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流中颗粒运动描述

两相流中颗粒运动描述
两相流中颗粒运动描述

多相流理论--------两相流中颗粒运动的描述方法

早在19世纪就有关于明渠水流中颗粒沉降和输运的两相流动研究,但是两相流的系统研究是从本世纪40年代才开始的。6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关于描述两相流动规律进行了探讨,出现了很多关于讨论其基本方程的文献及专著。

研究两相流有两类基本不同的观点:一类是把流体作为连续介质而把颗粒作为离散体系,探讨颗粒动力学、颗粒轨迹等,另一类是除把流体作为连续介质外,还把颗粒群作为拟流体或拟连续介质。依据这种观点分类,研究颗粒运动的模型一般有单颗粒动力学模型、颗粒轨迹模型(或Eulerian一Lagrangian混合模型)和颗粒拟流体模型(或称为多流体模型)。若按照系统坐标特性进行分类,则有Lagrangian描述方法,Eulerian一Lagrangian描述方法和Eulerian描述方法。

1 : Lagrangian描述方法;

当流场中任何一个颗粒不受相邻颗粒存在的影响以及流场扰动的影响,则可采用单颗粒动力学研究方法确定颗粒运动规律。具体来说,首先对流场中单颗粒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颗粒相力平衡方程建立颗粒Lagrangian模型,探讨颗粒动力学特性和颗粒轨迹等问题。这种Lagrangian描述方法的典型代表是单颗粒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的适用条件是稀疏两相流,颗粒相体积浓度小于0.1%,或颗粒平均间距大于5d (d为颗粒直径),在给定了流场中流体的流动参数后,使用Runge 一Kutta积分求解Lagrangian颗粒运动方程,得出颗粒的速度分布和运动轨迹。

2 : Eulerian一Lagrangian描述方法

这种描述方法的实质是在Lagrangian坐标系中利用Lagrangian颗粒运动方程处理颗粒问题,可以避免颗粒相出现伪扩散问题,而在Eulerian坐标系中处理流体相问题。但是,根据是否考虑颗粒的紊动扩散效应Eulerian-Lagrangian

描述方法又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2.1颗粒轨迹模型

颗粒轨迹模型只考虑颗粒互不十扰地沿自身轨迹的运动,并认为沿轨迹颗粒数目流量不变,这意味着不考虑颗粒的紊动扩散效应。该模型的优点是节省计算储存量和机时,能够模拟较为复杂过程的颗粒相运动规律;缺点是难以全面地考虑颗粒的质量、动量及能量的湍流扩散过程,而且颗粒轨迹计算结果在复杂的流场中很难给出连续的颗粒速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而这又常是工程实践中关心的焦点,因此难以和实测的Etllerian坐标中颗粒特征相对照。

2.2颗粒湍流扩散的Lagrangian模型

岑可法等的实验研究表明,具有不同粒径的颗粒在紊动流场中将有不同程度的扩散作用。而颗粒轨迹模型由于不考虑颗粒的紊动扩散效应,所求得的结果与实际的颗粒运动相差很大,故需对该模型进行修正,以考虑流体紊动对颗粒运动的影响。这种修正方法可分为两人类,一类是人为地加入漂移速度和漂移力的概念,另一类是用随机的方法来处理颗粒的运动。

3 Eulerian描述方法

Eulerian描述的基本点在于把颗粒群视作与流体相类似的连续介质的拟流体,在Eulerian坐标系下研究颗粒的运动特性。由Eulerian描述方法建立的两相流模型可以统称为连续介质模型。连续介质模型的主要特点在于把实际上离散的颗粒相和连续的流体相经过空间或时间平均,处理成连续相。将颗粒相处理成连续相会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多方便,如模型方程的形式统一:固相方程采用“场”来描述,便于应用微分方程这一工具;另外,两相的方程形式往往都与单相流形式差别不大,从而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成果。基于以上优点,连续介质模型得到了很大发展,在模拟实际问题上获得了一些成功应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连续介质模型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它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还有大量的问

题等待解决.连续介质模型适用于有足够颗粒浓度的情况,即在流场中可以选出流体微元尺寸,该尺寸远小于系统的几何尺寸而又远大于颗粒尺寸,并且在流场微元之内含有足够的颗粒数。这类模型的典型代表是均匀单流体模型、混合模型和双流体模型。单流体模型只考虑主相的运动,忽略附属相对流动的影响,并认为相间没有相对运动。而双流体模型是用两组方程分别描写两相的运动,并通过相间作用力互相耦合。混合模型是把固液两相流系统看作是混合体系,控制方程从双流体模型推导而来,有趣的是在混合模型中相lhJ作用力成为两相流系统的内力,若把混合模型应用于水沙两相流问题,显然可以避免对于相间作用力的近似处理。这三种模型的相同点是把每一相均看作不可压缩的连续介质,而且认为相间没有相变发生。

单流体模型是对两相流体系最简单的概化,

适用于受拖拽力支配的流动情况,并且认为两组元在很短的空间尺度范围内达到速度一致,即相间无相对运动。因此,只要求出流体相速度,那么颗粒相速度也就得到了,故无需另外建立和求解颗粒相的动量方程。其运动方程的基本组成为:流体相的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和颗粒相的连续方程。值得注意的是,Eulerian描述的单流体模型.与上节所述的Lagriangian描述的单颗粒动力学模型有着本质的不同,最显著的区别是前者把颗粒相看作是和主相类似的拟流体,后者是把颗粒相看作相对于连续相的分散相,Paldingl提出的无滑移连续介质模型就属于单流体模型范畴。利用该模型Swithebank等计算了涡轮发动机燃烧室中有回流三维液雾的燃烧过程,Gibson对轴对称突扩有回流煤粉燃烧进行了数值计算。单流体模型虽然简单易用,但这类模型没有考虑相间的速度滑移和阻力作用,并认为颗粒相和流体相具有相同扩散系数,因此和实际流动的差别很大,用的很少。

为了克服单流体模型的上述缺陷,孕育产生了双流体模型。双流体模型的优点是较为全面考虑了颗粒的湍流输运,并用统一的方法处理颗粒和流体相,其数值

模拟结果易于和实验结果对照检验。双流体模型运动方程的基本组成为:流体相连续方程和动量方程、颗粒相连续方程和动量方程,两相间通过相间作用力相互藕合。

相对于单流体模型和混合模型来说,双流体模型在理论上较为合理,但是其求解变量较多,而且因相间交界面的不连续性其封闭方程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双流体模型已经成功运用于工程和工业过程中许多涉固多相流问题,如流化床、聚合过程、沉沙池、生物化学反映和核反应堆等。当有多个不同介质的附属相存在、或颗粒尺寸不均匀而需要分组时,运用双流体模型所需的计算储存量过大,往往遇到计算上的困难。混合模型是双流体模型的简化形式,比较适合解决固液两相流问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颗粒运动的Lagrangian描述是把颗粒场作为分散相;

而Eulerian描述是把颗粒相作为拟流体,利用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求解和预测场中各相的流动特性。在Lagrangian方法中,单个颗粒的速度和轨迹是基于力平衡方程或Lagrangian颗粒运动方程,假设不同的初始位置和颗粒尺寸,使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颗粒相的运动;若用Lagrangian方法描述颗粒相的运动,则需要知道颗粒相的受力情况。

FLUENT中两相流多相流中模型的的选择问题

两相流:通常把含有大量固体或液体颗粒的气体或液体流动称为两相流;其中含有多种尺寸组颗粒群为一个“相”,气体或液体为另一“相”,由此就有气—液,气—固,液—固等两相流之分。 两相流的研究:对两相流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把流体作为连续介质,而把颗粒群作为离散体系;而另一是除了把流体作为连续介质外,还把颗粒群当作拟连续介质或拟流体。 引入两种坐标系:即拉格朗日坐标和欧拉坐标,以变形前的初始坐标为自变量称为拉格朗日Langrangian 坐标或物质坐标;以变形后瞬时坐标为自变量称为欧拉Eulerian 坐标或空间坐标。 一.离散相模型 FLUENT在求解连续相的输运方程的同时,在拉格朗日坐标下模拟流场中离散相的第二相;← 离散相模型解决的问题:煤粉燃烧、颗粒分离、喷雾干燥、液体燃料的燃烧等;←应用范←围:FLUENT中的离散相模型假定第二相体积分数一般说来要小于10-12%(但颗粒质量承载率可以大于10-12%,即可模拟离散相质量流率等/大于连续相的流动);不适用于模拟在连续相中无限期悬浮的颗粒流问题,包括:搅拌釜、流化床等; 颗粒-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颗粒体积分数对连续相的影响未考虑;← 湍流中颗粒处理的两种模型:Stochastic Tracking,应用随机方法来考虑瞬时湍流速度对颗粒轨道的影响;Cloud Tracking,运用统计方法来跟踪颗粒围绕某一平均轨道的湍流扩散。通过计算颗粒的系统平均运动方程得到颗粒的某个“平均轨道”← 二.多相流模型 FLUENT中提供的模型: VOF模型(Volume of Fluid Model)←

混合模型(Mixture Model)← 欧拉模型(Eulerian Model)← 1.VOF模型(Volume of Fluid Model) VOF模型用来处理没有相互穿插的多相流问题,在处理两相流中,假设计算的每个控制容积中第一相的体积含量为α1,如果α1=0,表示该控制容积中不含第一相,如果α1=1,则表示该控制容积中只含有第一相,如果0←<α1<1,表示该控制容积中有两相交界面; VOF方法是用体积率函数表示流体自由面的位置和流体所占的体积,其方法占内存小,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2.混合模型(Mixture Model) 用混合特性参数描述的两相流场的场方程组称为混合模型;← 考虑了界面传递特性以及两相间的扩散作用和脉动作用;使用了滑移速度的概念,允许相以不同的速度运动;← 用于模拟各相有不同速度的多相流;也用于模拟有强烈耦合的各向同性多相流和各相以相同速度运动的多相流;← 缺点:界面特性包括不全,扩散和脉动特性难于处理。← 3.欧拉模型(Eulerian Model) 欧拉模型指的是欧拉—欧拉模型;← 把颗粒和气体看成两种流体,空间各点都有这两种流体各自不同的速度、温度和密度,这些流体其存在在同一空间并相互渗透,但各有不同的体积分数,相互间有滑移;←颗粒群与气体有相互作用,并且颗粒与颗粒之间相互作用,颗粒群紊流输运取决于与气相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各颗粒相在空间中有连续的速度、温度及体积分数分布。← 怎样选择? 1. VOF模型适合于分层流动或自由表面流; Mixture和Eulerian模型适合于流动

大学物理第3章刚体和流体选择题

大学物理 第3章刚体和流体 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一飞轮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转动时,飞轮边缘上一点的法向加速度n a 和切向加速度ιa 的值怎样? [](A)n a 不变,ιa 为0 (B)n a 不变,ιa 不变(C)n a 增大,ιa 为0 (D)n a 增大,ιa 不变2.当飞轮作加速转动时,飞轮上到轮心距离不等的二点的切向加速度ιa 和法向加速度n a 是否相同? [](A)ιa 相同,n a 相同 (B)ιa 相同,n a 不同(C)ιa 不同,n a 相同 (D)ιa 不同,n a 不同3.下列各因素中,不影响刚体转动惯量的是[](A)外力矩(B)刚体质量 (C)刚体质量的分布(D)转轴的位置 4.关于刚体的转动惯量,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 (B)转动惯量是刚体的固有属性,具有不变的量值 (C)转动惯量是标量,对于给定的转轴,刚体顺时针转动和逆时针转动时,其转动惯 量的数值相同 (D)转动惯量是相对量,随转轴的选取不同而不同 5.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盘A 和B 的密度分别为A 和B ,如果有A >B ,但两圆盘的总质量和厚度相同.设两圆盘对通过盘心垂直于盘面的轴的转动惯量分别为J A 和J B ,则有: [](A)J A >J B (B)J A <J B (C)J A =J B (D)不能确定J A 、J B 哪个大 6.如图3-1-6所示,一均匀圆环质量为m ,内半径为R 1,外半径 为R 2,圆环绕过中心且垂直于圆环面的转轴的转动惯量是 [](A))(212122R R m -(B))(212122R R m +1R 2 R

FLUENT中两相流多相流中模型的的选择问题

F L U E N T中两相流多相流中模型的的选择问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两相流:通常把含有大量固体或液体颗粒的气体或液体流动称为两相流;其中含有多种尺寸组颗粒群为一个“相”,气体或液体为另一“相”,由此就有气—液,气—固,液—固等两相流之分。 两相流的研究:对两相流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把流体作为连续介质,而把颗粒群作为离散体系;而另一是除了把流体作为连续介质外,还把颗粒群当作拟连续介质或拟流体。 引入两种坐标系:即拉格朗日坐标和欧拉坐标,以变形前的初始坐标为自变量称为拉格朗日Langrangian 坐标或物质坐标;以变形后瞬时坐标为自变量称为欧拉Eulerian 坐标或空间坐标。 一.离散相模型 FLUENT在求解连续相的输运方程的同时,在拉格朗日坐标下模拟流场中离散相的第二相;? 离散相模型解决的问题:煤粉燃烧、颗粒分离、喷雾干燥、液体燃料的燃烧等;? 应用范围:FLUENT中的离散相模型假定第二相体积分数一般说来要小于10-12%(但颗粒质量承载率可以大于10-12%,即可模拟离散相质量流率等/大于连续相的流动);不适用于模拟在连续相中无限期悬浮的颗粒流问题,包括:搅拌釜、流化床等; 颗粒-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颗粒体积分数对连续相的影响未考虑;? 湍流中颗粒处理的两种模型:Stochastic Tracking,应用随机方法来考虑瞬时湍流速度对颗粒轨道的影响;Cloud Tracking,运用统计方法来跟踪颗粒围绕某一平均轨道的湍流扩散。通过计算颗粒的系统平均运动方程得到颗粒的某个“平均轨道”?

在流体中运动教案

在流体中运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等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探究 这个关系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通过对鸟类翅膀的观察和探究,理解升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会利用此规律解释相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相关的现象;体验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归纳简 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体验探索问题时的喜悦,领略它的美妙与和谐。 三、教学重点:气体、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飞机的升力产生的原因。 五、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班级师生交流。 教学用具 1. 教师用具:水槽、漏斗、水、瓶盖、洗衣机下水管、彩纸屑、饮料 2. 学生用具:蜡烛、乒乓球、磁铁、口杯、纸条、纸片 六、教学过程: 1、引人新课:同学们,我们先来实行一次比赛,比比谁最能吹。老师这里有一 个漏斗和一个乒乓球,我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看看谁能把它吹的 最高。(同学们踊跃的举手想要尝试,找两名力气大的同学来比赛,)师:结果发现用再大的劲吹,也不能把乒乓球吹起来,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问题的答案。 2、新课过程: 师: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梦想着能够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翱翔,但直到1783年,德国人奥拓李林达尔模仿仙鹤翅膀的形状,设计并制造出了第一架实用的滑翔机,实现了人类飞翔的梦想。大家知道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谁发明的吗?(莱特兄弟)今天,飞机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交通工具,如此重的飞机是如何实现腾空而起的呢?今天我们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实行。请大家看 自学指导(一)。 请大家认真看书60页的内容,边看书边思考,3分钟后比谁能准确回答下列问题: 鸟的翅膀是什么形状的? 你能设计并制作一个鸟翼模型吗? 鸟翼是如何获得升力的呢?和同学交流,阐述你的观点。 学生们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 请利用身边的器材制作鸟翼的模型。并实际动手做一做,把细绳拉平绷紧,用嘴对着“鸟翼”前端细绳的位置,用力水平吹气,能够看到什么现象? 分析鸟翼模型是如何获得升力,向上飞行的。

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运动

第三章 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运动 一、前言:(本章:本质上讲:属于流体流动过程,从方法或手段上讲:属于非均相分离过程,下册讲的 蒸馏、吸收、萃取等单元操作都是均相分离过程)。 1、相:体系中具有相同组成,相同物理性质和相同化学性质的均匀物质。相与相之间有明确的 界面。 例如:气、液、固称为三态,每一态又称为一相。再例如:空气(或溶液)虽是混合物,但 由于内部完全均匀,所以是一个相。水和冰共存时,其组成虽同是O H 2,但因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所以是两个相;水、冰和蒸汽共存时是三个相。两块晶体相同的硫磺是一个相,两块晶体不同的硫磺(如 斜方硫和单斜硫)是两个相。 2、均相:凡物系内部各处物理料质均匀而不存在相界面者,称为均相混合物或均相物系。溶 液及混合气都是均相混合物。 3、非均相:凡物系内部有隔开两相的界面存在,而界面两侧的物料性质截然不同者,称为非 均相混合物或非均相物系。 非均相??? ?? ?? 属于气体非均相间煤气中夹杂煤渣子)合成氨厂造气车(如尘气体气体与固体微粒组成含 沫液)(含有气泡的液体即泡 液态非均相)(如碎木屑放在水面上浮液液体与固体离子组成悬 ,:,,, 非均相物系里,处于分散状态的物质称为分散物质(或分散相),包围着分散物质而处于 连续状态的流体,称为分散介质(或连续相)。如:浮悬液中的固体颗粒,称为分散物质,液体是分散介质。 4、非均相物系的分离:通过机械方法分离非均相物系的单元操作。具体点讲机械方法:沉降和过滤。 二、工业上非均相物系分离的目的 1、 收取分散物质:如从催化反应器出来的气体中,往往带有催化剂颗粒,必须把这些有 价值的颗粒回收利用。 2、 净化分散介质:合成氨生产,半水煤气中含有2CO 、S H 2灰尘等杂质,为了防止合 成触媒中毒,必须将这些杂质一一去除,以保证触媒的活性。 3、 环境保护:对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地球由于被污染加剧,环保越来越受 到人们的重视。综上所述,非均相物系分离的目的是除害收益。 三、本章解决的问题 以硫铁矿为原料生产硫酸,在沸腾炉中进行的主化学反应为: 23222 82114SO O Fe O FeS +=+ 在焙烧时还有一些副反应,如生成3SO 、 硫酸盐、砷与硒的氧化物、氟化氢等。同时2SO 炉气中含有大量矿尘,它们主要是铁、铅、铜、钴、钡、锑、铋的氧化物和硫酸盐,此外 还含有气体杂质。如: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砷、二氧化硒、氟化氢等。这些杂质能够堵塞管路和催化床,并使催化剂(52O V )中毒,(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变成三氧化硫)。故炉气需

20120914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颗粒流体力学及两相流技术研讨会新闻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颗粒流体力学及两相流技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北京海基科技于2012年9月14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工程学院举办了“计算颗粒流体力学及两相流技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上,海基科技的技术工程师与参会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师生共同探讨专业的计算颗粒流体力学软件Barracuda和离散元模拟软件EDEM的创新性技术特色和工程应用实例。本次会议吸引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学院、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大学以及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师生参与,会上讨论热烈。 以下是本次会议的图片信息

EDEM简介 EDEM是世界上第一款基于离散元技术的通用CAE软件,通过模拟散状物料加工处理过程中颗粒体系的行为特征,协助设计人员对各类散料处理设备进行设计、测试和优化,其基于1971年Cundall提出的专门处理非连续介质问题的离散元方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简称DEM)。 利用其独特的功能,用户可以以一种更加恰当的方式对颗粒生产、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从而获得对散料处理过程崭新的认识。EDEM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制药、石油化工、冶金工业、能源工业等所有涉及颗粒的设备和工艺的优化设计。目前,国内已有近80家用户在使用EDEM辅助科研和产品设计工作。 Barracuda简介 Barracuda是由美国CPFD Software, LLC采用自己开发的CPFD专利技术,专业模拟工业级尺度的流体-颗粒系统动力学及化学反应的商用软件包。Barracuda软件与化工、石化、能源、冶金等工业领域对流态化研究需求完全匹配,确立了它在这些领域流化装置模拟中的领导地位。众多政府研究机构和世界财富500强企业选用它来做流化设备设计和工艺过程优化。典型用户包括:阿尔斯通、埃克森美孚、陶氏化学、道康宁公司、美国能源部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利安德巴塞尔工业公司、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新奥集团、中科院过程所、上海GE煤炭多联产技术研究室、清华大学化工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中冶赛迪、神华集团NICE等。

两相流整理

1、 扩散速度:相速度与混合物质心速度之差,kcm k cm v v v =- v =k k g g g l l l v cm k v v dv v V v V m dv ρρρρ+= ?? 2、 表观摩擦压降:就是按折算介质流速来计算的摩擦压降。 3、 真实密度:两相流场中单位体积的质量成为真实密度。 4、 面积质量流速:单位流通截面的质量流量。 5、 质量含气率:流场中某一控制单元内气相所占的质量份额,称为质量含气率。 6、 滑速比:气液两相速度的比值。 7、说明均相模型、分相模型、二流体模型的优缺点、适应性和局限性. 答:见下表: 8.给出水平管气液两相流型分类,并绘制Baker 流型图 答:水平管气液两相流型分类:1) 泡状流;2)团状流;3)层状流;4) 波状流;5) 冲击流;6) 环状流;7) 雾状流。 9、请写出垂直和水平倾斜气液两相管流的压降计算的相关式模型方法名称各4种共8种。 答:水平倾斜气液两相管流的压降计算的相关式模型:洛克哈特蒂内利(Lockhart -Martinelli )、杜克勒(Dukler )?、杜克勒(Dukler )??、贝克(Baker )、杜克勒-埃顿-弗莱尼根(Dukler-Eaton-Flanigan )、埃顿(Eaton)、贝格斯-布里尔(Beggs-Brill )、弗莱尼根(Flanigan )、奥维德·巴克尔(Ovid Buckle )。 垂直气液两相管流的压降计算的相关式模型:Orkiszewski 法、 Hagedorn-Brown 法、Beggs-Brill 法、Hasan-Kabir 法、Duns-Ros 法和Cornish 法、 Aziz-Govier-Fogaras 法、 Ansari 法。

《在流体中运动》教案

《在流体中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经历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过程,体会伯努利原理的推理过程。 (2)通过对鸟翼和机翼的观察和探究,认识升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日常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了解历史,加深人文素养。 (3)培养学生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对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活动,设计实验认识“升力”。 三、教具: 乒乓球两个、漏斗、两张纸、纸片、水槽、水、水杯,吸管两支、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件1)引入:同学们看过特工007系列电影吗?有的同学可能看过,咱们来共同看其中一个电影片段,看一下片段中,007和敌人作战时的一个镜头。 (1)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看完后说一说,你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哪一个镜头,(人被“吸”进飞机的螺旋桨内)。 (2)、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可能是飞机螺旋桨那里空气流动快的缘故。 师:空气流动快,就可以把人“吸”进去了吗? 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知识殿堂。 引入今天的课题“在流体中运动”。 (二)进行新课 1、流体的定义:什么是流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如:空气、水等。流体流动时的压强称作流体压强,空气和水流动时有快有慢,当流速变化时,流体的压强是否变化,如何变化?下面我们来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 2、科学探究活动———研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提出问题:流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 (2)(课件2)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大。 猜想2: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小。 猜想3: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不变。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我们在探究过程中,提出了猜想假设以后,接下来要做什么? 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采矿课件】第4章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

【采矿课件】第4章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 习题解答 1.什么是体积分数、质量分数?两者的关系如何?已知石英与水的密度分不为2650kg/m3和 1000kg/m3,将相同质量的石英砂和水配置成悬浮液,求悬浮液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理密度和黏度? 【解】悬浮体的体积分数ΦB(旧称容积浓度λ)是指悬浮体中固体颗粒(或气泡、液滴)的体积占有率,它是无量纲数,数值上等于单位体积的悬浮体中固体颗粒(或气泡、液滴)占有的体积。悬浮体的质量分数w B(旧称重量浓度C)是指悬浮体中固体颗粒的质量占有率,它也是无量纲数。若颗粒和流体的密度分不用δ和ρ表示,体积分数ΦB与质量分数w B有下面的关系: 已知δ=2650kg/m3和ρ=1000kg/m3,设石英砂和水的质量差不多上W,则有 故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理密度和黏度分不为0.5000、0.2740、1452kg/m3和2.2902μ。 2.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有效黏度和微分黏度有何特点?什么叫屈服切应力?哪些非牛顿流体的流变特性可用幂律模型描述?幂律模型中的参数K和n有何物理意义? 【解】有效粘度是流变曲线上指定点到原点的直线斜率;微分粘度是流变曲线上指定点的切线斜率。牛顿流体的有效黏度等于微分黏度,同时差不多上常数;宾汉流体,微分粘度为常数,但有效黏度不为

常数,同时有效黏度大于微分黏度,当剪切速率趣近于零时有效黏度变为无穷大;假塑性流体的有效黏度大于微分黏度;胀塑性流体的有效黏度小于微分黏度;屈服假塑性流体与宾汉流体有些类似,只是微分黏度不是常数。 宾汉认为,当悬浮液的浓度大到其中的颗粒互相接触之后,就有塑性现象发生,欲使系统开始流淌,施加的剪切力必须足以破坏使颗粒形成的网架结构,那个刚好能够破坏颗粒网架结构的切应力确实是屈服切应力。 假塑性流体(包括胀塑性流体)的流变特性可用如下幂律模型描述: 幂律模型中的参数K也是流体黏性的量度,它不同于黏度,流体越黏,K值越大;指数n是液体非牛顿性的量度,n值与1相差越大,则非牛顿性越明显;关于假塑性流体的n<1(关于胀塑性流体n>1)。 3.什么是自由沉降?什么是干涉沉降? 【解】颗粒在流体中沉降时,若不受周围颗粒或容器壁干扰,称为自由沉降。颗粒在有限空间中的沉降称之为干涉沉降。矿物加工中粒群在矿浆中的沉降确实是典型的干涉沉降,球体在窄管中的沉降也是干涉沉降。 4.已知石英与水的密度分不为2650kg/m3和1000kg/m3,水的运动黏度为1.007x10-6 m2/s,求直径为0.2mm的球形石英颗粒在水中的自由沉降速度、雷诺数和阻力系数? 【解】已知δ=2650kg/m3、ρ=1000kg/m3、ν=1.007x10-6 m2/s和d=0.0002m,则 先试用通用公式运算:

《在流体中运动》教案 教科版

1.在流体中运动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2.了解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通过分析推理法探究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制作“鸟翼模型”,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日常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了解历史,加深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知道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先请两位同学来进行一项比赛:“漏斗吹球”比赛。(比赛规则:用手掌托着乒乓球,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看到了什么现象?)

教师提问:乒乓球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呢? 教师讲述: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物理课堂。 教学活动 一、鸟儿是怎样翱翔的 提问:鸟儿能在天空中翱翔,依据鸟的原理而设计的滑翔机大家听说过吗?你知道第一个设计滑翔机的人是谁吗? 德国的奥托·李林达尔,是世界上公认的滑翔机之父(链接到李林达尔),设计和制造了实用的滑翔机(见教材P65图10-1-1),实现了飞行的梦想。 阅读教材P54,实验探究:鸟翼的升力。 鸟类的翅膀形状各异,飞行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鸟翼横截面的连线是弯曲的,如图10-1-2所示。

设计实验: (1)如图10-1-3,用硬纸做一个鸟翼模型,在其中插一根吸管,穿过吸管将模型套在竖直的铁丝上。 (2)用吹风机对着模型吹风,观察气流对鸟翼模型有什么作用。 实验结论:水平的气流,能使鸟翼获得向上的升力。 什么是升力? 就是向上的力,使鸟翼上升的力。一般都是说在空气中,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其合力可以使物体上升。这个力就是升力。 二、伯努利的发现 这个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来追溯一下历史;早在1738 年,伯努利就发现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不仅解开了鸟儿在天空翱翔的奥秘,也成了人类打开空中旅行大门的钥匙(链接到伯努利)。 1.流体流速与压强有什么关系呢? 阅读教材P55,做“活动: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取一张纸条,从纸条上方沿纸条吹气,如图10-1-4 ,纸条会怎样运动?

气固两相湍流模型的分类

气固两相湍流模型的分类 对两相流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把流体作为连续介质,在欧拉坐标系内加以描述,而把颗粒群作为离散体系,在拉氏坐标系内加以描述;而另一是除了把流体作为连续介质外,还把颗粒群当作拟连续介质或拟流体,两相在空间共存和互相渗透,两相都在欧拉坐标系内加以描述。不同观点描述两相流所得数学模型也不同,目前常用的模拟模型有:单流体模型(无滑移模型)、小滑移模型、双流体模型(多流体模型或滑移-扩散的多连续介质模型)、颗粒轨道模型。 单流体模型 把单相流体力学概念直接推广到两相流中,把含有颗粒群流体看成一个单一的流体,提出了一种模拟气粒两相流动简化模型,即单流体模型或无滑移模型。与单相流体流动方程相比,单流体模型仅增加了几个颗粒相连续方程(类似于气相组分扩散方程),并在气相方程中增加了颗粒源项,因此该模型相当简单。该模型的主要优点是处理方法简单,计算方便。其缺点是未考虑颗粒相及气相之间的阻力作用(即假设气体与颗粒之间无速度和温度滑移),以及认为颗粒扩散系数和气体扩散系数相等,与实际的气固两相流动情况差异很大,故目前应用的较少。 小滑移模型 小滑移模型则是在单流体模型的基础上发展的,在此模型中,或者颗粒相对流体流动的影响被认为是小扰动,或者该影响被完全忽略。模型中假设颗粒的运动单纯由流体流动引起,流体与颗粒的速度滑移相对于平均流动来说是小量,这一滑移是颗粒扩散的结果。它考虑了颗粒的滑移并涉及了颗粒和气相间因滑移而引起的阻力,从而增加了颗粒群的动量方程,但求解典型程序仍与无滑移模型相同。其优点是考虑了颗粒的湍流扩散、湍流粘性以及滑移引起的阻力,相对接近于实际情况。 双流体模型 该模型的出发点是把颗粒群和气体都作为连续介质,两者相互渗透组成双流体或多流体系统,在欧拉坐标系下考察气粒两相流动,即欧拉—欧拉模拟湍流两相流动。近年来双流体模型已用于模拟一维非定常水汽两相流、炮膛内非定常二维湍流气粒两相流、气粒两相射流、有蒸发的液雾气体射流、闭式同轴射流中气体液雾流动与燃烧、带有或不带高速射流的突扩燃烧室中二维及三维湍流回流气粒两相流动和燃烧、四角喷燃炉中三维湍流旋流回流气粒两相流动和流化床中二维气化过程等。 颗粒轨道模型 颗粒轨道模型可分为:颗粒群轨道模型和随机轨道模型。前者假设不存在颗粒扩散,而后者利用Monte-Carlo法计算,考虑了颗粒扩散。 颗粒轨道模型的主要优点是计算工作量小,对有蒸发、挥发和异相反应的颗粒相复杂经历时,能较好的追踪颗粒的运动,颗粒相用拉格朗日处理数值计算也不会产生伪扩散。其缺点是对颗粒湍流扩散缺乏较好的处理方法,不能全面模拟颗粒的紊流扩散过程,而且计算所得到的拉氏

两相流、多相流

两相流的概念及类型两相物质(至少一相为流体)所组成的流动系统。若流动系统中物质的相态多于两个,则称为多相流,两相或多相流是化工生产中为完成相际传质和反应过程所涉及的最普遍的粘性流体流动。通常根据构成系统的相态分为气液系、液液系、液固系、气固系等。气相和液相可以以连续相形式出现,如气体-液膜系统;也可以以离散的形式出现,如气泡-液体系统,液滴-液体系统。固相通常以颗粒或团块的形式处于两相流中。 两相流的流动形态有多种。除了同单相流动那样区分为层流和湍流外,还可以依据两相相对含量(常称为相比)、相界面的分布特性、运动速度、流场几何条件(管内、多孔板上、沿壁面等)划分流动形态。对于管内气液系统,随两相速度的变化,可产生气泡流、塞状流、层状流、波状流、冲击流、环状流、雾状流等形态;对于多孔板上气液系可以产生自由分散的气泡、蜂窝状泡沫、活动泡沫、喷雾等形态。 两相流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是判断流动形态及其相互转变。流动形态不同,则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也不同。例如多孔板上气液两相处于鼓泡状态时,正系统混合物(浓度增加时表面张力减低)的板效率(见级效率)高于负系统混合物(浓度增加时表面张力增加);而喷射状态下恰好相反。两相流研究的另一个基本课题,是关于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对传递和反应过程的影响。当分散相液滴或气泡时,有很多特点。例如液滴和气泡在运动中会变形,在液滴或气泡内出现环流,界面

上有波动,表面张力梯度会造成复杂的表面运动等。这些都会影响传质通量,进而影响设备的性能。两相流研究的课题,还有两相流系统的摩擦阻力,系统的振荡和稳定性等。 两相流研究模型两相流的理论分析比单相流困难得多,描述两相流的通用微分方程组至今尚未建立。大量理论工作采用的是两类简化模型:①均相模型。将两相介质看成是一种混合得非常均匀的混合物,假定处理单相流动的概念和方法仍然适用于两相流,但须对它的物理性质及传递性质作合理的假定;②分相模型。认为单相流的概念和方法可分别用于两相系统的各个相,同时考虑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两种模型的应用都还存在不少困难,但在计算技术发展的推动下颇有进展。 气体和液体混合物的两相流动体系。通常分为单成分两相流和双成分两相流。前者是具有相同化学成分的同质异态两相流,如水和蒸汽两相流;后者是具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异质异态两相流,如水和空气两相流。气-液流动包括掺有气泡的液体流动和带有液滴的气体流动,如掺气水流和含雾滴的大气流动等。气-液流动因管道压力、流量、热负荷、流向、工质物性等的不同,可形成各种不同流型。竖管中最常见的流型(见图)有:细小气泡散布于液相中的气泡状流型;管中心为气弹、壁附近为连续液膜的气弹状流型;管中心为夹带细小液滴的气核和壁附近为连续液膜的环状流型;气相中含细小液滴和壁附近无连续液膜的雾状

两相流体动力学

1.1什么是两相流动 相是具有相同成分和相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均匀物质部分,也可以说相是物质的单一状态,如固态、液态和气态等,在两相流动的研究中往往将其称为固相、液相和气相。一般来说,各相须有明显可分的界面。想流动指的是两种都相同存在的流动。 有时用两相元流动来描述如空气-水这样的流动,由于其中的两相不是相同的化学物质,所以就用了两相组元这个名词。另外,在有些两相组元流动中,其中的两相组元都可处于相同的状态,如油-水,水-汞的流动。由于油滴和水,汞滴和水有明显可分的界面,人们习惯地将这类流动称为两相流动,其中一相指的是连续组元,另一相指的是非连续组元。 因为再熟悉上描述连续流动或两组元流动的控制方程是相同的,实际上选择哪一个定义并不重要,所以才本书的叙述和公式推导中,将把两种表达式视为同类。 普通的两相流动的例子有很多。譬如发生在自然界的雾、雨、云、雪、流冰、流砂尘暴以及泥浆等。另外,还有在厨房和餐室中屡次见到的一些例子,譬如,沸腾的水、沏茶、搅拌鸡蛋、搅动糖水等。 在日常生活的饮食过程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两相流动和流型。譬如煮咖啡的过程中,在咖啡壶中首先把水煮沸成蒸汽泡,然后交替地有液团或蒸汽团经过中心管道上升,热水渗过咖啡渣,最后滴流到壶中。但啤酒从瓶子倒出的时候,其流量受到瓶颈部的团状泡沫流集结上升,在玻璃杯上面形成受人喜欢的泡沫。制作面包和糕点时,开始有一个多相的混合过程,蒸烤时放出气泡。人们在吃这些食品时,嚼和咽的过程实际上是最普通的多相流动想象,只的不被人们注意而已。 生物系中含有极少的纯液体,人体中所含的液体,如血液、 1.2解析方法 两相流动与单相流动,一样服从流体力学的所有基本定律。不过,其控制方程比单相流动更复杂和更多一些。 譬如,描述一维气体流动的控制方程有连续方程、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方程以及气体状态方程,共四个方程。而描述一维气体-颗粒两相流动的控制方程有两个相的连续方程、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方程以及气体状态方程,共七个方程。 半关系经验式 根据选定的一些变量一句实验数据整理出的半经验关系式,在获得设计方程的方便途径,这样做计算工作量最少。未经整理的最原始的一些关系式只是数学上的运算关系,容易利用现代计算机完成这些运算,而更为先进的方法是利用量纲分析或在逻辑推算的基础上,将几个变量组合在一起组成相似准则。 半经验关系式的一个优点是使用简便。只要将它用在与取原始数据相类似的情况下,就可以得到非常满意的结果。在统计范围内原始数据通常是已知的。然而,如果不加任何选择地将半经验关系式用在各种条件下,就会完全弄错,况且,由于通过半经验关系式对于基本现象仅仅是有些初步认识,不可能从中得到改进性能或提高预估精度的方法。 一般来说除非半经验关系式在其应用范围内具有实用价值,本书将不予采用。 简单的解析模型 为考虑流动细节的很简单的解析模型,对于整理试验结果和预估设计参数都可能非常有用。譬如,在均匀流动模型中,将其中的组元当作具有平均性质的准流体来处理,这样就不会遇到详细描述流型的麻烦。对于液滴在气体中形成的悬浮体、泡沫或气体在液体上的分层流动,都依照上述方式处理。在分离流动模型中,假设各相并排地流动。对于每一相写出其独立的方程,并同时考虑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漂移流动模型中,把两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两相的相对运动上。 积分解析法

液液两相流流体破碎模型

液液两相流流体破碎模型 液一液两相中的液滴变形和破碎现象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广泛存在,如石油行业中,会遇到油和水两相混合流动的现象。在油水两相流动过程中,常常会形成油。水分散体系,其中分散相粒径大小和分布对于油水混合物的输运、检测以及分离等过程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分散相的粒径大小和分布又与液滴变形破碎过程密切相关。此外,液滴的变形破碎过程也广泛存在于化工、环保等领域,如液液萃取、多相反应、悬浮聚合及乳状液的制备等化工过程,这些过程速率取决于二相间的相际面积,研究液滴变形破碎对于增加相际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效率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认识和掌握较大液滴的变形、破碎过程机理及其规律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要准确预测系统中液滴群的运动和传质过程,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对单个液滴的流体力学行为的预测。同时,对单个液滴流体力学行为的准确把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更为复杂的实际多相流系统的基础。液滴运动规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虽然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其本身的局限性。 随着CFD的发展,数值模拟成为探索液滴运动规律的重要手段。Rallison 和Acrivos[1]首先将边界积分方法应用于液滴变形数值模拟,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使用势函数将二维问题降为一维问题,精度比较高,但由于其数值稳定性较差,只能用来模拟变形不大的液滴运动。由Hirt和Nichols[2]提出的VOF方法被广泛用于两相流的数值模拟中,流体体积分数概念的引入大大简化了捕捉界面的计算,然而由VOF只能得到控制单元中的流体体积分数,要得到物质界面还需要进行界面重构,不同的重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Osher和Sethia[3]提出的水平集(Levelset)方法是目前处理、追踪物质界面效果较好的一种方法,通过引入水平集函数的概念自动捕捉界面的拓扑变化,在处理复杂结构变化方面优势明显。 尤学一,刘伟[4]采用VOF法追踪了重力流液液和气液相界面的迁移,发现VOF法可很好地追踪强非线性、大形变的相界面随时间的变化。重点讨论了不同相密度比、黏性比条件下,液液相界面和气液相界面的运动形式,验证了液液相界面主要受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控制。结果显示:液相密度比越大,液液相界面随时间变化越快,气液交界面不再保持水平位置,而以摆动的形式存在;在黏性比小于5时,黏性比不太影响液液相界面随时间变化。 熊燃华[5]在数值求解两相混合的质量和动量守恒方程基础上、运用VOF(volume of fluid )模型求解每个网格单元的体积分数离散方程、然后用界面重构技术追踪液滴与环境流体界面,从而模拟了液滴整个演变过程。数值计算结果虽然在后期破碎过程与实验结果有所区别,但也反映出这几种模式的演变特

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所受到的作用力(精.选)

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所受到的作用力 北京教育学院物理系叶禹卿 在中学物理中,研究了自由落体、单摆、抛体、振动等物体的运动。研究时,认为物体在空气和水(流体)中运动时,没有受到流体的作用力,物体的运动是“在理想情况下的运动”。在进行中学物理教学时,应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物体的“理想运动”规律。但是也应当清楚:在流体中运动的任何物体,都受到流体的作用力,有些情况下的作用力还很大,明显地影响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于物体在流体中运动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有所了解。本文仅介绍实际流体对在其中运动物体的阻力、压力,研究一些在流体中运动的实际物体运动规律,简要分析和说明有关理论与实际联系一些问题。 一、对流体的认识 流体由连续分布的介质组成,有自身的结构和特点。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对组成流体的介质有作用,也必定受到介质的反作用。在过去的中学物理中,基本不讨论流体问题。现在,初中和高中都增加了有关流体的内容。例如,在高中实验教材第一册增加了“流体的阻力”“伯努利方程”等,对流体的主要性质及其运动规律做了简单分析。 1.流体具有易流性、粘性和压缩性 易流性是流体在切向力作用下,容易发生连续不断变形运动的特性。液体和气体与固体的差异,或者说流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流动性”或者“易流性”。 如果对静止的流体施加一个切向力,即使这个力多么微小,流体也将沿着力的方向运动。流体具有易流性的原因,是流体既不能承受拉力、也不能承受切向力。由于流体具有易流性,所以流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并且在流动中能与外界发生各种传输作用。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都具有易流性。理想流体的易流性比实际流体更强。气体只能传递纵波、液体主要传递纵波的原因就是流体的易流性。 理想流体是没有粘性的,其内各部分之间不存在切向作用力。实际流体与理想流体的主要差异是实际流体有粘性。粘性大小用粘性系数表示。粘性系数由流体自身的性质决定,与流体的种类、流体的温度等一些因素有关。在国际单位制中,粘性系数的单位是Pa·s。表1为常见的一些流体在标准大气压时的粘性系数。从表可以看出:空气的黏性系数比水的黏性系数小;随着温度的升高,同一个物体的粘性系数减小。 表1 常见流体的粘性系数(Pa·s) 压缩性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流体体积可以变化的性质。在质量不变时,流体被压缩意味着它的密度加大。理想流体没有压缩性,无论外界施加多大的压力,它的体积都不会改变。实际流体都有压缩性。一般液体的压缩性不大,而气体的压缩性比较大。被压缩后,液体内的分子间距减小、相互间的斥力加大。液体内部压强大小随其分子间距变化,而且十分明显。水的体积减小百万分之一,其压强会增

【采矿课件】第四章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

第四章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 教学大纲要求 本章讨论液体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详细讲述颗粒在液体中的运动规律、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及气泡在流体中的运动,为后面重力分选和表面物理分选的讲授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时间 8学时。 教学重点 液体的基本性质、颗粒在流体中运动规律、气泡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由于本章涉及到流体力学相关知识,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抽象的数学表达式来理解流体中颗粒运 动规律。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为主,并适当开展课堂讨论,以加深学生对抽象表达式的理解。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颗粒在流体中运动规律,正确理解流体的一般性质,一般了解流体中颗粒的相互作用、 气泡在流体中的运动。

教学参考书 1.文全主编. 流体力学基础. 第一册. : 机械工业, 1986. 2.孙玉波主编. 重力选矿. : 冶金工业, 1982. 3.姚书典编. 重选原理. : 冶金工业, 1992. 4.(美)怀特著. 魏中磊等译. 粘性流体动力学. : 机械工业, 1982. 5.X远君. 王慧玉. X振鹏编译. 两相流体动力学. : 航空学院, 1987. 6.胡为柏,浮选,:冶金工业,1986. 4.1 流体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本节讨论液体的基本概念、流体的黏度和流体分类、流体的流态、雷诺数与阻力系数。主要内容 包括: (1)流体的密度、悬浮体的体积分数φB、质量分数w B的概念,体积分数φB与质量分数w B的关 系,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 (2)剪切流、动力粘度、运动粘度的基本概念,牛顿内摩擦定律的基本内容,固体悬浮液的粘 度的计算方法(爱因斯坦公式),流体悬浮体的粘度的计算方法。 (3)流体的分类,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之间的区别。 (4)流体流态的分类,雷诺数的定义及其与流体流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 1.5学时。 本节重点 流体的流态、雷诺数与阻力系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流化床内颗粒流体两相流的CFD模拟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第9期张锴等:流化床内颗粒流体两相流的CFD模拟 时难以获得颗粒的真实堆积率,因此研究者们需要假设最大颗粒堆积率,如洪若瑜等[49’56巧71采用o.55,Chen等№143取o.60,Lettieri等[45]选O.62。 3.1液固体系 在O.5m(高)×0.1m(宽)的二维流化床考察了液(IDl=1000kg?m一,产l一1.o×10-3Pa?s)固(佛=3000kg?m~,或一2.5×10-3m)体系内网格尺度、时间步长和收敛判据对床层固含率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网格数目和时间步长对床层固含率分布的影响不大,但是从局部放大图可以发现,当网格数目(10×50和15×75)较少时,平衡时垂直方向上的固含率出现振荡,且10×50网格的振荡幅度大于15×75的网格,而网格数目(20×100和30×150)较多时,床层固含率趋于均匀分布特征;(2)通过对0.01、O.005、0.001、O.O005s和O.o001s时间步长的模拟表明,o.001s时间步长给出了更适宜的模拟结果;(3)收敛判据取10一、10-6和10_。,所得模拟结果几乎完全一致,详细结果见文献[58]。 3.2气固体系 首先采用摄像法考察了图2所示中心孔口为O.010m的2.Om(高)×O.3m(宽)拟二维流化床内射流形成及发展过程、射流穿透深度和射流频率。实验以常温和常压下的空气为流化介质,GeldartB类物料的玻璃珠(佛=2550kg?m一,矾一250~300肛m,“mf一0.07m?s-1)为固体。通过对射流气速为7.07m?s。1的1200张图像进 图2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 Fig.2{khematicdiagramofexperimentalapparatus行逐帧分析,发现当时间为o.025s时射流已经形成并开始逐渐长大,到o.150s时,该射流在分布器上方脱落形成气泡,并有新的射流产生。进而,通过统计分析获得了射流穿透深度和射流频率分别为(O.138±O.010)m和(9.45±1.36)Hz。 针对中心射流的特点,在固定横向52个(中心射流处2个和其余部分均分为50个)和纵向1.00m上部稀相区20均匀网格的前提下,对纵向下部1.00m的密相区等分为50、100、120、150、180、200和230网格体系的模拟结果如图3所示,当网格数等于或大于100时,可以发现射流穿透深度变化不大,在一定范围内射流穿透深度随网格尺度减小呈现轻微波动的原因是当模拟结果输出时间确定后射流崩塌可能出现在两个间隔时间之间。进而,结合实验和模拟的气相体积分数分布图像,发现当网格数等于或大于100时,对射流形成、发展和射流崩塌后形成气泡的形状及其上升速度的影响可以忽略,而且射流穿透深度的模拟值和实验值之间的相对误差约为5%。随后,在时间步长为(1.O×10_4)~(5.O×10q)s范围内考察了缸对射流穿透深度和射流频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1.OxlOqs时对射流穿透深度没有影响,当&≤5.O×10叫s时对射流穿透深度和射流频率值均没有影响,并与对应的实验结果相一致。在此基础上,将最大颗粒堆积率设定为0.60、o.625和o.65,获得了射流穿透深度均为(O.130土0.005)m,证明在本研究范围内最大颗粒堆积率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有关本节的详细介绍可参考文献[59]。 图3网格数目与射流穿透深度之间的关系Fig.3Jetpenetrationdepthsatvariousgridnumbers(口+plusstandarddeviation,一一minusstandard deviation)万方数据

在流体中运动

10.1 在流体中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是。 【方法指导】 重点是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难点是设计与组织学生认识“升力”。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气体、液体都可以,而且没有一定的,它们统称为流体。 (2).实验表明:气体压强与气体的流速有关,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之,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 (3).伯努利原理: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这个规律叫做伯努利原理。伯努利原理适用于。 知识点二、升力的产生: (4).升力:在空气中向上的力向下的力时,其合力可以使 物体,这个力就是升力。 (5).鸟翼升力产生的原因:如图所示是鸟翅膀的横截面图。鸟向前飞 翔,空气沿着鸟翼流过,由于鸟翼横截面的形状为, 在相同时间内,鸟翼上方(凸面)气流通过的路程,因而速 度大,它对鸟翼的压强;下方(凹面)气流通过的路 程,因而速度小,它对鸟翼的压强;这样在鸟翼的 上下表面产生了,这个压强差就形成了鸟翼向上的升力。 【合作探究】 1.我国海军舰艇赴亚丁湾护航时,护航编队一般采用前后护航是形式,而 不采用“并排”护航,这是因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小,当两船 并排高速行驶时,容易发生事故。 2.如图所示是小华家购买的一辆小轿车,她发现轿车的外形类似飞机的机 翼。则轿车在快速行驶的过程中,轿车上方空气的流速轿车下 方空气的流速,因而轿车上方气体的压强轿车下方气体的压强, 从而使得轿车对地面的压力车的重力。 3.如图10-1-4所示,小明把一纸条靠近嘴边,在纸条上方沿水平方向吹气 时,纸条会向(选填“上”或“下”)偏移,这个现象说明,气流 流动时,流速的地方压强小。 4.运动型轿车和跑车的尾部设计安装了一种“气流偏导器”(扰流板),它的 上表面平直,底部呈弧形凸起,相当于一个倒置的机翼,这主要 是让车在高速行驶时,车轮能较好地抓住地面,试解释其中的奥 秘。 【学习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