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内涵及特征

创新教育内涵及特征
创新教育内涵及特征

刍议创新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摘要] 为了更好的推进创新教育的实施,我们必须清楚创新教育的内涵,把开发个体的创新潜能,建立在教与学、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相统一的教育的新的涵义上;必须在教育实践中,把握创新教育所具有的主体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关键词] 创新教育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新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形成,创新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政府所普遍重视和大力倡导。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我们必须加强创新教育:为此我们必须明确创新教育的内涵,探讨和研究创新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征。从而更加科学、有效的推进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的提出是社会经济活动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因此,要全面正确的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就有必要对创新概念进行深入探讨。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理念。知识经济首先是一种经济形态,对创新的理解只能从经济学范畴里探源,根据经济学理论予以解读。与创造的词源不同,创新是一个外来词,是从英文innovate (动词)或i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含义有两点: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1]也就是说,“革故鼎新”(前所未有)与“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都属于创新。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问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素质教育的若干基本特征 学习和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特征之一: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中的做法。 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c它并不反对英才,但反对使所有的教育成为英才教育的模式。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伯乐.要发现优秀的苗子,但教师首先是园丁,要呵护每一株幼苗。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依法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机会。学校和教师,则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L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这样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个学生,就是面向每个有差异的学生。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个学生,但素质教育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成功教育’等教育实践可以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 2.特征之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的思想指导下,必然具有片面性。素质教育则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 要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要努力使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定义为

素质教育定义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素质教育的内涵: 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决定》中指出我国教育的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和接班人。 新课改的教学观 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也是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坚持“教育公正”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发展性的问题。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教师观: 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改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学校教育目标是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规格和要求的。当然,这种规格和要求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因不同的人文哲学观和价值观的差异,常常会得到不尽相同的诠释和具体化。但是,进步的教育总是将目光紧紧盯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而无论对社会的发展与教育之间有多少种解释,我们教育总的价值取向就是我们生存的空间——社会的现实与未来。 当今社会已进入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的积累与变迁日益加快的信息时代。这样,人们生存与发展必需的知识范围被急剧扩大了,个体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创造性和整合性。 学校首先要考虑的,已不再仅仅是将为个体提供哪些系统的人类科学文化的遗产,更要考虑的是个体将如何面对生存及其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来自社会的各种问题的挑战。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能做的一切,就是设法为个体能够解决无法预见的问题作准备,培养他们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儿童能力发展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三个主要领域:个人能力的成长;社会参与能力的成长;处理环境的各种要求和作用能力的成长的整合角度来看,我们教育的价值功能并不是使个体完成(也无法完成)全部的系统的人类文化遗产的积累,而是力图使个体形成全面的和基础的素质结构,以便将来能在社会的科学技术与政治情报的激流中不断地自我扩充知识内容,调整科学文化结构,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于是,我们的学科教育已经开始大大地超越了经验与技能传递的范围。学生在取得经验认知的同时,探求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形成社会认识的正确价值观念,提高社会活动的参与意识与能力,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业已成为社会对个体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小学的数学教育,其学习的认知对象(数学知识)不仅仅是目的——掌握这些事实并能运用,同时也是——发展科学地对社会探求的意识、价值、方法和情感的过程。这就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全部本质内涵。 从这个本质出发,我们不难概括出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即:“注重社会实践”、“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潜能”、“加强情感体验”。

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 我们以倡导创新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是一潭死水,唯有创新才是出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知识本身并不能改变命运,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技能才能改变命运,而知识到技能转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创新,可是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上至大中专院校下至中小学校都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所有学校的教师都是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所有学校的学生也都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使孩子们完全丧失了创新的能力,当然孩子们在走出校门后就很难在社会和工作中有大的作为。 当我们的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向后,按说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观念也应跟着转向,可事实却不是这样,过去的“精英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毕竟有限,因此国家有能力为他们安排好一切,甚至是终身的,现在不同了,“大众化”培养出来的人才每年几百万啊,国家早已无能力安排,因此只能让市场来安排,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需要创新型人才,可我们的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是根本不具备创新素质的人,除了在学校能学习会考试外,谁具备了创新能力?要知道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率达百分之二十多,可我们的大学生呢,创业率不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创业这么低?关键是不知道在哪一方面去创业,根本找不到新路子,因此大都选择了去打工。那么,“大众化”后我们的学生出路何在?答案就是创新,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如果还抱着过去的陈旧观念,考大学-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有好生活,这条路基本上走不通了,因此才有了清华生毕业后去卖猪肉,北大毕业生去种菜,这些看起来“丢人现眼”的事,其实这正是市场所逼出来的。 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必须和创新相结合,才能让孩子真正地走向成功并能把知识转化成巨大的财富;目前的学校教育依然在走传统教育的老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们的创新潜力,使学生们变成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根本不关心孩子走出校门之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根本不关心孩子所学的知识如何才能变成财富,导致学历越高就业压力越大的局面,高考状元在街头流浪,硕士研究生无业等诸多现象难道还不引起学校、家长和全社会的思考吗?因为孩子们到了社会上分数不再是衡量成功的标志,业绩才是成功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高考文理科状元一共137名,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名高考状元能成为社会某一行业的领军人物,为什么这些高考状元在考场上成绩如此辉煌,而在社会上却默默无闻呢?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中国经济风云人物马云不是高考状元,而是毕业于普通的杭州师范学院,可他却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阿里巴巴,身价百亿,他的淘宝网更是让众多平民在网上实现了创业的梦想,这一切都得益于马云的创新思维,家长朋友们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如何才能获得成功与财富,而这一点家长们却很少考虑,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说,我们不能再学书考书,决不能再培养考试机器。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感慨地说,我们的教育不是在培养人才,我很担忧。这才有了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的战略宏图,这是教育的真正方向,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必须从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抓起,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只重视了对孩子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众所周知,思维是根,知识是叶,根深方能叶茂,没有先进的思维方法,知识再多也是死知识,根本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同一思维水平上,谁比谁强不了多少!著名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和同学们一起做老师出的数学题:1+2+3+......+100=?时,他根本不动笔,只是思考就很快得出了答案,而其他的孩子还在努力计算着,在这里高斯运用的就是创新思维,其他的孩子就是在用常规思维,自然就很逊色。可见,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努力更重要,让孩子们接受思维培训,不仅会提高学习成绩,更能让孩子们在社会竞争中能把所学知识变成巨大的财富,从而获得更大成功!!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一直很重视课本知识的教育,使孩子拥有了一定量的知识作基础,这是很好的,但却忽视了对孩子们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拥有同等知识的情况下,孩子的创新思维越先进,成绩就越好,在社会上的业绩就越大,就越接近成功。

素质教育的内涵如何理解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记者:现在大家都讲素质教育,究竟应当怎样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李岚清: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民族地区更应有自己的特点。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教育是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试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它主要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有的人书念得很好,考分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缺乏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不能认为是好人才。有的人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创造性,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也不能认为是好人才。道德修养好和本事大的人,身体不好也派不了大用场。当然,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差,更不能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我们决不能重犯“文革”中不学好知识,甚至提倡交白卷那种极其荒谬的错误。有一点我想再次说明的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

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管理

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管理

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日常工作,每天都在做,因此很容易让人形成思维定势。但墨守成规的管理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更谈不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只有坚持创新才有突破、有创新才有发展,因此要以创新的理念为引领,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路开展教学工作。“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坚持高标准,力争高效率,实现高质量。采取静态的制度管理和动态的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探索出“动”与“静”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创新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成为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 1.全员参与教学研究与管理,营造支持教学工作的氛围 教学不单是教研部门的事,而是各部门的工作均要服从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党政领导都要重视教学工作、要经常研究教学工作,领导承包教研组,要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教研组,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2.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岗位管理体系 学校要进一步强化责任人制度,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教学主任是组织实施教学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各任课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理顺三级治理网络(学校-教导处-年级组),教导处要加大平时教学工作监控的力度,作好平时情况的指导与记载,学校将教师教学工作实施情况作为对教

师业务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稳步提高平时的教学工作。 3.创新规范教学制度,实施动静结合管理 在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章可循、有矩可守。学校要破旧立新,进一步规范教学制度,实施动静结合管理,从而优化教学秩序,创建统一、和谐、奋进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在静态管理方面,就是用“不说话”的制度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一是严格执行“不说话”的课表:在安排课表时,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规定的各种课程及课节量,要求老师不准占课、不准送课,一些易被挤占的科目(如信息、体育、音美等),还要求班干部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登记,定期汇总,对挤占的课节要求补上。这样大大改变了过去只重主科不重副科的偏斜认识;二是严格执行“不说话”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校对教师执行的各项内容都重新进行详细的规定。例如备课(改变书写备课簿的传统模式,实行“活页备课”即批注+卡片式备课),上课(践行新课改精神,构建实施“三三制”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渗透最新教学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体现自身教学特色)、作业批改(拓新作业形式、如教师作业本、学生错题集、自选作业本,倡导新的批改评价方法)、辅导(延伸辅导内容、改革特殊学生辅导方式)等等方面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三是制定下达“不说话”的质量目标。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学校制定各年级各科质量目标及奖惩制度,对各级各科优秀率、及格率、提高率都做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毕业班专门制定《毕业班管理办法》、《毕业班质量奖励办法》,落实了教学质量分析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在教育理论界,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是众说纷纭的,甚至可以说莫衷一是的,但我始终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界定是明确而具体的。透过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历次重要论述的学习,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八个方面来把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一个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我认为,这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标志。没有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就没有素质教育。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体两面的关系。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而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或根本要求。 很遗憾,在不少学校,我们看不到教育方针;在不少校长的头脑里,很难完整地表述教育方针。 2、“一个宗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 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在这里,教育不仅仅要为每个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服务,更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服务。也就是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竞争力。 3、“一个优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从孔夫子开始,我国教育历来是强调先做人,后学习的。很遗憾,极端的应试教育把我国这一优秀教育传统丧失殆尽。总书记提出,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确实切中了当今我国教育之时弊。 这一点告诉我们,素质教育要弘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4、“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这是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突出的两个重要培养目标。这一重点培养目标的提出,使我国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突出强调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5、“一个载体”——以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为载体 素质教育的抓手是什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不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其实,自从我省本次素质教育工作一启动,我们就鲜明地提出一个观点: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里。也就是说,全面实施和

学习素质教育内涵具体表现的五方面

学习素质教育内涵具体表现的五方面 【- 综合素质】 小编为大家分享“学习素质教育内涵具体表现的五方面”,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 教师资格证考试其实就是考察是否具备教师所应有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教学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素养。相对应,整个综合素质考察内容包括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法律法规、阅读理解、逻辑判断、信息技术以及写作。 首先来了解一下职业理念。一提到职业理念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我们把它称之为“三观”。对于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4道单选题和1道材料分析题。今天,就主要带领大家学习教育观的内容。教育观包括两个方面:素质教育的内涵、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接下来学习素质教育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对于这一点需要注意是提高国民素质,而不是学生素质。这一点基本不涉及材料分析题。 第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对于这句话重点在“全体”。一说全体那就是指每一个学生,而不再是只关注一部分或少数学生。这个点在材料分析题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当材料中提及教师采用集体讨论、关注差生等时就要想到这一点。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我们知道过去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略其它方面。而素质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文化成绩,还关注德、美、体、劳,还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行为习惯、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当材料中在围绕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何养成良好习惯等阐述时就要马上想到这一点。总之,一句话就是材料不在仅仅围绕成绩了,还关注到其他方面了。 第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这一点与第三点并不冲突,素质教育是在关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学生的优点、特长等。发现他们的优点、特长,并去培养。在这里有个小误区就是:并不是说材料中提到了特长就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材料中还要体现发现特长并去培养。

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

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实际上在中国的学校几乎没有素质教育。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有人依据“强调点”归纳“素质教育[1]”有9类15个定义。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2] 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3] 第四,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编辑本段现实现状 实际上,素质教育在中国最多也只能是一个大空话罢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在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这说,又不少学生完全同意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给家长作秀。[4] 编辑本段定义 作为定义,既要简洁,又要能涵盖要领的本质特征。依据这一要求和以上的分析,可以试将素质教育定义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 中国素质教育大讲堂

路坎坷,很不乐观,2008年4月24日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组的筹备大会。陶宏开教授作为特邀顾问。陶宏开教授的素质教育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和建议。但是在会上,83岁高龄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老先生的几句话,道破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和在社会、历史、人类方面的紧迫性。他说,人类正在毁灭自然,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现象,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各位教职工作者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比如说,顺手带走没有喝完的水,这就是一种素质。从现场来看,教职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至少没有第二个人带走自己的水瓶,甚至地上随处可见。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陶宏开教授的见解: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现行的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言简意赅!但是高度有限,只针对孩子,却忽视了教育者自身以及所有社会人士。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2. 素质教育,应该从全社会的高度发起。CCTV-1的公益广告,历经几十年,已经推起高潮。但是,素质教育不应该假借某某活动知名(如:学雷锋日,奥运会,博览会……)发起,社会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每一瞬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陶宏开教授的见解: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现行的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言简意赅!但是高度有限,只针对孩子,却忽视了教育者自身以及所有社会人士。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思想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胡锦涛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高素质的理想社会。没有高素质,“和谐”从何谈起?没有高素质,“社会主义”将是虚幻的理想社会。 2. 素质教育,应该从全社会的高度发起。CCTV-1的公益广告,历经几十年,现在已经推起高潮。但是,素质教育不应该假借某某活动知名(如:学雷锋日,奥运会,博览会……)发起,社会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每一瞬间组成,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在体现你的素质。“桥上的人在看风景,桥下的人在看你。”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3.素质教育应该从新闻人物做起,充分发挥新闻人物的社会效应。毛主席的时代,是特殊时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人民服务……那个时代,领导,榜样,先进,模范,标兵,做老实人……当年令人激动万分的一些词语,现在已经慢慢淡出。可是现在只有政府官员,没有了“领导”!“为人民服务”换成了“形象重于生命”。“是谁领导我们闹革命,是谁领导我们翻了身?”——谁能领导我们搞教育革命,素质教育。——“我们的亲人,毛主席!”“我们的亲人,共产党!”??? 4.人民的力量是无限的。领导带头,群众加油!为全人类,为社会主义建设,加油! 编辑本段素质教育的目标 ①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兴趣使然结识众多海内外文化大家、儒释道等百家要人、社会精英人士及名人骚客。浸淫于浩若烟波的中华文化中,总结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大成模型是对往圣先贤人格发展的总结与提升,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息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以生命进化为前提,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平衡向道接近成长模型。②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产生过较大影响。这一模式在今天已暴露出某些不足。(1)“先确定目的然后确定手段”的做法,在课程设计中未必可行,不应把目的和手段完全分开。(2)忽视了在一定情况下进行点滴改进的必要性,同时也忽视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处

第三章 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基本职能

第三章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基本职能 本章要点 教育人类学研究者认为,人类社会起始阶段的“本真教育”在经过漫长的“异化教育”阶段之后,今天正向“复归本性”的阶段过度,素质教育正是在这个过渡阶段出现的必然产物。素质教育畅通无阻以住教育的辩证扬弃,既包容着以往教育的合理因素,也具有自身鲜明的时代特征。本章拟对素质教育内涵、特点、基本职能以及灵魂、重点等作出阐述,旨在为构建素质教育实践模式提供依据。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缘起和本质 一、素质教育的缘起 (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 1.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整个社会对人、对人的素质的高度重视的必然产物。 2.素质教育的提出也是教育自身发展或曰“自己运动”的必然趋势。 二、素质教育的本质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塑造与潜能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和结合,即以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科学方法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同时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对受教育者进行塑造和完善,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第二节素质教育的特征 一、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 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或“非人”为本的。 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每个活生生的个人。

“以人为本”的人,是社会的人。 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特征具体体现在: 第一,培养“完整的人”的目的被普遍认同。 第二,人文学科以及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受到应有的重视。 第三,教育教学活动中“人的手段”和“人的方法”的普遍运用。 二、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对各级各类学校而言,则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面向全体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平等。(权利,机会,结果平等) 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并不完全等同于仅仅作伦理要求的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学生又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全面地体现在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上。 三、突出主体精神 主体是指从事现实活动的人,即活动的承担者和发动者。 素质教育是一种“解放教育”。(意味着:第一,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该建立 在学生主动需要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直接目的;第二,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进行,应该允许学生怀疑、质疑,提出不同见解,提出反面意见;第三,学生的主体精神不仅体现在学习活动中,也体现在管理活动,交往活动和其他一切教育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中) 素质教育是以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为重要标志。 素质教育不仅肯定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而且强调广大教师、教育管理者、决策者以及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都应作为主体积

职业理念――素质教育的内涵

职业理念——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师资格证考试其实就是考察是否具备教师所应有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教学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素养。相对应,整个综合素质考察内容包括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法律法规、阅读理解、逻辑判断、信息技术以及写作。 首先来了解一下职业理念。一提到职业理念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我们把它称之为“三观”。对于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4道单选题和1道材料分析题。今天,就主要带领大家学习教育观的内容。教育观包括两个方面:素质教育的内涵、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接下来学习素质教育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对于这一点需要注意是提高国民素质,而不是学生素质。这一点基本不涉及材料分析题。 第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对于这句话重点在“全体”。一说全体那就是指每一个学生,而不再是只关注一部分或少数学生。这个点在材料分析题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当材料中提及教师采用集体讨论、关注差生等时就要想到这一点。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我们知道过去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略其它方面。而素质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文化成绩,还关注德、美、体、劳,还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行为习惯、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当材料中在围绕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何养成良好习惯等阐述时就要马上想到这一点。总之,一句话就是材料不在仅仅围绕成绩了,还关注到其他方面了。 第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这一点与第三点并不冲突,素质教育是在关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学生的优点、特长等。发现他们的优点、

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的特点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来进行,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选拔”和“淘汰”教育。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他批评只为少数可能达到最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准备阶梯的教育是最大的浪费。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在一切为了升学,一切围绕升学的思想指导下,“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成为中小学的一种普遍现象。由于高考范围主要限于学科课程和智育领域,必然出现在教育方针的贯彻上,重视智育,轻视德、体、美、劳各育;在课程设置方面,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学科教学方面,重视语言和数理化等所谓主要学科,忽视音、体、美、劳等所谓次要学科;在教育目标方面,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等等。这种“片面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这种全面性要求是有其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的。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而非单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产生与发展自始至终是互相交织、相辅相成的,因而,人的素质发展也是具有整体性。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的素质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 3、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关于基础教育的任务,“双重任务”说在我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许多人看来,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升初中,初中教育的任务是升高中,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升大学。中小学教育的功能似乎就是要使尽量多得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升学”成了学校、家长、社会追求的惟一目标。 素质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即“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所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校教育“奠定做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人的基础”。这就是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性质。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是当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所必须掌握的;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等基本技能。 4、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应试教育的重要弊端之一就是把学生单纯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具”。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智慧、潜能、和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靠一般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

创新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的实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新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如何运用课标教材使学生更能自主地学习,并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显得尤其重要。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下面一些做法: 一、改编例题促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何充分发挥现行数学教材的作用,体现创意法教育的理念,提高教学效率呢?我通过改编例题、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辨析,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通过改编例题、习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要把“用教材教”落到实处,通过改编例题、习题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六年级教学“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这一工程问题时,在学生掌握了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我马上将“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改成:1.乙队

单独修比甲队多用5天。2.乙队单独修的时间是甲队的1.5倍。3. 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的。学生顺利完成后,我又将问题改为:1. 两队合修几天完成这段公路的?2.两队合修几天后还剩这段路的?3.甲单独修2天后,剩下的乙单独修还需几天?这样围绕例题这一中心发散,例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教学机制,在本堂课得到充分体现,并使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二、改编例题促思辨,提高反思能力 反思是一种学习和生活的策略。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学中,如能适时地运用改编例题、习题促进学生进行思考、辨析,进行前馈控制或反馈矫正,一方面可以达到有效防治错误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1.前馈控制。即教师根据教学规律或班级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在解答有关问题时易错的一些情况,通过改编例题、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对比、辨析,防患于未然。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百分数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口答:4是5的几分之几?5是4的几分之几?5比4 多几分之几?4比5少几分之几?通过回答,我把题中的几分之几都变为百分之几,就成为今天的例题,我进一步问同学们如何把分数化为百分数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的引入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