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分组转发算法的模拟C

路由分组转发算法的模拟C
路由分组转发算法的模拟C

计算机网络作业

教材P128所述的分组转发算法如下:

(1)从数据报的首部提取目的主机的 IP 地址 D, 得出目的网络地址为 N。

(2)若网络 N 与此路由器直接相连,则把数据报直接交付目的主机 D;否则是间接交付,执行(3)。(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 D 的特定主机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4)。

(4)若路由表中有到达网络 N 的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

(5)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6)。(6)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将该算法加以修改便可用于如下图所示(P130)划分子网的B类网络。

该B类网络被划分为三个子网,它们分别为145.13.3.0,145.13.7.0和145.13.21.0。可知它们的子网掩码均为255.255.255.0。

修改后的算法如下:

(1)从收到的分组的首部提取目的 IP 地址 D。

(2)先用各网络的子网掩码和D逐比特相“与”,看是否和相应的网络地址匹配。若匹配,则将分组直接交付。否则就是间接交付,执行(3)。

(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 D的特定主机路由,则将分组传送给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4)。

(4)对路由表中的每一行的子网掩码和 D逐比特相“与”,若其结果与该行的目的网络地址匹配,则将分组传送给该行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

(5)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将分组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6)。(6)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用流程图表示上述算法如下:

用C++实现该算法,考虑传送到路由器R2处的IP数据报分组,经过路由选择决定如何投递,编制程序模拟IP数据报分组转发过程。在程序中,以手动方式输入数据分组的目的IP地址D来模拟上述算法中的步骤(1)(D以点分十进制形式输入,在程序中分四部分输入,每部分以回车结尾)。

设R2的路由表中,目的IP地址145.13.3.10有对应的特定主机路由,该特定路由指明发送到145.13.3.10的数据分组传送到路由器R3。同时又设R2的路由表有默认路由,默认路由的下一跳也是R3。而对于发送到网络145.13.0.0的数据分组均被直接传送到路由器R1。

即路由器R2的路由表如下图所示:

具体程序代码如下: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 //定义一个基类A

{

public:

int part1;

int part2;

int part3;

int part4;

};

A subnet_ID; //用于存储子网号

class B:public A //定义B类用于存储输入的点分十进制IP地址

{

public:

void display();

void input();

}D; //D用于存储输入的目的主机IP地址

void B::input() //定义input函数,用于输入参数,分四部分输入,每部分以回国结束

{

cin>>part1;

cin>>part2;

cin>>part3;

cin>>part4;

}

void B::display() //以点分十进制形式显示IP地址,子网掩码

{

cout<

cout<

cout<

cout<

}

class C //定义C类用于设定路由表中和项

{

public:

void setDEST(int p1,int p2,int p3,int p4);

void setSUBNET_MASK(int a1,int a2,int a3,int a4);

A DEST; //DEST为目的主机地址,类型为A

A SUBNET_MASK; //子网掩码,类型为A

};

void C::setDEST(int p1,int p2,int p3,int p4)

{

DEST.part1=p1;

DEST.part2=p2;

DEST.part3=p3;

DEST.part4=p4;

}

void C::setSUBNET_MASK(int a1,int a2,int a3,int a4)

{

SUBNET_MASK.part1=a1;

SUBNET_MASK.part2=a2;

SUBNET_MASK.part3=a3;

SUBNET_MASK.part4=a4;

}

void AND(B IP,C subnet_mask) //AND函数用于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遂位相“与”等到相应的子网号{

A SUB=subnet_mask.SUBNET_MASK;

subnet_ID.part1=IP.part1&SUB.part1;

subnet_ID.part2=IP.part2&SUB.part2;

subnet_ID.part3=IP.part3&SUB.part3;

subnet_ID.part4=IP.part4&SUB.part4;

}

int main()

{

C c[3];

c[0].setDEST(0,0,0,0); //为相应的路由表项赋值

c[0].setSUBNET_MASK(255,255,0,0);

c[1].setDEST(145,13,3,10);

c[1].setSUBNET_MASK(255,255,255,255);

c[2].setDEST(145,13,0,0);

c[2].setSUBNET_MASK(255,255,0,0);

cout<<"输入目的主机IP地址D:"<

D.input();

cout<<"开始路由选择!"<

cout<<"目的主机IP地址D为:";

D.display();

int flag=1; //定义一个标志,用于差别是否已经找到了相应的路由表项

for(int i=0;i<3;i++)

{

AND(D,c[i]);

if(subnet_ID.part1==c[i].DEST.part1&&subnet_ID.part2==c[i].DEST.part2&&subnet_ID.part3==c[i].DEST. part3&&subnet_ID.part4==c[i].DEST.part4)

{

if(i==1) //若对应于特定主机路由表项

{

cout<<"有相应的特定主机路由表项,数据分组发送到路由器R3!"<

flag=0;

break;

}

if(i==2) //若对应于普通路由表项

{

cout<<"找到相应路由表项,数据分组发送到路由器R1!"<

flag=0;

break;

}

}

}

if(flag) //未找到完全相符的路由表项则使用默认路由

{

cout<<"使用默认路由,数据分组发送到路由器R3!"<

}

return 0;

}

运行程序:

1、输入目的主机地址为145.13.3.10(表中有对就的特定主机路由表项),结果如下图:

2、输入目的主机地址为145.13.21.23,该主机是图中划分了子网的B类网络中的一台主机,据算法

可知数据分组应传送到路由器R1,结果如下图,可见与预计结果相符。

3、输入其它不是图中B类网络中的任一主机地址时由算法知应该使用默认路由,演示时输入

122.204.196.218,运行结果如下,可见与预计结果相符。

若路由表中没有配置默认路由,则前面所列的路由表中就删去第一行,并将上述程序代码加粗下划线部分修改成如下内容:

if(flag) //未找到完全相符的路由表项,而又没有默认路由则报告出错

{

cout<<"出错!未找到完全相符的路由表项或默认路由!"<

}

此时若再输入步骤(3)中的主机IP地址时则会报告出错,与算法中第六步相对应。实际运行如果见下图:

对于发送到路由器R1处的数据分组,其算法与前面所述的相似,现在只将R1的路由表列出如下:

目的主机所在的网络子网掩码下一跳地址

145.13.3.0 255.255.255.0 RA

145.13.7.0 255.255.255.0 RB

145.13.21.0 255.255.255.0 RC

………………

说明:设RA与子网145.13.3.0直接相连,设RB与子网145.13.7.0直接相连,设RC与子网145.13.21.0直接相连。若有主机直接与路由器R1相连,刚其对应的下一跳地址将是直接投递。

另外,对于特定主机路由,其对应的子网掩码为全1码,即255.255.255.255。

路由算法分类比较

路由算法是路由协议必须高效地提供其功能,尽量减少软件和应用的开销。 路由器使用路由算法来找到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由。 关于路由器如何收集网络的结构信息以及对之进行分析来确定最佳路由,有两种主要的路由算法:总体式路由算法和分散式路由算法。采用分散式路由算法时,每个路由器只有与它直接相连的路由器的信息——而没有网络中的每个路由器的信息。这些算法也被称为DV(距离向量)算法。采用总体式路由算法时,每个路由器都拥有网络中所有其他路由器的全部信息以及网络的流量状态。这些算法也被称为LS(链路状态)算法。 收敛是在最佳路径的判断上所有路由器达到一致的过程。当某个网络事件引起路由可用或不可用时,路由器就发出更新信息。路由更新信息遍及整个网络,引发重新计算最佳路径,最终达到所有路由器一致公认的最佳路径。收敛慢的路由算法会造成路径循环或网络中断。 路由算法的核心是路由选择算法,设计路由算法时要考虑的技术要素有: 1、选择最短路由还是最佳路由; 2、通信子网是采用虚电路操作方式还是采用数据报的操作方式; 3、采用分布式路由算法还是采用集中式路由算法; 4、考虑关于网络拓扑、流量和延迟等网络信息的来源; 5、确定采用静态路由还是动态路由。 各路由算法的区别点包括:静态与动态、单路径与多路径、平坦与分层、主机智能与路由器智能、域内与域间、链接状态与距离向量。 链接状态算法(也叫做短路径优先算法)把路由信息散布到网络的每个节点,不过每个路由器只发送路由表中描述其自己链接状态的部分。 距离向量算法(也叫做 Bellman-Ford算法)中每个路由器发送路由表的全部或部分,但只发给其邻居。 也就是说,链接状态算法到处发送较少的更新信息,而距离向量算法只向相邻的路由器发送较多的更新信息。 metric是路由算法用以确定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的计量标准,如路径长度。

路由算法分类

路由算法及分类 路由算法及分类: 1、非自适应算法,静态路由算法 不能根据网络流量和拓扑结构的变化更新路由表,使用静态路由表,也称为固定式路由选择算法。 特点:简单,开销少;灵活性差。 2、自适应算法,动态路由算法 可根据网络流量和拓扑结构的变化更新路由表。 特点:开销大;健壮性和灵活性好。 3、最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 如果路由器J 在路由器I 到K 的最优路由上,那么从J 到K 的最优路由会落在同一路由上。 4、汇集树(sink tree) 从所有的源结点到一个给定的目的结点的最优路由的集合形成了一个以目的结点为根的树,称为汇集树; 路由算法的目的是找出并使用汇集树。 几种典型的路由选择算法: 1、最短路径路由算法(Shortest Path Routing) 1)基本思想 构建子网的拓扑图,图中的每个结点代表一个路由器,每条弧代表一条通信线路。为了选择两个路由器间的路由,算法在图中找出最短路径。

2)测量路径长度的方法 结点数量 地理距离 传输延迟 距离、信道带宽等参数的加权函数 3)Dijkstra算法 每个结点用从源结点沿已知最佳路径到本结点的距离来标注,标注分为临时性标注和永久性标注; 初始时,所有结点都为临时性标注,标注为无穷大; 将源结点标注为0,且为永久性标注,并令其为工作结点; 检查与工作结点相邻的临时性结点,若该结点到工作结点的距离与工作结点的标注之和小于该结点的标注,则用新计算得到的和重新标注该结点; 在整个图中查找具有最小值的临时性标注结点,将其变为永久性结点,并成为下一轮检查的工作结点; 重复第四、五步,直到目的结点成为工作结点; 2、洪泛及选择洪泛算法 1)洪泛算法(Flooding) 属于静态路由算法 a)基本思想 把收到的每一个包,向除了该包到来的线路外的所有输出线路发送。

式算法设计基础(第四章)路由算法

分布式算法设计基础 第四章路由算法(Routing Algorithms) 一般地,一个进程并不直接用一个其他每一个结点联结,一个结点能够直接发送信息邮包的结点集合称之为该结点的邻居。所谓路由是一个刻画决策过程的术语,根据这个决策过程,一个结点选择其邻居结点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使这条路上的邮包最终到达目的地。设计路由算法的目的是对每个结点产生一个决策过程,以便执行该功能并确保每个邮包的投递。 显然,每个结点都要保留网络拓扑结构的一些信息作为(局部)决策的工作基础,我们把这些信息与路由表联系在一起,根据这些表的引导,路由问题可以很自然地分成两部分: (1)表计算在网络初始化的时候计算路由表,且当网络拓扑结构发生改变时,该表必须重新计算更新; (2)邮包转递通常,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和评价一个“好”的路由方法: (3)正确性算法必须把递交给网络的每一个邮包投递到它的最终目的地; (4)复杂性路由表的计算算法应该尽可能地使用极少的信息、时间和存储; (5)有效性算法必须经过“好”的路径发送邮包,例如,路径只承受小的时间延迟,并且保证整个网络高度流畅(通畅)。若一个路由算法使用“最佳”路径,则该算法称为最优的,令人满意的; (6)健壮性在拓扑结构被改变的情况下(如增加或删除一个结点和通道),算法能自动更新路由表,以便在修改后的网络中执行路由选择功能; (7)适应性算法应能调整路由表以便平衡通道和结点负载,以免这些要经过的结点和通道过于忙碌; (8)公平性算法应该以相同的优先级公平地为每个用户提供服务。 这些标准并不一定都能达到,其中一些有时候是相互冲突的,大多数算法只能针对其中的一部分是比较好的。 一般地,网络的拓扑结构抽象地用一个图来表示,于是,算法的最优性依赖于图中什么是“最佳”路径。有几种“最佳”的概念,每一种都与

基于蚁群算法路由选择可视化动态模拟

基于蚁群算法路由选择可视化动态模拟 路由选择是一种基于网络层的协议,而所有流行的网络层路由选择协议都是基于以下两种典型的分布式算法之一:距离向量路由算法和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组合优化问题是人们在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和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经常遇到的问题,其中许多问题如旅行商问题、0-1背包问题、图着色问题、装箱问题等,都被证明为NP-困难问题。用确定性的优化算法求NP完全问题的最优解,其计算时间使人难以忍受或因问题的高难度而使其计算时间随问题规模的增加以指数速度延长。用近似算法如启发式算法求解得到的近似解不能保证其可行性和最优性,甚至无法知道所得解同最优解的近似程度。因而在求解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时,传统的优化算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在过去的10多年,蚁群算法(ACO)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量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在某些领域的优势。蚁群算法是一种新型的模拟进化算法, 研究表明该算法具有并行性, 鲁棒性等优良性质。本文阐述了蚁群算法的原理,详细的说明了蚂蚁算法中各个功能模块,并介绍了该算法在理论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目录 前言 (1) 第1章绪论 (2) 1.1 路由选择的意义 (2) 1.1.1 路由选择技术的组成 (2) 1.1.2 路由算法设计目标 (3) 1.1.3 路由算法的分类 (4) 1.1.4 路由算法衡量的标准 (4) 1.2.目前常用的路由算法 (5) 1.2.1 最短路径算法 (5) 第2章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7) 2.1蚂蚁算法的产生 (7) 2.2 蚂蚁算法的算法思想 (7) 2.3蚁群算法原理 (8) 2.4 蚁群算法的应用 (12) 2.4.1蚂蚁算法在电信网动态路由优化中的应用 (12) 2.4.2蚂蚁算法在组合优化中的应用 (12) 2.5 蚂蚁算法的未来发展 (12) 2.5.1 MMAS ( Max2Min ant system) 最大最小蚁群算法 (12) 2.5.2 具有变异特征的蚁群算法 (12) 2.5.3 自适应蚁群算法 (13) 2.5.4大规模集成电路综合布线 (13) 2.5.5电信网络路由 (13) 第3章开发工具 (14) 3.1软件环境 (14) 3.2其他资料 (14) 3.3 Java 的简单介绍 (14) 3.3.1 网络时代的需要 (14) 3.3.2 Internet的普及 (14) 3.3.3 跨平台可移植性的要求 (14) 3.4 Java 的主要特点 (15) 3.4.1 简单性 (15) 3.4.2 安全性 (15) 3.4.3 面向对象性 (15) 3.4.4 可靠性 (16) 第4章具体的功能结构 (17) 4.1 系统的结构总框图 (17) 4.2 蚂蚁算法的主要步骤 (18) 第5章系统的实现 (25) 5.1蚁群算法的实现结果 (25) 第6章算法的不足和改进 (29) 6.1 算法的不足 (29)

银行家算法-实验报告

淮海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实验报告书 课程名:《操作系统原理》 题目:银行家算法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实验目的 银行家算法是操作系统中避免死锁的典型算法,本实验可以加深对银行家算法的步骤和相关数据结构用法的更好理解。 实验环境 Turbo C 2.0/3.0或VC++6.0 实验学时 4学时,必做实验。 二、实验内容 用C语言编写一个简单的银行家算法模拟程序,用银行家算法实现资源分配。程序能模拟多个进程共享多种资源的情形。进程可动态地申请资源,系统按各进程的申请动态地分配资源。要求程序具有显示和打印各进程的某一时刻的资源分配表和安全序列;显示和打印各进程依次要求申请的资源数量以及为某进程分配资源后的有关资源数据的情况。 三、实验说明 实验中进程的数量、资源的种类以及每种资源的总量Total[j]最好允许动态指定。初始时每个进程运行过程中的最大资源需求量Max[i,j]和系统已分配给该进程的资源量Allocation[i,j]均为已知(这些数值可以在程序运行时动态输入),而算法中其他数据结构的值(包括Need[i,j]、Available[j])则需要由程序根据已知量的值计算产生。 四、实验步骤 1、理解本实验中关于两种调度算法的说明。 2、根据调度算法的说明,画出相应的程序流程图。 3、按照程序流程图,用C语言编程并实现。 五、分析与思考 1.要找出某一状态下所有可能的安全序列,程序该如何实现? 答:要找出这个状态下的所有可能的安全序列,前提是要是使这个系统先处于安全状态,而系统的状态可通过以下来描述: 进程剩余申请数=最大申请数-占有数;可分配资源数=总数-占有数之和; 通过这个描述来算出系统是否安全,从而找出所有的安全序列。 2.银行家算法的局限性有哪些?

网络路由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网络路由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姓名:朱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石坚 20070604

摘要 随着通信技术和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多媒体应用对网络信息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由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由于路由算法是路由技术的核心,因而研究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这方面,不断发展和提出了各种新的路由算法。如何对这些路由算法进行性能评价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的课题。 本文开发了一个实用的、开放性强的、界面友好的、集仿真过程与图形显示数据分析于一体的网络路由仿真平台RSP。该平台可随机产生有线网络拓扑图、蜂窝移动网络拓扑图、Ad Hoc网络拓扑图,由用户选择或添加被测试的路由算法,根据仿真执行过程中记录下的参数有效的测试和比较路由算法的性能。 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1)根据有线网络的空间分布特性,实现了基于人口密度的有线网络节点分布建模。 (2)根据蜂窝移动网络的空间分布特性,采用遗传算法解决了无线基站的选址优化问题。 (3)根据Ad Hoc网络的节点运动特性,分析了节点的移动模型,实现了参考点组移动模型。 (4)根据实际网络的链路连接特性,分析了Waxman和Doar这两种随机链路生成算法,并采用Doar算法实现了随机链路的生成。 (5)对源路由算法和分布式路由算法的性能评价度量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算法性能评价的主要性能指标。 (6)设计了路由算法接口,实现了开放式路由仿真,用户只需按照路由算法接口的标准编写路由算法程序,网络路由仿真平台就可以动态加载该路由算法程序。 关键词:路由仿真有线网络蜂窝移动网络Ad Hoc网络网络链路

《银行家算法的模拟实现》—实验报告

《银行家算法的模拟实现》 --实验报告 题目: 银行家算法的模拟实现 专业: 班级: 组员: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死锁会引起计算机工作僵死,因此操作系统中必须防止。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独立的使用高级语言编写和调试一个系统动态分配资源的简单模拟程序,了解死锁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并采用银行家算法有效地防止死锁的发生,以加深对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 模拟实现银行家算法实现死锁避免。要求:初始数据(如系统在T0时刻的资源分配情况、每一种资源的总数量)从文本文件读入,文件中给出最大需求矩阵Max、分配矩阵Allocation,在程序中求得需求矩阵Need和可利用资源向量Available。 三、实验分析过程 1、整个银行家算法的思路。 先对用户提出的请求进行合法性检查,再进行预分配,利用安全性检查算法进行安全性检查。 1)进程一开始向系统提出最大需求量. 2)进程每次提出新的需求(分期贷款)都统计是否超出它事先提出的最大需求量. 3)若正常,则判断该进程所需剩余剩余量(包括本次申请)是否超出系统所掌握的 剩余资源量,若不超出,则分配,否则等待 2、算法用到的主要数据结构和C语言说明。 (1)、可利用资源向量INT A V AILABLE[M] M为资源的类型。 (2)、最大需求矩阵INT MAX[N][M] N为进程的数量。 (3)、已分配矩阵INT ALLOCA TION[N][M] (4)、还需求矩阵INT NEED[N][N] (5)、申请各类资源数量int Request[x]; // (6)、工作向量int Work[x]; (7)、int Finish[y]; //表示系统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分配给进程,0为否,非0为是 3、银行家算法(主程序) (1)、系统初始化。输入进程数量,资源种类,各进程已分配、还需求各资源数量,各资源可用数量等 (2)、输入用户的请求三元组(I,J,K),为进程I申请K个J类资源。 (3)、检查用户的请求是否小于还需求的数量,条件是K<=NEED[I,J]。如果条件不符则提示重新输入,即不允许索取大于需求量 (4)、检查用户的请求是否小于系统中的可利用资源数量,条件是K<=A V ALIABLE[I,J]。 如果条件不符则申请失败,阻塞该进程,重新进行进程动态资源申请(使用goto语句) (5)、进行资源的预分配,语句如下: A V ALIBLE[I][J]= A V ALIBLE[I][J]-K; ALLOCATION[I][J]= ALLOCATION[I][J]+K; NEED[I][J]=NEED[I][J]-K;

路由算法介绍

路由算法介绍 网络层的作用:1、路由选择 2、网络互连 3、拥塞控制 4、为上层提供服务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将分组从源机器路由到目标机器。完成路由选择的路由算法是网络层设计的最主要内容。 路由算法:它负责确定一个进来的分组应该被传送到哪一条输出线路上。 如果是数据报子网,将在每一个分组到达时作此决定 如果是虚电路子网,是在虚电路建立时决定,该连接上所有分组都将沿此线路传输 路由算法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正确性简单性健壮性稳定性公平性最优性路由算法的原则:按照某种指标(传输延迟,所经过的站点数目等)找到一条从源节点到目标节点的较好路径。 静态算法:不会根据当前测量或者估计的流量和拓扑结构,来调整它们的路由决策,所有的路由选择是预先在离线情况下计算好的,在网络启动的时候被下载到路由器中。 1、最短路径路由:

如图所示,图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台路由器,每条弧代表一条通信线路,线路上的数字是它的开销。现在我们想找到从A到D的最短路径。过程: (1)节点A标记为永久节点,依次检查每一个与A相邻的节点,并检查它们与A之间的距离。 (2)如果新的标记距离小于该节点原来的标记,说明找到了一条更短路径,该节点需要重新标记,作为暂时性标记 (3)检查整个图中所有有暂时性标记的节点,使其中具有最小标记的那个节点成为永久节点,并且作为下一个工作节点。 (4)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没有新的永久节点为止。 如下图所示 2、扩散法:每一个进来的分组将被发送到除了它进来的那条线路之外的每一条输出线路上。 产生的问题:会产生大量的重复分组。

解决办法: 在数据包头设一个计数器初值,每经过一个节点自动减1,计数值 为0 时,丢弃该数据包 在每个节点上建立登记表,则数据包再次经过时丢弃 缺点:重复数据包多,浪费带宽 优点:可靠性高,可用于并发数据库更新。极好的健壮性,可用于军事应用。常作为衡量标准,评价其它路由算法 现代计算机网络通常使用动态的路由算法(自适应算法),而不是上面介绍的静态路由算法,因为静态路由算法不会考虑到网络的当前负载情况。 自适应算法:随拓扑结构和流量的变化改变它们的路由决策,又称为动态路由算法。 1、 距离矢量路由:每个路由器维护一张表(即一个矢量),表中列出了当前抑制的到每个目标的最佳距离,以及所使用的线路。通过邻居之间互相交换信息,路由器不断更新它们内部的表。 举例: B A E F D C 2 3 7 6 1 8 5 4 延迟信息B

基于DV算法的路由器模拟设计与实现实验报告

基于DV算法的路由器设计与实现 实验报告 学院: 姓名: 日期:

一.实验目的 1.深入理解分布式路由选择算法,以最简单的DV算法来增强对路由算法的认识 2.理解、掌握和利用距离向量算法 3.所实现的路由器模拟Internet上的IP路由器。它能确定网络的最短路由,并在这些利用上传输分组 二.DV算法描述 距离矢量算法,也称为Bellman-Ford shortest path algorithm,每个路由器都定期或拓扑结构突发变化时与其相邻的所有路由器交换路由表,据此更新它们自己的路由表。 DV算法工作方式:每个路由器维护一路由表,表中分为三个表项:目的地址,列出了当前可达的目的网络地址;到达目的地址下一跳,列出了下一跳的IP地址;到达目的地址的代价,以距离或跳数为表征。 路由表更新规则: 1.发现了一条到达某目的的新路由,而该路由在原来的路由表中不存在(即发现了一条新路由),则在路由表中增加该路由。 2.发现了一条到达某目的的、距离更短的新路由,则用该路由替换原有的路由。 3.到达某目的的一条路由,其后继结点到达该目的地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则需要更新该路由的距离。 在此实验当中,为了实现和模拟的方便,刚开始初始化生成一个网络连接图的二维数组(见mainManager/RoutersInit.java,初始化的二维数组是entity/NetMap.java);每个路由器类包括了路由器ID,端口,routerTable对象,还有两个HashMap(一个存储为每一个相邻路由器的计时器,一个存储每一个相邻路由器的上一次交流时间);路由表采用了两个数组来实现,一个数组存储到各个网络的下一跳,一个数组存储到各个网络的跳数,如下结构,以路由器一为例,(路由表的默认数组和两个真是数组的显示信息,其中下一跳是0表示不可达的下一跳,不是0如2004表示下一跳是2004,在距离数组里,如果是16表示不可达,如果是0,表示到本身路由,不是0或16表示可达且跳数为该数值),如下图路由表左边方框中的信息所示:

编程序模拟银行家算法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原理 题目:编程序模拟银行家算法 系名:信息工程系 专业班级:软件1121 姓名:钟伟 学号:10212812120 指导教师:苏永红 2014年 6 月13 日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信息工程系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苏永红 班级名称:软件1121 开课系、教研室:软件与信息安全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是《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后续实践课程,旨在通过一周的实践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中操作系统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操作系统原理、Linux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技术进行实际问题处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含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和系统测试的能力。 学生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到测试的全过程。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题目 编程序模拟银行家算法 2、课程设计内容 本课程设计要求在Linux操作系统,GCC编译环境下开发。 银行家算法是避免死锁的一种重要方法,本实验要求用用c/c++语言在Linux操作系统 环境下编写和调试一个简单的银行家算法程序。加深了解有关资源申请、避免死锁等概念,并体会和了解死锁和避免死锁的具体实施方法。 思想:将一定数量的资金供多个用户周转使用,当用户对资金的最大申请量不超过现存 资金时可接纳一个新客户,客户可以分期借款,但借款总数不能超过最大的申请量。银行家 对客户的借款可以推迟支付,但是能够使客户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借款,客户得到所有的借 款后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归还。用银行家算法分配资源时,测试进程对资源的最大需求量,若 现存资源能满足最大需求就满足当前进程的申请,否则推迟分配,这样能够保证至少有一个 进程可以得到所需的全部资源而执行到结束,然后归还资源,若OS能保证所有进程在有限 的时间内得到所需资源则称系统处于安全状态。 3、设计报告撰写格式要求: 1设计题目与要求 2 设计思想 3系统结构 4 数据结构的说明和模块的算法流程图 5 使用说明书(即用户手册):内容包含如何登录、退出、读、写等操作说明 6 运行结果和结果分析(其中包括实验的检查结果、程序的运行情况) 7 自我评价与总结 8 附录:程序清单,注意加注释(包括关键字、方法、变量等),在每个模块前加注释;

计算机网络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 一,实验内容: A D 设计一个算法,实现上面拓扑图的各个结点之间路由表的交换,要求显示出结点路由表的交换过程并显示每次交换结束后的各个结点保存的路由表的内容。最后显示交换了几次后各个结点路由表开始变得稳定。 二,算法设计: 首先创建一个类。它有两个成员变量。一个是二维数组型的x[i][j]用来存放从加点i到结点j的距离,一个是一位数组型的y[i]用来存放从源结点到目标结点i的路径上的第一个途经的结点。然后为每一个结点实例化一个对象用来存放此节点的路由表。初始化各个节点的路由表,如果两个节点之间有连线则将其之间的距离赋给x[i][j],y[j]=j.如果没有直接路径则设 x[i][j]=1000,y[j]=0.算法开始的时候各个结点交换路由表。比较如果有类似x[i][j]和x[j][k]的项则设置 x[i][k]=MIN(x[i][k],x[i][j]+x[j][k]),为了在结点A的邻居节点执行距离矢量路由更新时,它使用的是A的旧表,可以再设置两个二

维数组用来暂时存放各个节点的新路由表,待各个节点一次交换都完毕后在把暂存的新节点依次赋给各个节点的路由表。各个节点都执行此操作,为了确定供交换了几次可以设置一个标质量k.初始k=0,交换一次K就加一,最后k的值便是交换的次数。 三,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刚开始遇到这个题目是觉得无从下手,觉得这个图这么复杂函数循环又没有规律怎样让各个节点依次交换呢,又怎样判断什么时候各个节点的路由表变稳定呢?着一些列的问题使自己变得很烦躁。待到心情平静下来认真的一点一点推敲的时候发现只有七个节点,为每个节点设置一个交换函数也不麻烦而且这样思路便变得非常的清楚,至于怎样知道何时路由表稳定则我在每个结点函数中设置了一个标志量,在主函数中将其初始化为零,在下面的结点函数中都将其变成1,这样只有调用子函数这个标志量便会变成1,检测标质量是否为1来判断路由表是否变的稳定。 四,源代码 package wangluo; class Jiedian { int y[]=new int[8]; //存放路径上的下一个节点 int x[][]=new int[8][8]; //存放节点间的距离 } public class Luyou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Jiedian a=new Jiedian();

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第五章

第5章网络层 5.1网络层概述 网络层负责数据包经过多条链路、由信源到信宿传递过程,并保证每个数据包能够成功和有效率地从出发点到达目的地。为实现端到端的传递,网络层提供了两种服务:线路交换和路由选择。线路交换是在物理链路之间建立临时的连接,每个数据包都通过这个临时链路进行传输;路由选择是选择数据包传输的最佳路径,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数据包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路由到达目的地,然后再在目的地重新按照原始顺序组装起来。 网络层是通信子网的最高层,对上层用户屏蔽了子网通信的细节,如子网类型、拓扑结构、子网数目,向上层提供一致的服务、统一的地址。 5.1.1网络层功能 (1)为传输层提供建立、维持和释放网络连接的手段,完成路由选择、拥塞控制、网络 互联等功能。 (2)根据传输层的要求选择网络服务质量。服务质量的参数主要包括:残留差错率、服 务可用性、可靠性、吞吐量、传输延迟等。 (3)对数据传输过程实现流量控制、差错控制以及顺序控制。 (4)提高资源子网主机节点与通信子网的接口,向传输层提供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网络中主机间的报文传输,其关键问题之一是使用数据链路层服务将每个报文从源端传输到目的端。 基本功能:实现端到端的网络连接,屏蔽不同子网技术的差异,向上层提供一致的服务。 主要功能: 路由选择和转发 通过网络连接在主机之间提供分组交换功能 分组的分段与成块,差错控制、顺序化、流量控制

5.1.2网络层服务的特点 网络层的服务有如下特点: (1)最重要的特点是无连接 (2)服务是不可靠的,传送过程中可能延迟、不按顺序到达或者丢失等 (3)服务是尽力而为的。 网络层实现这种无连接服务的分组传送机制称为网际协议,通称IP协议。 网络层服务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服务应与通信子网技术无关。 (2)通信子网的数量、类型和拓扑结构对传输层是隐蔽的。 (3)传输层能获得的网络地址应采用统一的编号形式,即使跨越多个LAN和WAN。 5.2路由算法 路由算法是网络层软件的一部分,它负责确定一个进来的分组应该被传送到哪条输出线路上。 5.2.1路由算法选择的参考标准 路由算法选择有以下参考标准: (1)正确性:沿着路由表所指引的路由,分组一定能够传输到最终到达的目的网络和目 的主机。 (2)最优化:指路由算法选择最佳路径的能力。 (3)简洁性:算法设计简洁,利用最少的软件和开销,提供最有效的功能。 (4)坚固性:路由算法处于非正常或不可预料的环境时,如硬件故障、负载过高或操作 失误时,都能正确运行。 (5)快速收敛:收敛是在最佳路径的判断上所有路由器到达一致的过程。收敛慢的路由 算法会造成路径循环或网络中断。 (6)灵活性:路由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适应各种网络环境。

rip路由算法

思东张宏科 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仿真分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李园利王宇二 三距离向量路由算法(Bellman-Ford Routing Algorithm),也叫做最大流量演算法(Ford-Fulkerson Algorithm),其被距离向量协议作为一个算法,如RIP, BGP, ISO IDRP, NOVELL IPX。使用这个算法的路由器必须掌握这个距离表(它是一个一维排列-“一个向量”),它告诉在网络中每个节点的最远和最近距离。在距离表中的这个信息是根据临近接点信息的改变而时时更新的。表中数据的量和在网络中的所有的接点(除了它自己本身)是等同的。这个表中的列代表直接和它相连的邻居,行代表在网络中的所有目的地。每个数据包括传送数据包到每个在网上的目的地的路径和距离/或时间在那个路径上来传输(我们叫这个为“成本”)。这个在那个算法中的度量公式是跳跃的次数,等待时间,流出数据包的数量,等等。 在距离向量路由算法中,相邻路由器之间周期性地相互交换各自的路由表备份。当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之间也将及时地相互通知有关变更信息。

相邻路由器B发送请求报文,路由器B的RIP收到请求报文后,响应请求,回发包含本地路由表信息的响应报文。路由器A的RIP收到响应报文后,修改本地路由表的信息,同时以触发修改的形式向相邻路由器B广播本地路由修改信息。路由器B收到触发修改报文后,又向其各自的相邻路由器发送触发修改报文。在一连串触发修改广播后,各路由器的路由都得到修改并保持最新信息。同时,RIP每30秒向相邻路由器广播本地路由表,各相邻路由器的RIP在收到路由报文后,对本地路由进行的维护,在众多路由中选择一条最佳路由并向各自的相邻网广播路由修改信息,使路由达到全局的有效。运行RIP协议的路由器并不是把每一条新的路由信息都添加到自己的路由表中。而是根据Bellman-ford算法的最佳度量的计算公式获得D(i,j),并根据D(i,j)的结果,更新路由条目: (1)如果路由条目是新的,则接受路由器将把该条目加入路由表中; (2)如果此路由已存在于路由表,但新的路由条目具有不同的来源,并且该条目具有更低的跳数,则路由表将用新的条目替换已存在的条目; (3)如果此路由已存在于路由表中,并且两个条目的来源相同,则路由表将用新的条目替换已存在的条目,尽管两者的度量值一样。 五稳定性---RIP 协议每30秒向相邻路由器发送一次路由更新信息,同时监听来自网络中的其它相邻路由器的路由信息,从而实现对本地路由表的动态维护,以确保IP层发送报文时选择正确的路由。 在实际系统中,我们可以将无穷大设置为网络的最大跳数加1。但是当采用时延作为距离的长度时,将很难定义一个合适的时延上界。该时延的上界应足够大,以避免将长时延的路径认为是故障的链路 六公平性---它对好消息的反应迅速,但对坏消息却反应迟钝 1)、协议中规定,一条有效的路由信息的度量(metric)不能超过15,这就使得该协议不能应用于很大型的网络,应该说正是由于设计者考虑到该协议只适合于小型网络所以才进行了这一限制。对于metric为16的目标网络来说,即认为其不可到达。 2)、该路由协议应用到实际中时,很容易出现“计数到无穷大”的现象,这使得路由收敛很慢,在网络拓扑结构变化以后需要很长时间路由信息才能稳定下来。 3)、该协议以跳数,即报文经过的路由器个数为衡量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路由,这一措施欠合理性,因为没有考虑网络延时、可靠性、线路负荷等因素对传输质量和速度的影响。

NS2中蚁群算法路由协议的实现_田克纯

一、引言 目前,最广泛使用的验证网络协议的正确性和测试相关性能的方法是通过虚拟环境进行模拟仿真。NS2是最流行的进行网络模拟的软件之一,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的LNBL网络研究组于1989年开发的一个开放源代码的网络仿真软件[1],已广泛被科研院所和各大高校用于网络分析、研究和教学。 蚁群算法是M.Dorigo提出的一种基于生物习性的启发式算法,用于解决复杂组合优化问题。它能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对复杂问题有一个较优的结果,在网络路由方面,该算法也体现出了很好的路由性能。虽然NS2集成了大量典型的有线和无线网络下各个层的协议,但还没有提供蚁群算法协议功能,因此以下主要论述把蚁群算法集成到NS2中,并能在Otcl脚本中使用的实现方法。 二、NS2原理[2] NS2是一个离散事件模拟器,其核心部分是一个离散事件模拟引擎。NS2中有一个“调度器”类,负责记录当前时间,调度网络时间队列中的事件,并提供函数产生新事件,指定事件发生的时间。在一个网络模拟器中,典型的时间包括分组到达,时钟超时等,模拟时钟的推进由事件发生的时间量决定。模拟处理过程的速率不直接对应着实际时间。一个事件的处理可能又会产生后继的时间。模拟器所做的就是不停地处理一个个事件,直到所有的事件都被处理完或者某一特定事件发生为止。 NS2还有一个丰富的构件库,有了这个构件库,用户可以完成自己所要研究的系统的建模工作。NS2的构件库所支持的网络类型包括广域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所支持的路由方式包括层次路由、动态路由、多播路由等。NS2还提供了跟踪和检测的对象,可以把网络系统中的状态和事件记录下来以便分析。NS2构件库的部分类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NS2中的网络构件一般由相互关联的两个类来实现,一个在C++中,一个在Otcl中,这种方式称为分裂对象模型。构件的主要功能是在C++中实现的,Otcl中的类则主要提供C++对象面向用户的接口。C++对象和Otcl对象之间的这种连接机制就是TclCL。这种分裂对象模型增强了可扩展性和可组合性。 NS2中蚁群算法路由协议的实现 田克纯,农秀凤,王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网络模拟是当前网络通信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网络通信的建设开发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NS2由于其扩展性强、执行效率高,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网络的仿真。首先介绍NS2的原理,然后结合 蚁群算法介绍如何添加新协议到NS环境下并实现,最后给出新协议AntSense的仿真结果。 关键词:网络模拟;NS2;蚁群算法;新协议 中图分类号:T 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545(2010)04-0043-04 43

计算机网络GBN和路由算法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GBN 和路由算法 学号:13410801 教师:尹辉 GBh 模拟实验 1. 实验目的 运用java 编程语言实现基于 Go-Back-N 的可靠数据传输软件。 2. 实验意义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能够对可靠数据传输原理有进一步的理 解和掌握。 3. 实验背景 Go-Back- N 的有限状态机模型表示如下图所示: rdt_send(data) if (nexteeqnum < base 十N) t compute chksum m ake_p kt(snd pktfnextseq num)),n extseqn umxJ ota ;ch ksu m ) u di_se nd(s nd pkt(nextseq numj) if (base == nextseqnum) start 」inn 的 nextseqnum - nextseqnurm + 1 1 etse start_timer udtjen d( sn dp kt (base)) udt_se n d(sn dp kt (base+)) udt_se n d(sn dp kt (nex tseq num-1]) (a) 姓名:房皓 timeout

rdt_rcv(rcvpkt) && notcorru pt( rcvpkt)故& h a sseq num( rcvpkt ,expectedseq num^) extra ct( rcvpkt r d ata ) d e live L_data (data) m a ke_pkt (snd pkt ? ACK ,expec tedsBq 仃 um) ud j t_send(sndpld) (b ) 图为Go-Back-N 的有限状态机模型(a )发送端(b )接受端 4. 实验步骤 (1) 选择java 编程语言编程实现基于Go-Back-N 的可靠数据 传输软件。 (2) 在实际网络环境或模拟不可靠网络环境中测试和验证 自己的可靠数据传输软件。 5. 实验环境 (1) 实验语言:JAVA (2) 实验平台:Eclipse (3) 引用库函数:随机(Random )库、计时库(Timer ) 6. 类概览与描述 (1) Sender 类:继承于Thread (线程)类,模拟发送方的 一切功 能,主要功能函数有: A. Public void run () - 启动函数,标识开始发送数 据包 B. Sender ()――构造函数,分配并初始化窗口值 C. Public void getack ( in tack ) A CK 接收函数,接 收接收方返回的ACK 并进行验证是否为期待的 ACK 值(若不是,则重发) default udt_send(sndpkt>

路由算法的比较及电路交换与包交换的优缺点

LS路由算法与DV路由算法的比较 徐雄博20050830226 信息安全 2 班 摘要:当一个分组要从源主机带目的主机时,网络层必须确定从发送方到接受方的分组所采用的路径。选路算法的目的就是给定一组路由器以及连接路由器的链路,选路算法要找到一条从源路由器到目的路由器的“好”的路径,即具有最低费用的路径。根据算法是全局性的还是分布式的,选路算法可分为两种:具有全局状态信息的链路状态算法(link state algorithm, LS)以及分散式的选路算法距离向量算法(distance-vector, DV)。本文将通过对这两种算法的比较来找出两个算法在不同的情况下,每种算法的适应环境。 关键词:路由算法;RIP路由协议;OSPF路由协议;LS路由算法;DV路由算法 Abstraction:When a packet want to round from source host to destination host, the network layer must nonetheless determine the path that packets take from senders to receivers. The purpose of a routing algorithm is that given a set of routers, with links connecting the router, a routing algorithm finds a “good” path from source router to destination router. Typically, a good path is one that has the least cost.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algorithms are global or decentralized, the routing algorithm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algorithms with global state information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link-state (LS) algorithms, and the decentralized routing algorithm called a distance-vector (DV) algorithm. Through this passage we will find the environment which suits each algorithm most. Keywords:routing algorithm,RIP,OSPF,LS,DV 1.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越来越普及。不同的网络层提供的不管是数据服务还是虚电路服务,网络层都必须确定为从发送方到接受方的分组所采用的路径。我们看到选路的工作是从发送方到接受方通过路由器的网络决定的好路径。选路算法的目的是简单的,即给定一组路由器以及连接路由器的链路,选路算法要找到一条从源路由器到目的路由器的“好”的路径,。通常一条好的路径指具有最低费用的路径。对选路算法分类的一种方法是根据该算是全局性的还是分散式的可分为全局选路算法(global routing algorithm)和分散式选路算法(decentralized routing algorithm)[1]。而根据这两个路由选路算法,历史上曾有两个选路协议曾被广泛用于Internet上自治系统内的选路:选路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IP)与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2]。 2.路由算法 路由算法在路由协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何种算法往往决定了最终的寻径结果,因此选择路由算法一定要仔细。通常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设计目标: ——(1)最优化:指路由算法选择最佳路径的能力。 ——(2)简洁性:算法设计简洁,利用最少的软件和开销,提供最有效的功能。 ——(3)坚固性:路由算法处于非正常或不可预料的环境时,如硬件故障、负载过高或操作失误时,都能正确运行。由于路由器分布在网络联接点上,所以在它们出故障时会产生严重后果。最好的路由器算法通常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并在各种网络环境下被证实是可靠的。

银行家算法设计实验报告

银行家算法设计实验报告

银行家算法设计实验报告 一.题目分析 1.银行家算法: 我们可以把操作系统看做是银行家,操作系统管理的资源相当于银行家管理的资金,进程向操作系统请求资源相当于客户向银行家贷款。操作系统按银行家制定的规则为进程分配资源,当进程首次申请资源时,要测试该进程尚需求的资源量,若是系统现存的资源可以满足它尚需求的资源量,则按当前的申请量来分配资源,否则就推迟分配。 当进程在执行中继续申请资源时,先测试该进程申请的资源量是否超过了它尚需的资源量。若超过则拒绝分配,若没有超过则再测试系统尚存的资源是否满足该进程尚需的资源量,若满足即可按当前的申请量来分配,若不满足亦推迟分配。 2.基本要求: (1)可以输入某系统的资源以及T0时刻进程对资源的占用及需求情况的表项,以及T0时刻系统的可利用资源数。 (2)对T0时刻的进行安全性检测,即检测在T0时刻该状态是否安全。

(3)进程申请资源,用银行家算法对其进行检测,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A. 所申请的资源大于其所需资源,提示分配不合理不予分配并返回 B. 所申请的资源未大于其所需资源, 但大于系统此时的可利用资源,提 示分配不合理不予分配并返回。 C. 所申请的资源未大于其所需资源, 亦未大于系统此时的可利用资源,预 分配并进行安全性检查: a. 预分配后系统是安全的,将该进 程所申请的资源予以实际分配并 打印后返回。 b. 与分配后系统进入不安全状态,提示系统不安全并返回。 (4)对输入进行检查,即若输入不符合条件,应当报错并返回重新输入。 3.目的: 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充分地分析和理解题 目,叙述系统的要求,明确程序要求实现的功能以及限制条件。 明白自己需要用代码实现的功能,清楚编写每部分代码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有条理不遗漏的用代码实现银行家算法。

2020年计算机四级网络工程师复习要点:路由选择算法的分类(最新)

2020年计算机四级网络工程师复习要点:路由选择算法的分类 在INTERNET中,路由器采用表驱动的路由选择算法。路由表存储了可能的目地地址与如何到达目的地址的信息。 报考路由选择算法也称为自适应路由选择算法,其特点是能较好地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但实现起来较为复杂,开销也比较大。路由表可以分为静态路由表和报考路由表: 1、静态路由表:是由人工方式建立的,网络管理人员将每一个目的地址的路径输入到路由表中。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时,路由表无法自动地更新。 2、报考路由表:大型互联网网络通常采用报考路由表。在网络系统运行时,系统将自动运行报考路由选择协议,建立路由表。 一个自治系统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有权决定在本系统内应采用何种路由选择协议。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称为域内路由选择,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称为域间路由选择。作为一个自治系统,其核心是路由寻址的“自治”。 INTERNET将路由选择协议分为两大类: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 内部网关协议是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这与INTERNET 中其他自治系统选用什么路由选择协议无关。目前内部网关协议主要有:路由信息协议RIP和开放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外部网关协议主要是边界网关协议BGP,路由选择算法和路由选择协议在概念上是不同的。网络上的主机、路由器通过路由选择算法去形成路由表,以确定发送分组的传输路径。而路由选择协议是路由器用来完成路由表建立和路由信息更新的通信协议。 路由信息协议是内部网关协议中使用广泛的一种协议,它是一种分布式、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其特点是协议简单。路由信息协议是用于TCP/IP 系统和其他网络环境的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路由信息协议RIP适用于相对较小的自治系统,它们的直径“跳数”一般小于15.因为每一个自治系统里的路由器都要与同一系统里的其他路由器交换路由表信息,当内部路由器的数目增加时,网络的RIP信息交换量会大幅度地增加。 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的主要特点: 1、使用分布式链路状态协议,而RIP使用距离向量协议。 2、OSPF协议要求路由器发送的信息是本路由器与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链路状态的度量。链路状态度量主要是指费用、距离、延时、带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