延续性的建筑,以妨碍景观建筑为名予以拆除。还有些地方规划部门,设计套用一般旅游景点方案,严重破坏了遗产原有历史环境和风貌,致使申报热变成了破坏热。 世界范围内预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数量增加很快,世界遗产的审批也随之越来越重。为使世界遗产更具代表性和平衡性,世界遗产委员会要求包括中国在内,世界遗产项目超过20个的国家少报或暂停申报。预备申报世界遗产的地方,要认真考虑当地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地做好申报世界遗产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有关机构对中国的35处世界遗产进行监测,其报告认为中国的世界遗产处于良好状态。这是长期以来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世界遗产地努力做好世界遗产保护的结果。但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工作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近几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对这些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担忧。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后每6年就要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检查,如果遗产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面貌被破坏或改变,将可能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若不能按期整改,恢复原貌或破坏性造成原貌不可恢复,将被《世界遗产名录》除名。目前全球730处世界遗产中,已经有31处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的世界遗产虽无一处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但也必须引以为戒。 2、中国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 中国世界遗产正面临着法规不健全、旅游业的超载、错位开发的严重威胁,有的甚至面临存亡的困境。在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旅游开发中,遗产资源浪费、蜕化及遗产地环境被污染、生态系统失调等现象已屡见不鲜。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论文课题名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学生姓名刘瑜亮 学号201231160917 专业公共管理类 班级公管9班 2013年6月5号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摘要: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见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对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领略起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保护保护策略 1 中国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基本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觉得文化遗产的珍贵,地球上的东西是亿万年逐渐演变而来,保护世界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物质,非物质遗产等)都对人类对历史的了解与人类的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保护世界遗产,爱护生命,爱好和平,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才会转得更久...所以,认识中国的世界遗产与保护世界遗产刻不容缓!确定并保护世界遗产,对于我们今天传承文明、审视生命、认识历史、认识自然,进一步改善和创造人类的生存环境,意义重大。它的认识价值绝不是任何文献资料和用文字写成的历史书所能替代的。中国有许多处世界遗产,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为中国和世界所知。

为了使物质文明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约了《保护和世界文化的自然公约》。 中国于1985年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中国起步较晚,但是后来居上。截至20120年8月1日,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名列第三,位于西班牙与意大利之后。 自90年代以来,人造景点的旅客大幅减少,传统公园也日渐衰退,而世界遗产却为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所关注,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中国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具备申报世界遗产基础条件的地方也相对较多,但推动世界遗产申报热的主要动力,是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及其作为特殊资源所显现的垄断经营价值。在看到世界遗产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少干部也因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显了政绩并得到晋升。这种榜样作用,使一些地方政府不做真正研究便盲目地耗巨资为申报创造所谓 的条件。有些地方为了申报世界遗产进行环境治理,甚至将一些重要的反映遗产延续性的建筑,以妨碍景观建筑为名予以拆除。还有些地方规划部门,设计套用一般旅游景点方案,严重破坏了遗产原有历史环境和风貌,致使申报热变成了破坏热 2 中国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都江堰的发展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土木工程学院09级给排水班刘杨 【概要】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它以规模宏大、科学布局、费省效宏、代有兴建、历久不衰而举世闻名。都江堰的发展与时代和科技进步紧密相联,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更加有利于都江堰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是都江堰发展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发展 【正文】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岷江上游出山口,地处成都冲积平原扇面的顶端,高屋建瓴控制着整个成都平原的水利资源,工程顺江而筑,依山而凿,主要由互为依托的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据史料记载,工程最早始建于公元前 256 年的战国后期,为秦蜀守李冰率。得川西民众,历经 25 载修筑而成,史称“川西第一奇功”益于都江堰灌溉之利,洪旱灾害频繁的川西地区,从此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 1、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 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2000 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24 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1.1. 硕果仅存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规模宏大、布局科学、费省效宏,代有兴建,历经 2260 而不衰,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设计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独一无二的无坝式引水枢纽,“古为今用” 硕果仅存的奇观。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1.2. 可资借鉴的治水哲学思想和管理经验。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而“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正确引导,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同时要随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

浅谈法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序列号____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法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课程名称: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任课教师 20 年月日

浅谈法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滚滚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滔尽了多少是非成败,却在无意间留下了它走过的痕迹。宏伟的文化遗产令人叹为观止,这些伟大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在闲暇时欣赏的对象,更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我们除了使用它们,更应该懂得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下面笔者将通过对法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描述,来论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无庸讳言,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法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头。 法国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梅里美《历史性建筑法案》颁布于1840年,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宪法。此后,1887年又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保护法,即《纪念物保护法》。这部法律明确重申了作为法国文化遗产的传统建筑的保护范围与标准,并组建了一个由建筑师组成的古建管理委员会,负责作为法国文化遗产的选定及保护工作。1906年,又通过了第一部《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值的自然景区保护法》,除建筑外,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纳入到了法律保护范围之内。但现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所遵循的法律规则,基本是1913年颁布的《历史古迹法》和1930年颁布的《景观保护法》。1913年颁布的《历史古迹法》已经包含了现行保护制度的基本内容。在这部法律中,对文物所有者的权力,做出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准许国家直接对已经列入遗产名录的古建文物进行修缮。同时,对现有遗产进行登记造册,重要者还要列入保护名录。 1941年,法国将1913年制定的《历史古迹法》中与地下出土文物有关的部分独立出来,单独制定了一部《考古发掘法》,从而为后来的考古发掘提供了法律支持。此外,1962年通过的《马尔罗法》即《历史街区保护法》和在这一法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1973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一同构成了法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最主要的法律防线。这些法律法规在后来尽管经历过无数次修改,但其影响力一直辐射至今。 当然,拥有完善而且系统的法律支持还远远不够,更需要严格地执行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 在法国的里昂,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12-16世纪建筑的古街巷区,区内有250栋“保护建筑”,如12世纪的大教堂等,大量的住宅、商铺古建筑构成了古老街区的历史风貌。在19世纪以后建设的建筑,在风格上也与古建筑十分协调,从而使整体风貌古色古香。这里不但保护了古老的文物建筑,还保护了后世不同时期建设与之相协调的其它建筑,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当初,政府为了保护这个历史街区,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增加地区活力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先是对所有住宅进行整修,将上个世纪的纺织厂及工人的住宅作为历史景观加以保护,按原样整修,外部加以粉刷,室内加建厨房、卫生间,通过改善条件使其可以继续居住,留住了原来的居民。按着改善交通,围绕老城区修环路,建停车场截留外来车辆,减少古城区的交通量,只允许居住在老城区的人才可以开车进城;同时修地铁、红绿灯控制,减少地面交通,提高通行效率,而又不拓宽旧有古街道。 不难看出,法国里昂的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政府高度重视、法律法令严格、新旧建筑共融、交通设施完善、生活习俗延续。在当前各地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困难重重的矛盾中,法国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检讨、启迪运作。 众所周知,法国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国度。塞纳河边的漫步,香榭里舍林荫下的低徊,酒吧里的慢酌,咖啡馆里的细语……还有在这里随处可见的街头艺人,他们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代表。或是有备而来,或是即兴表演,整个市区充满着艺术的气息,这些艺术家尽情的展示着自己,向游人诉说着艺术的情愫。大多数法国人向来崇尚自由,他们追求更多的是生活的品质。法国的传统文化如此,现如今的法国亦如此。这种对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传承,与文化遗产的良好保护不无关系。可以想象,置身于如此具有文艺气息的建筑中,人的心性、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唐艺倪 1150428 当听到老师布置“以一个城市的发展为例谈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时,我脑海里跳出许多个问题:如果一个东西不顺应历史潮流,我们何必勉强地要它留下?何必做生硬的保护?因此,我斗胆跑题与老师“对峙”,谈谈我的拙见:对待文化遗产,不能勉强地谈生硬的保护。 在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要“保护”的对象是否有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包括了是自然的馈赠,以及祖先的智慧结晶,我在这里只论述后者。祖先留给我们的,有物质性的建筑、遗迹,也有非物质性的民间艺术。 以大熊猫为例,原本,如果失去大熊猫,我们只是失去一个物种,可现在,由于大熊猫的特殊性即只有中国是它的栖息地,仅此一家,所以它就变成了一种象征,一种人们心中的一种骄傲甚至成了精神的代名词。而文化遗产就像那深山竹林里的大熊猫,且不说那些被提名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它的历史,都有它所有特殊性的、所“仅此一家”的东西。而就是这种东西,带给人一种文化认同感,使生活在这个文化圈里的人只消一照面,就能知道彼此的共通之处;也就是这种东西,带给人一种归属感,使每个远离他乡的游子,心中都有一寸形象鲜明而具体的故土,有一条深深地根从汲取远行的力量。 听起来,文化遗产确有它的价值。 但我们知道,当我们谈到要保护一个东西时,它已经危在旦夕了。自然教以我们适者生存,凡是适合的东西,不经保护就能流传。而既然危在旦夕,不恰巧是证明了,它的原本的存在方式已无法适应当下环境?如果这些文化遗产已不能适,如果全球化与现代化更适应历史潮流,是不是我们应当让传统让步,挣脱历史的枷锁飞速向前奔跑? 既然文化遗产有着毋庸置疑的威力,为什么她陷入了这种危在旦夕的境地?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为什么不顺应历史潮流了?时代似乎给我们留下了不可解的悖论。 我们要知道,是什么把文化遗产逼到如此境地。 文化遗产的危在旦夕,有主观客观两方面原因。主观方面在于一种心态差异:年轻人拥有时间,拥有大把大把的青春可以挥霍,所以他们喜欢变化,追求时尚;而老年人的时间所剩无几,但他们拥有空间,所以他们渴望永恒,崇尚传统。客观方面在于经济全球化的入侵造成了一种文化入侵: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因为利益等影响,人们不得不穿相似的衣服,吃相似的快餐,看相似的节目,我们的审美、生活方式都不可避免地趋于一致。如果说现代化追求高效的理念造成了千城一“方盒子式大厦与水网式道路”之面,那么全球化带来的则是更不易逆转的“千心一面”了。因此在年轻人心态作祟下,在全球化及现代化进程的逼近之下,几经流传的文化遗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危机。 因此,拯救文化遗产,实质上实在对抗这种全球化、现代化带来的影响。 是不是,保护文化遗产,就有效? 仍以大熊猫为例,当地球上的大熊猫所剩无几时,是不是人工交配便能解决问题?在我看来,可笑的是,人工交配的大熊猫已不是在竹林里自由成长的真正意义上的大熊猫了,而只是一种符号,象征着我们心中的一种骄傲,它只是穿着大熊猫的外皮而已。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 ——福建客家土楼 1001113309 林良平 摘要 大自然和人类在我们古老而美丽的地球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我们在瞻仰那些辉煌硕果时,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叹服。今天,那些自然和文化遗产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财富。 目前为止,《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已增至911项,其中我国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项目已达40项,其中文化遗产26项,自然遗产8项,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2项,世界遗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意大利(45项)和西班牙(42项)。而我们熟知的福建土楼于2008年7月6日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福建客家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客家土楼、保护与开发。

前言: 对于世界遗产,其实在没接触到世界遗产概论这门课程之前,我并没有太深刻的了解,主要是把旅游景点和世界遗产给混淆在一起了,以前主要是简单的把世界遗产定义成:知名度很高的旅游景点,就是一个旅游景点,已经被世界上的人熟知了解的,最后被接纳成为世界遗产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对于世界遗产,首先要有一个观念上的理性认识。世界遗产并不等同于旅游景点,两者存在着相交点,但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旅游景点有可能成为世界遗产,有一部分世界遗产就是由旅游景点转化而来,比如庐山国家公园,是国家重点的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又有一部分世界遗产跟旅游景点是没什么联系的,像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中国的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些只是一种文化的形式。还要说明一点,能不能成为世界遗产与知名度并不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知名度不等于世界遗产。 正文: “世界遗产”这个新的概念(名词)日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文章、媒体与相关领域中,尤其是与旅游观光业的结合,致使其内涵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扩展,并受到世界各国间的关注与重视。那么世界遗产这份头衔到底所象征的意义是什么?广义来说,世界遗产的定义是指人类所拥有的共同资产,这份共同资产是人类在地球上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遗留下来或努力创造出的不可再生、不可移动,并具有显著普遍价值之伟大文明遗迹、建造物群、纪念物,以及珍贵自然环境等的可证明物。在这个定义里,强调到的一点就是世界遗产是人类所拥有的资产,这意味着世界遗产是不分国界的,不因为国家的主权而被单独占有,所有人类不分族群都可参与其管理,国家只是扮演全世界人类之代理地位,资源的开发和经营都是要受到相关机构的监督与指导。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对住在地球上的每个人而言,都象征着它是无可取代的珍贵资产,其保护也好、保存也好,应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与使命。阿富汗巴米扬神像被毁后的复原就可以很好地说明世界遗产的这个性质。在2001年3月,阿富汗巴米扬神像塔利班政权炸毁,之后阿富汗政府是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才通过先进的激光技术,重现了巴米扬大佛的“身姿”。世界遗产地目前正面临各种危机及冲击,更需要全人类的力量来保护和恢复世界遗产,这是全人类的共同合作和努力才能做到的。

欧洲的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论文序号: 论文提交地点: 论文提交时间: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就罗马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程名称:欧洲的文化遗产 _______ 学院 ___ 专业班级班 学号 __ 姓名 __ 联系方式 __ 任课教师郭少琼 __ 2011 年4 月18 日

就罗马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罗马素有永恒之城的美称。在其“历史中心区”,不仅有古罗马时代的城墙、驿道、神殿、输水道、凯旋门、角斗场等宏伟建筑,以及大片的古罗马广场废墟和随处可见的残墙断垣,更有自文艺复兴以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房屋和铺以石块路面的狭窄街道。其一砖一石都承载着久远的文明,凝聚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置身其间,人们会感受到历史的延续和时代的变迁,慨叹意大利人民对文物古迹的高度尊重和精心呵护。 在意大利全国8000多个市镇中,类似罗马这样的“法定历史中心区”,共有900个。其中,罗马、佛罗伦萨、那不勒斯、锡耶纳、维罗纳、斯普莱托等等城市的“历史中心区”,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具有不同历史风貌的“中心区”,成功地使“传统”与“现代”在全球化的滚滚红尘中和谐共存,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中心区的设立和保护,体现了意大利人对文物古迹保护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意大利人认为,古迹不仅包括单个建筑,还包括他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不仅包括建筑精品,也包括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普通建筑。因此,他们对旧城区文物古迹的保护通常不是个体保护,而是成片保护,即实行“整体保护原则”。有关这方面的法律最早可以追溯到1821年,其后150多年里又逐步完善,最终于1964年被纳入著名的《威尼斯宪章》。 在实践中,“整体保护原则”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历史中心区”的宏观保护,二是对“大遗址”的整体保护。 对“历史中心区”的宏观保护,法律规定必须保持古城的原有格局和风貌,不准以任何名义进行任何形式的破坏。区内所有建筑物的外部结构管理权属于国家。房产开发商、居民和商店经营者,只能拥有房屋的所有权和内部的使用权,而不拥有对建筑物整体改造的权力。对房屋外部结构做任何性质的维修,必须按国家相关法律和获得批准的方案进行,不能自作主张。超过一百年以上的建筑物,其内部装修改造亦须经过政府批准。“历史中心区”内一切具有考古价值的历史遗存物——房基、残墙、断柱、洞穴、树木等等,必须原地保存,未经政府文物保护部门的批准,禁止任何形式的拆除、移动、修改或修复。位于罗马古城中心的祖国祭坛,是一座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宏伟建筑,是意大利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是外国元首访意时敬献花圈的地方。但紧靠其白色大理石基座的左侧,却兀立着一簇暗红色的古罗马时期的残墙。国家最神圣的建筑与败垣为伴,足见意大利对文物“整体保护”赋予了何等崇高的地位。 至于“大遗址”的整体保护,是指对发掘出土的大片古代遗址的保护。其原则是不改变遗址古迹的原貌,以遗址公园或博物馆等形式将出土时的现状全面完整地保护起来。遗址发掘出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决不搞什么重建或“修复”。意大利人认为,在历史遗迹之上制作任何一种复制品,都将破坏遗迹的历史真实性,扭曲它所传达的历史信息。在位于罗马市中心的著名“古罗马广场”遗址,除了凸凹不平的石板路、恺撒将军的空无一物的墓室和仍然傲立苍穹的元老院石质门柱等少数遗迹之外,其余几乎全部是当年各类公共建筑物的残墙和地基。但这片毗邻“帝国大道”、规模宏伟的废墟,却强烈地映射出古罗马文化的辉煌和一代帝国睥睨八荒的气势。每年来此参观的数百万游客,可以在这里贴近历史,怀古思今。而专家学者们则可借助这片废墟,探索当年的经济、社会形态和各类重大政治事件的原委。类似这样的“大遗址”,意大利还有“庞贝及埃尔科拉诺考古区”、“古奥斯蒂亚海港城市遗址”、玛特拉市的“石头城”等等。它们都是不加任何修缮的露天博物馆,堪称当今“大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典范。 当然,意大利人并不是一味反对修缮文物。相反,政府和社会各界每年都投入巨大人力和财力,维修遍布全国各地的濒危古代建筑、壁画和雕塑。但他们在维修过程中始终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真实性”,即对原物尽可能不做“干预”,干预的宗旨仅仅是在必要的情况下

旅游与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吉林财经大学 旅游与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 任课教师:刘明菊 姓名:马丁 院系: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商务0806班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

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 莫高窟 、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3 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若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景色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及原文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资料题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献、资料来源: 文献、资料发表(出版)日期: 院(部):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翻译日期: 2017.02.14

外文文献翻译 保存奇迹 Karin, Richar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 《MAS Ultra大学版》第9期(2001)第54-58页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我们的视野中传统的婚礼舞和诗人的语言逐渐地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易事。教科文组织努力去保护濒危的杰作,同时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的昆曲、日本的能乐、印度舞蹈、来自格鲁吉亚的男子和弦合唱、制作立陶宛木制和金属十字架古老的知识还有几内亚的索索巴拉的传统音乐。在一个新的名录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这些为“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语是一个由专家而不是巫师或音乐家所用的专业术语。它一般是指非物质方面的文化成果,如故事和语言本身,信仰和价值观,以及赋予文化活力的各种形式的知识和技能。这一遗产可以包括婚礼和葬礼、舞蹈、工匠的技能、口头流传下来的农业知识,甚至可以包括节日和聚会,如坦坦地区的木赛姆牧民大会。您可能认为只有在博物馆才能发现这些文化的踪迹,但是这些文化在我们身边,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这不是玻璃下的文化! 日本的活国宝 在日本,学者们早已认识到无形的文化。在18世纪和19世纪,语言学家、民俗学家和其他人试图整理世界的口头传统。然而,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从近年来开始的。在1950年,日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始了一个保护活国宝的长期项目。类似的方案随后在韩国,菲律宾,泰国,美国和法国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看作是一种资产或资源而得到保护、赞赏、使用和管理,这个想法可以溯源回到明治时代。在西方,同时,法学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资产,利用专利和商标制度去保护它。但是,有些集体的文化的创造是不成文的或无记录的,所以在保护的时候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文化遗产期末论文

中国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宝贵财富,它因其具有“突出的、 普遍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然而,对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使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正处在有史以来的高压力和高损耗时期。因此,本文就我国在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措施与对策 1 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现状 1.1 世界遗产的数量在逐年增加 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2007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中国从1996年至今,几乎每年都有世界遗产申报成功,截至2010年8月,中国已拥有包括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古典园林、古村落等在内的40项、65处世界遗产地,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44项,含跨国项目)和西班牙(41项,含跨国项目),位居世界第三,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1.2 遗产类型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比例不平衡,以世界文化遗产居多,比例高达65%,世界自然遗产数仅占20%,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数10%,文化景观占5%。 1.3 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中国的世界遗产更集中地分布在人口较密集的东部,呈现西疏东密的空间分布现状。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京周边地区、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以及中国西南地区;从省域分布看,中国目前共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拥有世界遗产,其中,北京市最多(有6处),其次是四川(有5处),辽宁、山西、河南、江西、福建、云南等地也较多;从遗产类型分布看,自然遗产大多位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相对偏远封闭的西南山区,而文化遗产大多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是六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与杭州)所在地最为集中。 1.4 世界遗产项目的后备资源充裕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后备候选的遗产类项目众多。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其中,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18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8处。但实际上,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0个申遗项目,其中约100个进入预备申遗清单。 2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错位 2.1.1 重申报,轻维护 世界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和壮丽山河的杰出代表,堪称精品中的精品。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往往能够极大地提升遗产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来非常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收益。黄山成为世界遗产后,旅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题目: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 姓名: 学号: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2011级 班级:11717班 任课教师:马振华 20 14年 4 月

内容摘要 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有4个特点,即世界遗产的数量在逐年增加,遗产类型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很不均衡,世界遗产项目的后备资源充裕。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存在着认识错位、规划失位、管理乱位、制度缺位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科学编制规划、分级分类管理、提高监管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教育等相应的管理和保护对策。本文就张家界武陵源白龙天梯存在争议为范例进行具体讨论。 关键词:世界遗产;问题;保护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 ——对张家界百龙天梯争议的思考 一、案例背景 百龙天梯总造价1.2亿元人民币,是由北京两家公司和美国某公司合资的,1999年10月开始动工。电梯全长326米,其中154米是在山体内的竖井,172米是地上钢结构井架,双层轿箱最大载客量50人。游客乘“天梯”仅用两分钟便可从山谷直升山顶。这个建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创造了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超级电梯曾经引发了全国各界对遗产开发保护话题的激烈争论。百龙电梯隶属于中外合资的百龙天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2002年5月正式试运营,由于外界争议太大,百龙电梯在2002年“十一”黄金周之前被强行停运,至2003年8月8日,电梯又在一片争议声中重新投入运营至今。 从天梯动工起,就一直遭到各界抨击,总结起来有三点:其一,张家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宗旨是为保护其原貌,而在保护区内凿隧道、打竖井、立钢架,是与这一宗旨背道而驰的;其二,张家界峰峦不宜建这种伤筋动骨的工程;其三,现在不是增加设施招徕游客的时候,而应考虑适当控制容量。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名胜区过度开发,造成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的面貌,是具有共性的普遍现象。围绕“天梯”的争论其实是老调重弹,与泰山修索道、黄山大开发、在三峡崖体做商业广告、诸多风景名胜区滥建人工景观引发的争论并无二致。反对者主要是遗产保护组织和自然保护专家,支持者是急于发展经济的地方政府和利用遗产赚钱的商人。各地在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中,要始终做到资源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认真解决景区过度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严重倾向。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具体讨论。 二、中国世界遗产发展现状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结课论文

【关键字】保护 世界遗产导论 结 课 论 文 世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 ——关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摘要:想到敦煌莫高窟,就不得不谈到它的利用与保护,如何利用和保护?多样的自然遗产是中国锦绣河山的缩影,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国家文明形象的标志和骄傲。历经千年沧桑,继承大自然和先人们的恩赐是我们的荣耀。保持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今天还不能使遗产完全避免这样或那样的破坏,所以遗产保护的路还很长,工作还很艰巨,这不仅仅是国家的事,还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早就对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有所耳闻,而对敦煌的兴趣却是从那部由唐国强和黄海冰主演的电视剧《大敦煌》里获得的。《大敦煌》一部跨越了1000多年历史荧屏上第一次全面彻底地展现敦煌故事全剧将围绕着“藏宝、夺宝、护宝”这条主线展开演绎出敦煌最具有戏剧性传奇该剧讲述了最具戏剧性三个时段,特别是电视剧主题曲那句“苍天苍黄土黄,千年一梦大敦煌”让我对那坐落在中国西北的敦煌莫高窟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想到敦煌莫高窟,就不得不谈到它的利用与保护,如何利用和保护?看中国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历史与自然留给我们多少的世界文化的遗产,怎么利用和保护,似乎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接下来我将以敦煌莫高窟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莫高窟简介 (一)莫高窟的历史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

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封闭嘉九层楼内的弥勒大佛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平定新疆,雍正元年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干隆二十五年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清光绪二十六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 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二)莫高窟的文化 敦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代表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其保存历代壁画4.5万平方米(不包括重妆后覆盖在内壁的),彩陶2400余身(不包括影塑),唐宋木构建筑5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单从艺术角度分析,莫高窟的艺术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其彩塑艺术造诣精深,想象力浪漫丰富。壁画的构图宏伟多变、用色浓艳复杂、线条细密流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彩绘泥塑为代表的造像艺术是莫高窟的艺术主体,人物琳琅满目、风格各具。唐代是莫高窟艺术的黄金时代,石窟的开凿和造像活动达到空前的规模,是莫高窟艺术的极盛时期。莫高窟有“壁画艺术的长城”之誉。壁画是莫高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莫高窟的壁画属于水粉壁画,只有元代一窟是水彩壁画。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形也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大体分为说法图、经变、佛传、本生故事、供养人像、曼茶罗、藻井及边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