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制度范本

预防接种制度范本
预防接种制度范本

预防接种单位工作职责

1.收集适龄儿童信息,定期开展责任区域内适龄常住儿童、流动儿童主动搜索和摸底调查,及时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

2.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对辖区新生儿接种单位、狂犬暴露预防处置门诊、成人预防接种门诊进行管理,开展业务指导、考核和评价。

3.制定并上报第一类疫苗、注射器需求计划和第二类疫苗采购计划,负责疫苗接收、储存和使用管理。

4.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提供第一、二类疫苗预防接种服务,记录并保存接种信息,确保安全接种。

5.负责常规免疫接种率和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告工作。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国家和我省规定的要求。

6.协助托幼机构、学校做好入托、入园、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

7.承担冷链设备使用管理和疫苗冷链温度监测工作,保证疫苗质量。

8.报告及协助调查处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

9.开展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和咨询,发放宣传材料。

10.负责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和基础信息的日常维护、预防接种数据录入、上传和备份,确保系统和数据安全。

11. 做好开展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协助开展疫苗可预防疾病的调查和疫情控制。

12.收集和上报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13.落实接种单位管理相关要求,保证本单位日常管理、运行、服务等工作符合相关部门、相关规定要求。

预防接种单位管理制度

1.根据工作职责,制定并落实疫苗冷链管理、预防接种服务、安全接种、环境消毒、异常反应处置、医疗废弃物处理等各项工作职责和制度,确保单位管理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有序。

2. 落实疫苗冷链管理制度,专人负责,按要求开展冷链温度监测和设备维护,做好疫苗接收、登记、存储、使用等工作,保证冷链设备正常运行和疫苗质量。

3.做好接种单位日常环境卫生管理,落实环境消毒、医用废弃物处理和安全接种等制度,保证环境整洁、卫生、安全。

4、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经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5.预防接种人员上岗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服务规范、文明礼貌、有问必答。

6.公示门诊服务时间、疫苗信息、服务流程、接种人员和咨询投诉电话等信息,接受群众监督。

7.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宣传预防接种知识,满足群众疫苗接种需要。

8.落实安全接种制度,规范接种行为,保证接种无差错。

9、按要求做好免疫规划适龄儿童日常管理和信息维护,为包括流动儿童在内的服务对象做好预防接种服务,确保完成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目标。

10.接种前应做好统计应种对象、发放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各种药械及人员安排等准备工作,保证接种工作正常开展。

11.接种时按询问诊、登记、接种、留观流程开展接种工作,并严格落实“三查七对”、疫苗接种操作、疫苗预约和接种后留观 30 分钟要求,接种结束后须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和作好数据备份。

12.发现不良反应后,应积极应对,按要求做好解释、报告、指导和处置。

13.指定专人负责辖区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使用及维护,落实信息安全制度,确保信息系统资料的完整、准确和安全。

14、落实培训和例会制度,积极组织、参加专业培训会议,每月参加和召开例会。

15.按要求做好预防接种相关资料档案化管理。

疫苗安全接种制度

1.按《江苏省预防接种单位规范设置标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预防接

种单位操作手册》要求,做到环境安全、接种者安全、受种者安全。

2.落实专人负责,预防接种前和接种后要做好接种场所地面、台面、空气和器

械消毒灭菌,现场清理整洁,器物摆放到位,并按要求做好记录。

3.接种区应分别放置使用后的棉签专用垃圾袋(桶)、注射器专用安全盒或桶、

玻璃安瓿等锐器桶以及废弃疫苗收集器等,并做到分类存放。过期、报废和废弃等疫苗不得与有效期内合格疫苗混放。

4.使用后的医疗废弃物和报废、废弃疫苗按要求指定专门位置临时存放,有明

显警示标识,并按规范要求处理,做好相应登记和交接发手续。

5.预防接种人员接种疫苗时应持证上岗,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正确接种方法、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进行预防接种。

6.执行预防接种前询问诊制度,详细询问受种者健康状况,严格掌握疫苗禁忌症。

7.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签预防接种知情同意书。

8.接种疫苗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无误后予以接种,并正确做好接种记录。

9.预防接种所使用疫苗要保证质量和可追溯。严禁不合格疫苗用于接种。活疫苗开启后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后超过一小时未用完应废弃。

10.预防接种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用后毁型、消毒回收。

11.用 75%酒精做好接种部位消毒,接种部位、方法正确。每日接种完毕后,应及时清点疫苗、一次性注射器、消毒用品和应急器械等,按要求处理。

12.在注射过程中防止接种者和受种者被针头误伤。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立即清洗刺伤部位,并采取其他处置措施。注射器等锐器和其它医疗废弃物应放于受种者不能触及位置。

13.严格执行疫苗接种后30 分钟留观制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解释、沟通、报告、登记和处置。

14.预防接种门诊所用疫苗、注射器以及有关消毒药械等来源正规、有效期内使

用,并及时做好相应的进销存登记工作。

15.预防接种人员要加强自身保护,做好相关疫苗暴露前疫苗接种。

预防接种知识宣传

儿童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最方便的手段,也是增强儿童抵抗力、保护儿童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接种是家长和接种单位的共同责任。家长朋友们需了解以下内容:

一、本地出生的儿童、从外地迁入本市、流入本地 2 个月以上的所有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应及时主动到户口所在地卫生所申请办理《江苏省儿童预防接种证》,带好相关证明(户口簿或暂住证明、出生证明、儿童出生医院产房接种单或原居住地接种证),经核实无误后,免费办理《江苏省儿童预防接种证》,预约疫苗接种时间。

二、列入江苏省儿童免疫规划免费接种的11 种疫苗23 针次,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肝炎等12 种传染病。

三、儿童户口迁移时应及时到原办证卫生所办理接种记录转迁手续,家长或

监护人如住址、单位、电话等联系方式变动时,儿童外出超过 2 个月或返乡后,请主动告知接种单位人员,以防漏种疫苗。

四、《江苏省儿童预防接种证》是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接种的有效凭证,每次接种时,家长或监护人必须携带此证,医生凭证接种;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必须提交此证共学校查验;入伍、上大学、出国留学时凭此证办理预防接种证明;请家长或监护人妥善保管,若有遗失要及时去原接种单位办理补证手续。遇计划免疫工作检查时,请主动出示预防接种证,以供查验,遇免疫监测时,请积极配合。

五、注意事项 1.接种前后保持儿童接种部位的皮肤清洁,给儿童穿柔软、宽

松的衣服。接

种前避免饥饿和疲劳,接种后注意休息,不做剧烈活动,不吃刺激性食物。 2.

接种时凭接种证登记,遵守接种门诊秩序,按先后顺序实施登记和接种。

3.孩子在身体健康的状况下方可接种疫苗,如孩子有下列情况时请您主动向

接种医生说明,由医生判断是否实施本次接种。

①孩子出生时正常吗?②孩子有肛周脓肿或鹅口疮吗?③最近孩子生病了吗?孩子有过敏史吗?④孩子在某一次接种疫苗后曾经有过反应吗?⑤孩子有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制免疫治疗(如使用类固醇激素)吗?⑥孩子近期接受输血、或使用过任何其它血制品吗?⑦孩子曾经有过抽搐或任何一种神经系统问题(如癫痫、癔病、脑炎后遗症)吗?⑧孩子健康方面有其它问题吗?

4.为避免急性过敏所致的严重危害,每次接种后请在留观室休息 30 分钟,无反应后刷卡或者签字方可离开。

5.由于疫苗是异种物质,少数人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可能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体温在38.5℃以下的低热、精神不振、烦燥、哭闹等,一般两三天自愈;对于局部出现的红肿或硬结,请给予局部干热敷。极少数孩子可能会出现高热、全身性皮疹或其他不适,请及时去医院诊治,同时告知接种单位。

6.接种疫苗后大多数儿童获得免疫效果,个别受种者由于个体的特殊原因,如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因素,可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

六、2016 年省卫计委、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改革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的通知》,第一类疫苗补偿机制由“财政补偿”转向“保险补偿”,由省财政出资购买基础保险,同时鼓励受种者按照自愿、自费原则购买补充保险,建立基础保险与补充保险相结合的补偿体系。

七、防诈骗提醒:过去曾有家长反映接到电话,称有发放婴幼儿疫苗补贴之类的一些由头,让家长至 ATM 机上进行操作领取等。这是不法分子以国家发放婴幼儿疫苗补贴等为名进行的电话诈骗案件,请广大家长提高警惕,类似电话不要理睬,防止上当受骗。接种单位日常通过短信或者社区服务站医生预约通知儿童接种时间和地点,不会以其他理由通过电话通知家长缴费或者领取补贴,如果是收费疫苗是在接种门诊由专职医生告知家长,由家长自愿自费选择接种。

八、为让您了解更多预防接种知识,接种单位门诊有全面的公示内容、宣传视频和宣传材料;接种单位定期举办“家长课堂”;接种医生在每次接种前都会针对本次受种的疫苗进行详细的告知;您还可以下载预防接种APP 软件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通过以上渠道,您可以了解到预防接种前后注意事项,各种疫苗作用、禁忌症、不良反应等知识;通过预防接种 APP 软件,您还可查询到孩子既往接种记录以及下次接种时间。

预防接种资料管理制度

1.指定专人负责资料管理,按要求及时收集、整理、报告和归档保存。

2.收集的资料预防接种资料要真实、完整、及时,并按要求及时更新。统计报告的各种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并由主管领导审阅签字、盖章后报出。

3.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预防接种操作手册》要求,定期掌握、收集本辖区基础信息、组织管理、规范文件、计划总结、报告报表、接种服务、安全接种疫苗冷链、疾病监测、AEFI 监测、适龄儿童管理、接种证查验、宣传培训、考核评价及电子档案等资料,实行档案化管理,分类保存。

4.按要求做好资料的保存,疫苗接收、使用、管理等资料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

2年;疫苗回收销毁记录要保存5年;儿童预防接种档案保管期限为满6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 年。其他预防接种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5年。

5.加强资料安全管理,严格资料查询、使用、公开制度和手续,信息系统实行实名制登陆管理,涉及受种者隐私信息,未经同上级同意不得向其他部门和个人提供。

6.资料室由专人管理,非因工作需要,其他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室内。资料室必须备有防火、防盗、防虫、防潮、防高温及消毒等基本设施。对资料室应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1.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省、外县(区)或无户口,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

地暂时居住的儿童。

2.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住地管理,流动儿童凭预防接种证与本地常住

儿童享受辖区同等政策的第一类疫苗预防接种服务。

3.建立和健全出生儿童登记报告制度,积极争取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支持,加

强与公安、计生、妇联、街道等部门的沟通,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了解流动儿童的分布和流向信息,及时为适龄儿童建档、建证。

4.每月与辖区内新生儿出生单位、计生、公安及流动人口管理等部门核实、登记新

生儿和未建档适龄儿童信息,并及时将其纳入免疫规划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管理。5.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主动搜索责任区域,及时发现新生儿和未建档儿童,并及时报辖区一般预防接种单位。

6.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针对流动人口集居地、出租房等地流动儿童主动搜索,及时掌握流动儿童情况。

7.利用多种形式和时机,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与管理相关政策、知识和要求的宣传,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参与和配合预防接种的主动性。

8.在暂住地居住≥2 个月的流动儿童,现住地接种单位负责预防接种的同时为其建档,无预防接种证或未建档者需同时补办预防接种证或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在暂住地居住<2 个月的流动儿童,可由现住地接种单位提供预防接种服务,并出具预防接种证明。

9.接种单位应做好本地外出儿童的管理,掌握儿童外出、返回期间的预防接种情况,及时转卡登记;可利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检查外出返乡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并给予查漏补种。

10.积极协助教育部门,认真落实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及时为未纳入管理的儿童补建证、档;对未免疫的儿童及时补种疫苗。

11.定期开展流动儿童建证、建档和接种率的考核评价,保证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服务和接种率达到上级指标要求。

预防接种培训宣传制度

1.预防接种人员,须接受预防接种系统技能培训。取得上岗证后方能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2.负责卡介苗接种和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的人员,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在上岗证上单独注明方能持证上岗。

3.在岗的预防接种人员每年至少应接受一次业务轮训,并在培训证上记录。

4.制定单位内部培训计划,按月开展短期培训或以会代训,及时学习落实新政策、新知识和新要求,并做好培训记录。

5.积极参与并接受上级部门培训,及时传达和落实上级要求。

6.积极开展针对公众的预防接种法规、政策和知识宣传与普及,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主动参与意识。

7.充分利用预防接种门诊场所,开展频视、宣传册、张贴画等宣传,以宣传资料入户、面对面宣传、依托新媒体平台、预防接种健康课堂、广场宣传等多种形式普及预防接种知识。

8.加强对偏远地区和流动人群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社会宣传覆盖面。

9.主动告知和帮助受种对象关注预防接种微信和手机A PP,方便公众访问。公开接种门诊咨询电话,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咨询与投诉。

10.充分利用“4.25 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咨询活动。

11.积极开设“预防接种家长课堂”,全年不少于 6 次,重点对新建卡儿童(含流动儿童)家长进行预防接种相关法规、责任、权利、义务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12.将预防接种宣传和培训纳入考核和评价,资料收集完整并归档。

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

1.接种门诊卫生,有专人负责门诊接种场所和器械的清洁卫生与消毒。

2.保持侯诊、询问诊、登记、接种、留观等各室区环境整洁卫生,接种前做好通风换气至少30 分钟,各种器械摆放到位,确保整洁安全。

3.预防接种前或后须按要求对接种场所环境、地面、台面及器械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紫外灯必须专人专用开关控制。在室内无人状态下,关闭门窗,用紫外线杀菌灯照射 30 分钟以上对室内空气进行物理消毒。消毒时,应使消毒物品表面充分暴露于紫外线,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到人,以免发生灼伤。

4.接种前或后清理地面和台面的污垢,消毒后避免闲人等出入接种工作区,接种时保持室内地面干燥。

5.做好紫外线灯的日常清洁保养,保证灯表面光亮清洁,达到使用寿命或达不到要求应立即更换。

6预防接种人员必须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勤剪指甲。工作前做好手卫生,按要求进行洗手。凡患有手部炎症和感冒等不能进行接种工作。

7.接种用皮肤消毒液须密封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并按要求定期更换。

8.接种操作时,注射剂型疫苗要用75%酒精消毒开启部位,并等酒精挥发后抽吸疫苗,全过程无菌操作。

预防用生物制品(疫苗)管理制度

1.疫苗等生物制品实行专人专账管理,从事生物制品管理的人员须经培训,熟悉和掌握生物制品的管理要求。

2.按要求制定生物制品年度和月使用计划并及时报告,确保预防接种服务的需要。按要求建立完整的出入库登记台账和领发等手续,记录完整、手续齐全。

3.疫苗采购、进货、领发、存储和使用严格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等要求,做到渠道合规、质量保证。

4.购进和接收疫苗时,要检查和收存生物制品批签发检验报告书,进口疫苗还应当收存《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同时核实和收存生物制品在途运输温度记录和“疫苗运输温度记录表”。

5.生物制品出入库前要核对疫苗名称、生产企业、批号、疫苗属性、剂型、规格、有效期、批签发合格证明编号、进口通关单编号、出入库日期、出入库类型、来源/去向、出入库数量、接收人和经手人签名等信息,并按要求录入信息系统。做到票、账、货、款一致。

6.接收时,对资料不全、符合冷链运输温度要求的生物制品,可在接种单位按要求暂存、资料齐全后方可接收。如发现温度异常,应填写“疫苗储存和运输温度异常情况记录表”,并按规定处理。对包装无法识别、超过有效期、不符合储存温度要求、来源不明和资料不全的生物制品,不得接收入库。

7.生物制品入库前要核对疫苗存储温度,确保疫苗按规定温度要求存储与放置。生物制品应按品种、批号、有效期分类码放。对短效期疫苗应当给予标记。疫苗要摆放整齐,疫苗与箱壁、疫苗与疫苗之间应留有 1~2cm 的空隙。疫苗不应放置冰箱门内搁架上,不可贴壁放置。

8.生物制品出库时要遵循先进先出、近有效期先出的原则,避免和减少报废。定期核对生物制品出入库情况,日清月结,定期盘点,做到账、物相符。

9.对包装无法识别、超过有效期和来源不明等疫苗,及时清点、登记,并填写

“报废疫苗登记单”,用回收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或容器封存,并张贴警示标识和

标签,待报废疫苗不得继续放置在冷链设备中保存。

10.接种单位需报废疫苗应统一回收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规定统一销毁,并填写“报废生物制品转运单”和留存。

11.生物制品相关资料和记录要保存至超过有效 2 年,报废疫苗回收销毁等记录至少保存5年。

冷链设备与温度监测管理制度

1.指定专人负责接种单位冰箱、冷藏箱或冷藏包、冰排和温度监测设备的管理、保养、维修和监测工作。

2.建立健全冷链设备档案,及时准确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并对疫苗储存、运输

设施设备运行状况进行记录。

3.应定期评估本单位冷链设施设备状况,结合冷链设备使用年限、预防接种工

作需要等情况,制定冷链设备补充、更新需求计划,报告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逐级上报。

4.冷链设备要有专门房屋安置,保持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每台设

备安装专用接地插座(三相电源),不可与其他设备或电器共用。

5.定期进行测温并保存测试记录,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6.定期对温度监测设备校验,保证测温设备运行正常、测温准确。

7.按要求做好冷链设备的使用管理,定期清洁保养。

8.过期或报废疫苗、其它生物制品以及与疫苗无关的物品不得置于正常存储疫苗用冷链设备中。

9.对冷链设备进行温度监测记录,每天上、下午各 1 次人工温度记录(间隔不少于 6 小时),并按要求填写冷链设备温度记录表。

10.对冷链设备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确保其符合规定要求。冷链设备的报废、报损、变价、转让或无价调拨,应由责任人填写申请单,经部门领导同意并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11.冷链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维修,并做好设备维修记录。

12.发现冷链疫备运行异常时,应及时处置,必要时应将疫苗转移至正常运行的冷链设备中。

12.成人预防接种健康状况询问表

受种者姓名:身份证号:

出生日期:拟接种疫苗:

为保证疫苗接种安全和效果,在疫苗接种前,您需要配合接种单位如实回答以下相关健康问题。如对有些问题不清楚,可请医务人员说明,如有其它健康问题也可向医务人员主动说明,以便我们掌握您的禁忌证和慎用证,并为您提出科学的疫苗接种建议。

1、建议接种□;

2、缓种□;

3、医学检查/专家咨询□、

4、不建议接种

受种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询问诊医生签名:日期:年月日

预防接种人员岗位职责

1、预防接种人员必须持有县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上岗证。具备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熟练的操作技术。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性能(理化特性、预防用途、免疫程序、接种剂量、接种途径、接种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和常见异常反应的处理方法等)。

2、工作时必须穿戴工作衣、帽,保持个人卫生。对待儿童及家长应热情周到文明服务。

3、做好接种前的预检工作,发现禁忌症,应不种或缓种,并耐心向儿童家长说明。

4、接种器械必须严格消毒,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必须符合卫生要求。

5、接种前必须校对接种对象,接种疫苗,剂量和方法,检查疫苗质量,发现变质,过期疫苗应予废弃。

6、疫苗必须严格按冷链管理要求的温度规范存放使用。

7、卡介苗必须专人接种,持证上岗,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8、接种室必须备有1:1000肾上腺素注射液等急救药品,以备急用。

疫苗与冷链设备管理制度

一、健全疫苗领发保管制度,疫苗进出有帐目,做到帐苗相符。帐目应有疫苗名称、数量、生产厂家、批号、失效期、入库量与时间、出库量与时间、领发人、备注等栏目。

二、各种疫苗贮存、运输应严格按照疫苗包装要求的温度提示操作。

三、疫苗应按品种、批号、失效期分类整齐码放,疫苗纸箱(盒)之间、与冰箱冰柜壁之间均应留有间隙以便于冷气循环。

四、疫苗发放和使用应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同批号疫苗“先入库先出库”等原则,防止疫苗积压浪费。过期疫苗应及时安全处理并完善报废手续。

五、健全冷链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冷链设备台帐,记录各种设备的品名、型号、到货时间、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簿,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保养情况。六、冷链设备要有专人保养,每日2次观察记录冷链设备运转温度;冷藏包每次用后及时擦净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

七、冰箱或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八、免疫规划冷链设备专供于贮存疫苗,不得挪作它用,不得存放食物以及与疫苗无关的其他物品。

预检登记室工作制度

1、接种工作人员应当热情接待儿童家长,向家长告知接种疫苗的目的、接种后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回答家长提出的有关问题。

2、回收接种通知单,检查儿童预防接种证、卡,核对接种对象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接种对象,接种何种疫苗。发现原始记录中接种对象姓名,出生年、月、日有误,应及时更正。对不属于本次接种的对象,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做好解释工作。

3、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在进行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的疫苗的种类、作用、适应症、禁忌、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必要时检查体温和其他有关体征,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对有禁忌者不得接种。

4、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有权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应当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和预防接种禁忌情况等信息。

5、核实接种对象,确定无接种禁忌症后,进行儿童登记,发放接种凭证;与儿童家长或其

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留观工作制度

AEFI应急报告处置制度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1.预防接种实施单位要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监测系统,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登记、报告与调查处理。

2.接种前应严格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症。

3.报告人

实施预防接种的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工作人员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报告的责任报告人。

4.报告种类

4.1 预防接种后,无其它原因体温≥38.5℃或主诉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

4.2 预防接种后引起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事故。

5.报告内容

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者、接种时间、出现反应时间、反应或事故类型、发生反应或事故的可能原因、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转归。

6.报告时限、程序和形式

6.1发生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由接种单位处理和作好调查登记,每月汇总后报告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2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事故时应及时开展救治,城镇在6小时内、农村在12小时内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6.3 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引起的死亡病例、群体性反应或严重事故时: (1)接种单位、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卫生局、药监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经初步调查核实后,立即向上级政府和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6.4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确诊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事故要作好登记,并定期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6.5 预防接种引起的异常反应或事故,必须由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确认,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出具相关的诊断证明

接种不良反应处置原则

接种疫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微的全身性一般反应和接种局部的一般反应。

一、全身性一般反应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少数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达高峰;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接种麻疹疫苗后6~10天可能会出现发热,个别受种者可伴有轻型麻疹样症状。也有少数受种者接种疫苗后,除出现发热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超过2~3天。对于受种者发热在≤37.5℃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如受种者发热>37.5℃或≤37.5℃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二、接种局部的一般反应主要表现为,少数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30mm,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接种卡介苗2周左右,受种者的接种部位可出现红肿浸润,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大多在8~12周后结痂(卡疤),一般不需处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部分受种者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未完全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硬结。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红肿直径和硬结15~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先冷敷,出现硬结者可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红肿和硬结直径≥30mm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值得注意的是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新生儿和流动儿童报告登记制度

一、专人负责新生儿报告、登记工作。每月收集新生儿出生数字,并汇总。进行新生儿每月建卡登记。

二、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收到新生儿、流动儿童登记卡后,及时通知到辖区的接种单位建证,并做好登记。

三、属于本接种单位责任区域内新生儿,应在其出生一个月内及时登记、建证建卡,督促按时间接种有关疫苗。

四、儿童迁移时,应告知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带既往接种证到寄住地接种单位继续完成相关疫苗接种。儿童迁入时,应主动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索查既往接种证明,预约下次接种时间。

五、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专册,每季度开展辖区内流动儿童调查摸底工作,及时掌握、收集居住2个月以上的7岁以下非本责任区域内儿童资料,及时建立接种登记。无接种证的应补发接种证,并按规定程序进行相关疫苗补种。

六、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园)、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每年派专人到辖区内的托儿所(园)、小学查验7岁以下儿童的预防接种证,无接种证的须补发接种证,并按补种原则补种疫苗。

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一、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是为接种门诊使用《中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而统一配置的专用设备,必须安装在接种门诊工作区域,禁止挪用和安装在其他工作场所。计算机禁止安装与免疫预防工作无关的程序。

二、本接种门诊计算机系统固定专人管理,负责计算机保养和系统维护、数据传输、故障处理等工作。

三、《中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设定、日常接种管理接种监测管理、免疫规划年报管理、异常反应管理、报表统计、基本资资料和系统维护等八大功能模块,网络连接属性设置后,不得擅自更改。

四、接种门诊每天下班前进行数据备份上传工作。

五、接种门诊必须由培训合格的操作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禁止未经培训的其他人员操作。

六、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定期对计算机杀毒

预防接种卡(档案)、证管理制度

1.接种单位对适龄儿童在实施预防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规定做好记录。

2.预防接种卡(档案)、证由实施接种工作的人员填写。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齐全,时间(日期)栏(项)填写均以公历为准。

3.儿童迁移时,原接种单位应将儿童既往预防接种史的证明交给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转入迁入地接种单位;迁入地接种单位应主动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索查儿童既往预防接种史证明;无预防接种证、卡或接种证明的要及时补建、补种。

4.接种单位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簿)进行一次核查和整理,剔出迁出、死亡或失去联系1年以上的儿童预防接种卡片,由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

5.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根据托幼机构、学校对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的报告,发现未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会同托幼机构、学校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6.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预防接种卡页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卡页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1、医院所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统一采购,临床科室不得自行购入和试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全)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全)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一、为保证这项工作经常性开展,乡防保所设立以所长为组长,乡防疫人员及接种员人员为骨干的计划免疫领导组,负责制订本乡生物制品计划,领发生物制品,实施预防接种,调查处理异常反应,“冷链”管理,以及对基层卫生人员计划免疫工作的业务培训、督促、检查等项工作。 二、乡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卡、一证、两册、两簿、 两表制度。卡、簿、表乡防疫人员专柜保管,接种卡仅接种期间发至各接种点,接种完后仍交回乡卫生院管理。7岁后,接种卡片乡镇卫生院保管15年。儿童预防接种证交儿童家 长保管,0—7岁儿童年龄分组表每年统计一次并上墙公布。 三、建、管、用好0—7岁儿童免疫接种卡、证。20XX 年度建卡率、建证率不得低于99%卡、证填写符合率不得 低于95%以上,坚持每季全乡儿童出生人数与建卡数、建证 数核对。 四、接种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发现禁忌症,严禁使用过 期、冻接和变质的疫苗,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无菌操作。

五、做好接种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接种中的组织实施;填写好接种卡证和接种登记册;接种后的统计汇总工作,按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出生物制品使用双月报表或工作总结。 六、积极处理预防接种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并及时向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报告,必要时,提请县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不得单方面出具诊断证明,所出证明一律无效。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对疫(菌)苗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和规范的操作进行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具进行安全处理,称为安全注射,安全注射必须达到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者无危险,注射后的物品不会给公共带来危害。根据以上要求,特制定安全注射制度。 一、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二、实施预防接 种的人员要持技术合格证、上岗证上岗。三、预防接种必 须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症。四、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 五、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六、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品安全的回收、销毁工作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每周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 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登记咨 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 和《安徽省预防接种免疫程序》

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制度 一、管理要求 1、有免疫规划工作专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安装在接种门诊(点)工作区域,禁止挪用和安装在其他工作场所。配置接种单位使用的《全国儿童免疫接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软件。 2、指定专人管理。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定期杀毒,保障本部门计算机数据的安全运行;随时检测、清除计算机病毒和有害数据。 3、数据上传前、数据修改后、电脑故障需重新安装或软件升级前,必须及时做好数据备份;每次备份,必须为硬盘和优盘双重备份,且优盘单独保存。 二、信息资料收集 1、人口资料:辖区内总人口数及15岁以下各年龄组人口构成资料;年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各月出生人数;建卡人数,建证人数;儿童流出,流入情况;托幼机构、学校数及学生人数。 2、疫情资料: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免疫史。 3、接种资料: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应种人数、实种人数、接种率(包括基础免疫、复种/加强免疫、群体性接种、应急接种等)、未种原因分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调查处理等资料;未实行以乡为单位接种的地区,还应掌握辖

区内接种单位数量、分布、接种人员资料。 4、第一类疫苗的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疫苗接收、购进记录和使用情况等。 5、冷链设备及接种器材使用管理资料。 6、各类宣传、培训、督导资料。 三、信息统计报告 1、每月5日前,向上级疾控中心上报上月疫苗接种情况数据统计,包括表1(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表2(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表)、表5(第一、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汇总报表)。 2、每年1月5日前,对本年度使用疫苗、耗材、器材设备情况进行统计,填写相关报表,上报县疾控中心。 3、每年1月10日前完成本辖区免疫规划工作总结,接种率调查及冷链基本情况表,定期上报生物制品使用计划。 4、每年的2月15日前,向上级疾控中心上报本辖区年报统计表。 5、每年11月,向上级疾控中心上报冷链设备更新统计表。 四、资料保管 所有信息资料须有完整记录,以备本级和上级查询。 1、文字资料 各预防接种门诊实行档案化管理。根据资料数量,每半年整理1次,年底分类装订成册,独立建档立卷,登记编号。在本单位由经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妥善保管。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 目的: 1、了解安全注射的概念; 2、掌握预防接种不安全注射行为的危害; 3、掌握实现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措施和要求; 4、掌握自毁式注射的使用方法。 内容 1、安全注射的概念 (1)概念:对疫苗和药物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和规范的操作进行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进行安全处理即称为安全注射。 (2)安全注射的三大要素: ①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②对实施注射者无危险; ③注射后的物品(废物)不会给公众带来危害。 2、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概念 目前,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包括以下含义: (1)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包括注射器要无菌包装,接种前才能打开包装,使用后放入指定的安全盒或防刺容器中,不允许再次使用,在有效期内使用); (2)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持合格的资格证上岗; (3)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 (4)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5)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品要安全回收、销毁。 3、预防接种不安全注射的危害:

预防接种不安全注射 ↓ ↓↓ 传染性非传染病 ↓↓ ↓↓↓↓ 血源性疾病不灭菌器材不正确技术注射物内含有其它 的传播导致的感染造成的伤害物质引起的伤害↓↓↓↓ 乙型肝炎脓肿败血症注射性麻痹毒性反应 丙型肝炎结核性淋巴过敏性休克 艾滋病炎 疟疾等 预防接种不安全注射可造成以下几种危害: (1)传播血源性疾病。预防接种不安全注射可造成疾病的医源性传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我国的免疫程序规定,1岁以内的儿童需要接种多种生物制品,如果预防接种不安全,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成为病毒携带者,将来可能发展成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也可把乙肝病毒传播给他人;如果预防接种人员在接种时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刺伤,也可能被传染。根据WHO的统计,全球每年由于使用不安全注射器而新增的乙肝感染者为800万到1600万,新增的丙肝感染者人数为230万到470万,新增的HIV 感染者人数为8万到16万。都安估算为为乙肝感染380-760人、丙肝感染110-230人。 (2)导致化脓性或细菌性感染。 (3)不正确注射技术导致的伤害: ①各种疫苗对其注射途径部位和剂量均有特定的要求,若不按照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接种疫苗可能导致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如注射部位不当或针头过长可能直接刺伤神经导致麻痹; ②卡介苗应皮内注射,若注射至皮下或肌肉或剂量过大,可引起局部的严重反应或淋巴结化脓破溃。如保安乡的2005年“3.15”事件。 (4)注射物质不合格造成的伤害。预防接种用疫苗一般是安全的,但如果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中儿童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服务质量,消除免疫空白,减少易感人群,降低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保护儿童健康,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区)、在暂居地居住满3个月,且w 6周岁的儿童。 二、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免疫 接种服务。 三、各预防接种单位要建立和健全出生儿童登记报告制度,加强与公安、劳动、城建、妇联、街道等部门的沟通,在有关单位确立联系人,定期了解流动人口数量、特点、分布等情况,掌握本地区流动人口分布与变化,收集新出生儿童资料,对适龄儿童要建卡、建证,及时提供免疫服务。 四、城市地区至少1个月,农村地区至少每3个月对流动人口开展一次摸底登记与查漏补种工作。外来儿童与当地儿童、计划内生育与计划外生育儿童,都应享受同等的免疫接种服务。每次接种后,要填写预防接种证,并交待清楚下次免疫接种地点和时间。 五、要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 理条例》,按照《福建省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实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对未免疫的儿童要及时进行补种,并办理预防接种证。 六、当儿童迁移或寄居(托、养)于其它地区时,应持《预防接种证》到原负责该儿 童免疫接种的预防接种单位办理迁出手续;之后,持《预防接种证》再到新迁入或寄居地区的预防接种单位登记,以继续接受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 对新迁入儿童,原预防接种卡、证记录有效,按免疫程序要求完成免疫接种。对无接种凭证的6 岁内儿童,视为未接种,应按国家免疫程序要求进行预防接种,以迁入本地时间为准,1 年内完成基础预防接种。 七、预防接种单位要根据流动人口的从业和工作特点,选择适宜时间和方式通知免疫 服务时间和地点。每年至少进行 4 次查漏补种活动,要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多种形式通知免疫接种的时间和地点。除实行定时定点免疫接种服务外,要根据流动人口分布与免疫接种落实情况定期开展入户接种,在农贸市场、流动人口集居地定期设立固定或流动接种点,适当延长每次免疫服务时间,提高免疫接种率。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全)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全)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一、为保证这项工作经常性开展,乡防保所设立以所长为组长,乡防疫人员及接种员人员为骨干的计划免疫领导组,负责制订本乡生物制品计划,领发生物制品,实施预防接种,调查处理异常反应,“冷链”管理,以及对基层卫生人员计划免疫工作的业务培训、督促、检查等项工作。二、乡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卡、一证、两册、两簿、两表制度。卡、簿、表乡防疫人员专柜保管,接种卡仅接种期间发至各接种点,接种完后仍交回乡卫生院管理。7岁后,接种卡片乡镇卫生院保管15年。儿童预防接种证交儿童家长保管,0—7岁儿童年龄分组表每年统计一次并上墙公布。 三、建、管、用好0—7岁儿童免疫接种卡、证。2003年度建卡率、建证率不得低于99%,卡、证填写符合率不得低于

95%以上,坚持每季全乡儿童出生人数与建卡数、建证数核对。四、接种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发现禁忌症,严禁使用过期、冻接和变质的疫苗,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无菌操作。五、做好接种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接种中的组织实施;填写好接种卡证和接种登记册;接种后的统计汇总工作,按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出生物制品使用双月报表或工作总结。 六、积极处理预防接种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并及时向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报告,必要时,提请县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不得单方面出具诊断证明,所出证明一律无效。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对疫(菌)苗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和规范的操作进行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具

疫苗使用与管理制度.doc

一、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疫苗管理工作。 二、每月制定免疫规划疫苗需用量计划,并上报。 三、免疫规划用疫苗进货渠道正常,符合规定。 四、疫苗领发账目正规齐全,账、苗相符。 五、疫苗储存、运输温度符合要求。 六、领取或分发疫苗时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号疫苗“先入库、先 出库”的原则。 七、原则上接种门诊可供一定时间内使用的疫苗贮存量,不得超过1个月。 八、疫苗报废需经报告批准。 九、接种实施时严格核对接种疫苗品种,检查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 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或冻结过的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xxx卫生防站

一、疫苗实行专人管理,供应渠道严格执行:市—县—(乡)镇—接种门诊 (接种点)。健全疫苗领发保管制度,建立疫苗领发登记,疫苗的出入账物相符,登记必须有疫苗的名称、数量、生产厂名、批号、失效期、进出数量、结余数量、领取人、备注等。 二、根据现行的免疫程序,本辖区的总人口数,出生率,各年龄组人口数及疫 苗的损耗系数等制订疫苗计划,每年三月前将下一年度的计划免疫用苗数量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三、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按照疫苗的品 种、批号分类整齐码放,疫苗纸箱(盒)之间、与冰箱冰柜壁之间均应留有冷气循环通道。分发使用疫苗按照“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疫苗按“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存放要整齐,包装标志明显,疫苗之间留出冷气循环通道。 四、健全冷链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冷链设备帐目,记录各种设备的品名、型 号、到货时间、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簿,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情况。疫苗过期应及时做好报损手续。 五、冷链设备做到专人管理,定期保养,建立维修、温度记录。冷链设备要有 专人保养,经常擦拭保洁,每日2次观察记录冰箱冰柜内运转温度;冷藏包每次用后及时擦净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 六、冷链冰箱和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 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七、所有计划免疫冷链设备仅专用于贮存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存 放疫苗的冰箱和冷库严禁存放其他物品、过期疫苗。 xxx卫生防站

预防接种证管理制度

林海镇中学疫苗接种制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 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免疫接种的记录凭证,每个儿童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并接受预防接种。 二、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预防接种 证的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主管部门制定。全省各地应统一使用省级印制的《黑龙江省预防接种证》,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印制、或使用其它版式接种证。 三、负责新生儿接生的单位和个人,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的为 其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同时填写《新生儿首针乙肝一毛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 四、预防接种证、卡(簿)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在儿 童出生后1个月内,家长或者监护人应持《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至儿童常住地所在的预防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 五、户籍在外地的6岁及以下儿童在本地居住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由 居住地的预防接种单位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预防接种证。 六、接种单位对适龄儿童实施预防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 规定做好记录。接种医生在每次接种完成后,应在卡、证上做好相应记录,并签名或盖章。

七、预防接种证由实施接种工作的人员填写。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 写准确、齐全,时间(日期)栏(项)填写均以公历为准。 八、当儿童户口迁移或寄居(托、养)于其它地区时,应持预防接种证 道负责该儿童免疫接种的预防接种单位办理迁出手续;之后,持证再到新迁入或寄居地区的预防接种单位登记,以继续接受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 九、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 依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规划疫苗免疫疗程序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无预防接种或未按照规定程序接种疫苗的儿童,必须补证或补种疫苗。 十、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保管,接种单位应在接种证上加 盖公章或预防接种专用章。 十一、接种单位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一次核查和整理,剔出迁出、死亡或是去联系1年以上的儿童预防接种卡资料,由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 十二、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预防接种卡城市由接种单位保管,农村由乡镇防保组织保管。预防接种卡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6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十三、应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计算机管理的预防接种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预防接种证、卡的有关信息录入计算机,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一、上班穿工作衣、佩带胸卡,衣帽整齐,服务热情周到,使用文明用语。坚守工作岗位,上班时间不干私活。 二、保持室内外卫生整洁,按时做好室内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三、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疫苗、注射器、冷藏包、冰排及各种药械等。严格“三查三对”,即诊查儿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登记薄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出生年月日、本次接种疫苗品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四、接种时严格疫苗接种操作技术,做到安全预防接种。 五、接种后注意留观儿童反应情况,正确处理接种反应并及时上报。与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六、应及时处理剩余疫苗,并做好疫苗交接。及时上证、上册并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登记薄或录入微机。 七、普及疾病防治知识,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活动。 八、正确使用和保养微机,做好数据备份,及时上报(传)计划免疫各种报表。

九、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冷链设备管理制度 一、加强冷链设备的管理,建立冷链设备台帐,记录各种设备的品名、型号、到货时间、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簿,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情况。 二、冷链设备做到专人管理,定期保养,经常擦拭保洁,冰箱冷冻室结霜不超过4毫米,建立温度监测记录。每日2次(上午上班后与下午下班前)观察记录冰箱冰柜内运转温度;冷藏包每次用后及时擦净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 三、冷链冰箱和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四、所有计划免疫冷链设备仅专用于贮存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存放疫苗的冰箱和冷库严禁存放其他物品、过期疫苗。 疫苗、注射器管理制度

疫苗使用与管理制度

疫苗使用与管理制度 一、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疫苗管理工作。 二、每月制定免疫规划疫苗需用量计划,并上报。 三、免疫规划用疫苗进货渠道正常,符合规定。 四、疫苗领发账目正规齐全,账、苗相符。 五、疫苗储存、运输温度符合要求。 六、领取或分发疫苗时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号疫苗“先入库、先 出库”的原则。 七、原则上接种门诊可供一定时间内使用的疫苗贮存量,不得超过1个月。 八、疫苗报废需经报告批准。 九、接种实施时严格核对接种疫苗品种,检查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 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或冻结过的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平遥县卫生防站 一、疫苗实行专人管理,供应渠道严格执行:市—县—(乡)镇—接种门诊 (接种点)。健全疫苗领发保管制度,建立疫苗领发登记,疫苗的出入账物相符,登记必须有疫苗的名称、数量、生产厂名、批号、失效期、进出数量、结余数量、领取人、备注等。 二、根据现行的免疫程序,本辖区的总人口数,出生率,各年龄组人口数及疫 苗的损耗系数等制订疫苗计划,每年三月前将下一年度的计划免疫用苗数量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三、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按照疫苗的品 种、批号分类整齐码放,疫苗纸箱(盒)之间、与冰箱冰柜壁之间均应留有冷气循环通道。分发使用疫苗按照“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疫苗按“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存放要整齐,包装标志明显,疫苗之间留出冷气循环通道。

四、健全冷链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冷链设备帐目,记录各种设备的品名、型 号、到货时间、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簿,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情况。疫苗过期应及时做好报损手续。 五、冷链设备做到专人管理,定期保养,建立维修、温度记录。冷链设备要有 专人保养,经常擦拭保洁,每日2次观察记录冰箱冰柜内运转温度;冷藏包每次用后及 时擦净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 六、冷链冰箱和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 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七、所有计划免疫冷链设备仅专用于贮存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存 放疫苗的冰箱和冷库严禁存放其他物品、过期疫苗。 平遥县卫生防站 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必须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勤剪指甲。工作前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戴好口罩后方可进行接种工作,接种间隙也要勤洗手。 二、保持候种室、预诊室、接种室等环境整洁卫生,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每天下班前须用消毒液对接种台面消毒清洁,接种室和候诊室室内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 上(新装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90μ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70μw/cm2,<70μw/cm2的灯管应及时更换),紫外线灯按1.5w /m3空间安装,紫外线灯管表面应保 持洁净,每2~3周用酒精擦拭1次。 三、皮肤消毒液必须密封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中的消毒液须每周更换2次,盛 装的容器每周消毒2次。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皮肤消毒时 可用无菌棉签浸润2.0%碘酊,涂擦注射部位1遍,作用1分钟,再用75%酒精擦拭2 遍,擦净余碘干燥后方可注射;使用0.5%碘伏则直接涂擦皮肤2遍干燥后即可注射。消 毒操作以注射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面积不小于5cm×5cm。 局部消毒后注意不得触碰污染。接种活疫苗时不能用碘酊消毒,局部用75%乙醇消毒时,待干后再接种。 四、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疫苗接种务必一人一针一管。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必须就地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2.0%过氧乙酸消毒剂浸泡60分钟)毁形,放入专用 收集袋,严禁出售或随意丢弃。因无回收指定单位无法集中处理的,应及时焚烧处理。一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1394 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正式样本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正式样本 使用注意:该管理制度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的注射器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具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并通过计量认证)。 二、疫苗必须是国家卫生部或国家医药管理局有批准文号的生物制品研究所(或药厂)正式生产出品,并按规定渠道供应的产品。 三、疫苗的贮存、运输、接种必须按冷链规定操作进行。 四、接种前须询问接种对象既往疫苗过敏史和目前健康状况,确认本次接种的疫苗,填写接种处方。 五、接种前核对疫苗的品名、批号、效期等。无

标签或标签不清,过失效期、安瓿破裂、变色、有凝块或异物的疫苗严禁使用。 六、接种时核对姓名、接种疫苗名称。检查一次性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按照接种技术规程和疫苗说明书进行接种。 七、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将针头、针管分开放入安全盒和回收桶中。 八、接种后须观察15-30分钟后确认无接种反应后再离开,接种者在接种证上填写本次接种疫苗名称、批号。 九、疫苗安瓶开启后,未用完的疫苗应盖上消毒棉球。活疫苗开启后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后一小时未用完应废弃。 十、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按照一次性注射器的处理要求认真做好一次性注射器的处理。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制度 一、按照<<国家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负责本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二、应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计算机管理预防接种,按照有关 规定,及时将预防接种证、卡的有关信息录入计算机,并定期将免疫信息库中 的接种资料以书面形式进行备份。 三、实施儿童预防接种计算机管理后,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电子档案逐步取代 预防接种卡,但不得代替儿童预防接种证。 四、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本县(市)儿童预防接种信化建设业务管理、 技术培训、督导和乡(镇)级免疫规划科(室)接种单位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质量控制 开展考核和评价工作。 五、镇防保科负责本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价、报告和反馈、 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六、乡(镇)卫生院负责对本单位和村级接种单位预防接种服务人员进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培训,并负责本单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管理。 七、乡(镇)级及接种单位负责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的收集、登记、录入和 网络报告,负责信息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数据备份,确保系统安全。 八、没有村级接种单位的乡(镇)还需承担辖区内村级接种单位儿童预防接种 个案信息的录入和网络报告. 九、村级接种单位按规定及时向乡(镇)卫生院提交儿童预防接种登记资料。 十、乡(镇)卫生院等预防接种单位,儿童出生1个月内,通过接种点客户端 软件录入儿童预防接种基本信息,建立儿童的预防接种基本信息电子档案。

十一、村级接种单位每次接种完成后第二天将预防接种记录等相关信息资料提交乡(镇)卫生院等预防接种单位,乡(镇)卫生院等预防接种单位接收到村级信息资料后24小时内完成信息录入。 十二、乡(镇)卫生院等预防接种单位在每次完成信息录入后,立即审核,确认无误后通过接种点客户端软件将预防接种个案等相关信息上传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并备份保存。 十三、儿童预防接种个案基本信息未经儿童监护人同意,不得向其他人员提供。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一、为保证这项工作经常性开展,乡(镇)防保所设立以所长为组长,乡(镇)防疫人员及接种员人员为骨干的计划免疫领导组,负责制订本乡(镇)生物制品计划,领发生物制品,实施预防接种,调查处理异常反应,“冷链”管理,以及对基层卫生人员计划免疫工作的业务培训、督促、检查等项工作。 二、乡(镇)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卡(儿童免疫接种卡)、一证(儿童预防接种证)、两册(1、2类疫苗接种登记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册)、两簿(生物制品令发登记簿、冷链设备接种器材领发登记簿)、两表(年度生物制品计划双月报表、0—7岁儿童分村分龄统计表)制度。卡、簿、表由乡防疫人员专柜保管,接种卡仅接种期间发至各接种 点,接种完后仍交回乡卫生院管理。7岁后,接种卡片由乡镇卫生院保管15年。儿童预防接种证交儿童家长保管,0—7岁儿童年龄分组表每年统计一次并上墙公布。 三、建、管、用好0—7岁儿童免疫接种卡、证。2003年度建卡率、建证率不得低于99%,卡、证填写符合率不得低于95%以上,坚持每季全乡儿童出生人数与建卡数、建证数核对。 四、接种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发现禁忌症,严禁使用过期、冻接和变质的疫(菌)苗,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无菌操作。 五、做好接种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接种中的组织实施;填写好接种卡证和接种登记册;接种后的统计汇总工作,按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出生物制品使用双月报表或工作总结。 六、积极处理预防接种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并及时向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报告,必要时,提请县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不得单方面出具诊断证明,所出证明一律无效。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对疫(菌)苗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和规范的操作进行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具进行安全处理,称为安全注射,安全注射必须达到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者无危险,注射后的物品(废物)不会给公共带来危害。根据以上要求,特制定安全注射制度。一、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包括注射器要无菌包装,在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前才能打开包装,使用后放入指定的安全盒或防剌容器中,不允许再次使用);二、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持技术合格证、上岗证上岗。三、预防接种必须掌握各种疫(菌)苗的禁忌症。四、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 五、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六、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品安全的回收、销毁。 工作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每周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 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预防接种门诊要设 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和《安徽省预防接种免疫程序》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小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

xx小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 为进一步依法实施新生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加强学校的传染病控制,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按要求及时进行查验预防接种证和疫苗补种工作,以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防止传染病在学校的暴发与流行。 一、查验接种证工作程序 (一)学校必须在秋季入学时依法对新生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在报名须知上要求新生监护人提供新生的预防接种证接受查验,以办理入学手续。新生接种证遗失的,请其到所在地医院防疫站(科)补办接种证后才予以办理入学手续。 (二)学校须在学生入学时按要求查验预防接种证,将其接种信息填入《入学儿童免疫状况登记表一览表》,将学生免疫状况填入一览表相应栏目,查对各疫苗免疫剂次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判断是否完成全部规定剂次的疫苗接种。对已全程完成接种的学生将预防接种证复印件归入学生健康档案,纳入学籍管理。 二、职责分工 (一)学校凭预防接种证入学工作列入工作绩效评估考核内容。协助中心医院防疫科落实有关预防接种工作,确保学校查验接种证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补种学生较多时,学校要与中心医院防疫科协商,共同确定接种时间,并召开专题班主任会议,将安排通知到班,班主任负责通知家长带孩子去进行接种,医院接种科把补种情况记录在接种证上,家长将补写了

接种记录的接种证或复印件交班主任登记,班主任将班级情况汇总后上交学校德育处。 (二)学校负责漏种学生补种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负责对未接种同学开展补种和补证情况进行检查。配合区教育局、区疾控中心对学生开展查验工作督导检查。 (三)学校负责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具体实施,将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纳入开学常规工作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加强日常性检查,指定专人负责查验接种证工作。 (四)德育处负责建立学生预防接种证档案并纳入卫生档案管理,《预防接种证》查验完毕应交还学生监护人保存。 (五)学校对学生查验接种证登记和疫苗查漏补种的资料存档,以备疾控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检查。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一)依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经区卫生计生委批准,承担本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接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指导。 (二)具有符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根据预防接种的需要,制订上报第一类疫苗、注射器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采购计划,做好疫苗和注射器储存和使用管理。 (三)严格遵守疫苗储存、运输、使用管理规范,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冷链设备,保证疫苗质量。 (四)在预防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相关资料,包括:预防接种工作流程;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品种、免疫程序、预防接种方法、作用、禁忌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第二类疫苗除公示上述内容外,还应公示预防接种服务价格;预防接种服务咨询电话;宣传资料。 (五)按照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卡(簿)。对流动儿童定期开展摸底调查,发现漏证或漏种儿童及时给与补证和补种。 (六)做好室内清洁,使用消毒液或紫外线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七)预防接种人员穿戴工作衣、帽、口罩,双手要洗净,佩戴工作证,持证上岗;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疫苗、注射器、冷藏包、冰排及各种药械等。严格“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儿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登记册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出生年月日、本次接种疫苗品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并依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接种时严格疫苗接种操作技术,做到安全接种。 (八)接种后注意留观儿童反应情况,出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 (九)及时上证、上册并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登记卡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负责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数据备份,确保系统和数据安全;定期上报疫苗接种情况。 (十)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开展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

(工作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每周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和《福建省预防接种免疫程序》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册、证。预防接种册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必须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入托、入园儿童可由托幼机构暂时代管。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入册或注消手续。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并经过县级以上计划免疫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上岗工作应佩带胸卡。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六、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免疫卡册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七、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卡介苗接种应设专室,暂无条件的应设专苗操作台,严防误作其他疫苗错种。凡符合接种条件的对象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家长所接种的疫苗效用、禁忌症、接种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 八、接种结束后须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册。实行计算管理的接种门诊,应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并作好数据备份。预防接种门诊每月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编号:SM-ZD-24017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简介:该制度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约定,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从而协调行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的注射器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具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并通过计量认证)。 二、疫苗必须是国家卫生部或国家医药管理局有批准文号的生物制品研究所(或药厂)正式生产出品,并按规定渠道供应的产品。 三、疫苗的贮存、运输、接种必须按冷链规定操作进行。 四、接种前须询问接种对象既往疫苗过敏史和目前健康状况,确认本次接种的疫苗,填写接种处方。 五、接种前核对疫苗的品名、批号、效期等。无标签或标签不清,过失效期、安瓿破裂、变色、有凝块或异物的疫苗严禁使用。 六、接种时核对姓名、接种疫苗名称。检查一次性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按照接种技术规程和疫苗说明书进行接种。

接种门诊规范管理制度

荣县预防接种门诊管理规范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相应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加强我县预防接种接种门诊规范管理,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防止接种事故,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根据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四川省计划免疫实施办法》和《自贡市计划免疫接种门诊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一、接种门诊的基本要求 1、有条件的地方预防接种门诊设置在乡(镇、街道)卫生院,一个乡镇开设1~2个门诊,其他地方可根据经济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口密度等具体情况设置预防接种点。 2、预防接种门诊每月运转1~2次;有条件的乡镇可按旬、周、日开展接种;边远乡镇每年运转不得少于6次。 3、预防接种门诊要做到三固定:接种地点、接种时间、接种人员;五统一:门诊标志、疫苗标牌、开设时间、工作程序、考核标准。 4、实行“二级运转,三级服务”的计免工作程序,即每个镇乡卫生院应在较边远的村设立临时接种点,每月由镇乡卫生院负责派人定时对边远村的儿童开展计划免疫工作服务。每月不得少于一次。 5、预防接种合格门诊要有面积20m2以上的专用房,有条件的乡镇应达到规范门诊30 m2以上的专用房,中心卫生院应达到示范门诊40 m2以上的专用房要求。室内地面硬化、清洁明亮、空气流通。 预防接种门诊要有候种室(宣传教育、反应观察)、预诊室(登记、询问、体检)、接种室(疫苗接种应分室或分区,卡介苗应设专室),各室有明显的标志牌。预防接种门诊应与普通门诊、注射室、病房、放射室分开,并保持一定的距离。接种室要定期进行室内消毒。有足够的桌椅,合格接种门诊要求达到一苗一桌,开诊时桌上铺设白色台布,有醒目标志。

预防接种单位报废疫苗管理制度

附件3 预防接种单位报废疫苗管理制度 1.报废疫苗,包括包装无法识别、超过有效期、储存温度异常且经评估不得使用和来源不明疫苗。 2.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报废疫苗。疫苗领用严格按计划和“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原则,尽量避免浪费。 3.报废疫苗,不得存放预防接种单位冷链设备中。 4.预防接种单位按月盘点库存疫苗,发现超过有效期等报废疫苗时,必须立即清点、隔离、登记、封存,当场填写《预防接种单位生物制品报废登记表》,落实“双人双签字”要求。 5.严格执行过期疫苗月报告、零报告制度,必须每月盘点库存疫苗,填写《过期疫苗月报(零报)表》,次月5日前预防接种单位上报辖区县级卫生健康部门,县级卫生健康部门每月7日前汇总上报设区市卫生健康部门,设区市每月10日前汇总上报省卫生健康委。无过期疫苗的“零报告”。 6.报废疫苗,按月逐级上报。其中第一类疫苗逐级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第二类疫苗报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7.报废疫苗,必须放入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或容器,使用有效封口,盛装量不得超过容量的3/4。每个包装物、容器必须标注

“红色警示标志”和“中文标签”。中文标签内容包括:报废疫苗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经手人姓名及需要特别说明事项等。 8.报废疫苗,必须安全储存专用区域;专用区域,必须明显标识,确保报废疫苗存放安全。 9.接种单位发现报废疫苗,最长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采用专门车辆常温运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如用疫苗运输车常温回收时,同车不得搭载效期内疫苗;运送前必须清点报废疫苗并准确填写《预防接种单位报废生物制品转运单》;交接时接种单位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分别签字确认,一式两份,一份留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份留存接种单位。 10.发现、隔离、转运报废疫苗当日,其相关信息必须录入“江苏省预防接种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疫苗管理子系统”,同时登记账册,确保报废疫苗数量、账册信息、系统信息一致。 11.报废疫苗登记、转运等相关记录须至少保存5年。 12.接种单位其它报废生物制品参照执行本制度。 附:过期疫苗月报(零报)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