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

(一)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 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才美不外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策之不以其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 分) 其真无马邪

yé?其真不知马也!

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

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4 分)

(二)

(一) 《马说》

(二)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

得。涓人言于君曰 : “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

已死,买其首五百全,反以报君。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全,况

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

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 [注释 ]①涓人 :官中主管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 :白白费掉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注音。(2 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⑵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

“千里马”寓(),以“食马者”寓()。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

它们的不同之处。 (2 分)

(三)

【甲】《马说》

【乙】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人有章言 : “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以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报曰 : “将军之于国家,思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请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成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①冯异 :人名 ,汉代名将。②章 :秦章。③谢 :谢罪。④福 :

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

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⑥诮qi ào:责备。⑦大司马 :

官名。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2 分 )

A.安求其能千里也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B.不以千里称也称异功若丘山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诸将欲分其功

D.然后有千里马然非君之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3.【乙】文中冯异遭遇了哪两件事?(2 分)

4.【甲】【乙】两篇选文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 (2 分)

(四)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解释。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不饱,力不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才美不外见()

(3)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执策而临之()

3.各组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是(),意思是()

A.策之不以其道伐无道,诛暴秦

B.其真无马耶以乐其志

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置酒而招之

D.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⑵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文言虚词“也”大多放在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品读全文,结

合各段内容谈谈每段段尾分别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

【甲】《马说》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请

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 : “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 ?”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报穆公,穆公不说,

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伯

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

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

之马也。(选自《九方皋相马》 ,有删改 )

[注 ]①姓 :指子孙。②天下之马 :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

pìn:母马。④牡 :公马。⑤骊 :纯黑色马。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请见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

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

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

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

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

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 ?说说理由。 (3 分)

(六)

【甲】《马说》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 :

“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 “蚁

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寸而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

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不亦过乎 ?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 分)

(2)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2 分)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以“千里马”寓

(人才)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老马识途) (填写一个成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 分)

(七)

(一 )《马说》

(二 )《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闻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敝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选自《汉书》) [注 ]①)秉:执掌。②柱干 :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 :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 :杰出人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策之不以其道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把文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文段 (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 分)

4.根据文段 (一)和文段 (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3 分)

两个文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

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 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文段(一)

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文段 (二)用的论证

方法,强调()。

(八)

【甲】《马说》

【乙】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

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龙弗得

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 : “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选自韩愈《龙说》 )

[注 ]①嘘 :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②玄

间:苍穹,太空。③伏:遮蔽。④水 :下雨。⑤汩 :淹没。⑥信:确实,的确。

1.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A.安求其能千里也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其真无马邪

D.无以神其灵矣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之不能尽其材()

(5)云固弗灵于龙也()

(6)薄日月,伏光景()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4.对文中“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一句翻

译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龙的灵异 ,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B.至于龙的灵异 ,却不是云的灵异所能达到的了。

C.如同龙的灵异 ,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D.如同龙的灵异 ,却不是云的灵异所能达到的了。

5.文中“ ”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A.则

B.然

C.故

D.盖

6.《马说》和《龙说》均选自韩愈的《杂说》,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篇目所借之物所喻之人

千里马人才

《马说》伯乐()

食马者()

《龙说》龙()

云()

7.作者借《马说》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需要联系文意,结合文章创作背景、作者生活背景等进行答题。 )

(九)

1.用“/划”分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限画两处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衹(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 án)死于槽枥之间

C.才美不外见 (ji n)à

D.食(s ì)之不能尽其材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

C.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

D.执策而临之 (策略 )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

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马说》一文 ,作者以“千里马”喻(),以“食马者”喻()。

6.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写作手法要结合文章的体裁特点加以分析 )

(十)

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意思与例句相同的项是()

A.以其境过清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醒能述以文者

D.以中有足乐者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最后一段中的加点词对塑造食马者和下里马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

用?

策之不以其道,食 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yé?其真不知马也!

19.文中的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象征什么?(2 分

答案

(一)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 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

(2)才美不外见(显露,表现)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等同)

(4)策之不以其道(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料。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 )鸣叫, (饲养马的人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

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

效果有什么不同。 (4 分) 其真无马邪 yé?其真不知马也!(略。言之成理即可。 4 分)

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

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4 分)

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

饲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

写作手法:托物寓意,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

闻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二)

(一) 《马说》

(二)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

得。涓人言于君曰 : “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

已死,买其首五百全,反以报君。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全,况

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

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 [注释 ]①涓人 :官中主管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 :白白费掉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注音。(2 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pi án)

(2)一食或尽粟一石( sù)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

(1)策之不以其道(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同“返”(返回 ))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

(1)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实在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 ⑵死马且买之五

百金,况生马乎 ?

死马尚且花五百购买,何况活马呢?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人才),以“食马者”寓(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

它们的不同之处。 (2 分)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

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三)

【甲】《马说》

【乙】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人有章言 : “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以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报曰 : “将军之于国家,思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请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成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①冯异 :人名 ,汉代名将。②章 :秦章。③谢 :谢罪。④福 :

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

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⑥诮qi ào:责备。⑦大司马 :

官名。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C)(2 分)

A.安求其能千里也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B.不以千里称也称异功若丘山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诸将欲分其功

D.然后有千里马然非君之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2)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

3.【乙】文中冯异遭遇了哪两件事?(2 分)

有人提醒光武帝冯异有谋反之心;冯异大败敌军后,诸将要分他的功劳。

4.【甲】【乙】两篇选文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 (2 分)

【甲】文 :埋没、摧残人才。【乙】文 :信任、保护人才。

(四)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解释。

(1)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吃)

(2)食不饱,力不足( shí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同“饲”,喂)

(4)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同“饲”,喂)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

(2)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

(3)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等同)

(4)执策而临之(面对)

3.各组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是(C),意思是(有时)

A.策之不以其道伐无道,诛暴秦

B.其真无马耶以乐其志

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置酒而招之

D.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在奴隶的手里受辱

⑵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 )鸣叫, (饲养马的人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文言虚词“也”大多放在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品读全文,结

合各段内容谈谈每段段尾分别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段段尾句揭示了人才终生被埋没,才能不得施展的无可奈何的痛

苦,寄寓了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

段尾句表达了作者对不能正确对待人才行为的愤怒、谴责。第三段段尾句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表达了作者深刻的嘲讽。

(五)

【甲】《马说》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请

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 : “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 ?”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报穆公,穆公不说,

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伯

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

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

之马也。(选自《九方皋相马》 ,有删改 )

[注 ]①姓 :指子孙。②天下之马 :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

pìn:母马。④牡 :公马。⑤骊 :纯黑色马。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请见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

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2)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3 分)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

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

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

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

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 ?说说理由。 (3 分) 略。开放题 ,任选一种说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六)

【甲】《马说》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

惑失道。管仲曰 : “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

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寸而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

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①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分)想要跟普通的马

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

行千里呢 ?

(2)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 分)现在的人却不承认

自己愚味,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

的智慧,不是太过分了吗?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以“千里马”寓(人才)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

是因为他相信(老马识途) (填写一个成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

理 ?(6 分)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七)

(一)《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闻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敝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 :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 :大概。④中人 :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 :杰出人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策之不以其道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把文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吃一顿 (次 )有时 (或许 )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

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文段 (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 分)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 (不平 )之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慨之情。

4.根据文段 (一)和文段 (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3 分)

两个文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

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 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文段(一) 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文段 (二)

用的论证方法,强调(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八)

【甲】《马说》

【乙】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

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 : “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选自韩愈《龙说》 )

[注 ]①嘘 :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②玄

间:苍穹,太空。③伏:遮蔽。④水 :下雨。⑤汩 :淹没。⑥信:确实,的确。

1.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C)

A.安求其能千里也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其真无马邪

D.无以神其灵矣

(C.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其他三项的“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翻译为“它”或“它的”。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即使)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

(3)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4)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

(5)云固弗灵于龙也(本来)

(6)薄日月,伏光景(迫近)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

异哉 /其所凭依 /乃其所自为也。

(常见虚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比如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夫”,句末语气词“也”“矣”“哉”“乎”“焉”“耳”,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乃”“苟”“是故”“于是”“然而” 等。 )

4.对文中“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A.至于龙的灵异 ,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B.至于龙的灵异 ,却不是云的灵异所能达到的了。

C.如同龙的灵异 ,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D.如同龙的灵异 ,却不是云的灵异所能达到的了。

5.文中“ ”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 B)

A.则

B.然

C.故

D.盖

(理解议论类的文章,难点在于理解文章的思路。阅读文段,了解大

意是解题的关键。该题中,四个字均可作

为连词用,“则”表示承接关系,“然”表示转折关系,“故”表示因果关系,“盖”表示推测。本题同时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6.《马说》和《龙说》均选自韩愈的《杂说》,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篇目所借之物所喻之人

千里马人才

《马说》伯乐能发现人才的人 (圣明君主 )

食马者埋没、无视人才的人

《龙说》龙圣明君主

云贤能臣子

7.作者借《马说》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需要联系文意,结合文章创作背景、作者生活背景等进行答题。 )

[示例 ]寄托了作者渴望被统治者重用的心理,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与控诉。

(九)

1.用“/划”分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限画两处 )

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C)

A.衹(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 án)死于槽枥之间

C.才美不外见 (ji n)à

D.食(s )ì之不能尽其材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 ,尚且 )

C.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

D.执策而临之 (策略 )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

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

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千里马 )鸣叫, (饲养马的人 )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实在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 5.《马说》一文 ,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以“食马

者”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6.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文章的写作手法要结合文章的体裁特点加以分析) 文章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非

但不能识别人才、尊重人才,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

烈愤慨。

(十)

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意思与例句相同的项是(C)

A.以其境过清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醒能述以文者

D.以中有足乐者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

行千里呢 ?

3.最后一段中的加点词对塑造食马者和下里马的形象

起到了什么作用?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yé?

其真不知马也!

加点的词充分表现出食马者的无知,塑造了食马者平

庸、浅薄、狂妄的形象:同时也暗示千里马承受的屈辱和

痛苦。

19.文中的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象征什么?(2 分

以千里马象征人才,以食马者象征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 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 是知音,从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及日中孰为 汝多知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孰为读()。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 的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 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许允妇临事不惊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① 收之。其妇出戒允曰: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 “‘ 举尔所知’ ②,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其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 “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 “无预诸儿事。” 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③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 “汝等虽佳,才具④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⑤;不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 选自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贤媛》) 【注释】 ①虎贲(b ēn): 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②举尔所知: 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③ 才流: 指才能品级。④才具: 才能,才干。⑤会止便止: 古人按礼节慰问死者家属时当哭泣。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 为称职与不( )

(2) 皆官得其人( ) (3) 举家号哭( ) (4) 寻还( ) (5) 早知尔耳( ) (6) 无预诸儿事。( ) 2. 选出“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 A. 魏明帝遣虎贲收之( 本文) B. 句读之不知( 《师说》) C. 臣之乡人( 本文) 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E. 帝核问之( 本文) F. 顷之( 本文)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 第一段中许允最终获释的原因是什么? 二、李夫人不欲见帝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 “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上曰: “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 “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①见帝。 上曰: “夫人弟一见我,将加赐千金,而予兄弟尊官。”夫人曰: “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言欲必见之,夫人遂转乡歔欷而不复言。于是上不说而起。夫人姊妹让之曰: “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属托兄弟邪?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 “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

中考历年语文考题——文言文阅读(课内)真题与答案解析

中考讲义 文言文阅读(课内) 学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1. 能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2. 能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3. 能对文本的整体、部分或细节的有关内容进行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把握。 一、考纲要求 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能力层级:理解) 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理解)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能力层级:理解) 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力层级:理解) 二、具体内容 (一)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就是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两个知识点:一是一词多义现象,二是重点文言实词的释义。从近三年中考来看,考查的内容都是一词多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是所选文段的重点词语,题量一般为 1 题,分值为 3 分。 【答题指导】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 1.一词多义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 w 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梳理

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2.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3)词义转移。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现在多指菜汤。(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3.通假字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本字应是“悦”,“高兴”的意思。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归纳记忆。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另外,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 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3.词性法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二)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就是让考生直接翻译文段中的句子,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一般是一句话,主要是文段中的重点句、关键句、难句、特殊句、特色句、主旨句等。 【答题指导】 1.翻译的标准和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 (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 (2)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3)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2017年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里填上序号。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田者。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008年广州市十六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的意思。由这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这个成语。 % ——2010年广州市十七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011年广州市十三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012广州市民办初中(五校联考)新生入学检测题 、 二、课内文言文理解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④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4、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5、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6、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 (三)《学弈》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①,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佑、李忠义钁②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③,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④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注释】①愬: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②钁(jué):钁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是挖的意思。③击柝者:打更的人。④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愬令惊之以混军声(使……惊惧) B. 使击柝如故(原来) C. 民争负薪刍助之(背) D. 进诚梯而下之(梯子)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4)参考词典解释,谈谈“相”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古汉语词典》“相”〈副〉的义项有:①互相;交互。②表示行为动作偏向一方。③递相;相继。 (5)李愬偷袭蔡州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结合选文,分点简要概括其中的原因。 【答案】(1)D (2)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 梯,名词作状语。 (2)这句话的意思是:(到)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根据题目限断两处的要求,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槛车:押运犯人的囚车。诣: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李愬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历年中考文言文

近4年江西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 (20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青涧都虞侯。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⑤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⑥,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清涧都虞侯:与下文“偏将军”“閤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擢:提拔。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敌骑数千四面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优()(2)备()(3)遁() 13.说说“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的意思。(2分) 14.《口技》中写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请找出选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2分) 1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解元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013)(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 -13题。(10分)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丧( ) ②明(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78385695.html,]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12.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3.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2分) (2012)(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戴胄犯颜执法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

(完整word版)小学古文阅读训练

小学古文类阅读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二.课外文言语段训练: (一)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 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 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答案】(1)B (2)①(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菜;募民兴利

部编中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B. 而或长烟一空/湖心亭一点 C. 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 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增其旧制/其西南诸峰 B. 不以物喜/策之不以其道 C. 感极而悲者矣/人不知而不愠 D.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山水之乐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借写楼记之机,规劝老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 B. 文章第1段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2段情辞转为激昂。第3,4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其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 C. 作者详写楼,略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作者既然圆满完成了楼记之作,也收到了规劝友人之效,可谓文章妙手。 D. 本文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1)C (2)A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小升初民校联考题回放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里填上序号。(4分)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田者。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008年广州市十六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的意思。由这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这个成语。(2分) ——2010年广州市十七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2分) ——2011年广州市十三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012广州市民办初中(五校联考)新生入学检测题二、小学四篇文言文复习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

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见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 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见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1、理解词语意思。 诲:惟:援:俱: 2、“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②一人虽听之.。()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 3、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初中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③鲁公治国________ 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 汝心之固公善之 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 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 (2)改变;穷尽;修建;决断或决定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解释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是夫子。未:________ 闻:________ 三、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1、诣:拜见乃:于是,就、示:给……看曰:说、未:没有闻:听见三、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②至之市 ③而忘操之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有删改)(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少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及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A. 嫉恶如仇 B. 左右逢源 C. 春风化雨 D. 客观理性【答案】(1)年轻;比得上 (2)王安石为人怎样? (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D 【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少”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4)分析曾巩的为人,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可看出曾巩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地评价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故选D。 故答案为:⑴年轻;比得上; ⑵王安石为人怎样? ⑶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2020年最新近五年徐州市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近五年徐州市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2009【甲】《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_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___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_______________ (4)卒得反国反: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②及鲁肃过浔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6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知所以亡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3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唐雎不辱使命》全文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 l )故不错意也:( 2 )长跪而谢之曰: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译文:__________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文:__________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 分) 二)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俄顷立就__________ ( 2)日沃汤数次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2 分)如是者六七始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