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学期毛概重点知识点

2017年春季学期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第一阶段,党的幼年时期,李大钊等党的早期领导人,曾经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想。

第二阶段,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经过延安整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知道中国革命,成为全党的共识。

第三阶段,党的七大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出了第一步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目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明:“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方法来”。在当代中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中,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吃透理论,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搞清实际,从而把对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找出其中的规律。(根本途径和方法)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

果。

十二个方面:

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特色社会主义

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

围绕存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全面依法治国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围绕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围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围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

围绕全面从严治党

围绕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此外,习近平还就贯彻“一国两制”,做好港澳台工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等做出了重要论述。

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实践依据: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的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党中央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站在时代前沿进行的战略思考、战略谋划、战略部署。

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愿景不断提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最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制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第二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性质与前途)

动力:人民大众。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进一步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

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第二,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第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

第四章

一、正确处理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抗和冲突,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

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还很不完整,这些不完整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方面是非基本方面。

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

在一定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毛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专政方法,敌我矛盾

民主方法,人民内部的矛盾

二、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于教育科学文化工作。

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正确理解改革开放前后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是,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同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二是,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三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第五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含义、意义及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

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显示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之一中心。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

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之间的关系)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最低纲领)

坚持最高纲领不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而忘记远大理想。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

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是最低纲领发展的必然趋势;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

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重要意义

1、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坚持科学发展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1、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3、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坚持统筹兼顾。

三、“三步走”发展战略(内容及意义)

内容

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向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2、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3、展现了美好的前景,4、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涵及实现路径)

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世界高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实现路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科学判断

1、毛泽东,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他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基本矛

盾,并阐明它们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额力量解

2、邓小平,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主

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

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

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是不完全的。革命是解放

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具体目标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制度改革;紧紧围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八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种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的经济改革沿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加速推进。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当然,想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只能是不同的。)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确立依据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并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求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保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四、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规则。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基本保障。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要跳出历史周期律、走好中国道路,必须落实好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

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

本制度基础,从根本上规定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③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三,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3、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第一(宪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第二(政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第三(司法)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第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律人才队伍是关键。

五、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坚持源头治理,坚持综合治理。

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

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制。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健全以国家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等为基本内容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五,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六、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

顺应自然,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第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

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第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九章、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中国的领土不容分割。

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线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第三,高度自治。(无国防、外交、宣战和媾和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

2、重要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一国两制”既体现了坚持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于美国等国外反华势力的插手干涉。

课本213到215

第十二章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判断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的党,主要看它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究竟代表那个阶级的利益。最能体现一个政党性质的是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两个先锋队(体现了党的阶级基础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关系

“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质要求和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关系、党的纯洁性的体现)

先进性与纯洁性关系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党的先进性同党的纯洁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党的。

党的纯洁性的体现

党的纯洁性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

1、体现在思想上,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坚定理想

信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同各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作斗争。

2、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坚决执行党的章程、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抵制和反对一切违

背党的基本路线的错误政治倾向。

3、体现在组织上,就是坚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遵守党的组织纪律的要求,自觉维

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和分裂党的行为,坚决把蜕化变质分子和腐败分子清除出党。

4、体现在作风上,就是坚持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坚持贯彻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坚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

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坚持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一,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在国家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

性和关键性重大问题上的领导核心和决定性作用。

第二,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第三,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四、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

我们党之所以强大,之所以成为得到人民衷心拥护的坚强马克思主义政党,靠的就是党组织的先进性、铁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要遵守“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要求。

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党的纪律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威武中央权威。严明党的纪律,还必须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必须切实增强党性,切实遵守组织制度,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执行组织纪律。

全面从严治党,作风见着至关重要。作风问题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一,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第二,严格党内生活,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三,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

第四,建立抓作风的长效机制。

Tips:

1、以上关于重点的详细内容皆为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2、老师给的重点没有覆盖全部考点,建议结合课本全面复习。

3、以上内容全部为手动输入,有错误请见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