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江南第一家_家族家风文化研究_徐友龙

_江南第一家_家族家风文化研究_徐友龙
_江南第一家_家族家风文化研究_徐友龙

“江南第一家”家族家风文化研究

徐 友 龙

提 要:从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到明天顺三年(1459年),浦江郑氏家族共财同

居15世,持续达332年,鼎盛时家族“食指三千”。这个大家族,以孝义传家,以家训、

家规、家仪治家,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和儒学大家的再三奖掖,其孝义文化、廉政文

化、制度文化等家族传统文化和修身养性、积善积德、尊师重教、廉洁自律、勤俭持

家、睦邻友好、优待孤寡等家风文化至今仍有具有显著的现代价值。对传统家族或家

风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刻探究,可以从文化学、社会学等视域中找到路径。文化学研

究范围的理论视域,揭示了考察研究和保护“江南第一家”传统家族家风文化,应全

面关注其物质文化,包括历史上的建筑物、器物乃至山水等有形文化载体;全面关注

其行为文化,包括传统社会的礼仪、习俗、节庆活动等文化遗产;全面关注其制度文

化,包括律法、族规、家规、家训等成文不成文的规定;全面关注其精神文化,包括

道德、价值观以及艺术、文字记载等文化创造。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惯习×资本

+场域=实践”公式和惯习—场域理论,引导我们要注重通过家风场域构建使家规家

风得以贯彻和传承的借鉴;注重对相关生活空间的开发和保护;注重对相关史料的抢

救和保护;注重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

关键词:家风文化 家规家训 江南第一家 文化社会学 惯习—场域理论

徐友龙,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

心特约研究员(杭州 310007)。

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指以家族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以家族的认同与强化为特征,注重家族延续与和谐,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系统。家风则是家族文化的核心展现,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属于民间自发出现、又根植于民间,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作为思想核心,以修身做人作为立身之本,将与人为善、勤俭持家等作为基本遵循,以家庭自我教育为主要形式,经过数代传承形成的门风。对传统家族、家风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刻地探究,可以从文化学、社会学等视域中找到路径。

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腐倡廉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成为主旋律的时代背景下,900年来以孝义文化、廉政文化闻名于世的“江南第一家”——浦江郑义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理论界的垂青:201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一部以“江南第一家”家规家风历史文化

100

观察与思考 2017年第1期

为素材的电影级动画片《郑义门》在中央电视台3个频道同步播出;在这之前,中央纪委在其官网“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中隆重首推;紧接着,“江南第一家”成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相对于“江南第一家”高频地被社会各界关注和传播的热潮,研究者更应该讲清楚郑义门和“江南第一家”的来龙去脉,并从文化学、社会学等理论视域中理清楚“江南第一家”的家风文化资源,在新时期全国上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更好地发挥家族、家风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郑义门和“江南第一家”的来龙去脉

郑义门位于浙中浦江县郑宅镇——一个因郑氏家族而命名的文化古镇,至今,在该镇镇区的8个行政村内,郑姓占90%以上,仍有近万郑氏后裔在这里生活。① 郑氏族人自北宋末年迁入该县后,从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开始,止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合族共财同居15世,持续达332年,鼎盛时家族“食指三千”(“食指”,第二个指头,古用以计人口,指郑氏义门最多时有三千左右人口合居生活),得到博学鸿儒包括宋代范仲淹、朱熹,元代“儒林四杰”黄溍、虞集、柳贯、揭傒斯和浙东硕儒方凤、吴莱、王祎,明代宋濂、方孝孺、余阙等理学家的扶持,以及宋元明三朝旌表。在朱明王朝,更是达到巅峰,受到最高统治者的再三奖掖。

(一)“三郑”迁居浦江与“白麟溪”、“仁义里”的由来

对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建县的浦江县来说,郑氏家族不是“土著人”。“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母弟也,宣王二十一年,封友于郑,在荥阳宛陵西南。”(《麟溪集·郑氏谱图序》)族谱所交代的家族史,与《史记·郑世家》、《通志·氏族略》所载的“十三世孙幽公为韩哀侯所灭,子孙播陈、宋之间,以国为氏”,除时间上有一年的出入外,其余完全吻合。

至北宋末年,郑桓公的六十二世孙自牗曾官至殿中侍御史,因“直谏”遭谪迁至遂安(今浙江淳安),其子安仁生渥、涚、淮,兄弟三人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迁入浦江承恩里(今郑宅镇)。① 因“友情甚笃”,人称“三郑”。如今的郑宅镇,还有一个行政村沿用“三郑村”之名。三兄弟拜其父好友朱恮为师,其中,郑淮潜学三年,颖敏绝伦,最受老师礼宠,经推荐、做媒,入赘当地大户宣氏。郑淮虽是入赘之婿,但深受家族认可,更以其义举在当地颇受敬重。(《麟溪集·宋故冲素处士墓志铭》)据宋濂记载,北宋靖康年间,时局动荡,当地闹饥荒,郑淮舍家卖田千余亩赈灾,当地感其德,称他的居住地为“仁义里”。(参见宋濂《遂阳公像赞》)有记载以为,此处遂阳公为郑淮的儿子郑照,但郑氏族人提供的资料以及郑本山考证认为,遂阳公就是郑淮。③ 郑淮主持家业后,以郑氏上祖“白麟”之名号,改村旁“香岩溪”为“白麟溪”,“示不忘本”。至今,郑氏宗祠内还保存着一块由元朝丞相脱脱题赠的“白麟溪”石碑。(参见《义门郑氏散锦汇编》)由此可知,郑氏族人自迁居浦江第一代开始,便以仁义德行深受乡邻好评,成为郑氏义门孝义文化的肇始。

(二)十五世同居与三朝旌表

祖上鬻田千亩赈灾致家道中落。郑淮的孙子郑绮 (1118-1193年) 入主家政后,以孝治家,重整家业。郑绮是一个知行合一者,一个儒家思想的实践家。他“善读书,通《春秋》”(《宋史·孝义传》),

① 据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的《浦江县志》记载,全县郑姓16716人,其中郑宅镇8341人。

② 何保华主编:《浦江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9页。

③ 郑本山:《郑姓》,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101

“江南第一家”家族家风文化研究

“撰合经论数万言”(《浦江人物记》),藏书“万卷”,数十年苦读不辍。每天下田都要在牛角上挂上书,休息时就从牛角上取下书来诵读。族中子弟纷纷效仿,耕读传家之风代代相传。在今天的郑宅镇,郑绮的道德事迹以“纯孝”儒生为正史所记载,更在郑氏义门的各类记载文本上广泛传播,为郑氏后人所崇仰。其事迹含救父、孝母、出妻妾、善待族人、重操守、勤耕苦读、发起共财同食等。

他倡导全族内部共财同食,一切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个人不得私置财产,以此发扬光大家业。郑绮临终前立下遗嘱:“吾子孙有不孝悌,不同釜炊者,天实临殛之”(《宋史·孝友传》),意为提出分家者要遭天打雷劈。后世子孙谨慎遵循,郑绮也成为郑氏义门累世同居的一世祖。

此处的“同居”,指的是共门同居之家庭成员,含有“共财”之义,也就是民间所称的“不分家”。因符合“隆古之治在乡族,固国之本在巨室”,“平天下必从齐家始”等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有利于政局稳定,为朝廷所赞赏。“义门”,则是唐以来,封建王朝对累世同居家族的褒称,许多同居大家庭正是通过这样的累世努力,以其对理学的追求和对基层政治秩序的维护而被当政者推崇进入统治层。

郑氏义门同居一至四世,受祖上鬻田赈灾影响,家境困顿,族人也鲜有显于世者,至少没有正史的记载。五世祖郑德璋(1244-1305年)在家族史上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做出了三大意义深远的创举。一是当时“官政苛乱,恶少年弄兵钞掠,民兼避匿”,郑德璋组织家族力量自保,并协助朝廷对付匪盗。朝廷表彰其捍卫乡井之功,并委以青田县尉。虽然他“度时事不可为,辞不赴”,但说明郑氏已在当地有一定社会地位,开启了子弟从政显赫于世的历史。二是常“思以法齐其家”,每晨兴,击钟集家众展谒先祠,聚揖有序,申“毋听妇言”之戒,开启了家族制定家规家仪治家并赋予“法”的意义的实践和伦理基础。三是主家政时期,郑德璋厌其家居之丛纷,痛其子孙之失学,在离家一里左右的东明山上建起了家族私学——东明精舍,为族人读书授业,开启了家庭教育历史。此三大举措,正是当时社会理学家们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也为家族兴盛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三条重要发展线索。(参见《麟溪集·故处州青田尉郑君》)

据正史记载,郑氏义门宋元明时期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最早是在南宋乾道间(1165-1173年),有人将郑琦之义行上闻,朝廷赐号曰冲素处士。 (参见 《宋史·孝友传》)元朝时,延续中原传统,规定“民有同居五世者,辄下令旌表其门”。至大二年(1309年)九月,乡老黄汝霖等言于县,县上其事,负责地方检察机构的廉访使加审,文达中书礼部。四年二月,被旌表为“孝义门”。第二次是根据太常博士柳贯与乡校群士上状,至元四年(1338年),朝廷再次旌表郑氏家族为“孝义郑氏之门”。此外,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翰林学士月禄帖木儿行巡浙江,书赠“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大字。至正十三年(1353年),皇太子两次分别赐书郑氏族人“麟凤”、“眉寿”之匾。①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还是吴王时,朱文忠率部攻下婺州,屯驻浦江。考察后上书朱元璋奏请表彰,称郑氏“宋朝建炎初,兄弟义居,《宋史》具载其事,前元二次旌表其门。蠲免差役,今已十世。阖门二千余指,雍睦如初”。朱元璋立即同意了“优免差役”的奏折,并旌表“郑氏孝义门”。

(三)“江南第一家”与朱明王朝的青睐

洪武时期,郑氏家族更是得到朱明王朝的频频垂青、屡屡偏爱。朱元璋曾口赐“江南第一家”,从此,“江南东家”成为郑氏义门二代称;曾要求“每岁朝见,可与颜、曾、思、孟子孙来朝,同班行礼”;曾亲书“孝义家”三字以赐;曾特许郑氏族人“自选贤德,举来相陪”,以“日夜讲说于太孙之前”;

① 参见郑氏族人提供之《郑氏族谱》、《圣恩录》及宋濂著《麟溪集》。

102

观察与思考 2017年第1期

曾将郑氏族人郑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更有甚者,在该族人多次牵涉按律当以极刑、乃至满门抄斩大案时,朱元璋屡次亲自过问案件、给予特赦,甚至在赦免株连案件时更授予其家族多个官职。

由郑氏同居十五世家长郑崇岳(1550-1631年)所撰写的《圣恩录》,是郑氏家族流传下来的一份有着重要价值的史料。全书分四个部分,其中御札、公文、诰敕,都是原始档案内容的照录,史录部分则通过回忆和相关照录内容,记载了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七年间,郑氏与朱明政权的十七次交往过程,有些记载十分详尽。

可以说,郑氏义门是朱元璋亲手扶持起来的显赫于中国历史的大家族。这一方面应该是朱元璋内心高度重视家族对维护封建政权的重要性,在打击一部分抱有敌意的江南地主大宗族的同时,急需树立正面典型,而郑氏家族当时已经九世以上同居,仍雍睦如初,对其治理国家、稳定政权的积极意义是显然的。另一方面,这应该是受他身边不少婺州籍重要谋士和网罗的浙东大儒刘基、宋濂、叶仪、方孝孺、戴良、王祎等影响较深缘故。

对郑氏义门最终的拆灶异居,记载相对简单:“天顺三年(1459年),遭受火灾族众散处”,“族人因疏忽失火,蔓延全族,除家庙外,宅皆毁灭,火灾后族散分居” 。(《麟溪集》)实际上,郑氏共财同居合食的后期,遭遇的不仅是火灾。在此之前,正统十一年(1147年),在浙、闽、赣边境爆发了农民和矿工起义。1149年,乱军过郑义门,烧杀掠抢,家室尽毁。再加上十年后的这场失火,郑氏家族元气大伤,完全支撑不了合居的物质需要,在无奈中分家析灶。并以义字辈兄弟二十六个为号,实行分家。族谱中同时记有第十八号郑氏后裔继续同居聚食二百年,直到清康熙初年结束的历史,世称“小同居”。结束三千人同食“一口锅”的同居生活后,与朱明王朝的亲密交往并未结束,成化十一年(1475年),朝廷复旌孝义之门,礼部奉旨重建旌门,并保持对郑氏子孙录用为官的优厚政策。而郑氏家风文化,流传近千年而不竭,子弟“守祖宗之条规,仍循谨勿替”。

二、从文化学研究范围的视域审视“江南第一家”家族家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弘扬

普遍认为,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学,其研究范围主要体现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一切。文化学的这一理论视域,为我们审视传统家族、家风文化揭示了考察研究和保护开发的目标。

(一)“江南第一家”的物质文化资源

郑氏义门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重点古建筑和古遗迹是以下三处。

1.郑氏宗祠。宗祠位于浦江县郑宅镇郑宅村义门街上,占地6600平方米,具有明清建筑特色。宗祠端庄严肃,古朴厚重,一方面秉“师俭”理念,不漆不雕非常简朴;另一方面又在建设上采用大石、大门、大窗与巨匾交相辉映,气势恢宏。建祠至今已有650余年,共五进两厢六十四间。整个宗祠正门朝西,面向白麟溪。这个朝向也算是郑氏家族对天子庙宇和衙门朝南而作出的谦让吧。宗祠共有五进,一为“师俭厅”,二为“和义堂”,三为“有序堂”,四为“拜厅”,五为“寝室”。旧时有序堂设有家长位,为家长每月朔望率众议事训诫之所,是家族重要议事场所。据载,元至元三年(1337年),由同居七世祖郑钦创建祠堂五楹间,此后不断扩建。嘉庆三年(1798年)大部分建筑毁于火,灾后重建时将全部木柱改为石柱。后又经过数次扩修建,虽有破坏,但基本格局尚存,现基本恢复原貌。

2.东明书院。东明书院原名东明精舍,系元初五世祖郑德璋所建。六世祖郑文融不满足于家族私

103

“江南第一家”家族家风文化研究

学只招本族子弟,在原来基础上再建20间,成为一定规模的乡里私学,影响更大。又聘请了名儒吴莱、柳贯等为师,在元明时期名声大震。乾隆二十九年,郑氏后裔将精舍从东明山移至郑氏祠堂隔路相望的郑宅村,改称东明书院。新中国成立后至1960年,更名为郑宅乡中心小学,基本保持着旧貌。后因学校扩建,原有建筑被拆除,只留下了一处门楼,现作为遗址保护。近年来,一直延用的东明小学已经搬离该历史文化遗址,为下一步保护开发提供了空间。

3.青萝山房旧址及宋文宪公祠。青萝山房旧址是宋濂曾定居之地,元至正元年(1335年),宋濂来白麟溪向吴莱学古文辞。至正六年,宋濂慕浦江风土人物,决意迁居,与义门郑氏结邻,在青萝建房三楹。至正十年,宋濂携全家定居青萝。龙凤六年(1360年),宋濂受朱元璋召,至应天训诸世子,佐明太祖凡十九年,深得太祖信任,赞其为“开国文臣之首”。洪武十年(1377年)致仕归居青萝。鉴于宋濂对家族的突出贡献,郑氏后人在青萝山建“宋文宪公祠”,每年十月十三宋濂生辰设奠祭祀。咸丰六年(1856年),族人共议将“宋文宪公祠”改迁于“东明书院”敬轩,重造正宇及拜厅门房。①(二)“江南第一家”的行为文化资源

从行为文化的视域看,郑氏义门主要家风文化的仪式遵循和展现,就是郑氏家族同居后期形成的一部规范日常礼仪的操作条例——《郑氏家仪》,用于配套指导郑氏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以及饮食起居等通礼。《郑氏家仪》由八世祖郑泳编写并撰序言,元代名宿欧阳玄为之作序。郑泳交代是遵司马氏、朱子家礼损益而成,欧阳玄则赞赏其可与司马《书仪》、朱子《家仪》并传于世。

(三)“江南第一家”的制度文化资源

制度文化是郑氏义门家风文化最突出的成就。郑氏家族能长久有序合族而居,关键在于修订了一部完善的家族法规——《郑氏规范》,以家族法律的形式来约束本家族成员的行为道德。《郑氏规范》共计168条,通过三次完善而形成,洪武十一年被收录于《旌义编》。这部家规是理学家儒学救世理想的一个标本,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一部罕见的完备的家族法典。《郑氏规范》着重展现了郑氏宗祠门口所书“孝、义、廉、耻、忠、信、礼、悌、耕、读”精神,涉及针对神主、家长、掌事、礼仪、仕规、睦邻、长幼、修身、俭谨、妇规等规范并制定相应处罚措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四)“江南第一家”的精神文化资源

郑氏义门精神文化的影响力和积极意义至今仍是深远,特别是其中的孝敬、仁义、礼仪、勤俭、廉洁、诚信等基本价值追求,在《郑氏规范》等遗存文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亘古不变的正能量。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吸收《郑氏规范》精神。一是应该继承168条家规条目中诸多的正向道德行为指引内容。如修身养性、积善积德、尊师重教、廉洁自律、勤俭持家、睦邻友好、优待孤寡等等。二是吸收条目中针对非主流行为或有违家法的预防性、强制性内容。如“婚嫁必须择温良有家法者,不得更置侧室,以乱上下之分”的“慎嫁娶”要求;“子孙赌博无赖及一应违于礼法之事……会众罚拜以愧之。又不悛,则会众痛箠之;又不悛,则陈于官而放绝之”的“止赌博”要求等。三是理性对待郑氏家规条目中带有历史局限性和不合理、不合情,如基于理学家“三从四德”的原则,对本族妇女作了许多不平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界定等内容和思想,有待甄别和摒弃。

2. 挺在法律之前的廉洁自律族规。《郑氏规范》特别被人称道的还有第八十六条到八十八条,内容

① 参见潘杰:《宋濂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104

观察与思考 2017年第1期

是对出仕子弟的规范要求和约束。很多内容让人眼睛一亮。如要求出仕为官的子弟务必早晚都要谨记如何报答国家,关怀体恤穷困的黎民百姓,如慈母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对鸣冤求助的百姓要有哀悯恻隐之心,务必访查真情,不要苛刻虐待;不能妄取百姓的一丝一毫,这些跟封建社会“升官发财”的观念截然相反。最为严厉的,是“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的“禁贪黩”要求,使得元明清时期,郑氏家族出仕为官的达173人,几无一人因贪墨而被罢官。这样的家规教育,堪称廉洁家风教育的典范,对当下领导干部家教家训家风建设和廉政文化教育意义显著。

3.分工合作、组织严密的治理系统。《郑氏规范》就多达五六十条是对家族各类管理人员的责权关系阐释,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郑氏义门设18种职务,兼有公职的人员有26人。这18种职务里面,宗子是世袭制产生,主母是家长的妻子担任,也是确定的;家长、典事、监视、通掌门户4要职,属于高级管理职务,位高权重,由公众推举选贤产生;其余管理职务由家长指派。根据角色不同,提出了不同的选贤要求。对监视、新旧管、掌膳等重要敏感岗位,规定轮值担任,但是对所任用的如确有才干优长的,不可仓促更换,应该根据家众意见推举留任。正是通过既分工又合作并互相监督等治理方式,借助众议、众罚等权力公开、集体决策,家族实现了长治久安,体现了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

4.民主集中相统一的治理模式。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郑氏家族封建家长制的倾向依然非常严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家族治理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对用权者进行监督,乃至采取众议、众罚、择贤易之等处罚手段,确保任职者秉公任职,防止徇私舞弊,实现权力闭环运行、民主协商、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等现代管理思想。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对家长等高级管理层的规范要求乃至撤换措施都非常具体。比如家长,虽然具有绝对的权威,但第十三条规定:“家长总治一家大小之务,凡事令子弟分掌,然须谨守礼法以制其下。其下有事,亦须咨禀而后行,不得私假,不得私与。”对家长不称职时婉转地表达了进行罢免的规范:“家长专以至公无私为本,不得徇偏。如其有失,举家随而谏之……若其不能任事,次者佐之。”对典事、监视、通掌门户等掌握家政、监督、物资大权等岗位,明确了采取众议、众罚、撤换等处罚措施,虽然对领导人下台的方式较为体面,但对封建家长制而言,毕竟是重大进步。

5.义利并举的治理理念。《郑氏规范》经六世祖文融初制58则,七世祖郑钦“著续规七十三则以补其未备”, 八世祖涛率众子弟增订家规,并邀宋濂参与,最终定稿。除教诲族人恪守伦常之外,绝大部分篇幅是关于家庭生产经营的严格规定。对生产经营的许多细节作了严格的责任检查。不空谈义理,主张义利统一,也是《郑氏规范》为郑氏族人所秉持及后世所推崇的生命力之所在。说明郑氏族人在践行其家族的理学思想、义利观的实践中,不是抽象条目的说教,不是空泛讨论,而是各个层面都有具体规定,尤其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

三、以社会学惯习—场域理论为工具审视“江南第一家”

传统家族家风文化的继承和借鉴

作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迪厄(1930-2002年)的实践以及惯习和场域理论,是为阐释社会生活而创造出来的概念性工具。布迪厄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惯习×资本+场域=实践。在这个公式中,惯习和资本相互作用,在一定场域内为实践提供可能。反之,实践又产生新的原则作用于惯习,形塑场域的结构,进而导致资本的转化或获得。所以,布迪厄认为它们之间是

105

“江南第一家”家族家风文化研究

一个循环往复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惯习为实践提供规则,场域为实践提供场所。对这个有机整体进行抽象,其中的场域、惯习概念,对理解郑氏义门孝义、廉洁等家风场域构建和惯习养成颇有裨益,能够更清晰地展现出传统家风文化通过家训、家规、家仪的宣贯和践行达到知行合一的努力。

(一)应注重通过家风场域构建使家规家风得以贯彻和传承的借鉴

《郑氏规范》的第十一、十二条,明确了每月初一、十五,家长率众参谒嗣堂完毕,出坐于堂上,男女分立堂下。击鼓二十四声后,令一子弟唱祖训,祖训内容主要有“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侈以干天刑,毋用妇言以间和气,毋为横非以扰门庭,毋耽曲蘖以乱厥性”等。而每天早上,也是击鼓二十四声后,各令子弟分别朗诵男训和女训,男训强调“人家盛衰,皆系乎积善与积恶而已”,并对何谓积善、何谓积恶作了说明;女训强调“家之和与不和,皆系妇人之贤否”,并对何谓贤、何谓不贤作了说明。通过这种集中诵读以及抽查等方式,使得祖训、男训、女训深入人心。这也是古代封建社会识字者不多,但妇孺兼熟背《三字经》、《千字文》的秘诀所在。

(二)应注重对相关生活空间的开发和保护

郑义门历史上的生活空间,特别是其以宗祠为核心的古建筑群,是一个融古代建筑、传统民俗和儒学文化为一体的典型,它所留存的文物古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价值。应该充分协调家族家风文化保护与更新改造、开发旅游、发展经济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制定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尽可能使古镇的保护开发融入到现实生活与城市发展中去。

(三)应注重对相关史料的抢救和保存

包括宋元明清正史对郑氏子弟的记载,如张文德的整理显示,包括《宋史·孝义传》、《元史·孝友传》、《明史·孝义传》、《光绪浦江县志稿·忠烈列传》、《名臣列传》、《政事列传》、《文苑、隐逸列传》以及《县志》《省志》等列名记载的浦江郑氏子弟事迹多达46人。① 郑氏著子弟著述,如从同居第一世郑绮开始,《光绪浦江县志稿》记载了历代郑氏留下珍贵的手稿和文集,计有16人24种著作。而《郑氏宗谱》所存的子弟著述目录更多,主要集中在同居第六、七、八、九四代,计有27人37种著作。郑氏义门的藏书,顾志兴在《浙江藏书家藏书楼》,杨立诚、金步瀛在《中国藏书家考略》,吴晗在《江浙藏书家史略》中均接受史料记载的“浦江义门郑氏藏书八万卷”的论述。更有意义的是,在《东明书院章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必读书目,发现了一大批本土文献典籍、宋濂和本族贤达传世之作。这些乡土文献和家族贤达的作品,对研究郑氏义门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四)应注重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

郑氏家仪以儒家思想为统领,以宣教忠、孝、信、义、廉、耻为目的,以历代家族礼仪活动为结构,流传下不少民俗活动。目前由于参与者来自全国各地及韩国等国家与地区,影响较大,现已成为浦江的一项重要民俗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如二月初八的摆供,系郑氏麟溪派(即郑淮一支后裔)组织的为纪念冲素公郑绮的祭祖活动。现代郑氏家仪则以农历二月初八为主日,以祭祖、祭师、成年礼等为主要载体,并添以国内外郑氏后裔寻根新形式,赋予爱乡爱国新内涵,具有民俗综合性、活动多样性等特征,且具有多时段活动常年化、多群体参与范围广、多地点活动规模大等特点。再比如,郑氏因火灾导致家产破毁、族人分散后,族人沿白麟溪建造“十桥九闸”以备足消防水源,在浦江全

① 张文德:《江南第一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12页。

106

观察与思考 2017年第1期

县范围内首创试水龙、建立水龙会,定于农历八月初一这一天让各村的水龙拿出来试一试,检查是否存在问题,确保发生火灾时能顺利使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合理保护,同时对一些不合时宜之环节作出舍弃和完善,如板凳龙数千甚至上万人参加迎会存在安全隐患,宜控制规模,以确保得到创新继承。

小 结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① 这份自信,习近平同志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整体概括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又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②。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源头活水。“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如何更好地利用好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③。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开展弘扬传统家风文化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不能满足于史实记载和民间传说相杂的故事版本,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开发需要和保存职责所在,而应以家族保存资料为基础,更深入地研究史料、考证史实,在保护和开发的结合中,更好地实现传统家风文化的现代价值转化。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④ 郑氏家规、家仪以及家风场域与同居合财的实践,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维系了家族内部的和谐,也有利于睦邻友好,引领社风民风建设。“江南第一家”传统家族家风文化的孝义文化、廉政文化、制度文化至今仍应成为我们的价值追求;其立家规、树家风的实践,对我们当下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和以村规民约加强基层德治、法治、自治的有机结合有着巨大的借鉴价值;其约束家长、从严要求出仕子弟和民主监督的治理方式对我们开展基层自治有着充分的参考价值;其丰富的古宗祠、古碑、古道、古桥、古树、古牌坊等物质遗产,浩瀚而珍贵的史料以及祭祀活动、板凳龙迎会、水龙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南第一家”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弘扬家风文化的宝贵财富。利用好这笔物质和精神财富,更好地推动个人惯习在良好家风场域的实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统一,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是当代郑氏族人的责任,也是当地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责任编辑:孙艳兰

①②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

④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6日。

107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一)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且延续至今。走三桥习俗,记载了江南的民俗文化传统。江南人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传说是一种避灾求福的民间活动,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吉祥礼仪。据记载:“妇女相携宵行,以祛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上海,也有走三桥的民俗活动。由于走三桥是在月光下步行的,因此也叫“走月亮”。这个名字让我想起那首“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到桥头……”的老歌。走月亮当晚的氛围也着实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天上云追月,地下风吹柳…… 晚风悠悠吹,小河静静流…… 天上广寒宫,地下樱桃河;月下走三桥,青春永不老。古时,才子佳人在月明之夜徜徉在樱桃河边,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温馨和浪漫,那是整个身心的愉悦。江南的每一座桥都是有韵有味,因为桥就是江南人的性格,桥也构建了江南的民风与民俗。每逢中秋夜晚,江南的桥总是焕然一新,流光溢彩,“桥桥对峙,互相凝望,脉脉含情,萦水环绕,波光桥影,绿树掩映。如质朴典雅的东方女子,妙曼地跳舞,桥与桥之间的街圩,如舞起的裙裾,倒映着粼粼碧水…… 一条长江,分开了南北,从此便有了粗犷的江北与柔媚的江南。江北,多为广袤的平原,江南多是浩淼的水乡。平原厚实,那是江北人世世代代淳朴的厚重;水乡淡雅,自是江南祖祖辈辈优雅的书香,沉淀了千年的古韵与风华…… 江北,当是粗犷的江北;江南,自是婉约的江南。总是在黄昏时想起江南,那烟那雾那雨那水,那雨后的彩虹下面走来婀娜的江南女子…… 歌在花丛,歌在水边,歌在烟雨的江南,舞在飘渺的江南。走进江南的街阱,依旧可见纺车吱呀,童谣呢喃;水波粼粼,荷叶碧碧;菜油飘香,糯米情长…… 远处可见,江南女子采桑,养蚕,织布,浣衣;蓝花的头巾,竹丝的斗笠,红绿蝴蝶的发结,还有那羞红的笑魇…… 江南女子,雨一样轻轻,雾一样盈盈,总会在我的梦中羞答答地开放,缓缓地飘散着一缕绿暗香。江南的赶集,最是一道风景。弯弯的拱桥上,江南女子,三五成群,花花绿绿,叽叽喳喳,人在桥上,影在水里,青春荡漾…… 江南的女子来到集市,蜜桃也好,密橘也好,枇杷也好,只是叫卖却不说价钱,买者还价多少就是多少,从不开价也从不讨价。卖完水果,她们就来到布店,扯一截花布,或绿或红,身上一披,蓦然便幻化成了一群美丽的孔雀。然后,一路有笑有歌,走过一块块菜花地,走过一座座石拱桥,走过一棵棵绿柳树,宛若天女散花一样,飘进了贴满了福禄门神的各自的家门…… ——江南的民俗文化(二) 1993年早春时节,我第一次走进徽州,却感到有一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迷离之间,我总觉得自己似曾来过,却又似乎很遥远。一时间,我陶醉在徽州温润的人文环境中。黄山脚下的屯溪古镇,处处体现着江南的柔美——一边是泛黄的昨日,一边是明媚的今天。徽州,就像一方沉默的古砚,被时光研磨,又在水中慢慢洇开,便生动了整个的江南。徽州牌坊始建于不同朝代,那些精致绝伦的雕刻和古韵天然的图纹昭示着它们曾经的气派与辉煌。牌坊象征着忠、孝、节、义的人文内涵,记述了曾经的辉煌,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现代文明的曙光,镀亮了亘久的人文历史,濯洗了锈蚀的文明,一座座浸透着威严,折射着显赫,隐喻着情感的牌坊,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我只能在遗留的映象中寻找当年忠臣孝子与烈女节妇的沉浮背影,在徽州历史里翻阅那些动人的故事。挽着岁月的高度,将思绪抛掷到云端,借光

有关申报浙江地区社会科学重要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

关于申报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2019年公开招标课题的通知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2019年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课题,现将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标选题 1.《江南文化史研究丛书》子课题。 2.《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子课题。 3.《江南社会生活史研究丛书》子课题。 4.《“流动的江南”研究丛书》子课题。 5.其他单项自选课题。 以上1-3三大“丛书”已招标课题请参看《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招标课题设计方案》,第4大“丛书”系列请围绕江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江南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融和互动、江南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江南的流民文化和移民文化、江南文化与海洋文明、江南文化的海外传播和比较研究等主题设计选题。 二、课题性质及资助额度 本次招标课题根据评选结果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和基地自设预研课题两类,基地自设预研课题明年可以再申报省社科规划课题。资助额度如下:重点规划课题研究经费10万元(其中含专家评审通过的专著出版经费5万元,最终成果形式为系列论文的不给出版经费);自设预研课题研究经费1万元。 三、课题申报

课题负责人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省部级项目未结题的,不得申报本次招标课题。课题完成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研究时间自立项日起算。 四、课题评审 本次评审由基地组织专家评审,评审结果上报省社科联;基地在未获立项的课题中择优选取若干项确立为基地自设预研课题。 五、课题管理 凡招标立项的课题,均与基地签订《课题实施合同》,运行管理、经费支持及结题成果要求参看《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管理条例》,其中省社科规划课题还需遵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六、结题要求 1.课题成果的研究内容必须紧扣申报主题和研究范围。公开发表的论文,须首要标注“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课题成果(编号xxx)”字样;出版的著作,须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成果”作为同一级别课题的唯一标注。未达到以上标注要求的,结项时不予认可。 2.立项为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成果形式为专著的,应同时发表课题负责人作为第一作者的一级期刊论文1篇以上;成果形式为论文的,应发表课题负责人作为第一作者的权威论文1篇及一级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期刊级别参照浙江大学《国内学术期刊名录?2016年修订版》)。自设课题如果不能继续申报立项为省课题的,可以以2篇以上C刊论文结题。发表在SCI、SSCI、A&HCI等收录期刊且符合2016

江南城市文化宣传片文案

湖熟文化宣传片·脚本 灵感·逻辑·产品 一、文案要求 下面是客户整理的要求: 1. 这个片子想传达哪些信息?(公司区位、公司历史、业务模式、领导介绍、团队风貌、领导讲话、客户体验、产品展示、硬件展示、公司业绩、合作伙伴、企业愿景等) 答:片子主要通过时间线索来介绍“湖熟文化”的昨日今生。 2. 公司的介绍和相关的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及视频) 答:给PPT、文献、内部资料。 3. 片子的受众是谁?(举例:政府领导-客户-合作商家-普通人等) 答:政府部门、专业研究院和公众 4. 片子的应用场景?(举例:会议前暖场展台门店电视播出网络) 答:1: 各公众平台投放;对应社群投放;2. 网站实用。 5. 宣传片的风格调性描述。(举例:大气文艺高端清新科技感传统新锐时尚等,如有喜欢风格或模板最好提供。)

答:高端、典雅、古朴 6. 片子的时长 答:5分钟左右 7. 片子希望展现的重点是什么? 答: (1)湖熟文化的脉络; (2)湖熟地区的现状; (3)湖熟地区的未来愿景。 8. 有没有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手册等? 答:网站等 9. 片子类型企业宣传片/产品宣传片/项目宣传片/科普片/专题片/记录片/汇报片/广告片等 答:项目宣传片。 二、文案正文 正文 片名:秦淮原乡文化湖熟

【引文】 荡漾水乡,连结湖熟百里;丰饶之地,孕育“湖熟熟,天下足”的美名;小小村落,悠悠古镇,沉淀着历史的气韵;一代代秦淮俊才,顺延着湖熟文化的血脉流淌,尽得风流。承载着5000年历史的湖熟文化,踩踏着岁月的节拍屹立至今。 【历史遗韵】 在亚洲文明对话发表主旨演讲中,习总书记说:“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湖熟的亘古文明与悠久历史,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湖熟,是一个地理坐标,地处江宁、句容、溧水三地交界处,自古就有“金陵东门户”之称,位置优越。曾经一度成为军事重地、商贸中心,成为繁华的“小南京”。 湖熟,是一个文化符号,1951年,钱立三先生在湖熟古文化遗址,发现石器、陶器和青铜器。后经考证,将其命名为“湖熟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同处一个时空,滋养了长江流域的无数华夏血脉。 湖熟,是一个历史象征,西汉武帝封国,元朝设县,明朝成为上元县四大镇之一。 杨柳古渡、古清真寺、姚东老街……千年文明的典雅邂逅现代社会的“列车”,从此,尘封的厚土中,将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人文记忆】

文化历史意义上的江南

水是江南的灵魂。长江成就了江南。江南,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但是,关于江南一词的定义及其运用,古今中外学者从未统一过。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早期出现在《史记·秦本纪》中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自东吴起的六朝时期以至隋唐,江东士族在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历史贡献,对江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也有重要影响。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区。《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江南悉平”。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长江以南一带。 唐太宗贞观元年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南成为江东地区的专称。江南在古代分为江南之东和江南之西。唐宋设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涵盖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南部。后将江南西道演化为今江西省;而江东地区则以苏州市为中心,主要包括苏、浙、皖部分地区。清代设两江总督署,辖江苏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两江即含江南省(今苏皖沪三地)、江西省。 从古至今,歌咏江南的大量文学作品建构了中国人想象中的“江南”。诗歌里描述的江南,包括小江南地区,以及大江南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和皖南地区。白居易的《江南好》、苏东坡的《望江南》等,描述江南的诗词比比皆是。 江南是中国一个极为重要的区域,经济昌盛、文化繁荣、人才荟萃互相辉映,社会相对安定,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堪称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缩影。自秦汉以来,江南享有崇高的政治、军事地位,同时也是当时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杏花春雨,涵育了一代一代灵秀聪颖之士,江南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人文奥区。江南对外交流居有地利之便,布列对外通商口岸,成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高度繁荣的经济和在全国独特的地位,使一些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文化艺术逐渐成长,江南的学术文化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江南地域在文化、艺术、教育等各领域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江南民众在精神上也逐渐形成了自我认同,并且这种自我意识还得到全国其他地域民众的认同。自然环境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开发程度高超、经济发展强势、民众生活富裕、教育科举发达、文化艺术繁荣、社会局势安定,生活精细、语言绵软、民众文弱、工于心计、处事精明、善领时尚,已经成为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江南印象。

江南文化

中国江南文化 摘要 白居易《忆江南》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就像一个摇篮,她孕育了独特的江南文化,滋养了温婉如玉的江南,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江南文学,她的美让人如痴如醉,让文人墨客们流连忘返,留给我们那许多的诗情画意。 关键词:江南文化文学 1.江南历史文化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江南主要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地区,南京可以说得上是江南的典型代表,那夫子庙里供奉着的,那秦淮河的碧波里流淌着的,那画舫里的歌姬弹唱着的,都是浓郁的江南文化气息。“江南”,显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所指。它既是一个静态的地理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它既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现实区域,也是精神意识层面上的一种文化符号,其丰厚的内蕴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诸多人文领域,包含了多重的语义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的文学资源,“能不忆江南”的喟叹和感慨一直伴随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精神之旅。“江南”在历代发展中的自然地理范围不断变迁。从先秦到西汉时期,“江南”尚不是一个专有的地理名词,所指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包括现今的湖南、江西及湖北的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从东开始,“江南”已经较多地指称吴越地区,接近于后来狭义的江南地区。魏晋六朝时期,由于孙权割据东南建立吴国,同时永嘉晋室南迁,南朝偏安江左,“江南”概念在代表了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同时,开始更多指向了南方诸朝廷,尤其是以建康为中心的吴越地区。唐代“江南”的概念开始有了较为确定的内涵,指称逐渐稳定。到了元朝,“江南”不再作为行政地区的正式名称,但“江南”一词越来越多地用来指称原来的“吴”地区。清顺治二年(1645),将明朝的南直隶改为江南省,辖区包括今江苏、上海、安徽三省市。此后虽然经历了多番区域范围的合并和分离,但以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为中心的“江南”的地理概念还是得到普遍认同的。 我们所说的“江南文化”,正是在辨析和界定了“江南”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范围和经济范围之后,再衍生出来的一种地域文化的概念。所以,“江南文化”指的就是以江苏、浙江为主体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淀和传承下来的一种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的形成,不仅依赖于这一片广大地区在山川、物产、气候、风俗、语言等自然地理条件上的相近、在经济发展模式和水平上的相当,更重要的是,在长时期的历史沿革中,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较为趋同的文化气象和氛围。需要指出的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渐变的过程,同时具有了时代性和群体性的意义。 2.江南民俗文化

家风家训作文精选5篇

家风家训作文精选5篇 家风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家风家训”作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你知道应该怎么写吗?下面带来了家风家训优秀作文,欢迎阅读。 家风家训作文篇1古人常说:“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其实,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是如此,如果没有良好的家风,肯定家庭不和睦,儿女不孝顺,风气低俗。而在我的家,同样也恪守着家风。 诚实做人是家风。诚实就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传至今,依然是现代社会的精神财富。它如同血脉一般,推动着民族的发展。三国时期,孙策在一次大战中,成功的击败了曹操的大军,活捉了名将太史慈。太史慈说:“在这次的战斗中,我失败且被活捉,心甘口服,但请孙元帅把我放了,明日我一定会带一支精锐部队来投奔你。”孙策听信了,结果太史慈将军果然守信。太史慈将军的诚实,才能为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踏实做人也是家风。踏实,就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有一对同桌,一个同学是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决定学习与否,另一个则是勤勤恳恳,一有空就孜孜不倦。结果,那位勤奋的学生名列前茅,而他的同桌则名落孙山。它们的学习成绩竟然差别如此之大,完全是由于不踏实造成的,说明踏踏实实是多么的重要啊!

低调做人更是家风。一个人在获得了一个功名利禄时,千万不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在一家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对上级颇不尊敬,有时还常常冒犯。最后,他被开除。低调,是一种情操,是一种美德,低调做人,使人尊敬;高傲的人,使人厌烦。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尚;家风,是家庭的道德。一个人如果没有家风,没有道德,能成功吗? 家风家训作文篇2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题记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纵观前人,家风家训可谓是民之本,国之福啊。大多数人的家里都有一套家规家训,我家也不例外。客厅中间挂着许多家规。 那天,老师宣布了单元考将在三天后进行,当许多人尖叫抱怨要赶紧复习时,我却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淡定地说到:“小考而已,不必太在意,等最后一天再复习也不迟。” 几两天过去了,考试前的最后一天到了。我回到家,翻起了课本,发现有许多知识点我还很陌生,这时我便开始焦躁不安起来了。我懊悔地望着天花板,开始了临时抱佛脚。读着读着,我的眼皮开始打起架来,我揉揉眼,倍儿想跳到床上入眠,但还是克制住了。突然,爸爸走了进来,惊奇地问道:“怎么还没睡?”我支支吾吾地回答道:”复习……准备明天的考试……”爸爸眉头一邹,说到:“早干嘛去了!”于是他拿来一把椅子,开始念叨了:“做事情之前,要做足准备,未雨绸缪,不要临时抱佛脚,搞得手忙脚乱

好家风伴我成长主题班会

好家风伴我成长主题班 会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好家风伴我成长主题班会 一个孩子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风是孩子和家长们共同需要知道的一个东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营造良好家风,祝孩子健康成长吧。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家风是什么,认识到良好的家风对于我们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2.针对自己的家风,讲讲家风的故事。 3.通过不同的的形式了解各种家风,接受正能量的熏陶,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搜集相关家风的资料,把自己的家风记录在卡片上。尽量做得精美一些。 准备讲述自己家风的故事。 教学准备: 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家风的资料,并把自己的家风写在纸上,根据自己的家风写一段亲身经历的故事。 教学设计: 一、看视频,写家风。 1. 播放视频,中央电视台采访片段《你家的家风是什么》 师:看完以后,你觉得家风是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 2.讨论之后,请写出能够表示家风的词语,比一比,看谁写得多: 勤劳、节俭、爱国、自强、敬业、诚信、友善、谦虚、礼让…… 师总结:家风就是做善事,不求回报;家风就是为人老实,不干坏事;家风就是小小举动创美德;家风就是常做好事,无怨无悔;家风就是心中有家,心中有国。 二、搜资料,共分享。 学生读一读搜集到的家风资料,与同学们共享。 分四个组:名言组,对联组,谚语组,故事组。 小组内先交流,再按组展示。 三、听故事,明是非。

在美国,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到目前,两个家族都已经都已经传到第八代。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8位当过教授、86位是文学家、65位做过医生、21位当过议员、2人位当过大使、1人做过副总统;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他的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罪或盗窃罪、7个是杀人犯,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为什么两个家族的境遇区别会如此之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两个家庭的家风截然不同。两个家族的成员一代一代的在不同的家风中潜移默化地成长,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代代延续。致使爱德华家族让人尊敬、爱慕,而珠克家族让人憎恶、唾弃。 从这个故事里,你们明白了什么交流讨论。 四、说家风,讲故事。 同学们拿出做好的卡片,说说自己家风的故事。 说完后,教师把卡片粘在墙壁画板上。 五、学家风,知班风。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四(2)班也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家也有一个家风,你们知道吗其实就是我们的班风:自尊自信、求实创新。 你们理解其中的含义吗指名说一说。 自尊----尊重别人的同时,更要学会尊重自己。 自信----相信自己,我能行! 求实----说话做事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做假。 创新----学习上要肯动脑勤思考,有自己独到见解。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做得怎么样如何改进 六、齐宣誓、记在心。 请同学们右手握拳,高过肩膀,跟我一起宣誓:自尊自强、求实创新。 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宣誓。

中国传统文化之江南文化始与末

中国传统文化之江南文化始与末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据史料记载,江南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公元四世纪,晋室南渡,在南京建立政权。此后,宋、齐、梁、陈依次更迭,统治江南达272年之久。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南北分治,大大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五代时期,吴、吴越、南唐相继在江南割据,江南地区日益繁荣。特别是公元十二世纪,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定都临安,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据史书记载:“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江南已完全拥有与北方抗衡的实力。 与此同时,江南文化从不同方面展现出盎然的生机:诗词歌赋、音乐美术、宗教哲学……可以毫不费力地举出一大串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萧衍、沈约、萧统、王羲之、谢灵运、谢朓、庾信、江淹、李煜、范仲淹、王安石、陆游、唐寅、文徵明、顾炎武、钱谦益、龚贤、李渔、袁枚以及唐宋以来大批的诗人词人,其中包括文治武功的君王,名位隆显的重臣,落魄江湖的世族,孤独寂寞的太子,长歌当哭的后主,历经世变的遗民,告老还乡的罢相,钻营仕途的考生,寄情青楼的名士,息影林泉的隐士,怀古伤今的吟者等等。每个人都以其特有的灵性,在江南尽情挥洒不羁的才华,同时也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留下江南的丽影,留下自身的生命烙印。杏花春雨的江南,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越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藉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也许,不曾想过能在烟雨迷蒙的日子里走向江南,去采撷渴望已久的稻色与花香,也不知道脚步是怎样踏上那脑海中多次出现过的石板桥,怎样看着乌蓬渐渐消失在河的尽头。江南梦的追念原来只在如雨的季节里才能描绘出那份憧憬。踏上青石板,听着深沉的钟声,在烟雨的季节里走过那长长的街巷。不曾想过有油纸伞的飘过,只愿看那青苔遍满的墙根与光滑闪亮的石阶泛青的面庞。望一望天空,铅色的的大幕摇摇欲坠,风乍起吹落了雨滴,在一阵嘀嗒的节拍中江南该是怎样的宁静。凸起的屋檐,垂下的瓦当,让雨滴汇成一股清流从面前飘落。隔雨看雨,不知是雨的清洌刺激了久封的神经,还是那石墙天然的明丽,让一切都变得纯净,这一切便有如远古的意蕴缠绵的让人不忍心望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南梁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看似闲情的一笔。据说叛降北魏的陈伯之,面对字里行间的故国风光,骤然思乡,很快率众归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词句至今脍炙人口,而《忆

《好家风伴成长》主题班会教案

《好家风、伴成长》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的: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通过主题活动让孩子知道家风家训,传承家庭美德,强化“感恩父母,对父母负责”的意识,建设文明的家庭文化,通过活动理解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为“共筑中国梦”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二、活动重点: 1、搜集相关家风的资料,把自己的家风记录在卡片上。尽量做得精美一些。 2、准备讲讲自己家的相关故事。 三、活动过程: 1、激情导入,了解家风。 生:老师您知道2014年春节,一个被社会冷落许久,被人们遗忘许久的词语逐渐回归公众视野,成为各种媒体、社会争相讨论、反复热议的“热词”吗? 师:这词老师还真不知道。 生:那我来告诉你吧!这个词就是——家风。那付老师您认为什么是家风呢? 师: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 我们中华民族 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的传统; 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生:是呀!好的家风对我们的影响很大。请大家跟我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采访片段。(播放视频) 生:看完这个视频,我想大家应该对家风有所了解,那请大家说出几个表示家风的词语吧!(指名回答) 勤劳、节俭、爱国、自强、敬业、诚信、友善、谦虚、礼让……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家风 生:从古至今颂扬家风的故事有很多,我想一定有同学听过此类故事,那请小组之间交流,并请代表展示分享小故事。(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①、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江南文化简介

江南,一个让人心旌摇曳的历史文化盆景。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文明悠远,是中国最具特质与魅力的独特之地。古往今来,多少才子佳人在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与情怀。 《江南》用大文化的视野,将抒情、叙述、思辩融为一体,全方位、多视点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包含魅力的意象,诠释吴越文化的灵魂以及江南的园林、山水、风俗、饮食、民居、市井、工艺、戏曲等,展现生态、形态、情态浑然天成的东方农耕文明、乡土建筑文化、社会发展文脉等山河画卷,使我们在有限的地域中领略无限的空间意韵和中华文明生气勃勃的创造力。 《江南》,触摸中国文化根系的一幅生动且雅致的人文镜像,具有很纯粹的文化品质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卷I 梦里水乡-1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同里·乌镇 水乡的古镇在江南生长,在古镇上走一走,以这样的方式体会江南,我们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江南的精神和风采。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反朴归真,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最灿烂的风花雪月,这是江南最根本的从前以来。 卷I 梦里水乡-2水源木本 水源木本——徽州文化,徽派建筑三绝——民居·祠堂·牌坊。 在徽州的老街上走走,会感觉到静与寂这两种声音;黑色墙面,白色马头墙,青石板路和那插着鸡毛掸子的青花翩翩的高脚瓷瓶,黑是黑得彻底,白则白得坦然,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恍若隔世的复旧感,更主要的是加深了我们对徽州传统生活的理性认识。 卷I 梦里水乡-3莲叶田田 莲叶田田——西湖故事 杭州人说,西湖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南宋《梦梁录》记:“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观殆无虚日。”春夏秋冬幽赏西湖,景色各异,西湖之美,贵在自然与人工的结合,湖山与人文的结合。 卷I 梦里水乡-4人景壶天 人景壶天——苏州小巷·苏州园林·苏州城 苏州城里,随便走进哪家,旧宅大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苏州小巷里找文物不难,难的是要找出不是文物的东西来;在十多平方公里的古城区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23处,古寺,古井,古园,古宅,古树,真不知道哪一样东西不算古的,苏州老城本身就是文物。 卷I 梦里水乡-5烟雨青山 烟雨青山——黄山·九华山·黄梅戏·湖笔·宣纸·徽墨·歙砚·西递村 黄梅戏与老戏台,散发着生活气息和泥土芬芳,世俗的欢乐,自然而然地替代了庄严的敬畏;黄山是仙,仙风道骨,九华山是佛,莲花佛国,黄山的云、松、石,九华山的金地藏,笔墨纸砚,与这仙风道骨,也是同一种精神境界。

江南城市与文化传统心得体会

江南城市与文化传统 ——心得体会 在上半个学期里,我有幸通过网络授课学习了江南城市文化与传统,虽然只是利用自己零碎的时间来看视频,并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在星期六看,但因为网络问题,并没有全部一分都不落的看完,但也收获颇丰,看完视频后,利用空余时间我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在自身对江南城市的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此,我将所阅读的内容及课上苏学知识结合,就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文化展开一些论述: 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在同时期全国城市中居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其时的江南城市,从层级来说,从都城、省城到府城、县城以至市镇,可谓级级皆具;从城市功能或性质来分,既有作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型城市的南京,最为典型的工商城市苏州和杭州,交通中转型城市镇江,又有新兴的通商都市上海,还有一大批因商品经济而兴起和发展的市镇,可谓种类齐全。江南城市以其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全、联系密而构成明清时期全国特有的庞大城市群体。 一、城市布局 以苏州府的市镇为典型分析,各县各乡市镇数量多少不一。规模大小不等,并不存在如人所说的以县治府治为中心的层层辐射的分布格局,也没有形成如人所说的等距离有规则的分布网络。县治大多不是经济中心,位置又往往偏居一隅,市镇也就不可能以所庄县城为中心。苏州市镇只在它们所在的地区发挥经济辐射的作用,与或近或远的县治府治关系不大,因此并不呈现出村乡市、镇县府间进行商品交流的地理层次,苏州市镇如此,他府他县市镇大率如此。江南市镇的分布,既要受到水陆交通线的限制,又要受到各地经济结构的影响,不但各府各县之间极不均匀,多寡悬殊,即或一府一县之间也情形各异,很难一概而论,不能用某府某县或某地市镇的分布特征来简单概括整个江南地区市镇的分布状况。要说江南市镇有什么分布特征,那就是它基于各地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经济结构而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至于其具体形状,市镇往往位于河网平原的某一区域中心或枢纽点上,镇环四流,河流横贯镇市,商店、民居多傍水而立,因水成衢,因水成市。而其基本格局为,小市镇是一线型,一河二街,店肆集中于上塘或下塘的某一中心地段,余则疏落为民居,而从明代中叶开始,许多新兴市镇的气派与旧市镇迥然不同,形成丁字型与十字型的大中型市镇。 二、城市文化 对于反映明清江南市井文化的图绘作品,学界一向注目。徐扬的市井风俗画《盛世滋生图》(后世又称《姑苏繁华图》),解释了画中的230余家市招。江南另有两幅图卷,反映明后期南京繁华的市井风貌。一幅谓之《南都繁华图卷》。据其统计,仅在南市街至北市街这一段,画面上出现的幌子招牌就有109种,人物一千多个。《南都繁华图卷》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种种景象,充满着特定时代与地点的特色,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时期丰富具体的形象史料。另一幅谓之《上元灯彩图》。学者论述:从画面的人物衣冠与绘画风格来判断,当为明人所作毫无疑问,但是从反映的人物的生活内容以及市场景况来判断,应相当于明万历至天启时期,所画地点应是秦淮河往北过三山街的内桥一带。《上元灯彩图》的作者为民间画师,作品的服务对象也是民间人士,所以更加接近生活原型。该图不但描绘了南京古董一条街,同时也描绘了众多的地摊商贩,从地摊上陈设的商品看,也以古董为主,是一次灯市与古董相结合的专门化集市贸易大会。图像文本提供了文献所不能

“好家风伴我成长”主题班会

“好家风伴我成长”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家风家训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通过本次主题活动,让学生知晓家风家训,传承家庭美德,强化“感恩父母,对父母负责”的意识,建设文明的家庭文化。通过活动理解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为共筑“中国梦”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公民。 活动时间:5月21日 活动地点:初一四班教室 活动准备: 1.让同学们了解自己家庭的“家风” 2、让同学们对比自己家的家风与校规和班规的不同之处 3、制作ppt 4、准备班会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观看视频《父亲》 师: 家是一副永远画不倦的风景,每一片朝霞都会带来无限的遐思,每一轮落日都会勾起满腹的牵挂; 家是一本永远读不够的好书,每一篇文章都记载着刻骨铭心的亲情,每一首诗歌都凝聚着亲人间相互关爱的温暖 大家听到这里,便知道出现最多的便是“家”这个字,没错,本次班会我们的主题便是“晒家风”! 二、认识家风 师:顾名思义,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我们稍加梳理,解读一下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族都会有各自兴旺发达的秘诀——家训,又可称为家风,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或家族辉煌的始终。 三、交流分享自己家的家风 师:.甲午马年新春伊始,央视一套在晚间的《新闻联播》栏目里,别开生面地推出一个特别的专题,叫“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这个主题立即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那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的家风是什么?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分享自己家的家风 ….. 师:好,同学们的家风都非常的朴实,真切,那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名人明星的家风是什么吧! 1.开国元勋次女贺晓明回忆起母亲曾教导全家: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2.提及家风话题,篮球明星姚明说,小时候曾因不诚实被家人揍过,他对家教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诚实。 3.赵本山坦言,人心要坦荡学会放下,还要有信仰,不爱国的人自己都看不起。 4.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坦陈对“家风”的看法。他在受访时说,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熏陶,勤俭、节约、孝道等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在与时俱进,更加健康、向上。“我们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差不多,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

(完整版)家风主题班会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65班“好家风,你我共创”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班会背景:春节期间,中央台发起了一个“家风是什么”的访谈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学校以此为契机,在开学初发起了一个以“班风是什么”的大讨论活动,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好班风来达到树立好校风的目的。 班会目的:1、通过这次班会,让学生在本学期有个好的开始,创立一个好的班风 2、继续学习《弟子规》,让学生有《弟子规》来指导自已,人人有个好习惯班主任:曹海峰 主持人:班长杜梅 班会过程: 1、由王杰松指挥全班唱班歌《团结就是力量》(3分钟) 2、主持人: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春天将至,万物将苏,在今年春节,央视有一个《新春走基层》的栏目,办了一期“家风是什么”的访谈节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我们学校在开学第一周发起了“班风是什么”的大讨论活动,我们班积极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讨论,说家风,谈班风,我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好家风,你我共创”! 3、下面我们首先在回头看看央视的关于“家风是什么”的节目视频(放视频5分钟) 4、下面由几位同学谈谈自已家的家风是什么?(1-5组每组找一位) 5、那么希望我们班的班风是什么呢?上次班会我们讨论了班风基本上由三部分构成: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学风、生活。 6、在讨论之前,我们再看一段视频,也许对我们有所启发(看视频5分钟) 7、通过看视频,我们知道我们一直学习的《弟子规》其实上对家风的具体要求,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按《弟子规》上面去做,那么我们班肯定有一个好的班风。(看幻灯片) 8、下面同学们从《弟子规》中找出下面问题,并讨论(5分钟) 9、6-9组分别齐读相关语句 《弟子规》教我们如何与老师相处 《弟子规》教我们如何与同学相处 《弟子规》教我们如何学习 《弟子规》教我们如何生活 10、“家风”从《常规》中来 开学初,我们在班会课上学习了《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的很详细,每个同学只要认真去做,我们的“家风”一定会好的,因为“家风”是大家共同创造的。《常规》可以概括成“六个一”,“六个一”指的是什么?看屏幕 11、“家风”从校风中来 咱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

浅析江南文化

中国文化通论论文 浅论中国江南文化 :云燕 学号:120102130 任课老师:王青

浅论中国江南文化 摘要:江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及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概念,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历史概念,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极其丰富涵的文化概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蓄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像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对于江南文化传统和当代演进的研究能让我们以地域性和历史性更好地看待中国文化。 关键词:江南,文化,涵,当代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长期以来自然而然地形成许多不同的地域文化。目前人们用得最多的地域文化概念大体上有这样两类:一类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别而定的,诸如楚文化、文化、吴文化、越文化等。第二类是以地域相区分的,如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湖湘文化、塞北文化、巴蜀文化等。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江南文化属于第二类。江南文化顾名思义是以长江为分界线的,但实际上并不如此,对于江南以及由此沉淀的江南文化并非我们单纯理解的那么简单。 一、江南区域概念 研究江南文化,首先要明确的是江南的地理围,但这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上不同的行政区划,致使江南在空间形态上屡有变化,并在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了一些不尽相同的观点。大体上看,古代的江南往北可涵盖皖南、的缘江部分,往南则可以达到今天的一带,往西则沿着长江以南一直延伸到盆地边沿。在某种意义上讲,要想在这一问题上取得基本共识,首先需要找到一种进行正确界定的理论方法,而不是通过常见的历史文献考证、方言调查、人口迁移或其他实证途径去解决,这是因为,具体的实证研究从本性上就是“多”,同时由于“婆有婆理,公有公理”的原因,因而很难达到理论研究所需要的“一”。 我们研究江南,也应从江南地区真正走向成熟形态的时代开始。尽管晋以后,由于北方与中原的人口、文化等社会资源大量南移,使江南地区在经济与文化上后来居上,但真正具有成熟形态的江南,却

心得体会:江南文化的历史地理启示(最新)

心得体会:江南文化的历史地理启示(最新) 马克思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够从事艺术、哲学、政治、科学等等。所以我认为,江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江南文脉的传承,离不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和人文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也离不开江南的先民在这种条件下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第一,江南文化产生和发展得益于自然条件所发生的有利的变化。四千多年前,中国东部气温还比现在偏高,在这种条件下面,黄河中下游是最宜居的地方。江南还处在一个不太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的阶段。到西汉的时候,还有这样的说法,“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尽管这里的江南,主要指的是长江中游,但是长江下游的情况有过之无不及。甚至到了西汉后期,还有人宁可把在无锡的自己的封邑,要求调换到北方。但是,随着宏观气候的变化,中国东部的年平均气温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江南这块土地变得比较宜居。降水逐渐减少到一种适宜的程度,气温也变得比较温和而湿润,江南进入到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比较好的阶段。

第二,这是江南先民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努力的结果。泰伯奔吴的记载已经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明。来自中原的先民和本地的人相结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使自然环境向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转化。他们疏浚了河道,开掘了运河,筑起了海塘,建成了一系列水利工程,所以早在北宋后期,已经有了“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也就是说江南已经提供了全国主要的商品粮。到了明朝中期,尽管商品粮的中心转到了湖广,产生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但是江南的经济已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尽管随着人口的增长,江南的粮食甚至不足以供应自己的人口,但是精明的江南人通过商业和服务业,使江南经济始终保持在全国先进的地位,并且过上了精细富足文明的生活。像X在明朝的时候有了发达的商业和服务业,X成为全国时尚的样板。这也带动了周围这一带。又比如说松江,成了衣被天下的纺织品生产基地。江南四镇往往超过北方的一个府城,甚至抵得上北方的一个省。江南输送的财富往往占了天下之半。如果用今天的指标来衡量,江南的人均生产水平稳居全国第一,生活水准也居全国前列。 第三,历代的人口迁移特别是由北方向南方的移民给江南不断注入中华文明最优秀的成分,不断增加江南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促使江南本土的人口不断进步,文化水准不断提高,也同样地涌现出全国一流的杰出人物。从战国后期到秦汉之际,不断有人口南迁,所以在三国时候,本地像今天X的陆家,还只是出了地区性的杰出人物,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家训”主题班会教案——初一(8)班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家训” 主题班会 (初二、六班剥茧见丝) [班会主题]: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家训” [班会标题]: 好家风,好家训——良好家风助我成长,传统美德由我弘扬 [活动班级]: 初二(6)班 [班会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家风家训及其由来。 2.树立学生建立文明良好的家风意识。 3.深化文明礼仪的学习,为共筑“中国梦”努力学习。 4.要求学生践行良好家风家训,传承并弘扬中华美德。 [活动准备]: 1.主题班会PPT 2.中国传统文化,良好家风相关历史资料。 [班会流程]: 1.什么是家风? (1)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的传统;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2)古代的家风:五常八德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3)新时代的家风:孝亲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道德要求,是维系家庭和谐的根本纽带。在孝亲之外,家庭成员还要将孝亲的美德扩大到家庭所在的民族和国家。这就是忠。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同时代人的美好事业,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

2.说一说你家的家风,家训 同学发言,说说自己家有有哪些家风家训,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3.古今中外家风故事 《颜氏家训》、《傅雷家书》 孔融让梨的故事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吉鸿昌---做官不许发财 曾国藩---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读书种菜养鱼喂猪) 早扫考宝(早起扫屋祭祖睦邻) 4.良好的家风家训有什么作用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一个家族家风的建构,对塑造孩子的成功与否、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好坏、家族人在社会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家风是一本既多彩又鲜活的教科书,伴随着孩子健康地成长。它虽没有文本要求挂在墙上,没有条目细则放在床头,但却在无形和潜在地发挥着教育功能,对孩子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的言谈举止影响孩子行为,陶冶孩子的情操,是他们成长的风向标。一般说来,学习型家庭的孩子喜欢读书,勤劳型家庭的孩子热爱劳动,和谐型家庭的孩子注重礼貌,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懂得尊重。不同的家风都会在孩子的意识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作用于他们性格、品质、价值观的形成。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风中,心情舒畅、心理安全、情趣高昂、学习奋进;反之,则精神空荡、心神不宁、态度消极、学习松懈。这便是家风的重要性,便是家风的感染和陶冶作用。 家风虽是家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它通过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的日常生活准则、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经常对孩子进行直接的教育和影响,往往比单纯说教、管教的作用大、收效好。它不仅影响孩子的现在,还会作用他们的未来。要形成好的家风,父母应以身作则、为人表率,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力争将家庭变为孩子德行修炼和素质增强的课堂。 5.家风与校风,班风 学生谈谈班风,以及自己对班风的建设。 熟记班规,谨守班规。 6.总结班会 总结班会的收获,提出对同学们今后的要求。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大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一个家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