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县志

安吉县志
安吉县志

略谈同治《安吉县志》

安吉地方志的编撰,开始于明朝嘉靖时的州判伍余福。二十年之后,知州江一麟对伍余福编撰的州志进行了修改。至于清朝,知州曹封祖对其进行了编辑和修改。一直到乾隆十五年,知州刘蓟植时才至于完备。而同治《安吉县志》是在同治十三年编撰完成。从乾隆十五年(1750年)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期间一百二十余年,期间的沿革兴衰,已经有很多不同。又经历了太平军,许多珍贵史料已经遗失。同治《安吉县志》是当时的知县汪荣邀请当地的举人张行孚主持设立了相关机构进行编撰的。后汪荣调任到其他地方,修志工作落到后任的知县刘兰敏头上。进过一年,县志编撰完成。

同治《安吉县志》全书分为十八卷,版本为刻本。由知县汪荣、刘兰敏发起重修,由张行孚、宝书丁等文人主持编撰。汪荣和刘兰敏都为其做过序,分别为《重篡安吉县志序》和《重修安吉县志序》。

同治《安吉县志》一共十八卷,每一卷都是在前人刘蓟植的基础上由汪荣和刘兰敏进行重篡的。

卷首为图卷,是安吉县的地图,全面直观的展示了安吉的全貌。

其中第一卷是介绍安吉的星野、建置、形势和疆域。在此主要介绍安吉的建置。在春秋时期,始筑故鄣城,曾一度作为越国首都,至秦代设鄣郡于此。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更设鄣郡为丹阳郡,迁治宛陵,并在鄣郡故地设故鄣县。安吉建置是在东汉末期,阶级矛盾激化,故鄣县辖境广袤辽阔,封建统治者为强化控制,于黄巾大起义的第二年,即灵帝中平二年(185),割故鄣县南境置安吉县,县治设于天目乡(今孝丰镇),仍属丹阳郡。安吉建县始于此,至今已1800余年。在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并县,安吉县被撤,并入绥安县。

绥安初属宣州,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又改属湖州。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复置安吉县,属吴兴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安吉改属桃州。武德七年,安吉县又被撤销,并入长城县(今长兴县),属湖州。唐麟德元年(664),恢复安吉县建制,隶湖州。安吉县经过七十多年的撤而复设,从此稳定下来。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将县治北移至今安城镇址附近。宋元两代,

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改湖州为安吉州,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安吉州为湖州路,安吉仍分属安吉州和湖州路。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安吉属长安州(后改为长兴州)。至正二十七年,又属湖州府。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析安吉县分置孝丰县。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升安吉县为州,领孝丰县。清高宗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安吉州复降为县。

卷二为城池(附坊巷)、公署、学校(附书院)和武备。当时的坊巷有政平坊、善政坊、善教坊、永甯坊、太平坊、长春坊、福民坊、積慶坊、兴贤坊、长乐坊、金钟坊、慶泽坊、玉磐坊、迎恩坊、折桂坊、衆安坊、开元坊。当时有熙春巷、水巷、城南巷、镇下巷、罗汉巷、西巷、后街巷、姚尚书巷、金家巷这九个巷。其后还有介绍公署、学校和武备,这里就不再一一例举。

卷三为山川和關梁(附亭渡)。山川有青岘山、牛头山、桃花山、塔山、昆山、渠塘山、凤凰山、马头山、铜岘山、四面山、石门山、三山、东山、澎石山、大明山、白杨山、翔龙山、天井山、石虎山、石鼓山、浮门山、狮子山、平目山、雾山、芝山、石马山、凸儿山、赤山、仙人洞山、蜈蚣山、猴山、金钟山、落石山、郭公山、九龙山、南华山、湖南山、白石山、玉泉山、岳山、六莑山、菱山、邸阁山、梅溪山、乌山、甲山、静山、花园山、长磐山、浮云山、金乌山、月臺山、甲子山、点灯山、四州山、鸡龙山这些山。至于河流、关卡、桥梁、亭和渡口就不再详细举出了。

卷四为水利、区里(附村庄)和户口。列出了安吉的一些水利设施和村庄。

卷五为赋役和蠲卹。介绍了历朝历代安吉的赋役情况。

卷六为古迹、壇廟(附墓域)和寺观。主要的古迹有故鄣城、晏子城等;主要的寺观有常乐寺、西禅寺、东禅寺、横山寺等。

卷七为风俗。主要介绍一些安吉地方独特的风土人情。

卷八为物产。安吉地多水多,有各种水稻、酒、麦、各种豆类、蘆穄、粟、苞蘆、芝麻、麻子、苧麻、白菜等各类作物蔬菜。其后还介绍了安吉的各

类竹子,还有各类鲜花和动物。只是没有介绍安吉的矿物,这也和当时的生产力有关。

卷九为职官表。例举了历朝历代在安吉担任过官职的人及其官位。

卷十为选举表和恩秩表。例举了各个朝代选举出来的人才及其后来的官职。

卷十一为名宦。举例了从汉开始一直到清朝,从安吉走出去的有名的官员。

卷十二为游寓和人物,包括忠义、孝友、宦业、文学、武功、隐逸、义行。

例举了安吉历史上在这些方面可为世人榜样的人物。卷十三为列女。例举了宋元明清四代的列女,其中宋元最少,明清最多。这一方面说明有一些史料已经遗失,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明清对大众思想的控制加强,三从四德思想对妇女的束缚达到顶峰。

从卷十四到卷十六讲述的是安吉历史上的艺文。卷十四位艺文上;卷十五为艺文上、艺文上补遗、艺文中;卷十六位艺文下。这几卷例举了从晋开始到清朝的文章。其中不乏名家大作,有李白、欧阳修等人。文章包括各类诗文、墓志铭、书信和碑记等。内容丰富,占了全志的三卷。(前《安吉县志》为十六卷,同治《安吉县志》将艺文分为三卷,故增加到十八卷。)

十七卷为著述(附碑牌)。主要记述了从晋开始的各种著述,但是只是粗略说哪个朝的什么书有几卷几卷之类的,但这也为以后查阅相关的史料提供了便利。主要的内容还是在碑版上,也是从晋开始一直到清朝的各类碑记。

卷十八为杂记。例举有《搜神记》、《统记》、《晋书》、《石柱记》、《宋书》、《梁书》等史料中有关于安吉的记录。从古代神话到清代的历史记录各种各类都有,为研究安吉历史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此次略读同治《安吉县志》,虽然生涩难懂,全是古文而且都是繁体字。但是收获颇丰,比如了解了安吉建置的变迁,知道了许多山川河流以及以前不知道的安吉的名胜古迹,虽然很多古迹现在已经消失不见。知晓了安吉历代的

赋役情况,这可以和安吉历史上的农民运动联系起来。总的说来读《安吉县志》让我对安吉的历史有了一个更好的认识。当然史料还是越原始越好,因为后来人重修不免会有一些史料的缺失。只是这次只能找到同治《安吉县志》,至于更早的刘蓟植版的《安吉县志》却是找不到。当然同治《安吉县志》内容的主要来源还是刘蓟植主持的《安吉县志》。总之地方志可以为我们研究地方历史的方方面面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是研究地方必不可缺的重要史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