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复习题

复习题

选择题

A型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

A.辨症论治

B. 辨证论治

C.辨病论治

D.辨体论治

2. 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李杲

D.朱丹溪

3. 五行分类中,白色属于

A.木

B.火

C.土

D.金

4. 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从革C稼穑 D.润下

5. 属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 前半夜

D. 后半夜

6.肝为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 阴中之阴

7. 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上下

B.水火

C.内外

D.寒热

8. 具有喜燥恶湿特性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9. 主津液的脏是

A.肝

B.肾

C. 脾

D. 肺

10.五脏六腑之大主是

A.心

B.肺

C.肝

D.脾

11. 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

A .津液 B.血液 C.精液 D.营气

12 .脾统血的主要作用机理是

A .控制血液流速

B .控制内脏血液容量 C.控制外周血液容量 D .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13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血

B.人以水谷为本 C .脾主升清 D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14 .生长壮老取决于

A.心主血脉

B.肾藏精 C .脾主运化 D .肺主气

15. 精液的闭藏和排泄是哪两脏协同作用的结果

A .肝肺 B.心肺 C.肝肾 D.肝脾 E.脾肾

16. 肝在志为

A.忧

B.怒

C.喜

D.悲

17. “天癸”的产生取决于

A.先天禀赋的强弱

B.元气的充沛

C.肾阴肾阳的协调平衡

D.肾中精气的充盈

18. 维持呼吸深度需哪脏的功能

A. 肾

B.肺

C.心

D.肝

19.称为“娇脏”的是

A.心

B.肺

C.肝

D.脾

20.称为“刚脏”的是

A.心

B.肺

C.肝

D.脾

21.精血同源体现在哪两脏之间的关系

A .心与肾 B.肝与脾 C .肺与心 D.肝与肾

22 .水火既济体现在哪两脏的关系

A .心与肾 B.心与脾 C.心与肺 D.心与肝

23. 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

A. 肺与脾

B.脾与胃

C.心与肾 D .肝与肺

24.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心气与宗气的关系

B.神与魄的关系 C .心阳与肺阴的关系D. 气与血相互为用的关系

25. 在六腑中,又属奇恒之腑之一的是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26. 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命门B.肺系C.络脉D.三焦

27. 与津液代谢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A.肝脾肾

B. 心脾肾

C. 肝脾心

D. 肺脾肾

28. 与营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是

A.肺B. 肝C. 心D.脾

29. 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

A. 营气B. 宗气C. 精气D. 元气

30. 宗气积于

A. 气街B. 丹田C. 胸中D. 命门

31. 足阳明经属于

A.大肠

B.小肠

C.胃

D.脾

32.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A . 足厥阴肝经 B. 足少阴肾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33.寸口脉诊的部位属于

A. 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34.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是

A.四肢末端B.胸部 C.头项部D.头面部

35. “阳脉之海”指的是

A.任脉B.督脉C.冲脉D.带脉

36. 属于病理产物性病因是

A.七情B.六淫C.疠气D.痰饮

37.在六淫中,病位游走不定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38.在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39.在六淫中,具有病程缠绵而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40. 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粘腻重浊

D.易袭阴位

41. 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 肾

B.肺

C.心

D.肝

42. 怒则

A.气缓

B.气上

C.气下

D.气消

43. 劳则

A.气上

B.气下

C. 气消

D.气耗

44. 寒则

A.气结

B.气缓

C.气收

D.气泄

45. 七情太过首先伤及

A.肝气

B.脾阳

C.肾精

D.心神

46.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

A.发病急

B.病势重

C.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

47. 瘀血所致疼痛,其特点为

A.胀痛

B. 刺痛

C.隐痛

D. 掣痛

48.气滞所致疼痛,其特点为

A.胀痛

B. 刺痛

C.隐痛

D. 掣痛

49.痰饮、瘀血、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均与下列哪项有关

A.寒凝

B.气虚

C.气滞

D.湿热

50. 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的原因是

A.恐则气下

B.惊则气乱

C.怒则气上

D.喜则气缓

51. 实证的治疗原则是

A. 扶正

B.祛邪

C. 攻补兼施

D. 急则治标

52. 症见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属痰

A.迷于心B.结咽喉C.停在胃D.滞在肺

53. 大失血而止血之治,其原则是

A.急则治标

B.缓则治本

C.标本兼顾

D.标而本之

54. 下列各项,属于虚证病机的是

A.邪气亢盛

B.正气虚衰

C. 正虚邪盛

D.正虚邪恋

55. 中气下陷的特征性症状是

A.疲乏无力B.食欲不振C.腹胀腹泻D.内脏下垂

56. 阴阳互损形成的病机变化是

A.阴虚

B. 阴虚阳盛

C.阴阳两虚

D.阳虚

57.饮在胸胁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58. 饮在胸膈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59. 单纯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产生的病变是

A.实

B.虚

C.虚实夹杂

D.真虚假实

60. 劳神过度损伤

A. 心肝

B. 心脾

C. 心肺

D.心肾61.内湿主要责之于

A.心B.脾C.肝D.肺

62.阳盛格阴可表现为哪种证候

A.实热证B.实寒证C.真热假寒证D.真寒假热证

63. 阴盛格阳可表现为哪种证候

A.实热证B.实寒证C.真热假寒证D.真寒假热证

64. 虚热证的病理变化是

A.阴虚B.阳虚C.阴阳两虚D.阳盛

65. “大实有羸状”属于

A.实中夹虚B.虚中夹实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

66. “至虚有盛候”属于

A.实中夹虚B.虚中夹实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

67. 不属于血虚形成原因者为

A.久病B.失血C.脾虚D.痰饮

68. 不属于气机失调者为

A.气虚B.气闭C.气陷D.气脱

69.内风主要责之于

A.心B.脾C.肝D.肺

70. 与内寒病机最相关的是

A.心B.脾C.肝D.肾

71.不属于内风症状的是

A.眩晕B.抽搐C.肢麻D.恶风

72.气闭主要症状是

A.便秘B.昏厥C.偏枯D.抽搐

73.易于感冒,常见于

A.肺气虚

B.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74.在津液排泄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汗

B.尿

C.粪

D.呼气

75.中医在血虚病变的治疗中,注重补气,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养气

76.“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津能载气

D.津能化气

77.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输布和排泄,依赖气的哪些功能的配合

A.推动与温煦 D.防御与固摄 C.推动与固摄 D.温煦与凉润

78.心脾两虚病机除脾气虚外,还包括

A.心气虚B.心血虚C.心阴虚D.心阳虚

79. 下列何项不是肾气不固的表现

A.遗尿

B.滑精

C.癃闭

D.早泄

80. 饥不欲食, 常见于

A.胃热

B.胃寒

C.胃阴虚

D.胃气虚

81. 消谷善饥,常见于

A.胃热

B.胃寒

C.胃阴虚

D.胃气虚

82. 肝胆湿热,常见于

A.口泛清水

B.口苦泛恶

C.干呕呃逆

D.呕吐酸腐

83. 口淡乏味,常见于

A.脾胃气虚

B.脾胃湿热

C.肝胃不和

D.肝火上炎

84. 患儿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骨骼痿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病机属于

A.肾阳不足

B.肾精不足

C.肾气虚

D.肾阴虚

85. 患者胁肋胃脘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食少纳呆,脉弦等症。病机属于

A.肝火上炎

B.肝脾不和

C.肝胃不和

D.胆郁痰扰

86. 患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口苦咽干,脉弦。病机属于

A.太阳病

B.少阳病

C.阳明病

D.太阴病

87. 患者身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脉细弱。病机属于

A.气虚

B.血虚

C.气虚血瘀

D.气血两虚

88.患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舌尖红赤,苔黄脉数。病机属于A.心火亢盛 B.肝火上炎 C.心肝火旺 D.膀胱湿热

89. 不属于治则的是:

A. 治病求本

B. 扶正祛邪

C. 虚补实泻

D. 调整阴阳

90.下列标本关系何者为错:

A.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B. 症状为本,病因为标

C.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D.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

91.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以益气解表,属于:

A.急则治标

B. 缓则治本

C. 标本兼治

D. 标缓治本

92.阳病治阴属于:

A.温散阴寒

B. 发表散寒

C. 滋阴制阳

D. 扶阳抑阴

93. 寒冷季节应慎用寒性药物,称为:

A. 寒因寒用

B. 寒者热之

C. 用凉远凉

D. 用寒远寒

94. 炎热季节应慎用热性药物,称为:

A. 热因热用

B.热者寒之

C. 用热远热

D. 用温远温

95. “通因通用”适用于:

A. 虚证

B. 实证

C. 真虚假实

D. 真实假虚

96. “塞因塞用”适用于:

A. 虚证

B. 实证

C. 真虚假实

D. 真实假虚

97. 治疗实寒证应采取:

A. 寒者热之

B. 热者寒之

C. 热因热用

D.寒因寒用

98. 治疗实热证应采取:

A. 寒者热之

B. 热者寒之

C. 热因热用

D.寒因寒用

9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于:

A. 虚寒证

B. 实寒证

C. 虚热证

D. 实热证100.“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

A. 虚寒证

B. 实寒证

C. 虚热证

D. 实热证

X型题(在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以上是正确的)

1.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

A.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人与精神情志的统一性

E.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整体

2. 阴阳偏盛的治疗方法是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中求阴

D.阴病治阳

E.阳病治阴

3. 阴阳偏衰的治疗方法是

A.寒者热之

B.阳中求阴

C.阴中求阳

D.阳病治阴

E.阴病治阳

4.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

A .抑强

B .扶弱

C .补母

D .泻子

E .母子双补

5. 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

A .木与火

B .土与水

C 木与金

D .水与金

E .水与火

6 .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

A .阴阳对立制约

B .阴阳互根互用 C. 阴阳相互转化

D .阴阳消长平衡

E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7. 下列脏腑中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 .命门

B .胆

C .脑

D .女子胞

E .髓

8. 观察肾精盛衰的标志是

A .齿

B .骨

C .发

D .脉

E .面色

9 .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可观察

A .面色

B .脉象 C.毛发 D .舌色 E .心胸部感觉

10 .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于

A . 生成宗气

B .宣发津液

C .通调水道

D .肺朝百脉

E .调节气机

11. 肾气不固的临床表现有

A 大便滑脱

B .遗尿失禁

C .津亏便秘

D 遗精早泄

E .呼吸短促

12 .心藏神的含义是

A .主宰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 B.主宰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C.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D.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E.总司气化功能

13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 .运化水谷

B .运化水液

C .主升清 D.主统血 E.主四肢

14 .不属“五液”的是哪项

A.尿

B.泪

C.汗

D.涕

E.血

15 . 中医学称肺为

A .娇脏

B .封藏之本

C .水之上源

D .华盖

E .气之海

16 肝的疏泄功能关系到

A .气机调畅 B.情志活动 C .脾胃运化

D .胆汁泌泄

E .男子排精和女子排卵行经

17. 肺主治节的生理功能具体表现为哪几方面

A .调节呼吸

B .调节气机

C .调节津液输布代谢

D .调节全身阴阳

E .助心行血

18 .奇恒之腑的特点是

A .形态中满

B .形态中空 C.与五脏相表里 D .传化水谷 E.贮藏精气

19 .心肾相交的生理联系主要是

A.心阳下助肾阳,以温肾水

B.肾阳上升以助心阳

C.肾阴上济心阴,以制约心阳

D .心阴下助肾阴,以维持阴阳平衡

E .肾阴制约肾阳

20 .与呼吸功能密切相关的脏腑有

A .心

B .肺

C .脾

D .肝

E .肾

21 .肺与脾的关系体现在

A. 气的生成

B.气的布散 C .水液输布 D. 呼吸运动 E. 精血互化

22 .肺与肾的关系体现在

A .呼吸运动

B .血液运行

C .水液代谢

D .气的布散

E .气的生成

23.与血的生成密切相关的是

A.肝

B.肺

C.脾胃

D.肾

E.心

24.属小肠的生理功能是

A.受纳水谷

B.腐熟水谷

C.受盛化物

D.泌别清浊

E.升清降浊

25.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26.与气的来源和生成有关的是

A.先天禀赋

B.后天饮食营养

C.自然环境

D.肺肾的功能

E.脾胃的功能

27.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

A.固摄血液

B.固摄汗液

C.固摄唾液

D.固摄二便

E.固摄精液

28.人体气化失常,可影响到

A.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

B.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C.汗液的排泄

D.体温的相对恒定

E.大小便的排泄

29. 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是

A.心的主血

B.脾的统血

C.肝的藏血

D.肝的疏泄

E.肺朝百脉

30. 与津液的生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脾

B.胃

C.小肠

D.大肠

E.三焦

31. 液主要灌注于

A.骨节

B.脏腑

C.脑髓

D.肌肤

E.孔窍

32. 津液的功能是

A.润泽肌肤

B.滑利关节

C.充养脑髓

D.充养血脉

E.寓神养神

33.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有

A.沟通十二经脉联系B.调节十二经气血C.统摄经脉气血

D.协调经络阴阳平衡

34.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A.外感性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相兼性

E.传染性

35. 易耗伤津液的病邪有

A. 风邪

B.燥邪

C.暑邪

D.火邪

E.寒邪

36. 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A.发病急骤

B.病情较重

C.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

E.易于流行

37. 形成瘀血的原因有:

A.气虚

B.气滞

C.血寒

D.血热

E.内外伤

38.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 热性干涩

B.热为阳邪

C.易扰心神

D.易生风动血

E.善行数变

39. 结石多发于:

A.大肠

B.胃

C.胆

D.膀胱

E.肾

40. 气逆常见的脏腑是

A.肺

B.肝

C.脾

D.胃

E.肾

41.气机升降失常包括

A. 气虚

B.气逆

C.气滞

D.气陷

E. 气闭

42. 内燥多见于

A. 肺

B.肝

C.脾

D.胃

E.肾

43. 心阳不足主要病机有

A. 心神不足

B.阳虚阴盛

C.热象显著

D.血运障碍

E.血脉瘀阻

44. 脾气虚弱主要病机有

A. 气血两虚

B.失于健运

C.升降失常

D.中气下陷

E.脾不统血

45. 肝郁气滞的病理发展趋势是

A. 气滞血瘀

B.痰气互结

C.气郁化火

D.犯脾克胃

E.肝血亏虚

46. 胃火(热)症状可见

A. 消谷善饥

B.呕血衄血

C.齿龈肿痛

D.恶心呕吐

E.胃脘灼痛

47. 运用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

A.补母

B. 培土制水

C.泻子D抑木扶土 E.扶弱

48. 下列属于治则的有

A.扶正祛邪

B. 既病防变

C.标本缓急

D. 三因制宜

E.调和气血

49. 针对阴虚的治法有

A.阴病治阳

B. 阳病治阴

C.阴中求阳

D. 阳中求阴

E.调和阴阳

50. 针对阳虚的治法有

A.阴病治阳

B. 阳病治阴

C.阴中求阳

D. 阳中求阴

E.调和阴阳

填空题

1. 中医学在气一元论、( )、( ) 等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下构建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2.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 、( ) 、( ) 、( ) 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3. 创立“疠气”学说的明代医学家是( ) ,其代表著作是( )。

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 ) ,二是( )。

5. .脾为( ) 之本,( ) 之源。

6. 脏腑可分为脏、( ) 和( ) 三类。

7. 肺外合( ) 、开窍于( )。

8. 脾的生理特性是喜( )恶( ) ;胃的生理特性是喜( )恶( ) 。

9. 五志归属五脏,思为( ) 之志,恐为( ) 之志。

10 .肾开窍于( ) 和( ) 。

11 .六腑以( ) 为用,以( ) 为顺。

12 上焦如雾,中焦如( ) ,下焦如( ) 。

13. 在呼吸运动中,肺为气之( ),肾为气之( )。

14. 血的正常运行,依赖气的( ) 和( )相反相成的作用。

15. 气的运动,称为(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 )。

16. 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和()。

17. 气和血的关系体现在( )、( )两个方面。

18. 肝与肾之间的关系,又称为( );心与肾之间的关系,又称为( )。

19. 在经络系统中,经脉是( ),络脉是( )。

20. 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 )开始,到( )为止。

21.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冲脉皆起于( ),同出于会阴,称为( )。

22. 冲脉称为( )海,又称( ) 海。

23. 督脉称为( )海,任脉称为( )海。

24. 胃为( ) 海,脑为( ) 海。

25. 爪为()之余,齿为()之余。

26. 脉为()之府,腰为()之府。

27. 偏阳质的体质特征为兴奋、( )、( )。

28. 偏阴质的体质特征为抑制、( )、( )。

29. 六淫之邪多从( )、( )侵犯人体而发病。

30. 湿性黏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

31.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

32.《素问·热论》有“先夏至日为( ),后夏至日为( )”之说。

33. 七情太过,损伤相应脏腑,以心、( )、( )三脏为多见。

34. 饮食失宜主要包括饮食不节、( )、( )三方面。

35. 温为热之( );火为热之( )。

36.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包括有( )、( )、结石三大类。

37. 中医学探求病因的方法为( )、( )。

38. 风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 )、( )的特点。

39. 寒邪束表,阻遏卫阳,称为( );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 )。

40. 中医发病学认为,()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41. 痰、食、血、水等滞留体内,所表现的证候为();由于正气不足,导致痰、食、血、水等滞留体内,所表现的证候为()。

42. 至虚有盛候表现的证候为();大实有羸状表现的证候为()。

43. 阳虚则寒与阴盛则寒在病机上的区别:前者是(),后者是()。

44. 阴虚则热与阳盛则热在病机上的区别:前者是(),后者是()。

45. 阴盛格阳表现的证候为();阳盛格阴表现的证候为()。

46.气机失调中,升降失常病机为();出入失常病机为()。

47. 气逆常见于()、胃、()。

48. 治未病包括( )、()、愈后防复。

49. 正治又称(),反治又称()。

50.塞因塞用,是指用()的药物治疗()的病证。

名词解释

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证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相乘

脏象心主血脉神心藏神肺为娇脏

肺主行水肺主治节肝主疏泄肝藏血脾主运化

脾统血水火既济精肾藏精天癸

肾阴肾阳元气气机气化

经络十五别络体质疠气六淫

痰饮瘀血虚中夹实真实假虚阳盛格阴气虚内生五邪治未病扶正祛邪正气

热因热用阴病治阳滋水涵木泻南补北天年

简答题

1. 简述症、证、病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3. 何谓“五行生克制化”?有何意义?

4. 五脏与六腑有何区别?

5. 简述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6. 简述心与肾的关系。

7. 简述肺与大肠的关系。

8. 元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和功能如何?

9. 气和血有何关系?在临床辨证论治中有何指导意义?

10. 说明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11. 说明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2. 简述体质学说在病机及辨证方面的应用。

13. 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4. 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5. 中医学如何认识发病的基本原理?

16. 为什么会出现阴阳格拒的病理变化?

17. 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如何?

18. 火热内生的病机有哪些?

19. 阴阳偏衰如何治疗?

20. 正治与反治有何区别和联系?

论述题

1. 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2. 论肺主治节。

3. 论气的生理功能。

4. 论人体津液代谢。

5. 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

6. 论七情内伤。

7. 论瘀血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8. 论阴阳偏盛(概念、形成原因、病机特点、常见脏腑等)

9. 论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病机的区别和相互影响。

10. 论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导论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确立了辨证诊治的纲领;《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病、症、证的概念(懂得区分)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相互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正气——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及适应环境与抗病、康复能力。可分:阳气、阴气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可分为阳邪、阴邪。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胜(盛)——指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①阳偏胜(阳盛):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烦躁,面红目赤 阳胜则阴病——兼津伤:咽干口渴,尿少便结 ②阴偏胜(阴盛):阴胜则寒——实寒证:恶寒肢冷,舌淡脉紧 阴盛则阳病——兼阳虚:神疲踡卧,尿清便溏 (2)阴阳偏衰(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虚者补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2.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 要点: 1.阴阳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互藏 4.阴阳的消长 5.阴阳的转化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2.五行制化 3.五行相乘与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要点: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第六单元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 10.脾与肾的关系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的关系 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 二 一、 型题 每小题 分,共 分 .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心 .肺 .脾 .肝 .肾 .气机的含义为: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 .气的运动变化 .气的升降运动 .气的出入运动 .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小肠 .胃 .大肠 .脾 .胆 .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心、肝、脾、冲脉、督脉 .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脑 .髓 .脉 .胆 .命门 .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体实者用攻法 .实证用攻 .虚证用补 .虚证用攻 :

体弱者用补法 .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不清洁食物 .不卫生食物 .陈腐变质食物 .有毒食物 .偏嗜某种食物 .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肺 .脾 .肾 .三焦 .肝 .《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气不摄血 .气机逆乱 .血随气脱 .血随气逆 .血随气结 二、 型题 每小题 分,共 分 .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母病及子 .侮其所不胜 .克其所胜 .子病及母 .乘其所胜

.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脾 .大肠 .小肠 .胃 .肝 .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脉 .胆 .脑 .骨 .髓 .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冲脉 .任脉 .带脉 .督脉 .肾经 .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 手太阳 .手少阴 .手少阳 .手太阴 .手厥阴 .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寒邪 .湿邪 .其性数变 .其性凝滞 .易致疮疡 .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来说明临床病理变化,下列各项中,哪两项相互有关: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津能载气 .气虚导致白汗,多尿等 .汗、吐、下太过,导致气脱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金元 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中医基础理论》B教学大纲doc浙江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B教学大纲doc浙江中医药大学精 品课程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差不多知识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把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把握阴阳五行学说,把握和了解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要紧病理表现,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进展 2、把握中医学理论体系要紧特点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进展 2、中医药的起源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进展 4、中医学的差不多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把握精气、阴阳、五行的差不多概念和其差不多内容。 2、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哲学精与气的差不多概念、精气学说的差不多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 中的应用。 2、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的差不多内容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差不多内容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自学) 第二章藏象 【目的要求】 1、把握藏象的差不多概念。 2、把握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3、把握五脏的要紧生理功能。 4、了解五脏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5、把握六腑的要紧生理功能。 6、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藏象学说概论。 2、心的要紧生理功能及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3、肺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4、脾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5、肝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6、肾的要紧生理功能及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7、六腑的要紧生理功能。 8、脏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 系。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目的要求】 1、把握气、血、津、液差不多概念及了解五者联系 2、把握气的差不多概念、生成、运行、生理功能及其分类。 3、把握血的差不多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把握津液的差不多概念、代谢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脉: 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二指脉象、脉搏。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解剖形态: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肤皮毛,内而脏腑体腔,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脉与心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血在脉中运行,赖气之推动。心主血,肺主气,脉运载血气,三者相互为用,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完成气血的循环运行。因此,脉遍布周身内外,而与脏肺的关系尤为密切。脉与经络、经脉的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其中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分支为络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脉则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经络、经脉的含义较脉为广。实际上,言经络、经脉,则脉亦在其中了。 运行气血:气血在人体的血脉之中运行不息,而循环贯注周身。血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使之循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运行。饮食物经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水谷精微,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如果脉中气血数量减少,营养亏乏,就会导致全身气血不足。若脉中气血运行速度异常,运行迟缓则血瘀,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则出血。 传递信息: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各脏腑组织与血脉息息相通。脉与心密切相连。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谓之脉搏。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不仅与血、心、脉有关,而且与全身脏腑机能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因此,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 课程代码:01400052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总学时数:64 学分数:4.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绪论(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基 ppt word版 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 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 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 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 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 Theory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 气血津液Qi,Blood, Fluid and Humor 经络meridian and collateral 体质constitution 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 of disease、发病occurrence of disease、病机 mechanism of disease 治则治法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 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学派:金元四大家(four medical schools)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the school of cold & cool ) 主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 ——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 ——李东垣(李杲)(补土派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 )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健脾养胃”、“甘温除热”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D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 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复习题 (七版教材) 绪论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 4.整体观念的概念 5.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结构、生理、病理、诊治等方面说明) 6.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7.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3.气的两种存在形式 4.气机与气化的概念及其联系 5.气的中介作用的意义 6.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阴阳的基本概念 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9.阴阳对立制约与消长、平衡的关系 10.阴阳互根互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11.阴阳交感的机理和意义 12.阴阳消长的涵义和形式 13.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条件和形式 14.阴阳自和的涵义和意义 15.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划分(二分法与三分法) 16.阴阳偏胜、偏衰和互损的病理变化及其理论基础 17.怎样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和互损 18.五行的基本概念 19.五行的特性 20.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21.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和母子关系 22.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和所胜、所不胜关系 23.五行制化的概念和规律 24.五行相乘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5.五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6.母子相及的涵义 27.以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9.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30.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方法

第二章藏象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形成 3.藏象学说的特点 4.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5.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6.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 7.心藏神的概念,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由 8.心的生理特性 9.心在液为汗的机理 10.肺主呼吸与主一身之气的涵义和关系 11.肺主行水或为水之上源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12.肺朝百脉、主治节的涵义 13.肺为华盖和娇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14.肺气宣发与肃降的概念和体现 15.肺合皮毛的机理和意义 16.脾主运化的涵义和内容 17.脾为后天之本的原理和意义 18.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 19.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意义 20.脾气主升的主要体现 21.脾喜燥恶湿的临床意义 22.肝主疏泄的概念及其体现 23.肝主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 24.肝为刚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25.肾藏精的涵义 26.肾精与肾气的关系及其生理作用,肾为先天之本 27.肾阴、肾阳的来源和功能 28.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的涵义 29.肾主水的概念和机理 30.肾主纳气的概念和机理 31.肾主蛰守位的生理意义 32.肾主骨生髓通脑 33.七冲门的部位及作用 34.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 35.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的道理 3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37.胃的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8.小肠的部位和生理功能,“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机理 39.大肠的主要功能及其与此相关的其他脏腑功能 40.三焦的六腑和部位概念 41.六腑三焦及部位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42.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 43.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4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与此有关的诸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