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推介9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推介9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推介9

2019年土地招商推介手册·地块基本情况统计表

NO.2017G51

(中海燕矶听潮)

2017.10.25 49.1 17932 二类居住用地

周边在售楼盘市场

调研

楼盘名称在售价格(元/㎡)产品类型电建洺悦府23500 毛胚小高层中海燕矶听潮28400 精装修高层电建地产海赋尚城25800 毛胚高层

附件:图片、文件资料

【控详图、要点图、城市设计效果图等需提供JPG格式,图片大小不低于1M】1、规划条件(PDF版或扫描图JPG版)或红线要点图

2、地块位置示意图【见图例】

3、地块周边控详图【见图例】

4、地块或地块所在区域城市设计效果图【见图例,没有不需提供】

图例:

《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教案3.docx

《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城市和村镇的用地类型,建设用地构成比例及在用地规划中坚持的原则。 2. 结合阅读案例,了解城乡规划中项目选址的原则与方法。 3. 理解功能分区的定义,了解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及划定功能区需要遵循的原则。 二、教学内容 (-)城乡规划中的土地利用 1. 人类对土地利用的两种主要方式: 营造______________ 利用其_________ ,获得生活、生产物质。 (生存发展场所、生产功能) 2. 3. 我国颁布的城乡主要建设用地构成比例标准:占建设用地20%?32%的是__________ 用地。 4. 土地利用原则:坚持“___________ ”的原则,使各类用地保持恰当比例。 5. 城市各类用地的比例关系的变化性。如城市道路、居住、对外交通和城市公共绿地 的用地比例呈逐步_____ 的趋势,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的比例会逐渐______ 。 (居住建筑、合理用地、增加、降低) 思考 1. 城市各类用地比例变化是怎样的? 【提示】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拓展,城市里的各类用地比例的关系将不断发生变化。城市道路、居住、对外交通和城市公共用地比例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的比例会逐渐降低。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城市中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髙,城市环境绿化用地比例不断增加。

(二)城乡规划中的项目选址 城乡规划中的项目选址上海石化企业选址 1则 1.必须符合城乡规划中对土地使用的要求,并兼顾 与其他建设项目的关系。节约土地,尽量不占、少占耕 地,挖掘现有城市用地的潜力,合理调整用地。 2.要与城市环境规划相协调,对于影响环境卫生极易产 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建设项目,应避开城市的水源保护 地和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地带以及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 保护区。3.要与城乡现状相衔接,要充分考虑城乡交通、 通信、能源、市政、防灾规划、用地等现状条件。 节约用地,兼顾与其他项 目的关系;与城市环境规划相 协调;能满足企业本身的防灾 要求 法 了解该项目的基本情况,如项目的名称、性质、规 模,对市政基础设施如供水、能源的需求量,采取的运 输方式和运输量,“三废”排放方式和排放量 了解石化企业本身的特 点;结合上海地区的环境条件 与城市发展规划,在适宜建设 的范围内先后拟定若干个方 案;综合比较最后确定金山卫 方案 依据城乡规划所确定的用地布局,在适宜建设的用 地范围内选择该项目的建设地址,通常提出若干方案进 行比较分析 综合考虑用地周围环境是否有利于建设项目的长远 发展,建设项目是否有利于城乡的合理布局,最后确定 合理可行的方案 1. 项冃选址的原则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合城乡规划中对的要求,并兼顾与其他建设项目的关系。 ⑵要与_________ 规划相协调。 (3)要与 ________ 相衔接。 (土地使用、城市环境、城乡现状) 2. 项冃选址的一般步骤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最新】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南京市浦口区总体规划

沿澄湖地区控制规划设计任务书 澄湖是《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确定的城市“五楔”之一,周边是以湖荡为主的水网密集区,具有生态保护功能。随着苏州市开发建设速度的加快,环澄湖地区的旅游休闲业和房地产的开发也不断推进。环澄湖地区面临空前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脆弱的现实格局,为控制协调环湖地区的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市政府要求以及我局计划,我局将组织编制沿澄湖地区控制规划。 一、规划范围 北至绕城高速公路,东到绕城高速公路东段南延线推荐线,南、西沿澄湖纵深1公里,总面积为78.96平方公里,其中水体面积约42.35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约36.61平方公里。 二、总体要求 1.规划应在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各部门相关规划指导下进行,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设计规范和技术规定。 2. 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完善用地布局和各项设施的建设,形成功能多样、公众共享的滨水区域。 3. 规划应充分重视环澄湖地区的定位和职能,创造与其地理位臵相适应的城市东门户标志区域。尊重现有的地形、地貌和生态、水域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促进水系、绿化、业态、居住的和谐局面。 4.规划应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上层次规划为依据,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和空间布局,注重体现土地利用集约化思想,实现可持续的“适度”发展。 5. 空间形态设计、绿化景观系统应充分体现生态优先原则和地方特色,建立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生活环境,构筑富有特色的滨水地区形象。 三、深度要求 1. 规划用地分类以中类为主,局部重点地段可分至小类。

2. 根据保护“绿楔”的功能要求对周边用地进行分级控制,分析确定禁建、限建、适建、可建区范围;对建设用地、土地开发强度、岸线利用等提出控制要求。 3.在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和相关片区规划的指导下,明确用地结构、布局、功能配臵。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 4.完善规划用地范围的公共设施配套,用地规模、位臵和界域。 5.建立合理的对内和对外交通体系,确定各级道路的走向、红线位臵、断面形式,合理配臵公交站点线路和站场、站点位臵及公共停车场布局。 6.确定河道系统,明确河道控制宽度和驳岸形式,提出沿河两侧建筑和景观控制要求。要重视沿湖岸线的保护和利用,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岸线和公共活动岸线。 7.制定城市设计导则,提出区域内的空间形态控制要求,对区域特征要素:如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道路格局、景观节点、环湖地区轮廓线等进行分析,保证地区景观的整体性、延续性和协调性。 8.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规划控制廊道,落实各市政配套设施用地,规定其服务规模、建设位臵、用地面积。 9.制定水环境保护规划,并对沿澄湖地区控制规划的实施措施提出建议。 四、规划设计成果要求 1.规划设计成果内容须符合设计任务书的有关要求和国家有关标准。 2.规划设计成果包括纸质文件及相应的计算机文件。 3. 规划图按《苏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规范标准》要求进行编制。数据标准从苏州市规划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f79713707.html,/政府信息公开/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下载。 4. 纸质文件包括文本、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内容必须清晰完整,设计说明书应准确、完整地阐述设计意图和内容。设计图纸内容必须全面。设计单位应提供设计说明书及文本20套,规格为A4(图纸缩印件为A3)。 5. 设计图纸要求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办事处 二O一七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 (4)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调整 (5)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6)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7) 第五章土地用途分区 (8) 第六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10) 第七章重点建设项目 (11)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1) 第一节行政措施 (12) 第二节经济措施 (12) 第三节经济措施 (13) 第四节社会措施 (13) 第九章附则 (15) 附表 (16)

第一章总则 1、规划目的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家、江苏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编制《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2、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系列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创新改革”的工作要求,按照“保护为先、优化为本、调控为要”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全面跨越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3、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统筹兼顾。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总量控制、布局优化。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 【摘要】研究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是交通规划的重要一环,解决城市交通最上层面的对策是调整城市结构和土地利用的形态。(1)城市土地利用对未来交通状况起导向作用,一旦土地利用形态确定了,交通需求的总量、时间空间分布特性、强度特性就基本确定了。(2)交通量的大小也会给未来土地分配一定反馈。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注重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的综合化对城市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反馈相互作用城市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最好的选择是较小的资源投入,较小的环境代价,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产生的交通需求,这就是要求我们向着可持续交通系统的方向研究探讨。研究交通规划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交通的产生与吸引,交通分配,交通方式的划分,是一项综合内容的系统性工程。而在这项工程的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是交通的产生与吸引。影响交通产生与吸引的因素有很多,土地利用则是最主要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城市土地与交通需求特性和交通供求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土地利用和交通一体化的方法与思路。一、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关于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会引导交通分布,交通状况又会反作用于土地利用,这就好比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说,发达到交通改变了城市的结构和利用形态,使城市中心过密人口向周围疏散,是土地功能划分的更为明显,同事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对土地利用城市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交通设施沿线的土地开发利用异常活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都会集中在地铁和干道周围。

改变后的土地利用增加出行产生较大的交通需求 增加了土地利用价值增加可达性改善交通需求 在这个环型关系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将给其它环节带来影响。在一个城市中,从土地开发利用出发,总是希望土地利用效率越高越好,尤其是黄金地带,更是投资者们的众矢之的。这样的开发,必然导致出行生成的增加,从而提出对交通设施的更高要求,使交通设施得以改善,然而,随着可达性的增加,又会吸引人们对该地区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继续投入。于是就形成一个正反馈过程,但是这个正反馈过程不可能无限进行下去,因为城市的某些交通设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是难以改建以增加其通行能力的,从而当土地的开发超过一定强度后,其所吸引的大量交通量将导致某些路段出现拥挤现象,导致已开发区域由于其可达性下降,随之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益也下降以致于整个城市运转效率的下降。因而二者之间应是相互协调的关系。在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乃至更有指导建设意义的详细规划中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它是控制城市用地与城市交通容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原则。 二、交通和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屠能发表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农民经济的关系》。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它是从空间和地域方面定量的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尤其是社会向现象中的经济现象理论。 1、交通与商业区位理论 商业区位的主要特征是通达性高,保证购物者能顺利的到达商业区。在不同的商业区,交通条件越好,则其服务对象在数量上越高。在一定的交通条件下,商业区的发展规模是有上限的,存在均衡的商业规模。随着商业区的功能的加强,吸引的人流规模不断增加,人流对交通

南京研发用地

南京研发用地 江苏省南京市近日制定并执行科技研发用地基准地价,这在全国开创了科技研发用地规范管理的先河。 南京市是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今年南京市委又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与此相应,介于商务办公用地与工业用地之间的科技研发用地在城市中的规模比例不断扩大。 据南京市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城镇土地估价规程》中明确了工业、商业、居住用地等主要用途的宗地评估方法,对科技研发用地的评估则缺少具体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各地执行混乱,地价参差不齐的局面,如何通过合理的地价管理,在支持科技创业的同时,实现科技研发用地的规范管理,成为国土资源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南京市局在以往商业、住宅、工业等地价管理的基础上,针对直接用于科研设计、生产研发的用地,制定了全市科技研发用地基准地价。南京市将全市科技研发用地划分为六个土地级别,每个土地级别设定相应的基准地价标准,基准地价水平从20万元/亩至157万元/亩不等,根据容积率进行修正时,一级地最高标准达到263万元/亩。在级别基准地价的基础上,还根据各科技产业园区的区位条件、产业集聚程度、开发程度等因素,专门确定了各科技产业园区的土地挂牌出让起始价标准。为鼓励科技研发用地集约利用,基准地价以容积率1.5为基准,其他容积率条件按楼面地价进行修正。同时,规定容积率小于1.5的按容积率1.5的地价标准执行,容积率高于4.0的按4.0执行。 为防止以科技研发为名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南京市将科技研发用地基准地价分为自用型和可销售型两种,明确规定所建房产为科技研发企业自用,土地不得分割转让及分割抵押,地上所建房屋不得分割转让销售及分割抵押。可销售型地价标准主要针对土地受让方为园区或政府投资平台的情况;其他主体取得的科技研发用地需分割转让或销售的,挂牌出让起始价在可销售型地价标准基础上再上浮80%。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文本 (送审稿)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09年4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第1条规划前提 (2) 第2条指导思想 (2) 第3条规划原则 (3) 第4条规划依据 (3) 第5条规划范围 (3) 第6条规划期限 (4) 第7条规划重点 (4) 第二章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 (5) 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5) 第8条明确首都的土地功能定位 (5) 第9条积极推行和谐持续发展战略 (5) 第10条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6)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 第11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总目标 (7) 第12条严格落实各项用地调控指标 (7) 第三章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 (9) 第一节建构首都土地利用总格局 (9) 第13条划分四大土地利用区域 (9) 第14条构筑“三圈九田多中心” (10) 第二节统筹平原山区土地利用 (11) 第15条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用地功能 (11) 第16条整合城市功能拓展区布局 (11) 第17条推动城市发展新区高效用地 (12) 第18条保育生态涵养发展区空间 (12) 第四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4) 第一节规模化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14) 第19条高效保护农用地、耕地 (14) 第20条集中连片保护基本农田 (14) 第二节适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15) 第21条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15) 第22条大力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16) 第23条加强农用地综合整理 (16)

第24条积极安排废弃地复垦 (16) 第25条科学开发未利用地 (17) 第26条确定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区域 (17) 第三节引导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序发展 (17) 第27条加强都市农业用地用途管理 (17) 第28条规范都市农业设施用地标准 (18) 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19) 第一节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 (19) 第29条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控 (19) 第30条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 (20) 第31条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 (21) 第二节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 第32条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 第三节积极引导各类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2) 第33条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22) 第34条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3) 第35条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4) 第六章加强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25) 第一节构筑城乡生态安全网络 (25) 第36条保护“两山八水”,建设“九楔九田” (25) 第37条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 (25) 第38条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 (26) 第二节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26) 第39条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 (26) 第40条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27) 第41条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27) 第三节探索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9) 第42条探索城镇乡村差别化的平原模式 (29) 第43条探索整体局部区别化的山区模式 (29) 第七章有机协调土地利用时序与布局 (31) 第一节近期规划与远景展望 (31) 第44条近期规划目标 (31) 第45条近期规划要点 (31) 第46条远期和远景发展展望 (33) 第二节区(县)规划的调控要求 (34) 第47条促进人口产业布局与用地布局相协调 (34) 第48条强化区(县)规划目标调控 (34) 第八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35)

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

南京市(1997-2010)土地利用规划 总 则 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加强政府对土地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保护耕地的关系,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南京市人民政府依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规划的范围 南京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6597.15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以1996年为基期年,规划近期为1997一2000年;规划远期为2001一2010年;远景目标展望至2020年。 三、规划修编的原则 1.贯彻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保护好基本农田,建设占用耕地和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 2.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落实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3.以供给制约、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4.提高土地利用率; 5.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6.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四、规划编制的任务 1.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活动,建立市场经济下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机制; 2.在对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和各业用地需求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确定规划期内的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各类用地的时空布局,指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 4.逐级分解规划确定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重点确定城镇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落实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和基本农田等重要用地的区域布局;

邯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邯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邯郸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一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1)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3)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5) 第二章指导思想、战略与目标任务 (7) 第一节总则 (7)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7) 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与任务 (8)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3)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3) 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15) 第四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19)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19)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区 (21) 第三节县(市、区)规划指引 (24) 第五章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27)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27)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29) 第六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1)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31) 第二节引导城镇工矿用地理性增长 (31) 第三节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 (33) 第四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用地 (34) 第五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6) 第七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38) 第一节土地生态建设目标 (38)

第二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9) 第三节基础性生态用地的保护和建设 (40) 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42) 第一节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 (42) 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控制 (42) 第三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3) 第九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安排 (46) 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46) 第二节土地利用重点项目 (49)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1) 第一节强化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 (51) 第二节发挥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作用 (53)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 (54) 第四节推进规划实施技术创新 (54) 第十一章附则 (56) 附表 (57) 附图 (81)

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f79713707.html, | 更新时间:2007-07-15 | 来源:贵阳市国土局 一、概况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西南内陆腹地云贵高原东侧斜坡地带,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6。07’至107。17’,北纬26。11至27。22’之间。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自治州按壤,西靠毕节地区和安顺市,北邻遵义市。据贵阳市统计局2001年末统计资料:全市总人口335.8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3.38%。土地总面积803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36%,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40%和44.5%,余为山间平坝。2001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06828公顷。全市共辖六个区、一个市,三个县,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全市下辖云岩区、南明区、乌当区、花溪区、白云区、小河镇、清镇市、开阳县、息烽县和修文县,总计29个镇、54个乡、32个街道办事处,131个村民委员会。1 996年市域总人口310.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5.38万人,农业人口174.88万人。全市人口平均密度386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为0.26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93公顷。 贵阳市地貌上属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的丘原盆地地区,其中山地面积4217.97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842.37平方公里,各占土地总面积的52.3%和35.2%;坝较少,仅911.9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1. 3%;此外还有约1.2%的峡谷等地貌。全市土壤总面积60.82万公顷。有黄壤、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沼泽土、水稻土和草甸土等8个土类,其中分布最广的三个土类黄壤30.16万公顷、石灰土19.66万公顷、水稻土8.01万公顷,分别占土壤总面积的49.59%、32.33%和13.17%。 贵阳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均气温15。C;,平均降水量1197毫米,无霜期270天左右,常常由于季节问降水量的不均衡造成旱涝灾害,此外早春的倒春寒、初夏的冰雹、秋天的白露风、冬季的冻雨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给工、农业生产及交通带来不利。我市处于长江、珠江两人水系的分水岭地带,长江水系面积7631.6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4.8%,珠江水系面积为415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2%。主要河流有长江水系的南明河、猫跳河、鱼粱河、谷撒河、息烽河和洋水河,以及珠江水系的蒙江。全市天然径流深545-640毫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56.3万立方米,高丁全国平均值;水资源总量为46.79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3.9%。

南京市国土资源局浦口分局

南京市国土资源局浦口分局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 [2018]087号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南京至和县城际轨道南京南站至黄里段工程建设用地的批复》(国土资函[2017]217号),及南京市国土资源局批转文件(宁国土征转〔2017〕第20号),同意征收浦口区桥林街道集体土地55.3318公顷。我局根据被征地村组的征地补偿安置登记情况,按照区政府浦政发[2011]152、153号,浦政发[2016]74文件规定,拟订了如下《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区片价补偿 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征地面积 (公顷) 所 属 区 片 区片价补偿费标 准 (万元/公顷) 区片价补偿费 总额(万元) 浦口区桥林街道茶棚村 檀洼组 0.1156 2 103.05 11.9126 浦口区桥林街道茶棚村 兴赵组 0.1260 2 103.05 12.9843 浦口区桥林街道南驿村 小陈组 1.1508 2 103.05 118.58994 浦口区桥林街道茶棚村 松元组 2.1447 2 10 3.05 221.01134 浦口区桥林街道茶棚村 前西组 2.0304 2 10 3.05 209.23272 浦口区桥林街道南驿村 小狄组 0.9048 2 103.05 93.23964 浦口区桥林街道茶棚村 前徐组 1.0671 2 103.05 109.9647 浦口区桥林街道南驿村 孙庄组 0.0220 2 103.05 2.2671 浦口区桥林街道南驿村 高西组 1.1051 2 103.05 113.8806 浦口区桥林街道茶棚村 路东组 0.3059 2 103.05 31.5230 浦口区桥林街道茶棚村 委会 0.0161 2 103.05 1.6591

浦口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浦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浦口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浦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浦口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前言 浦口区地处南京市西北部,扬子江北岸,与南京市雨花台区、江宁区隔江相望,北部、西部分别与安徽省来安县、滁州市、全椒县、和县毗邻。2005年末浦口区总人口66.5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GDP)127.43亿元,全年财政总收入33.0亿元。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制定《南京市浦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分析了浦口区土地利用状况及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浦口区规划期主要目标和土地利用调控指标,阐述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土地整治安排等为完成目标需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最后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规划》是规划期内浦口区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浦口区土地利用及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目标年为2010年,远期目标年为2020年。 《规划》覆盖浦口区行政区域范围,土地总面积912.33平方公里,包括江浦街道、顶山街道、沿江街道、泰山街道、盘城街道、汤泉街道、桥林街道、星甸镇、永宁镇、石桥镇、乌江镇和老山林场。

(推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前言 SS市地处东经112°57′~114°3′,北纬22°26′~23°56′,是SS省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辖十区两县级市。SS市域土地总面积7286.55平方公里,地处珠江入海口。全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南部以平原为主,地貌类型丰富,用地结构“五山两田两城一分水”。 SS是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南方经济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将建设成为SS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经过多年不断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城市前列。2008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215.82亿元,位于SS省首位。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SS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的要求下,规划以《SS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指标为指导,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规划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根据SS市土地利用特点,按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的城市发展目标,在“山、水、城、田、海”生态城市框架和“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指导下,立足于统筹区域土地利用,解决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不合理及生态保护刚性不足等问题,确定“优化、协调”土地利用战略,旨在通过城区提升改造,新区理性引导,优化城乡用地布局与结构,实现旧城功能提升,新城紧凑发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边界控制、土地复合利用,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基础上,提高各类用地的综合效益,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南京浦口区多规合一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多规合一”工作方案的通知》(宁政发〔2016〕100号文)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区“多规合一”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多规合一”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多规合一”工作,统筹城市发展资源配置,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保护环境生态资源底线和基本农田红线,推进集中集约用地,实现新增建设用地减量化,保障重点建设项目落地,发现并协调规划之间的差异,提出解决方案,建立各部门协调沟通机制,用“一张蓝图”融合全区各类规划的共性要素,协调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差异,确保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用“一个平台”支撑空间规划的统一管理、辅助决策,实现空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审批,最终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一级政府、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促进城乡科学发展,实现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 二、工作内容 通过用地分类标准梳理、边界整合等技术手段,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主体,并充分考虑其他部门专项规划,逐步实现发展目标、人口规模、建设用地指标、城市开发边界、用地布局的“五统一”,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红线、城市开发边界“三线”,实现全区城乡用地“一张蓝图”管理。近期重点融合各类规划的共性要素,协调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差异,对全区2020年前建设项目需求进行梳理,布局建设用地,实现动态管理。 充分利用政务审批平台及其他部门已有的制度和信息化基础,依托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联合编制规划,并依托业务协同审批系统实现“一个窗口”受理和各部门协同审批。通过一个平台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建立联合审批机制,运行一套全市统一的建设项目审批和规划用地管理的办事规则。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保证各部门规划编制、项目实施与管理及更新过程中的有效衔接,并将协调后的情况和结果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反馈到各部门。对“多规合一”的实施进行评估、检讨和监控。 三、时间进度 (一)第一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2016年11月底至2017年1月上旬,启动采购程序,确定编制单位。 2、差异分析阶段。2017年1月底,在“四规”差异图斑初步梳理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四规”差异分析。 3、差异协调阶段。2017年2月,协调差异图斑,提出控制线优化建议。 4、专家评审阶段。2017年3月上旬,形成“一张蓝图”的初步成果,征询部门意见,召开专家评审会。根据部门和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并将完善后的成果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5、成果审定阶段。2017年3月底,领导小组审定最终成果,并根据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技术牵头部门的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将修改完善的成果上报市“多规合一”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第二阶段(2017年) 根据全市总体工作安排和要求,完善“一个平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落实成果管理、综合应用和共享服务。实现协同审批制度和机制,建立业务协同审批系统。进一步深化完善“一张蓝图”,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实施“一张蓝图”的动态管理和更新。 (三)第三阶段(2018年) 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在“四规合一”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产业布局、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专项规划的“多规合一”。开展“多规合一”运行管理深化研究,全面实施“一张蓝图”和“一个平台”管理和运行。

全国土资源系统先进工作者

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先进工作者 拟表彰名单 南京市 王萍(女)南京市国土资源局栖霞分局耕地保护科科长倪桂芳(女)南京市国土资源局江宁分局淳化国土资源所所长 陈兵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六合分局法规监察(调控监测)科科长 陈理凤(女)南京市国土资源局浦口分局规划科科长 无锡市 邱宏杰无锡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管理处处长 沈志宏江阴市国土资源局周庄分局局长 沈才清宜兴市国土资源局丁蜀分局副局长 朱正清无锡市国土资源局滨湖分局胡埭中心国土资源所所长 胡亚红(女)无锡市国土资源局北塘国土资源管理处地籍科科长 徐州市 王孝强徐州市不动产登记局副局长 李晓建沛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党组书记 崔荣营丰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大队长 李雪梅(女)铜山区国土资源局地籍管理科科长

李全宝新沂市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科科长 魏峥嵘(女)睢宁县土地整理中心主任 娄辉邳州国土资源局地籍管理科科长 常州市 蒋德明常州市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处处长 张益平常州市国土资源局指前中心国土资源所副 主任科员,茅山旅游度假区分局局长 杨文伟常州市国土资源局湟里中心国土资源所所长 苏州市 张焱(女)苏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王近(女)太仓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蒋梁锋苏州市国土资源局相城分局耕地保护科科长 张莹(女)苏州市吴江区国土资源局盛泽分局业务一科科长黄月云(女)苏州市高新区国土资源监察大队副大队长 南通市 徐凤英(女)南通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石剑如皋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党组书记 丁晓明启东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党组书记 邢卫兵南通市国土资源局测绘管理处处长 尚玉亮南通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办公室负责人 周进梅(女)海安县国土资源局大公国土资源所所长 连云港市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如何协调两规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如何协调两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与任务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 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划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是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土地的需求,以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对辖区内土地资源 的利用现状、潜力及各种用地需求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法; 协调部门用地矛盾,统筹安排各业用地;逐级分解规划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重点确定城镇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落实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和农田保护区等重要土地用途区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省级规划要实现省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地级规划要重点安排好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确定城镇建设用地的范围。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上级规划的要求和本地土地资源的特点,分解落实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划分土地用途区,重点划定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农业用地区等,为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提供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与任务 1.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 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研究城市密度的前期下,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的总体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建设安排。 2.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 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两者的目的和任务可以得出两者的内在联系: 1.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城市总体规划是一种区域性、综合性规划,它是以城市建设和经 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专业性规划,是以合理安排现有的土地资源,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两项规划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两规”都是在对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都是将土地作为主要规划对象,核心内容都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 2.规划空间的从属性。从“两规”的空间范围来看,城市规划区并非整个行政辖区范围,只是其中 的一部分,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是整个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其规划范围比城市规划范围大。因此,城市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两者是点和面的关系,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所以,城市规划中有关城镇体系布局、城市用地规模、用地选择、城市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用地指标,应当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应为城镇的发展建设等创造较好的条件。 3.土地需求与土地供给的关系。从规划的内容、手法和成果看,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建设与规划、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是以建设为中心,展开城市各项建设的总体规划。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土地利用为中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各业健康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上更全面、更具体地体现了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调整与优化、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机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是建设与规划、土地需求与土地供给的关系。而且,两者在城镇和村镇发展用地的规模、方向和范围等方面又必须

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送审稿) 重庆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四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形势 (2)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2)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4) 第三节面临的形势 (7) 第二章土地利用与规划目标 (10)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 第一节基本稳定农用地 (14) 第二节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 (15) 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16) 第四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17)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17)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1) 第五章土地利用管理的重点任务 (23) 第一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23) 第二节优化利用建设用地 (26) 第三节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28) 第四节协调区域土地利用 (31) 第六章中心城区规划 (32) 第七章重大工程安排 (33) 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重大工程 (33) 第二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34) 第三节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36) 第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7) 第一节强化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37) 第二节完善实施管理制度 (38) 第三节建立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 (39) 第四节提高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能力 (41) 第五节构建规划实施的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 (42) 附表 (44)

前言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完成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发展重任,进一步增强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能力,增强重庆市作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增强重庆市服务于云、贵、川、服务于长江上游、服务于西南地区的功能,建设“森林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宜居重庆”和“两江新区”,加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按照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全面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进行修编,制定《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即作为重庆市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规划范围为全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40个区县(自治县),幅员面积8.23①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1064平方公里。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①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全市土地总面积为822.69万公顷(12340万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