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在线作业 和公选课作业

教育学  在线作业 和公选课作业
教育学  在线作业 和公选课作业

1论述教师的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是社会学中常用的概念,通常是指社会成员基于社会属性的差别而在社会关系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及从事该职业的要求和人员的素质,并通过该职业所享有的权利、待遇、声望等体现出来。一般来说,教师的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四个方面构成。1、专业地位。所谓“专业”,是区别于一般职业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门职业,其特征是从业人员需受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具备专精化的知识和技能,有自己的专业团体和明确的职业道德,工作上具有权威性及独立自主性,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和自我提高的精神。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是与其他职业相比较产生的,它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内在标准。它主要是通过其从业标准来体现,有没有从业标准和有什么样的从业标准是教师职业专业地位高低的指示器。尽管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很难像医生、律师专业那样严格规范,但只有建立起自己职业的规范,才能显示出它独立的社会地位。日本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与其教师职业标准高有很多关系。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既有软性标准,如道德要求、个性要求等;也有硬性标准,如高学历、教师资格证书等,成为教师职业学术性要求和从事专业活动的基本要求,它保证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性。2、经济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是指教师的经济待遇在社会职业体系中所处的相对高度,包括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占有和享用情况,以及待遇、生活水平、行业吸引力等。它是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指标。教师的经济地位应与受教育水平、教师劳动的价值、流动的专业化程度和劳动强度相匹配。现代社会教师的经济待遇在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观表现。3、政治地位。教师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参政议政的程度以及在社会政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包括教师参政的深度、广度、幅度和专业权限、政治待遇、法律保障等。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教师的政治影响力也不断提高和扩大,这也为改善教师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提供了一定的保证。4、职业声望。职业声望是社会公众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及声誉的综合评价,具体体现在职业形象的优劣,职业吸引力的大小、职业的稳定性和威信等方面。教师的职业声望是其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着教师群体的职业权利的实现及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职业声望的高度取决于教师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教师的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的高低,教师的工作条件、职业道德和辛劳程度,此外还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总体上讲,我国教师的职业声望一直是比较高的。

2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答: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时,各环节之间又是彼此关联与相互衔接的。包涵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根据一定的要求预先设想并确定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设计与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明确教育目标上,应在研究教学系统的特点的基础上,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将教学目的具体化,提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具体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内心需要,使他感到需要去掌握新的概念、新的法则和把它们运用与实践的方法。(二)激发学生动机。教师应通过提出学习要求、适当进行奖励和惩罚、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感知教学材料。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对教学材料进行初步的把握,将教学材料承载的抽象的知识与直观、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形成关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四)理解教学材料。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五)巩固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出必要的记忆要求,而且要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等。(六)运用知识经验。

将所学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形式有如练习作业、实验、实习等。(七)测评教学效果。检查、测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手段与方式。以上教学的7个环节,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时间连续性特征。各个环节都有其独立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彼此之间又有机联系、相互衔接。

3论述德育对个人发展的功能。

答: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儿童从一个自然有机体成长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和在学习、积累社会经验中形成、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是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儿童成为具有何种个性的社会人,与他们习得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直接关联。德育的核心作用就在于促进儿童习得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形成个体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德育将儿童的思想品德导向何种方向,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就可能趋向何种方向。由此可见,德育能够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非常有利于自己,最大的有利就是有利于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有利于精神的净化。德育是教人以德,无论是从目的或是从内容来看,德育都有利于满足人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智能是所有正常人都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对于为何发展智能,将智能发展到何种水平,在何种条件下为了何种目的发展和发挥智能,却是受人的德育影响。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从积极意义上来说,通过德育培养人正确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积极的价值观和品行,有助于人恰当地处理自己与自我、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形、绝对化,情感上的偏激、孤傲或软弱,以及行为上的失范或畏缩,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消极意义上说,借助德育进行思想疏导,也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途径。

4论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答: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包括: 1、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就基础性而言,这是由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这一根本性质决定的。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它应该使所有学龄儿童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方面都打下良好的基矗因此,作为基础教育基本依据和素材的课程,应当从本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精选丰富的、优质的、最基本的知识组成内容,以确保少年儿童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和创造力。当然,传统的基础知识中一些陈旧的、繁琐的部分应当淘汰,但是“许多基础知识是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许多基本技能是现代技术的基础,因此,有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万古长青的,不但不应该削弱,还应当继续加强。” 2、课程内容应体现现代性。课程内容的现代性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第一,针对那些确实是陈旧的、既不符合现实社会与未来世界的需要又脱离了现代科技的有机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有选择地加以逐步淘汰,相应地增加、渗透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的成果。第二,用现代哲学观念、现代精神重新诠释传统的内容,对于中小学文科的课程,这点尤为重要。对于一些相同内容的文化典籍,如语文中的唐诗、宋词以及现当代文学中的精品、外国文学作品等,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哲学观念去解释其中的“价值取向”。为使这些文化精华具有现代特性,必须用现代的哲学观念去重新诠释其价值取向。 3、课程内容应具有民族性。就民

族性而言,现代化作为一种价值选择,在具有国际共性的同时,更应具有民族性。实际上,“全盘西化”是没有出路的,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只能根据该国的实际情况建设起来,只有民族性的,才最终有可能是世界性的。从宏观层面上讲,课程内容要具有民族特色,就是要大力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充分发挥道德文化传统的现代育人价值。中华民族美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凝聚力,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精华,是中华道德传统中固有的、源远流长的一种历史传统,它以美好的道德品质为核心,抽象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曾经也必将在今后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继承和发扬道德文化传统,使之获得现代意义,既利于课程内容现代化的建设,又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微观层面上讲,课程内容要具有地域性或乡土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环境差异很大,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课程内容还应在保证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增加具有乡土特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条件、人文景观和社会环境,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自己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4、课程应具有结构性。就结构性而言,课程内容和学科设置都有一个“结构”问题。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信息爆炸”表明,科学知识每隔几年就要翻一番,中小学课程内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不断地填进新的知识或随之而几年一换;况且,科学知识的增长主要是指陈述的科学事实的增长,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的基本框架、基本范式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课程内容应当依据这种基本框架、范式来编排,做到结构化,注重形成学科结构的基本概念、观念、原理、探究方法的教学。正如布鲁纳主张的那样,课程内容应由形成对该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理解”来决定,知识是具有结构和内部体系的,其中包括某种程度的有关人生和自然的某一侧面的人类已有的见识。课程编制者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使学生掌握这种基本的结构,从而借此不断地扩展,加深知识,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科之间的结构化要求我们在考虑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对象、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应使工具性学科、内容性学科和技能性学科三者之间的比例尽可能协调。

5论述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答: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严格地说,一个人在不具备任何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之前,他只是一个可能或潜在的劳动者,因为任何生产劳动无论多少都需要相应的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而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的获得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在现代社会,学校在这方面的基础性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因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应的劳动能力以后,才有可能成为生产中的劳动力要素,而科学技术和劳动能力只有通过学校的教育,内化为劳动者的素质,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目前,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用人单位招不上人、求职者求不上职的现象。这是因为这些求职者作为一般性的劳动者,不具备专门的劳动技能。因此,我国教育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为在这方面,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进一步转变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乃至某一工种的专门的劳动者。这种劳动者对于经济活动来说,具有更直接和现实的意义。 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劳动者的素质都有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提升的过程。在现代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不断提高,生产方式和劳动工艺不断革新,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不仅必须接受教育,而且必须不断地接受教育。从终身教育的观念看,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必须终身受教育,在需要的时候,间隔性地往返于工作和学校之间。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在古代社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劳动主要是凭个体的经验,而这种经验主要是靠个人的经验积累,加之行业之间的互相封锁,一个人要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中

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劳动者的工作转换和改行转业既没有什么必要,也没有什么可能。现代社会的生产是大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行业的盛衰、工种的消长,千变万化,彼此起伏,由此就给劳动者带来职业和工作岗位的转变。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形态的转换是必需的,也是可能的,这样在现代里,教育自然是改造劳动者形态和促进劳动者进行横向社会流动的基本手段。

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陈旧传统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者几乎就是一个纯粹的劳动力,这种劳动者是单维度的,其发展和需求也是单维度的。现代经济学认为劳动者不仅要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具有劳动能力,而且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思想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品质,这种劳动者是多维度的,其发展和需求也是多维度的。教育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全面的,现代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因此说,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1论述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提出某种需要,二是为此提供相应的条件。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大体成正比,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的社会,一般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就越大,速度就越快,受教育的人数就越多,受教育的时间就越长;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的不断增强,随着人的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人才培养的规模随之也发生相应的变化;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应,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进而会引起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的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往往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而发展的。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速使人类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和人类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就会促进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的不断变革。

2论述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答:一、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学校教育的目的性之所以比较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明确。培养什么的人,这是学校教育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否则,学校教育就没有出发点,也没有归宿。否定学校教育的目的性,无异于否定学校教育本身。其次,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统一。这一是表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与社会主导性的要求比较一致;二是表现在学校教育内部各方面的教育的影响在基本目的上是比较一致的;三是表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稳定。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人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力求避免教育影响的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片段性。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计划性,学校教育总体上是比较有计划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第二是组织性,学校教育总体上是比较有组织的;第三是协作性,学校教育总体上是比较协调一致的,而不是离散冲突的;第四是全面性,学校教育总体上是比较追求全面与和谐的。三、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的选择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和不确定的,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对复杂多变的的教育影响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避害趋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尽可能为年轻一代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

四、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其次,学校教育设有比较系统和专门的课程。再次,学校教育是通过

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五、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是在不同层面上为人的一生发展打下基础。学校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具有“定调”乃至“定性”的意义,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正是因为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他对人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久远的和增值的价值,从而对人的发展产生主导性的作用。因此说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了主导作用。

3论述教师的基本素质。

1首先应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2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3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能力修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和反思能力

4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至于“多”到什么程度才叫“全面”,这只能作相对的理解,否则就必然会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因而也是一个无法追求的理想。人的素质是近年来诸多学科关注的问题,看法各不相同。以下我们将主要以哲学为基点,综合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人的全面素质的基本要素。之所以称基本要素,就是说人无论从事什么性质、什么内容的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普通和一般的素质要素,这是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关注的。1.智能、体能

体能,主要指人的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人体机能,是人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智能,包括知识和以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为核心的智慧机能,是一个人智慧的综合表现。

体能和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础性要素,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素质基源。人的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活动,不管是外部活动还是内部活动,不管是有形活动还是无形活动,从总体上讲,都是人的体能和智能的一般支出和运用。因此,人的一切发展,最基本的就是体能和智能的发展,这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前提。

在体能和智能二者中,体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心理基础。从构成人的素质的物质基础来看,体能更为基本,但从人的素质的本质方面看,智能更为根本。人之所以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就是因为人有着高度发达的大脑和无与伦比的智能。

2.活动能力

这里说的活动动力,主要是指主体与客体发生对象性关系时所需运用的实际能力,或者说,是人运用体能和智能完成某一具体活动的实际能力。一个具有一般性体能和智能的人,不一定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某种具体的和特定的实际活动而将体能和智能对象化。体能和智能与体能和智能的实际运用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使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体能和智能与活动能力分别看成是人的素质中的两个要素。这样看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我国教育对人的培养过于抽象、一般和笼统,比较轻视活动教育和活动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人总是从事着活动的人。实际活动中的人,也正是马克思新的哲学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在

马克思看来,“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活动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无论是客体对主体的影响、制约,还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改造,都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人只有在实际活动中才能改变外部世界和改变人自身。

3.道德品质

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包括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生存、发展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人们必然会经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恰当地维系和调节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人们不仅建立起了各种政治、法律制度,同时也建立起了一系列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以保障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在共同体内部,道德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要素。既然如此,作为社会的个人,在其自身素质方面,就必须具备与一定社会关系相适应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人生幸福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人其他素质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一个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人,是肯定没有什么幸福可言的,他一定活得很累、很紧张,最终将受到他人和社会的惩罚和自身行为的报应,自食其果。

4.情感、意志、性格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心理体验。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如刚毅与懦弱、果断与优柔、灵活与刻板、宽容与苛求,以及外向与内向、幽默与严肃、雷厉风行与踏实稳重,等等。

情感、意志和性格是个人生活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活动和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调节作用。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并不仅仅人凭藉理性因素,还要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非理性主义过分夸大理性的缺陷和非理性的作用固然是错误的,但肯定情感、意志、性格、直觉、本能、无意识、想象、顿悟等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这也是有道理的。

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为人的素质中的动力因素,影响着主体活动的动机和目的,调节着主体活动的方式和强度,是主体充满激情、排除内外干扰、战胜困难、达到目的的心理源泉。在其他主客观条件相近的情况下,情感、意志和性格方面的品质往往会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前途产生举足轻重,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人们常说的“性格即命运”这句话尽管不可作绝对的理解,但这表明的确有大量的人生经验证实了性格对人生命运的决定性影响。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并不真正懂得非理性因素或非智力因素在人生命运和人生幸福中的关键性意义。在我国,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极不重视人在这方面的发展和培养。

在人的素质的上述四个基本要素中,体能和智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活动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是人的实际能力;道德品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发动和停止,调节着活动的强度、速度与节奏。这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当然,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还可作若干层次的分解,人在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层次上也还有一个多方面发展的问题。

5论述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答: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根本看法,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当代社会正从工业社

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当代教育正在从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换。这一切均有力地牵动了教学观念的变革。从重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教学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以下六大走向:(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在社会发展中的未来主人身份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日渐被认识,“教师中心说”受到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深刻的批判。人们看到,教师并不是支配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学生虽然是受教育的对象,但却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人。因此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儿童在课堂情境中的学习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组织、安排教学,成了当代流行的一般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传统社会,学校教育把传授书本知识当作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而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替速度加快,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知识传授基础上侧重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三)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格外重视教师的教法,而教法重视的是教师如何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经验,而忽视了交给学生有效地获取这些知识经验的方法。现代人们深刻认识到,仅仅重视教法已违背了时代的客观要求,教法的实质是学法,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习的学习过程,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学法,重视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学习媒体、学习环境、学习评价等的设计。(四)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发现知识甚至智力并不是影响人生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最重要的是人的情感,故而,提出了情感智慧的概念,并超越唯一的认知,重视儿童身体、认知和情感全面和谐发展,成了现代教学观的基本精神。(五)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传统教学观非常重视教学结果,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作为根本标准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的质量。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实践结果却是学生的片面发展,问题就出在忽视教学过程上。现代人们意识到,教学结果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切身体验,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体验等。由此现代教学观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强调在教师启发的基础上学生独立思考、强调知情的体验、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等。(六)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承文化。现代社会,重复性劳动逐步为机器和计算机所取代,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由此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体现在一般性劳动上,而是体现在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生活上。由此教育教学的重要功能便是创造文化,学生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掌握知识经验,形成创造文化和创新生活的能力。重视学生、重视能力、重视学法、重视发展和重视过程,都是重视创新的体现。

《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期末作业

1.第1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渠道有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治疗。 您的答案:心理咨询与辅导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次,即意识、无意识和( )。 您的答案:前意识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人的心理状态可分为三种状态,即()、()和不健康状态或病. 您的答案:正常状态(常态)、亚健康状态(不平衡状态或偏态)?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0.0 4.第4题 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因素是()。 您的答案:自我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5.第7题 当前国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是教育部制定的()。 您的答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6.第9题 社会文化素质一般包括()、()和审美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您的答案: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0.0 7.第10题 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

您的答案:成长问题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8.第11题 生理素质是指()和()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特别是神经系统机能活动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 您的答案:先天遗传、后天获得性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0.0 9.第12题 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是()。 您的答案:升华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10.第13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三部分组成的。 您的答案:超我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11.第15题 德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 您的答案:心理健康教育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12.第16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一是表现在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变化,二是表现在()。 您的答案: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面的变化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13.第5题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您的答案: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题目分数:7

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1-4

案例1: 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 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分析。 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案例2: 从2001 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请从促进学生发展发展的角度来谈其所做的评价改革。 答: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案例3: 上课说话,为什么不注意听课?出去” ,老师对一位学生发出严令………………………………. 兵来将挡水来土囤任何问题都是有办法用最好的方式解决但忌怒其实你的问题并非原谅 与不原谅那么简单你太低头别人会更不尊敬你而你太强硬又会更矛盾 老师也是社会一员必须处理社会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处理不好直接影响自己的工作与心情!做为老师不该看不惯世事看不惯学生只要能有容忍的心态就不会有你所发生的事了 心胸宽广学识渊博处事圆通为人钢柔并济没有人会不尊敬你的 案例4: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便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

华师教育学公选课作业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国家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 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 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必须终身学习,提高教育教 学能力,加强师德修养。读到这我不禁想起“春蚕”、“蜡烛”、“园丁”古今对教 师的比喻,但我想说: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 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 就毁灭掉自己。学习后我有如下的理解: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对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我认为作 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近些年发生过很多起小学 生在校失去生命的例子,很让人痛心。有了起码的安全保障才可能有快乐的校园生活。教师还要有职业道德,真心的关爱我们的孩子,尊重我们的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情感、个性、思想和尊严。我现在所教学段是低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天 真可爱,求知欲强,观察能力强,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较弱,今后要对孩子们有更多 的责任心和耐心。二、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对于我们这个行业而言举足轻重,我们要学习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等。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心 理和生理的特点是不同的,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如何使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还要不断学习课程标准,提升教师自我素质。特别在这几个方面 提出具体夫人要求:1、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学课程中,通过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目的等教育学知 识的学习,可全面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修养,从而促进教师对自身 所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的理性思考。 2、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 理性阐释,具有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它可以科学地回答与解释关于 教育实践“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的基本问题,从而揭示其本质与规律。教师通过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认识教育规律,从而按照教育规律指导教育教学,提 高其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教育学也是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通 过教育教学方法等相关理论的教学,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确定教学的进度和教学重点;根据人的成长规律,从道德认知、能力等方面确定教育 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学习来提升我们专业修养。而这些正是教师必备的准则, 1. “学生为本”的理念让我们立足学生实际,尊重学生,时时处处以人为本,遵循学 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组织和提供合适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 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 “师德为先”的理念指导我们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 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育学第三次在线作业(新)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是()。 A. 各门文化课 B. 思想品德课 C. 课外活动 D. 少先队工作 满分:3 分 2.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A. 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B.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C.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D. 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 满分:3 分 3.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满分:3 分 4.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的特点所决定的。 A. 劳动内容 B. 劳动对象 C. 劳动手段 D. 劳动方式 满分:3 分 5.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 ) A. 文字的产生 B. 阶级的产生 C. 生产力的发展 D. 正规教育制度的产生 满分:3 分 6.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A. 自学法 B. 读书指导法 C. 练习法 D. 参观法 满分:3 分 7. 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 A. 社会交往 B. 学校教育

C. 家庭教育 D. 自我修养 满分:3 分 8. 全部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 教育方案 B. 教育内容 C. 教育原则 D. 教育目的 满分:3 分 9. 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A. 引导法 B. 榜样法 C. 谈话法 D. 讨论法 满分:3 分 10. 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最终取决于 A. 生产力水平 B. 社会制度 C. 文化背景 D. 科技水平 满分:3 分 11. 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是 A. 教育理论 B. 教育思潮 C. 教育流派 D. 教育思想 满分:3 分 12. 原始社会的原始自然经济决定着其教育目的具有 A. 公共性 B. 等级性 C. 阶级性 D. 私有性 满分:3 分 13. 在我国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 )。 A. 权利平等 B. 义务平等 C. 知识平等 D. 人格平等 满分:3 分 14. 在协调社会、家庭、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起主导作用的是 A. 社区 B. 家庭

华师在线作业教育学公选课期末作业2013

1.第1题 论述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您的答案:答:(一)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其社会性;国家和社会是优先的价值实体;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二)理论基础社会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 宗旨,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成为“社会人”。“社会本位论”由来已久,《学记》中就曾谈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中国古代教育一直以修身为本,但修身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国家必须由三部分人组成: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选拔这些人,使其各司其职。教育因此成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在近现代西方教育史上也出现过社会本位的目的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功能学派。他们将人类个体发展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干认为,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他说:“正如我们的身体凭借外来的事物而获营养,我们的心理也凭借从社会来的观念、情感和动作而获营养。我们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都是从社会得来的。”整个社会及其结构就决定了教育能够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涂尔干还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站在社会本位主义的立场上,说:“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成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且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社会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者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然而另一方面,这一学派却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活力的个体,社会存在就是病态的;同时离开个体的生活幸福等目的,社会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社会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社会并不是个体存在的终极目的。因此,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对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不做足够的关照,就肯定是有失偏颇的。(三)评价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那托普、

2019春东师《比较学前教育学》作业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比较学前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比较法 答: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 2.适合儿童发展的早期教育方案 答:适合儿童发展的早期方案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1986 年以后极力提倡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它当时主要是针对美国幼教界普遍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等倾向而提出来的。 3.日本的第三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 答:日本第三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开始于1991年,这次计划根据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和国民对幼儿园教育的强烈要求、整顿幼儿园,谋求幼儿园教育的进一步一普及和友展。 4.蒙台梭利学校 答: 蒙台梭利学校是美国保育学校的特殊类型。它是以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组织活动,教育内容包含日常生活练习、感知觉练习和初步的知识学习。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视学前教育的原因。 答:(1)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2)学前教育理论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发生了变化。(3)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学前教育机构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并受到普遍重视,学前教育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简述蒙台梭利提出的有准备的环境的要求。 答:有准备的环境的要求是:(1)创设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2)提供有吸引力的、美的、实用的设备和用具。(3)允许儿童独立活动,自由表现,使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力量。(4)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5)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6)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3.简述1990年日本《幼儿园教育大纲》提出的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答:(1)培养幼儿健康、安全、幸福生活所必需的生活习惯、态度,为培养健全的身心打下基础。(2)培养幼儿具有对他人的爱心与信任感,启迪自主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态度,萌发良好的道德品行。(3)培养幼儿对自然界和周围事物的兴趣与关心,启迪丰富的思考问题的能力。(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对语言工具的兴趣与关心,乐于听说和积极态度以及对语言的感受力。(5)通过各种各样的体验,培养丰富的感受与创造性。4.简述日本幼儿园教育指导方法遵循的教育原理。 答:(1)自发性原理;(2)环境原理;(3)兴趣原理;(4)体验原理;(5)自我发现原理;(6)个性化原理;(7)社会化原理;(8)反复练习原理;(9)发展的原理。 5.简述俄罗斯学前教育的特点。 (1)注重对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根据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修订幼儿园教育大纲。(2)在教育非国有化过程中,加强国家对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宏观指导。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美国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 答:1)发展成熟论课程模式 发展成熟论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自然主义等理论,教育目标发展儿童的自信心、创造性,敏感生和实效性,促进儿童内部潜能的全面开发,培养完整儿童。教育原则强调成人应提供适合儿童兴趣和发展水平的环境;不要求儿童表现出超越其发展水平的能力;教师的作用是为儿童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帮助儿童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发展自己。教育内容特别强调游戏的作用,尤其是角色游戏和创造性游戏,幼儿通过探索角色表现自己。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通过自由游戏,即一切活动都不必按照一定的顺序,听凭儿童自己的兴趣进行。儿童可以自己选择、自己设计、自由活动,不受任何约束。主要特点是注重儿童的整体发展;不强行塑造儿童的发展;允许每个孩子按自己的速度前进。 2)行为主义理论课程模式 行为主义理论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理论,该模式的教育目标是以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儿童学业技能、道德知识和社会规则,形成今后成功接受学校教育必须的行为、读写算等技能。教育内容以阅读、语言、计算为中心科目,尤其重视儿童的语言发展,认为语言的教学,儿童正确使用语言,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教育原则强调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强调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行为塑造。在教育方法上要求教师制定严格的教学大纲,按照一定的课本,要求孩子学习,其主要特点是课程按成人精密设计的程序和内容展开,

0302《学前教育学》第三次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 1.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公约是(C) A《义务教育法》B《未成年人保护法》 C《儿童权利公约》D《幼儿园工作规程》 2.认为儿童是民族和国家的财富,是家族传承和繁衍的工具是(B) A.人本位的儿童观 B.社会本位的儿童观 C.神本位的儿童观 D.教育本位的儿童观 3.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包括的领域课程有(D) A健康、语言、常识B音乐、美术、体育 C语言、艺术、数学D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4.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包括(D) A主观性、整合性B客观性、多样性 C差异性、方向性D客观性、多样性、整合性、方向性 5.幼儿行为辅导的工作包括(D) A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与治疗B对良好行为进行支持和鼓励 C对良好行为进行培养的塑造D以上三个方面 二、名词解释 1.幼儿园课程 2.社区教育 3.学前教育价值取向 4.幼儿园教学 5. 教育机智 答:1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指一定地域内由共同文化、共同社会心理、共同生活环境和相互关系的居民所形成的人口群体 3价值取向就是价值主体按照当前的认识水平,以一定的客观价值标准为依据,在价值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趋向 4是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0――6、7 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5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以外的情况,快速地做出反应,及时地采取恰当的措施的能力。 三、简答题 1、幼儿园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特点 2、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谈谈混龄编班具有的优点? 4、幼儿学习有哪些特点? 答:1.尊重身心发展,人格尊严。2.尊重主体性。3。尊重个体差异性。4.全面发展原则。5.寓教于活动。 3混龄编班具有的优点有利于孩子语言发展,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4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容易被扼杀; (2)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般从兴趣出发; (3)学习的无意性与内隐性; (4)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 (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 (6)对环境的

教育人类学公选课作业答案

第1题(10) 分简述教育人类学的人性观的内容。 答:人性观就是对人以及人的本质的看法。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人”,教育与人类学的中心都是人,都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教育人类学之所以在这两个学科联姻的基础上产生,很大的一个动因是源自对人的研究的共同需要;而教育人类学对教育研究发生着重大的影响,正式由于这一学科对人的本质具有更有力更深刻的见解。教育人类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本质体现着人的不同方面的发展;这些不同本质互相作用,共同反映着人总体成长和种群的进化。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思维和语言能力、自我、主体性、创造、发展、追求意义的本质。 第2题(10) 分简述人的未特定化对人的生成的作用。 答:教育人类学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主要在于具有的未特定性。人的未特定化和未专门化使人无法仅仅凭借天生能力生存,导致了人的生命功能的且欠缺——本能的缺陷。1、未特定化赋予人以可塑性;2、未特定化赋予人以教育的需求与可能;3、未特定化赋予人以社会性。 第3题(10) 分什么是濡化? 答:濡化有别于涵化,是发生在同一文化内部的,纵向的传播过程.是人及人的文化习得和传承机制,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 第4题(10) 分什么是本质生成模式? 答:本质生成模式指研究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的互动关系和生成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人之所以成为人和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以及他们的互动关系,特别重视从人与教育的本质的行程、发展、改变的一般特性上,把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一般作用模式。 第5题(10) 分教育进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教育进化的基本特征:1、教育进化具有整合性;2、教育进化是多种社会力互动合力的产物;3、教育进化与人类社会发展想一致。 第6题(10) 分简述人的生成特征。 答:人的生成特征:1、人的生成是文化演进之历程。2、人的生成是文化适应性成长之过程。 第7题(10) 分 简述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 答: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便在于:证明以现存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可以变更为容纳不同族群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这一目标里那个领域加以验证:第一,通过修整一系列的而文化障碍而达成多元化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即分析课程与教学中的偏见问题;第二,表述一些方法以达成多元主义在课程与教学中的结合,通过某些课程的修订而使来自不同族群文化的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学习和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第8题(10) 分试述文化模式与民族生存的关系。 答:文化模式与民族生存的关系:1、文化模式是基本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反映。2、文化模式通过变异及整合等方式适应民族生存需要。3、文化模式活力决定民族生存方式。 第9题(10) 分简述课堂人种志研究的特点。

教育学 作业考核

《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答: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本走向: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答:正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答:正确。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三、论述下列问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第三。学校教

《食品营养学》公选课期末作业

填空题 第1题 (2) 分常见引起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食物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见引起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食物主要是:肉制品(酱卤肉、家禽肉);鱼类、蛋类及制品。 第2题 (2) 分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的人体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的人体的部位是:肝脏。 第3题 (2) 分长期食用高精度大米,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期食用高精度大米,会导致:脚气病。 第4题 (2) 分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适宜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适宜比例为:1:1:1 。 第5题 (2) 分肉类食品是人类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来源之一。 肉类食品是人类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6题 (2) 分人体内含量小于0.01%的矿物质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内含量小于0.01%的矿物质称:微量元素。 第7题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疾患,几乎占食物中毒病例总数的70%。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疾患,几乎占食物中毒病例总数的70%。 第8题 (2) 分食醋按加工方法不同分为酿造食醋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醋按加工方法不同分为酿造食醋和配制食醋。 第9题 (2) 分常见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是。 常见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是:水果罐头、腊肠、火腿等;臭豆腐、豆豉、豆酱、红腐乳等。 第10题 (2) 分食品污染包括中生物性污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生虫及虫卵和昆虫对食品所造成的污染。 食品污染包括中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和昆虫对食品所造成的污染。

教育学考核作业

《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答:目标是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本走向是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三、论述下列问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答:一般教育常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 第二、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第三、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⑵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即条件) ①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敞开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人的“未特定化”,使他能适应环境,使用权他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

2019年春东师教育学在线作业三及满分答案【最新版】

东师《教育学》在线作业3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60 分。) 1. 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是 A. 原始社会初期 B.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D. 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 标准答案:C 2. 当前教育内容综合化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明显反映是()。 A.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B. 文科综合 C. 理科综合 D. 音体美综合 标准答案:A 3.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 A. 《教育漫话》 B. 《大教学论》 C. 《爱弥尔》 D. 《普通教育学》 标准答案:C 4. 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A. 幼儿教育 B. 中、小学教育 C. 高等教育 D. 职业技术教育 标准答案:B 5. 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这种功能称之为( )。 A. 教育传递—保存文化功能 B. 教育传播—交流文化功能 C. 教育选择—提升文化功能 D. 教育创造—更新文化功能 标准答案:A 6. 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 A. 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 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 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D. 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标准答案:D 7. 教师的素养主要包括 A. 知识素养和科学素养 B. 能力素养和审美素养 C. 职业道德素养、知识修养和能力修养

D. 职业道德素养、知识修养和科研修养 标准答案:C 8. 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A. 生物性 B. 永恒性 C. 历史性 D. 阶级性 标准答案:B 9. “教师是太阳底下做光辉的职业”这句话出自 A. 柏拉图 B. 苏格拉底 C. 夸美纽斯 D. 亚里士多德 标准答案:C 10. 小学阶段政治教育和基本思想观点教育的重点是()。 A. 正确的政治方向 B. 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C. 道德行为规范 D. 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标准答案:D 11. 现代学科课程的奠基人是()。 A. 孔子 B. 夸美纽斯 C. 杜威 D. 布鲁纳 标准答案:B 12. 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 A. 社会交往 B. 学校教育 C. 家庭教育 D. 自我修养 标准答案:A 13.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 A.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B.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 培养劳动者 D. 推进素质教育 标准答案:C 14.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美育过程的起点。 A. 感知 B. 理解 C. 判断 D. 创造

华师2016心理学公选课期末作业

心理学公选课期末作业 答:1、艾利斯的情绪ABC 理论的内容是:ABC 理论是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 C 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 A 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2、驳斥:小李的非理性信念符合“过分概括化”特征: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 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因此要提醒小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建立新观念:犯了错误不等于“彻底结束”,只要能认清错误的原因,建立“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的观念(B),就会产生奋发图强,再接再厉等积极情绪(C).从而使小李步入新的生活轨道.答:1.张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涉及到记忆能力差,费了很多精力却不见成果这一矛盾现实。其实,每个人的记忆能力都差不多,不一样的只是记忆方法而已。所以,抱怨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记忆方法是否合理? 相关原理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据此,学家描绘了关于记忆的“系列记忆曲线”(serial position effect)(一个U 形的曲线),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 系列位置效应表明,如果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比如,识记一篇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就比中间部分要好。这可能是学习材料开始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开始部分的记忆,这种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的干扰叫做倒摄抑制;结尾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结尾部分的记忆,这种前面内容对后面内容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中间部分受到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两部分内容的干扰,也就是同时受到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对中间部分的记忆,因而,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而且,学科之间也会相互抑制,材料性质越相进,越是容易混淆。 2.针对上述情况,如何复习以提高记忆效果?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关和结尾的部分。 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课堂中会发生很多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但要记住,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上课前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背诵单词或文章,在正背之后适当的从中间开始背,克服正背时由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率低的问题。 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就相应增多,学习效率就会下降。 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同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学习的材料要不一样,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2017东师教育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的对象是人,但教育的出发点则是社会。 2、(×)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3、(×)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4、(√)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可塑性。 5、(√)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 6、(√)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7、(×)“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因材施教,必须取消。 8、(√)校长负责制的核心是校长全面负责。 9、(×)德育是由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的。 10、(√)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答: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基本走向:1、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5、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6、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7、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答:1、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2、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 3、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三、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答:“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是正确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答:正确。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第三次作业答案

1.运算器采用单组内总线、分立寄存器结构和单组内总线、集成寄存器结构时,其输入端设置的部件名称是什么? 答:采用单组内总线、分立寄存器结构时在输入端设置选择器;采用单组内总线、集成寄存器结构时在输入端设置暂存器。 2.简述同步控制方式和异步控制方式的定义、特点、优缺点和应用场合,并说明两者最核心的区别是什么? 答: 同步控制方式: 定义:各项操作受统一时序控制。 特点:有明显时序时间划分,时钟周期长度固定,各步操作的衔接、各部件之间的数据传送受严格同步定时控制。 优点:时序关系简单,时序划分规整,控制不复杂;控制逻辑易于集中,便于管理。 缺点:时间安排不合理。 应用场合:用于CPU内部、设备内部、系统总线操作(各挂接部件速度相近,传送时间确定,传送距离较近)。 异步控制方式: 定义:各项操作按不同需要安排时间,不受统一时序控制。 特点:无统一时钟周期划分,各操作间的衔接和各部件之间的信息交换采用异步应答方式。优点:时间安排紧凑、合理。 缺点:控制复杂。 应用场合:用于异步总线操作(各挂接部件速度差异大,传送时间不确定,传送距离较远)。两者最核心的区别是:有无统一时序划分。 3.什么是主设备,什么是从设备? 答: 主设备:申请并掌握总线权的设备。 从设备:响应主设备请求的设备。 4.什么是总线周期? 答:经总线传送一次数据所用的时间(包括送地址、读/写) 5.控制器的分类 答:组合逻辑控制器和微程序控制器。 6.主机和外设的连接方式 答:辐射式、总线式和通道式。 7.直接程序传送方式中,可以对外设的状态进行了抽象,请简述三个状态及其转换;并指明在何种状态下CPU方能与外设交换数据。 答:三个状态及其转换如图所示 在结束状态下,CPU方能与外设交换数据。 8.简述中断的定义。

公选课《心理学》试卷A卷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心理学考试试卷 (A)卷 2009-2010学年1学期 考试有关事项说明 考试日期:2009年12月8日 考试用时:120分钟。 考试地点: 考试形式:闭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一切心理现象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从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4.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5.记忆的干扰效应表现为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两种。 6.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分为聚合思维和___发散思维___。7.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主要有:知觉情境、___定势____和迁移等。 8.创造思维在行为上具有流畅性、独特性和灵活性(或变通性)的特征。9.动机冲突可以区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等三类。

10.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是IQ=MA/CA*100。 二、选择题(请在正确的答案号填写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6分)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 A.心理现象B.心理过程C.个性D.意识[ A] 2.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个案研究法[ B] 3.行为学派的创立者是 A.华生B.弗洛伊德C.布伦塔诺D.冯特[ A] 4.狗听到主人唤其名字即跑过来是 A.本能行为B.无条件反射行为 C.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D.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 C] 5.我们认出正在阅读的字母是“T”,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感觉B.知觉C.记忆D.想象[ B] 6.人们将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是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A] 7.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是指注意的 A.范围B.分配C.转移D.分散[ B] 8.好奇心、新异感、成就感及成功的喜悦感等属于人的下列哪种情感?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荣誉感[ C] 9.机敏、迅速、合理地解决问题的品质属于下列哪种意志品质

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1)[2]

《 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标志学前公共教育思想诞生的理论着作是柏拉图的 《理想国》 。 2.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 《母育学校》 ,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 学前教育理论第一次尝试 。 3.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创办者是 陶行知 ,其办园思想是“ 中国化 ”、“平民化 ”。 4.儿童心理发展的四阶段是指: 感知远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远动阶段 和形式运算阶段。 5.学前教育是面向 0-6 岁儿童实施的教育。 6.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 其攻能 的表现和结果。 7.学前教育效益的特征体现在间接性、 迟效性、长效性 、多效性。 8.狭义的学前教育效益是指 育人效益 ,即学前教育在教育领域本身所获得的效益。 9.从范畴上来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 社会功能 。 10.教育功能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 现实层次。 11.在学前教育学孕育阶段,我国关于学前教育思 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朱熹和(?王守仁???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D )。 A.《大教学论》 B.《世界图解》 C.《理想国》 D.《林哈德与葛笃德》 2.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A )。 A.南京鼓楼幼稚园 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 D.江西实验幼师 3.推动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C )。 A.欧文 B.杜威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4.教育的基本功能是( B )。 A.社会的功能 B.个体的功能 C.文化的功能 D.育人的功能 5.属于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的是(C )。 A.单一性 B.停滞性 C.发展性 D.狭隘性 6.从性质上划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划分为( A )。 A.期望功能与实际功能 B.个人功能与社会功能 C.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与家庭功能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最近发展区是指导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 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 2.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直。一般地这种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3.育人效益:人们通过教育过程而获得的成果或收益。追求育人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教育投入取得较多的育人成果,或者以同等的教育投入取得更多的育人成果。 4.学前教育效益: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它是由学前教育功能决定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 答案要点: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包刮以下三点:1,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2学前教育促进个体认知发展。3学前教育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2.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答案要点: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包刮以下几点;1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2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管3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 ;4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 入的力度;5多渠道办托幼机构;6办学前教育立法。 3.教育本质、教育功能和教育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教育效益与教育本质,教育功能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教育本质是教育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教 育功能,是由教育本质所决定,蕴藏在教育中所能发挥的有利怍用。教育效益,是通过教育过程使教育功能得到发挥而获得的成果。由此可见,教育本质与教育功能是教育所固有的属性和性能,而教育效益侧是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因而三者是辩证统一的。教育本质决定教育功能,教育功能决定教育效益;教育功能体现教育本质,教育效益体现教育功能。教育有什么样的本质和功能,就会通过教育过程获得什么样的效益。 4.简述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 答案要点:1、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2、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3、调整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4、加强幼儿园的科学自主管理。5、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6、改善幼儿园的师资力量。 五、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结合实例论述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答:①最近发展区是指导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②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将儿童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可能性。③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