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资源拓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资源拓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资源拓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4 课夏商周的更替

知识能力

1.(2020 北京西城期末)在下面的示意图中,与①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夏朝建立

B.夏朝灭亡

C.商朝建立

D.西周建立

2.(2019 广东湛江二十七中期中)“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政治制度的出现。这一制度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3.小明看电视剧《封神演义》时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 800 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他由此回忆起哪一历史事件( )

A.炎黄战蚩尤

B.商汤灭夏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4.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所走过的路,可以为后人提供借鉴。学习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历史,你从中学到的是( )

①施仁政,方能得民心

②为君、为臣应做到“有功于民”

③治国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④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是战争行为,是历史的倒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2016 安徽中考)《书·洪范》记载:“武王既胜殷,邦诸侯。”这体现了武王推行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6.为了方便记忆,小明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7.(2015 广东中考)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见下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C.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D.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

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

六师移之。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他为什么实行这种制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说明,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这种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

三年模拟

1.(2019 山东济南历城期中,11,★☆☆)能反映商朝灭亡和西周建立的历史故事是( )

A. 商汤灭夏

B. 武王伐纣

C.楚汉之争

D.烽火戏诸侯

2.(2019 山东潍坊安丘东埠中学一模,1,★★☆)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

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受封的同时必须向周王尽义务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2018 湖南怀化溆浦一中期中改编,6,★★☆)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一种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

刻画人物的通俗读物。从如图画面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灭亡商朝的是周武王

B.商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是纣王

C.商朝因暴政而亡

D.周朝的建立者是武王姬发

4.(2018 吉林长春德惠期末,4,★☆☆)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朝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

A.炎黄战蚩尤

B. 商汤灭夏

C. 牧野之战

D.春秋争霸

5.(2018 广东梅州梅江实验中学第二次月考改编,7,★☆☆)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

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

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

D.加强统治,巩固政权

五年中考

1.(2017 山东潍坊中考,1,★★☆)一同学学习《潍坊历史与文化》时,总结了四句顺口溜:太康失国,少康复国。桀失其国,无人复国。顺口溜指的朝代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2017 湖北黄石中考,3,★★☆)西周时期形成金字塔似的森严等级: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都属于统治阶级,压迫着广大平民和奴隶。这种等级制度的形成是因为(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3.(2016 江苏苏州中考,2,★★☆)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齐人”“鲁人”“楚人”“燕人”等名称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度

4.(2018 江苏苏州中考,27,★☆☆)(节选)约公元前 2070 年,部落联盟首领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注:此题为填空题。

核心素养

1.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朝更替我知道】

材料一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商、周政权的更迭如同夏、商政权的更迭一样,也是通过大规模战争实现的。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夏、商、西周更迭的表格。

(2)哪一次战争导致了“商、周政权的更迭”?

【制度变革我分析】

材料二

(3)根据图 1,指出分封制的分封对象。观察图 2,指出位于第一层(最顶层)的人。

(4)根据上述图片,指出分封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它的特点是什么?

【治乱兴衰我感悟】

(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2.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国家制度逐步完善。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制度创新我分析】材料一

(1)在方框和括号内填上相关内容。图示说明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图示分封制

(2)根据图 1,说出分封制的内容。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3)观察图 2,说出位于最顶层和最底层的分别是什么人。

【治乱兴衰我感悟】

材料三

(4)根据图片总结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这对后世有何启示?

知识能力

1.答案 A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王朝。

2.答案 A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选 A。

3.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别能力。A 发生于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之间;B 发生于商汤和夏桀之间;C 即武王

伐纣,符合题意;D 是西周镐京城里的人赶走周厉王的暴动。故选 C。

4.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是战争,但推动了历史的进步,④错误。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是正确表述。故选 C。

5.答案 A “武王既胜殷,邦诸侯”反映了周武王灭商后,封邦建国、分封诸侯的情况,故选 A 项。

6.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宗亲、

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物、镇守疆土,这些属于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7.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认真阅读题干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接收土地”,从而判断出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8.答案 (1)制度: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义务: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

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解析此题考查了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两段材料判断出与之相关的制度是西周的分封制,然

后结合分封制的内容、目的及作用来回答。

三年模拟

1.答案 B 依据所学可知,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们的反抗,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溃

商军,商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B 项符合题意。

2.答案 C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①正确;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

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正确;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③正确;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④正确,故选 C。

3.答案 C 据图片关键词“姬发”“周武王”“商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灭掉

商朝,建立周朝。图片不能反映商朝因暴政而亡,故选 C。

4.答案 C 由题干信息“公元前 1046 年”“商朝灭亡”“周朝建立”等可判断与之相关的史实是牧野之战。

5.答案 D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故选 D。

五年中考

1.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太康、少康和桀都是夏朝的国王,桀是夏朝最后一

个国王,他统治非常残暴,桀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夏朝的灭亡,故选 A。

2.答案 D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故选D。

3.答案 A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宗亲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典型的诸侯国有齐国、鲁国、楚国和燕国等。所以“齐人”“鲁人”“楚人”“燕人”等名称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分封制。故选 A。

4.答案禹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夏朝的建立者是禹。

核心素养

1.答案 (1)2070 禹 1600 1046 (周)武王(2)牧野之战。

(3)宗亲和功臣等。周王(周天子)。(4)等级制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5)暴政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实行仁政,才会使国家长治久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识图、分析理解能力。第(1)(2)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据图 1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宗亲和功臣等;据图 2 和所学知识可知,位于第一层(最顶层)的人是周王(周天子)。第(4)问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可知,分封制是一种等级制度;它的特点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第(5) 问是开放性设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2.答案 (1)

变化:禹传启,开始了“家天下”,从此“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包括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进纳贡物、朝觐述职等。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3)周王、奴隶。

(4)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残暴昏庸。启示:暴政可以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实行仁政,才会使国家长治久安;要重用人才。(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考查分封制的内容和目的,内容从图示中观察总结,目的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的角度回答。第(3)问根据所学可知,图 2 最顶层是周王、最底层是奴隶。第(4)问,答案不唯一,观点正确、表述合理即可。

夏商周三代年表-顺序表

夏商周三代年表/顺序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经过众多学者多年的努力,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终于在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给出了一个时间上的标尺,解决了我国争论达两千余年的古代王朝年代问题,使它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 它定夏代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以公元前1600年为界,商周以公元前1046年分界。同时又根据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 据断定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共经历了470年,16个君王;商朝:以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公元前1600年——前1046

年共经历了554年,前期19位,盘庚是第20位君王,后期13位;周朝:从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共经历271年,13位君王。 下面是较清晰的年代表,仅供参考: 夏代年表: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发、癸 商前期年表: 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商后期年表: 盘庚公元前1300年 小辛| 在位50年 小乙前1251年 武丁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59年 祖庚前1191年 祖甲|

廪辛| 在位44年 康丁前1148年 武乙前1147年——前1113年在位35年 文丁前1112年——前1102年在位11年 帝乙前1101年——前1076年在位26年 帝辛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30年 西周年表: 武王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 成王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昭王前995年——前997年在位19年 穆王前976年——前992年在位55年 共王前922年——前900年在位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资源拓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4 课夏商周的更替 知识能力 1.(2020 北京西城期末)在下面的示意图中,与①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夏朝建立 B.夏朝灭亡 C.商朝建立 D.西周建立 2.(2019 广东湛江二十七中期中)“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政治制度的出现。这一制度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3.小明看电视剧《封神演义》时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 800 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他由此回忆起哪一历史事件( ) A.炎黄战蚩尤 B.商汤灭夏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4.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所走过的路,可以为后人提供借鉴。学习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历史,你从中学到的是( ) ①施仁政,方能得民心 ②为君、为臣应做到“有功于民” ③治国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④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是战争行为,是历史的倒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2016 安徽中考)《书·洪范》记载:“武王既胜殷,邦诸侯。”这体现了武王推行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6.为了方便记忆,小明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7.(2015 广东中考)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见下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C.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D.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 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 六师移之。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他为什么实行这种制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说明,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这种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 三年模拟 1.(2019 山东济南历城期中,11,★☆☆)能反映商朝灭亡和西周建立的历史故事是( ) A. 商汤灭夏 B. 武王伐纣 C.楚汉之争 D.烽火戏诸侯 2.(2019 山东潍坊安丘东埠中学一模,1,★★☆)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 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受封的同时必须向周王尽义务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2018 湖南怀化溆浦一中期中改编,6,★★☆)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一种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 刻画人物的通俗读物。从如图画面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灭亡商朝的是周武王 B.商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是纣王 C.商朝因暴政而亡 D.周朝的建立者是武王姬发 4.(2018 吉林长春德惠期末,4,★☆☆)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朝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 A.炎黄战蚩尤 B. 商汤灭夏 C. 牧野之战 D.春秋争霸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测试卷02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02 一、选择题(40分) 1.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中国古代帝王既有勤政爱民的明君,也有暴虐昏庸的暴君。下图所示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君主,他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他”是() A.商纣王 B.周厉王 C.夏桀 D.启 3.上面是夏王朝都城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夏王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制定刑法②设置监狱③制定历法④建立军队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人们都说“故土难离”,但是商朝前期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直到一位商王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这位商王是() A.启 B.汤 C.盘庚 D.纣王 5.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A.夏朝建立 B.西周建立 C.商朝灭亡 D.东周灭亡 6.《史记》卷四《周本纪》记载:“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材料反映当时实行()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7.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其中能够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开始的文物图片是() A B C D 8.著名学者夏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商代()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春秋后期,农业上精耕细作,耕地面积扩大,这主要得益于() A.刀耕火种 B.磨制石器的使用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肥料的使用 10.右图是春秋铁质空首布(一种货币),从这枚货币上我们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①春秋时期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 ②春秋时期金属货币已经得到广泛流通 ③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使用的是统一的货币 ④春秋时期商品交换比较活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史书记载,春秋时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几个大的诸侯国左右政局。这一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12.“他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中的“他”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13.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写道:“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他”是指() A.楚国 B.秦国 C.齐国 D.魏国 14.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一县。”材料反映了当时() A.实行分封制 B.确立县制 C.确立行省制 D.推行郡国并行制 16.“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嫦娥奔月”] 你能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据说故事中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期的著名人物。那么夏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夏朝之后紧接着是哪个朝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其部落的势力和影响得到扩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多媒体展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 师:夏朝的中心统治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什么范围?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师:阅读课本第20页正文部分内容,问:世袭制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答出: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教师出示材料:史书上记载,禹建立了一支军队,征服南方三苗,还建立了官僚机构,有“六卿”等官职。那时已有刑法,史书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并问:从以上材料中你可以看出夏朝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什么政治制度?实质是什么? 生:出现了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政府等)。夏朝的国家机构是用来维护夏王朝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多媒体展示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复原图”“墓葬群”“青铜酒器”等图片] 师:这些历史图片资料说明了什么? 生: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也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教师播放视频《夏王桀的暴政》,仅供学生简单了解。同学们,我们刚通过视频知道了夏王桀的残暴统治,面对如此君王,你们会怎么办?(推翻它)那么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试题带答案(3)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模 试题带答案(3) 一、选择题 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高产者可免除徭役 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废除旧贵族特权 D.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2.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 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3.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叫 A.郡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 4.他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教学中,注重德育和文化教育,发现和总结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指的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 5.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 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7.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B.适者生存C.国家数量减少D.逐渐趋于统一8.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A.竞相改革的局面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 9.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都江堰的修建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战争的纷繁 D.诸侯争霸 10.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七年级上历史ls-18-07-001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编订人:魏开宝审定人:文综组时间:2018-09-21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2.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3.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重难点】 重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学法指导】 通过制作表格、讨论等方法,对夏商西周的更替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精读教材的方法,对西周的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理解 【知识链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史前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的历史,今天我们来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夏朝 (一)、建立 1、时间:约。建立者:。都城:。 2、历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个王朝。 (二)、世袭制 1、建立者:。 2、含义: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世代继承下去。 (三)、灭亡:夏朝后期,商的首领联络周围部族起兵攻伐夏王, 大败,夏王朝灭亡。 探究1、为什么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国家)的产生?

探究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材料中的“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世代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那么,“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指的什么政治制度? 知识点二、商朝 (一)、建立 时间:约。建立者:。都城:。 (受、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时迁到,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因此,商朝也称为殷朝。) (二)、灭亡:商朝晚期,得到、等人的辅佐,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知识点三、周朝 西周: (一)、建立 时间:。建立者:。都城:。史称西周(二)、分封制 1、目的:为。 2、内容: 原则:远近和大小 主要对象:和 授予的权力:建立,管理和 权利与义务: 权利:诸侯具有很大的,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 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献,并服从周王 确立的贵族等级:、、、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年表》廓清千古之谜 中国历史纪年上推1200年 中国青年报北京11月9日电(记者邓琮琮)人们盼望已久的《夏商周年表》终于问世了。今天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4位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谦、仇士华、席泽宗及众多科学界人士今天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历时5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年表。项目于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和200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实现计划预定的目标,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验收。 中华文明是举世公认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传流的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遗憾的是,我国传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之前的历史纪年都湮没在千古尘烟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缺憾。李学勤说,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下文物蕴藏,曾先后兴起多种多样的考古文化,逐步形成夏商周三代的灿烂文明。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将我们先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昭示于世界,使中国古代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将巩固和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多学科结合,交流合作,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形成有多学科支撑的研究结论。李学勤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对现有成果最能够自信的依据,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突出特点。 据了解,鉴于国内与年代学有关的各学科专家年龄偏老,“工程”领导一直重视吸收中青年专家参加研究工作,使他们在“工程”的各个环节做出了很大贡献。 “工程”在坚持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的前提下,自始至终体现了“政府支持,专家负责”的原则,使参加“工程”的200位专家学者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知识和经验。在1999年9月下旬,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淮河流域与中原邻接,夏商周中原发达的古代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形成了本地区善于吸收、融会、发展各种文化因素的优良传统,并使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南北交汇、东西交融的复杂状态。考古发现揭示出夏商周中原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宏观探讨夏商周中原王朝礼制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辐射和影响,以期从这一侧面透现出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特色。 夏部族在中原地区的活动中心和夏王朝建立后的统治中心地带在现今的豫西和晋南一带。其实,夏王朝的统治区域是相当广阔的。其统治势力已拓展到淮河流域,夏与淮河流域关系密切。 考古发现也证实淮河流域的大面积地区受中原夏文化的影响。在淮河重要支流颖河两岸,二里头早期文化对其有重要影响。程窑遗址二里头文化期的遗物就蕴含有夏文化因素。在登封王城岗遗址中,包含有完整的二里头文化、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晚商文化及周文化,颍河上游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在承袭当地龙山文化晚期因素的基础上,深受豫西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部分陶器器形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嬗变。 河南周口地区1978年的地面调查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16处,商代遗址19处,西周遗址12处。周口地区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中原夏文化对该地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了器物的组合,使二者的文化性质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原夏文化还拓展到江淮地区。目前在安徽江淮之间、霍山以北地区发现了不少夏商文化遗存。如属斗鸡台文化的斗鸡台、薛家岗、含山大城墩、青莲寺等遗址中都包含有二里头文化因素。但仅有中原夏文化晚期的文化因素出现于此,且文化因素的影响仅停留在个别器物的具体形制上,说明夏文化对此地的影响晚且较肤浅。 淮河流域的岳石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但豫东、鲁西的岳石文化中却包含有中原夏文化因素。在最能反映文化特质的陶器遗物中,鸡冠耳盆、觚形杯、舌状足三足罐等具有明显中原二里头文化特征的器物广泛存在于上述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应该是受二里头文化影响所致。豫东、鲁西、鲁北地区正是夏代初年夷羿族团对夏战争失败后东退的活动地区,由于夷羿族团势力的减弱,使得夏及周围其他部族乘虚而入,使这一地区的物质文化受到夏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而在鲁中南、鲁东南及胶东地区,由于东夷集团自身稳定,实力较强,因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7]。这一考古学现象,很可能是夷羿族团对华夏集团征伐失败、夏族大举东进造成的。 由此可知,中原夏文化对淮河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的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地影响到了豫西、鲁东、皖北的淮河下游地区。这种考古学观察反映了夏与东夷、淮夷集团势均力敌,中原夏文化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如岳石文化等基本是同步发展的。夏与东夷、淮夷之间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相邻的两族如夏与淮夷关系密切,而彼此较远的两族如夏与东夷则关系较疏远。 公元前17世纪后期,商代夏而兴。考古发现证明商文化的对外扩张体现了一个明显的动态过程。比较二里岗上、下层文化的分布,可以看出商文化主要是向东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这种扩张态势一直延续到殷墟早期,并成为商王朝最

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

题目:三代纪年揭秘—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 提要: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开始,2000年结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了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其成果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文章讲述了工程提出的背景、经过、成果、影响、各方质疑,最后附上自己的小结。 关键词:夏商周断代工程,碳14测年,成果,质疑 正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它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下面综合各方资料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提出背景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文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相继在发展的过程中断裂颓废甚至彻底毁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然而在年代学上,中华民族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等古代文明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确切纪年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缺失,或说法不一,难以考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几千年来,无数学者为解决这一疑团殚精竭虑(比如西汉晚期的刘歆),然而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多,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此任务。 20世纪20年代,以史学家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学派兴起,他们以《古史辨》为依托,否认中国远古文明的存在,认为中国三黄五帝与夏商周三代根本无信史[2]。同时,中国年代历史学的缺失使得西方的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提出各种质疑,提出了诸如春秋以前无信史、中华文明西方起源说等不恰当的观点。这更激发了国人还原中华古代文明,建立夏商周三代纪年的决心。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不再单纯依赖于古代文献,而是可以从历史遗迹、天文历算、科技测年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历史,补充文献的不足。有鉴于此,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倡导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希望利用现代考古学手段对我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的年代问题作出科学的、精确的论证,以此解决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难题。 二、工程介绍[3] [4] ○1参与人员: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是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该工程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及七个部委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国务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根据这份年表,我国的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年表还排出了西周10王具体在位年,排出了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年。 夏商周年表 夏朝(公元前2224年──前1766年) 称谓嫡亲在位时间在位年限 禹鲧子前2224年~前2198年在位27 年 启禹子前2197年~前2189年在位9 年

太康启子前2188年—前2160年在位29年 仲康太康弟前2159年—前2147年在位13年 相仲康子前2146年—前2119年在位28年 少康相子前2079年—前2058年在位22年 杼少康子前2057年—前2041年在位17年 槐杼子前2040年—前2015年在位26年 芒槐子前2014年—前1997年在位18年 泄芒子前1996年—前1981年在位16年 不降泄子前1980年—前1927年在位59年 扃不降弟前1926年—前1901年在位21年 廑扃子前1900年—前1880年在位21年

孔甲不降子前1879年—前1849年在位31年 皋孔甲子前1848年—前1838年在位11年 发皋子前1837年—前1819年在位19年 癸(桀)发子前1818年——前1766年在位53年 先商时期(公元前24世纪——前1767年) 称谓在位时间在位年限 契(帝喾子)??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 冥?? 王亥(商高祖)?? 王恒?? 上甲微?? 报乙?? 报丙??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 历史从神话传说时期迈进有文字记载可征的信史时期,首先遇到的就是年代问题。年代是历史的尺度。历史之有年代,犹如地理之有经纬线。必有经纬线,然后知其地之在何处;必有年月日,然后知其事之在何时。对某一历史事件,如果不知其时。也就不能知道它与其他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研究中国古史,也必须搞清它的年代。 我们知道,西周共和以前无纪年,就是说中国古代有确实可靠的纪年是从西周后期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 年开始的。到周的灭亡即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315 年),是五百二二十六年。 共和以前,还有西周初期和中期,从周武王到周厉王,共有十个王。他们的历史,在文献和铜器铭文中大部分可以找到证明,但是他们的在位年数,却难肯定。武王伐纣在哪一年,更是聚讼纷坛。在武王伐纣之前,还有商代,它的后期历史由殷墟发掘中可以得到证实,其前期历史由甲骨卜辞和郑州二里冈中可以得到一些间接的证明,但它的年代,就很难确切知道。至于夏代,更在商代以前,目前出土的地下资料尚难完全证实,它的年代就更难说了。历史年代,要求具体的数字,要求清楚地说出夏代多少年,商代多少年,周代多少年。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学者所拟定的年代,多是根据距今二千年前而又不甚可靠的刘歆的《世经》。《汉书·律历志》引用他的说法,把武王伐纣定在公元前1122 年,因此周的总年数是八百六十七年。加上商的六百二十九年,夏的四百三十二年,那么夏的开始应当就是公元前2183 年了。但是刘歆所说的年数并非是根据某一材料计算出来的,而是依据“三统历”的推算方法勉强求得与历史的历谱的一致,也就是说,他把历史事实推前挪后,加以改变而成,因而是不可靠的。正如《后汉书·律历志》载尚书令陈忠批评刘歆所说:“横断年数,损夏益周,考之表纪,差谬数百。”《晋书·律历志》也说:“刘歆更造三统以说《左传》,辩而非实。”这些批评距离汉代较近,可以看出刘歆的材料不甚可靠,因而《世经》的年数也是不能作为主要根据的。 比较可靠的资料,应该是晋太康二年(公元281 年)发现的《竹书纪年》里的年代。此书在宋代已经佚失,现在通行的是后人编辑起来的,其中的西周年代有错误,武王伐纣在哪一年无法确定。因之,整个年代,仍旧搞不清楚。不过,根据其中的一些材料和古器物铭文,参以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于夏商周三代的年数,我们还能做出一个较为可信的大数。 关于夏年运用新的科学资料,特别是考古发掘资料来研究中国古史纪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w·F·利贝发现了用放射性同位C14 测定考古学年代方法以来,世界各国竟相采用这一新的科学方法,测定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学年代,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从六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科学机关和高等学校也相继建立了C14 实验室,运用科学方法对古代文化遗址进行了测定,至少已经发表了近千个测定数据。这些数据,为解决中国古代文化的考古学年代及其发展序列,进而解决中国古史上的疑年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但是,C14 年代测定法本身目前还不很完善,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我们对待C14 测定法所提供的年代数据,不能把它绝对化,更不能只是根据几个数据就来判断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并且以此来确定夏的年代。因为关于二里头文化中的一至四期是完全属于夏文化还是前几期属于夏文化范畴;三、四期属商前期文化,一、二期属夏文化问题,正在争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当同时参照当时的物质文化和后来的文献资料去分析研究,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论断。 关于夏代的积年,在古代文献中历来就有不同的记载。古本《竹书纪年》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第课夏商周的更替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结构: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统治的手段以及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对以后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有很大帮助。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子目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三目的不同侧重点和内在联系,才能有助于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的概貌,并能对西周的社会网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找出商代夏,西周代商的杨同原因,并讨论有何历史启示。 教学难点:区分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初一学生对这些政治理论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能力目标较低。 ★〖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简述夏朝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都、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灭亡等基本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使学生初步学会归纳,概括,比较等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夏,商灭亡的原因",促使其养成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生通过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初步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进而联系自身实际学会如何做人;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先前学习的传说时代我们祖先的艰辛劳动,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汶口文化贫富分化),奴隶制在我国产生。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在公元前2070年夏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师提问: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 (生)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哪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 (师)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着名人物。夏朝及其以后的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2、【"家天下"的夏朝】 教师提问: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要求学生阅读归纳。 学生归纳:①涂山召见部落首领,②划九州,筑九鼎。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试卷附答案(1)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模拟 试卷附答案(1) 一、选择题 1.秋时期第一位称霸的诸侯是() A.晋文公B.越王勾践C.楚庄王D.齐桓公 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3.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 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D.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5.《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 A.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D.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 6.战国七雄中,处于长江流域的是() A.燕国B.齐国C.秦国D.楚国 7.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8.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 B.民贵君轻 C.舍生取义 D.得道者多助 9.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 10.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次,而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周天子依附于诸侯D.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11.阅读报纸是我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渠道之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以下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2.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见下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D.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3.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封的对象是周天子的亲属、功臣等B.幵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C.山东作为齐鲁大地因分封制而得名D.诸侯国没有独立性,不易形成割据 4.随着国家的建立,我国的奴隶社会幵始形成,与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有很多的不同。以下各项最能反映奴隶社会本质的是 ①军队②刑法③监狱④司母戌鼎⑤四羊方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 5.“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蕴含的道理看,说这段话的人应该是 A.孔子B.老子C.韩非D.孙武 6.《周礼》记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这反映了() A.甲骨文的雕刻技巧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C.丝织业的发展状况D.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7.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使用多种造字方法,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 (一)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一约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二)商朝 商朝(约前1600年一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剪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域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亳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商纣王),此时的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各诸侯国也与商王朝离心离德。公元前1046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五百多年的

夏商周年表 很全的~

《夏商周年表》(载2001年修订版《新华词典》) 一、邵雍的“夏代年表”

邵雍的“夏代年表”列17王,公元前2224-公元前1766,共459年。今《夏商周年表》亦列17王,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共471年。《史记·夏本纪第二》“集解”:“徐广曰: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駰案:《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可见,今表与之合,而邵表则少12年。其中对不降在位年数,邵雍定59年,是取之皇甫謐《世纪》,而不取《竹书纪年》“夏后不降六十九年”之说。南宋罗泌撰《路史》,则以《竹书纪年》为是,而证《世纪》之非。如果邵雍取不降在位69年说,则夏代年数即与471接近(仅少2 年)。然而,邵雍不取《竹书纪年》“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与“夏后不降六十九年”之记,① 却把不降在位年数定为59年,应该说他有更确切的文献依据。今表对应了471年,其中既是以不降在位69年。 邵雍“以运经世”尧甲辰元年为公元前2357年,尧在位72年、舜在位61年,则禹即位于公元前2224年,较“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早154年。今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黄金书屋·历史作品》光碟中的“中国历代纪年表”唐尧即位之年与邵雍所推相同,亦为公元前2357年。是表尧在位100年、舜在位50年,则禹即位于公元前2207年,较“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早137年。依《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集解”:“徐广曰:尧在位凡九十八年”,又依《史记》“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则知尧在位近一世纪、舜在位半世纪之说是源于《史记》。为什么邵雍不依《史记》而定尧、舜在位年数?在夏代开国元年的断代方面,为什么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纪年表”与“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夏商周年表》要相差百年之多?今之“中国历代纪年表”为什么能在尧即位年代上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这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邵雍的“商代年表”

新人教七上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教案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节选)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 朗读三字经,提问学生三字经里提到的朝代,以解释三字经为问题载体,进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示: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3.问题思考: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没有,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4.教师提问:“家天下”的“家”指的是什么? 提示: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5.教师补充:夏朝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对国家进行管理。 6.图片展示: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 7.教师讲述: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从宫殿建筑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看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从出土的各种精美器物看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8.教师小结:由于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 目标导学二:商汤灭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