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对城市的发展及影响

公交车对城市的发展及影响
公交车对城市的发展及影响

其他交通工具对公交车的影响

公共汽车,指在城市道路上循固定路线,有或者无固定班次时刻,承载旅客出行的机动车辆。一般来说,公共汽车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大众运输工具。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使城市人口和地域不断增加,对公共交通的需求相应快速增长,要求公共交通企业投入更多的客车。

公车对社会影响巨大,对城市发展起著最基本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的公交乘客比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相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有一种下降的趋势。

几乎所有的交通出行者,多是从自己方便的角度来理解交通和选择交通方式的,其目的无非是省时,省力,减少在途时间和体力消耗。人们对理想的交通方式的要求是独立、快速和舒适。而这三点正是其他交通工具对公交车的主要影响。

而所谓独立,是指其交通运动不受限制,可以凭个人意志来决定走向,这是个体交通所具有的特点,自行车、小汽车和步行就是独立交通的典型方式;

所谓快速,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出行方式和出行路线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尽管很多城市都有公交优先的专用车道,但是城市人流量的增加和公交车本身载客量的关系,人们为了上公交车尤其是在人流量大的地方人们往往要等上好几班车,而且每行进一定的距离(站点)都要上下人,这样反而从根本上没有节约时间,导致于公交车根本不能满足人们快速出行的目的。

所谓舒适,是指人们在出行中到达目的地时体力消耗最少。拥挤的

公交车在这方面反而没有小车方便。

公交车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公众性,它的价格低,所以能更好的服务城市的人们,不过由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以上公交车的三个劣势,和现在很多城市轨道交通的普及,更是直接影响着公交车,它的载客量比公交车大,由于是专用车道,速度比公交车快,价格又比公交车贵不了多少,更是成了很多人首选的交通方式。

所以公交车要大力的发展还需要从服务,便捷度上来满足人们更多的需要,更好的为城市服务。

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冯长安 摘要:高速铁路从诞生至今已近50年,纵观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其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而高速铁路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依据我国高速铁路规划,在未来30年将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高峰时期。本文从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形势、国外高铁建设的相关经验、高铁建设的作用与目标进行系统的说明,通过区域的视角和严密的论证来分析高铁建设对城市本体以及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为我国今后高速铁路以及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铁建设;城市发展;区域空间结构 1引言 在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目前仅有的普通铁路运输系统已经日益饱和,负重越来越大,日渐不能满足我国的交通运输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形势下,加快作为资源节约型的高速铁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必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应运而生,由此我国开始了高速铁路建设的新篇章。 在我国即将进入高速铁路建设的快速时期,研究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以便为今后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到未雨绸缪,科学建设,合理发展。 2研究意义 2.1我国高铁建设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4年1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通过,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时代的来临。其规划至2020年实现“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 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的建设完成。建 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运速度目标值 达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如图所示: 在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中,又确定了高速 铁路建设的近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实现 “五纵六横八连线(568网)”;远期实现 “8 图 1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图 纵15横26连线(81526网)”。 由此可以看出,未来30年将是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时期。

影响城市化的因素

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 (1)产业结构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即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如果第一产业比重低,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比较高,则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反之亦反。长期以来,西部由于受到观念、制度、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十分缓慢。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直接导致了不合理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影响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是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2)经济增长 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步伐。由于经济发展使经济收入增加,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随之产生,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同的。在众多商品中,农作物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人们对该类产品的实际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增长导致对它们的需求更快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会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动也必然带动投入结构(资本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结构相应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导致资本与人口在空间的高度集聚,并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3)资金状况 城市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与升级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的工业化过程,这个过程导致对资金的强烈需求。一方面,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需要足够的资金积累用于发展制造业及相关的资金密集、周转时间长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城市化要为农村人口的转移提供足够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要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就需要建设现代化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4)区位因素 世界上的各种资源不是均衡分布的,因此城市总是在那些地理、气候、图纸、矿藏条件和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产生和发展;并不断吸引人口与资本向其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好的城市聚集,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效益差别来。所以,滨海的良港、河流的两岸、铁路的沿线,不仅城市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发展快、效益好;相反,“穷乡”则往往处于“僻壤”。地理位置沿海、沿江的城市或临近已有大城市的地区总是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又因为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造成了资源供给的地区价格差异,从而影响城市的分布和工业布局。自然资源匮乏或长期难以利用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总是落后于资源丰富、或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概述 随着工业化的进1步深入,城市因个人小汽车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高速提升、对道路交通的依赖也带来了城市交通的拥拥堵、秩序的混乱、停车场的不足、环境严重污染、交通事故繁多等1系列问题,部份城市开始愈来愈重视通过大范围发展大容量城市轨道文通来减缓城市交通的压力。 城市轨道交通发达的城市,其轨道交通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信息交换工具和文化情感载体,集中承载了地域特点文化和城市个性主题文化,使传统与时尚、科技与经济融合。城市轨道交通所构成的特点文化,为城市凝聚了宝贵的无形资产,间接提高了城市已有各类资产的附加值,满足了人们日趋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采取电力牵引,其远行时对环境的影响除噪声、振动及电磁波污染外,对大气的污染很小,是10分清洁的公共交通工具。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经验证实,城市轨道交通的人均能源消耗量远远低于公共汽车、私人小汽车。采取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有益于节俭能源与保护环境,有益于城市发展、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1。 2对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区域联系的纽带和载体,具有快捷、安全、准时、容量大、能耗低、污染轻、舒适性好等优势,不但可以改良城市的居住环境,带动更多新城镇和新社区创建,而且还可以加快城郊发展步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影响着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城市文化的融会交换。

2.1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 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人口、经济范围不断扩大,城市群和城市带开始突起。交通设施是城市形态的骨架,具有先行功能、从属功能、引导和调理功能,对城市形态起侧重要的作用。在某1特定时间,城市交通结构和能力影响了城区内部交通的便易程度,决定了市区关于出行费用和出行时间的空间可达性,交通技术不断创新使得地域空间可达性成为1个相对的概念,空间可达性随交通技术创新的变化。又好、直接影响着土地价格和利用方式,进而致使城市地域功能结构的改变,终究引发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又常常进1步强化或弱化交通技术的利用范 围和作用强度。 我国人多地少、能源后备不足、环境污染问题已相当严重,在城市交通的发展上不能将占用较大的行车和停车面积的私人机动 车辆交通作为未来的主要交通方式。因此,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将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有效手段和必定选择,这适应了我国城市人口密度高、高峰期对交通需求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特点。 从城市人口优化布局看,快捷、舒适、准时、安全的城市轨道交通有助于居住区布局于城市边沿区,工作集中在城市中心区,有效下降中心区的人口密度,提局边沿区居住质量。从产业布局看,1个城市总有其优势产业和相对弱势产业,利用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围绕优势产业这1核心,呈带状或环状分散和转移,可以实现区域内部或区域内外的优势互补利共同发展。从大城市群会聚看,世界大城市群发展经验表明,1个大城市群必须具有大容景、无污染、高效力的交通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能从整体上提高城际运输效力和

影响城市化的因素教案资料

影响城市化的因素

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 (1)产业结构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即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如果第一产业比重低,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的比重则比较高,则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反之亦反。长期以来,西部由于受到观念、制度、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十分缓慢。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直接导致了不合理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影响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是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2)经济增长 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步伐。由于经济发展使经济收入增加,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随之产生,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同的。在众多商品中,农作物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人们对该类产品的实际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增长导致对它们的需求更快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会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动也必然带动投入结构(资本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结构相应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导致资本与人口在空间的高度集聚,并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3)资金状况 城市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与升级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的工业化过程,这个过程导致对资金的强烈需求。一方面,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需要足够的资金积累用于发展制造业及相关的资金密集、周转时间长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城市化要为农村人口的转移提供足够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要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就需要建设现代化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4)区位因素 世界上的各种资源不是均衡分布的,因此城市总是在那些地理、气候、图纸、矿藏条件和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产生和发展;并不断吸引人口与资本向其中交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探究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探究 摘要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健全,城市规划以其较强的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以及系统的管理的方法,在完善城市土地与空间的资源配置、规范调整城市空间布局、调节好每一项建设、优化城市功能,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综合各个利益主体的关系,进而使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及长远发展的目标得以完成,保障城市整體以及公共利益等,发挥出重要作用。下文对影响城市规划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推动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影响因素;对策 1 影响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1.1 基地因素 基地是地域自然人文环境的一个宏观缩影,组成要素烦琐错综,涉及天气、土壤、水文、植被、地形、建设等诸多方面。这些要素一旦没有被合理利用将会给一个城市的未来规划造成在生活、交通方面的困扰,甚至可能将导致不可逆的严重后果,比如美国洛杉矶市曾因为对山谷区域特殊环境没有考虑周全,使得汽车尾气排放堆积在城市上空,带来极为严重的空气污染。如果这些要素得到科学运用,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居住带来巨大便捷,提升城市的美感,还能吸引来大量的外来投资,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 1.2 政治因素 在政治因素影响下,城市的规划为了实现城市优化的目的通常无法照顾到其他各方的利益,往往保护的主要是有利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利益,从而不得不忽略其他一部分个体的利益,所以从城市规划看被视为政治上的一个宏观抉择。正确科学的政治抉择能够给一座城市带来巨大的的发展先机,比如“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使得西部城市以及东北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3 经济因素 城市经济属于国家国民经济中最为核心的构成之一,其发展的过程被视为一直变化的演进过程,重点表现在完善升级产业结构、扩大经济规模、吸引投资等方面。所以,对城市规划建设带来最基本、灵活性强、变化多端的因素,而且也是城建最根本的驱动力。一方面,经济属于城市规划的一个外部大环境,是规划得以执行的经济根基。伴随我国经济机制不断创新,各类城建项目,特别是个别的房地产公司为了谋求最大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公共利益。同时,城市规划主要以达成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终极目的,而为城市量身打造的整体安排和发展的计划。因而城市规划设计和国民经济计划需要统一相协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制约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

制约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 (中宏网 2001/02/21) 世界经济的变化为我国城市发展创造了机遇,我国城市庄发展中与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为城市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在加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 水资源日趋短缺,400座城市缺水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多亿立方米,668个设市城市中,约有400多个城市缺水,许多城市被迫采取限量洪水。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同时,由于环境治理不善,生态遭破坏等原因,水质不断恶化。我国年排放引总量近600亿吨,900%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许多城市的河流不能提供饮用水,甚至连一般用水都不合格。水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严重的水危机正向我们袭来。 所以,下一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应该把保证水资源的供应放在关键性的地位。无论是从全国城市化的推进,还是城市各项建设,都应该把水资源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通过加强水资源的开发、保养,有效地进行水资源的配置,合理用水,注重坚持节水,实行开源节流并重。 城市建设用地受限,城乡争地加剧 我国土地资源有限,每年城镇发展而使耕地减少的事实已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造成13亿人口的生存和粮食的巨大压力。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已下降到1.5亩,不少省、市、区的人均耕地已不到一亩。可供城市发展和建设用地愈来愈少,不得不占用良田沃土。城乡争地现象日趋激烈,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5%,城市人口3.89亿。按照专家的预测,到2010年,城市化率4O%,2020年城市化率50%,这就是说,在未来20年内城市人口将增加2.6亿-3亿,即每年增加1300万人口。如果按照一个城市人口100平方米用地计算,每年得增加用地1300平方公里(1952万亩),10年就增加13000平方公里(1952万亩),20年就增加26000平方公里(3904万亩),如果没有足够的土地供应,城市化的目标就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文献检索实训——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姓名 学号 所属院系自机学院 专业年级 12交通运输 指导教师 2015年12月

前言 摘要: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进行分析。 关键字:轨道交通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城市更新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1世纪,我国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带来人流在量和质上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其沿线的通达,改变其沿线的区位条件,从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空间布局,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实际形态和结构往往是交通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1]。轨道交通大运量、快速度的特点使它能够把人流引向特定的地点,并且在某个点上集中大量的人流,这种特性决定了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集中于与人流密切相关的居住空间、商业空间的变化。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提供建议。 1 城市轨道交通对居住空间变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出现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特别是郊区化的趋势迫使人们出行范围加大、通勤时间和距离也相应增加。通勤成本已经成了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大要 素。而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度、准时便捷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沿线居民的通勤时间,在吸引通勤人口移居的过程中改变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 1.1 挤出效应使居住空间向郊区转移 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带来其沿线地区良好的通达性。交通的改善带来了区位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土地的潜在收益,沿线和两端的物业价值也 将有所提升。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只能通过竞价获取。不同的土地使用者的地租支付能力是不同的,地租支付能力高的商业会将地租支付能力相对低的居民住宅挤出优势区位,其结果是居住空间向郊区或城市边缘地带迁移。同时,轨道交通可以将通勤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即使住在城市边缘区,只要在地铁附近,就可以通过获得到达工作场所或消费场所的快速便捷的交通,而且可以避开中心区高地价、道路拥堵等城市问题,这对居住空间向郊区的迁移产生了极大的牵引力,使挤出效应导致的居住空间转移需求得以实现。

体育运动对促进城市发展的影响与启迪

体育运动对促进城市发展的影响与启迪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结合日益紧密,其多元功能与价值不断被人们认识和挖掘,已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宣传城市风貌,培养城市精神,提高城市整体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是城市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方面影响并推动着城市的发展。 1、加快市政建设,提升城市品味 体育场馆的数量和分布是衡量一座城市环境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整个经济与社会水平的基础设施、基础结构和环境的状况,事实证明:当今无论是世界性的,还是洲际性的比赛,以及国家和省级的大型运动会或单项比赛,都将加快承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体育场馆、道路交通、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城市绿化等等。2003年湖南长沙承办第5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共计投入城建资金230多亿元,完成了包括城市道路改造、城市建筑和住宅建设以及城市绿化、亮化、景观修缮等重点工程上百个,14个市州当中有9个承担城运会的比赛,得益于城运会,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地变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与相关设施建设投资达到 297.55亿元,其中北京投资280亿元,京外投资17 .55亿元。在京投入的280亿元

中,体育场馆建设127亿元,相关设施建设153亿元(奥运村、记者村、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等),此外,生态环境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06.5亿元,其中环境保护项目582亿元,交通及其他项目1293亿元,信息通信项目631.5亿元,以上投资数均达到了北京历史上阶段性投资的最高水平。投资总额达到2921.4亿元人民币;广州市更是借助三次承办大型运动会促成了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基础配套功能的完善。第一次是1987年以“六运会”为契机的天河新城区建设,新建占地54.54公顷的天河体育中心,配套建设了文化娱乐、办公旅游、商业贸易三个功能区,同时完善了相应的基础设施,形成了天河新城区的核心区,并开发建设了占地6.48平方公里的珠江新城;第二次是2001年以“九运会”为契机的奥林匹克中心周边地区的建设,新建了高水平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带动了东圃地区的发展,同时还先后建成170多项重大市政工程项目,其中包括:完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新的高速公路、快速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提升了广州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形象;第三次是2010年以亚运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配套服务功能,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城市立体交通系统,提高了城市交通服务能力,推动了城市景观环境建设,而且还改善了城市软环境,

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UCD 编号: 北京交通大学 铁道概论第一次作业 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本科生姓名:王宇航09283020 指导教师姓名:沈飞 学科、专业名称: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 A Study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s Translations The First Paper of Introduction to railway A Thesis: Effects on urban development in high speed railway Undergraduate Student: YuHang Wang Supervisor: Fei Shen Academic Title: Computer Science December 2010

内容摘要: 自1964年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建成以来,世界范围内先后掀起了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作为现代化的运输工具,高速铁路对于国家、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高速铁路成为了促进国家擦站不可或缺的加速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Content summary: Since its 1964 completion of the first high speed railway in the world, has set off a boom of construction of high speed railway in the world. As a modern means of transport, for high speed railwa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and cit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Especially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became an integral part of promoting national cleaning station on high speed railway accelerator. This article from several aspects influence analysis of high speed railway on urban development. 关键词:高速铁路、城市经济发展 Key words: high-speed railway,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Nature factor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ity planning 作者:…… 摘要::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有许多,文章认为自然因素应该更多的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主导作用。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的构成、科学内涵、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保护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及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应该更多的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呼声,而不应成为行政和金钱的奴隶。许多国家已经将自然环境、自然因素的保护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Abstrac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ity planning have many,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nature factor shoulds be more to rises in city planning predominant function. This text expatiat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mposing, science content, natural environment, nature factor of the concept,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planning to influence and ecology principles of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application in the city planning.

The city planning should reflect the society morely with the civil noise of shouting, but shouldn't become the administration with the peculiarly slave. Many nations have modernized the protection conduct and actions c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nature factor to level with the civilization degree of a measures the standard. 关键词:城市;城市规划;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 Key words:City;City planning;The influenc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影响 城市规划有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城市规划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城市规划问题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系统对城市道路、城市绿地系统、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而这些都可归结为城市规划范畴内。

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 战略举措。结合十八大报告,介绍了新型城城镇化的内涵,分析了制 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根据灰色关联理论对数据实行 分析处理,得出实证结果。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 影响,其后依次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农村居 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等。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 建设的建议。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持续提升。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 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年~2011年,城镇化每提升1%,可拉动投资增长3.7%,带动消费增长1.8%。2014年3月最新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 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新型城镇化的主线是农 民的市民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 心的城镇化,并进一步阐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问题。根据统计资料 显示,2015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50.5%,而全国城镇化水平平均为 56.1%,相比较来说,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究其根源,不但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还存有诸多其他因素,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等。本文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影响新型

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实行实证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新型城镇 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新型城镇化体现的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更加注重全面质量的提升。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相比较,新型城镇 化重在“新”,不是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人口的增多,而 是更加注重内涵式的增长,全面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其基本原则 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突出了“存量优先”,其主 线是农民的市民化,同时还提出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优先解决存 量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重在提升城镇化的内在质量, 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关于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都有过阐述。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产 业发展、收入水平、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实行 分析。

举办大型活动赛事对一个城市的切实影响 - 副本

举办大型赛事对一个城市的切实影响 举办大型赛事对一个城市的切实影响,概括说,举例城市的变化。一般举办大型赛事,一半会给一座城市带来一次全新的机遇。藉由大型赛事的契机,借力而行、借势而行,不但能大幅提升城市环境,推进城市综合改造进程,还可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给城市发展点燃引擎。除了奥运会,四年一次的全运会也极大提升了承办城市的速度及区域发展。在南京长江边上的奥体中心板块因为盛会的召开而创造了“滩涂起新城”的奇迹。去年在济南落幕的第十一届全运会让“泉城”济南成功拉动了东部区域的快速发展。办赛事办城市,参加全国两会的深圳代表认为,借鉴曾经举办重大赛事城市的经验,再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深圳完全可以借助大运推进城市改造、完善城市功能。 赛事的成功举办全面推动、促进了城市的科学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赛事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城市科学管理水平城市科学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提高了城市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促进了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奥运 会极大提升了北京城市的国际知名度、誉度,扩大了北京在世界的影响力;奥运会使北京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又增添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文化内涵,民心因奥运而凝聚,精神为奥运而振奋,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奥运会促进了城市的民生工程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人民的生活品质,造福了广大市民百姓奥运会为北京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爱国奉献精神、良好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了解国际规则又熟悉我国国情、通晓外语并经大赛检验过的专业人才,成为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才财富。城市的繁荣发展要靠人,通过成功举办奥运会,北京已经站在迈向国际发达城市的新的起跑线上。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1 大型赛事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1)促进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 (2)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F1落户中国。(3)带动广告、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方面,广州奥林匹克体育场和广州体育馆周边地区在九运会后上升了30%~50%,上海嘉定在2004年同样一块土地拍价格在8万~12万左右,F1 落户后则增加了数10倍。 (4)带动产业的发展。 2 大型赛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提高城市形象力。(2)促进就业。 我们也应该尽量做到: 1.确立正确的举办理念、目标、方针、原则,才能更好地为城市长期科学发展服务。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确立了“一个总目标、两个发展战略、三大理念、四项原则、五条工作方针”的整体筹办工作指导体系,坚持七年,一以贯之,对成功举办奥运会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为北京城市的长期发展起到了科学指导的重要作用。 2.根据城市的综合实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办好大型赛事活动。经过改革 开放30多年的发展,全国众多城市经济实力大增,举办各种大型赛事和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这样的形势下,要注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选择那些知名度高、品牌效益好、能形成市场开发前景的赛事与活动,把对赛事和活动的选择与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未来市场发展潜力结合起来。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大型赛事活动是搞不起来的,但全靠政府投入,大型赛事活动也是不能持久的。 3.充分利用申办、筹办、举办的全过程,多方位打造城市形象,才能扩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奥运会为北京开展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巨大的舞台。事实证明,借助奥运平台,积极介入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全方位打造城市形象,才能扩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文章编号1009—600012008)07—0082—06 中图分类号:U212文献标识码:B作者简介:孙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g 昌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82I城市交通】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TheInfluenceofHighRailRoadtotheCityDevelopment 孙婷 SUNTing 1高速铁路发展史综述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 世界城市的面貌因此发生巨大变化. 人们出行更为方便.城市地域迅速扩 大,城市之间关系更为紧密。 1964年10月1日世界上第一条高 速铁路新干线开通运营.至此,高速 铁路走出实验阶段,标志着高速铁路 将成为商业运营的开始,新干线的诞 生标志着世界铁路行业的又一次革 命。此后至今,高速铁路的发展分为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4~1990年,日本. 法国(东南TGV线,大西洋-TGV线).意 大利(罗马至弗罗伦萨)、德国先后在 本国内建立起高速铁路运输线路。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 日本基本完成了高速铁路的骨架系 统.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英国 也出现了跨国境的高速铁路,世界经 济一体化加速。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高 速铁路的建设传到亚洲.澳洲.北美. 俄罗斯.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均建起 了高速铁路。 2高速铁路自身特点及其优势 (1)速度优势。相比较普通铁路而 言.高速铁路实现了时速的大提升. 1985年联合国对于高速铁路的速度 规定为:客运专线300km/h,货运专线 250km/h.速度的提升无疑增加了时 间的利用价值,成为高速铁路最为吸 引的优势。 (2)节省用地。日本新干线的资料 表明:在单位运输量所需的土地面积 上.每运输一万人次往返,新干线高 速铁路所占土地面积仅为2hm2.小汽 车.飞机所占土地面积分别为 200hm2.33hm‘,其所占土地面积之比 为1:11.9:9.5:1.6。因此对于寸地寸 金的日本城市,这无疑是一种好的选

浅析交通状况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王巧灵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输是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这个城市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也是这个城市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加紧对城市交通设施及路面的建设和修缮,以期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在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城市交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了一些城市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还需进一步提高对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的重视程度,做好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并加大对城市交通方面的投资力度。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引言 在现代社会,城市交通对人类和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成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 城市经济的先行,是城市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原浙江省计划经 济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朱家良曾指出:“交通的变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产业形态的变化决定了运输需求的变化,运输需求的变化又直接影响运输方式或运输方式 组合的选择。”在一座几百万,甚至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城市中,交通的便利程度、布局、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的基础条件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出行,工商业的运行,招商引资的战略。所以研究一座城市发展经济受阻的原因,从其交通方面出发是可行的,也可以进一步通过 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来判断交通状况的经济学意义。 一、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 要想研究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必须清楚我国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的 现状。而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且东西部各方面差异较大,难以形成统一。因此,本 文以四川省成都市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全国其他城 市做一个参考。 成都市,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 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2015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2016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导文件,文件中将成 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除此之外,成都还是中国五大战区之一的西部战区司令部驻地、 中西部地区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最多(271家)、设立外国领事馆数量最多(15个)、开 通国际航线数量最多(85条)的城市。 1.1成都市的交通状况 首先介绍成都市的陆地交通,主要包括公路、铁路、地铁、公交四种方式。 在公路方面,截至2015年末,成都市公路总里程229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1 公里。全年新改建公路2169公里。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428.6万辆,比2014年末增 长11.1%;其中私人拥有汽车330.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8.6%。 其次,在铁路方面,目前成都有成渝线、宝成线、成昆线、达成线、遂成线5条电气 化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以及成渝、成灌、沪汉蓉三条高速铁路通车运营。成兰铁路、西成高铁、成贵高铁、成蒲高铁、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也均在建设之中。 另外,川藏铁路、成格铁路、西成铁路也已纳入了成都市铁路未来的规划中。 作者简介:王巧灵(1992—),汉族,女,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生。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城市化进程

第三节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化 (一)概念: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两层含义。 (二)意义: 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发展 2.城市化水平,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的发展。中心——边缘互动 3.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缩小城乡差别。城乡趋同 (三)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相对较少,实际上,农村人口绝对量也在不断增加) (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比重。 (四)、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第一阶段:自城市形成—十八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低水平的缓慢增长。城市人口比重1%~2%。城市规模小,城市数目少。原因:生产力水平低,非农产业不发达。 2.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1900年(两次产业革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1900年13.3%。原因:工业化。①工业化扩大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工矿城市大量出现;②工业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为城市产业提供后备劳动者,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工业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城市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3.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因:①第三次技术革命极大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②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步走向工业化道路。 (五)当今世界城市化的对比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逆城市化导致城市结构合理(城市人口反流乡村,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化畸形,城市结构不合理(表现: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我国解决措施:限制大城市发展,适度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乡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型国家)

对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认识

对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认识 ——以昆明市为例 班级:交通运输091 姓名:吴伟学号:200910601139 城市从诞生到发展一直与交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内河流域开始,发展到近现代——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程,无一不渗透着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各种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进而更加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1 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交通对城市区位、城市布局和城市土地使用性质这三个方面都有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到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则表现为如何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考虑交通的作用,以支持和促进城市和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从城市职能、功能布局和产业上协调重要区域交通设施的战略性控制与引导。比如快速私人交通使城市有分散发展的倾向,而公共交通与慢速交通使城市布局紧凑。公共交通线路站式布局及与步行交通的大量联系,决定了城市高密度带状、簇状的布局形态。 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是其他任何行业都无以企及的。以昆明市旅游业为例,由于交通运输的改善,促进了昆明旅游业的发展,2010年,海内外来昆明旅游总人数3557.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2%,其中海外旅游者86.06万人次,增长10.6%,国内旅游者3471.29万人次,增长14.3%;实现旅游总收入284.81亿元,比上年增长25.8%, 交通对土地价值也有影响,最显着的是轨道交通。由于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成本直接附着在沿线的土地上,从而使土地价值提升[1]。以昆明为例,地铁线的开通,将使其沿线物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掘金机遇。据了解,地铁线的楼盘,因距离不同,房价升值空间也不一样。业界普遍认为,同样品质的楼盘,有地铁的便利与没有地铁的便利因素,楼价相差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